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能弘法师:实证与理论的关系与差距 内容: 问题:佛陀时代以修证为主,现在佛教以理论为主,请师父开示实证与理论的差距。 能弘法师:佛陀时代以修证为主,现在以理论为主。 事实上,在佛陀的时代,理论与修证是并重的,因为没有理论的指导,就不可能实证。 现在理论多、实证少,因为时代演变,现在是末法时期,能够重视佛法正确的理论、正见,也是难得了。 但是真正要了生死,一定要实证。 理论和实证的差距在哪里? 实际上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理论不能断烦恼、得解脱,不能了生死;只有实证才可能断烦恼、得解脱,才能了生死。 所以,理论和实证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一个真能了生死,一个不能了生死,这是最大的区别。 为什么现代的人了生死少了? 主要问题还是没有真正下手去修。 说到修,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我也在修,怎么可以说没有真正下手去修? 其实这个修有广义的修,也有狭义的修。 广义的修是什么? 你去行布施、持戒、念佛、诵经、拜佛,乃至到寺院里做义工,或者在身边做一些好事,通通叫修。 只要和佛法有关的一切善法,你去做,那就叫修了。 我们一般也都自称为修行人,你不能说我每天在忙着做不叫修行。 从广义上来讲,我们确实也在修行。 但是假如从狭义的修来讲,我们大部分人事实上没有在修。 我们经常听到闻、思、修、证或者戒定慧三学这些词。 那么他在哪一个步骤修? 闻思修证,闻、思、修属于因,证属于果。 这个因它是有次第的,闻、思、修,这是次第,也就是三个步骤,先闻,再思,接着修,修到家才有可能证。 第一步,闻。 这里的闻就是闻慧,指听闻正见,就是四圣谛、十二因缘、三法印的正见,这属于解脱道的。 当然菩萨道也摄受在里面。 大乘有缘起性空的正见,或者大乘三大系:性空唯名、法相唯识、真如唯心,这三大系的正见。 在末法时期,事实上很多人有没有听闻到都是个问题。 因为很多人有可能听闻一些人天善法,按照去做,他就会得到人天福报。 从广义上确实也是叫修。 但是很多人听闻了一些邪知、邪见,这个开始就已经错了,那后面不可能对,接下去就很危险了。 因为假如听闻了这些,改变了他的观念,原来本来就有些断灭见、常见或者不信因果的邪见,再搞一些邪门外道的思想,这个思想就越来越复杂了。 就是因为他亲近恶知识或者恶友,或者自己瞎看,本来就错,再听一些错的,那就错上加错。 所以首先要听闻正见,不管是解脱道的正见,还是菩萨道的正见,听闻正法。 第二步,思。 思就是思维,如法地去思维,按照法理去思维,你要改变以前的一些世俗的不正见,把你的邪知邪见断灭见、常见、邪见,乃至根本的我见,都要改过来。 不正见有五种:我见、邪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透过听闻正见,把这五种不正见改过来,扭转错误的思想,然后树立起坚固的正见,叫定解,也叫胜解。 只有正见确定树立了,坚固不动,才好修。 第三步,修。 修就是观照,观照要以定为基础。 戒定慧三学和闻思修证,它的关系是什么? 戒定慧,即在正见的指导下持好戒,止一切恶停止一切恶,防止一切恶的生起,让心安住于善法,能够逐步的调柔。 接着是修定,缘一个善法门,可以观呼吸或者念佛、持咒,或不净观。 修定,达到近行定或者安止定,这是次第禅。 有了一定的功夫,假如是近行定,可以直接起观;假如是入安止定,入了之后要退出来,以近行定来起观,就是修慧。 所以狭义的修,就是以定为基础,然后来观照,这才算修。 修到家,才有可能证。 也就是说,没有观照的功夫,还不算狭义的修、能证的修。 注意! 要证果必须要有狭义的修,也就是由定起慧观的修,才有可能证。 没有由定起观的修,是不可能证的,特别是解脱道。 所以我们念佛、拜佛,这些都是基础。 你念得有定力、拜得有定力,才有可能由此来起观;或者观呼吸、不净观有功夫,有了一定的定力,达到一心不乱,或者接近一心不乱,然后来起观,才算修,特别是解脱道。 现在很多的人都不懂得这个次第、步骤,那怎么有可能去修? 没有修,怎么有可能去证? 所以闻、思、修、证,这个修是属于第三步,第三步没达到,不可能达到第四步的证。 第四步,证。 证是属于果的,而证果才是了生死的真正内容。 证就是如实的体验而悟入真相,用智慧来契入真理,叫做证。 当然这个契入并不是说靠想象,证,实际上就是到达的意思,闻、思、修都属于过程。 所以戒定慧,戒是保障,定是基础,然后由定起慧观,才有可能证。 而这个慧观的慧,一定要首先听闻正见,思维正见,确立正见以后才有可能起慧观。 那么在解脱道起慧观的这个修,它就是要观照身心的无常苦空。 透过观照身心的无常苦空,色法、心法与心所法的这些无常刹那变异,以及它带来的压迫和痛苦,乃至它的无我性,因缘聚散的无主体性。 透过由定起观,是实实在在的观到的,不是思维来的,不是分析来的,不是演说的,不是听闻的。 观照功夫到家,事实上他正在观或者真正观到的时候,那种执着、分别的心自然会逐渐削减;到证的时候,就彻底会瓦解我见;而证到家,就彻底破掉我执。 所以这个观修就是慧观。 大乘的性空唯名、法相唯识也是要观的,也是由定起慧观。 而这个观性空唯名,观空、假、中三谛,是次第观,还是同时一心三观,它有渐、有顿,次第就是渐,一心三观是顿。 实际上性空唯名的空、假、中三观,是来自空、假、中三谛。 而空、假、中三谛是佛陀以及大菩萨们所证,龙树菩萨总结出来而传承的。 法相唯识也是有唯识观,透过修定,然后进一步修慧,了知定所显现都是唯识所变、唯心所现。 最后也要反观心识无自性,而来证入圆成实性,这都是次第的功夫。 所以大乘也要有观修,没有观修就不可能证。 性空唯名的证和法相唯识的证都是来自于修。 真如唯心也是要观,但是它是圆顿的,直指真如本性,是定慧同时的,或者偏于自性定多一些,或者偏于自性慧多一些。 但是禅宗六祖大师所传的禅就是定慧同时,自性的定慧同时,契入自性。 所以这也是觉照现前,相对于次第或解脱道的相对有为来讲,它是圆顿的定慧同时。 而像神秀大师也讲定慧,也讲自性,但偏于自性定多一点。 《楞严经》破妄显真,让你反照自性,这个自性大定多一点,首楞严大定,自性大定多一些。 所以不管大小乘,都是要有修,才有可能证。 现代人为什么证少? 就是狭义的修少,现代人是完全能证的。 你说古人容易证,现代人不容易证吧! 事实上古人和今人的贪嗔痴都一样,只是贪嗔痴的内容不一样,现在引起贪嗔痴的这些信息多一些,像电脑、电视、手机网络这些资讯多。 古人资讯不发达,人比较俭朴,心比较简单点,可能要修定容易点,修慧基础可能好一点。 但是古人和现代人一样的贪嗔痴,你看《百法明门论》就知道,佛陀分析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现代人的心理活动完全一样。 中国人和美国人、全世界的人一样,都是这些心理活动,遍行、别境、善的、恶的、不定的等等心所,心理活动是一样的。 所以古人能证,现代人也能证。 问题就是要有证的前提闻、思、修,没有闻、思、修的因,那是不可能证的。 不管是小乘还是大乘,一定都要有闻、思、修的因。 这个因它分三个,三个是次第来。 第一个闻错了,听的是邪知邪见,那思就不可能对;思,没有确立正见,定解没有,那就不能修;没有修,就不可能证。 事实上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实践是印证理论的,这两个本来就不能够分开,所以教证不二。 教言,佛陀的教言来自于佛陀的证量,佛陀的证量演说了教言,教言要返回来导向证量。 佛陀因为证量而演说了教言,佛陀演说教言是希望我们依教奉行,最后达到佛的证量,而这种证量和佛一样,就是对的。 所以由证量演出教言,由教言要导归证量,这才符合佛心。 佛为什么要演说教言大小乘? 为什么要演说解脱道、菩萨道? 就是为了让我们证,达到解脱,达到自觉觉他、自度度人,乃至圆满成佛。 假如不依教奉行,那是不可能证的。 像我们寺院二十年来,都强调学修并重、教证不二,就是希望大家都能够依教起行,依行而证,真正了生死,不要空过。 假如浪费了这个暇满人身,那太可怜了! 我们遇到正法,一定要好好地把握、分析,然后依教奉行。 实际上依教奉行这句话,大家也听得太多了,很多经典最后都有依教奉行。 那我们真正依教奉行了没有? 要打个问号。 很多人开始闻就错了,那没法说了;但是有的人闻了之后当耳边风,左耳进右耳出。 他没有思,没有转变自己的观念,还是原来的邪知邪见,遇到事情还是老一套的思想,不是佛教的真理的思想。 思没用上,那怎么有可能去修? 实际上经典上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这也是佛陀一再的嘱咐。 谛听谛听,注意、注意听! 好好地听,听出真谛,这不是闻吗? 善思,善于去思维,要符合于法,如理的思维。 念之,就是正念,包括定和慧,就叫法随法行。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最后才有可能证。 佛陀一再强调,一再嘱咐,我们听话没有? 还是当耳边风? 当耳边风就辜负了佛陀了。 阿弥陀佛! 回向一下: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于众生,皆共成佛道。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空中大道场 发布时间:2025-06-23 13:33:28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9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