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超市

犟牛居士:参学金刚经要义(3)

犟牛居士栏目主要介绍:佛教人物,犟牛居士居士简介,犟牛居士居士讲座开示,犟牛居士经典语录

十八层地狱警示网介绍佛教人物-犟牛居士居士简介_犟牛居士居士讲座开..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分解经文云诸相非相,言之再三,此处言离色离相,与前文更深一层矣。前文诸相非相,是令人破相分,自究竟无我一段之后,是破见分也。相分属色,见分属心。此心即是能分析推测事理之妄心也。此妄心不能降伏,时时缘六尘缘影,即为法尘留碍。须菩提已得人空之慧,知三十二相非相,明得身之事矣。明得非相非非相,破相也。明得见相非真,相皆虚妄,破见也。人法俱空,色心齐弃(无身见),即悟非空非色、非一非异之理。因色心二法,相待而有,离之不可,即之亦不可。若云离相,则色身未尝不是法身;若云即相,则说法者不是色身。真正法身不可以即相见,亦不可以离相见。即相见,谓住相;离相见,谓断灭。若即相而不住相,离相而不断灭,于相中悟其非相,于色中悟其非色,则真知离相离色之妙理矣!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具足:圆满成就、毫无欠亏之意。色身,具三十二相。具足诸相,变化神通,不止三十二相也。

概论

前第五分,是欲人见无相之如来。第十三分言,与其见如来三十二相之假,就不如持经见性为真。本分言,不但三十二相之假,即变化神通亦非真实相也。总之本分与第五分、第十三分之意相同,不过理有深浅耳!综有如下两点之意。(一)以佛无相可见,恐怕弟子疑谓既无身相,谁当说法;(二)以末世之修行者多执色相,偏重于法会诵经香花顶礼之外貌,不悟自己之真性。所以世尊不厌其烦反复叮咛告诫,要破色相皆妄之见,以显离相见真之理。

讲义

佛曰: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佛可以具足之色身见否?须菩提答曰:世尊!如来不可以具足之色身见之。这个缘故,因为我师父所说的具足色身,是以净行,故具足三十二相,虽变化神通,亦非真实相也。故云色身具足,非真具足,特名之而已!

佛又曰: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可以具足之诸相见否?须菩提答曰:世尊!如来不可以具足之诸相见。这个缘故,因为我师父所说的诸相具足,实非是不变的真相,色身既属虚假,诸相亦非真实。如来变现之相,法界为体,遍满虚空,隐现无时,特不可着于迹相,故云非具足,是名具足。

此处应理解缘起性空,说明万法缘生,当体皆空的真相。不但世间一切法是缘生的,佛法也不例外。佛菩萨在十法界度众生,实在说是感应道交。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该用什么方法得度就说什么法。这是因、缘、果相续、转变、循环不空,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菩萨示现的形象,也是缘生的,缘生无性,无性则空,当体皆空,了不可得。佛在本经对色法、心法本空之义表露无遗。对此理不易体会,不易领悟。学佛要有耐心,慢慢体悟,在体语中认真修学,其入手点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样才能契入境界。但机不待时,人的生命极为短暂,纯印老人说:今夜脱了鞋和袜,不知明日穿不穿。生命就在呼吸之间,万事万法皆无常。一个真修行人,应时刻提起警觉心,老实念佛,一心念佛,佛号入心。他日往生净土,才不辜负难得的人身与千载难逢的大好因缘。

在日常生活中应会培福、惜福,纯印老人讲:十分福田用三分,留下七分送给人。净空法师则倡导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做好人。学佛人必须具好心,应从起心动念上修。所谓好心,确实不易做到。好心是利行他人,不求他报;给事他人,不求果报;供养他人,不求福报;饶益他人,不求恩报。满人心愿,难舍能舍,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愚人口说好心,心无慈善;贤人常行好心,口不自言,但念利济他人,不求自己名望。若舍寸而求尺,种少而望收多,非好心也。纯印老人讲:有心作善,其善不赞,无心造恶,其恶无过。对佛的教诲,世间人不明其理,可将之分为智、愚、迷、悟四类。

所谓智者,知也。智人知有佛道可修,知有圣人教诲可学,知有明师可求,知惜福可为,知有罪可忏,知有世出世间。轮回因果可惧,能知能见善恶报应不虚,明了后能舍恶从善,改邪就正,非理不说,非善事不为,非道不行,非己物不取,念念中正,步步真实,积德成名,流传后世。对己所行有大恐惧感,是名智人。

愚者,暗也。愚人心暗,不信因果,不信六道轮回。贪色恋酒,贪财无忌,杀生害命而供口腹,与众生结下不解之冤,来世为畜,轮回不止,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迷者,昏也。迷人恋世,贪酒滥色,从六根,贪六尘,取性快乐,邪伪多端,但念眼前受用,不顾身后招殃。迷真逐妄,背觉和尘,虽遇圣教而不信之,长沉苦海,永失真性,一入轮回,万劫不复。

悟者,觉也。觉悟之人,觉知自己是佛,不以泥塑木雕为佛,不心外求法,慕道修行,三业(身、口、意)无亏,六根清净,有方有便,无我无人,自度度他,同成佛道。虽住世间,不染世法,坐尘劳内,转大法轮,化娑婆界为极乐邦,变地狱为天堂,指迷途见佛性,作诸佛事,度脱有情,不舍慈悲,誓愿救拔此为悟者。如何选择自鉴自照。

抄白居易诗一首:

余年七十二,不复事吟哦。

看经费眼力,作事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声阿弥陀。

行也阿弥陀,住也阿弥陀。

坐也阿弥陀,卧也阿弥陀。

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

日暮而途远,吾生已磋跎。

旦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分解非说者,即如来实无言说也。如来所说之法,不过为众生揭示实相,指路而非替代行路,究竟无有实法可说。况古佛今佛一脉相说,实无谁说。若众生执着如来有言说,随语生解,即堕入语言文字障,故曰非说。因有说者,即有处所、有处所,即落声尘。非说所说者,不可执着能说之身相,亦不执所说之声尘,能所两忘,无能说所说,不落有无两边。佛法说,无有定法可说,随众生根机大小应机而说,应人施教,应以何法得入即以何法导之。所以真正说法者无说无示,真正会听法者无闻无得,若悟此中妙理,即真的入般若之境矣!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慧命:比喻以智慧为生命也。生命一口气不到就消灭了,慧命是永远不能消灭的。

概论

本分,乃承上云,不但身相非身相,即说法亦非说法。就是以非法名法,破须菩提的对于法疑;以非众生名众生,破须菩提的对于众生疑。是名说法,可知于法,应无所住矣。是名众生,可知灭度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矣!

讲义

佛曰:须菩提!如来我,因机缘相感,随人悟性,为之指点,初未尝有法之念,汝切勿说如来我,有心作此念头,以此证法,开示于人,汝亦切莫作念。什么缘故呢?因为设若有人,言佛有所说法,是乃浅见寡识,泥于文字,即无异于诽谤佛,不能解如来我所说的道理也。

佛又曰:须菩提!如来我,所谓说法者,不过是假于口说,要知真空妙理,本来无法,不过为众生除外邪而说,是名为说法而已!

这个时候,须菩提向如来佛言曰:世尊!恐未来众生,于未来之世,闻此无法之法,无说之说,不能信解,能生信心否?

佛曰:众生各具佛性(故云非众生),现尚未解脱(故云非不众生),这个缘故,就是众生之所以为众生者,不过未能了悟,若能了悟,即可立地成佛,超出众生之外,现犹未悟众生之名而已。

欲达此境,净土宗的修学特别方便,古德称胜异方便,即殊胜非等闲之意,任何法门皆不能与之相比。其胜异方便就是一句佛号,念佛人心念一动,立即以一句阿弥陀佛圣号取而代之,这就是胜异方便。用一句佛号伏住烦恼、妄想,消除业障,这才是会念佛、会修行,当生欲成就,唯有仰仗此二力法门,别无出路。

诸法实相,即空、无相、无愿。清净的性体,本无一物,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即佛讲的空、无相、无愿,即契入正常的享受,无相是明相有体空,了不可得。于一切相,离一切相,也是涅盘之意,因离一切虚妄相,入不生不灭之境。无愿即无攀缘心,而非放下事不做了。佛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让我们无住生心,这才能恒顺众生事,不顺众生意。这样就过佛菩萨的生活了。纯印老人讲:世间本来无烦恼,烦恼全是自己找,凡事不走心,就没有烦恼。不走心,不用见闻觉知,即得大自在。佛家称为解脱门。如何修,老人示现的修行方法在日常的生活中:穿衣、吃饭、睡觉、工作、应酬心无分别就是了。

修行欲当生成就,宜广行众善。娑婆如苦海,念佛如乘船,生净土如到彼岸,积善如船上的帆楫,路途的资粮、盘费。《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虽言临终十念即可带业往生,但此等人乃夙业修习,善根深厚,此生无缘得遇佛法,临终遇善知识,一念回光,顿超三界,非侥幸而致也。有些人不明此理,不念佛、不行善、不修净行,只待临终十念带业往生,天地鬼神,岂容如此取巧?日常无修行,临终时业境现前,冤亲债主讨债,心生恐怖,连一个佛字也念不出,况此等人无不昏沉,何能十念?奉劝念佛人,当小善必为,小恶决不为,以此为助行,又能一心念佛,老实念佛,方可成就矣。

结庐苍松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计日,寒尽不知年。

八风炎炎起,迎风卧房廊。

洗却名闻利,心头火自凉。

一念消万念,念念莲蕊香。

久远孤独子,今朝盼回乡。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分解般若妙法,本是自家本有之物,本来未失,怎可说得?但有所得,皆是执情未忘,能所未破也。前面讲的得福德者,以布施之因得福德之果,乃因果不空之理。因果也是法,为何不空呢?它是循环不空,转变不空,相续不空。今云无得者,是讲的福德性,非福德事。福德事、福德果尚有相可见,福德性则无相可见也。既无相可见,岂不无法可得乎!不但无法可得,能得、所得亦无。见分是能得,相分是所得,能所尽破,能所皆无,即不见众生为所度,又不见自身为能度。故云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概论

前屡言一切法俱空,佛于菩提(正觉)实无有法可得。须菩提悟彻此理,因又当机直问如来佛得菩提,究竟真无所得耶?这个耶字,虽然是疑问,也是悟处,夫无所得,方是真得。谓无得无不得,乃是真得也。此分以如来无法得菩提,要在发明经文灭度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于法无住行施的道理耳。

无得之理,极深极奥,为启发同伦彻悟般若,讲一宗门公案。当初祖达摩祖师(印度二十八祖)到东土时,为破宝静禅师有得心而问曰:汝云无得,无得何得?即无所得,亦无得得?宝静答曰:我说无得,非无得得,当说得得,无得是得。(谬在有得之念。)祖曰:得既不得,得亦非得,既曰得得,得得何得?宝静又回答:见得非得,非得是得,若见不得,名为得得。祖曰:得既非得,得得无得,既无所得,当何得得。宝静被祖师几语提醒,疑情顿释。此段禅宗公案,皆甚深法。当时这些禅师抱了一个无得宗,殊不知存了一个无得之心,已经执着了一个无得之心了,还是取相分别。

唐朝禅宗门内,一位禅师的弟子一手托茶盘、茶盏,一手提着茶壶,给禅师送茶。一进门,禅师曰:放下!弟子将茶盘、茶盏放在桌上。禅师又曰:放下!弟子又将茶壶放下。禅师又大喊一声:再放下!弟子一楞,看看空空的双手,恍然大悟,启开了般若之门。

净土念佛也讲万缘放下,最后将放下的念头也放下,才是真的无碍了。此即般若妙法,不落语言、文字、心缘相,对此执着不忘,则以众生知见妄测佛智,则愈寻愈远、愈修愈离谱矣!所谓无上菩提即是一尘不染、本来清净的智慧,非另有法可得。不留一法,乃通万法,才是无上菩提。有法可得,便为法缚;无法可得,方为解脱。心,空寂无知见;行,顺其自然,即是深奥妙法。般若智,自心生,依外法,不得成。此为吾人的愚见。

讲义

须菩提白佛曰:世尊!我师父得无上正等正觉,究竟真正所得么?佛告曰: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法中丝毫无得,因有得即有失。凡是可以得失言者,皆是身外之品,非自性也!自性菩提,人人具足,何能言得,但没有一法可得,是名无上菩提。

相对待之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所谓佛法无边,即不落两边之意。

海藏多罗一叶舟,不居两岸不中流,一篙撑出虚空外,惹得春风笑点头。

世间人,无不执着边执、边见,喜生而惧死,好美而厌丑,喜顺而悖逆,乐好而厌坏,欣善而弃恶心总有分别。纯印老人百岁以后,经常半夜摸黑做针线活儿,家人告知夜里摸黑不要做活,等白天再做。她说:哪有白天黑天,太阳月亮是一个,是分不开的,没有夜间就没有白天,没有白天,夜间就不叫夜间了。当时此语无人明白,还疑惑老人年岁大,神经出了毛病。众生之心,无不是分别、对待、执着,是心有所属,情有所钟,是有我、我所之心,心有所住。此心无不是取着于相,即用攀缘心处事、待人、接物,离中道,执边见,生爱见烦恼。见烦恼是见解上的烦恼迷惑;爱烦恼是思惑。有见思二障,不能出轮回,不能了生死。

一九六八年纯印老人的儿子犟牛被军管会定为死不改悔走资派,一家人下放农村劳动改造。老人整天无忧无怨乐哈哈地各家串门、唠家常。农民都怕阴间鬼神,她说没有阴间也没有鬼神,都是自己心变现的。她的话没有一个人能听懂。一位大嫂很自信地问,按大娘您说的真没有阴间、阳间的分别吗?老人指着窗外树叶问,你们说哪是阴,哪是阳?人们异口同声说,背面是阴,上面上阳!老人哈哈一笑说,你们全看错了!阴阳是一个叶子上的,离开任何一面,这个叶子就不存在了!大家摇头不懂老人说的意思。她笑笑:唉!众生迷呀!

众生若能走中道,将对立的两边不用对待法,心无分别,无取舍,断无明妄相,即证入实相,会入法身。此即无法可得也。学人应知,真源湛寂,性海澄清,绝名相之端,无能所之迹,住心无住,降心离相,发心无法之法,此即修行也!

法亦称道,它是虚空之间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本源,即心经色空之义。色法、心法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总法则。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可见对于道的性状与特质,是难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可是世人无不以知见来形容和描述,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持己见莫衷一是。古人云开口便错,举念皆乖。道、法如果讲出来、形容出来,则不是永恒不变的道、法了。讲出来的道、法,与万事万物的本源相离甚远、甚远。如桌上的茶杯,就是被大画家画得再逼真,但毕竟并不是真的茶杯,这就是本来的东西与形容描写的东西的差别。明此理则可体悟,凡以语言、文字、思维而表达的,并不是真的道、法,此即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而一字一句未说的。因为对道、法的体悟,是难以用语言、文字代替的。所以,修行的人如果自己不去体悟道法,只是想从经本上或依靠他人的说词、着述中了解本源之道之法是不可能的。真是养成大拙方为巧,修到如愚始见奇。

一心专念事更奇,无端平地忽生疑。

一声打破疑团后,万妙千玄总自欺。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分解此段经文是从无法可得而来。凡夫所行善业,皆是求福德之心。有此求福德之心,即是执着有为之善。稍有执着,皆是不净。今言净心者,无有能得所得之心,能所不住,故云净心。所云善行者,无有能行所行之行,能所不立,故云善行。总而言之,净心行善者,即是所行之善亦忘,能行之心亦忘。发慈悲心,行利益事,外不执所度之事,内不执能度之心,不着四相,修一切善法,此之谓真正菩提心耳。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平等是自性的体,修善是自性的用。自性,人之初,性本善,原是满腔的仁慈、博爱。修善是仁慈、博爱的发现处,若不为贪嗔痴慢、五欲六尘、自私自利、名闻利养所蔽,则心云开朗、云净月明,一片光明之菩提矣。

三学、六度、五戒、十善皆是明心见性的善法。依法修行可虚我明真、崇德履道,以造至觉之地。

概论

前面说佛于无上正等正觉之法,言无少法可得。佛又恐须菩提及与会的人,尤其是恐末法众生执着无法之见,故又呼而告知,谓本觉人人皆有,圣人凡夫,并无差别,一律平等,无有高下,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应在日常生活中,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三福、三学、五戒、六度、十善,即得菩提之果。这里最重要的就是修善、不执善,保持心的清净。换句话说,菩提本无法,但又不能以上面所列举的假法修行。既得菩提,法亦不立,诸法全彰。这正是此经文讲的有人我等四相即非菩萨之道理。

讲义

佛告须菩提曰:我所说无上正等正觉之法,即真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人人具足,世世相同,故曰平等。佛与众生,无有高下,是名无上菩提。这个缘故,就是真性中,本来就没有我人等四相之妄念,有此妄念,则为浮尘所蔽。所以人人可修明心见性、一切的善法,本觉本有,不觉本无,都能得无上正等正觉(证佛果位)。

佛又曰:须菩提!如来我,所言善法者,乃人人本性中自然之妙性,原来本无恶,何名为善,只因开悟的众生,权名之为善法而已。何以故?善恶是对待法、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

众生既有佛性,因何不得成佛?因众生迷失本性,无始枉造诸恶,受业力牵引,轮回受苦,受苦愈加迷顽颠倒,从无始来不种善根,只造恶业,冤冤相系,业业相缠,你不放他,他不饶你,结成业网,弥满世界。是故出入三途,往来六道,相逢相遇,递相报应,无有了期。假如债满,生人道中,又不遇明师,善根不坚,不逢正法,即便偶然得逢,又因诸根暗钝,周边又重重魔障,不能正修、正进,所以难成佛道。

学佛人应明五戒之因:若人不持杀生食肉戒,断绝慈悲种子;不持不与不取戒,断绝富贵种子;不持邪非淫欲戒,断绝清净种子;不持妄言绮语戒,断绝诚实种子;不持酒醉昏迷戒,断绝聪明智慧种子。不持五戒,人天路绝;五戒坚持,三恶道绝。可见善恶由人自造自受,所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多修多得,少修少得,不修不得。种什么因,下什么种,必收什么果。因果通三世,此理有几人晓得?世人总想无因得果,愚痴呀!同修同得,自修自得。你若修得功,别人分不得;你若造得罪,别人替不得。明此理欲免地狱苦,当除嗔恚恶心;欲免饿鬼道,当先断悭贪;欲免畜生道,莫吃它肉;欲得人身,先学孝慈;欲生天上,当持五戒、修十善,发四无量心;欲成佛道,先要明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真是人身难得,中土难生,正法难逢,善知识难遇。我们同修头头具足,种种现成,若不发心,佛菩萨亦无可奈何。一定要懂得,有因无缘不成果,断恶修善非常重要。一切功德,不出自心,成就慧命,不由他悟。一切唯心,万法由心,一念心成十法界。

事如梦幻本空寂,理到圆融非有无。

何日业身归法体,莲池相聚灌醍醐。

枕上片时春梦中,时光瞬逝万千重。

名利缠缚不知觉,休言万事转头空。

凄风苦雨亦堪忍,钱财皆是过眼云。

众生轮转无休止,来也匆匆去也匆。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分解福有二种:世间福,出世间福。世间福,从布施因缘而来。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有何种因缘,即有何种福报,此谓有为善,得有为善福,福尽还须堕落。出世间福,从观照般若而来,能深入般若,即有相应的解脱自在,此谓无尽福。福无尽,用不完,亦无堕落。智亦有两种:世间智,出世间智。世间智,对于世间法一切明了,虽然明了事理,而不舍六尘之相,还脱不了事障。出世间智对于出世法一切明了,能所双忘,尽除理障(法障)。今云福智无比者,是指出世间之福智,即清净福、无漏智,绝非前面讲的世间福、有漏的智慧(世智辩聪)所能比拟也。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概论

佛恐怕上文有非善法之言,人们产生错解忽略此经,故本分再次重申布施的福,不如受持四句偈的福(任四句)。前者执相,贪求利益,为有量有漏之福。后者离相,无量,超胜无漏,尽虚空遍法界之福。因七宝是身外之宝,得世间福,享受有尽时;般若是自心之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得的是出世间福,享受无尽时。两者不可相比也。总之本分佛通过福与慧相比较(第七次相较),使闻此经者明了有相与无相,其功德不可相较也。

讲义

佛曰:须菩提!须弥是众山之王,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有人聚宝成山,如是等须弥山之多,来行布施,其福德虽然多,但是若有人,受持这个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并为人演说,则前福德,不及此福德。虽然自百分、百千万万亿分,以至不可算数之多,譬喻之广,尚不及其一分。

纯印老人一生为学佛人做了应如何发心立愿的示范。老人无相布施即示心大法则大,心小法则小。有相再大,不如无相之大。欲此生成就则应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才能证虚空之果。

此无相法布施之一念心,无法不包涵在其中,当下空无自性,自性本无,实在无自体可得。而这空无自性的一念心,亦无一法可形容它的无量无际。若发心立愿的人,如果执着自己所行的布施,那就变成有量的布施了。从凡夫至成佛始终离不开布施,布施就是放下贪心,没有贪心才能守戒,守戒心无分别才是忍辱,有忍辱才能精进,精进才会有禅定,是心清净了才生智慧。可见若发心立愿的人,如果执着自己所行的布施,那将成为有限量的布施。只有三轮体空,其布施愿方于等虚空之广大。发心立愿、布施是如此,修行亦然。不但布施是如此,所修一切善法,都应不住相,最终都以证得最高无上菩提果而成佛为目的。但应明了这所证的无上菩提之佛果也是空无自性的,本无它的实在自体。此即证无所证。有证的念头即有相,但其体非无,如电、磁性,虽无实体,事相乃存。可能有人提出疑问:无自性的空性,诸法的真实性,总不能说是没有吧?殊不知实性、妙明真心、佛性同样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果以为有个实有的虚空相可得,那又落入执着的偏见之中了。

所以不但行愿果证是空,空亦复空,空相亦是不可得的。谁人能拿出空相的样子来呢?此经先说我空,次说法空,最后说空空。可见所修自性法,法亦空;无我相,我身非我,我空;本体空寂的妙明心,心空、空空。学佛人若执着有实相的空性,同样是错的。纯即心,心空;印即法,法空。老人住世一百零八年,示现在世间的一切,无不是修心之法,空空不可得也。通过纯印二字,可进一步通达自性空亦空,不应有所取着,非有非非有。明此理,才真的证悟诸法空相之理,明了纯印即心印、心法、以心印心的诸佛根本法也。

秋风扫叶知寒来,修行全赖尘缘栽。

法本无法无需觅,回光返照觉性开。

百年世事三更梦,不觉难偿冤亲债。

沉酣大梦几人醒,悟后乃知空与白。

《红楼梦》中参禅偈 曰: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可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足立境。无立足境,方是干净。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分解这里的化字,即以法化度众生也。无所化者,以平等心度平等众,外不见所度之众,内不见能度之我,作平等法界观,自他两忘之时也。此文从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而来。既然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怎么会有众生可度也。如果从理法界、事法界比较而观,即悟平等度生之妙。在事法界观(相),实有众生可度,若无众生可度,则菩萨又何需行六度万行?在理法界观,实无众生可度,若有众生可度,则菩萨即不能一体同观也。究竟众生何尝不是受菩萨所度,菩萨又何尝不是度众生?不过菩萨悟平等之理,知心、佛、众生三者实无差别,故曰:化无所化即度无所度也。因菩萨若有度众生之心即着了度众生之相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概论

本分,世尊破众生与佛有人我之疑,以显法身真我也。前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佛恐怕众生误解,疑谓法既然平等,则无佛无众生,又为什么言我当度众生呢?众生人也,我度众生,则有我矣!所以如来申说无我,以唤醒众生及凡夫。因平等法界,众生与佛,同在性中,佛与凡夫,同为一体。不过一片慈心,欲其自悟耳,实则欲其悟,即所谓佛之度也!

讲义

佛曰: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我度人,只就使彼人觉悟,指引其脱迷证悟而已,本来还是自性自度,汝等切勿可说如来我有化度众生之心。

佛又曰:须菩提!汝亦莫作是念,这个缘故,因为众生之心,本来空寂,般若智慧,原自具足,苟闻经悟道,众生自可化度,实在无有众生,为如来我度者。若说一切众生,为如来我度化者,则如来我,即有我人等四相,便法有高下了,而非平等矣!

佛又曰: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是口虽说我,而无我见。在凡夫则着有我,以为唯我能度,非我不能度,是以有我也。

佛又曰:须菩提!迷则凡夫,悟则为佛,佛与凡夫,本同一性,原是平等,但能了悟,即非凡夫。特尚未悟,因名之为凡夫而已!

古人言:大道功能穷造化之源,尽性情之妙,备事物之理。

欲求真法,不必远求,回观返照,当体即是。不求而得,无为而成,见其无影之形,窥其微尘之妙,得其空寂之理,守其至柔之用。不要以空寂落顽空,不要以佛更得佛,以道更得道。求道无心,道方成,因无心是佛。若再进一步,本来无一物,佛又在何方?真空妙体,心又怎么会存一个佛呢?心中若有一个佛,心非空寂则有所立,皆假名相,若借此假名相而求真,则远真空,纯净之本体远矣!因凡有所立,皆有知见,有知有见道皆假、法皆假、理皆假、佛皆假,所有言语、文字形象,可见、闻、觉、知,一切物非物者都是假(法分色法、心法故)。能知假才能明了如何修真,去假修真证法身。人成则佛成,佛成则入真空,先天之理界也!

念佛亦然,必至诚恳切,摄心而念,不可着外境相。否则心地不通,观道不熟,魔境现前,亦不了知。如何念佛?无念而念,念而无念,踏踏实实念下去,不求成片,先求不断。一声佛号一声心,声声不离自性觉。

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忘便是中。

忘照何曾有前后,一心融绝了无踪。

唐白居易《逍遥咏》:

亦莫恋此身,亦莫厌此身。

此身何足恋,万劫烦恼根。

此身何足厌,一聚虚空尘。

无恋亦无厌,始是逍遥人。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分解法身者,遍满法界,大至宇宙,小至微尘,无一处不是如来法身真体。如来法身,即遍满法界,即不能住相观如来,故曰非相。如来因凡夫执情太深,若直说法身非相,恐人难以信解。所以前几分重重破执,至此尽情吐露,告须菩提曰法身非相,则前分的种种疑问,一时打破矣!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转轮圣王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他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出现,统辖四天下。有四种福报:一、大富,珍宝、财物、田宅等众多,为天下第一;二、形貌庄严端正,具三十二相。三、身体健康无病,安稳快乐。四、寿命长远,为天下第一。转轮王出现时,天下太平,人民安乐,没有天灾人祸。此乃由过去生中,多修福业,可惜不修出世慧业,成有漏福德。所以仅成世界有福报之大王,却不能修行悟道证果。

轮王有四种:在第十小劫的增劫,人寿增至二万岁时,铁轮王出现,统南瞻部洲;人寿增至四万岁时,铜轮王出现,统南瞻部洲及东胜神洲;人寿增至六万岁时,银轮王出现,统辖南瞻部洲、东胜神洲及西牛贺洲;人寿增至八万四千岁时,金轮王出现,统辖四天下。这里佛说的转轮圣王即指金轮王。转轮王的宝器称轮宝,分金银铜铁四种,轮王游行时,此宝自先前进,以制伏四方。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概论

上文言,非凡夫,是名凡夫。本文又以如来佛之异于凡夫者,以有三十二相,所以问以三十二相,可观如来否?正是为欲破三十二法相,教人不可住如来相。华严云:不了彼真性,是人不见佛。唯内观返照,即性而求,如来得诸方寸矣!

讲义

佛曰: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呢?能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否?须菩提未喻其意,不知佛问他的意思,以为欲观如来之法,就不该出此三十二相,因答曰:如是如是。佛听此言,知须菩提未解如来意,所以又向须菩提曰:须菩提啊!如是这样,转轮圣王(金轮王),他的福业最重,也具三十二相色身,按你说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则转轮圣王,岂不就是如来吗?这时须菩提被世尊一语点醒,随声应曰:世尊!我已理解师父您所说的道理,确实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转轮圣王是欲界天的凡夫,佛怎么可以与凡夫相比呢?此时世尊为了使与会大众及后世众生明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实的道理,开示了离相二偈,以为垂戒。此偈的内容就是法身人人本具,等同虚空,灵觉含真,妙体湛寂,离形迹之间,超耳目之外,汝等若徒以颜色见其形容,或徒执声教听其音声,欲以色声二者求见自心真性,则这种人是执于有形有相的色身误当作见到如来佛了,这是舍了正路,向心外去驰求,走的是邪道,绝不能见如来之本来面目矣!

佛说一切法门,究竟都归一心,以心显心即是佛之体。此心不着色声相,无名无相,凡圣等同,迷时不失,悟时非得,处凡不减,在圣不增,非虚非实,不生不灭,不住三际,不离三际,不住五蕴,不离五蕴。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举心动念即乖,法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绝待圆融,不可思议,世出世间,一切万法,皆依此性而生。

纯印即禅、密、净总持之心宗,八万四千法门无不是修心之法,即心印,以心印心之法。其道理本应自悟,不可说,奈我众生痴迷,今方便释义,抛砖引玉耳。

纯乃禅,心不着外相之意,统摄六度万行,以心传心、以心印心之义。永嘉禅师云: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

禅宗乃释迦佛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独传迦叶尊者,名西方初祖。不立文字、言说,历代单传,至二十八祖达摩大师(全称为菩提达摩),于梁武帝时见东土机缘成熟到中国广州,武帝迎请至建业,因话不投机,遂渡入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为中国禅宗之始祖,圆寂于东魏天平年间,葬熊耳山。禅宗是代代相传、心心密付,所谓教外别传。真是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下功夫,欲从文字得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乃接引上上根性的无上法门。禅宗境界太高,非根机钝劣、福薄障深、业重情痴之末法时代众生凭自力而能修证的。纯虽涵禅义,但绝非示当今人修禅也!

纯乃密,禅乃自心,密乃佛心。佛心、自心本来一心,无不是妙明圆觉之心。诸佛一法身,法身者心也。佛门之宗义,乃修行之方法,以文字显者为教(显教),不立文字者为宗(禅宗),但现时对不同修行之法门无不盖以宗(禅宗、密宗、净土宗、天台宗等)。

密法虽然有咒文,但循其音,不了其义。密咒又称真言,梵音曰陀罗尼,为总持之义。因一切密咒,皆诸菩萨微妙本心,秘奥难知,可持可修而不可说,故曰心宗。此即纯心也,心即密也。

纯印:纯乃心也,印乃法门也。即佛的心法,以心传心、以心印心、即佛即心、即心即佛也。

纯印二字虽涵禅密之义,但非统摄世人普修禅密之法也。此二法门,依自修、自悟、自证菩提,必达业尽情空方可成就,末法众生大多数望尘莫及。纯印虽涵禅密之义,但鉴于末法众生之根机,念佛乃纯印度生之本怀也!

纯乃净,净土念佛法门是佛为度末世业重情深的众生,于八万四千法门之外,别开带业往生易学难信的特殊法门。一声佛号总摄禅、密、净,只要称念阿弥陀佛达精纯不断,心净则土净,此即是各人内心的体证。一心不乱,即可见佛。净土的修行方法,就是以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而独立成宗。修行的方法,一是专称佛名,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二是要发菩提心,信愿具足。这样必得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威神加被,命终可蒙佛接引,带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退成佛。净土念佛法门,最忌相上修、相上求。任何法门,不改变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心,不去掉我、法二执而以轮回心修轮回法则绝无成就。

一声佛号一声心,心心不离大慈尊。

此生若不归家去,六道何时得脱身。

行住坐卧念弥陀,一心念念离娑婆。

傍花随柳须回顾,普愿众生皆成佛。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分解无断之断者,常断之断也。凡执着世间法,不脱颠倒之见,故于断中计常,常中计断。以为之断,而般若自性,无尽无休,不得谓之断。以为之常,而般若妙心,有随缘之用,不得谓之常。今云无断者,是云般若法,本非断非常,不可以断常之见计之也。灭者,生灭之灭也。世间人不悟涅盘实际,因有生则说有灭,有灭则说有生。以为灭,而般若妙心之法本无生,不得言灭。以为生,而般若法本无灭,不得言生。今云无灭者,是云般若妙法本不生不灭,不可以生灭之法论之。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即谓一切法,皆不可用也。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即谓未悟时,必须依法修行也。

概论

三十二相,是庄严具足之相。佛具无量无边功行,而后湛然圆寂,现出妙相。佛得菩提,不缘于妙相,是由于功行。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即妙心,依报乃相好。必功行圆满,则妙相自现。对此妙相,不可执有,也不可执无。执有住于相一边,何以见如来自性,有相则虚妄故。执无又住于非法一边,何以励功行。所以佛申言之,则曰:汝若作是念,或者不作是念,念落执相边,不念又落断灭相边。佛重言曰:汝若作是念,发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复郑重以警之曰:莫作是念,发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此分世尊主要提醒与会者或后世间人,点破非法相,破学者之着无、断灭的想法。

讲义

佛,以三十二种净行,成三十二种相好,是为所修的因,菩提证果,即由此而得。因此佛反问曰:汝或疑如来我,不用具足之相,得此无上菩提。又正言告之曰:汝切勿作是念,如来诚然不因具足此妙相的缘故,而遂得无上菩提也。又反言以警曰:汝若谓不因修福,便不得正觉,则一切法皆可废而不用,必至沉空滞寂。灰心冥智,而成断灭相矣,此念绝不可起,又正言以明之,盖发正觉心者,必依佛法修行,要在空而不断,无而不灭。

此节经文,佛告众生不可住法相,亦不可住非法相。净土法门就是单提一句佛号,常念常新,念念不断,此即不住法相亦不住非法相。念佛法门,非善根福德因缘具足是不会相信的,所以称易学难信之法。莲宗五祖少康大师,曾在洛阳白马寺见善导大师(莲宗二祖)所着的劝修净土文放光,因此有感,遂到长安善导大师的纪念堂(影堂)瞻礼,感得早已圆寂的善导大师现身空中曰:若依吾教,广化有情,他日成功,必生净土少康大师遂前往新定,用钱诱小儿念佛,结果老少众人都念佛,佛号声盈路不断,后又在乌龙山建净土道场,集众念佛。大师临终时现七彩光数道而逝。

念佛感应颇殊,古德提倡厌秽欣净,念佛兼行布施,为其修行之业。此即佛在此经中讲的不取于相,常行布施,亦即纯印老人一生所示现、突出的一个舍字。印光大师常常提醒大家,当于修净土念佛法门,对往生极乐起欣乐心,于阎浮提起厌离心。另外大众从无始来,误将地、水、火、风假合之身当作我,不知此乃缘聚缘散之物,身属无常法,非不生不灭、永恒不变的真我也。众生从无始来,常认为我心者,实际是缘虑客尘虚妄之心,此心亦属无常法,非我真心、净心也。真我,真心圆满空寂者是也。空寂灵之,神用自在,性涵万德,体绝百非,如净月轮,圆满无缺。但众生惑云所覆,不自觉知,妄惑若除,真心本净。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此即菩提心体也。众生舍此不认,而任臭身妄念随死随生而不觉也。

对此节经文应明了,般若菩提法是不学而生,道是不求而得(求是分别、执着,所以求不得也),佛是自家本有,只要空却见闻觉知,自性般若之真空妙心无穷无尽矣。

一枕清风秋万里,半夜明月夜已深。

更无往事心难断,唯有安养易成真。

诸上善人齐招手,我欲前攀驾巧云。

朦胧好似弥陀现,醒来追忆尚分明。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分解不受,领纳在心为受。凡是对于外尘相,无论是顺逆境,但有爱僧之心,皆谓之受;即于顺逆境一切不受,但有一不受的念头,亦受也;凡是有起心动念之处,皆谓之受。若推究受之根本,即是微细之我未忘。若能通达无我法,无我则无受,能受之我已空,故曰不受。不贪,常恒不足为贪。具体表现为贪求五欲六尘之乐不休,谓之贪;贪求福德谓之贪;贪求涅盘、往生亦谓贪法。菩萨悟无我之后,不贪念五欲,不驰求福德,不趋向涅盘,故曰不贪。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概论

法非断灭,而法亦不可住。此节经文,世尊比喻菩萨若以满沙界之宝行布施,与无住行施的功德相比较。因而告之曰:若有人知一切无我,得成于忍。这种人,即是真菩萨,远远胜前菩萨的有相布施功德。(此是第八次以七宝布施较量功德也。)在这里佛在教人发菩提心之实在功行,既不可以相观,又不可说相断灭,此自有个非相非非相的真谛在。此分佛主要在点破福德不可住,破学者着有也。此即佛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即对相、对法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

一切法,须要无我。人之不能无我,皆由于不能忍。不能忍,怎么能无我呢?一切法,得成于忍。此成佛精进坚强之本领。全经五千余言,此十字是如来的精要语。

讲义

佛曰:须菩提!若菩萨虽以无量的世界七宝行布施,因心着相,故所得之福,虽多但亦有限。若复有人,心不着布施相,知一切法无我,遇事不走心,尤其在逆境中时时忍、事事忍,坚持耐久,难忍能忍,忍而忍忘,无我相方得成矣。一切圣法得成于忍。一切圣果亦得成于忍。如此则此菩萨所得功德,比前财物布施之菩萨的所得功德不知要多许多倍矣。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有离相的因,则得殊胜的果,然而不受也。须菩提白佛曰:世尊!因果受施,理之自然,为什么说菩萨不受福德?所以佛又告曰:须菩提!菩萨度生所行的布施(财、法、无畏),原是行所当行,初无计功、计能之念,福德来与不来,听之任之而已,是之谓不贪不受也!

此即纯印老人常说的凡事不走心,就没有烦恼。念佛亦然,不执有念,不落无念,只要专心称念阿弥陀佛或南无阿弥陀佛,自念自听,自呼自应,通过念佛的名号,使自己的妄心,滞留在佛的洪名圣号上。此外则须善护身、口、意三业:身不造杀、盗、淫;口不造恶口、两舌、绮语、妄语;意不造贪、嗔、痴、慢之业。还要修三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皈,具足重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修净土念佛,若不能专心念佛,广修三福,是不能往生净土的,因其土是诸上善人相聚之地。然信行不足,光靠愿生,即使因佛的慈悲而勉强去了西方净土,还是不能立即见佛的。

佛教的精神就是要学佛和成佛,为达此目的,就要从六度万行菩萨修行之法做起。菩萨的精神即此分世尊讲的广行布施、不受福德、行所当行,无计功计能之念,不贪不受,不为自己享福,旨在帮助众生离苦。纯印示现娑婆,即表菩萨乘,此即利他无我的菩提心,若有此心,必能生净土,见弥陀。

一句六字洪名,概括三藏十二部,它是咒中之王,一切咒语消不了的业障,此佛号可消。一句佛号可伏住烦恼,达一心不乱,不乱即定。华严大定即是弥陀大定,得一心即成功,此即净土法门之妙处。纯印讲:心即佛,佛即心。人人都有心,人人都是佛。心佛原本为一,为何有圣凡之别?只缘众生心为无明所遮,有见有思故。佛是佛,心是心,将心佛分为二,皆众生自迷自造故。念佛正是显汝之本性。念佛是开显本性最易成就之法,此为正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行善止恶,以此帮助正行、去无明,为助行。助行广说即六波罗蜜,日常遇善为之,遇恶去之。若能做到念佛时万缘放下,念起即以阿弥陀佛伏之、压之,以此摄住身、口、意三业,依之而行,日久定能成功。

心牵名利忆亲容,分明梦里画虚空。

欲知真心何形段,只在灵犀一点中。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分解威仪者,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万德庄严之相也。寂静者,即无去无来、非动非静、寂然之体也。经云:不起灭尽定,而现诸威仪,当下即现化身菩萨。意思就是说,大菩萨体用不二,时时在定中,无有去来出入之迹也。夫菩萨尚有威仪之用,不失寂静之体,何况如来也?如来则即威仪即寂静,即体即用,即用即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无往而不自在也。此文从无我无受而来,既云无我无受,则如来现有去来坐卧,岂不是我相也?既现有相之我,岂不是有受也?此盖三身一异之见未忘,不明三身一体,尚未悟平等法身之理也。今云威仪寂静者,如来虽现威仪之相,即是寂静之体。虽是寂静之体,而随现威仪之相。如来三身即一体,一即三,而三即一,故云威仪而寂静。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概论

前言如来不可以相观,而又非无相。相本法所现也,故于法,不说断灭相,而又不着法,直说到法无我,得成于忍,知一切法无我,则般若现矣。得成于忍,则波罗蜜可证矣。由此再推而及之,即是如来矣!如来者,诸法如义,即圣人从心所欲,不逾矩也,何有来去坐卧?世尊因告之曰: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佛说的道理,就是不悟圆妙真谛,住于如来名字相也。因又进之曰: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所以名如来。这个说法,便如如不动,先天〇无极气象。引申⊙太极、两仪、?四象,已将不可说的一合相,于言外透出。前以三十二相观如来,是就相言,此是就如来名字言,法相不可执,福德相不可执,名字相不可执,则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云开月现矣。此分要在阐明如来的意义,以示法身无相,也就是点破如来名字相不可住也!

世间人尤其是四众弟子中,以四威仪中,求色身有相之佛,而不知真性之佛。

此即是水清月现,月本非来,云遮月隐,月亦非去。比喻只要心净时,即佛现时,亦非佛来矣!自私自利以相为真,心垢佛不现,亦非佛离去。人心有垢净,佛本无来去。三十二法相者,是如来应身化现而已!可见真佛无相,真佛无体,真佛常住虚空法界,真佛就在众生四威仪中显现,在一毛端转大法轮,即在众生一念心处。

讲义

佛曰:须菩提!若有人,以如来我,行住坐卧四威仪,遂指言如来如此者,是人着于有相,是不解我所说的道理。什么缘故呢?因为如来,真性佛也,真性如如,充满法界,随感发现,来而非来,无感隐去,去亦未去,无去无来,故名如来。即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矣!如鼓者,大扣大鸣,小扣小鸣,不扣不鸣,鼓非来去也!此即感应道交。

此理若明,念佛则可入理修,一心不乱,人皆可行矣!只要老实念,心净时即佛现时。此即楞严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之谓也。

净土不离众生心,心净土净,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极乐世界在西方否?东方否?四维上下,遍一切处,举一全收。此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义。如帝释殿上,千珠宝网,千珠光影,咸入一珠,一珠光影,遍入千珠。虽然珠珠互映,但此珠不可为所有之珠,所有的珠子,亦非是此珠,参而不杂,离而不分。弥陀净土,即千珠之一。十万亿佛国土,一佛一国土,即千珠之一珠。世尊善巧方便,示人专念阿弥陀佛,乃千珠直指一珠。见阿弥陀佛一佛,即见十方诸佛,亦见九法界众生,一印顿圆,了无余法矣!纯,是心之体,是一真;印,是诸法相,运用也。纯不离印,印不离纯。纯即是印,印即是纯。早在三千多年前世尊已将此二字留于后世众生(《金刚经论语》),世人若明此二字,一生受用不尽。

世人迷者,着相为真也。悟者,心离相,知身相空幻也。正如纯印老人讲:世间事事无常,由生至死,大梦一场。世人无不被名利所累,到头来,还是一场空。你争我争,谁也争不过无争的人。吃亏的无不是好动心机的人,最后让不动心机的人占了便宜

唐白居易与禅师的一段对话可见事事无常,人生如梦:

特入空门问若空,敢将禅事问禅翁。

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

禅师答曰: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经云: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人生就是浑浑噩噩的一场梦,勿将梦境当作真,不过逢场作戏耳。有诗云:日月两盏灯,人间一台戏,从朝演到暮,谁解其中意?只有学佛方为智者。

有感有应勿怀疑,佛号殊胜少人知。

只要念念不间断,恰是宝莲结蕊时。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分解一则不异,异则不一。若云微尘非世界则异,若云微尘即世界则一。若云是一,则何有微尘世界之名;若云是异,则实无微尘世界之分。盖微尘聚即为世界,世界散即为微尘。说异不可,说一亦不可;说合不可,说非合亦不可。以合一则不能异,合异则不能一,此迷于一异者,皆不明平等法身之理也。所谓一异之相,皆众生知见,其实一异之相,皆是分别计名执取之病。盖此世界微尘,皆非实有也。若微尘是实有,即不能聚而为世界,亦不能散而为微尘。世界微尘均有相,有相则假也。一微尘含五大性(金木水火土),世界亦含五大性。一微尘性即世界性,世界性即微尘性,非一非异,若求其差别相,了不可得。若云一合相非一合相者,皆是边见也。究竟法身真际,三身即一体,一体即三身。不但一合相不可见,即一合之理亦不可说。名相皆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平等平等,会归法身真际矣!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真性融成,浑然粹然,无二无杂,同为一合相。

贪着,依恋也。贪着其事之事字,即色中六根也,六根贪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也。

概论

世尊怕须菩提执见未泯,不了解般若真谛,不明法身、报身、应身之理。故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设比喻而破之。盖报身、应身不离于法身,犹如微尘不离世界。世界喻法身,微尘喻报身、应身。世界碎为微尘,即法身分为无量应身。微尘聚为世界,即应身会归于法身。应身非异,应身亦是法身之体。法身非一,法身能起应身之用。微尘非世界,而微尘实是世界之体。世界虽然不是微尘,但世界确实是由微尘而起。佛说世界碎为微尘者,就是说法身分而为无量应身也。法身本如虚空,则应身更非实有。世界本如镜中之花,则微尘亦是水中之月。微尘既非实有,则世界亦非实有也。世界若是实有,即是一体,即是一合相,即不能碎为微尘之相也(一合相:一个由众多极微分子合成的有形物质,如世界由无数微尘集合而成,人体由四大五蕴合成均称一合相)。换言之,应身既非实有,法身之体是应身,所以法身亦非实有。法身若是实有,即是一相,一相亦是一合相,即不能起为应身之相也。非一非异,非合非不合,所以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假名一合相而已!总之本分为此经重中之重,明了有相皆虚妄之旨,点破一合相亦不可住也!

讲义

佛曰:须菩提!若善男信女,将三千大千世界,碎分为微尘的尘埃,你的意思,以为多否?须菩提曰:世尊!以其非实,乃见甚多。这个缘故,因为此等微尘众虽然极多,然无定体,起灭非常,有生有灭,终非实有。若是微尘众,实在有者,如来佛,即不说是微尘众。因为佛说微尘众,不仅说微尘众非真实,即世界亦非实有,故假名之微尘众。须菩提又向佛曰:世尊!我师父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亦是妄尘的一个积聚,成即有坏,终有尽时,虚幻不实,故非世界,乃名之为世界而已。这个缘故,就世界中论,实有者,惟此一合相。一合相,即真性也。常住不坏,一而不可分为二,合而不可析之离,如来说一合相,以等于真性之虚空,不可以言语形容,否则就不是一合相了,故强名之为一合相而已!如来看须菩提已悟其实,故向须菩提曰:须菩提!一合相之道,空而不空,妙不可言。但庸常之人,遮蔽不明本性,贪着眼前五欲六尘,认幻缘为实境,种种着相,而不能悟也。

如来说三千大千世界,本是微尘积聚所成,聚则界有,碎则界空,亦无自性,非实有体,故曰即非世界。不待碎后方空,即现在之时,性常自空,非真实有,犹如梦境,梦时非无,梦醒了无所得。凡夫迷于长夜大梦之中,执幻相世界为实有,若知悟后方了知世界性空。永嘉禅师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但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故曰是名世界。

这里佛说的一合相,即指真性而言。真性遍满十方,惟一无二,真性乃是整个,合而不分,本非有相,强名曰一合相。它能生诸法,为一切诸法所依之体,非由假合而成,无始以来常住不变,非虚非实,非真非幻,而世界怎么可以与其相比呢?世界是微尘积聚的假合体,有成、住、坏、空的变化。它是虚幻而非实有。

真性如虚空,本来无相可得。佛说即非一合相本无名,勉强名之曰一合相。佛在此处以世界之一相喻真性;将微尘之多相喻众生无明烦恼。众生迷真起妄,但烦恼虽多,究竟妄无自性,非实有体。但真性不离烦恼,故即非真性,是名真性。此即离言说相也。佛告须菩提:真性者,即是不可说,若言真显妄,则成二妄。但众生不明真性,贪着事相,故说有真性耳。如佛告须菩提言,一合相者,即是不可定说,是一是合。此段言尘界非多非一,正显真妄非一非多,一多平等,诸法平等。

非法非非法,非性非非性,

非心非非心,付汝心法竟。

诸法皆佛法,随遇而能安。

事事随缘做,我心自清闲。

饭来我即食,衾伴色身眠。

真我本无我,常住虚空间。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分解真知无知,无所不知。真见无见,无所不见。凡夫不悟般若之理,不能降伏妄心。凡有知见,外不能离六尘,内不能离缘影,知见愈多,而尘劳愈甚。终日为知见所迷,不堕能知障,必堕所知障;不迷于所见之相分,则迷于能见之相分。妄境熏妄心,妄心取妄境,总是心外取法,与自性的清净心不沾边,反之与自己本性上加添障碍。所谓欲断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若能真的不生知见,了明涅盘生死皆如空花,则本源清净心体,当时圆明普照。故佛言:我于菩提实无所得,恐人不信此理,故引五眼所见、五语所言,真实不虚以证明之。但是,佛所说的知见,并非全无知见,若全无知见,与木石无异,即成断灭。佛说的不生知见,即不认幻为有、以相为真,乃不生邪知邪见也,非无正知见也。修行人若能深明般若之用,不离知见,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则即了悟本心,如是知,如是见,不生法相矣!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如是知、如是见即心合于道,行顺其自然。此即无上菩提之真知真见也。

不生法相。法者事也,相者形迹也。不生法相者,于事之有形迹,如我、人、众、寿者之见皆不萌于心也。

概论

世尊恐须菩提疑法身之体既不可相见,何以佛亦说我、人等四见?因而佛接着说即非四见,以破执有离相之见,以显般若真谛。

讲义

佛曰: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人等四见,你的意思怎么样?以为此人果解我所说的道理吗?须菩提答曰:世尊!佛说四见,乃超乎其外而为此说,并非真的存此四见也。执着四见的人,怎么能解如来所说的道理呢?佛您所说的四见,只为凡夫拔去病根而说也。不过借此四见之名而已!若真性中般若之妙理,如太阳当空,洞达无碍,即非我、人、众、寿者之妄见也!

佛又曰:须菩提!凡发正等正觉之心者,既悟了无相妙理,自然行无相妙行,如此以为知,则知无所蔽,如此以为见,则见无所障,如此信解,即为妙悟,而不生法相。不生法相,永不退转,斯得真空无相之妙。

佛又曰:须菩提!法相本空,即非法相也。空中有相,是名法相也。这才是真空法相,非妄见者可比。

经文前节讲四相,此说四见,为何分别讲呢?相者,法所现也。见者,心所取也。执相是粗,执见是细;粗执易除,细执难破。有时自己毫无觉察,念头已生。前言离四相,今言离四见,其理又深一层,诸见若离,则平等本体即显。上面在显自性平等后,再显诸相平等即引申生佛平等、凡圣无二,又空(性)有(相)平等则不落断常,又诸法平等则无去来。一多平等则尘界性空,诸见平等则药病双祛,以归无住真义、般若本体。通过此段经文应明般若含五个平等,以去掉妄想、分别、执着之心。

纯印老人将人生的生死,比作走马灯相似,转来转去,总无起始,如衣服换了一件又一件,一件不如一件,却总不觉醒。

转来转去又来游,难遇明师指路头。

灭却贪恋心头火,是非人我全罢休。

寂照若圆融,法法处处通。

本来无分别,何处不涵容。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分解此分为总结之文,云法身非相、应化身非真也。前文言人法皆空,可能有的人不理解,产生疑惑,既然人法皆空,持经何益?所以篇终归结,仍重在受持读诵。但因众生处处着相,若不从般若法中,受持读诵终难明了法身非相之理。空生(须菩提)虽悟法身全体,又怀疑法身无言说,既然是法身无言说,何以如来现讲法有言说也。其实化身非法,应身非化,亦应亦化,非应非化,全是法身大用也。何谓化身非应?法身是常住法,随众生心所感应,隐佛身而现龙鬼身也,应以何身得度,而现何身。

何谓应身非化?登地菩萨应机所现佛身,非六趣之所摄也。何谓亦应亦化?声闻所见相,是修成身,属忽有之身也。何谓非应非化?法报二身,既不属应,亦不属化也。此经文讲应化非真者,是说法身本无言说相,假借化身而说也。以如如身,说如如法,不取于相,而无相无不相也。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一体,至此方真是般若无上之法,法身如如不动之体。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阿僧祗译无央。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心如镜如,来映去无。不取于相,万法皆空。如如不动,即圆融自在。万法销归自性,归于真性则如如不动,即两仪四象有归于太极也,太极回本源、归无极也。

【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梦幻:梦出无心,幻成有意;梦觉入幻,幻结疑梦,皆从颠倒起也。泡影:水沤为泡、泡随水消;形照为影、影从形灭,皆虚无实也。露以日曦,电以霁散,尤为倏忽起灭也。

梦、幻、泡、影、露、电,六者谓之六观。六观皆假,知假不执,则真观显露。真观唯何?即如如不动,此即先天本觉之真空实相也。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概论

上言人空法空,世尊恐怕后世人,错疑人法既空,持经何益?故篇终,又第九次极言福慧相较。因着相获福,享受有时,况又因享福而造业。正如纯印老人讲:家大业也大,最终有业无家,此理世间人明白的太少了。唯出世之福,无遗无漏,受享无穷。虽是较量劝说,然为提醒世人,持经为胜,叮咛反复,欲人净信,实护念付嘱的一片慈心也。

世尊在此次盛会中,从始至终,所说心要之法经初空生(须菩提)请问,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则答曰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至此结归则曰应如是知见,如是信解,是即首尾照应。

佛谓须菩提:若有真正发菩提心之人,与我前面所说一切法,应当如是知见信解(一切法,乃通指上文住心无住,降心离相,发心无法之法)。如汝问我,云何应住?我则告汝,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汝今应如是知:如汝问我,云何降伏其心?我则告汝,一切众生,悉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汝应如是见;如汝问我,善男子善女人,云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则告汝,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汝应如是信解。虽然我如是说,汝能如是知见信解,还要不生法相,不生非法相,始得与般若相应。法相即住心无住,降心离相,发心无法之法相。果能法相不生(不住非法相),则知为真知,见为真见,信解亦为真信解。诸相消亡,一心无寄,般若玄旨,妙极于斯矣。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乃如来随机演说,如谷应声。如来心中,原无法相,前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故曰即非法相,是名法相。因佛佛道同,古佛、今佛、未来佛,无不如是说,所以世尊一字未说耳。

此节经文,佛以较量对比住相布施乃有漏福德,终归有尽,而无住相行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无可比较。若更有发菩提心之男女,持于此经,乃至任何四句偈等,而能受持读诵以自利,为人演说以利他,二利繁兴,其法施之福更胜前者矣。所有布施,法施为最,续人慧命故。

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先示说法之规则,再示现观法之功能,全经结局于此。世尊于法会告圆满之际,仍以三种般若而结归之:为人演说,是后世必然的文字般若;不取于相,是为行者必遵循的观照般若;如如不动,是本体本具的实相般若。

若问,云何为人演说,而福胜无量宝施?答曰:不取于相。虽依文字般若而说,不取名字相、言说相、心缘相,则能演出文中所诠之观照妙智,实相妙理,智与理冥,理得智显。

不取于相,即观照功夫,观照功深,而能离相。不取我相、法相、非法相,从而照见我空、法空、空空,三执全消,三空顿证。

如如不动,即实相本体。此体本是一心真如之理。一如一切如,无法不如。所谓彻法底源,无动无坏,无生无灭。若心取相则心动矣,不如如耳。不取于相,则如如不动矣。

末世发菩提心众生,果能如是为人演说,依如理起如智,以如智照如理,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其福胜无量宝施。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佛在此处教我以真空观智,照破五蕴四大一切诸法之妄相,方见般若实相之本体。诸法之相乃事有理无,若以般若智照照之,内之身心,外之世界,如梦境,如幻事,如水泡,如影像,如朝露,如电光,一一不实无常,无可爱乐。众生迷时非有似有,悟时有即非有。

如梦者,梦中境界,梦时非无,梦醒了不可得。非醒后方无,正当梦时,又何尝有呢?因众生梦想颠倒,妄执为实,梦中喜境,心生爱恋,梦里忧境,心生怖畏,此即心随妄境转也。我等众生,现前身境,犹如此尔,亦复如是。大至宇宙,小至微尘,万事万法,本非实有,因众生浑噩于长夜迷梦不醒之中,不知觉悟,恰如***为白马寺之提联: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迷执为实,妄起憎爱之惑,而造取舍之业,枉受生死之苦。人生长梦几人醒悟?诸葛武候曰:大梦谁先觉?即指人生之梦,佛直破生住异灭四种梦心,方称大觉者。

如幻者,有为诸法,悉皆如幻,迷者认幻为实,将六尘境执为实有,悟者乃觉真空。

如泡者,泡即水泡,乍起乍无,而不久停;如影者,影即影像,依形故有,全无实体;如露者,露及朝露,须臾之间,见日即曦;如电者,电即电光,生时即灭,倏忽便无。一切有为诸法,亦复如是,悉皆无常不实。自当于此诸法看得空、放得下,方能用功着得力。梦等六喻(梦、幻、泡、影、露、电)即是入真空微妙观门,以此观照妙智,能入实相妙理,方得般若本体。故世尊最后垂嘱云应作如是观。应者当也,如是即六种譬喻,观即妙智。舍此妙智,怎么能契入如如不动之理,而证法身真境,直到涅盘彼岸呢?

此处世尊旨在点破有相非真,不可执相,而非不要相、舍相,见相离相即见如来,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境缘无邪正,得失在自心,只要心如如,觉心化六尘。

讲义

佛曰:须菩提!若有人以充满无量无央数的世界七宝,行布施,福固多;若复有善男信女,发广大普济之心,受持此经偈,不但自己见性,又能为人演说,使人见性,则此出世之福,比前福更胜多多矣。当如何为人演说?要不着相,不动心。这个缘故,是因为凡世间,有所作为之法,生灭无常,如同梦境,如同幻缘,如同浮泡,如同虚影,如同朝露,日出即干,如同电光忽过,凡属有为,应作此六者观也。

佛反复大阐般若之法,说经已毕,阿难记说此经圆满,长老须菩提,与同时在法会听经的诸乞士、女僧、善男、信女及天龙八部,并阿修罗道鬼神等,莫不听经感化,不惊不怖,皆大欢喜,信受其言,奉行其教。

此经所说,不出降心住心、观照之功,如如不动、实相之理,为众生断疑生信,从始至终重一信字。经尾即含三慧之义。闻佛所说,即闻慧;皆大欢喜,即思慧;信受奉行,即修慧。闻、思、修三慧具足。佛演讲已圆满,法会已周全,有缘闻此经者,从闻、思、修速证无上菩提,是佛所望焉!

学佛、修行、念佛之人,必须存好心,从起心动念修。修不着修相,应有好心。所谓好心,即利行他人,不求他报;给事他人,不求果报;供养他人,不求福报;饶益他人,不求恩报。乃至有恭下心、谦和心,满人心愿,难舍能舍,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非但口说。愚人口说好心,心无慈善;贤人常行好心,口不自言。但念利济他人,不求自己名望,是名好心;若是舍寸而求尺,种少而望多者,是不好心也。

但有好心只能得善报,不究竟、不圆满。末法众生必须以念佛得度生死,阿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愿愿度众生。众生愿生彼国,称其名号,可随念往生。只要众生念念不离西方净土,念念愿见阿弥陀佛,命终决定往生。此即释迦佛语,应坚信不疑。佛慈悯众生,特开净土易学难信之法,普摄一切上中下根性之人,但博地凡夫,具足烦恼,佛方寄语世人,同生信愿,执持佛号,临终蒙佛接引,顿出五浊,直登九品,见佛闻法,亲证无生。

《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应熟读深思,了彻奥义,一心专念弥陀圣号,此即解脱捷径,除此之外,在末世别无佛道可修。勿听妄人谬讲不持戒,可成佛,甚至说有妙咒奇术,可成就最速,何必诵经、念佛误人甚深。若不读经难解佛义,若不念佛难生净土。无戒、定、慧,佛法亡矣。此定理不待辩而自明矣!末学宣说此经,旨在使众生看破放下、一心念佛耳!

终日修心不见心,此心常伴度光阴。

心光用尽心还在,空色圆融即佛心。

光阴似箭疾,名利有何益。

千辛与万苦,劳神又费力。

一日无常到,此身何所依。

茫茫不回头,重蹈离合戏。

心外本无法,水月镜中花。

般若自家有,外求总欠佳。

收住心猿马,贪爱不依它。

时时回光照,弥陀在自家。

结束语

净空法师说,佛教不是宗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的教育,这很有道理。孙中山先生说佛学是哲学之母,并不过誉。般若和禅宗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亦影响了我国建筑与造形艺术。举世闻名的敦煌、云岗、龙门等石窟,即是佛教艺术宝库。许多古刹的佛教人物造像、精美绘画令世人叹为观止。佛教文化对音乐、天文、医药、养生等都有其丰富和深刻的影响。另外《金刚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逻辑思维的辩证关系、景物描写、精妙比喻远非世间名着可比拟。此即欧阳教授所说的,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心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两大对立派别。佛教既非唯心又非唯物,佛教主张唯识论。色不亦空,空不亦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简而言之,物质与精神是一体的两面,是一非二,非实非虚,不一不异。即所有一切法,无不是由自己的心造成的。经云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唯识论中的缘起性空,便是对宇宙万象之说明。

佛教认为心能变,识所变。宇宙万象都要依赖各种因缘条件才能生起,因缘条件离散则消灭,因缘条件成熟则生起。此即缘聚缘散之理。缘起性空是佛教的根本法。缘起是因缘和合而生起的意思。因是主要的、主导的、决定性的条件;缘是次要的、辅助性的条件。如种豆,因是豆种,其因决定了豆的种类、形状、花色、果实,但豆种的发芽、成长,则必须依仗水分、阳光、土壤、肥料、人工等众缘,缺一则豆的果实不会成熟,此即缘起。

所谓性空,是说一切事物的自性本空幻不实,非永恒不变。空即是一切事物的本性,说明一切事物的不定性、变化性、无常性,而并非说一切事物都没有、不存在。

以水为例,若以性空的观点说,在稳定的因缘下,可保持水的样子,但当时空、因缘转变,温度冷暖达一定程度,水则变成蒸气或变成冰块。所以我们说水本性是无常的、是空性的,但并非否认水的存在。

佛教的真空妙有、空有不二,即说明事物的本质。真空,说明一切事物无丝毫绝对独立实有性、不变性;妙有,是承认事物的客观存在。了悟到一切法相、世间纷纭的万象的生灭都相对、短暂地存在。

空有不二,则说明空与有两种观念非但不互相矛盾、互相防碍,反而是不可分开的一体两面,舍一另一则不单独存在,它是相辅相成的。空与有,都是依缘起而说的,一切事物皆依缘起而说为有,也依因缘和合无实性而说为空。

佛教讲的心,与世间人讲的唯心论,其内涵有着截然的不同。世人称的心,即佛门的第六识意识,它是本性的作用,是妄想、分别的起用。此心不是宇宙万有的根本。此意识作用之心,无不带有个人的主观片面性,是带有知见的臆测。这种心,很难摆脱主观意识的执着、分别、妄想。知见立知,即无明本,它是烦恼的根源,非清净之本体。

佛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里所说的心、识,即能变之心、所变之识。若明了心之能变、所变之理,则应起心动念无恶念、无自私自利念、无贪嗔痴念,昼夜则思维阿弥陀佛善法,观察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以阿弥陀佛一念伏万念,清除一切烦恼、贪欲,永葆心之清净,不为物欲所转。只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无有不成就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君问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让我们发菩提心,念佛求生净土,驱散心中种种迷雾,看破诸法本空,放下五欲六尘、情识的缠缚,专修、专念,仰二力成佛道!此经文博大精深,诸同修随缘随分地理解吧!好在纯印老人为我们示现了修行之法,又有净空法师等诸多大德年年、月月、日日地宣教,大好机缘不利用,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有相身中无相身,

本来清净不染尘。

情执网上耽人我,

净心般若破迷津。

分经台畔松竹老,

菩萨度人不计春。

当今魔盛毁戒律,

维护正法可舍身!

我本佛门一愚牛,

只管耕耘不计酬。

此生挣断牵鼻索,

绿水青山广遨游。

随缘漫布无心法,

得益全赖自心修。

羁绊道心名与利,

万千智者亦破囚。

金刚赞

断疑生信。绝相超宗。顿忘人法解真空。般若味重重。四句融通。福德叹无穷。

南无祗园会上佛菩萨。三称

回向文

普愿受持、读诵、书写、宣讲、助印、流通此经的功德,回向法界众生转业除障,出离苦海,速证菩提!回向世界和平,国泰民安,转此五浊恶世为清净的极乐刹土!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更新于:19天前
最后修改时间:
文章相关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近更新

发表评论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