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士问:
为什么我们要恭敬、尊重所有的出家僧人呢?含受了戒,并不持戒的出家人, 或自称出家人。
良因法师答:
在《大悲经》里面有一段经文:阿难!于我法中,但使性是沙门,污沙门行,自称沙门、形似沙门,当有被着袈裟衣者。于此贤劫弥勒为首,乃至最后卢遮如来,彼诸沙门如是佛所,于无余涅槃界,次第当得入般涅槃,无有遗余。
这段话是说,在释迦牟尼佛的佛法当中,只要这个人曾经受了戒、他本性是沙门,但却不持戒,行为不端,污沙门行,这是一类;或者自称沙门,就像现在有些人,自已去买件袈裟,手上拿个钵,自称是出家人,到处向人家要钱,这就叫自称沙门。
或者形似沙门,他的穿着外相就像沙门一样。释迦牟尼佛说,只要他曾披着袈裟,就必须将在贤劫千佛中,某一尊佛的佛法当中得到灭度,证悟般涅槃(至少是阿罗汉的果报),有这样殊胜的功德。所以他今天纵然是受了戒但不持戒,或者甚至他只是一个伪装的沙门,他未来都会因此得到解脱的大利益。
何况我们一般遇到的,都是真的出家众,或许只是他的威仪戒行不足。但我们要想到,他未来在贤劫千佛中,就会因为曾披了这件袈裟,而得到解脱,想到这里,我们就不敢轻慢他。
因为他今天披这件袈裟,就有很大的功德,何况只是一般世俗的人,没有他这种披袈裟的功德,怎可随便生轻慢心呢!有时世俗的人,对出家众的要求都是很高的,但是我们要想,一个人能够出家就很不容易了。
就像我们大学的时候参加莲因寺的斋戒会,大家都很高兴,甚至很多人在走的时候很难过、流眼泪。但是老和尚在斋戒会结束之后问,有没有人想留下来多住两天呢?大家都低头,没人敢看老和尚,怕被点名留下来。大家心都已经动了,想回世俗的环境了。所以寺院生活虽好,但要过一辈子,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一个人要能够发心出家,过出家人的生活,就很不容易了;发心之后,能够有福德因缘真的出家,也不容易;出家之后能够不还俗,更不容易。所以不管他后来怎么变化,他行为好不好,今天能现出家身,就是不容易的。所以我们不能要求太高,用高僧大德的标准来要求一个出家人,那是不合理的。
如果说这出家人放逸,但若让在家居士易地而处,每天过佛寺规律的生活,恐怕很多人都受不了的。很多在家居士到佛寺住两天都不愿意,甚至留他吃顿斋饭,也都不愿意,而是急着回家,过世俗的生活。所以我们不要对他人要求太高,多要求自己更实际。
《南山律在家备览》别行篇 弘一法师遗著 良因法师导读
最近更新
- 帕奥禅师答 :修行观禅属于智慧种子。那么,能否说当禅修者修行观禅时,他并不是在培育善行种子?
- 帕奥禅师答:修行慈心观是否会引发一个人发心修行菩萨道?
- 帕奥禅师答:要证悟涅盘必须修行观禅。但是为何有些人在修行止禅时,会误解止禅中的境界是涅盘呢?
- 帕奥禅师答:《摄阿毗达摩义论》中提到,单单只修行四梵住是无法证得任何道果的。可否请禅师再加以解说?
- 帕奥禅师答:缅甸南传佛教如何面对一个还俗的比丘,再度进入僧团?僧团如何处理才如法如律?
- 《地藏经》是孝经
- 帕奥禅师答:佛陀是否会「作梦」?作梦时是否有正念?
- 道证法师:佛不希望我们的电波感应到痛苦的频道,所以慈悲设种种戒条
- 《维摩诘经》涵义
- 帕奥禅师答:禅修者修行止禅之后,能否预先知道自己死亡的时间?能否延长自己的寿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