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能弘法师:以戒律为保障,以定力为基础,以智慧为核心的理解 内容: 请师父开示:以戒为基础,慧为核心。 实际上这句话说得不太完整。 准确地说应该是:以戒律为保障,以定力为基础,以智慧为核心。 第一个,为什么说以戒律为保障? 因为戒律有保解脱的意思,特别是别解脱戒,强调持每一条戒有每一条戒的解脱。 比如你不杀生,就会保障你未来不会无端的被杀,不会有因为杀生所带来的体弱多病、夭折等果报。 所以,你不杀生就能保障你离开杀生的果报,避免因为杀生所带来的一些不好的果报。 你不偷盗,就能保障你未来不会被偷、被抢,不会无端的遭难失去财产,不会缺乏财富。 假如你能够进一步地去布施,就会财富具足,吃喝用度不愁。 每一条戒都有它的功德,所以持一条戒就有一条戒的解脱,就避免某一方面恶的果报,也叫别别解脱。 戒律,像解脱道的戒,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尼,还有居士,他的戒律都有不同。 比丘有两百多条戒,比丘尼三百多条戒,还有五戒、十戒、八关斋戒等,都有不同,但每条戒都有它的用处。 所以戒律保障我们防非止恶,断恶修善,避免一些不好的果报,而能顺向解脱。 像比丘、比丘尼有止持、作持,止持就是该停止的,作持就是有必要做的。 对生活、修行有利益的事就去做,就是修善。 菩萨戒更是如此,菩萨戒主要是三聚净戒的精神。 三聚净戒的精神就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也就是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度一切众生。 菩萨戒,如果有恶不断,就犯戒;有善不修,也犯戒;有众生不度,也是犯戒。 当然在修菩萨戒、持菩萨戒的过程,不是说必须一步到位,那也不太可能。 首先得有这个心,然后慢慢的尽自己的能力来做,努力的来做。 断恶修善度众生的心,从量力而行到炽盛的广度众生,是有个过程的。 戒律是保障。 第二个,为什么说定力是基础? 我们昨天讲到广义的修,戒定慧都叫修,包括我们布施,做一些符合于人天善法的好事,都是修;念经、念佛各种事也都是修。 只要你发的是善心,都算修。 但是狭义的修必须有慧观的功夫,因为只有慧观的功夫,才有可能证道。 但是慧观的功夫要有定力为基础。 定力有浅定和深定近行定和安止定。 近行定,就是接近安止定的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都有近行定。 我们要来修观,要有起码的定力。 所以定是基础。 假如没有相应的一些定(就是最浅的定),那你观也没力量,你要慧观也观不起来,所以要有定为基础。 有了定,心能够专注,心静下来,达到能起观力的功夫,也就是所谓专注一心的定。 虽然还没有真正达到深定,但是最少也要达到能起观力的功夫,才有可能慧观用得上来。 我们在《华严禅法》里面讲,你要达到觉而不随的功夫,不管是外境还是内心,觉照现前而不随境界跑,那你一定要有方便静心的功夫。 第三个,为什么智慧是核心? 因为智慧就是佛所证悟的真理、真相,描述真相叫做真理,真理和真相有时候是划等号的。 那么佛证到了什么,我们要成佛也要证到这个内容。 那佛到底证到了什么? 在解脱道来讲,佛所证到就是四圣谛、十二因缘、三法印;在菩萨道来讲,佛陀所证到的就是缘起空性、真俗二谛真谛的性空和俗谛的缘起,或者说三谛,空、假、中三谛,而究竟就是一真如。 解脱道和菩萨道修的内容好像不一样,事实上是一致的。 佛陀是应机说法,所以它是相应的。 因为四圣谛就是讲苦、集、灭、道,苦,就是世间的苦,我们都在受着苦苦、坏苦、行苦。 集,就是苦的因,苦的因就是无明、贪爱、造业。 你要证得出世间的灭(就是离开生死的灭),就要修道。 道就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等道,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可以修八正道,就涵盖三十七道品;或者修七觉支,也涵盖三十七道品;或者修四念处,也涵盖三十七道品,都可以。 这方面我们在《华严禅法》上也都有讲。 四圣谛苦、集、灭、道,事实上就是世间的果和因及出世间的果和因。 世间的果和因就是苦和集,出世间的果和因就是灭和道。 这苦、集、灭、道,事实上是从另一方面来开演十二因缘的顺流和逆反。 顺十二因缘就是生死轮回,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明色、名色缘六入等等,乃至生老病死。 那么顺着来,因为一念无明妄动,因此就轮回到现在。 它也是从因和果上来讲世间的因果。 逆生死,你要逆生死证涅槃、证解脱,就是要反着来。 反过来破无明,那么无明灭了,大智慧就现前。 无明灭,你就不可能根据无明去造业,就不可能会有生死轮回。 所以十二因缘的生死流转,反过来就是涅槃解脱。 就是你对世间和出世间因果的认识,这就是正见,也就是智慧。 所以经上也讲,特别《阿含经》有讲,愚痴的人观十二因缘能开智慧就在这里。 因为透过对生死轮回的这个流程的思维,以及如何来灭生死轮回,就大开智慧了。 实际上四圣谛和十二因缘总结起来就是三法印。 三法印讲什么?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诸行无常,就是讲身心世界的一切现象的和整个生死流转的世间,它都是刹那变异,没有永恒性。 现在用科学知识也能够验证佛陀的真理。 诸行无常,凡是有造作的,有运动变化的一切都是刹那变异的,没有永恒性的现象存在。 身体生老病死,分析到最细就是粒子的生灭、夸克的生灭。 心念,念念生灭,念头是念念生灭的。 佛陀说一弹指有百千万亿的心念在生灭,而身体也是这样的。 所以诸行无常。 身体是这样生、老、病、死,心念是生、住、异、灭,我们所依靠的这个世界的山、水、树木也都是成、住、坏、空。 所以内在的身体和外在世界都是变化的,没有永恒性。 而你执着了就产生了生老病死的这个相,也就产生了生死的苦。 诸法无我,就是所有一切存在不论是色法的身体或者其它的物质,一切物质的色法通通都是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存在,是无我的、空性的。 心也是这样的,精神也是由受、想、行、识所组成的,也是没有实体的。 所以色与心、心所法、心不相应法等等全部都是无实体的,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存在。 出世间法也是这样,出世间法就是证悟无我空性而叫出世间法。 众生就是执着有我,有一个不变的我可得,有一个不变的实体的物品可得。 事实上内外皆空,无我可得。 那真正看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就能证涅槃解脱,熄灭一切苦和苦因,得涅槃寂静,解脱就显现。 事实上涅槃解脱是本来存在的,本来就这样的,并不是说我们证到了才涅槃解脱,而是涅槃解脱的这个境界,它是本来就这样的。 因为我们有烦恼痛苦、有生死轮回、有苦、有集、有十二因缘的生死流转,所以才需要涅槃解脱的证得,而事实本来是这样的。 而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也是本来就这样的,并不是说你去证了,它才是这样。 恰恰相反,你没有证之前,也是诸行无常,也是诸法无我。 而是我们多余的执着认为无常想让它常,或者无常我们认为它是一种常,而无我,我们认为有我,事实上我们在本来不是这样的真相上虚妄的执着。 所以涅槃解脱,实际上并不是本来没有而我们非要给它有一个涅槃解脱出来,而是把那种本来是无常、无我的真相,而你执着为常、为我的真相的这个妄执给破掉,要破的是这个,破的就是虚妄的、加上去的、非真相的这些执着分别。 所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放之宇宙也皆准的,不管过去多少年或者未来多少年,真相永远都是这样。 这是完全可以透过各种方式验证的,也是每个人都可以来验证的。 世间的生死苦本来就是无常,这就是真相,无我也是这样的真相。 你不承认也不行,你要逃避、掩盖,只是自欺欺人。 三法印也可以概括成大乘的缘起空性。 缘起就是与一切有为法(有为造作的一切法)、一切身心现象它都是众缘所成,众多条件的结合而显现的一个境界。 而它本来当体即空(就是性空),它没有一个主体不变存在。 所以一切法都是缘起,因缘生灭、因缘聚散,所以生灭都是无常。 缘起无常,当体即空,这里面也包括无常、无我。 还有涅槃寂静,因为证入性空,就能够证到本来的涅槃寂静。 圆满的性空和彻底的、完全的断除了我执烦恼,就是彻底圆满的涅槃寂静,就是阿罗汉或者八地菩萨以上。 缘起性空是直截了当概括了世间与出世间的真相,事实上世间与出世间本来也是一体的。 当你执着身心世界为实的时候,就是世间;当你证得世间的一切都是空性的,就是出世间。 所以世间与出世间,事实上是在当下的时空有妄执,就是世间;当下的时空没有妄执,就是出世间。 实际上一切都是一真如的显现,不离一真如。 所以大乘的最上一乘讲一真如,一真如也叫如来藏,也叫真心,也叫一真法界。 事实上一切有(身心现象)都是一真如的显现,当体也是一真如。 所以如来藏它也可以分为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 空如来藏是无相,是本体,但是它具足一切妙相、妙用。 迷了就显现了妄相、妄用;悟了就是清净庄严相、无边庄严相,就显现了报身的圆满功德相,也显现了千百亿化身的妙用。 真如在最究竟的大乘来讲,真如唯心就是直指一真如佛性。 大乘真如唯心或者大乘的缘起性空,这些都是正见。 解脱道的正见,就是正确了解掌握四圣谛、十二因缘、三法印。 相对来讲,大乘的缘起性空更广大,因为他要自度度人,发心广大,所以智慧上也广大。 缘起性空就是我法都是二空的,我和诸法的缘起,当体都是性空。 一真如也是一真法界,也是涵盖一切我法我和一切法,身心世界、全宇宙。 而四圣谛、十二因缘、还有三法印,更多的在讲人我的问题,就是我们自我的这种身心的轮回与解脱。 这个是发出离心,想出离轮回,所以佛陀应想出离轮回的这种解脱道的根器,然后来演说四圣谛、十二因缘和三法印。 所以四圣谛、十二因缘、三法印更多的是在告诉我们,众生这种生死轮回的真相,以及涅槃解脱的出世间真相。 但是缘起性空、一真如的这个大乘法,更多的告诉我们我与诸法的真相、世间与出世间的真相,也利于自度度人。 因为大乘不只关心自我的解脱,也关心众生的解脱。 所以它对身心世界、我与一切有情(众生)乃至环境,要更广大地去洞达。 当你听到了这些智慧以后,这就是属于闻慧了。 那闻慧听完就完了,或者忘了,或者还是老思想,还是以前不符合这些正见的思想,那还是没有思慧。 进一步的把听来的这些智慧如理地去思维,用智慧去思维是否正确。 你通过思维,肯定会慢慢地确定下来,用解脱道的智慧和大乘的智慧来转化掉以前你的那种邪知邪见,也就是五种不正见。 五种不正见有我见、邪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我见,认为有一个实在我的一种思想;邪见,是不信因果;边见,就是常见和断见;见取见,就是执着某些世间思想以为最对的那些执着;戒禁取见,就是把不符合解脱的一些禁忌戒律当做解脱,把不能解脱的修法当做解脱。 用正见来转化掉不正见,树立一个坚固的正见,就是让正见产生坚定的理解,不变了,就叫定解,也叫胜解。 树立了正见还是不够的,虽然思想是转过来了,但是坚固的执着还是没有转过来。 所以思明白了,它只是表面的,在你潜意识里面还是有坚固的我见,乃至无始坚固执着到现在的我执的、法执。 解脱道来讲,要破我见、破我执;大乘菩萨道要的就是破我见、法见,破我执、法执。 这个就要透过由定起观才有可能。 那由定起观,观到什么时候才能破我见? 观到证得空性,我见才破。 解脱道破我见,菩萨道破我法二见。 因为解脱道证我空,菩萨道证我法二空。 但是这种坚固的我执乃至法执,都不是很简单就能够破的。 像解脱道要到阿罗汉才能破我执,菩萨道一般就是到八地菩萨破我执、法执。 这个过程就是这样的,从修而证。 所以事实上佛陀出世,他就是以戒律为方便,以定力为基础,以智慧为核心,让我们保解脱、断恶修善,乃至真解脱、自度度人。 因为佛陀所证到的就是正见,见到真相的智慧就是正见。 而正见也是我们要证到的,我们只有证到和佛一样的正见,才符合于佛陀所要让我们达到的解脱,乃至成就菩萨果位或成佛。 所以正见贯穿了整个学佛的过程。 实际上五乘佛法、三士道、一乘妙法都不离正见;戒定慧也不离正见,因为戒律是正见所起的方便。 定力本来共世间道,但是它必须有正见,才能摄受成为佛教的方便。 所以这是我们要明白的。 这里还有人提到说:凡夫的固有思想让凡夫总是凡夫,成佛就是要不断的打破自己的凡夫观念,树立佛的特性,才能转凡成圣,是不是这样? 是这样的。 但是转要有两步来走,一个是转我见,一个是转我执。 这个是我们刚才讲的这个内容,以戒律为保障,以定力为基础,以智慧为核心。 实际上就涵盖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了。 大家思维就会明白。 阿弥陀佛! 回向一下: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空中大道场 发布时间:2025-06-24 11:16:07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9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