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宣化上人楞严咒句偈疏解(咒前先诵偈文) 内容: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释】咒前先诵偈文者。 此咒发起。 因阿难示遭摩登伽。 摄以幻术。 如来说咒,敕文殊护归,求说妙定。 佛徵其当日舍爱随佛初心。 即语阿难云。 一切众生。 生死相续。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 性净明体。 用诸妄想。 此想不真。 故受轮转。 乃至七处破妄八还显真。 四科七大等。 身心荡然。 得无罣碍。 是以述偈赞佛。 发愿报恩也。 然此赞佛。 发愿报恩,正为吾人持咒之本源。 此诵通别两种三宝。 乃冥求加被。 次诵咒前经文。 为开咒之发端,今先释偈。 【释】南无是梵语,译为皈命、敬投。 就是把我们身心性命都皈给佛了。 对佛恭恭敬敬地五体投地,只有佛是我们相信的。 楞严即一切事究竟坚固。 一切事就不是一种事,而是无论什么事都包括在内,究竟到达不可破坏的程度。 这句是皈命楞严会上一切佛、一切菩萨。 念楞严咒先要皈命楞严会上佛菩萨,念三次。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释】疏云。 此二句述赞,首句赞佛,是通赞三身。 一。 报身。 净智圆显云妙湛。 二。 化身。 随缘普应云总持。 三。 法身。 本体常寂云不动。 然三身皆妙湛。 三即一故。 三神皆总持。 一即三故。 三身皆不动。 非一非三。 而三而一故。 故特以妙字概之也。 於一切世间九法界内为独尊。 称为尊也。 首楞严王四字赞法梵语首楞严。 此云一切事究竟坚固。 是大定之总名。 能统摄一切三昧。 是王义也。 通经所显。 唯此定义。 世希有三字。 双赞佛法。 希有者。 阿难是时。 既领七徵八远,四科七大等示。 无非显此三昧体性。 以是法唯佛能证知。 非九界众生所能逮。 是法唯佛能开示。 於一代时教为独圆。 昔所未显。 而今乃显。 向所未闻。 於今始闻。 佛之与法,皆希有也。 【释】妙湛,妙即不可思议,不能想象。 若能想象,能知道都谈不上妙。 妙是出乎意料之外,思想达不到,所以叫「不可思议」。 湛是湛深。 不止是妙,而且妙得湛深,非常的不可思议。 总持是总一切法、持无量义。 总一切法即包括所有的法,持无量义即受持无量的义,都在这里面包括著。 所以「妙湛」是显密圆融。 「总持」是随缘普应。 所有尽虚空遍法界,有求无不应的境界。 本体常住即不动,本体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妙湛、总持和不动都是妙湛,三而一。 三者都是总持,一而三。 三者都是不动,非三非一,亦三亦一。 详细分析,每一个意思里都有三种意思,世希有是世出世上最好的。 不动尊即佛另外的名字。 「首楞严王世稀有」这句是讚叹楞严大定。 修行此楞严王大定能生一切的定。 一切的定没有不从这个定生出的。 世希有是说世界上不易有的、最难遭难遇的。 这偈颂是由於阿难被先梵天咒所迷,佛说了楞严咒,派文殊菩萨用咒把阿难救回来。 阿难感谢佛的深恩,所以说偈颂形容他的感受。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释】疏云。 此二句述悟。 梵语劫波。 此云时分。 颠倒想者。 凡计有计无,执断执常,皆名颠倒。 今阿难所言颠倒者,是述其从前认物迷己。 缘妄昧真。 指心见则认内认外。 观世界则有大有小。 执因缘,计自然。 乃至和合非和合等。 此皆亿劫,由攀缘识心,成颠倒妄想。 今始知如来藏性。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则前之种种戏论虚妄相想。 如日消水。 如炬破暗。 当下消除矣。 梵语阿僧祇。 此云无数。 按小乘经律论从来成佛者皆历三祇百劫。 修行种因。 方获五分法身乃至获究竟清净法身。 今阿难闻佛开示,顿悟真心。 是本具法性身。 即如来藏性。 不待僧祇之历。 而已获法身矣。 【释】人从无量劫来就有一些妄知妄见、邪知邪见、颠倒梦想。 颠倒想即非常计常,非断计断,非有计有,非无计无。 跟著妄的境界跑,不能把妄的境界转过来,亦即人为境转而不能转境,也即常为业风所牵。 所差的只是一点点,并不是多,可是只这一点点就和真正的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大相径庭,其谬何止千里。 颠倒即不应想而想,不应贪而贪,不应瞋而瞋,不应迷糊而迷糊。 再往清楚来说就是自性里的颠倒想。 不能大公无私就是颠倒。 这种颠倒想就令我们在六道轮回里受生死的因缘。 修就是要把颠倒想销了。 像阿难那么聪明的人还是一样有颠倒想。 他的记忆力非常强,佛所说的经典一历耳根便永劫不忘。 但当他见到摩登伽女时就被她摇动了,就跟著她走到黄发外道家里。 这是他的颠倒想。 男贪女爱就是颠倒想,这是无量劫以来就有的。 所以说首楞严王这种大定大法是世间所希有的,能销除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的颠倒想。 「不历僧祇获法身」,佛成佛经歷三大阿僧祇劫,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修福一百个大劫能得到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阿僧祇劫即无量数,三个阿僧祇劫即三个无量数。 这个数目有多少? 连电脑也数不过来。 现在阿难说:「不历僧祇获法身」。 我得到这个楞严咒啦,有这种坚固的大定,不需要经歷三大阿僧祇的时间就可得到法身,也就是成佛,证得法身自在、神通变化。 诚心诵楞严咒不需要经过那么长的时间便可得到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 还度如是恒沙眾。 将此深心奉尘剎, 是则名為报佛恩。 伏请世尊為证明, 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眾生未成佛, 终不於此取泥洹。 【释】疏云,此八句发愿请证。 前四句是四宏誓愿。 阿难前获法身,但得性具之理。 未断圆修之功。 故今发得果之愿。 首运度生之心也。 果,即佛果。 佛为众圣中尊,如众宝中王也。 此句摄二愿。 即佛道誓成,兼法门誓学。 还度句,是愿度生无尽,此句亦摄二愿。 即众生誓度,兼烦恼誓断。 此四宏誓,依无作四諦。 而发悲智双运。 故名深心。 奉尘刹者,将此心承奉尘刹诸佛。 同诸佛行事。 报我佛深恩。 若不如是。 不足云报。 故言是则名为报佛恩。 后四句是增上誓愿。 五浊众生,刚强难化。 今达藏性平等无二。 方能无畏。 愿先入化度也。 又先入有二义。 一、对刹。 虽尘刹具入。 而先五浊者。 五浊之苦最急也。 二、对人。 恶世人所怯入。 而能入者,能行难事之甚难也。 末后二句是广大增上。 由达藏性竖穷横遍。 故不遗一众生。 亦不惮尽未来际也。 不取泥洹者。 一、不取二乘独得泥洹。 二、不取诸佛究竟涅槃。 直欲众生界尽,我方入灭,因所愿重远。 故请加证明也。 【解】阿难前面说「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现在又说:「愿今得果成宝王」,我今发愿,愿先成佛。 得果即得佛果,宝王即佛。 「还度如是恒沙众。」我成佛不是为自己,还要倒驾慈航,回入娑婆,来教化恒河沙那么多的众生。 所有的众生我都要教化。 「将此深心奉尘刹」,深心即般若的智慧。 「奉尘刹」,变化到十方的世界去教化众生。 我以愿力普遍到十方微尘刹土那么多的世界去教化众生。 「是则名为报佛恩」,用这至诚恳切的心才是报答佛对我的恩德。 「伏请世尊为证明」,又很虔诚地请求世尊为我阿难证明这种愿力。 「五浊恶世誓先入。」五浊恶世的众生是最难度的,我要先度。 在这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的五浊中,刚强众生难调难伏。 我要先到这罪恶的娑婆世界来度众生。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於此取泥洹。」我始终不会取阿罗汉的果证。 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 亦不会取佛的涅槃果位。 只要有众生未成佛,我就在这儿等著来教化他,令他们都成佛之后,然后我才取泥洹。 泥洹在二乘即阿罗汉的果位,在佛就是涅槃的果位,亦即无上正等正觉。 这是阿难发的愿,来助佛扬化,帮助释迦牟尼佛来教化众生。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於十方界坐道场。 【释】疏云:前二句更希后示。 尊无上故云大雄。 破诸有故云大力。 拔苦予乐故云大慈悲。 又证妙湛总持不动理体。 破其颠倒妄想曰大雄。 具妙湛总持不动智照援其爱欲污泥曰大力,起妙湛总持不动妙用。 应机除九界苦曰大慈悲也。 微细惑者,即前三果,已灭三界见惑。 所谓「销我亿劫颠倒想」,乃蛊惑也。 然犹未断意根中积生无始虚习思惑。 及界外之生住异灭别惑。 故希更除也。 后二句专祈极果。 无上觉。 即究竟觉。 十方。 即寂光。 实报。 方便。 同居。 一切国土皆现也。 【解】大雄即大英雄。 这其中也就包括大智、大慧、大行、大愿。 「大力」,再也没有比这种力量更大了。 既有大雄力,又有大慈悲。 以大雄大力来支持大慈悲心。 慈即给众生一切乐,悲能拔众生一切苦,爱护众生无微不至,满众生的一切愿。 众生对佛有什么要求,佛都满他的愿。 「希更审除微细惑」,希即希望,更即再次。 前面已请佛「销我亿劫颠倒想」,是指销除见惑、思惑。 现在更销除尘沙惑。 尘沙惑是一种微细惑,在你觉察不到的地方,沉在你心底下,微细微细的妄念、无明。 希望大雄大力佛世尊更把我微细的迷惑也给除去。 「令我早登无上觉」,令我早成佛道。 「於十方界坐道场」在十方界都能建立大道场,宏扬佛法。 有人说阿难发的这个愿很矛盾。 前面说:「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於此取泥洹。」现在又希望早成佛道,於十方界坐道场。 这个愿岂不是矛盾吗? 不是的。 他前边说的「终不於此取泥洹」,是把众生度尽了才取泥洹,若没度尽就不取正觉。 现在请佛加被他,令他粗惑断了,细惑也断了,众生也度尽了,令他的愿力,早得成就。 「令」就是使令我早登无上觉,早成佛道,也即请佛帮他度尽他要度的众生。 说「如一众生未成佛」是指和他有缘的众生,他都要度尽。 如果和他没有关系的众生,当然要等待另外的人去度。 譬如在他的法会上听过他讲经的,和他有法缘的,他要度尽。 如果和他没有法缘的众生,就等另外的人去度。 不是我给阿难尊者作辩护律师,的确是这样的。 若这世界上所有的众生都等著阿难尊者去度,那么,其他的菩萨做什么? 就等著受香烟吗? 没有这个道理。 佛菩萨也是要分工合作,各尽其能随缘度生。 好像我们这里来了这么多客人,大家分工合作,这个安安床,那个扫扫地,那个捡捡树叶,剪剪草。 这都是各司其事,为的是成就道场,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你不要以为阿难发这个愿矛盾了。 你这么一批评,把阿难也弄得一身罪过。 阿难想度你,你却给他下一个大的批评。 说阿难矛盾。 阿难矛盾就算他矛盾,你自己不矛盾不就得了? 各位想一想,不要以凡夫测圣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乱加批评是不可以的。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释】疏云:此二句约况不退。 舜若多,此云空。 烁迦罗,此云坚固。 亦云金刚。 谓空性无可销。 犹云可销今所发坚固誓愿心。 同于藏性。 终无动转。 不似空之可销也。 此十八句。 出本经第三卷末。 【释】什么是「舜若多」? 「烁迦罗」又是什么? 「舜若多性可销亡」,是说虚空的性也可以没有了。 你们说虚空会不会没有? 不会的。 因为它就是空。 还销个什么? 它根本就没有什么,有什么可销? 但是阿难又说它可销亡。 这只是假设之词。 不能销亡的虚空也可以销亡,但是我这金刚不坏的心,坚固的心却不能动转。 永远都不会改变的。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金刚藏菩萨。 【释】疏云: 前三句通归三宝。 梵语南无。 此翻归命。 佛陀翻觉者。 具自觉觉他。 觉满三义也。 法者以可轨可持为义。 即三藏十二部类。 僧翻和合众。 有二义。 一、理和。 谓同证择灭无为。 二、事和。 谓戒和同修。 见和同解。 利和同均。 身和同住。 口和无挣。 意和同悦。 后四句别归本经三宝。 释迦牟尼。 翻能仁寂默。 是此会佛宝也。 首楞严见前释。 咒从佛顶光中化佛所说。 即以佛顶立名。 是此会法宝也。 观世音。 是当经圆通首选。 与此界缘最深。 即诵咒人。 亦应返闻闻自音故。 金刚藏。 乃密部之主。 能护持咒之人。 成就功德故。 故当归敬。 以祈冥加被也。 【解】「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这是皈依三宝。 我们皈依十方诸佛。 又皈依诸佛所说的法。 又皈依十方三世的贤圣僧。 贤圣僧就是大菩萨、大阿罗汉都包括在内。 「南无释迦牟尼佛。」皈依十方三宝之后,又皈依本尊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是梵语,翻译过来就是能仁、寂默。 能仁就是普度众生。 寂默就是寂然不动。 能仁也就是感而遂通。 能以仁慈施予众生。 这就是动静不二。 能仁是动,寂默是静。 动静一如。 动里就是静,静里就是动。 动不碍静,静不碍动。 你修道修得动静一如的时候就找到本体,更没有什么妄念了。 「南无佛顶首楞严」。 再皈依佛顶首楞严这个大定。 「南无观世音菩萨」,再皈依观世音菩萨。 「南无金刚藏菩萨」,再皈依八万四千金刚藏菩萨。 念楞严咒有八万四千金刚藏菩萨常保护你,随侍左右。 所以能念楞严咒不是一生一世所种的善根,而是在无量百千万亿劫以前种诸善根,才能学习楞严咒和诵持、受持楞严咒。 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 已於无量百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才能遇著楞严咒,才能听讲楞严咒。 有人想到:师父你昨天说,不明白就是个妙,那为什么又要讲给我们听。 那你可以把耳朵堵上,不要听嘛! 我讲我的,你不听是你的事。 你可以在那儿睡觉,那就更妙了。 入了睡觉三摩地,一睡就去见周公。 周公说:「欢迎你来! 和你下一盘棋。」就在那儿摆上棋盘,和你下起棋来。 等楞严咒讲完了,你棋也下完了,说:「哦,什么?」我也不知道。 有一位居士要求我给你们各位灌顶。 我也愿意满你们的愿。 现在我就用观音大法来给你们集体灌顶。 大家就坐在座位上,合起掌来,一心念南无观世音菩萨。 最好把眼睛闭上,拿出真诚的心。 不要怀疑,也不要有试验的心。 要一心一意来接受灌顶。 你们修四十二手眼要诚心一点,好好地修这种法。 修这种法将来都能在天上天下得千手千眼,像观音菩萨来教化众生。 这是我对你们的期望。 修法必须要有正当的行为,好的心地。 不可以有贪心,不可以有染污心去欺骗人。 不可用这种法去向人攀缘。 要老老实实的,不可以有不正当的行为。 这是很要紧的。   发布时间:2025-10-27 09:50:54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32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