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一)证毕竟空 8.性在何处 内容: (一)公案本文达摩祖师有一同学名佛大胜多者,曾与达摩祖师于佛陀跋陀尊者处习小乘禅观。 达摩祖师遇廿七祖般若多罗尊者后,转习得大乘佛法。 而佛大胜多尊者分徒而为六宗,曰:有相宗、无相宗、定慧宗、戒行宗、无得宗与寂静宗,均一一为达摩大师所教化。 后值异见王欲毁佛法,王故祖之侄也。 祖知无相宗二首领中,波罗提者与王有缘,将证其果。 遂嘱渠等前往王所。 (缘起于现象界,王德行浅薄,现邪见,毁坏三宝,祖亟欲救之。 )王问曰:「何者是佛?」(何种人始称为佛? )提曰:「见性是佛。」(已洞见自性者始称是佛。 )王曰:「师见性否?」(那师是否已见本性? )提曰:「我见佛性!」(承达摩大师教导,波罗提已见佛性了也! )王曰:「性在何处?」(佛性显现在何处? )提曰:「性在作用。」(佛性显示在日用应缘等作用处。 )王曰:「是何作用? 我今不见。」(何作用我今何不见。 )提曰:「今现作用,王自不见。」(因王正依佛性显示其作用,故自不见自性佛性。 )王曰:「于我有否?」(我有佛性作用也无? )提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 王若不用,体亦难现。」(自性依他而显,不用处也难觅佛踪。 )王曰:「若当用时,几处出现?」(用时佛性显现在几处? )提曰:「若出现时,当有其八。」(佛性出现在八处。 )王曰:「其八出现,当为我说。」(佛性现于八处,请为我说。 )波罗提即说偈曰:「在胎为身,处世为人。 在眼曰见,在耳曰闻。 在鼻辨香,在口谈论。 在手执捉,在足运奔。 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 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行者骑着佛性觅佛踪,不知眼、耳、鼻、舌、身等作用,均是佛性自然作用。 只是凡夫却以妄心、种种习气左右知觉,终至沦丧自性而不自知。 )王闻偈已,心即开悟,悔谢前非。 咨询法要,朝夕忘倦,迄于九旬。 (迷时得善知识,指示洞见其自性,更能痛改前非,学法不倦。 )(二)玄祥释解1. 前言禅宗修行首要求得「明心见性」,但心不明者性亦自然存在,例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吃饭、睡觉、应缘无非都是自性之显露,只是心不明时,自性应缘,相应后多个无明随后而发作,造无明业缘;或者依邪真如去造一切业因,成就一切无明业种。 如何做到明心,很多人动不动说我心已不起心动念,即谓心明,错! 大错特错,当您被骂、被批评时,遇到贪爱物时,是否能无心。 若能无心,即是心明,无瞋心、无贪爱心故。 所以明心要境界来磨,磨尽一切习气就叫做心明。 明心当知要断廿随烦恼,其中包括十小随烦恼:1. 忿、2. 恨、3. 覆、4. 恼、5. 嫉、6. 悭、7. 诳、8. 谄、9. 害、10. 憍。 二中随烦恼:11. 无惭、12无愧。 八大随烦恼:13. 掉举、14. 昏沈、15. 不信、16. 懈怠、17. 放逸、18. 散乱、20. 不正知。 以及六大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邪见等。 之后当能见真自性,何谓真自性? 真自性者不仅是能吃饭、睡觉、应万种缘,而能现起一切真如性相应,产生六根真如、六尘真如、六识真如,六识缘触所生觉受真如,四缘真如。 若在欲界天者现善根真如性,在色界天者现起初禅真如,例如有觉有观真如性、有觉无观真如性、有观无觉真如性、无观无觉真如性等。 再现起二禅、三禅、四禅真如等,现起四空处定真如,八背舍真如、九处地定真如、十徧处真如、慈悲喜舍真如、三三昧真如、陀罗尼门真如、三摩地门真如、小乘四果真如、十地菩萨真如、五眼六通真如、佛十力真如、四无所畏真如、四无碍解真如、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真如、十八佛不共法真如,三十二大士相真、八十随好真如、无忘失法真如、恒住舍性真如,一切智真如、道相智真如、一切相智真如等。 故总结言之,诸法之体性空如,真实不变,称为空真如,依空而言真如亦无性,故经云无性性。 依空而言即是:(1) 无性真如,性本无性,性本空无故,依缘起性,诸法之真体空如,不落言诠,弃绝思虑,故无妄情所执之实性可言。 (2)无相真如,所谓诸法之体本空,无遍计所执之虚相,是真无相说。 (3)无生真如,谓诸法由因缘而生,是假合而生,故不能说为实生。 若依缘起性用,是空真如所具有之真如性用,故依有性而言有:(1)善法真如,即谓真如随缘为善法而起性用。 (2)不善法真如,即谓真如随缘为不善法而起性用,此可称为邪真如,此真如实虚妄不实,但因熏习成性,始有邪真如性起,修行者就能去邪真如,故说此真如不实故。 (3)无记法真如,即谓真如随缘而起性用,然都为无记法之真性之用,如吃饭、睡觉、窝屎等。 由上得知性用依各个修行人的境界,而能现出不同层次的性用,若一个行者不知修行的过程,及所证到的真如性功能现象,常会以少为满足,不能一直向菩提道路前进。 甚至无知者若于世间禅的真如性之性用中,执取为真,则将生入世间天界中。 更有甚者,走错路妄用邪真如,则将入魔道中去,此等人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故修行要能知见正确,依教奉行,始能往菩提道路节节前进。 2. 释解本公案名为「性在何处」,修行者终日骑马,不知在马背上。 天天用其自性,不知自性是什么,骑牛找牛,要找个自性,这是一般修行人的毛病。 佛性是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又是存在于四禅八定中,又是存在于小乘四果、十地菩萨道中,又是存在于如来十地中,又是存在于五眼六神通之变化中,又是存在于恒住舍性中,又是存在于慈悲喜舍中,又是存在于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中。 行者虽有此认识,但不修则不能真悟自性,往往最初一念觉,即是菩提之觉知,觉知后却以妄想念来加以诠释,造成无谓的烦恼法之生起,这就不是真的认知佛性本来,也不能认知内心妄想习气尚有,习气不断可以左右您的灵知灵觉,落入凡夫境界中,尚且自认说有修有证,真是错认佛性本来,更不知性用为何。 修行人者在日常生活中自在就是道,心平无偏爱,就是在道中,所以说平常心即是道。 在遇缘起心动念中,无碍即是真如之反应,所以行者终日觉知历历,但不为诸境所黏,这就是佛性之用。 所以佛性之性用可以分日常生活的自在无碍,平常心是道,可以用在超时空之觉知,能知万种缘而又能无碍、无着,不屑去说、去处理,就是这样自在。 行者在自在中,却能够化解一切障碍,这是真如无为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佛陀所证的真如无为境。 进而言之,在上面的静态真如性用能做到后,当还有动态真如要能学习起用,这是修行者在悟空、证空后,所要学习神通变化的课程,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都要学习,一切智都要学习,以此来广利益群生。 3. 语体文解达摩祖师有一同学名佛大胜多者,曾与达摩祖师受教于佛陀跋陀尊者处习小乘禅观。 达摩祖师遇廿七祖般若多罗尊者后,转习得大乘佛法。 而佛大胜多尊者分徒而为六宗,曰:有相宗、无相宗、定慧宗、戒行宗、无得宗与寂静宗,均一一为达摩大师所教化。 后值异见王欲毁佛法,王故祖之侄也。 祖知无相宗二首领中,波罗提者与王有缘,将证其果。 遂嘱渠等前往王所。 南天竺国达摩祖师早期与同修者佛大胜多者同习小乘禅观,受教于佛陀跋陀尊者,后来达摩祖师遇到廿七祖师般若多罗尊者,即转与他学习大乘佛法。 然而他的同学佛大胜多尊者弘扬小乘法,其徒众却分化成六大宗派,其名称为有相宗、无相宗、定慧宗、戒行宗、无得宗与寂静宗等。 后来这些宗派都被达摩祖师所教化,改习大乘佛法。 后来适值异见王要毁三宝,国王者乃达摩祖师故祖之侄子,国王产生异见,不信三宝,进而毁坏三宝,佛法有难矣。 达摩祖师怜悯他,随嘱咐无相宗二首领中的波罗提前往救助他,因达摩祖师知道波罗提与王有缘,且王亦将证其果位,遂嘱波罗提前往王所,教化于他。 按语说:缘起于现象界,异见王德行浅薄,现邪见,毁坏三宝,祖亟欲救之。 本公案缘起于现象界,因达摩祖师故祖的侄子,当上国王却不信三宝,甚且毁坏三宝,达摩祖师极力想救助他,但总得找一与王有缘且辩才要能超越国王者,如此才能胜任。 经用神通力观察后,发觉无相宗的波罗提与国王有缘,即弹指召唤而波罗提前来,请他去度化国王。 前虽有无相宗之另一首领宗胜者,不听达摩祖师劝说,求行前往王处,因无因缘又话不投机,被王问得哑口无言。 所以谁该由谁来度,在佛法上是讲求因缘的,善观其缘,能度则度,不能度要找别人来度,这也是学佛者的一个重点。 王问曰:「何者是佛?」一见面后,王即问曰:「何种人称为是佛者?」佛者是觉知一切自性者是佛,能利用此自性而不迷者是佛,但此佛实非果地佛,不是像释迦牟尼佛者。 按语说:何种人始称为佛? 提曰:「见性是佛。」波罗提尊者说:「见性者是能被称为佛。」按语说:已洞见自性者始称是佛。 王曰:「师见性否?」王问说:「师父您见性了吗?」国王真是直接了当地问说,您见性了吗? 要能教化国王者,不见性者怎敢前来。 按语说:那师是否已见本性? 提曰:「我见佛性!」波罗提尊者答说:「当然,我已见佛性!」当然波罗提尊者以见佛性,所以刚才是以飞的方式进来皇宫的。 本来修小乘禅就具有神通,现又晓知大乘经义,当然是见佛性矣! 按语说:承达摩大师教导,波罗提已见佛性了也! 王曰:「性在何处?」王又问说:「我们的自性又在何处呢?」要明心见性,心不明如何见性,性本无有将何以见,若无所见何能显示自性本来? 按语说:佛性显现在何处? 每人所具有的佛性是在何处呢? 您能说个清楚吗? 提曰:「性在作用。」波罗提尊者答说:「性在作用中才有性踪,若无作用时性自不现。」按语说:佛性显示在日用应缘等作用处。 经云性有四相,即自、他、共、离等四性,意为:(1)自性,谓如计一念心意从根生,即自性现起见性、闻性、嗅性、味性、触性、心性等。 (2)他性,若从尘生,即谓他性,依外尘相应而生起之性用。 (3)共性即根尘和合生起之性,即谓共性。 (四)离性,若能离根尘而生起之性,即为离性,能知而能离是谓离性。 若于此四性生起之相,皆能不去执取其境,不去黏着其境,则称皆悟空,得无相三昧耶。 王曰:「是何作用? 我今不见。」王又问说:「您说性在作用中,我现在怎么不见其性呢?」按语说:何作用,我今何不见? 一般人是无法在性作用中能见其性用之真实过程,但一个刚开悟的行者,以觉知心能知各个性起功能之过程,譬如说心意念要生起的过程,在气机旺盛之时,可以使心意起来之作用变得缓慢,而此时行者能清楚地了知其起心动念之性用过程,此性用的真实状况是可以被了知的。 当然在回凡后,此功能又将变为不明显了。 提曰:「今现作用,王自不见。」波罗提尊者答说:「王现在正在用此性,所以王自然不见其性。」对一个未悟的人,只能跟他说道理,不能举实际性用之过程来阐述,也就只能这样说了。 按语说:因王正依佛性显示其作用,故自不见自性佛性。 王曰:「于我有否?」王问说:「那我有无佛性呢?」佛性人人有之,只因妄想执着而在觉知后,迷执一切境缘起习气相应,始会造无量业也。 按语说:我有佛性作用也无? 有情、无情皆有佛性,何况是王您当然亦有佛性啦! 提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 王若不用,体亦难现。」波罗提尊者答说:「王若进入一切用中,自是佛性之性用,没有不是的。 若王您不用时,连空性之体亦都不见,难以显现了。」按语说:自性依他而显,不用处也难觅佛踪。 性本空无,用时是有,但因本来无性性,故用时虽有,也不能强说有。 何况是在不用中,当无一法可用时,性体自然亦难现矣! 王曰:「若当用时,几处出现?」王又问说:「若当佛性起用当时,几处能现起性用之象?」按语说:「用时佛性显现在几处?」当然性用不等,总共有八,八识不全都派上用场,在凡人境界前六识起性用,若入定中之行者,依境界也仅有一识能用,在色界天以第六识为用,在无色界以第七识为用,在佛地以第八识为用。 提曰:「若出现时,当有其八。」波罗提尊者答说:「若全出现其性用时,应共有八种。」前五识外加上第六意识的分别事识,第七意识的思量意识,第八意识的真实意识。 按语:佛性出现在八处。 王曰:「其八出现,当为我说。」王急着问说:佛性出现共有八处,未曾得闻,一定要为我说明。 按语说:佛性现于八处,请为我说。 一般而言,小乘行者或世间禅定行者,仅依第六意识来禅修及观照,不懂第七意识、第八意识之功能及性用,只有大乘佛法才有阐述到八识甚或十意识之性用。 八识以外为九者谓异熟识,十者谓阿陀那识。 提即说偈曰:「在胎为身,处世为人。 在眼曰见,在耳曰闻。 在鼻辨香,在口谈论。 在手执捉,在足运奔。 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 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波罗提尊者即说偈曰:「佛性出现的地方,处在胎中即胎儿身,处在世间即为人体(由阿赖耶识所执),若用在眼时即为见性,若用在耳时即为闻性,若用在鼻时即为嗅性,能辨香臭味。 若用在口时即为谈论,若用在手时即为执取,若用在足时即能运动奔驰。 进而研之,若让此自性徧现于恒沙界,它真的能徧布于无量虚空界。 若收摄回来可藏匿在一微尘中。 能认识性用知功能者是谓知悉佛性本来者,不认识佛性的人,以为它只是个精灵、魂魄而已。」按语说:行者骑着佛性觅佛踪,不知眼、耳、鼻、舌、身等作用,均是佛性自然作用。 只是凡夫却以妄心、种种习气左右知觉,终至沦丧自性而不自知。 佛性人人具足,为何有人认识它而能利用它,但有人却不认识它而把它当做仅是一个神我、精灵而已。 说起来都是一些妄想、执着的心病来蒙蔽它而已。 王闻偈已,心即开悟,悔谢前非。 咨询法要,朝夕忘倦,迄于九旬。 国王闻到波罗提所说的偈句,心已能了解并开悟其本来心,并因而忏悔谢罪以前错误的所做所为。 王一得心开解悟,更是对佛法甚感兴趣,不管晨曦或夜晚,都能不倦地咨询种种佛法要领,一直到三个月之久。 按语说:迷时得善知识,指示洞见其自性,更能痛改前非,学法不倦。 本自有善根,因一念无明而毁坏三宝,经波罗提尊者的开示,洞知佛法精髓。 王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巧受达摩祖师的安排,免得王造业,佛法遇难,百姓遭殃。 ( 2004 年 3 月 08 日 撰于 法尔 ) 发布时间:2025-08-23 14:28:32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31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