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龙舒净土文卷第六 内容: 龙舒净土文卷第六龙舒净土文 作者:王日休龙舒净土文卷第六宋国学进士王日休撰修净土者。 宜随其所而为善。 以资进修之功。 故此卷名特为劝谕。 若不识字人。 全赖慈仁君子。 发菩萨心。 为彼解说。 此布施之大者。 先后之序。 乃自近及远。 或自急及缓。 不拘其人高卑。 劝士人士人或有未深读书。 遂登高科者。 有深读书。 终身尚不预荐者。 岂非前世所种不同。 故其报不同乎。 虽然。 使少年登科。 涉华要。 功业济一时。 福报亦有时而尽。 奉劝后生者。 劝于学问。 笃于孝友。 远念吾曾高以来。 谁其存者。 亦留心此道。 日月长而累之功多。 久则自有可乐。 及年高者。 当念已往之事。 皆如梦幻。 日复一。 日其谁免者。 岂可不急留心此道也。 问老少。 若能转以化人。 使更相劝化。 现世获福。 身后必上品生。 劝有官君子有官君子。 无非前世修种作福。 故受此报。 譬如春时下种。 秋乃收获。 若不修福。 何缘得此。 然此报有尽。 若更修福行种种方便爱人利物之事。 以此回向西方。 则直出轮回之外寿乐无穷。 岂世间福报所能比哉。 若切意斯民而不忍舍去。 且生西方。 了生死之后。 郤来此世界现宰官身。 以大兴功利。 何有不可哉。 若能转以此化人。 使更相劝化。 人则以己言重。 必乐从之。 据大慈菩偈。 现世可以消灾获福。 身后必上品生。 劝在公门者在公门者。 当自念云。 彼为有官。 我乃事彼。 彼尊我卑。 彼逸我劳。 奉事常喜。 得以无虞。 或有触忤。 加之谴责。 是我前世所修不及于彼。 故至此。 我但小心谨行以保此身。 事无大小。 随宜方便。 目前人见欢悦。 必无后患。 积善不已。 福及子孙。 当思在公门者。 其子孙荣显。 必祖上积德。 天道昭明。 不可不信。 更常念阿弥陀佛。 愿生极乐世界。 又转以此化人。 使更相劝化。 非徒现世获福。 身后可中上品生。 劝医者医者当自念云。 人身疾苦。 与我无异。 凡来请召。 急去无迟。 或止求药。 宜即发付。 勿问贵贱。 勿择贫富。 专以救人为心。 以结人缘。 以积己福。 冥冥中自有祐之者。 乘人之急。 切意求财。 用心不仁。 冥冥中自有祸之者。 吾乡有张彦明善医。 僧道贫士军兵官员。 及凡贫求医。 皆不受钱。 或反以钱米与之。 人若来召。 虽至贫下亦去。 富者以钱求药。 不问钱多寡。 必多与药。 期于必愈。 未尝萌再携钱来求药之心。 病若危笃。 知不可救。 亦多与好药。 以慰其心。 终不肯受钱。 予与处甚久。 详知其人。 为医而口终不言钱。 可谓医人中第一等人矣。 一日城中火灾。 周回爇尽。 烟焰中独存其居。 一岁水灾尤甚。 而其庄上独全。 此神明祐助之明效也。 其子读书后乃预魁荐。 孙有二三。 庞厚俊爽。 亦天道福善之信然也。 使其孜孜以钱物为心。 失此数者。 所得不足以偿所失矣。 同门之人。 可不鉴哉。 若常如是存心。 回向净土。 必上品生。 若因人疾苦。 而告以净土。 则易生信心。 使复发大愿。 以广其传。 以赎宿谴。 以期痊愈。 必遂所愿。 若天年或尽。 亦可乘上愿力。 径生净土。 常如是以化人。 非徒身后上品化生。 现世则人必尊敬。 而福亦无穷流及子孙矣。 劝僧僧家当自念云。 我为出家人。 了达生。 死乃本分事。 不能如此。 遂汨没俗尘。 一日大限到来。 有何赖。 平日虽有善业。 不免逐轮回去。 善业报尽。 又复坠。 不如早修净土。 直脱轮回。 面见阿弥陀佛。 方是出家事毕。 如水明寿禅师。 长芦颐禅师。 万年一禅师。 皆修此道。 又转以化人。 使更相劝化。 岂可不效彼乎。 凡受人一钱之施。 一食之供。 皆当为说净土以报其德。 纵彼不信。 亦使知之。 耳根渐熟。 久而自信若或便信。 其利益大矣。 常如此是化人。 现世则为人所敬。 己之善缘愈见纯熟。 又能精心观想。 不久必见佛之真身。 此报身尽后。 必上品上生。 为不退转地菩萨矣。 古语云。 此身向今生度。 更向何生度此身。 当常念此意。 不可懈怠。 劝参禅者参禅大悟。 遂脱生死轮回。 固为上矣。 然至此者。 百无二三。 若修西方。 则直出轮回而生死自如。 万不漏一。 故予欲劝僧家上根器者。 参禅之外。 每日以顷刻之暇修西方。 若参禅大悟。 遂超脱轮回。 尚去佛地极远。 更往见阿弥陀佛。 展礼致敬。 有何不可。 若未得大悟。 而寿数忽尽。 且径往西方见佛闻法。 可患其不大悟也。 若不修西方。 不免随业缘去。 虽如青草堂。 戒禅师。 真如佶。 皆汨没轮回。 诚可畏者。 详见第七卷。 若不忽此道。 精心修进。 仍转以化人。 使更相劝化。 人则以己为名僧。 必乐从其言。 其为利益无穷。 己必上品上生。 劝富者富者当自念云。 我今生富足皆由前世修种。 譬如今年所食之谷。 乃去年所种也然人生衣食财禄。 阴司皆有定数。 徐徐营生。 合有之数。 亦自然来其来之迟。 乃可延寿。 如水浅流则久也。 若急急贪求。 亦只此数。 数外得之。 则祸生而去。 如水涡满则溢也。 宜随分为生。 无使满溢。 少损济物。 以防满溢。 非徒可以享现世之安。 又可种后来之福。 仍当念世间福亦有尽。 若以回向西方则无尽。 况世间富足。 亦不能色色如意。 唯留意西方。 则自有可乐。 更相印施西方文字。 以广劝人。 使更相劝化。 此为种无穷之福。 现世可以消灾禳难。 鬼神亦敬而祐之。 身后必上品上生。 劝贪吝者得人三千而为多者。 贪也。 自费两千而遂以为多者。 吝也。 贪吝之失。 众人所同。 而不自觉。 若能去此。 方为贤者。 如是则善业无不可为。 恶业无不可戒。 何则。 不财以为善。 不贪财以为恶。 故也。 若如是以修净土。 必不在下品生矣。 又能转以化人。 使更相劝化。 人则以己无贪吝之心。 必加尊敬而乐从其化。 所化必广。 上品往生。 复何疑哉。 生前之福报。 亦可立而见矣。 此不可以言尽。 行者当自知之。 劝孝子长芦赜禅师。 作劝孝文百二十篇。 前百篇言奉养甘旨。 为世间之孝。 后二十篇言劝父母修净土。 为出世间之。 盖世间之孝。 一世而止。 犹为孝之小者出世间之孝。 无时而尽。 以父母生净土。 福寿不止如恒河沙劫。 此莫大之孝也。 父母存而不能以此劝勉。 他日徒伤其心。 徒为厚礼。 亦何益乎。 若又能转以化人。 使更相劝化。 以此功德资父母之福寿。 厚父母之善报。 佛不阻众生之愿。 此意必可遂矣。 上品上生者。 先言孝养父母。 若能推是心以为孝养。 其往生品第可见矣。 劝骨肉恩受者骨肉恩爱者。 当自念云。 大慈菩萨有偈云。 骨肉恩情相爱。 难期白首团圆。 几多强壮亡身。 更有婴孩命尽。 劝念阿弥陀佛。 七宝池化生。 聚会永无别离。 万劫长生快乐。 不能如是。 徒为好衣以华其身。 美食以悦其口。 一旦分离。 无著力处。 故生前宜相劝以念佛。 若又能转以化人。 使更相劝化。 是不徒使己之骨肉有无穷之恩爱。 亦使他人骨肉有无穷之恩爱。 其福报岂有穷尽。 必中上品生。 劝妇人妇人当自念云。 据佛所言。 欲心重者。 受妇女身。 是已非善业。 若不自省。 更嫉妒贪欲。 业缘转深。 果报可畏若能回心忏悔。 绝其非念。 仁慈以待婢妾。 温和以礼上下。 常念阿弥陀佛。 发愿云。 愿我黑业日消。 白业日长。 现身清净。 内外轻安。 此世。 永不复受女身。 使念念不断。 念自纯熟。 定生极乐世界。 若转以化一家。 及婢妾。 及宗族亲戚。 其福报无穷。 必上品生。 观荆王夫人传可见矣。 在第五卷。 劝仆妾为仆妾者当自念云。 我前世不曾修福。 故至贫贱。 人受安逸。 我当勤劳。 人享美味。 我食粗粝。 人服轻细。 我著粗恶。 此皆前世业缘。 已往者不可悔。 自此之后。 当念善改过。 忠直勤谨。 小心奉事。 以保此身。 以种后福。 常念阿弥陀佛。 念念不绝。 念自纯熟。 定生极乐世界。 又以化其同类。 使更相劝化。 则福报无穷。 必中上品生。 劝农者为农者当自念云。 农业虽为务本。 然耕田种地。 杀害微细物命。 亦不为少。 此虽无可奈何。 若能委曲全护。 忏悔前失。 常念阿弥陀佛发大愿云。 愿我见佛得道之后。 先度耕以来一切所杀微细众生。 次度一切冤亲众生。 常作此念。 使念念不绝。 念自纯熟。 定生极乐世界。 若转以化人。 使更相劝化。 现世获福。 身后必中上品生。 劝养蚕者养蚕者当自念云。 蚕为丝以为人衣。 此固世间常理。 然亦是杀害物命。 世人以为马鸣菩萨。 考于藏经。 本无此说。 唯说佛训弟子不得衣绵绢。 及用皮为鞋履。 为杀物命而得。 人既以养蚕为业。 岂可不知惭愧。 当常忏悔。 念阿弥陀佛。 发大愿云。 愿我见佛得道之后。 尽度蚕以来所杀一切蚕命。 使念念不绝。 念自纯熟。 亦生极乐世界。 若转以化人。 使更相劝化。 现世必获福报。 身后亦中品生。 劝商贾为商贾者。 当自念云。 平生贩卖。 宁无欺伪。 若是疋帛。 皆由蚕命而得。 不可谓全无过恶。 一旦命尽。 随业缘去。 不如忏悔为善。 分营生。 命若多财。 自然渐有。 命若财少。 多得亦失。 况人生财数有限。 急求而数满。 则玫早终。 缓求而来迟。 则可延寿。 宜以此存心。 常念阿弥陀佛。 愿见佛得道之后。 先度一切与己交涉众生。 次度一切冤亲。 次度一切有缘无缘众生。 如此念念不绝。 念自纯熟。 定生极乐世界。 若转以化人。 使更相劝化。 现世获福。 身后必中上品生。 劝工匠为工匠者。 当自念云。 我为人造屋宇。 或为人作器用。 虽为善业。 然以前世不曾修种。 故今生自不富足。 所造之屋。 乃他人居。 所作之器。 乃他人用。 若不如是。 衣食亏缺。 当随分为善。 为人造作之时。 物不过。 望事则尽心。 此亦种福。 常念阿弥陀佛。 用斧斤时。 亦一心常念。 使念念不绝。 念自纯孰。 定生极乐世界。 若转以化人。 使更相劝化。 现世获福。 身后必中上品生。 劝多屯蹇者多蹇屯者。 勿怨天。 勿责人。 皆己之业缘所致。 若见人欢喜者。 得欢喜报。 恼害人者。 得恼害报。 行方便者。 得如意报。 阻难人者。 得龃龉报。 种种皆本于前世之所为。 如影随形。 如响应声。 是今生所以多屯蹇者。 乃前世为善事。 不作福业。 已往者既不可悔。 自此以后。 当勤忏悔。 常念阿弥陀佛。 非徒可消除宿障。 又可增长善缘。 后世生极乐世界。 无复有此屯蹇矣。 莫言后世远。 闭眼即是。 若转以化人。 使更相劝化。 现世获福。 身后必中上品生。 劝骨肉怨憎者骨肉怨憎者。 当自念云。 我以前世恶业。 故招此报。 或杀彼命。 或负彼债。 或恼害彼。 若作善缘必不至此。 若能忏悔宿业。 痛自责己。 不复与人为恶常念阿弥陀佛。 以解怒心。 以消恶缘。 愿生极乐世界。 与己相聚者。 皆诸上善人。 无复有此患矣。 若转以化人。 使更相劝化。 世可获福报。 身后必中上品生。 劝渔者渔者当自念云。 鱼生水中。 无害于人。 我乃巧计取之。 图以贩卖。 以养我命。 以活家眷。 鱼在水中。 亦有眷属。 腹中多子。 皆是性命。 我乃杀害。 其罪无量。 若能改业。 此为上也。 若未能猝改。 且勿杀微细命多螺蛤鳝鳖等难死之物。 常念阿弥陀佛。 忏悔发大愿云。 愿我见佛得道之后。 尽度从生以来。 一切所杀物命。 皆生净土。 念念不绝。 念自纯熟。 亦生极乐世界。 若转以化人。 使更转相劝化。 现世可除灾获福。 身后亦不在下品下生。 劝网飞禽者网飞禽者当自念云。 飞禽在林野与空中。 无害于人。 我贪其其肉。 多方巧取。 我爱性命。 他亦有命。 我爱骨肉。 他亦有子。 若能改业。 此为上也。 若未能改。 且勿杀物小命多生抱子者。 常念阿弥陀佛。 忏悔发大愿云。 愿我见佛得道之后。 尽度从生以来。 一切所杀物命。 皆生净土。 念念不绝。 念自纯熟。 亦生极乐世界。 若转以化人。 使更相劝化。 现世可除灾灭罪。 身后亦不在下品下生。 劝厨子者为厨子者当自念云。 我前世不修福业。 今世贫困。 又烹炮切割众生。 虽非自己亲杀。 然亦罪重。 若能改业。 固为上也。 如不能改。 慎勿亲杀。 常念阿弥陀佛。 忏悔为善事。 发大愿云。 愿我得道之后。 尽度从生以来。 一切所杀物命。 一切所切割之众生。 皆生净生净土。 念念不绝。 念自纯熟。 亦生极乐世界。 若转以化人。 使更相劝化。 现世可除灾灭罪。 身后亦不在下品下生。 劝作福者种种作福。 固为善矣。 然世间之福。 其报有尽。 为其不出轮回之外也。 若以回向西方。 则直出轮回之外。 其报岂有尽耶。 惟世人多半不明此理。 全赖作福者。 以菩萨之心为心。 为彼解说。 如暗者得灯。 迷者路。 以此门。 广作布施。 使人人佑之。 人人皆脱离轮回。 其福报万万劫无尽。 己于极乐世界必上品生。 岂世间福报所能比哉。 劝诵经人凡诵经人。 乃持斋戒人。 固为善业。 后世必受福报。 无可疑者。 然此报有尽。 不能脱离轮回。 若更修西方。 即超出轮回之外。 罪恶人修者。 尚得往生。 况持斋诵。 其往生上品必矣。 虽然独修者。 其功小。 劝人修者。 其功大。 若能广以劝人。 使更相劝化人。 则以己持斋诵经之故。 必信重其言。 其功尤大。 现世则受恭敬归依之报。 身后福德岂有尽耶。 劝贵人贵者当自念云。 虽种种如意。 种种快乐。 光阴迅速。 幻身难保。 古来极贵。 谁其在者。 不如忙中偷闲。 每朝以顷刻之暇。 修西方法门。 现世可以消灾而省业。 身后托生于莲华中。 永无苦趣。 常受快乐。 岂不美哉。 若宋朝文潞公。 在京师与净严禅师结十万人净土缘。 王敏仲。 杨次公。 葛仲忱。 马东玉。 冯济川。 皆以贵人而修净土者。 可不念哉。 若发大菩萨心。 转以化人。 使更相劝化。 人则以己为贵人。 皆信重其言。 此遂可以广行。 其为福报。 岂可量耶。 身后必上品生。 若汨没度时。 不知修此。 一日悔之。 不可及已。 劝大聪明人大聪明人博学疆识。 发言成文。 下笔成章。 固为世所尊仰。 然于我性分之内。 苦不相干。 庄子云,所谓见者。 非谓其见彼。 自见而已。 所谓闻者。 非谓其闻。 彼自闻而已。 不自见而见彼。 不自闻而闻彼。 是得人之得。 非自得其得。 适人之适。 非自适其适。 一旦弃去。 方知平生所以留意者。 无益于我。 虽聪明事业。 不可以废。 宜每日挪顷刻之暇。 留心净土。 若洞晓此理。 恶缘自省。 善缘自积。 生前已有可乐。 若转以劝人。 使更相劝化。 人则以己聪明过人。 犹信此理。 必谓此理无可疑者。 其说遂可以盛传而愈久。 是亦菩萨之扶持此也。 他日必上品生。 其为福报。 岂易量哉。 劝卖酒者卖酒者当自念云。 五谷本以养人。 今糜烂为酒。 使人饮之乱性多为不善。 是谁之过。 宜常自忏悔。 念阿弥陀佛。 发大愿云。 愿我卖酒以来。 一切五谷人性之罪。 悉以消灭。 见佛得道之后。 尽度脱所用为西五谷种莳之时。 一切所杀微细众生。 及一切致力众生。 及饮酒乱性之人。 使皆生净土。 如是念念不绝。 念自纯熟。 定生极乐世界。 若转以化人。 使更相劝化。 现世则可以灭罪而长福,身后必中品生。 劝开食店者食店者当自念云。 我以众生之肉。 割切烹炮。 谋利养生。 我有骨肉。 欲安欲乐。 我养生之业。 乃由杀众生而得。 极为恶业。 若能改业。 此为上也。 若未能改。 且省去鳝鱼螃蟹螺蛤等难死之物。 及微细命多之物。 随分用肉。 此为次也。 若又未能。 且常念阿弥陀佛。 远胜不念。 次忏悔发大愿云。 愿我见佛得道之后。 尽度从生以来。 一切所杀众生。 及一切所用肉之众生。 使皆生净土。 念念不绝。 念自纯熟。 亦生极乐世界。 若转以化人。 使更相劝化。 现世则可消灭罪业。 身后福报无穷。 劝屠者屠者当自念云。 人贪其肉,故养物命。 我贪其利。 故彼物命。 故杀彼物。 以养我身。 以活我家。 我有骨肉。 欲安乐无疾。 彼物性命。 我乃杀之。 其罪无量。 若能断除屠业。 此为上也。 若未能断除。 且从减省。 此为次也。 若又未能且常念阿弥陀佛。 远胜不念,次忏悔发大愿云。 愿我见佛得道之后。 尽度从生以来。 一切所杀众生。 使皆生净土。 如此念念不绝。 念自纯熟。 亦生极乐世界。 若转以化人。 使更相劝化。 现世则可消除恶业。 身后亦福报无穷。 劝在风尘者在风尘者当自念云。 生为妇人。 已非善业。 况我又处风尘。 其业不善甚矣。 若能省悟。 断除淫业。 此为上也。 如未能断。 常念阿弥陀佛。 发大愿云。 愿我恶业日消。 善业日长。 衣食粗足。 早离此门。 见佛得道之后。 尽度一切因我为淫之人。 使皆生净土。 念念不绝。 念自纯熟。 定生极乐世界。 若转以化人。 使更相劝化。 世则必除灾灭罪。 身后亦福报无穷。 劝罪恶人有罪恶人当自念云。 我平生罪恶既多。 一日闭眼之。 当奈之何。 须急忏悔回心。 念阿弥陀佛。 发大愿云。 愿我见佛得道之后。 尽度从生以来。 一切所害之人。 使皆生净土。 念念不绝。 念自纯熟。 则可渐除恶业。 增长善缘。 定生极乐世界。 若能转此以化人。 使更相劝化。 非徒现世可以灭罪。 身后亦福报无穷。 劝病苦者杀众生者。 得命短报。 随喜杀者。 得烦恼报。 若病苦者。 乃杀生之余报。 食肉之正报。 亦恼害众生之正报。 善恶于人。 如影随形。 不可免离。 故疾苦者。 当自责云。 我以恶缘故至此。 常念阿弥陀佛。 发誓愿不复为恶。 不复杀生。 不复恼害一切众生。 愿此身早离病苦。 见佛得道之后。 尽度脱前生今世一切所杀之众生。 及一切冤亲。 使皆生净土。 念念不绝。 念自纯熟。 定生极乐世界。 若转以化人。 使更相劝化。 功力胜时。 善报自应。 其病苦必愈。 身后福报无穷。 劝疾恶欲为神者世有疾恶者。 谓世间为恶人。 予力不能治。 死必为神以痛治之。 而欲生西。 方按佛言神在六道中。 为堕落之数。 而西方则超出六道轮回。 故修西方者。 以正直慈悲为本。 见于所为。 无非慈悲。 若人罪恶。 则悯其愚痴。 人有困苦。 则欲其济拔。 是无累于己。 而于一切众生有大良缘也。 为神者。 以正直嗔恨为本。 见于所为。 无非嗔恨。 若惩人之过。 则加以疾病。 治人之罪。 则加以火镬。 是有害于物而于己则受为神之福尽。 以嗔恨作业。 故堕地狱。 自地狱出。 则为蟒蛇趸蝎之类。 无时而超脱也。 昔有二僧同修行。 一僧作福而多嗔。 一僧常戒之不。 后多嗔者死。 戒之者附客舟至江上□亭其庙神甚灵。 能与人言。 客登岸神。 神告之曰。 与汝同舟僧。 可来见我。 其僧往见之。 神乃言曰。 我是汝同修行僧。 以多嗔故。 堕于此为神。 其欲见神形。 坚不肯。 再不肯。 再三欲见。 乃一截蟒形。 神又言曰。 有人施绢十疋。 可为我作追荐。 次于洪州西山上见我。 僧如其言。 果于西山上见死蟒一条。 长二三里。 嗔恨如此。 且人有一心虚明。 湛然如清冷之水。 一起嗔恨。 则若投以污秽之物。 败其清冷甚矣。 一起慈悲。 则若投以沉檀之香。 助其清泠亦甚矣。 人何苦不为慈悲以修西方。 必欲嗔恨而堕于为神。 岂不惑哉。 劝军中人当念我辈受国家所养。 其钱粮绵帛。 皆自民力辛苦得之。 我辈所以日食饱足。 衣装温凉。 上得以奉亲老。 下得以养妻儿者。 皆国家之赐。 皆生民之力。 无常修整兵器。 驰习骑射。 震军威于可畏。 消寇盗于未萌。 期于国家女荣。 生民休息。 每日默念阿弥陀佛千声。 愿冥冥中资其气力。 壮其军容。 有难则力以御之。 虽捐驱而不顾。 无难则静以镇之。 非贪功而妄杀。 期于国家常安。 生民常保而后已。 是为菩萨心。 发为将军行。 又能转以劝人。 使更相劝化。 如是则善念纯熟。 福禄日增。 身后必净土中上品生矣。 劝恶口者身口意谓之三业。 藏经所言果报多因口业者。 以口易发也。 云昔有人恨其母送饭来迟。 乃云生于母腹。 不如生于鹿腹。 后果生于鹿腹中。 又有人以食与之。 若不如意。 则云。 不如与狗。 后乃生为狗头。 是皆口业果报也。 所谓恶口者。 乃恶怒之口。 唯言语不温和耳。 今人所为恶口。 真为秽语矣。 恶口果报。 固己不佳。 若秽语。 则地狱畜生之报也。 世人多不佑。 此乃以恶口秽语为常。 奉劝世人。 力以戒此。 常阿弥陀佛。 以洗涤累世以来之秽恶。 如此则善念日熟。 恶业日消。 又能转以劝人。 使更相劝。 化则可消。 福禄可永。 身后必于净土中上品生矣。 劝童男人家生男。 七岁即令入学。 盖欲晓解义。 长大成立。 父母之心。 莫不如是。 不知人生难保。 少得高年。 或遇冤家。 以致横死。 或与父母宿为冤业。 托生其家。 恼害父母。 败坏家产。 奉劝为父母者。 儿童方能言时。 即语以日念西方四圣号十声。 大慈菩萨偈一遍。 及诵净土真言。 此止五十九字。 甚易诵持。 若日满五百遍。 或千遍。 不一年二年。 可足三十万遍。 自六岁诵起。 七岁乃毕。 不妨入学习读。 纵此性无冤恶。 亦为此大善。 必消灾增福。 若或有之。 因此持诵。 遂得以免。 不亦善乎。 若不信此言。 临时悔之无益。 孔子曰。 不曰如之何。 如之何者。 吾末如之何也已。 劝室女予见妇女。 多因生产而玫大病。 或致身亡。 此乃与其所生之子前世为冤。 故有此报。 据藏经云。 拔一切业障根本往生净土真言有诵持此者。 阿弥陀佛常住其顶。 不令冤家为害。 现世安稳。 命任意往生。 若满二十万遍。 则菩提芽生。 三十万遍。 毕竟面见阿弥陀佛。 奉劝为女子时。 在父母身傍。 清净少事。 可日诵西方四圣号各十声。 大慈菩萨偈一遍外。 日诵此真言五百遍。 或千遍。 不足一年二年。 可足三十万遍。 能令平生不遭产子之厄。 父母若骄纵其女。 或不信此言。 一旦冤债相逢。 以为大厄。 悔之无及。 纵使其女此生无冤。 在父母身傍。 先诵此真言三十万遍。 种此大善根。 作此大善缘。 有何不可。 此恩爱之甚善而大者也。 可不勉哉。 八八儿口生莲华有人养一氍鹆。 俗名八八儿。 见僧念佛。 亦朵念佛。 遂舍与僧。 此僧常教念阿弥陀佛。 后八八儿死。 僧为小棺埋之。 墓上生莲华一朵。 开棺看根。 自口中生。 人为偈云。 有一飞禽八八儿。 必生极乐世界为上善人矣。 人而不知。 人而不修。 可痛惜哉。 事在潭州城外。 因此而名其城门。 发布时间:2025-08-16 10:21:00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31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