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南怀瑾:第十七章 内容: 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人生哲学与道的层面这一章,老子另起炉灶,又提出一个名称叫做太上。 太上等于《易经系传》上的:形而上者之谓道。 现在我们讲中国哲学,有形而上三个字,是译自西方名词,但采用《易经》中的观念。 形而上者之谓道,是说万物尚未生长以前,名之为道。 形而下者之谓器,是说有形象的万般事物生长起来了,各式各样,五花八门不可胜数,就叫器世界--物理世界。 形成物理世界之前,名之为道,《易经》称为形而上。 道家太上的名称,初见于《老子》。 其实殷商以前就有太上这个名词了。 中国文学上有句太上忘情。 固然,人生最痛苦最难做到的是忘情,人之所以活着,大都靠着人情的维系。 人是感情的动物,古人说:无情何必生斯世,有好终须累此身,有你我就有感情,有感情就有烦恼,有烦恼就有是非,有是非就有痛苦。 因情受苦,忘情更难。 然而太上忘情,并非无情,而是大慈大悲,无偏无私的大情,譬如天地生育万物,平等无差,不求回报。 老子所讲太上,是太过多情又似忘情之道,只有下知有之。 所谓下知有之的意义,是说有一种下等人,我们认为他很笨,其实他倒是真智慧,早已领悟到道的人。 真正的哲学家,都出在乡曲地方,虽然一辈子没读过书,真同一个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当他遭遇到痛苦时,就痛痛快快哭一阵,想想自己命苦就算了。 我有时常有此感触,尤其在偏远的落后地区,看到茅屋破家里头,有些老人家,穿得破破烂烂,食不果腹,有一餐没一餐的,日子苦死了。 你问他:为什么不住儿子家养老? 他很轻松回答说:我这一生注定命苦,只有认命! 真令人听了肃然起敬。 他比谁都懂得人生哲学,认了就好了。 像我们有些人,自认是第一等读书人,其实并不如乡愚的智慧。 他们才是宗教家、哲学家。 尤其有些年轻人学佛学道,刚看了一点佛学,就自以为只差那么一点点,好像同佛差不多了,很可悲。 而那种表面看似下愚的人,却倒知道有一个东西,不管是叫佛、叫天、叫上帝、或者以中国古代的代号叫命,他就认定那个东西,至死不渝,比别人都看得开,都豁达。 这便是太上,下知有之的道理。 再下一等人,相信要烧香供养,磕头拜拜,赞叹不绝,每天还要反反复复唱念几次,这是属于宗教性的仪式活动,便是其次,亲而誉之的楷模。 更有其次的人,他也许不信宗教,亦不信道,但内心无形中却有一个可畏的东西。 实际上,我们认为最下愚的人,往往才是真正第一等的修道人。 要不然,须要有真正智慧超越的人才能修道。 我经常说,有两种人可以学禅。 一种是一个字也不认得,像张白纸,本身很容易修道开悟。 另一种硬要智慧透彻,聪明绝顶才行。 像我们这些不上不下的半吊子,半通不通的,最要不得,修道往往一无所成。 老子讲了这三种人,侧重于大智若愚的要点,换言之,大愚也就若智了。 如此,等而下之的,其次,侮之。 又下一等的人,偏不信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真高明的人一闻道就悟了,并且百分之百地奉行。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这种人听尽管听,说是不信吗? 却又每个礼拜天一定上教堂祈祷礼拜。 一到初一、十五,便一本正经跑店子,上香拜佛。 平常庸庸碌碌、随随便便,好像只有那一天才有菩萨、神明显灵,其他时间,胡作非为都可以,这便是若存若亡。 还有些人,听人传道说法,自认为最高明,认为别人都是神经病,一笑,就走开不理了,这就是其次,侮之的典型。 下士闻道,大笑而走之,便是如此。 后人又补上一句:不笑不足以为道,那是说,如果不这样不屑地嘲笑一下,那还算有道吗? 彼此顽固托大,都自以为是,看来多么可笑。 再说其次,侮之的人,根本不管天高地厚,根本不信道,以为信道对人格是一种侮辱。 总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人的智慧参差不齐,有些人信是信,却不彻底,半信半疑,因为他没有把真理穷究彻底。 有些人根本就不信,硬说个老子偏不信邪,你也把他没有办法。 此中的千差万别,老子并没有再详加分析。 这等于人类天生智能的分级,佛学则分为众生的五种种性,也就是所谓的根器之说,颇为相似。 这一章,老子最后下一结论,形容这个道说: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这等于说,道是天地的公道。 学道并没有什么秘密的,只要你程度够,诚心向学,一定便可得道。 道为天下所共有,既不属于你,也不属于我,若你懂得的话,方知本来属于你,也属于大家,不是某一个人享受的禁脔。 千万别认为真理只在自己这边,非要求道求法的人巴结你,向你磕头行礼才能传道。 我认为这种作风,是作践自己,多没意思。 道不藏私,但却悠兮其贵言。 悠兮是悠然自得,所谓其贵言的意思,却很难说得清楚。 贵言,不是说应该很宝贵地告诉你这个意思,而是再怎样高明的语言文字,都很难形容出道的境界。 那么,道在何处见? --在行为上、现象上见。 道的本体,无形无相,说似一物即不是,不能用世间名相来界定它。 有生于无,宇宙万物就从这清虚空灵的无中建立起来,故曰功成事遂。 一个修道人真通达了道,才能看透道的表达作用,才能认识道的本来面目,和如何创造千变万化的宇宙事物。 道体所表达出来的东西,只是其第二重的影子而已。 我们要认识它的根本,只好在这第二重的投影上,在这道体所创造出来的事功上去了解。 这个事功尚分二重意义。 依儒家世间的学问,即平常我们所讲事业的成就,比如,学科学应该有所发明。 你学什么? 学物理,那你还在学习阶段,不是物理学家,更不是物理科学家。 你学化学,那也不算化学家,或者化学科学家。 那开始发明,发明物理或化学原理的,才算摸到宇宙科学的真髓,而由当中表达出一套事物的规则,再由这套理论科学的规则中,进一步发展应用科学的实用技术,生产出令人目不暇给的生活用品,利益世人,或者伤害世人。 如此,学道,学世间各种知识,都是一层一层地进到内部的核心,也都一层一层由内部核心,表现出具体的功用来。 这之间层次深浅的不同,事功的大小也就有别。 这是功成事遂。 等到事情有所成就,百姓皆谓我自然。 等你的事功表达出来,久而久之,大家习惯成自然,就说这本来就合于自然之道,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道是自然而有的,可是我们一般人要回转到这道的本来境界上,那是有得修的,这之间还有一个非常重大的历史哲学问题。 就是中国哲学与宗教哲学,以及历史哲学的发展史问题,牵涉太广,而且各个问题都可成为专题,暂时到此打住,以后有机会再讲。 发布时间:2025-09-20 14:36:51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32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