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亲证如来藏者方可名为真实开悟者 1 内容: 马鸣菩萨造《大乘起信论》中说:所言觉义者,谓心体(如来藏)离念。 离念相者(法离见闻觉知),等虚空界,无所不遍(遍一切处、遍一切地、遍一切时),法界一相(真如相);即是(等于)如来(佛地)平等(因地心即果地觉)法身。 依此法身,说名本觉(如来藏---本来自性清净觉相)。 何以故? 本觉义者(如来藏自住境界),对始觉义说。 以始觉者(破无始无明初次悟入),即同本觉。 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 《佛说不增不减经》云:「舍利弗,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大乘起信论》中说证此本觉者方名始觉(初次证悟)之菩萨,由此证知:亲证如来藏者方可名为真实开悟者,除此绝无般若之开悟。 则未证如来藏(第八识-阿赖耶、异熟、无垢识-法身-真如)者,既无本觉智,必非真实开悟者。 佛于诸多经典皆向佛子开示唯有证此(第八识)如来藏心才是开悟,才能引发般若,才是悟入佛知见。 举证如下:一、先引《楞伽经》三译本如下:《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不觉彼(如来藏的存在和体性)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有业力、无明及父母的因缘,以及三界器世间的因缘,祂就可以出生了我们这个五阴出来);外道不觉(外道不觉如来藏,不觉如来藏者即是外道),计著作者(误计见闻觉知心为真心,执着见闻觉知心是能作一切法之心,或误计世间有一个造物主)。 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识藏,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断;离无常过,离于我论,自性无垢,毕竟清净。」】〈一切佛语心品之四〉《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 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一切诸佛之所演说(非邪见外道心外求法者能开示而令众生悟入如来之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如来藏识藏,唯佛及馀利智依义菩萨智慧境界(凡夫外道乃至二剩愚人也不能证);是故汝及馀菩萨摩诃萨,于如来藏识藏当勤修学,莫但闻觉,作知足想。」《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复次大慧! 愚夫依七识身灭,起断见;不觉识藏(即藏识-阿赖耶识如来藏)故,起常见(以五蕴十八界为常为我为作者为实际为)。」No. 670《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4) T16, p0512b:「大慧。 善不善者。 谓八识。 何等为八。 谓如来藏名识藏(即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有能藏所藏执藏性即阿赖耶性)。 心意意识及五识身。 非外道所说(外道不悟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心)。 」No. 670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4) T16, p0512b:「意识五识俱相应生。 剎那时不住。 名为剎那。 大慧。 剎那者名识藏如来藏意俱。 生识习气剎那。 无漏习气(证悟如来藏,无间转依如来藏心体之体性真如-无漏无为法)非剎那。 非凡愚所觉。 计着剎那论故。 不觉一切法剎那非剎那。 以断见坏无为法。 」No. 671 《入楞伽经 》(卷7) T16, p0556c:「佛告大慧。 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故。 能与六道作生死因缘。 譬如伎儿出种种伎。 众生依于如来藏故。 五道生死。 大慧。 而如来藏离我我所。 诸外道等不知不觉(外道以意识觉知心种种变相境界为真心,或妄想有造物主、冥谛和梵我,总不离我和我所。 只因不知不觉如来藏故)。 是故三界生死因缘不断。 大慧。 诸外道等妄计我故。 不能如实见如来藏。 以诸外道无始世来虚妄执着种种戏论诸熏习故。 大慧。 阿梨耶识者。 名如来藏。 而与无明七识共俱。 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 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 余七识者。 心意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 」No. 671 《入楞伽经》 (卷8) T16, p0559c:「大慧。 意识共五识身相应生。 一念时不住。 是故我说彼法念时不住(意识觉知心是生灭法)。 大慧。 言剎尼迦者。 名之为空。 阿梨耶识名如来藏。 无共意转识熏习故名为空。 具足无漏熏习法故。 名为不空。 大慧。 愚痴凡夫不觉不知。 执着诸法剎那不住。 堕在邪见而作是言。 无漏之法亦剎那不住。 破彼真如如来藏故。 」No. 672 《大乘入楞伽经》 (卷5) T16, p0621c:「意识与彼五识共俱。 取于种种差别形相。 剎那不住。 我说此等名剎那法。 大慧。 如来藏名藏识。 所与意等诸习气俱。 是剎那法(意为先导作意故,如来藏中有有漏有为法---三界种子流注变易刹那断灭)。 无漏习气非剎那法(如来藏心体真实如如,其无漏有为法不生不灭故非刹那与断灭)。 此非凡愚剎那论者之所能知。 彼不能知一切诸法有是剎那非剎那故。 彼计无为。 同诸法坏堕于断见。 」二、再引《占察善恶业报经》如下:《占察善恶业报经》如是说:【「如是数相者,显示一切众生六根之聚,皆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一实境界而起;依一实境界,以之为本。 所谓依一实境界故,有彼无明,不了一法界,谬念思惟现妄境界,分别取着集业因缘,生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以依内六根故,对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起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 以依六识故,于色声香味触法中,起违想、顺想、非违非顺等想,生十八种受。」】此经文说明如来藏心即一实境界即一法界,有彼无明(无始无明-不悟如来藏),不了由如来藏心一法界故,出生六根、六尘、六识,乃至生十八种受。 所以只有证悟如来藏心者才是打破无明,了如来藏一(真)法界,如此便可无间转依真心如来藏,引发般若波罗蜜,内门修学佛菩提道,远离谬念思惟现妄境界,分别取着集业因缘。 三、再引《大乗密严经》如下:No. 681 《大乘密严经》(卷2) T16, p0737c:「诸仁者。 一切众生阿赖耶识。 本来而有圆满清净。 出过于世同于涅盘。 譬如明月现众国土。 世间之人见有亏盈。 而月体性未尝增减。 藏识亦尔。 普现一切众生界中。 性常圆洁不增不减。 无智之人妄生计着。 若有于此能正了知。 即得无漏转依差别。 此差别法得者甚难。 」《密严经》又云:「赖耶体常住,众识与之俱,如轮与水精,亦如星共月。 从此生习气,新新自增长,复增长余识,余识亦复然。 如是常轮转,悟者心方息。」《密严经》又云:「依止(证悟方能依止)赖耶识,无漏心亦然,渐除诸有漏,永息轮回法。」《密严经》又云:「当知赖耶识,即名为密严。 譬如好真金,光色常充满。 自证清净境,非分别境界。 性与分别离,不可得分别。 体实而是常,定者(此定即指触证如来藏心体之开悟菩萨所得之般若正观现在前者)能观见。」《密严经》中又云:「如金在矿中,无有能见金,智者善陶炼,其金乃明显;藏识亦如是,习气之所缠,三昧净除已,定者常明见。」《大乘密严经》中又云:「藏识一切种,习气所缠覆,如彼摩尼珠,随缘现众色;虽住有情身,如鹅王无垢,是决定种性,亦为大涅盘。」又云:「真如非异此,诸法互相生,与理相应心,明了能观见,此即是诸法,究竟圆成性。」《密严经》中又云:【阿赖耶识(即如来藏)从无始来,为戏论熏习诸业所系,轮回不已;如海因风起诸识浪,恒生恒灭不断不常,而诸众生不自觉知(阿赖耶识-如来藏),随于自识(所)现众境界。 若自了知,如火焚薪,即皆息灭,入无漏位,名为圣人。】《密严经》云:【阿赖耶识恒于一切染净之法而作所依,是诸圣人现法乐住三昧之境。 人天等趣、诸佛国土悉以为因,常与诸乘而作种性,若能了悟(阿赖耶识-如来藏)即成佛道。】以上经文已明言:证得阿赖耶识心体者名为圣人,可知亲证阿赖耶识者即是大乗法中的见道位贤、圣,唯除不能生忍,不能转依,诽谤阿赖耶识心体为生灭法者。 经文也证明修证佛菩提道,当以了悟阿赖耶识-如来藏心而为前提。 否则,无非附佛外道,邪见凡夫,佛说可怜悯者也! 或许有人会说第八识阿赖耶识是生灭法,不等于如来藏,但事实上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并非有二心,否则佛不会于经中开示说:广说有八识,而是应该说广说有九识了,有经为证:No. 671《入楞伽經 》(卷7) T16, p0556c:佛云:「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 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 余七识者,心:意、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楞伽经》中佛云:「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又云:「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是诸如来清净之藏。」《入楞伽经》云:「大慧! 如来藏识不在阿梨耶识中,是故七种识有生有灭,如来藏识不生不灭。」又云:「是故大慧! 诸菩萨摩诃萨欲证胜法如来藏阿梨耶识者,应当修行令清净故。」又云:「大慧! 此如来心阿梨耶识如来藏诸境界,一切声闻辟支佛诸外道等不能分别。」《入楞伽经》卷七:「大慧! 我依此义、依胜鬘夫人、依余菩萨摩诃萨深智慧者,说如来藏阿梨耶识,共七种识生,名转灭相。」四、再引四阿含中的《央掘魔罗经》如下:《央掘魔罗经》中世尊说:「我说道者,说何等道? 道有二种:谓声闻道及菩萨道。 彼声闻道者,谓八圣道;菩萨道者,谓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 我次第断诸烦恼得(成)佛(之)性,不动快乐,甚可爱乐;若不断者,恒轮转生死。」《由世尊之圣教量中可以得知,菩萨道者乃是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表示必定要知、要证此如来藏,才是菩萨道之正修行。 依佛所说,如来藏即是二乘圣者修证解脱道而入无余涅盘之根本(若无如来藏,二乘圣者即成空修梵行,入无余涅盘时十八界灭尽后即成断灭故),亦是菩萨道中所有修道乃至成佛之根本,所以如来藏即是 佛所说三藏十二部之根本。 既是三藏十二部经之根本。 发布时间:2025-08-02 12:00:57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30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