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龙舒净土文卷第五(上) 内容: 龙舒净土文卷第五(上)龙舒净土文卷第五宋国学进士王日休撰东晋远法师。 倡首修净土。 本朝王敏仲侍郎。 及近年钱塘陆居士。 编集感应事迹。 凡二百余传。 皆镂板流传。 今不及尽载。 略取其斋修者。 及中人修者。 及罪恶人修者。 及疾苦中修者。 共三十传。 所以发人之信心也。 东晋远法师僧慧远雁门人也。 居庐山。 与刘遗民等僧俗百二十三人。 结为莲社。 以修净土。 谓他日托生莲华中也。 远澄心观想。 初十一年三睹圣相。 而远沉厚不言。 后十九年七月晦夕。 远面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 圆光之中有诸化佛。 观音势至侍立左右。 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 一一支水流注上下。 自能演说苦空无常无我妙法。 如十六观经所说。 佛告远曰。 我以本愿力故。 来安慰汝。 后七日当生我国。 见僧佛驮耶舍。 及慧持。 及昙顺。 在佛之侧。 向前揖远曰。 法师之志在吾先。 何来之迟也。 远目见分明。 乃与其徒言之。 且曰。 始吾居此十一年。 幸于净土三睹圣相。 今复见之。 吾生净土决矣。 次日寝疾。 至七日卒。 远少年博览经史。 尤通庄老。 因往太行山。 听道安法师讲般若经。 豁然开悟。 乃曰。 九流异议。 乃糠粕耳。 因削发事之。 后至庐山,凡三十年不出。 卒年八十二。 东晋刘遗民程之字仲恩。 号遗民。 依远公共修净土。 专坐禅作观想法。 方半岁。 即于定中见佛光照曜。 又地皆金色。 居山十五年。 末年。 又于想念佛中。 见阿弥陀佛。 身紫金色。 毫光散照。 垂手下接。 以临其室。 程之慰幸。 悲泣自陈曰。 安得如来为我摩顶。 以衣覆我。 佛乃为摩其顶。 引袈裟以覆之。 他日想念佛。 又见身入七宝大池。 莲华青白相间。 其水湛湛。 如无边岸。 中有一人。 顶有圆光。 胸有卍字。 指池水曰。 此八功德水。 汝可饮之。 程之饮水。 甘美盈口。 乃还。 犹觉有异香发于毛孔。 乃曰。 此吾净土之缘至矣。 庐阜诸僧皆来会。 程之对佛像焚香再拜。 祝曰。 我以释迦遗教。 故知有阿弥陀佛。 此香当先供养释迦如来。 又供养阿弥陀佛。 后供养法华会中佛菩萨众。 以至十方佛菩萨众。 愿令一切有情俱生净土。 祝毕。 与众话别。 面西端坐。 敛手气绝。 年五十九。 东晋阙公则公则远公白莲社中人。 己亡。 友人于东京白马寺为作忌日。 林木殿宇皆金色。 空中有声云。 我是阙公则。 所祈往生极乐宝国。 今已达矣。 故来相报。 言讫不现。 石晋翰林学士张抗抗平生积善。 信重佛门。 誓课大悲心陀罗尼十万遍。 愿生西方。 课毕。 年过六十。 忽寝疾。 唯念阿弥陀佛。 谓家人云。 西方净土。 元只在堂屋西间之内。 阿弥陀佛坐莲华上。 翁儿在莲华池金沙地上。 礼佛嬉戏。 言讫。 良久念佛而亡。 翁儿乃孙子名。 三二岁而亡矣。 宋江陵僧昙鉴昙鉴。 履行尤谨。 常愿身升安养。 面见阿弥陀佛。 安养即净土也。 故虽毫芒之善。 悉回向之。 一日。 定中见阿弥陀佛。 以水洒其面曰。 涤汝尘垢。 清汝心念。 汝之身口俱致严净。 又于瓶中出一莲华与之。 出定。 乃与寺僧叙别。 夜渐深。 独步廊下。 念阿弥陀佛。 将至五更。 其声弥厉。 及旦。 弟子依常问讯。 趺坐不动。 就而视之亡矣。 南齐扬都僧慧进慧进。 年四十余。 愿诵法华。 执卷病生。 乃发愿造百部以忏业障。 钱化造毕。 病亦随愈。 愿以造经功德回向净土。 忽空中有声云。 汝事已办。 愿亦已遂。 其生净土。 非汝而谁。 进闻之曰。 进不敢以冀上品。 但下品之下。 亦无退转矣。 永明三年。 年八十。 无病而卒。 后魏壁谷僧昙鸾昙鸾。 初自陶隐居得仙经十卷。 鸾欣然自得。 以为神仙必可致也。 后遇僧菩提留支。 问曰。 佛道有长生乎。 能却老为不死乎。 支云。 长生不死。 吾佛道也。 遂以十六观经与之。 云。 汝可诵此。 则三界无复生。 六道无复往。 盈虚消息。 祸福成败无得而至。 其为寿也。 有劫石焉。 有河沙焉。 沙石之数有限。 寿量之数无穷。 此吾金仙氏之长生也。 鸾深信之。 遂焚仙经。 而专修观经。 虽寒暑之变。 疾病之来。 亦不懈怠。 魏主怜其志尚。 又嘉其自行化他流传甚广。 号为神鸾。 一日告弟子云。 地狱诸苦。 不可以不惧。 九品净业。 不可以不修。 因令弟子高声念阿弥陀佛。 鸾西向闭目叩头而亡。 是时僧俗同闻管弦丝竹之声。 从西而来。 良久乃止。 隋开觉寺僧道喻道喻。 念阿弥陀佛。 造旃檀像长三寸。 后忽死。 七日却苏。 云见阿弥陀佛云。 汝造我像何太小。 对曰。 心大即大。 心小即小。 言讫。 其像遍于虚空。 又云。 汝且回本国。 香汤沐浴。 明星出时,我来迎汝。 至时。 果见化佛来迎。 光明照室。 众皆闻见。 乃亡。 时开皇八年。 唐京师僧善导善导。 贞观中见西河绰禅师净土九品道场。 于是笃精勤苦。 若救头然。 每入佛堂。 合掌胡跪一心念佛。 非力竭不休。 虽寒冰亦须流汗以表至诚。 出即为众说净土法门。 无暂时不为利益。 三十余年。 不暂睡眠。 般舟行道。 礼佛方等。 专为己任。 护持戒品。 纤毫不犯。 未尝举目视女人。 绝意名利远诸戏笑。 所行之处净身供养。 饮食衣服有余。 并以回施。 好食送大厨供众。 粗恶自食。 乳酪醍醐。 皆不饮啖。 诸有嚫施用写阿弥陀经十万余卷。 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壁。 见坏寺及塔。 皆悉修营。 然灯续明。 每岁不绝。 三衣瓶钵。 不使人持洗。 始终无改。 不与众同行。 恐谈世事妨修行业展转授净土法门者。 不可胜数。 或问导云。 念佛之善。 生净土否。 答云。 如汝所念遂汝所愿。 愿于是导自念阿弥陀佛一声。 则一道光明从其口。 出十声以至百声。 光明亦如此。 其劝化偈云。 渐渐鸡皮鹤发。 看看行步龙踵。 假饶金玉满堂。 难免衰老病。 任是千般快乐。 无常终是到来。 唯有径路修行。 但念阿弥陀佛。 后谓人曰。 此身可厌。 吾将西归。 乃登寺前柳树。 投身自绝。 高宗见其念佛口出光明。 又拾身时精至如此。 赐寺额为光明。 本朝慈云式忏主略传云。 阿弥陀佛化身。 至长安闻浐水声。 乃曰。 可教念佛。 三年后。 满长安城中念佛。 后有法照大师。 即善导后身也。 唐台州僧怀玉怀玉。 注想净业。 近四十年。 天宝元年。 玉念佛间。 忽见西方圣众。 数若恒沙。 中有一人。 手擎银台。 前以示玉。 玉曰。 如玉者。 本望金台。 何为银台耶。 台乃隐。 人亦隐。 于是弥加精苦。 至三七日。 向之擎台者复来告云。 法师以精苦故。 得升上品。 又云。 上品往生。 必先见佛。 可趺坐以俟佛来。 未旋踵间。 异光照室。 又三日。 异光再发。 玉曰。 若闻异。 我报身即尽。 次日书偈云。 清净皎洁无尘垢。 莲华化生为父母。 我经十劫修道来。 出示阎浮厌众苦。 一生苦行超十劫。 永离娑婆归净土。 偈毕。 香气四来。 弟子有见佛与二菩萨。 共乘金台。 台傍千百化佛自西而下迎玉。 玉恭敬合掌。 含笑长归。 唐汾州僧启芳圆果启芳圆果二法师。 精心观想净土。 后五月。 于观想中。 同觉身临七宝大池。 池间有大宝帐。 身入其中。 观音势至坐二大宝莲华。 下有莲华弥满千万。 阿弥陀佛从西来。 坐一最大莲华。 迭出光明相照。 芳等礼佛问云。 阎浮众生。 依经教念佛。 得生此否。 佛云。 如念我名。 皆生我国。 无有一人念而不生者。 又见其国地平如掌。 宝幢珠网。 上下间错。 又有一僧。 乘宝车逐远而来谓芳等。 谓芳等云。 吾法藏也。 以宿愿因。 故来迎汝。 芳等乘车前往。 又觉其身坐宝莲华。 又闻释迦佛与文殊菩萨称赞净土。 其前又有大殿。 殿有三道宝阶。 第一道纯是白衣。 第二道僧俗相半。 第三道唯僧无俗。 佛指之谓芳等云。 此皆南阎浮提念佛众生。 遂生于此。 汝宜自勉。 芳果既寤。 历与其徒言之。 后五月。 二人无病遽闻钟声。 他人不闻。 芳果云。 钟声乃我事。 顷刻二人同终。 唐真州僧自觉自觉发愿。 愿因大悲观音引接。 见阿弥陀佛。 于是化钱铸大悲像四十九尺。 造寺居之。 既成祝愿。 其夜三更。 忽有金色祥光二道。 阿弥陀佛。 自光中乘云而下。 观音势至左右随之。 佛垂金臂。 按觉首曰。 守愿勿悛。 利物为先。 宝池生处孰不如愿。 后十一年七月望夕。 见一人云间现半身。 若毗沙门天主。 俯谓觉曰。 安养之期。 于斯至矣。 乃于大悲前跏趺化去。 发布时间:2025-08-16 10:54:32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31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