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恻隐之心 内容: 恻隐之心恻隐之心,要从善待动物做起。 而且,只有当所有人都不再忍心虐待动物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一,恻隐之心,是道德的底线,人性的天良最近,反对虐待动物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呀? 这就先得说清楚,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虐待。 为什么呢? 就因为人性中有一条道德的底线,同时也是起点,叫恻隐之心。 所谓恻隐之心,就是不忍心看着别人受苦受难受折磨的善心,所以又叫不忍之心。 按照孟子的观点,这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天良,故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一个人,只要有这份心,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好人。 相反,如果没有,就麻烦大了。 弄不好,会禽兽不如。 但,这跟不虐待动物又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恻隐之心或不忍之心,其实有一个心理依据,即将心比心、由此及彼、推己及人。 一个人,为什么不忍心看着别人受苦受难受折磨? 说到底,就因为自己不想受这活罪。 比方说,自己不愿被烧死,才不忍心烧死别人。 这就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问题是,己所不欲易,勿施于人难。 这就需要培养。 而且,为了保证培养成功,还得把这善心和天良,从勿施于人扩展到勿施于物。 当年,孟子讲恻隐之心,举出的例证,就是齐宣王对一头将死的牛,表示不忍其觳觫(吓得发抖),若无罪而就死地。 牛如此,狗和熊,也一样。 或许有人会问:如果动物侵犯了人权,威胁到人的生存呢? 也要善待吗? 也要。 即便万不得已,比如出现了鼠疫、鼠灾,也不可虐杀。 为什么? 因为虐杀即虐待,虐待即残忍。 不仅是对别人或动物的残忍,也是对自己的残忍。 你想嘛,虐待的事情都做得出来,还有什么做不出来? 正所谓是可忍孰不可忍。 事实上,一个人,如果不把虐待当回事,下一步,就有可能以此为乐。 这时,他就会完全丧失了人性。 所以,必须反对虐待,反对虐杀。 比方说,在不得不保留死刑时,坚决废止凌迟、腰斩、砍头等方式;在无法避免战争和执刑时,决不虐待俘虏和犯罪嫌疑人。 当然,也不虐待动物,哪怕它丑恶如老鼠。 二, 只有彻底到连老鼠都能同情,才真正是有恻隐之心写到这里,我想起刘瑜的一篇文章,标题叫《老鼠,作为证据》(2006年4月21日《南方人物周刊》)。 文章说,有一只老鼠,在厨房里被粘板粘住了,垂死挣扎。 这让她想起了另一只也是被粘住的老鼠,叫了两天才死去。 她还想起自己小时候,有一只老鼠被邻居老爷爷用开水烫死了。 这些事搁在任何地方,可能都稀松平常。 灭鼠嘛,好像没什么不对,作者也没说不该。 让她受不了的是:一,生而为鼠,并不是它的过错。 二,如果一定要死的话,为什么不能让它死得痛快一点,不那么备受折磨呢? 文章说:便是龌龊如一只老鼠,也会痛,也会绝望,也会挣扎。 更糟的是,它的痛,也会传染给你。 说实话,这篇文章让我很感动。 我没有想到,一个人的恻隐之心竟会及于一只老鼠。 在许多人(也包括我)看来,老鼠是肮脏的、丑陋的、作恶多端和死有余辜的。 不是说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么? 既然必须消灭,又何必管它怎么死呢? 但我们,不,就说我吧,却从来没有想过,生而为鼠,并不是它的过错;也没有想过,即便它罪该万死,也不意味着就该折磨至死。 然而刘瑜想到了,这让我感到惭愧。 是的,惭愧! 因为只有彻底到连老鼠都能同情,才真正是有恻隐之心。 三, 恻隐之心,要从善待动物做起的确,连老鼠的惨死都于心不忍的,还会虐待人吗? 是心足以王矣(《孟子? 梁惠王上》)! 相反,一个人,今天能虐待老鼠,明天就能虐待狗,后天就可能虐待人。 因此,为了保证人不受虐待,必须反对虐待动物。 这不是什么动物福利或者狗权(动物权),反倒是人权,是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问题。 事实上,不忍心其无罪而死,不忍心其折磨至死,正是现代社会法治与人权的心理基础和人性基础。 比方说,国际社会一致公认不能虐待俘虏,不能虐待犯人,不能虐待动物。 我永远不能忘记中央电视台的一期节目:医学院的学生们带着担架,拎着兔子牵着狗,走向实验室。 解说词说:担架是为狗准备的,兔子没有,这意味着兔子将不再生还。 影片的结尾,是师生们为实验动物建立了纪念碑。 每年清明,他们会去献上鲜花。 这不是虚伪,而是人类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对生命尽可能的尊重。 要知道,只有尊重一切生命,才能最后真正尊重人自己。 虐待动物的事件在拷问着我们。 拷问着我们的天良和人性,也拷问着我们的国民性! 发布时间:2025-06-22 08:50:09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9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