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印光大师: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知因果,大乱之道也 内容: 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 以若不提倡因果,则善无以劝,恶无以惩,唯大贤方能守分遵道,其他则孰不愿任心肆意,以取快于一生乎。 以既无前因后果,则一死永灭,尧桀同归于尽,又何必无绳自缚,拘拘然循礼守分,以致诸凡皆不自在乎。 儒教经史中,因果事理,不胜其多。 惜后儒不深体察,徒见佛经详说因果,遂欲与佛宗旨各别,反指佛说为妄。 而不知其悖圣道而灭天理,丧治本而起乱机。 疑误后人,埋没道体,皆由此言以基之也,可不哀哉。 有清以来,博学多闻者,江慎修先生为第一,次则纪文达公,又其次则袁氏子才。 江乃穷理尽性之隐君子,虽未研究佛学,其于佛法亦不辟驳。 而且深信因果报应,故于护生杀生各报,悉记录之,以期启善念而息杀机,可以知其居心矣。 袁子才,初则辟佛,及中年以后,阅历日深,遂于佛法生真信心。 但以狂妄自大,懒惰懈怠,不肯亲近高人,息心研究。 虽于佛法感应事迹,悉皆记录,其所论说,难悉恰当。 纪文达公,自幼至老,笃信因果。 凡所见闻因果事迹,悉为记录,叙述详明,文笔顺畅。 由其绝未研究佛法,每欲畅谈深理,或致有乖实义。 佛言,世智辩聪,难以入道。 以江,纪,袁三公之博达,尚不知佛法即自己心法,专精研究而亲证之,岂不大可惜哉。 使彼稍分余暇,略为研究,能不大发菩提心,专精致力,宏扬大法,以期自他同出苦轮,同成觉道。 又何至唯以记录因果事迹,仅为世人开一向善之路而已。 然只此记录,殊有大益。 以故陈荻洲居士,于阅微草堂笔记,摘录百篇,拟排印以普遍流通,以为世之不知因果者作一殷鉴。 夫因果者,犹形声与影响耳。 未有有形而无影,有声而无响者。 故书曰,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彼高谈阔论,谓因果为虚幻者,何异执母决不能生子,子决非母所生乎。 世有此人,人必目为痴癫。 独怪儒者读圣贤书,不以圣贤言论为准,不以古今事实为准,而以己之偏执谬见为准。 一人倡之,众人和之,盲引盲众,相牵入火。 故致世道人心,日趋日下,以致废经废伦,废孝免耻,争城争地,互相残杀。 而犹嚣嚣自得,谓为吾务归还大道,不效彼从前迂腐辈,处处拘执束缚,令人一生不能随意所行,各得自在也。 今而后吾辈同享自由之幸福,意之所至,皆可为之。 世何幸而得吾辈之改革,人何幸而为吾辈之侪侣乎。 若此邪说,皆彼排斥因果者所酿成。 使因果之理,家喻户晓,父母以是教子女,师长以是训生徒,谁肯灭理乱伦,现丑态于明镜之前乎。 唯其世之大儒,尝驳斥之,小儒即深知其非,亦只可人云亦云,以避众口讥刺。 学宫既如是,家庭更莫由谈及。 竟至一班新学派,完全弃人伦,灭天理,欲与禽兽了无所异。 此其祸不归之破斥因果者,则将谁归乎。 善哉,周安士先生之言曰,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 人人不知因果,大乱之道也。 吾尝悯世之乱,无力挽救,因陈居士之请,遂略叙其利害之源本云尔。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下)》:“纪文达公笔记摘要序”道德仁义,乃吾人本具之性德。 因果报应,实天地化育之大权。 人生天地之间,藐尔七尺之躯。 其与广大高厚莫测之天地,并立为三,称为三才者。 以其能仰体天地之德,皆可以为尧舜,皆可以作佛,以参赞其化育故也。 故圣人于易乾坤二卦之象,一以自强不息法天,一以厚德载物法地教人。 夫自强不息,则闲邪存诚,克己复礼,非到明明德,止至善,人欲净尽,天理流行,以复其本具之性德不可也。 厚德载物,则仁民爱物,推己及人,当必本忠恕,行慈悲,胞与为怀,物我同观,非尽其参赞之天职弗止也。 然此非专指居位行政者言,即匹夫匹妇,亦皆能行。 以尧舜之道,孝弟而已。 圣贤之学,修身而已。 能修身者,必能孝弟,必能格除物欲,扩充良知,以独善其身矣。 而其效必能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况得位行政,岂有不能兼善天下之理乎。 天下不治,匹夫有责。 使人人各秉诚心,各尽孝弟,各行慈善,矜孤恤寡,救难怜贫,戒杀放生,吃素念佛。 则人以善感,天以福应。 自然雨顺风调,民康物阜。 决不至常降水旱瘟蝗,风吹地震等灾。 而时和年丰,人乐其业。 加以慈和仁让,相习成风。 纵有一二愚顽,亦当化为良善。 如矜梁上之君子,一方永绝窃贼。 赒匿室之偷儿,此后遂成善士。 古人仁慈为政,真诚爱民,尚能感化异类。 如虎不入境,鱼徙他方等瑞征。 载诸史册,不一而足。 果能各以慈善相感,断不至常有土匪刀兵,蹂躏劫掠等祸。 然人之气禀,万有不齐。 天机深者,自能恪遵道义,以尽为人之分。 其有宿习浓厚,障蔽性德。 以至心之所念,口之所言,身之所行,每与道义相悖。 然由闻其福善祸淫之理,及见其善恶报应之事,未有不战兢惕厉,以自修省,冀其获福而免祸者。 是知天地以福善祸淫,为摄持人民悉遵道德仁义之大权。 圣人本天地之心,以行教化。 以故惠吉逆凶,五福六极,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之说,屡见于经。 其所以感发人之善心,惩创人之逸志者,至深切矣。 然则因果报应之吉凶祸福,乃道德仁义依违真伪之实验也。 既知其实验,则欲为善而益加奋勉,必底于成。 欲为不善而遂生恐惧,有所不敢矣。 如是则提倡因果报应,乃仰承天地圣人之心,以成全世人道德仁义之性德也。 若以因果报应为渺茫无稽,不但违背天地圣人之心,自己神识,永堕恶趣。 且使上智者不能奋志时敏,聿修厥德。 下愚者无所忌惮,敢于作恶。 以致天地圣人化育之权,抑而不彰。 吾人即心本具之理,隐而弗现。 其为祸也,可胜言哉。 但以世间圣人,语言简略。 又且只说现生,及与子孙。 至于生之以前,死之以后。 与从无始以来,随罪福因缘,轮回六道,皆未发明。 以故识见浅者,虽日读圣人因果报应之言,犹然不信因果报应。 如来大教,显示吾人心性之妙,与夫三世因果之微。 举凡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道,与夫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之法,无不备具。 是故遇父言慈,遇子言孝。 兄友弟恭,夫倡妇随,主仁仆忠,各尽己分。 则与世间圣人所说,了无有异。 而复一一各示前因后果,则非世间圣人所能及。 尽义尽分之语,只能教于上智,不能制其下愚。 若知因果报应,则善恶祸福,明若观火。 其谁不欲趋吉而避凶,免祸而获福乎。 又不知因果,多有外彰善相,实则暗存恶心,以行恶事。 意谓人既不知,有何妨碍。 不知吾人之心,与天地鬼神,及诸佛菩萨之心,息息相通。 我心随起一念,彼则无不了知。 故曰人间私语,天闻若雷。 暗室亏心,神目如电。 周安士曰,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 人人不知因果,大乱之道也。 甚矣佛恩之浃于民生也。 人特不深思,故弗知耳。 上古之世,人情淳朴,胜过叔季之浇漓,奚啻数倍。 文王之泽,及乎枯骨。 不数百年,杀人殉葬之风,遍于天下。 列国诸侯之死,杀所爱之臣妾,动至数十百人。 不惟不生怜愍,而复反以为荣,各相效尤。 以秦穆公之贤,尚杀百七十七人以殉葬。 子车三子,乃国之良臣,亦复不为国与民计而免,况其他无道之暴君哉。 国君如是,大夫与士,亦各随其力而为之。 虽孔孟老庄齐出,亦莫能止。 及佛教东来,阐明因果报应,令人戒杀放生,断荤吃素。 即虫蚁蚤虱,尚令护惜,勿行杀害,何况于人。 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知贪生怕死,皆是过去父母眷属,皆是未来诸佛世尊。 固宜愍念怜恤,何敢妄行杀害,以充口腹乎。 慈风一扇,胜残去杀。 勿论诸侯大夫士,不敢杀人殉葬。 即南面称朕者,亦不敢行此恶法。 即有一二暴虐者行之,亦断不敢以多为荣也。 使无佛法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之说。 则后世之人,能尽其天年而死者,盖亦鲜矣。 此系至浅近之法,而其效尚能如是。 况论心性极赜之理,与断惑证真之道乎哉。 而如来随顺众生,循循善诱。 初以五戒十善之人天乘,接引劣机,以作超凡入圣了脱生死之前方便。 若根机稍深,则为说四谛十二因缘,令其断见思惑,证声闻缘觉之二乘果。 若是大乘根性,则令其发大菩提心,遍修六度万行。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兴无缘慈,起同体悲。 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以及六度万行。 度脱一切众生,令入无余涅槃。 不见能度之我,与所度之人及众生,并所证之无余涅槃之寿者相。 由其四相不著,三轮体空。 故令尘沙无明,因之消灭。 随其功行,以次证夫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之菩萨果。 及全彰自性,彻悟唯心,福慧圆满,智断究竟之佛果耳。 又以末世众生,根机陋劣,匪仗如来洪誓愿力,决难现生即出生死。 由是以大慈悲,特开一仗佛慈力了生脱死之净土法门。 但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其所行一丝一毫之世善,并六度万行种种功德,悉以回向往生。 此则以己信愿,感佛慈悲。 感应道交,必蒙摄受。 待至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既往生已,则圆离众苦,但受诸乐。 亲炙弥陀,参随海众。 其证无生而成觉道,如操左券而取故物。 较彼仗自力以了生死者,其难易固天渊悬殊也。 又仗自力者,百千万人,难得一二即生了脱。 以其必须定慧具足,惑业净尽,方可如愿。 倘惑业尚有丝毫未尽,则生死轮回决难出离。 仗佛力则信愿真切,万不漏一。 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上根则速证法身,下根则带业往生。 如来度生之怀,唯净土法门,方能究竟舒畅耳。 由有如上种种利益,故古今来圣君贤相,杰士伟人,莫不自行化他,护持流通。 以其能阴翼郅治,显淑民情。 消祸乱于未萌,证本具之佛性也。 近来世道人心,日趋日下。 各怀我见,互相竞争。 以致刀兵连绵,无时静谧。 而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 一班顽民,尽作土匪,肆行劫掠,毒害生民。 人以恶感,天以灾应。 水旱疾疫,风吹地震,种种惨灾,频频见告,国运危岌,民不聊生。 欲行拯救,苦无其力。 唯有恳求当权诸公,及一切同胞。 悉本忠恕之心,以行慈悲之道。 视一切人民,皆如同胞。 互相扶持,勿行残害。 思前因与后果,必修德而行仁。 利人者实为利己,此生他世,福报无穷。 害他者甚于害自,现在未来,苦报无尽。 与其逞势于一时,以致神识受苦于永劫。 何如修德于毕世,以期身心受乐于多生乎。 然在凡夫地,未断惑业,纵生人天,终非究竟安隐之处。 倘能随分随力,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以期尽此报身,高登极乐,方为最上脱苦之道。 而堂堂丈夫,忍令本具佛性,常被惑业所缚,以受生死苦荼乎。 张季鸾君,特刊中华新报,每日专辟一栏,提倡佛学。 举凡如来应化,法道流通,信毁罪福,修持利益。 与夫戒杀放生,吃素念佛之言论事迹,随便登载。 冀阅报诸君,同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 以行断恶修善,复本心源之事。 余谓此实护国救民正本清源之道。 因将吾人天职,天地化育,圣贤心法,佛教纲要。 与夫乱之所始,治之所由。 撮略言之,以贡当世具眼高人。 所愧文字拙朴,不能畅发蕴奥。 然其意义,固非妄谈杜撰,有可取焉。 节选自《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二》:“挽回劫运护国救民正本清源论” 发布时间:2025-07-14 09:21:33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30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