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后,才感觉到自己不算是一个文化人。特别是在传统文化方面,一直处于漠视的状态,对佛教谈不上了解,甚至可以说无知得让人可笑。比如最近几年,我才知道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不是本土宗教;佛教经典是翻译而来的,不是中国古代先贤编著的;释迦牟尼佛是印度王子,不是神话故事中的神,等等。
这一课非常好地启发了我,目前我对佛教的历史脉络清晰了很多,了解到佛教在传入的最初也和道教、儒家思想有过激烈的论证与冲突;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大规模的灭教和禁佛运动;隋唐时期,社会兴盛,佛教也随之发展成大乘八宗……可见,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经历过两千多年的历史风雨传承而来,佛教是一种很有生命力的宗教。
与此同时,我又想到一个问题。从小学到大学,我一共受过十六年的正规教育,在整个社会体系里,也算是具备比较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知识结构的。但长期以来,自己对佛教却有如此之深的隔阂和偏见,那社会上诸如此类的情况还有多少?我感到内心沉重。真的要好好学,通过认真老实的修学,积累智慧资粮,把佛法正见带给更多人。
自从我参加工作以后,业务能力方面比较靠前,但人际关系一直不太和谐,总是很难融入到团体当中,职场上屡受压制和打击。自己也曾经反思过,当时傲娇地认为:彪悍的人生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释,内心有点不以为然。所以多数时候,就采取保持距离的方式独善其身,也尝试过攀缘。尽管如此,整体状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
在生活上,一直走高冷路线,我行我素。这样的性格,也让我烦恼不息,障碍不止。在开车的问题上就发生过不少状况。比如,有人挡了我的路,总是想办法超越,有时摇下车窗隔空骂上一句,心里才觉得清爽;曾经在国外自驾,因罔顾交通规则,一路狂奔,在高速公路上被交警追截,最后以重罚收场。随着阅历的增长,钉子碰多了,不知不觉也学乖了很多,但状态时好时坏。好的时候,岁月静美;坏的时候,风雨飘摇,心灵总有无根之感,难以得到长久而稳定的安宁。朋友也曾和我说过“厚德载物”“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之类的话,但“德”从何来,又如何去“载”呢?没有答案,一切未解决。
进入三级修学仅短短一个月时间,便感受到佛法力量真的很奇妙,也很强大,能够收摄住我的心,让我在修学模式里安住下来。佛法智慧又像黑暗中的明灯,带领我去重新解读自己走过的人生。我明白了,长期以来自己积习太重,我执太强,过往种种的不平顺都是自己业力所致,加上违缘的催化而最终形成。佛教“空”的思想,又告诉我,一切皆有可能,只要我种下善的种子,心灵就会得到滋养,因缘成熟之际,也会获得受益。这让我看到了改变的希望,幸福人生需要良好的心态来承载,积累福报不能等,让我从三级修学重新启航,从八步骤开始,用佛法的智慧对抗顽固的我执,稳稳地走好今后的人生之路。
最近更新
- 帕奥禅师答 :修行观禅属于智慧种子。那么,能否说当禅修者修行观禅时,他并不是在培育善行种子?
- 帕奥禅师答:修行慈心观是否会引发一个人发心修行菩萨道?
- 帕奥禅师答:要证悟涅盘必须修行观禅。但是为何有些人在修行止禅时,会误解止禅中的境界是涅盘呢?
- 帕奥禅师答:《摄阿毗达摩义论》中提到,单单只修行四梵住是无法证得任何道果的。可否请禅师再加以解说?
- 帕奥禅师答:缅甸南传佛教如何面对一个还俗的比丘,再度进入僧团?僧团如何处理才如法如律?
- 《地藏经》是孝经
- 帕奥禅师答:佛陀是否会「作梦」?作梦时是否有正念?
- 道证法师:佛不希望我们的电波感应到痛苦的频道,所以慈悲设种种戒条
- 《维摩诘经》涵义
- 帕奥禅师答:禅修者修行止禅之后,能否预先知道自己死亡的时间?能否延长自己的寿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