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超市

经历了才能修空性,空性常在“静虑”中显像

    屠格涅夫躺在病榻上写道:“当我临死的时候,倘若那时我还能思想的话,我将想些什么呢?”我常常不由得想:当我快要退休了,倘若那时我身体还健康,我将做些什么呢?

    电影艺术有个蒙太奇手法,把镜头定格一定时间,让观众奇妙地感受到,这片刻的静止之中,蕴含着无数奔腾的场景。生活中,人们有很多定格不动的“静虑”,浓缩着复杂的颤动的人生轮回,让你把心出离,换个角度看世界,审视现在和未来,由闹市中的一时静虑,得到一些预知影像:

    忽然某个时候某个话题引起,你进入静虑了,心光视频显像:我老了的时候,要建一个养老院,那时我是否能比养老院的老人们更长寿?

    某个时候,干活儿累了,休息一会,眼神后收,你进入静虑了,心光视频显像:我是主动在酬还宿业,还是又一次被动轮回,终期在哪里呢?

    某个时候,有那么个时间段,忽然屋里死一般安静,一个人看着窗外,你进入静虑了,心光视频显像:你失去了主宰,不能做什么,也不能不做什么,不能想什么,也不能不想什么。不知道“禅定”到哪儿去了?

    某个夜幕下,站在街上人行桥上,看路灯下车流不息,你进入静虑了,心光视频显像:新的灵魂占据着心,不停地追问,人类那么忙,他们到底忙什么啊?

    在“出世心”的另一头,有一根平衡木,那平衡木上分明写着:往生成佛是终极追求,健康长寿从未令人嫌弃。我内心有一个心灵影像出现:我愿意等待机会,专事“出世教育”职业,但我这一生不准备独隐深山做仙人;也不打算在家门楼下养宠物狗做闲士。

    我一遍遍品读屠格涅夫的短文《僧侣》,屠氏好像并不认同那个“已经找到了忘掉自己的归宿”的僧侣,我看了似乎也不认同。屠格涅夫1879年11月在其散文《僧侣》第一段写道:

    “我认识一个僧侣,一个独居修道士,一个圣徒。他活着,只以祷告为快乐——而且,他陶醉在祷告中,可以长久地站立在教堂的冷地板上,直站到他膝盖骨以下的一对小腿浮肿起来,像两根柱子那样。他感觉不到两条腿了,依然站着——而且在祷告着。”

    屠格涅夫文章最后,赞扬了那个僧侣的内在一面,也为了赞扬屠氏自己:“他不说谎……是啊,我也不说谎。”(2009/7/16) 

经历了,才能修空性

    空对空地修“空性”,很容易生魔障。经历了生老病死的体验,修行者才能证悟空性。微信上看到一段话,可以诠释由“有”化“空”,由“空”显“有”,达到“空有不二”,才是证悟“空性”的境界。“人总在不知不觉中,活成那个很无奈的样子。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那次见到一位旅居北京的老居士,76岁犹然精神健旺,气质清净,满面慈容,像个活菩萨。这令我讶异!老菩萨(居士)竟然记得七八年前我跟她说过的话:您学佛修行没有动力,家庭经济条件好,老伴相敬如宾,女儿女婿孝顺,想去哪儿就立即行动,潇洒得很。而如今,老菩萨已经失去了老伴(丈夫去世),修行变得很精进,常到北京女儿家居住并清净修行,而老家湖北宜昌那边有佛事,她就不辞辛苦奔回去,最近这趟回宜昌,是那边玉泉寺(智者大师道场)有佛友通知的重要佛事。参加完佛事,又回到北京女儿的家。女儿赞她“出离心很强”!这又令我十分惊叹:真不错,修到出离心,是真正走在佛道上了。

    修行能否成就,取决于三个主因:出离心、菩提心、证悟空性。慈诚罗珠堪布曾明示:“光明的出路有三条,就是出离心、菩提心和证悟空性。其中最究竟的,就是证悟空性。”如何彻底断除自私心,慈诚罗珠堪布的答复是“需要证悟空性”。慈诚罗珠堪布认为:“如果不能证悟空性,那么,我们所有的极其严重的自私心、贪心、嗔恨心,又怎么能够断除呢?其他方法只能使其暂时有所控制,而根本无法将其彻底解决。”(2017/10/28)

最后修改时间:
文章相关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近更新

发表评论

评论问答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