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五十五节 绝后再苏 内容: 第五十五节 绝后再苏《心地观经》载:薄伽梵为诸众生宣说观心妙门已,告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言:大善男子。 我为众生已说心地,亦复当说:发菩萨心大陀罗尼,令诸有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速圆妙果。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 如佛所说: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不住,三世所有一切心法,本性皆空;彼菩提心,说何名发? 善哉世尊。 愿为解说,断诸疑网,令趣菩提。 佛告文殊师利,善男子。 诸心法中,起众邪见,为欲断除六十二见种种见故,心心所法,我说为空。 如是诸见,无依止故。 譬如丛林,蒙密茂盛,狮子白象虎狼恶兽,潜在其中,毒发害人,回绝行迹。 时有智者,以火烧林,因林空故,诸大恶兽,无复遗余。 心空见灭,亦复如是。 又:善男子。 以何因缘,立空义耶! 为灭烦恼,从妄心生,而说是空。 善男子,若执空理为究竟有,空性亦空。 执空作病,亦应遣除。 何以故? 若执空义为究竟者,诸法皆无因无果,路伽耶陀有何差别? 善男子,如阿伽陀药,能疗诸病,若有病者,服之必瘥。 其病既愈,药随病除,无病服药,药还成病。 善男子。 本设空药,为除有病;执有成病,执空亦然。 谁有智者,服药取病? 善男子。 若起有见,胜起空见。 空治有病,无药治空。 善男子。 以是因缘,服於空药,除邪见已,自觉悟心,能发菩提。 此觉悟心,即菩提心,无有二相。 善男子。 自觉悟心,有四种义。 云何为四? 谓诸凡夫,有二种心。 诸佛菩萨,有二种心。 善男子。 凡夫二心,其相云何? 一者,眼识乃至意识,因缘自境,名自悟心。 二者,离於五根心心所法,和合缘境,名自悟心。 如是二心,能发菩提。 善男子。 贤圣二心,其相云何? 一者,观真实理智。 二者,观一切境智。 善男子。 如是四种,名自悟心。 (太虚大师注曰:此以不空心发菩提心。 不空心者,即由空无性相至於极处,而显不空义也。 故此不空义者,乃先由法空观,遣法空已,而後观诸法如幻如化义,而发大菩提心;依如幻化义,普度一切众生。 所以此不空心,实非无智凡夫及小乘人之所能知。 所以佛说:『阿陀那识甚深细,我於凡愚不开演。』即恐世人愚暗,闻此深义,妄生执着,而倍增分别所起之烦恼,故不开演。 故观此不空之心,应先以法空胜解之、般若智炬,破除一切有执,了达一切法空,而後不空义也。 否则,匪特不能了达不空之心,而复依此不空,倍增有执。 所以,地前观不空心,就先习般若,依法空胜解。 地上观不空心,乃根本智所起之后得智也。 自觉悟心即是菩提,亦即众生离去妄执所显之心。 所以,发觉悟心即菩提心也。 凡夫眼等前五识和第六同时意识在各现量缘性境时,不起自他内外分别,清净无瑕,无遍计执。 所以,禅宗要不离前五识境,而另一面要不落於第六独头。 即在六识现量刹那之间,若能智慧相应,则当下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内无身心,外无器界。 所以,众生现行无明,即是诸佛不动智光。 临济云:无位真人在六根门头放光动地。 永明云:夫禅宗者,真唯识量,但入信心,便登祖位。 三祖《信心铭》之所谓:信心。 皆此义也。 所以,名此凡夫现量心,即觉悟心也。 )长沙岑令僧问如会大师:未见马祖时如何? 会良久。 僧曰:见後如何? 会曰:不可别有也。 僧回举似沙。 沙曰:『百尺竿头坐的人,虽然得入未为真。 百尺竿头重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天童颂曰:玉人梦破一声鷄,转盼生涯色色齐。 有信风雷催出蛰,无言桃李自成蹊。 及时节,力耕犁,谁怕春畴没胫泥。 赵州问投子同:大死底人却活时如何? 同云:不许夜行,投明须到。 佛果曰:大死的人都无佛法道理,玄妙得失,是非长短。 到这裏,只恁麽休去。 云门谓之平地上死人无数,过得荆棘林是好手,也须是透过那边始得。 虽然如是,如今人到这般田地,早是难得。 或若有依倚解会,则没交涉。 喆和尚谓之见不洁净。 五祖先师谓之命根不断。 须是大死一番,却活始得。 永光和尚道:言锋若差,仰关万里。 直须『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後再苏。 欺君不得。』雪窦颂云:『活中有眼还同死,药忌何须鉴作家。 古佛尚言未曾到,不知谁解撒尘沙。』古人道:他参活句,不参死句。 雪窦道:活中有眼还同於死汉相似。 具眼如同活人。 古人道:杀尽死人,方见活人。 活尽死人,方见死人。 赵州是活底人,故作死问验取投子。 如药性所忌之物,故将去试验相似。 所以雪窦道:药忌何须鉴作家。 此颂赵州问处,後面颂投子。 古佛尚言未曾到,只这大死底人却活处,古佛亦不曾到,天下老和尚据曲录木床上,行棒行喝,竖拂敲床,现神通,作主宰,尽是撒沙。 且道:如何免得? 佛果又曰:这般生铁铸就的汉,或遇恶境界,或遇奇特境界,到他面前,悉皆如梦相似。 不知有六根,不知有旦暮。 直饶到这般田地,切忌守寒灰死火,打入黑漫漫处去。 也须是有转身一路始得。 雪峰指火曰:三世诸佛,在火焰裏转大*轮。 云门曰:火焰为三世诸佛说法,三世诸佛立地听。 黄龙新曰:雪峰云门,交互争辉。 薪尽火灭,三世诸佛向甚么处听? 莫恋白云深处坐,切忌寒灰烧杀人。 僧问香严:如何是道? 严曰:枯木裏龙吟。 曰:如何是道中人? 严曰:髑髅裏眼睛。 僧未领。 问石霜:如何是枯木裏龙吟? 霜曰:犹带喜在。 问:如何是髑髅裏眼睛? 霜曰:犹带识在。 又不领。 乃问曹山:如何是枯木裏龙吟? 山曰:血脉未乾。 问:如何是髑髅裏眼睛? 山曰:乾不尽。 问:未审还有得闻者否? 山曰:尽大地未有一人不闻。 曰:未审枯木龙吟是何章句? 山曰:不知是何章句,闻者皆丧。 遂示偈曰: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无识眼初明。 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那辨浊中清。 灵泉问疏山:枯木生花始与他合,是这边句? 是那边句? 山曰:亦是这边句。 泉曰:如何是那边句? 山曰:石牛吐出三春雾,灵雀不栖无影林。 永觉注曰:枯木生花正是这边功勋边事。 石牛吐雾二句是那边回来发用。 所谓:无功之功也。 大慧在室中多问衲子: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 不得下语,不得无语,不得於意根下卜度,不得扬在无事甲裏,不得於举起处承当,不得良久,不得作女人拜,绕禅床,不得拂袖便行,一切总不得。 速道! 速道! 僧拟进语,慧便打出。 有僧闻举,夺却竹篦。 慧曰:夺却竹篦,我且许你夺却。 我唤作拳头则触,不唤作拳头则背,你又如何夺? 更饶你道个请和尚放下着,我且放下着。 我唤作露柱则触,不唤作露柱则背,你又如何夺? 我唤作山河大地则触,不唤作山河大地则背,你又如何夺? 时有舟峰长老曰:某甲看和尚竹篦子话,如籍没却人家财产了,更要人纳物事。 慧曰:你譬喻得绝妙。 我真要你纳物事,你无所从出,便须讨死路去也。 或投河或赴火,拼得方始死得。 死了却缓缓地再活起来。 唤你作菩萨则欢喜,唤你作贼汉则恶发,依前这是旧时人。 所以古人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後再苏,欺君不得。』到这裏,始契得竹篦子话。 (这是一句话头,直彻到底。 )又有僧闻举曰:请和尚放下竹篦,即与和尚道。 慧放下。 僧拂袖便出。 慧曰:侍者认取这僧。 宝峰照曰:本自不生,今亦无灭,是死不得底样子。 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是活生受底规模。 大丈夫汉,直须处生死流,卧荆棘林,俯仰屈伸,随机施设。 能如是也,无量方便。 庄严三昧大解脱门,荡然顿开。 其或未然,无量烦恼一切尘劳,岳立面前,塞却古路。 又曰:古人道: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道。 正当恁么时,且道:是甚么人? 删诗书,定礼乐,还委悉么? 礼云礼云玉吊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僧问曹山:沙门岂不是具大慈悲底人? 山曰:是。 问:忽遇二贼来时如何? 曰:亦须具大慈悲。 问:如何具大慈悲? 山曰:一剑挥尽。 问:尽后如何? 山曰:始得和同。 佛果曰:『直下如悬崖撒手,放舍身命,舍却见闻觉知,舍却菩提涅槃真如解脱,若净若秽,一时舍却,令教净裸裸赤洒洒。 自然一闻千悟,从此直下承当。 却来反观佛祖用处,(见闻觉知古弥陀。 )与自己无二无别。 乃至闹市之中,四民浩浩,经商贸易,以至於风鸣鸟噪,皆与自己无别。 (成住坏空真净土。 )然後佛与众生为一,烦恼与菩提为一,心与境为一,明与暗为一,是与非为一,乃至千差万别,悉皆为一;方可搅长河为酥酪,变大地作黄金,都卢浑成一片;而一亦不立。 然後行是行,坐是坐,着衣是着衣,吃饭是吃饭。 如明镜当台,胡来胡现,汉来汉现。 初不作计较,而随处现成。』《禅学讲话》载:禅的根本法,是在於第一义的绝对境。 这个(不得已,只能暂且名之为)境,应知道:是朕兆未分以前,主客未立以前的物自体,(非心非物。 )是意识自体的独自境。 百丈示之为『并却唇吻。』然而不可忘记了另一面的存在,便是第一义自体的作用,偏陷堕在并却唇吻的一边时,却会失掉法自体的作用。 古人说:『言语道断者,是一切言语也。 心行处灭者,是一切心行也。』这就是显然说:『若彻底到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沉默的神秘境界。 自然地从这裏发出一切言语一切心行无处不通的达於自在境界,成为一切法之光明。』不过,禅的本源,是言语及思虑所达不到的境地。 并且这境地是主客未分以前的境地。 一旦达到本源,而归来观看一切,就在一切中堂堂地显现其本源。 所以,若仅仅以否定的片面视为禅,那是大错。 应知道:这否定也须予以否定,在否定尽处,有大肯定大用现前,不存规则的无碍境。 否则,就成为雪窦所谓:『龙牙山里龙无眼,死水何曾振古风』了。 (《碧岩集》具载此公案,请参阅。 )龙牙才举死心小参云:若论此事,如人家有三子,第一子聪明智慧,孝养父母,接待往来,主掌家业。 第二子凶顽狡猾,贪淫嗜酒,倒街卧巷,破坏家业。 第三子盲聋瘖哑,菽麦不分,是事不能,只会吃饭。 三人中,黄龙要选一人用。 更有四句,死中有活,活中有死,死中常死,活中常活。 将此四句验天下衲僧。 牙曰:唤甚麽作四句? 三人姓甚名谁? 若也识得,与黄龙把手并行,更无纤毫间隔。 如或未然,不免借水献花去也。 『三人共体用非用,四句同音空不空。 欲试三人并四句,金鸟初出一团红。』雪窦曰:长沙和尚道:『百尺竿头坐底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重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僧举问南泉:『百尺竿头如何进步?』泉曰:『千峰顶上,更进一步。』僧复问瓦官:官云:『百尺竿头用进步作什么?』(别峰相见。 )僧不肯,官便打。 窦曰:大众。 古人机变,出在一时;其间别有商量,亦未言着。 且如雪窦今日再入灵隐,(千峰顶上。 )也似百尺竿头,依南泉之言,得进一步;喜与大众相见,(别峰相见。 )则十方世界,一时周匝。 便下座。 (有甚千峰别峰,千峰别峰在甚处? )弥光大师初依圆悟,次谒佛心,既谒大慧。 慧问曰:汝在佛心处,所得者试举一二看! 光举佛心拈普化公案云:佛心即不然。 总不恁麽来时如何? 劈脊便打。 从教遍界分身。 慧曰:汝意如何? 光曰:某不肯他後头下个注脚。 慧曰:此正是以病为法。 光毅然无信可意。 慧曰:汝但揣摩看。 光竟以为不然。 经旬,忽忆海印信拈云:雷声浩大,雨点全无。 恍然无滞。 趋告慧,慧以举道者见琅玡及玄沙未彻语诘之。 光对已。 慧曰:虽进得一步,只是不着所在。 如人斫树,根下一刀,则命根断矣;汝向枝上斫,其能断命根乎? 今诸方浩浩谈禅者,见处总如此;何益於事? 杨岐正传三四人而已。 光愠而去。 翌日。 慧问:汝还疑否? 光曰:无可疑者。 慧曰:『只如古人相见,未开口时,已知虚实;或闻其语,便识浅深,此理如何?』光悚然。 慧令究有句无句。 慧过云门庵,光侍行。 一日,问曰:某到这裏不能得彻,病在甚处? 慧曰。 汝病最僻,世医拱手。 何也? 别人死了不能得活,汝今活了未曾死。 要到大安乐田地,须是死一回,始得。 光因益疑。 後入室,慧问:吃粥了也? 洗鉢盂了也? 去却药忌,道将一句来。 光曰:裂破。 慧振威喝曰:你又说禅也。 光即大悟。 慧挝鼓告众曰:龟毛拾得笑哈哈,一击万重关锁开;庆快平生在今日,孰云千里赚吾来。 光亦呈偈曰:一拶当机怒雷吼,惊起须弥藏北斗;洪波浩渺浪滔天,拈得鼻孔失却口。 《禅学讲话》载:真理如非自身立脚於实境,而实际地触着会取,否则,必不能体验实相。 禅的主眼是以触着实际,於其中实地荐取活活的生命,不是仅仅构成一种真理的概念为已足。 而是捉着实相而达到冷暖自知之境。 不是存在於言说文字的世界,这须有待於如实的体验始得理会。 依嫡嫡相传而来的佛陀自内所证的觉境,直觉地体味出来;依禅定力透入佛陀自内证境,至依清净心发生的法尔作用。 在理论上,一得到根本智,是自然地发现的;在实际上,是后得智完成后,才发现在。 因为,还元到未分以前的法身,在这儿,必然发现自觉的光明,统一着分裂精神相互的矛盾,名曰:根本智。 发一步,务有应对着一切差别境界的差别智,名曰:後得智。 在这两智圆满完成之後,才能发现於法尔实相上所起的法尔作用,称为大智作用。 照一般佛教的说法,否定自我,便自解脱;与绝对者为一,就是常乐我净涅槃之境。 从禅宗的立场说:是天地未分以前,主客未分以前的境地。 但是这分析的说明,是为着一般的理解方便计,实则唯是一个。 依体验的主体方面说:那是归向於绝对者。 依被体验的客观说:那是绝对者自己的实现。 然而,这体验自身是主客一体,物我不二的三昧境,这是宗教体验的本质。 若把这照着禅的立场说:已超越了这种主客一体,物我不二,而体得主客未分以前即第一者之境,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之境。 也可说之为法身体得之境。 至是,才是无生死,无修证,无凡圣,纯一绝对者之体得;禅的体验在这裏找到本质。 发布时间:2025-10-31 13:59:56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33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