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宋智明:第一章 六妙门修法 第七节 还门的修习法 内容: 第七节 还门的修习法还门修法分为基本行法与定期专修法二大类,最后以念佛三昧为归。 基本行法主要取悟入还转的返源之意,有方便与直接的二种不同;定期专修则是较为严格的三昧行法,依次有半行半坐、常行、常坐的三种次第增进修法。 一 基本行法1 方便返照法智者大师在《六妙门·次第相生门》中说:“修还者,即知观从心生,若从析境,此即不会本源。 应当反观观心:此观心者从何而生? 为从观心生? 为从非观心生? 若从观心生,即已有观,今实不尔。 所以者何? 数、随、止等三法中,未即有观故。 若从不观心生,不观心为灭生? 为不灭生? 若不灭生,即二心并;若灭法生,灭法已谢,不能生观。 若言亦灭亦不灭生,乃至非灭非不灭生,皆不可得。 当知观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既空,空故无观心。 若无观心,岂有观境! ?境智双亡,还源之要也。 是名修还相”。 这一段所述修还法与体空观意义基本相同,但此约生灭等法来返照,显得更为亲切。 2 观心直照法这一修法是直接从观心门中趋入,如智者大师说:“复次行者当观心时,既不得所观之心,亦不得能观之智。 尔时心如虚空,无所依倚。 以无着妙慧,虽不见诸法(空),而还通达一切诸法(假),分别显示;入诸法界无所缺减;普观色身,垂形九道(九界);入变通藏(证大神通变化妙应功能),集诸善根;回向菩提,庄严佛道。 当知心者,即是还门。 ”(《六妙门·观心门》)。 如果根机成熟,就立即起圆妙三观,证入初住无生忍位。 因此观心还门的直照法,只是直照心源,不起分别,当智境双亡,心如虚空时,便证入真空;真空不空,宛具一切微妙作用,即是妙有;而空假不二,圆融无碍,便是中道证境了。 二 定期专修法1 半行半坐三昧修法专修三昧是求速征的方便,因些需要具备以下八个条件:(1)行业清净:在一定时间内,没有造不善之业,行业无染,内心清明,没有精神负担。 (2)身体健康:欲专修三昧,先要检查身体,不能带病修法。 如自觉身体疲惫,精力不够,应先休息调养一段时间,然后再进入专修。 (3)闲静处所:寻找一闲静的处所,没有闲人干扰以及喧闹杂音,空气与阳光均要考虑是否合适。 因此选在山野为佳,但如无此条件,亦可在家庭选一净室。 (4)时间安排:时间的安排有二义:一是要选在一年中气候较温和的春秋季节;二是要有足够的修持时间,不可匆忙从事。 (5)熟练修法:有关专修期的修法,应先熟练,如咒语等先须诵习流利,在修法时方不致受到影响。 (6)生活资源:要准备好专修期中的一切生活所须,并应注意自身的弱点,考虑滋益的物品。 (7)教授善知识:专修期中能有明眼善知识的直接指点,这是进修最增上的动力,可避免许多障难;但如一时没有,也可依自己的智慧去转化诸障。 (8)外护善知识:修法期的生活须有人照顾,护理诸事,但如果不可能,也可自备干粮、水果、蜂蜜等生活用品,一个人或许更为安宁。 以上条件基本具备后,选定一个起修时间,清理一下房间,把一切不需要的东西,尽量拿走,越是空旷简单就越有利于专修。 佛堂可设可不设。 专修时间次序如下:(1)第一轮:早晨二点开始坐修四小时,下座旋绕一百二十匝,然后吃早点。 (2)第二轮:从八点开始坐修三小时,下座照前旋绕,然后吃中饭,略为休息。 (3)第三轮:从下午二点开始坐修二小时,下座旋绕二百四十匝,然后吃晚饭,略为休息。 (4)第四轮:从晚上七点开始坐修二小时,下座旋绕一百二十匝,然后吃少量营养品,十点睡眠。 坐中修法以直观诸法实相为主,兼以诸摄心法辅助。 观法如《金光明疏》中云:“达一念性具三千妙镜(境即是假),本来空寂(空即是观,是为双照空假);无能观空(不为智所净,亡空也),无所观境(不为境所染,亡假也);境观双绝,能所顿亡(双亡二边,是为中道)。 是为日用中一心三观,更无前后。 ”在坐中以此观法直下照去,则三观任运圆成,三德自能圆显。 动中旋绕应绕一匝持一咒,一心专持,三观现前,有破障显德的妙用,故宜诚心照直持去。 此三昧修法最少七天,如果条件允许三七、七七或更长一些则效果更好,期数也可根据条件,自己确定。 2 常行三昧修法修此三昧要在九十天内一直旋绕,不得睡眠与坐卧休息,精进勇猛,不证三昧,终不退转。 口中常念阿弥陀佛名号,应以金刚持为主,以高低声为辅;心中依声作观,空假中任运现前;或在假观中观阿弥陀佛三十二相,或观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庄严,以此妙相,会入真空,体达不二,悟证中道实相。 学人经过半行半坐三昧修习后,如有条件可进修此三昧,一次即可,不必数期。 3 常坐三昧修法修此三昧要在九十天内结跏趺常坐不动,身心端直,不偏不倚,除经行、饮食及大小便外,随佛的方向,正向端坐,时刻相续,不得睡眠与休息。 修法也是正观实相为主,如果疲极,可出声唱念阿弥陀佛,以度障难。 此法也只修一次即足,不宜多期。 如修完此法后,仍未证道,不妨专修念佛三昧,求生西方,一期报尽,必得不退。 三、念佛三昧修法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圆摄一切法门,功德悉备,广大圆满,是末法时代最契机的法门。 它三根普被,利钝全收;速者当下成佛,娑婆即是极乐;慢者久久修习,一经往生,登九品莲而一生不退,毕竟成佛。 学者修前法未入者,脚力已经练出,最后修此念佛三昧,必能成就。 故宜抛弃一切杂修,一心精进念佛法门,信愿坚固,以成就三昧为期。 1 持名念佛修法以圆三观门修持名念佛,达证事理一心不乱。 正持名时念念相续,了了分明,字字清楚;此时一名即是一切万德庄严,即是弥陀愿海,即是往生、成佛、度生的时节,一持一切持,无一法离此外故。 这即是假观持名。 正持名时,空洞湛寂,一念不生,了无一法可得;没有能持的身心,没有所持的佛号,无净无染,无取无舍,一片真空,不动不出。 这即是空观持名。 无持而持,持而无持;即空即假,即假即空;双亡空假,双照空假,一心融摄,体即实相。 这即是中观持名。 在一持名心中,三观现于一时,没有前后次第。 相应时,即证念佛三昧。 修此法要在一句佛号上,重重向内深入,越持越亲,越观越切,当持到纯熟时,不劳心力,自在圆成。 因此须久久持念,方臻妙域。 2 观想念佛修法《观无量寿经》云:“若欲志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水池上。 ……身有三十二相,不可遍观,须是从一相好入。 但观眉间白毫,三十二相自然当现,观若纯熟,不妨改观,观余身相无不可也。 ”观佛相好,先观白毫。 白毫在佛两眉中间,白如珂雪,长一丈五尺,周围五寸,外有八棱,内则虚通。 右旋宛转,显映金颜,格外分明,莹净明彻,微妙难喻。 学者在作观以前,应先明了万法唯心,一切唯识的道理;深知极乐依报国土,宝树宝地宝池,弥陀海众,正报之身,三十二相等,皆是我心本具,皆是我心造作,不从他得,不向外求。 能了达此义,作观时方不惑于自他,不在境界上生诸妄执。 明白以上道理后,即用三观自修。 观白毫时,一心一意,专想不移,了了分明。 能了此镜,具足诸法。 返照此相是从我身得? 是从我心得? 佛不从我身得;不从我心得;不从我身得佛心;不从我心得佛色。 为什么? 如果是心,而佛乃无心;如果是色,而佛不属色,故不可以色求三菩提。 由此推求,知境本空。 所观之镜既空,能观之观亦寂,能所俱亡,不落情想。 空虽不可得,随念即见,如镜子照面,像现其中,镜像非真像,悉是幻化假。 故佛不曾来,我亦无所至。 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 心有想则痴,无想是涅槃。 因此念而无念,无念而无所不念,非染非净,境观双绝,能所顿亡,即是中道妙观。 念佛法门除上所述二种较易入者外,还有实相念佛(修法之义与前通),念三世佛,念法、报、化三身佛等法门,这里不一一例举。 学者可自寻《念佛三昧宝王论》等参照修习。 四 还门修法要义还门的修习难度较大,如此关过不去就不必修净门,而趋入净土往生。 在修还门时,应注意以下六点要义:1、应放弃一切文字名相之学,不求意解,暂时不阅经论诸书,一心修法,思想空净,方能疾得相应。 2、尽可能地去参访善知识,以求转化偏执,言下转机。 如机缘成熟,即能点破识情,顿入妙镜。 3、不可勉强进修,虽然专修三昧有相当的艰苦。 但也须注意调摄,灵活应用,如过于勉强,则有碍身心性命,反致道业不成。 4、修还门不应计较时间,以成就三昧为期,因此终身均可行之,尤其是即持名即实相一法,更宜时时修习,直至临终。 5、经过止观的磨练后,应掌握适应自己的一法,专注而灵活地修下去,不可经常变动,反致相互干扰。 6、在一切生活中,应随自意而修三昧,不可忘失觉照,念念觉、念念悟、时时不离修法。 发布时间:2025-11-22 12:54:34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33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