素超市

南怀瑾说,修学《药师经》有窍门

    南怀瑾老师讲修学药师经的方法,要求参考其他相关佛经比照着来学《药师经》。这很像学校老师讲课配用“参考资料”之妙用。看到南怀瑾老师这一番精到的指点,我的眼睛为之一亮。善知识无处不在,有心处即是善知识处。

    南怀瑾老师说,《法华经》里讲到了药王菩萨,它与《药师经》意义相同。要了解《药师经》的奥秘,就必须配合《法华经》下列四品一起研究:一、法华经第五品药草喻品;二、法华经第七品化城喻品;三、法华经第十品法师品;四、法华经第二十三品药王菩萨本事品。要把这四品参透,这里面都是话头,要知道每一部经都是修持的法门,如果不了解这四品的真义,就永远不会懂得《药师经》的修持。

    南怀瑾老师在另一处又讲到,读《药师经》一定要配合《法华经》的“药王菩萨本事品”和《维摩经》的“法供养品”一起研究,这几本大经,都是一连串一个系统关系。南老师提示到维摩诘,我觉得很有道理。《维摩诘所说经》是因“佛遣文殊领众问疾”而演示出来的一部大经。这是释迦佛有意安排的“以病说法”。维摩诘居士生病了,佛派文殊菩萨领头去探望。与其说是探病,不如说是向维摩诘请法。跟随文殊菩萨去瞧病的,可谓浩浩荡荡,菩萨八千位,声闻五百位,天人十万。一见面,文殊菩萨问:大居士怎么病了?维摩诘回答的非常深奥:众生有病,菩萨才有病。

    冷静地说,每个学佛的人,都清楚学佛要学智慧,得智慧,用智慧。但落实到某部经的修持时,就忘了“智慧”这个事。学习《药师经》更要请“智慧”来当家做主。佛在药师会上几次说,药师经讲的是诸佛“甚深行处,难可信解”,也就是说连一般的菩萨都不能相信。每部佛经中,都有一位菩萨当“主角”出来请法,《药师经》里出来请法的是代表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

    关于《药师经》,南怀瑾老师提请学人要注意一个重点:佛说东方琉璃世界药师如来在发愿修行时,他的愿力构成了愿行,行就是行为,愿心实践成愿行,也就是由意识修持成力量,然后形成一个依附国土。所以,没有发愿、愿行,一切免谈!这是学佛要特别警惕自己的重点,否则不但玩弄了自己,也玩弄了别人,玩弄了这个世界。

    南怀瑾老师在讲《药师经的济世观》中,指出一般人大多在迷信中学佛,读经念佛有三种心态:“(1)依赖心:好像念了一万声佛,佛就欠了你似的。(2)功利:哼!我佛都念了,结果还是没有效果,你说气不气人?这是功利主义。(3)糊涂心:只晓得念,脑子也不思考,不知道佛号所包含的意义。佛法并没有禁止你思考,处处都叫你正思惟修,否则就是迷信。”

    南怀瑾老师自己善于学佛,善于研究佛法,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修行。他研究药师经的文化,发现“药师经文化”其实就是东方文化,尤其与中国儒家、道家的思想文化,基本上是同一个东西。“因此之故,药师经一传到中国,便与儒、道思想一拍即合。有一点要记住的是:药师佛的十二大愿与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及世界人类的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高僧大德修行的榜样提示我们,学佛人要做自己的主人。来果禅师有一次在高旻寺禅堂讲法,开示的内容不长,但字字珠玑,令人思索:“文殊之智虽优,难解行人之闷;普贤之行最普,难测妄者之心。观音大慈,度人无尽,难度有道之人;地藏大愿,救苦无穷,难救无罪之辈。遍地是黄金,无我下脚处;满田皆白米,有我竟难吞。僧人之地是禅床,道人之粮惟法喜。万里途程,莫忘初念;十虚尘刹,不住毫端。” (2010/11/24)

最后修改时间:
文章相关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近更新

发表评论

评论问答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