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唐法成《瑜伽师地论释》科 内容: 唐法成《瑜伽师地论释》科王孺童《瑜伽》大论,自玄奘大师译成以来,千余年间,未几能通读贯通者。 究其原由,终因卷帙浩繁、名相复杂、义理错综,使学人难捉头绪,亦无下手之处也。 古来注释之书,以最胜子菩萨之《释》为最古。 该《释》以所为、所因、名义、宗要、藏摄、释文等六门,略述《瑜伽师地论》之造论因缘及十七地名义,为欲探大论奥义之学人必读之书。 此《释》玄奘大师亲译,窥基之《略纂》、遁伦之《论记》于“本地分”亦皆不敢离《释》而释,足见此《释》之重要。 然《略纂》、《论记》虽多引《释》文,但于《释》之结构未多发明。 余近查唐法成之《瑜伽师地论分门记》,于“五识身相应地等前十二地”全依《释》而造,且对《释》详作科判,使《释》之结构一览无余,实为《释》之不可多得之辅读材料。 今将法成之科文划出,配之天干,合于《释》文,显明层次,以利学人。 甲一、三门之义乙一、归敬等门丙一、归敬三尊敬礼天人大觉尊,福德智慧皆圆满,无上文义真妙法,正知受学圣贤众[1]。 丙二、叹说门稽首无胜大慈氏,普为利乐诸有情,广采众经真要义,略说五分瑜伽者。 丙三、赞造论门归命法流妙定力,发起无着功德名,能于圣者无胜海,引出最极法甘露。 飡受美音自满足,复为饶益诸世间,等注无穷字花雨,荣润牟尼如意树。 [2]丙四、赞论功门此论殊胜若莲花,犹妙宝藏如大海[3],具显诸乘广大义,善释其文无有遗。 丙五、造论意门于此瑜伽大论中[4],我今随力释少分,为令正法常无尽,利益安乐诸含识。 乙二、所为门今说此论,所为云何? 丙一、久住并益门谓有二缘,故说此论:一为如来无上法教久住世故。 二为平等利益安乐诸有情故。 丙二、隐不隐门复有二缘,故说此论:一为如来甘露圣教已隐没者,忆念采集,重开显故;未隐没者,问答决择,倍兴盛故。 二为一切有情界中,有种姓者[5],各依自乘,修出世善,得三乘果,出生死故;无种姓者,依人天乘,修世间善,得人天果,脱恶趣故。 丙三、破无见有见门复有二缘,故说此论:一者或有于多说空不了义经,如言计着拨无,一切憎背有教,为令随悟诸法有相,解经密意,舍无见故。 二者复有于多说有不了义经,如言计着执有,一切厌怖空教,为令随悟,诸法无相,解经密意,舍有见故。 丙四、成就大小门复有二缘,故说此论:一为成就菩萨种姓补特伽罗,唯依大教,遍于诸乘文义行果,生巧便智,断一切障,修一切善,证佛菩提,穷未来际,自他利乐,无休废故。 二为成就二乘种姓,及无种性补特伽罗,亦依大教,各于自乘文义行果,生巧便智,断烦恼障,伏诸盖缠,修自分善,得自乘果,出离三界诸恶趣故。 丙五、离倒生信门复有二缘,故说此论:一者或有宿习无知犹豫颠倒,执着外道小乘邪教,故于大乘不能信解,为善分别大乘法相,令其信解了达,决定离颠倒故。 二者复有闻诸契经,种种意趣,甚深难解,其心迷乱,诽毁不信,为善开示,令生信解,饶益彼故。 丙六、利略广门复有二缘,故说此论:一为摄益乐略言论勤修行者,采集众经,广要法义略分别故。 二为摄益乐广言论勤说法者,于一一法,开示无边差别义故。 丙七、立正破邪门复有二缘,故说此论:一为开显诸法实相,问答决择,立正论故。 二为灭除一切妄执,问答决择,破邪论故。 丙八、破增损门复有二缘,故说此论:一为显了遍计所执,情有理无;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理有情无,令舍增益损减执故。 二为显了世间道理,证得胜义法门差别,令修二谛无倒解故。 丙九、不相违有差别门复有二缘,故说此论:一为开阐随转、真实二种理门,令知二藏、三藏法教,不相违故。 二为开阐因缘、唯识、无相、真如四种理门,令修观行,有差别故。 丙十、位果差别门复有二缘,故说此论:一为示现境界差别,令知诸法自性相状位差别故。 二为示现修行差别,令知三乘方便根本果差别故。 如是等类所为诸缘,处处经论,种种异说,当知皆是此论所为。 乙二、所因门今说此论,所因云何? 丙一、明教初兴由谓诸有情无始时来,于一切法处中实相,无知疑惑,颠倒僻执,起诸烦恼,发有漏业,轮回五趣,受三大苦。 如来出世,随其所宜,方便为说种种妙法处中实相,令诸有情知一切法。 丙二、明二宗起由丁一、明胜义皆空宗兴由如是如是空故非有,如是如是有故非空,了达诸法非空非有,远离疑惑颠倒僻执。 随其种姓,起处中行,渐次修满,随其所应,永灭诸障,得三菩提,证寂灭乐。 丁二、明唯识中观兴由戊一、明造论因佛涅槃后,魔事纷起,部执竞兴,多着有见。 龙猛菩萨证极喜地,采集大乘无相空教,造《中论》等究畅真要,除彼有见。 圣提婆等诸大论师,造《百论》等弘阐大义,由是众生复着空见。 无著菩萨位登初地,证法光定,得大神通,事大慈尊,请说此论。 戊二、叹论功理无不穷,事无不尽,文无不释,义无不诠,疑无不遣,执无不破,行无不修,果无不证。 丁三、明教所被戊一、大正为菩萨,令于诸乘境行果等,皆得善巧,勤修大行,证大菩提,广为有情,常无倒说;戊二、小兼为余乘,令依自法,修自分行,得自果证。 如是略说此论所因。 甲二、释论正文乙一、释论题目丙一、释瑜伽两字今说《瑜伽师地论》者,名义云何? 谓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诸法,皆名瑜伽一切并有方便善巧相应义故。 丁一、教瑜伽[6]戊一、略标释境瑜伽者,谓一切境无颠倒性,不相违性,能随顺性,趣究竟性,与正理教,行果相应,故名瑜伽。 此境瑜伽,虽通一切,然诸经论,就相随机,种种异说。 戊二、引诸经论广释己一、依四种道理明教瑜伽义或说诸法四种道理,名为瑜伽,观待作用,法尔证成,总摄一切正道理故。 己二、依不相应行或说二十四不相应行中,一名瑜伽,因果相称,无乖违故。 此二并如〈决择分〉等,处处广说。 己三、依杂染净或说杂染清净无性名为瑜伽,除违契顺,最为胜故。 如《大梵问契经》等说:诸瑜伽师,观无少法,可令其生,及可令灭。 亦无少法,欲令证得,及欲现观。 谓于一切杂染无性瑜伽中行,观无少法可令其生及可令灭;及于一切清净无性瑜伽中行,观无少法欲令证得及欲现观。 己四、依究竟清净或说究竟清净真如名为瑜伽,理中最极一切功德共相应故。 如《入楞伽契经》中说。 若观真义,除去分别,远离瑕秽,无有能取,亦无所取,无解无缚。 尔时在定,当见瑜伽不应疑虑。 戊三、总结大义经中,说从一法增至百法皆名瑜伽,法门虽别,义无违故。 广义经中,说蕴、界、处、缘起、谛等,皆名瑜伽,摄一切境顺机宜故。 于如是等诸经论中,说一切境皆名瑜伽,总具四性,顺四法故。 丁二、行瑜伽戊一、略标释行瑜伽者,谓一切行更相顺故,称正理故,顺正教故,趣正果故,说名瑜伽。 戊二、引诸经论广释此行瑜伽,虽通诸行,然诸经论,就相随机,种种异说。 己一、依正修诸行明瑜伽义如辩《瑜伽师地经》中,正修诸行,说名瑜伽,总摄一切相应行故。 己二、依三十七品《月灯经》中,修三十七菩提分法,说名瑜伽。 此于一切顺果行中,最为胜故。 己四、依三摩地于《大分别六处经》中,辨奢摩他、毗钵舍那,平等运道,说名瑜伽。 如是止观众行主故。 《海慧经》中,修三摩地说名瑜伽。 住心发行,此最强故。 己五、依四法《显扬论》等,信、欲、方便、精进四法,说名瑜伽。 作意、或智、说名、方便,此四通生一切行故。 己六、依九道闻所成地,别辨九道,说名瑜伽。 会理除惑,位别胜故。 谓世出世,加行无间,解脱胜进,软中上道。 己七、依对治道修所成地,总辨修习诸对治道,说名瑜伽。 为乐略者,总说修故。 己八、依无颠倒智有处说缘诸地所摄无颠倒智,名为瑜伽。 缘诸地法无颠倒智行中胜故。 己九、依方便善巧有处复说方便善巧或唯方便,名为瑜伽。 作意与智发行胜故,或就最初发悟胜故。 己十、依缘起观《功德实性契经》中,说诸缘起观,名为瑜伽。 缘起观智于出生死最为要故。 己十一、依八圣道《正行经》中,说正见等八支圣道,名为瑜伽。 趣涅槃城此为胜故。 己十二、依戒定慧《毗奈耶经》,说修戒等名曰瑜伽。 戒定慧学因中胜故。 己十三、依世出世道《大义经》中,说修一切世、出世行分位差别,皆名瑜伽。 正行阶位,相符顺故。 如是皆说共声闻行,名为瑜伽。 通证三乘行中胜故。 己十四、依空作意《慧到彼岸契经》中,说观空作意,名为瑜伽。 发起大行,此最胜故。 如彼经言:菩萨所有大瑜伽者,谓空作意。 菩萨由此空作意故,不堕声闻及独觉地。 乃至能净诸佛土等。 即彼经中,复说般若波罗蜜多,名胜瑜伽。 导大乘行,此殊胜故。 如彼经言:菩萨所有诸瑜伽中,慧度瑜伽,最上最胜。 广说乃至,是无等等。 何以故? 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是为无上瑜伽法故。 己十五、依无分别空余处说此慧度所摄,无分别定,名为瑜伽。 能发一切胜功德故。 己十六、依慧悲双转余处复说菩萨所有殊胜慧悲,平等双转,名为瑜伽。 能证无住大涅槃故。 戊三、总结如是等说,诸不共行,名为瑜伽。 能证无上佛菩提故。 于如是等诸经论中,说一切行,皆名瑜伽。 具上所说四种义故。 丁三、果瑜伽戊一、略标释果瑜伽者,谓一切果,更相顺故,合正理故,顺正教故,称正因故,说名瑜伽。 戊二、引诸经论广释己一、总标此果瑜伽,虽通诸果,然诸经论,就相随机,种种异说。 己二、别释庚一、依力无畏等广大功德明果瑜伽《分别义经》,说力无畏不共佛法,名曰瑜伽。 能伏诸魔,制诸异论,胜余乘故。 庚二、依无住涅槃《殊胜经》中,说佛所证无住涅槃,名为瑜伽。 尽未来际,无所住故。 庚三、依无分别智慧《大义经》中,说如来地无分别智,及以大悲,名为瑜伽。 自利利他,常无尽故。 庚四、依佛地功德《辨说瑜伽师地经》中,佛地功德,皆名瑜伽。 穷于法界,无断尽故。 庚五、依三乘果德《分别三乘功德经》中,三乘果德,名为瑜伽。 皆与正理,等相应故。 庚六、依三身三德《赞佛论》说,三身三德皆是瑜伽。 一切果德,不相离故。 庚七、依有为无为诸功德聚《集义论》说,果位所摄,有为无为,诸功德聚,皆是瑜伽。 等至究竟,和合位故。 戊三、总结于如是等诸经论中,一切果德,皆名瑜伽。 具上义故,如是圣教,亦名瑜伽。 称正理故,顺正行故,引正果故,有义正取三乘观行,说名瑜伽。 数数进修,合理顺行,得胜果故。 境果圣教,瑜伽境故,瑜伽果故,论瑜伽故,亦名瑜伽。 如是此论瑜伽两字,尚遍扰动,圣言大海,何况具说? 瑜伽师地,恐难受持,故且略说。 丙二、释师义丁一、依闻思等因位明师义三乘行者,由闻思等,次第习行如是瑜伽,随分满足,展转调化诸有情故,名瑜伽师。 丁二、依无学果明师义或诸如来,证瑜伽满,随其所应,持此瑜伽,调化一切圣弟子等,令其次第修正行故,名瑜伽师。 丙三、释地义丁一、总标地谓境界,所依所行,或所摄义,是瑜伽师。 丁二、别释戊一、依境界所行境界,故名为地。 如龙马地。 唯此中行,不出外故。 戊二、依所依或瑜伽师,依此处所,增长白法,故名为地。 如稼穑地。 戊三、依所行或瑜伽师,地所摄智,依此现行,依此增长,故名为地。 如珍宝地。 或瑜伽师,行在此中,受用白法,故名为地。 如牛王地。 戊四、依所摄或诸如来,名瑜伽师。 平等智等行在一切无戏论界、无住涅槃瑜伽中故,是彼所摄,故名为地。 戊五、依十七地或十七地,摄属一切瑜伽师故。 如国王地。 丁三、总结是故说名瑜伽师地。 丙四、释论义丁一、总标问答决择诸法性相,故名为论。 丁二、别释戊一、依有学无学地欲令证得瑜伽师地,而说此论,故以为名。 如《对法论》。 戊二、依无倒说或复此论,无倒辩说瑜伽师地,故以为称。 如《十地经》。 戊三、依增长义或复此论,依止此地,故以为号。 如水陆花。 丁三、总结由是论名《瑜伽师地》。 乙二、释论正文今此论体,总有五分:一、本地分,略广分别十七地义;二、摄决择分,略摄决择十七地中深隐要义;三、摄释分,略摄解释诸经仪则;四、摄异门分,略摄经中所有诸法名义差别;五、摄事分,略摄三藏众要事义。 此论既有如是五分,何故但名瑜伽师地? 就初立名,故无有失。 又一切法,无不皆是瑜伽师地,以瑜伽师用一切法为依缘故。 此中存略,且说十七。 又十七地,具摄一切文义略尽。 后之四分,皆为解释十七地中诸要文义,故亦不离瑜伽师地。 由是此论,用十七地,以为宗要。 虽复通明诸乘境等,然说论者,问答决择诸法性相,意为菩萨,令于一切皆得善巧,修成佛果,利乐无穷。 是故此论,属菩萨藏阿毗达磨,欲令菩萨得胜智故。 丙一、释本地分论曰:“云何瑜伽师地? 谓十七地。 ”丁一、略释戊一、总问释曰:初问“云何瑜伽师地”者,总问此论一部宗要。 问者先闻诸经所说瑜伽师地,其义未了,故为此问。 谓《辨瑜伽师地经》中,数说正修瑜伽师地。 《月灯经》中,亦说修习瑜伽师地。 如是非一,如前广说。 或作论者,先总受请,论体五分,尽在心中,欲为学徒分别解说。 自假兴问,为起说因,故问“云何瑜伽师地”。 若不尔者,先无略说,无容欻问此地云何。 又发问者,略有五种:一、不解故问,二、疑惑故问,三、试验故问,四、轻触故问,五、为欲利乐有情故问。 今是第五,专为利乐诸有情类,造斯论故。 戊二、总答谓十七地者,总集所说瑜伽师地,略有十七。 若广安立,地位无边,一一地中,分位差别,义无边故。 如是一转,总问、总答。 论曰:“何等十七? 嗢拖南曰:五识相应意,有寻伺等三,三摩地俱非,有心无心地,闻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有依及无依,是名十七地。 戊三、征问释曰:何缘更问“何等十七”? 虽闻总数,未了别名,故复为问。 戊四、以颂略答嗢拖南者,先略颂答,略集地名,施诸学者,名嗢拖南。 戊五、长行列名五识相应者,谓五识身相应地。 意,谓意地。 有寻伺等三者,谓有寻有伺等三地。 三摩地俱者,谓三摩地,俱名三摩呬多地。 非者,谓非三摩地,俱名非三摩呬多地。 此就一相,且别地名,非尽理说。 如是二名,互宽狭故。 三摩地名,通定不定,唯在有心。 三摩呬多,通有心位及无心位,唯局在定,如后广说。 如是具三乘者,谓由如是闻等地故,或由如是上诸地故,得具三乘。 及有余依、无余依地,一一别名,如后广释。 论曰:“一者五识身相应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寻有伺地,四者无寻唯伺地,五者无寻无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无心地,十者闻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声闻地,十四者独觉地,十五者菩萨地,十六者有余依地,十七者无余依地。 如是略说十七,名为瑜伽师地。 ”丁二、广解释曰:次广列名,重答前问。 戊五、长行列名己一、释五识身相应地名义庚一、辩识言五识身相应地者,谓眼等根,是眼等识,不共所依,眼等不为余识依故。 又是亲依,眼等利钝,识明昧故。 又同时依,必俱有故,非如意等。 由是五识用眼等根,标别其名。 犹如麦芽,如鼓声等,故名五识。 庚二、解身由所依根有形碍故,又必不离所依身,故犹如身受,故名为身。 又复身者,依义体义,如六识身,六思身等。 庚三、释相应依五识身,建立此地,故名相应。 如律中说,王相应论,贼相应论,谓依王贼而兴言论。 此亦如是,虽此地中分别多法,五识为主,是故偏说。 又五识身相应心品,总名相应,于此地中,虽明多法,以心心所胜故别说。 又相应者,是摄属义。 谓此地中,说五识身所摄属法,即是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故名相应。 庚四、说地义地如前说,自后诸地,识身相应,随其所应,亦有通者,略故不说。 己二、释意地名义言意地者,六七八识同依意根,略去识、身、相应三语,故但言意。 又实义门,虽有八识;然随机门,但有六识。 六七八识,同第六摄,就所依名,故但言意。 所依非色,或离于身,犹如心受,故不言身。 相应准前,故略不说。 又六七八,虽皆同有心意识义,心法意处识蕴摄故。 然意义等,故但言意,皆是思量意根摄故。 第八持种,心义偏强;第六普遍了别境界,识义偏强,是故不说心地、识地。 身及相应,略故不说。 地义如前。 何缘五识合立一地,说在最初;余识立一,说在第二? 五识同无,当说分别所缘等业,所说事少,故合立一,说在最初;意地翻此,故别立一,说在第二。 又以五识同依色根,同缘色境,故合立一;余依无色,所缘不定,故别立一。 自性依缘,粗细次第,故说先后。 又以五识,同现量摄,故合立一,说在最初;余识不定,或现或比,或非量摄,故别立一,说在第二。 如是二地,自性依缘,助伴作业,合为体故,摄一切法。 应知此中,以一切法不离识故,依识起故,识为体故,识最胜故,先依八识,建立二地。 如是八识,自性、依、缘、助伴、业等,后当广说。 己三、四、五、释有寻伺等三地名义有寻有伺等三地者,寻谓寻求,伺谓伺察。 或思或慧,于境推求,粗位名寻。 即此二种,于境审察,细位名伺。 非一刹那,二法相应,一类粗细前后异故。 今依此二,建立三地有义。 此三就二前后相应建立,谓欲界地及初静虑。 粗心心所,前后相续,可有寻伺共相应故,名有寻有伺地。 静虑中间,粗心心所,前后相续,定无有寻唯可与伺共相应故,名无寻唯伺地。 第二静虑已上诸地,诸心心所,前后相续,决定不与寻伺相应,名无寻无伺地。 若欲界地及初静虑,静虑中间,细心心所,不与寻伺共相应者,及一切色不相应行,诸无为法,不与寻伺共相应故,亦皆说名无寻无伺地。 故后论言: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一向是有心地。 无心睡眠、无心闷绝、无想定、无想生、灭尽定及无余依涅槃界,名无心地有义。 此三就二离欲分位建立,谓欲界地及初静虑。 诸法假者,于寻及伺并未离欲,名有寻有伺地。 静虑中间,诸法假者,寻已离欲,伺未离欲,名无寻唯伺地。 第二静虑已上诸地,诸法假者,于寻及伺并已离欲,名无寻无伺地。 若在下地,并已离欲。 亦得说名无寻无伺。 故后论言:此中由离寻伺欲故,说名无寻无伺地,不由不现行故。 所以者何? 未离欲界欲者,由教导作意差别故,于一时间,亦有无寻无伺意现行;已离寻伺欲者,亦有寻伺现行。 如出彼定及生彼地,如实义者。 此三但就界地建立,谓欲界地及初静虑。 有漏无漏诸法,于中寻伺俱可得故,名第一地。 静虑中间,有漏无漏诸法,于中无寻唯有伺故,名第二地。 第二静虑已上诸地,有漏无漏诸法,于中寻伺俱无有故,名第三地。 故后论言:此中欲界及初静虑,若定若生,名有寻有伺地。 静虑中间,若定若生,名无寻唯伺地。 第二静虑已上色界无色界,全名无寻无伺地。 无漏有为初静虑定,亦名有寻有伺地。 依寻伺处,法缘真如为境,入此定故,不由分别现行故。 余如前说。 若就相应及就离欲,建立三地,摄法不尽,亦大杂乱。 虽言有寻有伺等地,唯是有心,此就一门,粗辨地相。 于此门中,唯说第二静虑已上无寻无伺地中,无想定、无想生灭尽定,名无心地。 余一切位,名有心地。 后有四门,复异建立,如后当说。 虽言此中,由离寻伺欲故,说名无寻无伺地。 然唯说彼第二静虑已上诸地,必定已离寻伺地欲,不言已离寻伺欲者。 下地诸法,亦得说名无寻无伺。 若如是者,未离下地寻伺欲者,上地诸法,亦应说名有寻伺等。 如是建立,成大杂乱。 是故此三,唯就界地,上下建立。 己六、释三多摩呬多地名义所言三摩呬多地者,谓胜定地,离沉掉等,平等能引,或引平等,或是平等,所引发故,名等引地有义。 此名唯摄一切有心诸定,皆能平等引功德故,不通无心。 以前颂中言三摩地俱故。 三摩地者,是别境中心数法故。 二无心定,不能等引诸功德故,非等引地。 若尔何故等引地说:此等引地,略有四种:谓静虑、解脱、等持、等至。 言静虑者,谓四静虑。 言解脱者,谓八解脱。 言等持者,谓空等持、无愿等持、无相等持。 言等至者,谓五现见等至、八胜处等至、十遍处等至、四无色等至、无想等至、灭尽等至。 此无有失。 二无心定,是等引果,故与其名,实非等引有义。 此名通有心位及无心位,所有定体。 若有心定,平等能引诸功德故,亦引平等根大等故。 及离沉掉、戒无悔等,平等方便,所引发故,名为等引。 若无心定,虽不能引殊胜功德,而引平等根大等故,是平等定所引发故。 亦名等引。 若尔何故前颂中言三摩地俱。 此无有失。 颂中文略,且言彼俱。 其实等引非俱,亦是后说等引通无心故。 如实义者,等引地名有通有局,有心无心两位俱摄,故名为通。 后说无想灭尽定,亦是等引地体故,唯在有漏无漏胜定,非欲界等一切散心,故名为局。 以后说言唯静虑等,名等引地,非于欲界心一境性,由此等引,无悔欢喜安乐所引,欲界不尔,准此上界。 若在散心,亦非等引,同欲界故。 由此相对,得作四句。 或等持俱非等引地,谓欲界等散心位中,三摩地俱,心心所等。 或等引地,非等持俱,谓定位中。 三摩地体,及无想定、灭尽定位,所有诸法,或等持俱,亦等引地。 谓诸静虑,及诸无色有心定位,心心所等,除三摩地,或有俱非,谓除上位所有诸法。 又三摩地、三摩钵底、三摩呬多,名有宽狭。 三摩地,名目心数中等持,一法通摄一切,有心位中,心一境性,通定散位。 然诸经论,就胜但说空无愿等,名三摩地。 三摩钵底,通目一切有心无心,诸定位中所有定体,诸经论中,就胜唯说五现见等相应诸定,名为等至。 等引地名,通目一切有心无心,定位功德。 故此地中,通摄一切定位功德。 由是总故,偏目地名。 己七、释非三摩呬多地名义言非三摩呬哆地者,翻上易了,无烦广释。 如是二地,总摄一切定、非定位所有诸法。 己八、九、释有心无心地名义所言有心、无心地者,略就五门,建立差别。 庚一、就地总说门谓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此四一向是有心地;无寻无伺地中,除无想定、并无想生及灭尽定,所余一向是有心地。 若无想定、并无想生、及灭尽定,是无心地,于此门中,无心睡眠、无心闷绝亦名有心,有七八故。 唯无想定等,心不相应,行与心相违,名无心地。 庚二、心乱不乱门谓四倒等,所倒乱心,名无心地,失本性故。 庚三、心生不生门谓若缘具,此心得生,名有心地。 若缘不具,彼心不生,名无心地。 于此门中,随此心生,名有心地;彼心不生,名无心地。 庚四、分位建立门谓除六位,名有心地。 若无心睡眠位、无心闷绝位、无想定位、无想生位、灭尽定位、及无余依涅槃界位,名无心地。 庚五、就真实义门谓唯无余依涅槃界中,诸心皆灭,名无心地。 余位由无诸转识故,假名无心,由第八识未灭尽故,名有心地。 如是二地,诸门差别,进退不定。 己十、十一、十二、释闻思修三地名义闻所成地者,谓从闻所生解文义,慧及慧相应,心心所等。 思所成地者,谓从思所生解法相,慧及慧相应,心心所等。 修所成地者,谓从修所生解理事,慧及慧相应,心心所等。 闻谓听闻,即是耳根发生耳识,闻言教故。 思谓思虑,即是思数发生智慧,思择法故。 修谓修习,即是胜定发生智慧,修对治故。 从此三种,发生三慧及相应法等,名三地体。 三慧广义,如后分别。 如是三地,用三慧品,心心所等,及所得果,以为自性,故后论言:“修所成地,亦是有余、无余依地。 ”己十三、释声闻地名义庚一、释声闻两字声闻地者,谓佛圣教,声为上首。 从师友所,闻此教声,展转修证,永出世间,小行小果,故名声闻。 庚二、释地义如是声闻种性,发心修行得果,一切总说为声闻地。 己十四、释独觉地名义庚一、明独觉两字独觉地者,常乐寂静,不欲杂居,修加行满,无师友教,自然独悟,永出世间,中行中果,故名独觉。 或观待缘,而悟圣果,亦名缘觉。 庚二、明地义如是独觉种性,发心修行得果,一切总说为独觉地。 己十五、释菩萨地名义庚一、释菩萨两字菩萨地者,希求大觉,悲愍有情,或求菩提,志愿坚猛,长时修证,永出世间,大行大果,故名菩萨。 庚二、明地义如是菩萨种性,发心修行得果,一切总说为菩萨地。 三乘大义,后当广辨。 己十六、释有余依地名义 发布时间:2025-09-14 10:21:45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31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