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超市

智随法师:华严宗史略、判教

一、华严宗史略

华严宗以《华严经》为宗经,因此经题而得名华严宗。此宗以发挥法界缘起为旨趣,又称法界宗。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大师被武则天尊号为贤首菩萨,亦称贤首宗。其法脉传承主要有五位祖师: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法藏乃华严宗集大成者,为实际开宗人。

佛初成正觉,为文殊、普贤等三贤十圣之深位菩萨,说圆满修多罗,即《华严经》是也。佛灭后七百年,龙树菩萨于龙宫中,见此《华严》有上中下三本,其上中二本,非凡力所持,乃诵下本十万偈四十八品而出,流传人间。此经东来有三种译本:一《六十华严》,二《八十华严》,三《四十华严》。三译之中,以《八十华严》影响为大。

此经初来,即得弘传。早期之地论诸师、摄论学者以及后来的天台、三论宗人,皆弘《华严》,兴起华严义学。虽研修者众,别以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等五祖之相继开显,而大成一宗,法藏为华严集大成者。

华严宗之教理体系极为宏大深广,以五教十宗判摄整个佛法,以别教一乘与法界缘起为两大根本支柱一为教一为理,以四法界、六相、十玄、三观、二门为其主要思想。

华严判教融通了以前诸宗之说,依华严宗旨,会为一体,自成一家,以五教十宗为本,义含诸多细判,如本末判(本教与末教)、同别判(同教一乘与别教一乘)等。法藏大师《华严教义章》言:初就法分教,教类有五;后以理开宗,宗乃有十。五教即五种教相,十宗即十门宗旨。五教明教相差异,十宗明义理浅深。教诠宗之不同,宗显教之差异。教与宗相互依承,互为表里,相即不二。

二、华严之判教

华严之判教思想极为弘大,融摄古今,大而言之,有时、教、宗、仪之分判。因义理众多,一时难全,今略述其最重要的三时与五教判。

①三时

三时即:初照高山时,次照幽谷时,后照平地时。意出晋译之《六十华严经》:

譬如日出于阎浮提,先照一切须弥山等诸大山王,次照黑山,次照高原,然后普照一切大地。日不作念:我先照此,后照于彼。但以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后。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成就无边法界智轮,常放无碍智慧光明。先照菩萨摩诃萨等诸大山王,次照缘觉,次照声闻,次照决定善根众生,随其心器,示广大智。然后普照一切众生,乃至邪定,亦皆普及,为作未来利益因缘,令成熟故。而彼如来大智日光,不作是念:我当先照菩萨大行,乃至后照邪定众生。但放光明,平等普照,无碍无障,无所分别。

此即《华严》三照之说,法藏依此而有日出先照时、日升转照时、日没还照时之三时判,其中,又将日升转照时分为初转、中转、后转三时,合为五时,与五教相对应。

佛最初之先照时,为圆顿根机,说无上根本法轮,名为直显教,即《华严经》。

中间转照之初转时:即佛初在鹿野苑,为钝根众生,转小乘法轮,名为隐实教,隐一乘之实,施二乘之权故,如《四阿含经》《俱舍论》等所说四谛、十二因缘等法是;中转时:即于中时为中根众生,转三乘法轮,名为引摄教,令声闻缘觉转小乘成大乘故,如《方广》《深密》等经,《瑜伽》《唯识》等论所说是也;后转时:佛于后时为利根众生,转大乘法轮,名为融通教,令上三乘(声闻、缘觉、菩萨)转权为实,如《般若》等经,《中论》《百论》等论是也。

最后之还照时,即摄末归本法轮,名为开会教,如《法华》《涅槃》是。三时(或五时)之中,前后同为圆教,中间为小、始、终、顿教。如此时、教相配,除经典之启示外,或亦受天台五时八教之影响而成。

②五教

华严最重要的判教思想即五教,所谓小、始、终、顿、圆。法藏大师《探玄记》云:以义分教,教类有五。此就义分,非约时事。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

五教之判,始于二祖智俨,成于三祖法藏,后之澄观、宗密,皆有发挥。综述如下:

一小教:即小乘教,包括声闻乘、缘觉乘,即佛说之四谛、十二因缘法。此教逐机而说,但说人空,不说法空。但断烦恼障,不断所知障。但出三界,成于小果,不求菩提。但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唯论小乘,名为小教。《阿含》等经、《俱舍》等论是也。

二始教:即大乘初始阶段的教义,所谓大乘初门,亦称分教。以此教未尽大乘法理故,名之为始;不言定性二乘、无性阐提作佛故,名之为分。其始既有初始之本义,亦有源始之隐义,即一切大乘教法皆不离此,唯依此教方进入大乘。于中多说法相,少说法性;又说诸法皆空,不说不空中道之理。有空始教、相始教两类:《般若》等经、《中观》等论,说诸法皆空,除有所得执,名空始教。《深密》等经、《唯识》等论,立众生根性有五种不同,建立依他万法,名相始教。一性一相,皆归始教。

三终教:即大乘终极阶段的教义,所谓大乘终门,亦称实教。此教言定性二乘、无性阐提悉当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名之为终;以称实理,故名为实。于中少说法相,多说法性;虽说法相,亦会归性。一切众生平等一性,但是真如随缘成立。一理齐平故,说生界佛界不增不减。第一义空,该通真妄。如《楞伽》《胜鬘》等经,《起信》《宝性》等论是也。

上之始、终两教,并立阶位,渐次修成,总名渐教。

四顿教:即大乘中顿超顿悟之法门。此教明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而说,故立为顿。不同于前渐次修行,又异于后圆融具德,故立为顿。顿诠理故,判为顿教。如镜中像,顿现非渐。于中不说法相,唯辨真性。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绝言。五法与三自性俱空,八识与二无我尽遣。呵教劝离,毁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亦无佛无不佛,无生无不生。如《思益经》云得诸法正性者,不从一地至于一地,乃至《维摩经》中净名默住显不二等,是其意也。法藏《一乘教义章》于顿教与终教有对比说明,意极明显,其云:若依顿教,即一切法唯一真如心,差别相尽,离言绝虑,不可说也。如《维摩经》中三十二菩萨所说不二法门者,是前终教中染净熔融无二之义;净名所显离言不二,是此门也。以其一切染净相尽,无有二法可以融会,故不可说为不二也。

法藏大师立顿教时,原本就经旨而判,如《维摩经》《思益经》《楞伽经》《诸法无行经》等,其时禅宗尚未大行,待禅宗兴起后,澄观大师言:今诸禅宗,多依此教。即摄禅宗入于顿教,以其离言绝虑,同此顿教相故。此乃禅、教相会之始,为后之宗密会通禅、教二门开启端口。

此顿教之判为华严判教独特之处,其与终教皆为大乘了义之教,区别在一为渐教依言门,一为顿教绝言门。二者同以真如法性为所诠,一顿一渐,正好互补。顿教所指向者为绝言真如,终教所指向者为依言真如。如法藏《一乘教义分齐章》所言:约顿教门显绝言真如,约渐教门说依言真如。就依言中,约始终二教,说空不空二真如也。

顿教虽诠绝言真如,但诠释方式亦有二种:一言教,如《楞伽》《思益》等经;二默教,如《维摩经》中以默显不二等,乃至禅宗之直指人心,亦判同于此。以此可见华严顿教判之与众不同,不解其义者,视其立教之多余,并与天台相混而品评。天台化仪教中有顿教,但以说法方式及所应根机而立,非以法义而立。化法四教中不立顿教,却许顿意,智者大师认为其无可说故,所谓无相真寂,绝言离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则非复是教,云何可说。

可见天台虽未立顿教之名,亦非无顿教之意,因绝言离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言说,故不立之。澄观大师权以此而辨华严别立顿教之用意云:天台所以不立者,以四教中皆有一绝言故。今乃开者,顿显绝言,别为一类离念机故,即顺禅宗。

不过天台之顿意既通四教,与华严顿教所诠释之平等法性义显然有别。华严顿教非泛指或总摄一切绝言之教,而是特指大乘了义顿成之绝言教,其绝言教又分言教(依言显绝言)与默教(离言显绝言)两种。可见其顿教之判与天台之绝言,虽有联系实有区别,与天台化仪之顿教,更是名同而义异,大须注意。

五圆教:即圆满无缺、圆融无碍之教。其名源于晋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之文:尔时如来,知诸众生应受化者,而为演说圆满因缘修多罗。又偈云:时法轮音声,虚空灯如来,知众生根熟,往诣大众所,显现自在力,演说圆满经。无量诸众生,悉授菩提记。此教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如因陀罗网,重重无际,微细相容,主伴无尽。于中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故十信满心,即成正觉,名为圆教。多说十十法门,以显无尽。此《华严经》所说,华严宗所主。

华严圆教与四教之关系,即如大海与百川之关系。其教海宏深,包含无外,色空交映,德用重重。语其横收,全收五教乃至人天,总无不包,方显深广。其犹百川不摄大海,大海必摄百川。虽摄百川,同一咸味,故随一滴,迥异百川。前之四教不摄于圆,圆必摄四。虽摄于四,圆以贯之,故十善五戒亦圆教摄。故此圆教,语其广,名无量乘;语其深,唯显一乘。

五教之中,以圆教为胜,为称法本教,余者为逐机末教。其圆教之判中,分之为二:或唯一圆教,以余相皆尽故;或具五教,以摄方便故。以此而分圆教为同乘一乘圆教、别乘一乘圆教二类。《法华》为同乘圆教,三乘同归一乘故,判属渐顿。《华严》为别乘圆教,独显一真法界,不与他共故,判属顿顿。二种圆教中,自视别乘圆教为胜,乃三乘同归之处,又不与三乘共,所谓《法华》之大白牛车是也。《华严金师子章》云:同教一乘圆,全收诸教宗;别教一乘圆,全拣诸教宗。此即对二圆教差异之说明也。

华严五教之判,融会了古今诸种判教,尤其对中观、唯识、如来藏乃至禅宗都有了明确判摄,于教理判摄中更为系统、完整。就名相而观,看似大同天台,但加顿教而已,实则义多有别,除小教与藏教基本相同外,始、终、圆与通、别、圆之义多有不同,宜当用心细观。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净宗书院

最后修改时间:
上一篇
下一篇

最近更新

发表评论

评论问答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