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内容: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 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得佛地境界。 如果不自觉向内观照,不离心意意识,永远不会懂得什么是“如”,不见如来。 如果离心离想,圆明寂照,任何地都如实见,如实知,都是如来地,都是佛地,自己便是如来佛。 佛舍利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七章之二佛灭度后火化余下的佛牙、佛骨、及结晶物,称为佛舍利。 伽蓝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付嘱品第十之六即佛寺,亦泛指一切修禅的场所。 伽陵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一第一章伽陵是一种仙鸟,声音和雅。 身相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如理实见分第五身相包括色身相和识身相。 色身指人的躯体,包括身体的结构、长相和仪态;识身指各人的思想认识。 唐僧宗泐、如[王*巳]注解:有相者应身也,无相者法身也。 法身是体,应身是用。 若知用从体起,体即是法身,所以无相。 身口意三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六章有十恶业:身业,杀生、偷盗、邪淫;口业,妄语、两舌(搬弄是非)、恶口、绮语(哗众取宠、宣染风流等无益戏言);意业,贪欲、嗔恚、邪见。 身口意善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第九第三十七章这里指身口意善三业。 十善业中的不杀、不盗、不淫是身善业,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是口善业,不贪、不恚、不痴是意善业。 身后舍生趣生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三第五章波斯匿王是世间王,仰慕佛法,他的思想境界,不离欲界,与会中已离三界的大比丘、大菩萨不是同一水平。 他闻法后所得的解,仍然有很多印度古神教观念的成分。 他认为向佛供养,虽求不得肉身不死,也可以死后转生,所以自信身后舍生趣生。 身清净故多身清净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既于自身证得自性清净,可见一切众生亦同清净。 身心语言皆悉断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此是沈空、滞寂、灰身、灭智。 以有思惟之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以轮回心生轮回见,怎能入如来大寂灭海? 随意世尊说要先断无始轮回这个根本。 身心皆为挂碍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威德自在有何方便渐次色身无常,根尘无常,身与六识,悉皆是妄。 执着身心,认为是我,我执不除,二皆挂碍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威德自在有何方便渐次由慧发生,六根不动,六尘不染,名为永灭。 身心安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圆觉如何安立道场身即五识,依色根所发。 心即意识,以五识取尘,意识分别,熏动心海,波浪从生。 故不得安。 今意无分别,五不妄缘,识浪永寂,与体一如。 故名安居。 身安故即成所作智,心安故则妙观察智。 犹如迷人四方易处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文殊师利因地如何发心如迷路人,不辨东南西北,凡夫不能正确认识世间事物,更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修禅人不能了知禅中幻相,皆由自心妄想所生,从而认贼作父,执妄成真。 含吐十虚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六第十六章之二含为收,吐为放。 十方界万物万象,能尽收于一心,觉性识性能放至十方,遍览万物万象。 饮其水者皆得充满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白话解十二立名付嘱护法大海有无量之水,饮之则量腹少多。 圆觉有无边法门,受之则随器顿渐。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庄严净土分第十菩萨不是不生心,只是不生妄心,而生清净心;不生妄识,而生般若智。 无所住,离一切相,才是清净心,才有可能生般若智。 身。 应化非真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金刚经》的宗旨,是破除二乘人对有为法的执着,让修行者出离二乘的局限,向最上乘,向无上菩提。 如幻三摩提起幻观幻,即是有为法,能即幻离幻,便入无为境界。 但又不能立一个“无为”的相。 离一切相,不是无相,在如幻三摩提中,一切幻相,都和梦境差不多。 所以说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所有幻相都是前尘影事在心中的反映,是在至静状态中潜意识活动形成的景象。 佛对已得阿罗汉道的弟子说《金刚经》,说的是最上乘修行法,不要从《金刚经》中摘取只言片语,硬套世间事,曲解佛意。 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爱恶爱善,俱未免苦。 弃彼爱心,乐修舍法。 修习四禅八定,若无乐舍之心,仍是贪爱,还滋爱本。 弃舍一切有为众生事故,佛种则应断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佛法来自世间,如果没有世间烦恼,何以有灭除烦恼的佛法? 所以说烦恼是佛种,世间有为法是佛种。 意识灭,入无为阶段,若以此为涅槃,则不可能再发菩提心,就说是断了佛种。 弃分段生,顿希变易,细相常住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八第五十四章弃分段生,指已断分段生死。 顿希变易,错认不思议变易生死为圣境界。 细相即不离无明引起的微细惑。 细相常住,这相当于声闻须陀洹、斯陀含的境界。 沙门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二章之三楞严经卷第十二第三十五章凡是出家修行的人,都称为沙门。 究竟无我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究竟无我分第十七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可归纳为人无我和法无我。 《楞伽经》卷一说:什么是人无我? 离我我所,离诸客尘,不染不着。 了知自心现的器界识身,都是因缘转生的妄想。 去除了自我偏执,就确立了人无我观。 什么是法无我? 佛说的一切法,都是顺众生希望心的方便法门。 不为名相束缚,不为法缚,就确立了法无我观。 破了二种我执,不要又生出无我相。 (“我相”虚妄,何来“无我相”)? 这才是究竟无我。 补特伽罗各从其类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七第五十章此处所说补特伽罗指修行境界的各种人,随所到境界分别入其中七趣。 证大圆觉妙庄严城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障尽,则行住坐卧,一切时中,无非解脱。 愿满,则触目对境,一切诸法,无非圆觉。 识心都灭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七第五十章这里说的识心,指除藏识以外的其余七识。 《楞伽经》说,意识灭,则七识都灭。 不动意念,不起妄想,便说是意识灭。 灵光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机缘品第七之五众生本具的佛性,清净无染,灵灵昭昭,常放光明。 即起诸幻以除幻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威德自在有何方便渐次即此所起之幻,心不攀缘起念,任其自生自灭,自心不生不灭。 无须离幻,而幻自除。 即彼净解为自障碍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粗念既尽,得少轻安。 于彼净时,心生爱着。 于净起解,名为净解。 系心在净,故成障碍。 非外尘碍,说名自碍。 。即名如来出现于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圆觉如何安立道场今三观既修,则万行已圆。 入如来地,亲见如来,名为如来出世。 即汝一身,应成两佛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第三章之四梵文Buddha,音译佛陀,略称为佛,意译觉者,是有最正确的宇宙观人生观,并能指引众生圆满觉悟的大圣人。 凡夫和圣人本无分别,迷时是凡夫,觉悟则成佛。 如果心在虚空,那么心和身不同一体,觉知的心是一佛,觉知的身又是一佛,便一身成了两佛。 即心即佛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机缘品第七之二即心即佛是大乘佛教最根本的观点。 惠能大师紧紧抓住这个观点,整部《坛经》都贯穿着这一条主线。 大师从三个方面阐述即心即佛:一、前一个心念不留心上,不作追忆,不做联想,即是于念离念,无所住而生其心,无生也就无灭,这就是无念、无住。 这样的清净心、清净本性就是佛。 二、人的心念,人死了便绝了,人不死,心念是不绝的,有心念,便见诸法相。 能善观察、善分别诸法相,于相离相,不着于相,即是无相;能离一切相,我空,人空,但又不着空,心就与佛同等。 三、用般若智观照自心自性,内外明彻,于一切时、一切处,定慧等持,自性无痴无乱,心就与佛同等。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善现起请分第二楞伽经卷第一第九章阿耨多罗三藐三,意为无上正确;用般若智慧观照禅中的玄妙境界,从而净化心灵,建立无分别智,得诸法实相,这样的殊胜境界,称为菩提,意译觉悟,又译智慧,又译道。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译为无上正等正觉,简译为无上菩提、无上觉、无上道。 阿斯陀求长命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十第五十六章之二阿斯陀,意为长寿仙。 这里说的求长寿,指希冀禅境中的胜相长住不坏。 阿若多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第四章之三意译知解,是佛赐给憍陈那的法号。 阿颠迦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一第三十三章梵文Atyantika的音译,意为无善心,毕竟不能成佛。 阿罗汉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一相无相分第九阿罗汉是梵文音译,意译杀贼、不生、应供。 《西游记》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这六贼名字是: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身本忧、意见欲,正是六根六情。 阿罗汉已杀尽六贼,所以名为杀贼;阿罗汉不生烦恼(还未离微细烦恼),所以又名不生;阿罗汉是声闻最高果位,所以又名应供。 阿罗汉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七章阿罗汉有三种含义:一、杀贼,二、不生,三、应供。 杀贼取杀尽烦恼贼之意,不生指不生妄识,应供意为应当受到人天供养。 阿僧祗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数量词。 1045,1后面带45个0,为一阿僧祗。 一般翻译为无数时。 阿僧祇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有两解。 一、数量词。 10451后面带45个0,为一阿僧祗。 二、华严经论多用十大数:阿僧祇、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也。 阿僧祇排在十大数之首位。 阿僧祇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不思议品第六第二十六章阿僧祇是一个很大的计数单位,等于1045。 阿摩勒果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五章之二又译庵罗果,这种果子通体透明,里里外外都看得真切。 阿阇黎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一第一章汉名轨范师,能指导弟子、纠正弟子行为的教师。 阿迦腻吒天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见阿閦佛品第十二即色界最高的色究竟天。 阿那含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一相无相分第九阿那含是梵文音译,意译不还,又译不来。 意思是不退转,相当于色界四禅天中不还天的境界。 发布时间:2025-10-26 12:54:20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32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