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常福法师:《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1-1 内容: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1-1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感恩本师释迦牟尼佛乃至十方诸佛,无量劫来护持我们的善根,护持我们的菩提心。 我们感恩诸大菩萨无量劫来护持我们的善根,咐嘱我们的菩提心,也就是《金刚经》上面所说的:“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字字放光,直指因位这次我们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观无量寿经》是一部什么样的经典呢? 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经典都是对机说法,说菩萨以菩萨经而说之,有《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有《妙法莲华经》、《心经》,还有《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普贤菩萨行愿品》、《十善业道经》,还有佛说种种无上道法、种种因果。 释迦牟尼佛说法,都是对众生机而说。 佛陀说佛,必有究竟义;佛说菩萨,必有菩萨方便义;佛说凡夫十善业道,必有因果义。 每部经典都有它的意思。 打个比喻来讲,写毛笔字,用金水写字,字就是金的;用银水写字,字就是银色;用墨写,这字就变成黑色的。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就像用金水写字,字字放光! 也就是说这部经典是不可思议的,一般人不知道《无量寿经》的尊贵处,就不知道《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佛来说佛是究竟之说。 佛说观世音菩萨是佛说方便故,还有佛说普贤王菩萨,种种菩萨,佛说《华严经》等,都是在方便中。 佛说十善业道法,就是说众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说众生善恶体而已,佛说众生的体。 佛来说《观无量寿佛经》,就是叫我们众生来观无量寿佛,佛来说佛这是不可思议的。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经头和经尾是相应的。 因为前面叫我们观无量寿佛,到最后是护嘱我们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这过程之中是什么呢? 这里面讲到众生的患恼之心,众生的净业障分,众生的定善,众生的散善。 众生在此世界所做的善法,叫做散善。 证明这部经典讲的是因位。 过去也讲过,《观无量寿经》是指我们众生的因地行为。 《无量寿经》是讲佛陀的愿力,佛愿。 佛陀发愿是为众生而发愿,众生观佛是为成佛而观。 所以众生观无量寿佛,不光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我们看《观无量寿经》会发现字字处处都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经文开始就讲到频婆娑罗王被关进七重牢房,这里面就已经说到南无阿弥陀佛透过众生的业力,这个七重的牢房,而进入众生的心灵。 由此看出,阿弥陀佛大光明藏,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阿弥陀佛名号的摧毁力,可以透入到众生的心中,破除众生内心的无明。 众生的业障如天上的云,而阿弥陀佛就像云里的太阳。 即使万里有云,但是这个太阳也能够在云里面穿梭来往无有障碍,这就是名号的功德。 观经的内容,首先就把阿弥陀佛名号、阿弥陀佛的德、含在我们众生业里面,在众生的业里映现阿弥陀佛没有障碍的慈悲心、大神力、大智慧。 在这里面可以看到佛陀的智慧。 后面,为除众生无始以来的患恼之心,直接教我们去观察太阳、水、大地,体会佛的恩。 从第一观到第六观叫观想念佛,从第六观一直到第十三观,观佛的相,观佛光明之相而念佛。 到后面,三辈九品,以九品的善法,善导大师说是散善,而念佛。 念佛三昧是在什么时候成就的呢? 是观佛而成就的,就是在第六观之后,叫观佛三昧。 第六观之前叫观想三昧,观想三昧就是观景而成就的定。 到后面观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乃至于小像观,直接观佛,即心即佛,而成就念佛三昧。 不管是观想念佛,还是观像念佛,还是散善,总的来说,《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前面讲过,就像用金水写字,字体即金。 这部经典从头到尾,就是讲佛心,阿弥陀佛名号是一,《观无量寿经》的体一定跟无量寿相应。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此相此密,显密不二本经广说众喻,既讲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又讲到阿弥陀佛光明遍满十方,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还讲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全经所有的文字,都体现出:从佛口中出,必藏着佛心。 就是说,从佛口里面出来,所有的文字里面,必有佛心! 所以不能以我们的心去思维。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是要我们观无量寿佛,观无量寿。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字字透露出佛陀的慈悲,佛陀的方便,佛陀的摄取。 把《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从头到尾看一遍,里面其实有二:第一佛陀显:第二佛陀不显,叫密。 什么叫显? 韦提希所观就是显法。 后面韦提希问佛:我现在观佛是承佛神力,方便易观就观到了,但是末世的众生,怎么样观佛才能见到佛呢? 释迦牟尼佛就说了第六观以后的观,那个是密。 那个密是叫我们观佛像,观极乐世界的体,这个体是什么呢? 就是如来之密藏。 这个“密”密在哪里呢? 密在显中,显在密中,密显不分,密跟显是分不开的。 为什么后面要观密,而前面观显呢? 前面的显是由佛而观,释迦牟尼佛把这个相显现出来,让韦提希看。 其实韦提希已经看到密了,才能够直接观察于显。 那么我们呢,佛不在世,要我们现在看到极乐世界的庄严,看到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看到观音菩萨等这些菩萨广做佛事,我们观察不到。 所以后面讲到众生观佛像,而在韦提希就没有讲,她只是观察太阳、大地和水,就见到佛像了。 因为前面佛陀已经显现过了,所以韦提希一观就轻易得之,只要心清净下来就得了。 但是末世的众生,因为佛不在世,没办法观察到佛陀的正报庄严。 是故不要他们观日、观水、观地,而直接观佛心,观宝藏。 我们观佛像,是要“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因为我们在观的时候,我们的藏性,经过“观”,一观即是,那个就是你的宝藏,不管显现出来的多还是少。 在你心观察的时候,你认为是佛的时候,你就是佛! 所以我们在讲的时候,你心里面能观察到的时候,其实你已经见佛了。 后来五百宫女忽然大悟,知道了“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 所以此密此相,此相此密,显密不二。 释迦牟尼佛给韦提希显现出来的是净妙国土广长之相,而韦提希只是观于太阳、水和大地。 但是一观此相,密就出来了,证明此显即密。 后来五百宫女观像的时候,三十二相猛然现前,极乐世界广长之相猛然现前,所以此密即显。 密显不二,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闻到这部经典以后,应该悟到什么呢? 应该悟到,我们现前看到的这个相,和彼世界的密,实在是不二的! 从而生起对阿弥陀佛的大信心,以后就传承阿弥陀佛名号,以此名号摄取显密故。 此显我们看到了,此密我们观到了,此观此见,肯定都在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一心之中。 就是我们一个念头里面,含有显密的显现。 所以阿弥陀佛名号就突显出来,到后面呢,我们对阿弥陀佛名号生起大信心。 名号就在苦海中在没有观之前,讲前面的一段文,起教化作用,也就是开启教化作用。 所以韦提希是大菩萨再来,这个菩萨把我们自性中无始劫以来迷惑的体显现出来。 阿奢世的母亲显现出来的是我们的忧恼之心, 而他的父亲显现出来的是牢狱之体。 哪一个众生不在牢狱里面呢? 哪一个众生不在忧患之中呢? 所以大菩萨的显现,所谓圣人现凡夫相,直指我们的心性。 你不要说她是他方的人,也不要以为那是很久以前的一件事情,实在跟我们有特定的关系,开显我们迷惑的体,显示出佛陀的慈悲,佛陀的神力,佛陀的智慧,佛陀的威力。 所以《观无量寿经》非看不可。 《无量寿经》里面显佛愿、显佛德、显佛国土、显佛庄严,《阿弥陀经》里面也显现出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把佛陀的果德显现出来,应你心故。 但是《观无量寿经》完全是两回事。 首先显现出来的是众生的因位。 但是把佛陀的果德,不管是阿弥陀佛还是此世界的释迦牟尼佛,乃至于目建连、阿难尊者、富楼那尊者,从牢狱之中,从忧患之中,从众生心中显现出来,在现量之中显现出来。 证明佛的果德没有障碍! 其最终目的,是让我们起信。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到最后面还是要我们信阿弥陀佛,要我们生起广大之信心。 大家想一想,我们都是一个烦恼不堪的人,但是这声“南无阿弥陀佛”,这颗清净光明珠子,在我们心中旋转的时候,虽然我们还有无尽的烦恼,但是没有障碍。 就因为没有障碍而感受到慈悲。 你如果想念阿弥陀佛得到清净,我告诉你不需要这么想,因为阿弥陀佛名号就在苦海之中。 我们确实是烦恼的人,念阿弥陀佛不一定代表你很清净。 但是你观察阿弥陀佛的清净本体,观察阿弥陀佛极庄严体,观察阿弥陀佛名号威德力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看到阿弥陀佛没有障碍地显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你心中有无尽的欢喜。 所以在绕佛的时候,在念佛的时候,你不断地去体会内心中阿弥陀佛名号的清净,不要考虑自己有没有某种安心,要想阿弥陀佛名号多么的清净和慈悲。 它透过了众生的所有业力,落到我们众生心中。 他的本体是清净的,不信你观察看,你一边念阿弥陀佛,一边观察佛号的清净体。 同时你也可以不断的观察你自己的烦恼,你走路的烦恼,你念佛的烦恼,你焦虑不安的烦恼,你念佛念不下去的烦恼,你感到焦虑不安有很多牵挂的烦恼,这个就是你! 所以,不能代表这个地方念佛的人都很清净,不一定你们都想念下去,但是名号的功德、名号的力量就在你的烦恼之中。 如果你感受到了,你就会不顾一切的来念“南无阿弥陀佛”,你就会对阿弥陀佛生起信心,否则你念不下去的。 我们念佛不一定能得到清净,也不一定得到快乐,我们就是天上的云,但是对名号不可以抛弃。 只要你念名号,你不得不解脱,这是不可思议的! 《观无量寿经》,这个观察,观是观佛。 观其佛察其心,是为观察。 观这个佛在哪里呢,是察你的心,阿弥陀佛名号就在你的心上,能视察到你的心,能观到佛,这就叫观无量寿佛。 阿弥陀与无量寿什么叫“无”? 就是“阿”,孩子一生下来就喊“阿”。 阿是宇宙根本之音,华严二十六个字母里面第一个就是“阿”. 阿门,基督教把阿门当作上帝看待,其实阿门是根本之音,是尽未来际,不是谁创造的,是阿弥陀佛根本音。 释迦牟尼佛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告诉我们,阿是我们的根本音,并不是上帝。 阿字门能出现一切功德,能出现一切世界,能出现一切众生心想,你任何动念都不能离开阿字门。 阿就是一个字,大千世界从此而生,就像道教讲无极生太极、太极生八卦一样。 阿字代表十方无量诸佛无量的庄严,佛无量的化身. 佛从什么地方化出来呢? 就是从阿字门出来,没有阿字,十方诸佛无所出,没有一尊佛不是从阿字里面飞出来。 阿字门生十方诸佛,弥字门生十方菩萨。 一切功德,山河大地及月亮,都叫功德,而这一切功德从哪里出来呢? 从弥字门出来,弥字是一切功德之根本,一切德本。 佛陀在《无量寿经》不是讲吗:"修诸功德,具足德本";"修诸善法,具足德本"。 一切善法,你现在得到人身,你这个人身,这叫善法。 你这个肉体是过去持五戒而来,而这个五戒就是善法,此善法从哪里来? 具足德本而来。 什么叫德本? 德就是量的意思,无量的量。 阿弥陀佛,梵文中的“弥”翻译为中文就是“量”。 大量、小量都叫有量。 众生分别叫有量,无分别叫无量。 如果没有分别,我们众生都在无量之中。 如果你有分别了,就叫有量。 有量不离无量,无量不离有量,有量在无量之中,无量在有量之中。 无量在哪里呢? 就在你有量中,比如人身、天报、乃至菩萨,所有的量,国土,都在无量体上。 什么叫有量呢? 一切诸佛,一切菩萨,一切众生,都叫有量,有量就是有分别。 有十法界为有量,没有十法界叫无量。 十法界就是无量一法界,无量法界就是十法界,就是有量。 有量即无量,无量即有量。 一切德,道德的德,一切所有的功德,叫量体。 你怎么离开无量寿呢? 众生生起分别,以为你得我得,把阿弥陀佛观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 如果你不看《观无量寿经》,你真的不知道。 所以《观无量寿经》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有人问我:讲《观无量寿经》大家能不能听得懂呀? 实在《观无量寿经》是一个因体,是我们众生的因啊。 首先从头开始,《观无量寿经》,“观”者是众生之意,无量寿是众生所观察。 众生怎么观无量寿佛呢? 无量寿佛究竟义我们怎么观呢? 佛陀有方便故,无量即有量,有量就是众生的方便。 而有量就是无量,就是他的真实愿体。 从有量里面就可以观察到无量寿,看到你就看到他了. 观此有即是无,观此无即是有,无量即有量,有量即无量,自他不二。 在密宗来讲,生死即是涅槃,烦恼即是菩提,是一样的。 离开当下无有自性可得,就是这个意思。 自续派说我们有个自性在后面,应成派的观点说离此相即无彼相可得,我们此相破除了,还有自性可得无有是处。 离开此有量还有无量可得无有是处,就像头上安头,这是究竟意。 所以净土法门的特别,无量寿佛出来,众生一切度。 众生执持无量寿佛,没有一个不开显,没有一个不解脱,没有一个不开悟,不明了的道理,除非你没有出离生死的心,对此不感兴趣。 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个量是不可思议,量是一切报身成就。 “阿”是看不见的,言词道断,清净本体,无相无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那是法身体,无始无终,他是个理。 “弥”字门这个量呢,有量而无量,它可言可见,它是可以见到的。 量是个事,而这个事呢,见相识体。 我们在这个世界,看到一切功德,都应该生起量之心,这就没有障碍了。 不要分别众生你学什么教,你修什么法门。 此净土法门没有彼此的分别,没有说现在是过去不是未来不是,现在不是过去是未来不是,现在是过去是未来不是,没有这种分别。 你坐禅,你诵经,你打坐,这一切都是我们众生的心里面搞出来的东西。 如果你真正的把“无量寿”三个字搞懂了,实在众生无有差别。 你是男你是女,你是出家你是在家,你是坐禅打坐,你是持咒学密,你是念佛往生,无量寿都在包含之中,跟这些分别心没有关系,但是你不能离此无量寿。 一切众生不离阿字门。 离“阿”就没有众生的自性,没有众生的自性,众生无所来去,没有来去那众生就没有了。 而这是不现实的,众生事实存在。 十方诸佛从此出,为什么讲佛从此出,不讲众生从此出? 因为众生执着于相故,这是不可思议的。 阿字门,所有众生的善根都在那个地方,我们根本的善根,一阐提皆当做佛,一阐提皆有佛性,那个佛性就是阿字门,每个众生都具足。 没有阿字门,众生无所安住。 为什么? 你看,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十方世界皆是佛的土,什么叫佛土呢? 就是自性土,就是我们的自性土。 自性皆为一体,哪个众生不在佛土里面,哪个众生不在自性里面? 所以这叫十方诸佛国土。 从此过十万亿佛土,这个叫佛土。 在那边叫佛土,而在我们这边不了知佛性,我们没有看过佛性是什么样子的。 菩萨戒里讲得很清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金刚光明宝戒,孝名为戒。 什么叫孝? 一切善法。 一切善法皆是戒体,一切戒体就是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都是相通的。 所以我们从这里面悟入阿字门,众生的自性佛性,念”阿”就是十方诸佛、十方菩萨、十方众生,皆共成佛道。 弘扬阿弥陀佛,弘扬释迦牟尼佛,我愿往生西方,我念阿弥陀佛,皆共成佛道。 念阿弥陀佛干什么呢? 我们念的阿弥陀佛是个事,它在理念上面告诉我们“皆共成佛道”,不是某一个人成佛,大家都成佛。 南无阿弥陀佛,并不是说念阿弥陀佛回向给某一个人成佛,不是这样的。 你念阿弥陀佛的目的,就是皆共成佛道,因为一切众生皆在阿字门,阿字是代表十方所有的众生之佛性。 弥者,十方众生之功德。 功德大和小,那是另外一回事,是众生的分别。 为什么阿弥陀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十方世界,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世界诸天人民,乃至诸佛微妙庄严的国土,乃至十方菩萨安住众生的德体,乃至于十方六道众生所能安住的地方,都充满了功德,而这些功德都叫无量德。 而这无量德在佛那里讲叫无量,在我们这边就不叫无量。 为什么不叫无量呢? 分别是。 我们分别叫人道、地狱道、恶鬼道、畜生道。 什么阿罗汉、菩萨、声闻、佛都是我们众生分别而出。 所以有人讲佛来佛斩、魔来魔斩。 什么佛啊、菩萨啊、什么六道轮回的众生啊,都是众生的分别而立,其实就是无量寿啊。 所以在《楞伽经》第七卷里讲:十方三世佛,一切菩萨众,一切国土中,及诸众生众,皆从无量寿中出。 都是从无量寿里面出来的,没有一个众生不是从无量寿里出来的,都是无量寿。 但是为什么有佛、菩萨、众生呢? 因为佛以佛度之,菩萨以菩萨度之,我们六道轮回即以六道而度之。 所以是什么心就以什么而度之。 因为众生有分别,只好以有相来度,不以无相而度的。 念无量寿佛,其实在有量之中,因为无量在有量中;念阿弥陀佛,有量即无量,大家想一想:是不是一体的? 所以无量寿佛,有量无量皆一体故,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一个大阿弥陀佛。 那你念这一声“阿弥陀佛”不是尽虚空遍法界吗? 你这一声“阿弥陀佛”不是在十法界众生心中吗? 你这一声“阿弥陀佛”不是正在我们有量之中、山河大地及虚空里面吗? 你这一句“阿弥陀佛”不就是在修诸功德、具足德本吗? 你念这一声“阿弥陀佛”不就是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吗? 你念这一声“阿弥陀佛”不就是山河大地吗? 就是在家里打扫卫生,在家里好好工作上班,这一切都在无量寿中,离开无量寿就没有这个体。 有量是我们众生的心,如果无量离开了有量,那度谁呀? 而无量寿佛到底是什么呢? 实在没有一个对立的无量寿,因为无字、量字、寿字,把它解开以后就是阿弥陀佛的大愿。 就像我告诉你,我建了个念佛堂,我做好了念佛堂,并且里面还有很多众生,你不要向外看,你当下就是。 这就是我的愿,已经在众生心中了,我建立了。 我成佛了,那个佛是什么样子的呢,非男非女,非在家非出家,他是无相的。 佛有来有去吗? 有来有去那还叫佛吗? 所以佛陀无成即成,实在他的愿成就以后,他在利益众生,把他取名叫无量寿,我们要把它解开。 比如常福已经成佛了,那个念佛堂,我们现在不讲常福成佛的事情,我立名叫念佛堂,常福成佛以后叫念佛堂佛。 念佛堂,哦,这个地方在念佛,堂是这样的,一解开以后,啊,大家都在里面! 所以“我至成佛道,立名无量寿”。 “无”字解开以后,哦,原来阿字门,所有的众生都是在阿字门里面,阿弥陀佛成的就是这样的佛。 “弥”字,一切功德都在“弥”字门里面,哦,原来所有十方世界众生的量都在无量之中啊,原来无量即有量,原来在我们生活之中! 后面“寿”,“寿”字是什么呢? 寿是“陀”的意思。 这个陀,陀罗尼门,陀就是他的藏性,他本来的藏性,就是妙用。 众生有什么样的福报就显现出什么样的形状,这叫做陀。 陀摄持众生的意故,这个意就是陀。 十方世界所有众生所有的得,意识得到的这个体,都是来自于无量体。 因为有无量,有阿弥,陀就是妙用。 比如三藏十二部,所有的经典都含有无上的密义。 就像我们这个地方有无尽藏,但是我们看不到,其里面有陀,所以我们在陀字里面。 陀是陀罗尼,咒的意思,咒子就是密义,密义就是妙用。 就像这个念佛堂,有人可以在这里面成佛,也有人可以在这里面堕地狱,有人在这个地方升天堂,有人在这个地方可以作人,也可以堕畜生。 就是说我们在这里面可以成就无上的密义,这里面有无量的德,不会用者就像无明把你遮住了,显现不出来。 但是会用者,佛陀在一世界能现无量世界,于一世界说无量法,他的音声可以传到无量的世界里面去,并且没有任何障碍。 在这一个世界里讲法,十方世界诸佛听而无障碍,但是我们听就有障碍,这就是密义。 这里面有宝藏,可是我们众生不识宝藏,要舍此入彼。 就是说我们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把你真正的宝藏给舍掉。 我们舍此取彼,有来有去,不是如来知见。 有取有舍不是如来知见,是故不为觉。 因为不觉故,与真如不能相应, 与真如不能相应是外道邪见之说。 所以离此宝藏而另外有所得者,是错误的。 陀,阿弥陀,陀就在这个地方。 阿弥陀佛来此世界为什么没有障碍? 因为根本就没有距离,怎么会有障碍呢? !所以佛陀跟我们实在是没有障碍。 不明了不解脱的人,当然就有障碍,我跟你两个人是有障碍的。 这三个字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所以我们念阿弥陀佛就应该知道,此处有无尽的大宝藏。 那么你们到这个地方来干什么? 就是来取无尽藏。 你要取到宝藏,打开你的心,把宝藏装进去。 如果你的心闭塞,像钢铁一样,坚固不化,此宝藏跟你无缘,你就失去宝藏。 就是佛陀讲的:聋盲喑哑,可怜悯者,无量亿劫在地狱恶鬼畜生道不能出来。 生到此世界,还是聋盲喑哑。 有一点善根,搞个世智聪辨。 有一点点修行,跑到非非想天去了。 生生世世八难之中,叫三途八难不能出离,就因为不打开你的心,不能拥有宝藏故,所以说为可怜悯者。 《妙法莲华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宝藏就在怀中,取开即是。 我们的宝藏就在我们怀里面,解开衣服就可以拿出来了。 可是我们不断在上面裹得死死的,越裹越紧,不断的在外面奔跑,在外面流浪,舍此取彼。 不知道彼就是此,失去珍贵的宝藏。 所以“无量寿”三个字总持一部经典。 无量寿,经名是起什么作用? 摄持本经,这一部经就在经名上面,把名字搞懂了,其实经看不看都已经无所谓了。 就像《地藏经》,如果你了解实体,知道贪就是地狱,还看什么地藏经呢。 知道嗔就是饿鬼,还看什么《十善业道经》呢。 这个三恶道,知道痴就是畜生,你也不需要去看什么经典了。 就看贪嗔痴三个字就解决问题了。 离开贪,离开嗔,离开痴,地狱饿鬼畜生皆当远离,念这个就可以了。 我要远离贪嗔痴,这一句话就解决一切问题,地狱恶鬼畜生永不再显。 过去日本人很聪明,南无《妙法莲华经》,他就天天念这个名字。 学《华严经》,念《华严经》的人,就天天念“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名字就把经典所有内容都包含里面去了。 南无无量寿佛,南无阿弥陀佛,这几个字,这一句佛号,把《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全部包含在里面。 所以此经名摄一切义,所以经名非常的重要。 只要把经名搞懂了,你智慧大开,后面讲不讲无所谓。 但是对愚蠢的人怎么办? 是故要讲经。 所以像我们这些愚蠢的人呢,必须讲后面这一段。 过去我讲了,阿字门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弥字门,修诸一切功德;陀字门,多持往生咒。 什么叫阿字? 南无阿弥陀佛。 什么叫弥字? 修诸功德。 什么叫陀字? 就是多持往生咒。 什么叫阿字门? 众生之自性佛性,一切众生在阿弥陀佛上面。 什么叫弥字门? 一切众生安住功德,没有一个众生不在功德里面,十方众生安住功德。 什么叫陀字门? 大家多念往生咒,往生咒就是陀,咒子里面是十方所有众生的妙用,这个就是陀啊。 鼻子为什么是竖的,眼睛为什么是横着长的,为什么有男有女,男子女子,众生的念头,都不能离开这个“陀”。 往生咒是陀,是代表一切密藏,众生在受用的意思。 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阿弥陀佛正在护持一切众生。 你看,“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觉。 ”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你今天具备的一切都是阿弥陀佛的妙用,在他方世界的妙用,彼世界此世界的妙用,在极乐世界也是妙用,在此世界也是妙用。 阿弥陀佛的大慈悲,在他方国土建立众生安住,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只要你念佛。 不光是念阿弥陀佛,还要有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心,你愿意往生,多持往生咒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是“陀”字门。 你修一切功德回向西方极乐世界,有人问:修功德能不能往生啊? 不念阿弥陀佛修功德能不能往生? 也照样往生,不可能不能往生的,为什么? 一切功德来自“弥”字门,哪个功德不在弥字门里面呢? !念阿弥陀佛能不能往生? 也可以往生,因为阿弥陀佛在“阿”字门里面。 所以,阿弥陀,就是持咒也能够往生,修功德也能往生,念佛也能往生。 所以净土法门广摄群机,一切机皆当得度。 但是,如果你不想往生,那就麻烦了。 你不想往生,就变成此世界,或者做男做女,在家出家。 念阿弥陀佛不愿意往生,功不唐捐。 一切善根皆不失故。 修一切功德,你不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叫功不唐捐。 持往生咒不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将来有大神变,有种种变化神通,有种种自在变化,上身出火下身出水,上身出水下身出火,到处变化。 如果你愿意往生,那就不可思议。 了知实相,知道阿弥陀就是众生现前的善根,就是现前修诸功德,就是现前所有的妙用。 我手举起来,这叫神通。 “神”通则举,“神”不通怎么举呢? 你的手残废了,你的手不通,你的意念达不到,就不通啊。 什么叫神通啊? 意念能达到这个手上去,唰,就举起来了。 你看猪就举不起来,它没有神通嘛。 我们有神通所以手可以举起来,人可以站起来,还可以讲话,这叫神通。 每个人都有神通,只是神通有大和小而已。 有的人神通大,可以在天上飞,我们飞不起来。 你想修神通,也可以做得到,如果你不断地修行,也可以达到神通。 神不通就达不到。 你要相信自己有神通,一定要相信自己有神通。 如果你没有神通,阿罗汉就没有神通,阿罗汉没有神通菩萨就没有神通,菩萨没有神通佛就没有神通。 为什么呢? 你在地下走路不认为有神通,阿罗汉也是这样的,他说我很正常,我从墙上过去了。 我们看他从墙上而过,对阿罗汉自己来讲,观一切众生是空性的,他走过去是一种正常的情况。 就像猪看人在走路一样,人站着走路,猪就会说:“呀! 人会站着走! 有神通诶。 ”那猪现在问你有没有神通啊,你就会告诉猪:“我没有神通啊,这是自然的。 ”所以以后人家问你:“哎,你有没有神通啊? ”你就把手举起来,告诉他:“你说有没有? 我有神通啊! ”就这么简单! 不需要去跟人家比量什么,何等超越,何等有智慧! 人家有钱你没有钱,说:“唉呀,我好贫穷啊! ”你就告诉别人:“你有钱以后什么感觉? ”“我有钱很快乐。 ”“我也很快乐! 我觉得你那个快乐跟我这个快乐是一样的,那你有钱我也就有钱。 ”只要我俩感觉是一样的,证明你现前得到的我也得到了! 你不就是个念头吗? 如果不是你这个念头,我问你,你没有念还有你存在吗? 这个念一断还有你存在吗? 有念无念就是个念,念没有了“我”就没有了。 我们还不是靠念来维持生命吗? 所以这个世界这个念就是真我。 所谓的真我就是假我,在实相上讲是假我,在我们讲笑话的时候那就是真我了。 那个念就是真我,众生以为外面还有真我存在。 其实那个假我像水里的月亮一样,它是缘起的。 没有缘起,就不能存在我们这个念,念由妄生。 我们要观到无量寿佛不可思议的体。 你持咒子、修功德,就是十八愿、十九愿、二十愿。 “阿”就是十八愿名号愿,“弥”是十九愿功德愿,“陀”就是二十愿回向愿。 我们念念在佛陀的回向之中,我们念念在佛陀的功德之中,我们念念在阿弥陀佛名号之中,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三愿具足。 而这三愿就在我们生活之中,就是我们的佛性,就是我们的功德,就是我们的妙用。 你行住坐卧,跳上跳下,你出家在家,一天到晚吵得要命,我告诉你都离不开陀。 大家都是阿弥陀。 所以人人无量寿,个个无量光,处处无量觉。 不是这个地方无量觉,要念到处处无量觉。 人人无量光,时时无量寿,每一秒钟都叫无量寿。 南无阿弥陀佛 尽未来际的皈依观无量寿佛,佛是什么呢? “阿”是众生的佛性;“弥”是众生的功德;“陀”是众生的妙用;“佛”是我们现在的觉。 所以“无量寿佛”这四个字,不离众生。 佛是觉的意思,无量寿是法的意思。 法是阿弥陀佛的法,而我们遇到此法必有觉。 觉是佛的觉,佛的觉就是我们自性的觉。 “无”是我们自性的无,“量”是我们众生界的量,“陀”是众生界的陀,“佛”是众生的觉,就是“无量寿佛”。 所以即是“无量寿佛”,又是众生的无量寿佛。 所以南无阿弥陀佛实在是尽未来际之皈依,就是现在、过去、未来之皈依。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发起皈依的心,“皈”求解脱故,叫菩提心。 我们今天坐在这个地方,无量劫来,无量寿在众生心想之中。 可是没有皈依就没有后面的佛,是故佛皆隐。 因为你没有闻到无量寿佛,你没有闻到佛说无量寿,为什么没有闻到? 因为你无始以来造诸恶业,后面马上就要讲。 “佛说无量寿”,就是皈依无量寿。 “佛说”就是开显我们求解脱、依止于无量寿而究竟觉,叫做《佛说观无量寿经》。 “观”是代表众生的机。 佛陀自观,佛陀自己他那个观是不可思议之妙观,他的观是当下之观、法界之观、妙用之观,他那个观是没有“我”的观。 我们的观是借“识”之观,他那个观是净观。 我们的观是恶业之观,用意识用烦恼用自私自利用贪嗔痴,用这种心来观。 为什么后面讲净业呢? 我们修净土要先修净业三福,净业障,除忧患。 外有不净之业,内有忧患之心,此人不能皈依。 没办法去皈依三宝,为什么呢? 他用这种心来观察无量寿佛很难观进去,观不进去,你心中有患,有很多的牵挂,这些东西在障碍了你,你本心的心源在生烦恼,所以叫你观察清净究竟之业很难观察出,是故要你先修三福。 不修三福的人、不修善的人、不净业的人、不除忧患的人,那实在是对于无量寿佛难以生信心。 所以《佛说观无量寿经》最终的目的,有方便故,佛陀最终的目的要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 《观无量寿经》最后一分里面讲得很清楚:“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分陀利华。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这是不可思议的。 但是我们被业障障碍了就很难观到,所以我希望你们的善根在这里面成熟。 不断地观察到,把你的业障净下来,把你的忧患停下来,把你的善根生起来。 “佛说观无量寿”后面是“经”,经是契机契理,就是彻上彻下,契机契法。 契机就是众生,契理就是佛,契佛就是上,佛应到众生。 任何一部经典,跟众生不相应者,释迦牟尼佛不会说的。 但是我们现在很多人把经典讲到什么程度呢? 佛是佛,我是我,无量寿在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不断地念阿弥陀佛要到西方极乐世界,这叫法不契机,讲的这个法跟机不相应,不能解开我们的迷,不能开悟我们的心。 不能契机契理,这是邪法是邪说。 就像“阿”字跟念佛门,“弥”字跟功德门,“陀”字跟妙用门相印。 阿字门跟佛性,弥字门跟一切功德,陀字门跟一切妙用,不相应者,是邪说是头上安头,跟第一谛不能相应故,大家一定要清楚这个! 现在很多人把净土法门,把最殊胜的这么珍贵的法门,变成断见,跟众生断绝了关系。 不能契机,跟众生不能相应故;不能契法,众生不能了知;不能契于佛,因为阿弥陀佛不离当下。 那些人把阿弥陀佛说到虚幻体里面、不真实的地方,变成上帝一样,这就是神见。 阿弥陀佛不是跟究竟第一谛相应,不是跟智慧相应,不能跟大乘第一谛相应。 表面上好像是弘法,其实弘扬邪见之说。 但是我们众生无始以来心智未开,不能分别对方讲的对和错。 所以一定要了知“经”是契机契理,契机就是众生,契理就是佛。 佛跟众生含在无量寿中,能相应故,所以称之为“经”。 如果不相应,不名为经。 后来的祖师所编辑的书都不敢说自己为经,因为佛经一定相契。 虽然不敢说自己是经,但是你讲话的时候,一定要把众生这个契机契理的法说出来,让众生跟这个法相应。 所以我们今天在听法的时候心中要明了,心中要很清晰。 不懂的地方,你可以继续再问。 《佛说观无量寿经》,刚才讲“皈依”,要我们皈依无量寿,《佛说观无量寿经》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皈依无量寿。 最终的目的,要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所以佛说观无量寿经。 佛陀他知道自己是佛,就是“无”的意思;他知道他一切德本,就是“量”的意思;他知道一切妙藏,他已经看到了宝藏,他看到这个世界的宝藏,就是“陀”的意思。 是故他称为佛,所以“无量寿”后面叫“佛”,他叫“无量寿佛”。 释迦牟尼佛说《观无量寿经》,他是已观之人,我们是今观之人,将来的众生叫当观之人。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陀皈依,他叫“无量寿”是故叫佛,释迦牟尼佛叫佛。 如果你通达此意,后面这个“佛”字可能就落到你身上去了。 释迦牟尼佛说佛观无量寿,后面接着“佛”。 今天我们观无量寿,后面这个字不是在释迦牟尼佛身上,是到你身上了,那你可能叫做佛了。 所以观无量寿,就是佛! 叫观无量寿佛,阿弥陀佛! 发布时间:2025-07-24 14:04:27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30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