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亲佛法师: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七讲 内容: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第七讲8月2日上午 9:00,释亲佛法师在榕桦寺念佛堂向四方信众讲授《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今天是第七讲。 释亲佛法师首先对“榕桦寺首届传统教育学习班”进行了总结,肯定了学习班的办学效果。 之后开始讲授本经正文。 亲佛法师讲道:上节课我们讲述了“初业菩萨应该观察利养之过失”。 人有八万四千种烦恼,集中起来只有三种,即贪、嗔、痴。 这三种烦恼集中起来只有一种,就是“贪”。 贪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体现在名闻利养。 佛在三千年前教导我们末法时期修行人,如不拒绝利养,修行绝对无法成就,而且必定堕落下三途。 所以我们修行人要少欲知足。 比如对出家人来说,衣能温暖食能裹腹即可,主要把精力用来修行办道、弘法利生。 今天的课程先讲授了关于愦闹的二十种过失。 尔时。 弥勒菩萨白佛言。 世尊。 云何名为愦闹中过。 若观察时。 菩萨独处闲静不生热恼。 愦,糊涂之意。 过,过失之意。 在讲这段文字时,释亲佛法师举了个例子:前段时间有一个三十多岁的比丘,在邯郸想找一个不接触人的地方修行。 他在我们寺院里除了吃饭过堂,剩下的时间都是在屋内打坐修行。 后来,我介绍他去了永年的西部山区,他在那里自己买粮食做吃,其它的时间就是专一办道。 世俗中讲:“打铁必须本身硬。 ”只有当你修行有所成就,才能入世渡人。 例如当看到溺水者时,若本身不会游泳,如何去救助别人呢? 这个比丘发心很好,不到愦闹之处,专心在寂静处修行。 当我们在愦闹之处时,心中全是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法,永远无法清静。 为什么呢? 第一我们持戒不严,定力不足,只能被环境所污染和动摇。 佛讲,心能转物即通如来。 可是我们众生却无法做到。 当环境中出现诱惑时,很多人会动心的。 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佛陀与弟子阿难外出乞食,看到路边有一块黄金,便对阿难说:毒蛇,阿难亦应声说:毒蛇。 正在附近做农活的父子俩闻言前来观看,当他们发现佛陀和阿难所说的毒蛇竟然是黄金时,立刻欣喜若狂地将其占为己有,可结果如何呢? 黄金非但没能改善他们的生活,反而使他们陷入国库被盗的案件之中。 刑场上,父子俩追悔莫及,至此,他们才明白佛陀所说的毒蛇的含义。 我们学佛人一定要明白,你前世修了多大的福报今生就会享受同样多的福报。 假若不属于你的,你获取了,最终也会得而复失。 我们要记住“舍得,舍得”。 佛教讲,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是因果律,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就像修净土法门,志诚念佛决定成佛。 。。 。。 。。 一者。 不护身业。 二者。 不护语业。 三者。 不护意业。 四者。 多饶贪欲。 五者。 增长愚痴。 六者。 耽著世话。 七者。 离出世语。 八者。 于非法中。 尊重修习。 九者。 舍离正法。 十者。 天魔波旬。 而得其便。 十一者。 于不放逸。 未曾修习。 十二者。 于放逸行。 常怀染著。 十三者。 多诸觉观。 十四者。 损减多闻。 十五者。 不得禅定。 十六者。 无有智慧。 十七者。 速疾而得。 非诸梵行。 十八者。 不爱于佛。 十九者。 不爱于法。 二十者。 不爱于僧。 亲佛法师向大家详细解了愦闹的二十种过失。 (此略)他讲道:既然愦闹有这么多的过失,我们一定要远离。 学佛的人在一起时应多多探讨一些佛理教义,保持一颗清静心。 而不学佛的人聚一起常会说长道短谈论事非。 所以我们要远离那些是非人我,避免污染,当然具体去做时还要有善巧的方法。 尔时世尊。 重说偈言。 舍离诸贪嗔。 不住于愦闹。 若有专住彼。 是过不应作。 憍慢及觉观。 坏行无戒人。 称叹于愦闹。 愚人乐世论。 退失第一义。 放逸多觉观。 是过不应作。 比丘舍多闻。 言论不如理。 损减诸禅定。 常思惟世间。 。。 。。 。佛在说过愦闹二十种过失之后,又通过偈颂让我们加深记忆,牢记住愦闹的过失,如法修持。 亲佛法师讲道:“我们修行人不怕破戒,就怕破见。 若知见不正确,是无法接受佛理教导的。 我们都知道应诚心恭敬佛法僧三宝,但是有的人不承认三宝,甚至诽谤抵毁三宝,这就是破见,即知见不正确。 佛教中有三十七道品,其中八正道中最根本一道就是正见,即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在讲授中他又提到了六祖大师的故事:当年五祖命徒众做偈来决定将衣钵与法传给何人。 神秀法师在走廊墙壁上做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在廊下看到后也欲做偈,请旁边一张姓居士代他执笔。 那人一脸轻视说,你一个字也不认识,怎么会做偈,这事太稀有了。 当时六祖大师回答,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 张居士一听知六祖不是常人,替他执笔,六祖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的偈子是针对于渐悟的修行人,而六祖的偈子是对于顿悟的修行人。 这首偈颂就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教人要没有执著。 就像有的人对佛教不理解,说佛理中一会讲有一会又讲无,真是矛盾。 我就对他们说:对于执著“有”的人诸如凡夫,佛要告诉他们“无”。 从人的肉体到各种外在事物,都不是永恒不变的。 而对于像阿罗汉这样执著“无”的人,佛会告诉他“有”,告诉他们世间还有苦厄,要让他们入世渡人。 正如《心经》中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所以佛法是去掉两边的,不住有也不住无。 。。 。。 。。 尔时弥勒菩萨。 白佛言。 世尊。 云何名为世话中过。 若观察时。 菩萨应住决定之义。 由观是义不生热恼。 决定之义”就是真实的事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接下来是讲世话的过失和离世话的功德利益。 弥勒。 云何名为乐于世话二十种过。 一者心生憍恣不敬多闻。 二者于诸诤论多起执著。 三者失于正念如理作意。 四者为所不应身多躁动。 五者速疾高下坏于法忍。 六者心常刚强禅定智慧曾不薰修。 七者非时而语言论所缠。 八者不能坚固证于圣智。 九者不为天龙之所恭敬。 十者为辩才者常怀轻贱。 十一者为身证者之所呵责。 十二者不住正信常怀悔恨。 十三者心多疑惑摇动不安。 十四者犹如倡妓随逐音声。 十五者染著诸欲随境流转。 十六者不观真实诽谤正法。 十七者有所希求常不称遂。 十八者其心不调为人弃舍。 十九者不知法界随顺恶友。 二十者不了诸根系属烦恼。 弥勒。 是为菩萨乐于世话二十种过。 亲佛法师依次解释了乐于世话的种种过失。 (此略) 发布时间:2025-06-20 11:53:25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9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