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印香的制做与使用 内容: 印香也称篆香,在焚香的香炉内铺上一层香灰,将干燥的香粉压印成篆文形状,字形或图形绵延不断,一端点燃后循线燃尽。 印香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悠久的香品之一,最晚在唐代时就有人在使用,宋代时达到高峰。 由于篆香制做方法简便,把和好的香药磨细无需特殊的设备,香粉储存也比较方便。 印香模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时设计制做,其线条如篆刻中常用的缪篆体,线条回环,延绵不断,所以历代以来深受人们喜爱,唐代以来寺庙用香多采用这种方式。 文人们更是篆香制做的弄潮儿,设计制做出了众多图案精美的香篆模,如人们常见的福字、寿字篆香就有多种。 宋代还出现了专门为家庭、茶肆、酒楼、青楼制做篆香的生意行当,哪里需要召之即来。 南宋杭州城的住宅区内的各种服务业中,就有专门为人供香印盘的服务业,他们包下固定的铺席人家,每天去压印香篆,按月收取香钱。 这在宋人的笔记《梦梁录》卷十三诸色杂货条中记载的很清楚,且如供香印盘者,各管定铺席人家,每日印香而去,遇月支请香钱而已。 唐宋时人点香计时,以香料捣成末,调匀后洒在铜制印盘里,一般成篆文心字形状,点其一端,依香上的篆形印记,烧尽计时。 唐白居易《酬梦得见戏长斋》诗香烟朝烟细,纱灯夕焰明,王建《香印》诗闲坐印香烧,满户松柏气,五代冯延巳《鹊涵枝》里有香印成灰,起坐浑无绪都是讲的这种香印。 宋代熙宁年间出现了一种更为科学的午夜香刻。 宣州石刻记载:穴壶为漏,浮木为箭,自有熊氏以来尚矣。 三代两汉迄今遵用,虽制有工拙而无以易此。 熙宁癸丑岁,大旱夏秋无雨,井泉枯竭,民用艰饮。 时待次梅溪始作百刻香印以准昏晓,又增置午夜香刻如左:福庆香篆,延寿篆香图,长春篆香图,寿征香篆。 这是中国古人的创举,中国人仿佛有无穷的智慧,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计时,用水计时,所以有铜壶滴漏的发明,没有水了,又想起了用香计时。 更能反映中国人的聪明巧智与审美情趣的是还把印香做成各种图形,寄予对生活的美好期待,或长寿或福庆。 印香的制做流程:(一)香印的制做1.古代香印的制做选择长度、宽度及厚度尺寸合适的梨木板(或其它比较细腻的木板)或金属板(厚度根据模具的大小而定),在上面设计出篆香图案。 这种图案好似一个连笔字,但必须是没有笔画交叉。 然后把图案部分镂空,镂空处的下面要稍宽一些,边沿打磨光滑,以利于脱模,一个香印就完成了。 2.当代香印的制做当代的香印利用现代工艺,用金属制做,表面光滑,打磨细腻,制做款型多为历史传承。 (二)香药配伍、合成与选取香药的配伍,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较好的配方按量配伍,熟知香药药性和五行生克之理者,也可自己设计配方。 因为涉及香药炮制等因素,有时自己配药比较麻烦,也可以到市场专业香品店购买或找专业厂家定制配好的香粉。 (三)制香在印香盘或香炉中置于一定数量的香灰,香盘中的香灰一般厚度为6-10毫米;香炉中的香灰厚度一般在香炉的三分之二以上,然后将香灰压平(不能压实,否则会有损透气程度,影响印香的燃烧)。 把香印平放于香灰上,用香匙、香铲盛香药添于香印空隙,直至填平、填实,再将多余香药收回。 慢慢脱去香印,有不足之处修复一下,一盘印香就制做完成了。 (四)燃香常用的方法是,用火捻子或较短的线香头点燃印一头即可。 目前也有专用的打火机可直接点燃。 发布时间:2025-06-19 11:23:14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9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