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册 卷四 三、灭定无心非无第八 内容: 【论文】四.八五又契经说:意、法为缘,生于意识──三和合触,与触俱起,有受、想、思。 若此定中有意识者,三和合故,必应有触。 【疏翼】第一论主正破中,第六如经有触难。 【述记? 卷二十四】次、出违经。 引经可知。 《成业论》说《十问经》也[1]。 依经难言:不诤触体别有不有,但总令有「三和合」因,然彼所许。 以经中言「三和合触」,故令定有。 【论文】四? 八六触既定与受、想、思俱,如何有识,而无心所? 【疏翼】第一论主正破中,第七受等必俱难。 【述记? 卷二十四】触既非无,触必缘于受、想、思故,应定相应,如何可言彼无心所? 如经既尔,《成业》又云:《十问经》中,受、想、行蕴皆触为缘,如何有三和识,而无心所? 如余为比故。 【疏翼】以上第一破有令无难中,第一论主正破讫。 【论文】四? 八七若谓余时,三和有力成触、生触,能起受等。 由此定前,厌患心所,故在定位,三事无能,不成生触,亦无受等。 【疏翼】第一破有令无难中,第二经部救。 【述记? 卷二十四】自下第二、经部之中有二师救︰一、无别触:即三和是触故。 二、别有触数:三和外别有故。 即今经部犹有二师,彼皆余时,三和有力,无别触故,能成于触;有别触故,能生于触;以有或成,或生触故;此是定前心等俱也。 由此定前厌患心所,所既被厌,故在定位,三事无能,随彼二说,不成生触[2]。 既尔,此位亦无受等,不可以余不被厌位,而例此中。 【论文】四? 八八若尔,应名灭心所定,如何但说灭受、想耶? 【疏翼】第一破有令无难中,第三论主返难。 【述记? 卷二十四】自下第三、论主返难。 且就他破。 以一切心所皆灭故,如何但说灭受、想二法耶? 【论文】四? 八九若谓厌时,唯厌受、想,此二灭故,心所皆灭。 依前所厌,以立定名。 【疏翼】第一破有令无难中,第四经部转救。 【述记? 卷二十四】自下第四、经部救言︰厌时唯缘二,二法既灭,故心所皆灭。 此定依彼定前所厌,以立其名,故无失者。 【论文】四? 九○既尔,此中心亦应灭,所厌俱故,如余心所。 【疏翼】第一破有令无难中,第五论主再难。 于中有二︰一、破前救,二、破伏救。 此即初文。 【述记? 卷二十四】自下第五、论主难云︰既尔,此定心亦应灭。 与前所厌受等俱故。 如厌心所。 随彼计难,非谓共许。 此他比量。 【论文】四? 九一不尔,如何名无心定? 【疏翼】第五论主再破中,第二破伏救。 【述记? 卷二十四】若伏救云︰如厌贪等,染心所灭而心不灭,宁厌受等心所灭故,心亦随灭? 论主若言:厌贪等时,心亦已随[3]灭,后时别有心生者,此亦应然。 厌时之心,随想、受灭,后时别有,无所心生。 论主难云︰若心不灭,故言「不尔」,如何名为无心定也? 此中心应灭,名[4]无心故,如灭[5]受、想,名为灭受想定。 此二既无,心例亦应尔,名无心定故。 此上[6]破有令无难。 【论文】四? 九二又此定位,意识是何? 【疏翼】第二破无心所中,第二纵有别生征。 【述记? 卷二十四】自下、纵有别生征。 于中有二︰初、总问,次、别破。 此总问也。 【论文】四? 九三不应是染,或无记性。 【疏翼】第二别破。 于中分二︰一、设遮计,二、破本计。 初中又五︰一、设计非善难,二、善定无有难,三、非善必有心所难,四、厌善起染等难,五、求寂起散难。 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 卷二十四】初、破非善。 此设遮计︰若是染者,应贪等相应,以是染心故,如余位染心。 设与相应,亦应有触,许有无明故。 又无想定尚不许染,况此定耶[7]? 若无记者,四无记中,是何法摄? 如《成业》征,文势稍异[8]。 【论文】四? 九四诸善定中,无此事故。 【疏翼】第一设遮计中,第二善定无有难。 【述记? 卷二十四】今但总言余善定中,无此染污,无记事故,即八净定为例亦是[9]。 【论文】四? 九五余染无记心,必有心所故。 【疏翼】第一设遮计中,第三非善必有心所难。 【述记? 卷二十四】此位既无染心所法,故非染,无记为例量也[10]。 【论文】四? 九六不应厌善,起染等故。 【疏翼】第一设遮计中,第四厌善起染等难。 【述记? 卷二十四】非求善定,起染、无记心,与加行心不相应故[11]。 【论文】四? 九七非求寂静,翻起散故。 【疏翼】第一设遮计中,第五求寂起散难。 【述记? 卷二十四】彼若救言︰厌染起善心、厌善起染心,何失? 量云︰汝宗求缘涅槃心,应起散心。 求缘寂静故。 如灭定前心。 以此返彼亦得,可知。 【疏翼】以上第二别破中,第一设遮计讫。 【论文】四? 九八若谓是善,相应善故,应无贪等善根相应。 【疏翼】第二别破中,第二破本计。 于中分四︰一、正征相应善,二、设破自性善及胜义善,三、设破等起善,四、结由相应力。 此即初文。 【述记? 卷二十四】下、破本计。 未见经部立四善所由,今以义逼,令有四种。 灭定之心,何善所摄? 此正彼计,心是相应善。 若彼说言此心是善,今难言︰应无贪等善根相应。 许相应善故。 如余位善心[12]。 【论文】四? 九九此心不应是自性善或胜义善,违自宗故,非善根等及涅槃故。 【疏翼】第二破本计中,第二设破自性善及胜义善。 【述记? 卷二十四】设彼若言:是自性善或胜义善,违自宗故,是为大过。 又非自性善,非善根故,如贪等法;非胜义善,非涅槃故,如余有为善心等。 【论文】四? 一○○若谓此心是等起善,加行善根所引发故,理亦不然。 违自宗故,如余善心,非等起故。 【疏翼】第二破本计中,第三设破等起善。 又分为二︰一、违自宗难,二、前心起三性难。 此即初文。 【述记? 卷二十四】彼复转计:谓等起善,以加行善所引发故。 「理亦不然,违自宗故」,又违比量。 谓此位心非等起善,是善心故,如余善心。 彼计余善心,非等起善故。 善身、语业是等起故。 【论文】四? 一○一善心无间,起三性心,如何善心由前等起? 【疏翼】第三设破等起善中,第二前心起三性难。 【述记? 卷二十四】余位善心后,起三性之心,皆应是等起善,善心引发故,如此位心。 【疏翼】以上第二破本计中,第三设破等起善讫。 【论文】四? 一○二故心是善,由相应力。 既尔,必与善根相应,宁说此心独无心所? 故无心所,心亦应无。 【疏翼】第二破本计中,第四结由相应力。 【述记? 卷二十四】以是义[13]故,「故心是善,由相应力」,如余位善心故。 此心必与善根等相应,是相应善心故,如余位善心。 为例既多,宁说此心独无心所? 心所无故,心亦应无,一切心所皆非有故,如涅槃等。 【疏翼】以上第九灭定识证中,第二遮余非讫。 【论文】四? 一○三如是推征,眼等转识,于灭定位非不离身。 故契经言:不离身者,彼识,即是此第八识;入灭定时,不为止息此极寂静执持识故。 【疏翼】第九灭定识证中,第三归本识。 【述记? 卷二十四】此下第三、论主总结归正义。 眼等转识,于此定位非不离身,实离身故。 契经所言不离身识,即是第八。 如是推征眼等转识于灭定位非不离身,故契经言「不离身者」,彼识即是此第八识入灭。 如《成业论》云︰心有二种︰一、集起心,二、种种心。 为第二故,名无心定。 今言「入定时不为止息此极寂静执持识故」,即是第一集起心也,此定故有第八识在。 【论文】四? 一○四无想等位,类此应知。 【疏翼】第九灭定识证中,第四例无想等亦尔。 或第九段分二,如《述记》前后所科。 【述记? 卷二十四】灭定,他诤或说有心,或说无心;无想定、无想天亦尔,与此同故。 随计,随破,然除眠、闷绝,以无所厌故。 有所厌心所,心便不灭,非不厌故,心王犹在[14]。 此第九段大文有二︰初、出灭定有心无心,破他自立。 二、例无想定等,准破应尔。 【疏翼】以上第二引经申其理证或依经附理十证中,第九灭定识证讫。 --------------------------------------------------------------------------------[1] 如《成业论》云︰如佛于彼《十问经》中自作是说︰所有受蕴、想蕴、行蕴,皆触为缘。 [2] 《成业论》云︰有别释言︰三和触者,三事有力,合故触生。 于此位中,三事无力可能生触及生受、想,由入定心所厌坏故。 正在定位,尚无有触,况有受、想? 故此位中,唯余意识,无诸心所。 [3] 「随」字,金陵本同,余本作「遣」。 [4] 「名」字下,余有衍「所」字。 《续藏》疑为「剩」。 [5] 「灭」字,余本误作「受想」二字。 [6] 即第二破无心所中,第一破有令无难。 [7] 《成业论》文同。 并引《十问经》证有触数。 [8] 如《成业论》云︰若是无覆无记性者,为异熟生? 为威仪路? 为工巧处? 为能变化? 设尔,何失? 若异熟生,如何有顶定心无间,此下八地中间悬隔,而起欲界异熟生心? 如何复从此心无间,而得现起不动等心? 如《摩诃俱瑟耻罗契经》﹝梵文为「mahakausthila-sutra」﹞中作如是问︰出灭定时,当触几触? 答言︰具寿! 当触三触︰谓不动触、无所有触,及无相触。 又异熟心,宿业所引,有何道理,由灭定前要期势力,令彼出定时限不过? 复有何缘,要于有顶缘灭为境? 定心边际,欲界宿业习气所引异熟果心方得现起,非于前位? 又以何缘,于此所起异熟生色,断已不续,异熟生心,断而更续? 若威仪路,或工巧处,或能变化,如何此心缘威仪等,无触而能有所造作? [9] 《成业论》云︰又许所修九次第定,及八解脱,体皆是善,不应此位现起染污或无记心。 [10] 《枢要》卷中云︰此中「必有心所」;宗也,加之「灭定位心」文言方足,不尔,即有相符极成。 「染无记心」故;因也,如「余染无记心」;喻也,因脱「故」字,喻少「如」字,余皆文足,应义读取。 [11] 《成业论》云︰又用有顶缘灭为境,寂静思惟,定为依止,方能现入灭受想定。 如《摩诃俱瑟耻罗契经》中依灭尽定作如是问︰几因、几缘为依,能入无相界定? 答言︰具寿! 二因、二缘为依,能入无相界定︰谓不思惟一切相,及正思惟无相界。 若灭定中,有意识者,此缘何境? 作何行相? 若缘灭境,作静行相,如何非善? [12] 《成业论》义同,并云︰设无贪等善根相应,如何无触? 若谓由善等无间缘所引发故,此识善者,理不应然。 善心无间生三心故,又善根力所引善心无因能遮无贪等故,又无善根应不成善。 然此灭定,如灭﹝即解脱苦﹞是善。 [13] 「义」字,《义演》作「义」,余作「善」。 [14] 智周《演秘》云︰释外伏难云︰心所是所厌,彼位可言无,心王既非厌,彼处应犹在! 故乃释云︰非是不厌,即令其在,以心所无,故随同灭。 发布时间:2025-11-06 11:23:01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33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