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62 刺史李翱居士悟道因缘 内容: 刺史李翱居士悟道因缘鼎州刺史李翱,字习之,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 元和十五年(820),出任朗州(也就是鼎州)刺史、湖南观察史。 其任所朗州与药山惟俨禅师所在的澧州是毗邻,治所同在今湖南常德市。 李翱亲近药山禅师正是在这个时期。 李翱老早就是很仰慕药山禅师的法化。 他曾多次派人请药山禅师前来治所说法,但是药山禅师都没有去。 于是,他便亲自前往药山拜谒老禅师。 据灯录和僧传中记载--李翱初访药山禅师的时候,药山禅师执经卷而不顾。 侍者道:太守在此。 李翱性子比较急,不等药山禅师回应,便高声喊道:见面不如闻名。 说完便拂袖而出。 药山禅师在后面招呼道:太守! 李翱应诺药山禅师道:太守何得贵耳贱目? 李翱一听,便连忙回身,向药山禅师鞠躬礼谢。 李翱问道:如何是道? 药山禅师用手指指天空,又指指净瓶,说道:会么? 李翱道:不会。 药山禅师道: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一听,言下警悟,如同暗室已明,疑冰顿泮。 当即欣然作礼,述偈赠曰: 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过了一会儿,李翱又问:如何是戒定慧? 药山禅师道:贫道这里无此闲家具。 李翱听了这古怪的回答,茫然莫测其旨。 药山禅师接着开示他道:太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闺阁(ge)中物舍不得便为渗漏(闺阁中的男女之情若不能放下,对于修行来说,便是一种有漏)。 太和九年(835),李翱调任检校户部尚书、襄州刺史等职。 虽然他难得再有机会继续向药山禅师请益,但是,他却有了机会参礼马祖的弟子西堂智藏禅师、鹅湖大义禅师、龙潭崇信禅师等禅林尊宿--西堂智藏禅师,李翱曾礼谒座下请益。 一日,李翱问僧:马大师有什么言教? 僧云:大师或说即心即佛,或说非心非佛。 李翱云:总过遮边。 于是李翱又去问智藏禅师:马大师有什么言教? 智藏禅师大声招呼道:李翱! 李翱应诺。 智藏禅师云:鼓角动也。 信州鹅湖大义禅师,李翱问:大悲用千手眼作么? 大义禅师道:今上用公作么(当今皇上用你干什么)? 当时,恰好有一僧人乞请置塔(将尸骨藏于塔中)。 李翱问那僧:教中不许将尸塔下过,又作么生? 那僧无言以对。 那僧于是前来问大义禅师。 大义禅师道:他得大阐提。 龙潭崇信禅师,李翱问:如何是真如般若? 龙潭禅师道:我无真如般若。 李翱道:幸遇和尚。 龙潭禅师道:此犹是分外之言。 李翱是韩愈的学生,受韩愈儒家道学思想的影响,曾著有《复性论》三篇,用佛学佛性论的思想,来对儒家的人性论思想进行改造。 他说: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 性相当于佛性,清净无染,而情则相当于无明烦恼。 因情之昏,致使性被障蔽。 圣人与凡夫,其本性没有差别。 圣人之为圣人,是因为他不被情所累;凡夫之为凡夫,就是因为他被情所困。 因此,人要回归本来清净的自性,必须扫除妄情。 李翱的这些思想对后代宋明理学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5-09-22 11:32:41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32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