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二、详示(分二)
戊一、观相离相(分三)
己一、探定本见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这段经文与前面不同,前面的经文是,可以身相见如来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这里是,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这个观字与见字不同。用眼睛看,叫做见,观是心里观想。这个观字念去声gun,佛在过去开导回小向大的这些声闻、缘觉,教他们要发心成佛,但是他们不敢发心,他们总是认为成佛很不容易,很困难。佛就给他们开示,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及一切法唯心造的道理,告诉他们说成佛并不困难,你心里观想佛的三十二相,这时候,你的心就现出佛三十二相的庄严相,将来你的身相就现出三十二相,你的观想就成就了。过去是开导这些初发菩提心的这些二乘人,教他们这样子观佛的。现在佛要取消过去开示二乘人的话,于是就问须菩提:是否可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呢?须菩提因为过去曾经听过释迦佛这样开示过,就答说:如是!如是!如佛所说,应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下面佛就考验出,你所观想的这个三十二相,不是真佛了。
己二、验出非真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这个三十二相不是佛的真相,而是转轮圣王的相,转轮圣王是人间最有福报的圣王。为什么称为圣王呢?因为他是以十善法来教化四大部洲的人民,使这个世间变成道德纯善的世间,因此他的国土,人心都向善。所谓:善有善报,由于善有善报的业感,大地一片丰衣足食,人民安乐,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释迦如来在人间的应化身,就示现这三十二相与转轮圣王相同的相好。所以说,你执著佛的三十二相,就错误了。因为佛在人间成佛,是为了要度化众生,所以才示现人间最为第一有福德之人的相,这不是佛陀的法身真相。你要是以三十二相,当为佛的相,那你就大大的错误了。假使你执著这个三十二相就是如来,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那么转轮圣王不就成了如来吗?其实,转轮圣王只是人间最有福德的凡夫,他还没有成佛呀!所以说,你执著这三十二相就是如来是错误的。经佛这么一说,须菩提当下就解悟,立刻改变了以前所持的观点,而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前面须菩提说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这里经佛这么一开导,立刻改过来对如来说:如我解佛所说的义理,不应当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也没有印证他,就说了一个偈颂来安他的心。
己三、权以偈安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佛已经没有我执、我见了,佛是无我的,这才是真佛。偈言:若以色见我,假使你想以色相见我(佛),以为见到三十二相的色身就是佛,那只不过是你眼睛看见的色法,色身而已。以音声求我。你以为声音说法的就是佛,想以声音求见佛。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句话是释迦如来在金刚经的法会上亲口斥责著相的凡夫。我们看见佛就要顶礼膜拜,赞叹。如来说法,我们听不到,自己还在深切的感到遗憾。这里怎么会说:以色相见佛,以声音求佛,就会受到佛的诃责: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呢?就会走上邪道呢?现在我们来分析这个道理,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佛会这么说的原因了。这里所讲的佛是法身如来,你怎么能在色相上见,在声音上求。呢?所以佛才会斥责说: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说你走上了邪道。金刚经一开始,就叫我们不要著相,一再的说不要著相,到了第四分,叫我们行施不要著六尘,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到了第十分,就要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的境界。六种境界,这怎么会叫做尘呢?尘者染污义,他能染污我们的真心。佛的法身,他是实相理体,他是个清净的法身,你以色见是个色尘,你以音声求是个声尘。你想在六尘境界上见到佛,你怎么能见到呢?你还不知道这个错误,你还想在色尘里面找一个佛,在声尘里面求一个佛,这不等于在行邪道吗?在权教大乘里,始教的法相宗,也讲转八识成四智而成佛的呀!法身如来是以智慧为体,是个智慧境界。你要把八个识,通通转染成净,才成就四个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分别意识成为妙观察智,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这是权教大乘的法相宗所修的。从这里你就可以看出,你怎么能在六尘里面找到佛呢?这不等于在行邪道吗?如果你想在色相来见佛,以音声来求见佛,那么,你一天到晚,走的都是凡夫道,因为凡夫是依著六根生六识念念攀缘六尘的,前面不是讲过了吗?你不应当住著六尘来行布施,你不应当住著六尘来生心,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怎么都没有记住这个道理呢?到现在你求佛见佛,还是离不开六尘境界,这不是走上了邪道又是什么呢?金刚经讲到第二十六分,把这个偈颂是人行邪道的道理解释清楚了。
再总结一下这个义理,这部金刚经说空,说到第二十六分为止。空些什么呢?空我等四相,把外面的六尘空掉不去住著;也把心内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都空掉,不生住著;一直空到这一分这里为止。前面第五分佛问须菩提:可以身相见如来不?须菩提答:不可以身相见如来,到了十三分佛又问,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须菩提又说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这样一说再说,到了二十六分,再次的解释,你不可以色相见佛,不可以音声求佛。前面第七分佛问: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答:如来无有定法可说。在二十一分如来又说,要是你著相,说如来有所说法,你不是赞叹佛而是在毁谤佛。现在二十六分,佛又说你不能以色相见佛,你不能以音声求佛。何以故?因为那是色尘境界,那是声尘境界,在六尘境界上,你又怎么能见到佛,求到佛呢?这偈颂就是总结这些道理。
我们再研究,须菩提的答词。前面如来所问,须菩提都答得很对,不可以色身见如来,也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如来说法没有定法可说,如来说法无法可说,他都答得很对。怎么到了二十六分须菩提回答说: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呢?这个道理,就是顺著如来过去的开示,应当以三十二相来观想如来,就像他前面答覆世尊所问:有人以七宝布施,所得的福德多不多呢?答曰:甚多。世尊!这是顺著如来的语气答的,他自己并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等到了如来一说不对,指出你要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转轮圣王即是如来。这时他才发现答错了所以马上改过口气说:以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所以这段经文,看起来须菩提答覆如来所问的,好像有点自相矛盾,出尔反尔,好像不能表现须菩提被称为解空第一的机智、灵巧反映。实际上不是的,前面是须菩提顺著如来的语气回答的,答错了,一经如来指出不对,他马上就改过语气,并不是他不知道这个道理,这是一种解释。第二种解释呢?他是权巧方便,请佛说法的,所以他才答说: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以便请如来纠正这个错误。好教我们这些初发心的人听,叫我们不要执著三十二相是佛的真相,你要是执著三十二相就是如来,那转轮圣王不是也有三十二相吗?那转轮圣王不也就是如来了吗?可是转轮圣王,还是个凡夫呀!须菩提不这么假装糊涂,如来就不会这么样的喝斥,所以须菩提是为了度众生的方便,装著不明白,等到如来呵斥说不对,他马上改过语气说: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这是须菩提为了让众生不去执著三十二相就是如来的真相,而方便推演酬唱的,这是第二种解释。这并不是须菩提所答前后矛盾,出尔反尔的解释。心印疏上说,金刚经讲到第二十六分为止,在二十六分之前通通是讲妙有,妙有不有,故于真空而现有,到了第二十七分以后,一直到完都是讲真空。真空不空,故于妙有而现空。这是更深进一层的解释。浅显一点的解释是,前面第二十六分以前所讲的,完全是真空的道理,到了第二十七分以后,才讲妙有的道理,再把他融合起来,真空不空,即是妙有;妙有不有,即是真空。在真空境上则无所住著,离一切相。在妙有境上,则不舍离,庄严成佛因地,发菩提心广修六度万行。因此讲到第二十六分又恐怕你们执著了一个豁达空,我(道源长老自称)一再的注意这个事情,所以处处告诉你们、提醒你们。金刚经并没有说过豁达空,也没有说过恶取空,也没有说过断灭空。他讲空有用意,是要你远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执著,这才是真空离相的真义。真空不空,即是妙有,妙有不有,故无所取著,即是真空,要我们依著这样的道理,而生起信心,解悟其理,用功修行。而且处处较量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解说金刚经的福德,目的还是在提醒我们,不可落入豁达空、恶取空、断灭空里面。下面第二十七分以后,就要讲妙有的道理,你们要好好的深入研究,才不会落入偏空、偏有的任何一边,这样才不会修错了方向。
最近更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