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明一法师:禅修中的五种念头 内容: 禅修静坐做什么呢? 不外做两件事情。 一件是对抗自己的昏沉,一件是对抗自己的妄想。 妄想是怎么来的呢? 就是由我们的念头而来,这些个念头总结起来不外五个:故起念、串习念、接续念、别生念和即静念五种。 《禅宗永嘉集》奢摩他颂第四中记载:复次初修心人。 入门之后。 须识五念。 一故起。 二串习。 三接续。 四别生。 五即静。 故起念者。 谓起心思惟世间五欲。 及杂善等事。 串习念者。 谓无心故忆。 忽尔思惟善恶等事。 接续念者。 谓串习忽起。 知心驰散。 又不制止。 更复续前。 思惟不住。 别生念者。 谓觉知前念是散乱。 即生惭愧改悔之心。 即静念者。 谓初坐时。 更不思惟世间善恶。 及无记等事。 即此作功。 故言即静。 串习一念初生者。 多接续故起二念。 懈怠者有别生一念。 惭愧者多即静一念。 精进者有串习。 接续故起别生四念为病。 即静一念为药。 虽复药病有殊。 总束俱名为念。 得此五念停息之时。 名为一念相应。 一念者灵知之自性也。 然五念是一念枝条。 一念是五念根本。 从这里我们知道第一是故起念,就是我们有心在座上去想一些事情,使得时间好过一些。 用意无非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比如自己就常常教人,如果腿子实在太疼,就在心里面默写《心经》,这样时间就会感觉过去快些。 当然用功(数息、参话头、持咒、念佛等等)也是一样,也是给我们一根“救命稻草”,让我们在这根“救命稻草”上缘虑。 但是用功是专注的,容易舍掉的,是前人给我们指出的最好用的“救命稻草”。 只有达到无念的时候,也就是功夫很深,念而无念的时候才脱离得了这个故起念。 第二是串习念,就是无心而想起的一些事情。 它和故起的区别是无心生起的念头。 这个念头如果不是用功的那个“救命稻草”就不要理它,一会儿它自己就会消失。 我们做功夫也正是利用这个串习念,使得我们的功夫加深变成串习念,把这个“救命稻草”串习到一切时、一切处,最后在功夫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舍去。 第三是接续念,就是自己做不了主的念头,自己控制不住就会去想的念头。 一般的念头你不理它,一会儿它自己就会消失,而接续念头则不然,它是因为念头过分强烈而难以消失。 但时间长了也一样是会消失的,所以不用害怕,依然可以不理它。 我们用功时间长了,功夫也会变成接续念。 这时候你想打个妄想都打不起来,遇到这种时候依然是不理它,随它去,久而久之,功夫的念头也就消失了。 第四是别生念,就是觉察到自己这些念头,有意生起一个对治的念头。 生起对治的念头,还是念上生念,因为这个时候发现了自己的问题虽然是个好事,但是好事不如无事,觉察了便了了。 因为我们用功就是一直做到念而无念。 第五个即静念,就是用功深了以后没有任何念头,坐下来一片清净,感觉很宁静,认为自己得到禅定了,听见外面的一切声音反而很讨厌,这就是“即静念”,只是一个静的境界。 好像很好,但不究竟。 因为“死水不藏龙”,不是真正达到无念的境界,仍属法尘分别影事。 这个时候仍然要继续抓住“救命稻草”用功,把功夫延续到动中去,这样才能有机会开悟。 前面所说的五种念头都是我们用功的障碍,也是我们用功的途径。 因为用功就是以妄治妄,最后将功夫延续到生活的每时每刻、任何场所。 不但是在静中有功夫,在动中也有,在病中还有,在一切时、一切处都有。 这样我们在机缘到来的时候就有可能开悟。 发布时间:2025-06-16 14:31:35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9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