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超市

仁禅法师:关于往生的条件,你是否有误解?

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恶,临终苦逼,发大惭愧,称念佛名,或至十声,或止一声,直下命终,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非万修万人去乎?然此虽念佛无几,以极其猛烈,故能获此巨益。不得以泛泛悠悠者,较量其多少也。印光大师《净土决疑论》

为什么临终十声、一声也能往生呢?这里印祖就解释,虽然念佛并没有几声,但是因为极其猛烈的缘故,所以能获得这样巨大的利益。这不能以一般的泛泛悠悠者来较量其多少。

有些人平时泛泛悠悠地念佛,念了许多也没有往生的把握,所以他就很奇怪:这个人怎么临终十声、一声就能往生呢?我都念了这么多了,好像也不能搞定。其实这是不一样的。

犯了五逆十恶重罪的众生,临终苦逼,临终的时候地狱相现前,马上就要堕入地狱了,已经走投无路了,这时候发大惭愧,生起极大的恐惧心,唯有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净土,这是他唯一的机会、唯一的救命稻草,除此之外他没有任何的希望了。他这时候念佛是极其猛烈的,跟我们平时有些人泛泛悠悠地念佛完全不一样,不能较量其多少。

对往生条件的错解

净土法门确确实实不可思议,可以摄受一切根机,万修万人去。

但是现在有一些人总是怀疑:有真信切愿,但是没有一定的念佛功夫,怎么可能往生呢?

甚至认为一定要登地圣者才能往生,这个观点我们不谈,善导大师早就已经批评过了;

或者再低一点,他认为必须要开悟,明心见性了才能往生;

或者再低一点,没有这么高要求,但是最起码要有世俗菩提心或者禅定功夫才能往生,或者要有清净心才能往生,最起码念佛要没有妄想,功夫成片才能往生。

但这些其实都是我们后人加上去的,佛经里面并没有这样讲。佛经里面讲的就和这里讲的一样,十声、一声就能往生。

有真信切愿,十念一念皆生

比如第十八愿中就讲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而《无量寿经》后面解释第十八愿的时候甚至讲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说明十念实际上是为了一念。

这就告诉我们,你不要管有没有念佛功夫,只要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或者一念,就能往生,只要有真信切愿的一念就可以。

但还是有些人要把十念、一念也解释成念佛功夫,那就太颠倒了。这只不过是不离信愿的念佛行,是信愿摄持下的忆佛、念佛,或者十念,或者一念,并不是念佛功夫。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中就讲: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乃至一声都可以往生,这又有什么念佛功夫呢?

这里告诉了我们两种情况:一种是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还有一种是五逆十恶,临终苦逼的众生,也能往生。所以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往生一定要什么条件、功夫。

三福九品皆为散善

如果你一定要讲念佛往生的条件、资格,那就是真信切愿,或者说三心。《观经》中讲:具三心者,必生彼国。不要非强加一个或者许多条件,比如或者要开慧,或者要发起禅定,或者要有世俗菩提心等等。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当中就专门解释:三福九品名为散善。此明一切众生,机有二种:一者定,二者散。若依定行,即摄生不尽,是以如来方便显开三福,以应散动根机。

往生者的根机分定、散两种,定就比如修十三观,散就是后面的九品,这是散动根机。三福九品主要就是应散动根机的人,他没有禅定,只是一种散心,这样的人也能往生。如果他修的是大乘的资粮,甚至有可能上品往生。比如上品下生,往生条件就是但发无上道心,也就是世俗菩提心。所以即使没有禅定,甚至可以上品往生。

我们学佛的时候,在这方面要注意,千万不要受其他人的影响。在印祖《文钞》中把这些道理说得非常明白,告诉我们要分不同的根机。

文章摘自:仁禅法师《净土决疑论讲记》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净土解行

最后修改时间:
文章相关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近更新

发表评论

评论问答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