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467 印中通授禅师悟道因缘 内容: 阳山松际印中通授禅师,磬山天隐圆修禅师之法嗣,俗姓严,乌程人。 通授禅师十七岁投道场山落发。 后投天隐圆修禅师座下参学。 圆修禅师令他看赵州狗子无佛性之话头。 通授遂谨遵师教,猛力参究,朝夕不怠。 用功既久,一天早晨,通授禅师正在用功,忽然听到窗外画眉鸟在啼叫,当即便豁然大悟。 通授禅师得法后不久,即继承磬山之法席。 上堂之日,通授禅师道:门对千峰碧,溪沿一迳幽。 更求玄妙旨,拨火见浮沤。 通授禅师因参赵州狗子无佛性之公案而开悟,后来他曾就此公案,提唱云:赵州这个无字,十人五双疑著。 可怜自家性命且无知,犹向狗边讨是非。 通授禅师性情恬淡,厌于应对。 在磬山住持不久,即辞去法席,隐居于苏州阳山。 因为他所隐居之处,幽远深僻,人迹罕至,故前来问道者希。 曾有《三玄三要颂》传世。 468. 慈舟方念禅师悟道因缘北京大觉慈舟方念禅师,西京万寿幻休常润禅师之法嗣,俗姓杨,别号清凉,唐县人。 方念禅师十岁出家,投金台广德大慈禅师座下落发。 自念生死事大,受具足戒后,方念禅师即辞师参方,游历讲肆,博通性相二宗宗旨,后于暹、礼二法师座下,为唱导师。 一日,方念禅师偶然听古道法师讲《楞严经》,至七处征心处,当即便顿悟了缘生不实之法义。 方念禅师深感法海深远,若非真修实证,无由穷究,于是决定暂时中止对经教的研习,前往少林立雪亭,参礼幻休常润禅师。 初至少林,方念禅师礼拜毕,常润禅师便问:甚处来? 方念禅师道:北方来。 常润禅师又问:北方道法,与此方如何? 方念禅师道:水分千派,流出一源。 常润禅师反问道:恁么则何用到此? 方念禅师道:流出一源,水分千派。 常润禅师一听,遂点头称可,并令他留在座下,充当维那。 一日,方念禅师来到五乳峰前,瞻仰初祖达磨大师九年面壁处,忽然契悟宗门妙旨。 方念禅师喜不自胜,身心踊跃,径直来到丈室,向常润禅师呈偈云:五乳峰前,好个消息。 大小石头,块块著地。 常润禅师闻其偈,知道他已经彻悟,遂予印可,并咐嘱道:从上佛祖,以自己的所证,递相承袭,欲令一切众生知有此事。 余得之小山先师(指北京宗镜小山宗书禅师)十余年矣。 今将从上佛祖心印源流,付嘱于汝,汝当上体佛祖之心,以续慧命,灯灯相继,毋令丧失。 然虽如是,尚宜晦迹林泉,乘时而出。 方念禅师遂礼拜受法。 常润禅师接着又以偈相赠云:无上涅盘心,佛祖相传付。 吾今授受时,云净风头露。 方念禅师得法后,遂谨遵师嘱,潜往五台掩关静修,日则一食,夜则孤坐。 后自念言:差别智不可不明。 于是出关参方。 在行脚期间,方念禅师历尽种种苦行。 后至石城,因精进过度,双目失明。 方念禅师道:幻身非有,病从何来? 于是将身心一时放下,静坐七天七夜,终于双目复见光明。 方念禅师出世后,初住于止风塗,后屡迁禾之东塔、豫之云居、匡庐等道场,末后又住越之宝林,最后圆寂于彼。 其得法弟子最著者为湛然圆澄禅师。 发布时间:2025-09-29 11:31:29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32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