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明一法师:学佛的方法 内容: 学佛的方法最近接待了很多想学佛的人,问如何学佛? 这是个古老又新鲜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管怎么说都不会是完美的。 所以这里我只想从自己的角度,把自己开始学佛时无从下手到出家后看书得到的一点体会介绍个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其实说来说去,也不过是捡前人的口水。 当然从老和尚,大和尚那里捡来的最多,但受用是我自己的,所以这里不烦再和大家说一说。 师父教诲我们学佛要按如下去做:皈依佛、法、僧三宝,勤修戒、定、慧三学,熄灭贪、嗔、痴三毒,净化身、口、意三业。 (一)首先我们讲讲皈依佛、法、僧三宝。 皈依是什么意义呢? 皈是皈投,皈向;依是依托,依止;皈投三宝,以三宝为依托,是名为皈依。 1、什么是佛、法、僧三宝? 第一个佛宝,什么叫佛? 佛就是觉悟了的觉者。 当你觉悟了,你就是佛;你没有觉悟,你就是众生。 觉悟,有究竟,有不究竟,佛也有分证的。 一开始我们大家都是还没有觉悟的。 遇到佛、法、僧三宝;皈依佛、法、僧三宝;学佛、学法、学僧后开始觉悟,这叫‘始觉\’。 开始觉悟之后,好像有些证得,这叫‘相似觉\’,但还没彻底觉悟。 从相似觉,渐渐的能证得了一分一分的觉悟,就是‘分证觉\’。 到了究竟成佛,叫‘究竟觉\’。 我们要皈依的目标是究竟觉者。 我们现在只是刚发起觉悟,皈依三宝、学佛,能够渐渐消除自己的业障,渐渐的觉悟直到究竟成佛。 对于我们现在来说所皈依的佛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 我们要学佛首先要拜师,拜谁为师,要拜本师释迦牟尼佛为师,要向他学习。 当然这要通过眼前的师父的引导,通过眼前的师父我们向本师释迦牟尼佛学习。 这第一个叫皈依佛宝。 或者说我把信仰确定为信仰佛教了。 第二就是法宝。 什么是法宝? 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典。 我们要以学习这三藏十二部经典为主,要坚信佛陀说的这些经典是真理。 这个很重要,因为我们的智慧有限,所能了解的事物很少,而又常常被自己的六根(接触事物的眼、耳、鼻、舌、身、意)所骗,对佛陀所说的经典中不可思意或不懂的地方会产生怀疑,从而放弃学习。 这样就达不到向佛陀学习的目的,从而脱离了自己的学佛目标。 第三就是僧宝。 僧宝主要是指僧团,因为佛陀已经入灭。 谁来帮助我们了解佛教,谁来宣传佛教,谁来带领我们进行修证? 这就要靠僧宝来实现。 好比佛陀讲的法是药,这药怎么才能到病人的口中去治病? 这就要靠僧团里的僧人,去宣传,去带领大家修证。 2、我们为什么要求受皈依? 因为假使我们不皈依三宝,跟三宝接不上气,便得不到三宝的功德。 所以,必须皈依。 一切众生都在苦里逼迫,像我们人间的分段生死苦,现行尘重的烦恼,只有诸佛才能够帮助我们解脱痛苦。 因为佛现在不住世了,我们皈依佛之后,就皈依佛所说的法,‘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华严经》里是这么告诉我们的。 必须得有僧宝传法,所以要皈依僧。 因此,学佛第一步就是要皈依佛、法、僧三宝。 我们应该知道,皈依佛,是皈依一切佛;皈依法,是皈依一切佛所证的涅槃法;皈依僧,是皈依一切佛弟子。 若约依止和出家来说,则唯以一佛一僧为师了。 我们大家能遇到三宝,能发起求皈依三宝的心,能遇到三宝,能受皈依,这都是多生的善根,都不是现前发愿所能得到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些。 很多人说我信佛但我不皈依可以不可以? 我们认为每一个人有信仰的自由,你信仰什么是你自己的事情。 信仰佛教就要受皈依,否则你永远是门外汉。 因为你得不到信仰的功德,得不到佛陀的加持。 你很容易就会失去你的信心。 这样的人充其量不过是佛学爱好者。 只有受了三皈依你才能成为佛弟子,才算真正入了佛门。 因为三皈依是两千多年来师傅传弟子,面面相传无有间断,有很大的功德和加持力量。 3、皈依三宝之后,就依着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修行,这是一切的根本。 如果没有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修其他的一切法门就不能成就,皈依三宝才能建立正确的信仰,实现自己的信、解、行、证的步骤。 受了皈依,要先懂得什么是佛、什么是法、什么是僧,要懂得佛的功德、法的功德、僧的功德。 之后就是发一个信仰心,发心之后,要修行。 怎么样修行呢? 就是皈依佛、皈依法、佛依僧。 你要开始学佛,佛在因地当中,就是这样修的,他所以后来能够成就佛果,就是他最初的发心——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4、皈依之后一定要发心,要发菩提心。 讲菩提心就是三种心,第一是修出离心,对这个悲苦的世界要出离、要超脱。 第二得有大悲心,为了度有缘的众生,或者六亲眷属,这是情爱大悲。 对一切畜生,不论马、牛、羊、鸡、犬,飞行的、极小的动物,把牠们当成人一般的看待,平等地看待,这才叫大悲心。 一切跟我们不相干,甚至是我的冤敌,最不满意的那个人,处处跟我作对的冤敌、冤家,必须先度这些人。 第三是般若心,有了悲心还必须具足智慧。 有了智慧才能度己度人。 5、很多人问:如果把自己的信仰确定为佛教后是否其它的宗教活动就不可以参加了? 不是的,我们把信仰确定为佛教后是不再去信仰其它的宗教,但是其它的宗教活动或礼仪我们可以参加和研究,只是不把她当成自己的信仰。 法宝和僧宝也是一样。 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在皈依佛教之前,看了很多的佛教的书。 对佛教宣传的因果,善法等等深信不疑,但对三世因果和六道轮回无法接受,所以一直无法深入地去看佛经。 当时一看到有关三世因果和六道轮回等玄妙的东西的时候就无法接受,认为是神话就无法看下去了。 现在看来真是可笑,实际上是因为自己的智慧不够,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戴上了有色眼镜。 一直到相信了佛教,皈依了三宝才把自己的有色眼镜脱掉。 耽误了很多美好的青春岁月,皈依后再来看佛陀的教诲,真是相见恨晚。 刚开始学佛的人,这时候应该看看有关《皈依的意义》等书籍。 再有就是多看看老和尚的开示文集,因为老和尚的生活禅是入门最方便的修行方法,比如感恩、包容、分享、结缘;信仰、因果、良心、道德;生活中修行,修行中生活等。 还有就是大和尚的禅心三无(过去无悔,现在无怨,将来无忧);入佛三知(知止、知足、知皈)等。 这些文章就比较好理解,同时也好找,柏林寺的网站,以及老尚出的文集里都能找到。 这些文章不但能帮助我们很快地建立自己的信仰,还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自己的问题,甚至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当然也要多看看其他的大德的开示,看看祖师的语录和年谱。 比如《虚云老和尚的年谱》,他的《禅堂开示》等。 还有《五灯会元》,《景德传灯录》等等书籍。 对于难懂的经典也可以看看,不懂没有关系,可以看别人的注解,或放在一边。 等有机会或自己的智慧升起的时候自然会慢慢理解而懂了。 再如象《心经》、《金刚经》等经典可以死记硬背,把她背下来。 没准那天开窍,就了解了一句半偈的,到时候都会受用无穷。 如此等等,只要自己有时间就学。 (二)勤修戒、定、慧三学。 进了佛教的大门,成为了佛陀的弟子,怎么做呢? 看看佛陀是怎么教化他的弟子。 佛陀在快要入灭时候很多佛陀的弟子就问佛陀,您入灭了我们没有了导师怎么办啊? 佛陀说你们要以戒为师。 说明学佛要从学戒开始,而现实中出家人也是一样,出家后第一件是要做什么呢? 要学戒;要受戒;要守戒。 古代更是严格,出家五夏以前只能学戒,不能参禅。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无始以来做了很多的坏事,这些坏事损害了很多众生的利益,我们要忏悔,要消业障。 如果业障不消除,会一事无成。 我们只有好好地忏悔后才能安心地去做其他的事情,同时我们还要好好地守好自己的戒律,否则我们无法安心,就更谈不上做其他的事情了。 只有我们的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身三(不杀、不盗、不邪淫)口四(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意三(不贪、不嗔、不痴)做的好,戒体清净,那么我们才能不会整天用身体去胡作非为;用嘴巴去胡说八道;用思想去胡思乱想。 当我们的戒体清净后,我们就能够把不安的心慢慢安定下来。 一心念佛;一心参禅。 所谓的由戒得定。 最后由定再生慧。 因为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如何保证我们有充分的信心来完成戒、定、慧的修学是很关键的问题,否则容易变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天天的胡思乱想变成了我的智慧怎么还没有发起来? 开始怀疑这个,怀疑哪个,更甚的人对佛法失去信心。 这就要靠我们发菩提心和行无为法来实现。 一位佛子,受了三皈依,皈依佛了,遇到一些灾难后还信不信佛呢? 坐过三十多年牢的梦参老和尚是这么说的:“假使热火轮,犹如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 ”就是说热火轮烤我们那么难以忍受的痛苦也不能使我们的菩提心退了,就叫菩提心。 怎么行无为法? 就是努力按照正确的方式去做而不管结果。 或者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在信心发生动摇的时候想想祖师的事迹,看看六祖大师他在那里已经坐了一千多年了还一直在那里鼓励我们也来解脱,许许多多的祖师经过同样的方式得到了解脱。 他们为什么能实现,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 !多看看祖师的文集和语录,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从自己的所作所为看看? 不要认为自己这不行那也不行,更不要认为自己就比别人矮一节,如果是这样那我应该告诉你,你为什么会比别人矮一节,那是因为你跪着,你站起来就和别人一样高了。 应该看到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是不是来得进步,经过这段时间的修行是不是生活和工作中的障碍比以前来的少了,是不是自己的处理烦恼能力有所增强? 这样就可以看到我们修行后的进步,就会对修行发起强烈的信心和欲望。 佛法的修行实际上就是修戒、定、慧,因为修戒可以让我们得到福报。 有了福报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就不会有障碍,我们做什么事情就会很容易实现,就可以用更少的时间来实现自己更多的愿望。 而智慧是佛教目的,有了智慧我们可以轻松解决烦恼,有了智慧我们可以了生脱死,有了智慧我们可以帮助别人。 所以修行不外乎是修福与修慧。 《法华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 修行结果阿罗汉是证到一切智;菩萨是证到一切相智;佛是证到一切智智。 过程是一样的都是修持戒、定、慧。 如何修行要看各人的因缘,每一个人的用功方式一定是不一样的,但产生的结果会是一样——智慧。 这里向大家介绍禅宗第四祖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这本书上把修行的方式和结果都讲得非常清楚。 比如书中解说:‘云何能得悟解法相,心得明净? 信曰:亦不念佛,亦不捉心,亦不看心,亦不计心,亦不思惟,亦不观行,亦不散乱,直任运;亦不令去,亦不令住,独一清净究竟处,心自明净。 或可谛看,心即得明净,心如明镜,或可一年,心更明净;或可三五年,心更明净;或可因人为说,即得悟解;或可永不须说得解。 经道:众生心性,比如宝珠没水,水浊珠隐;水清珠现。 ’我们要怎么才能开悟,才能了达事物的真相? 前面这段修行的方法和结果祖师全给我们说出来了。 再如《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里说的:‘深行菩萨入生死,化度众生,而无爱见。 若见众生有生死,我是能度,众生是所度,不名菩萨。 度众生如度空,何曾有来去。 《金刚经》云:灭度无量众生,实无有众生得灭度者。 所以初地菩萨初证一切空,后证得一切不空,即无分别智。 亦是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是空。 所以菩萨修学空为证。 新学之人直见空者,此是见空,非真空也。 修道得真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无有诸见也。 善须解色空義。 学有心者,要须心路明净,悟解法相了了分明,然后乃当为人师耳。 复须内外相称,理行不相违,决须断绝文字语言,有为圣道,独一净处,自证道果也。 ’这里就把我们修行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指出来了,让我们能够轻松入道,少走弯路。 还有如《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里说的:‘略而言之,凡有五种:一者知心体,体性清净,体与佛同;二者知心用,用生法宝,起作恒寂,万惑皆如;三者常觉不停,觉心在前,觉法无相;四者常观身空寂,内外通同,入身于法界之中,未曾有碍;五者守一不移,动静常住,能令学者明见佛性,早入定门。 ’ 这又把五种用功方式也详细地告诉我们,就看我们怎么去做了。 又比如《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里说修行的结果:‘真得心者,自识分明,久后法眼自开,善别虚之与伪。 或复有人计身空无,心性亦灭,此是断见人,与外道同,非佛弟子。 或有人计心是不灭,此是常见人,亦与外道同。 今明佛弟子,亦不计心性是灭,常度众生,不起爱见;常学智慧,愚智平等;常在禅定,静乱不二;常见众生,未曾是有,究竟不生不灭,处处现形;无有所闻,了知一切,未曾取舍;未曾分身,而身遍于法界。 ’如此等等《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实在是一本很好的修行指导书。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这本书老和尚在2003年四祖寺禅七期间作过详细的解释,全部的文章在《双峰禅话》里面可以找到。 各种修行的方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要看各人的因缘,关键是要对准自己的情况认准一个法门,真正做到《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里讲的:‘得意即忘言,一言亦不用。 ’或者禅宗祖师讲的:‘老鼠啃棺材\’。 知道了修行的方式以后,精进不断,如救头燃将来总有一天大开智慧得大成就。 (三)熄灭贪、嗔、痴三毒。 贪、嗔、痴三毒是对人性弱点的概括,所谓贪,是指人的贪欲,尤其是人的身体的各种欲求,嗔指嗔怒,指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及情感,痴指愚痴,指人的不发达的智慧。 佛教认为人的身体是贪欲的,人的情绪是不稳定的,是好怒不善的,人的智慧是低下的,总之,对人性是彻底否定的。 贪、嗔、痴的不满足不光是危害自己也危害别人,甚至大到发动战争。 五蕴与贪取联结在一起,所以叫做五取蕴,五蕴与取的联结产生种种贪欲,贪欲才是苦的真正原因。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多么形象地描述了贪的结果。 贪心的毒害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每一个个意识。 我们无始以来遍行贪心,结果是什么,是地狱的罪苦;是贫穷困苦;是疾病的缠绕;是无尽的生死轮回。 所以贪火之毒、之深是我们要消灭的第一个心念。 因为这贪是三毒的源头,贪不着就嗔,执着于贪就有了痴。 而且贪心是犯戒的根源,甚至已经开始修道的人还不知不觉地去贪,贪什么? 贪神通。 结果是什么? 结果就象《瑜伽焰口》里讲的:经窗冷浸三更月,禅室虚明半夜灯。 用了一辈子的功,自己还没有觉悟,还在神通的怪圈里面转。 真是黄花翠竹空谈秘密真诠。 白牯黧奴徒演苦空妙偈。 到头还在那里等着后人来超度他自己。 我们贪不着就发嗔,就怨天尤人,不知不觉就违背了自己的道意。 嗔心是我们修道的最大敌人,是我们修行菩萨道中退失菩提心的始作俑者,是我们舍弃众生违背自己意愿的会子手。 所谓火烧功德林,使我们辛辛苦苦建立的道意抹灭至尽。 所以嗔火之毒势如洪水猛兽,一但失防万劫不覆。 到头来下了下三涂还在问,我辛辛苦苦修道怎么修到下三涂里来了。 有一句俗话叫痴心妄想。 痴心从没有离开妄想,有了妄想就会有痴心。 就象上面讲的痴心来自于自己的贪心和嗔心,贪不着就发嗔,执着于自己的贪和嗔的妄想就引发了痴心。 痴心的目的很明确——三恶道的果报。 《华严经》说:贪、嗔、痴三业能令众生入三恶道中。 纵生人中贫穷孤独,凶狠暴戾,愚钝无知。 前世造因本来就源于贪、嗔、痴,今世还继续贪、嗔、痴,其结果还是轮回。 所以佛陀正是由于认识到人性的丑恶,他提出了一整套理论对之进行限制和改造,使之经过脱胎换骨,超凡入圣。 佛教以戒、定、慧三学来对治贪、嗔、痴三毒,戒其贪欲,定其乱心,除其愚痴,从而使人身心清静,生大智慧。 佛教对人性主要是进行限制和破除,因为人性本恶,无可保留,因而其所达到的目标也是超越人类,成为出离轮回、不住三界的诸佛菩萨。 对人可谓贬之也深,期之也高。 所以我们要尽量地避免贪、嗔、痴的发作,不要被贪、嗔、痴的迷惑失去自己的道心。 这就要多看看佛陀说的经典,多看看祖师的事迹和语录。 这样就能坚定信心,用自己的戒、定、慧来克服贪、嗔、痴。 克服贪、嗔、痴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他们转化为戒、定、慧。 怎么转贪、嗔、痴为戒、定、慧? 或者说我们的贪心是不是从贪图五欲(财、名、食、色、睡)转成贪七圣财(信、戒、闻、舍、慧、惭、愧)了? 修行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我们怎么知道我们修行在进步呢?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三毒心是不是在减少乃至熄灭? 贪心是不是有所减少乃至熄灭? 嗔心是不是在减少乃至熄灭? 痴心是不是在减少乃至熄灭? 这都是检验我们修行的一个很好的尺度。 (四)净化身、口、意三业我们的修行是否有所成就? 那就要看我们的所作所为。 我们的所作所为表现在我们的身、口、意三业上,我们是不是能够所行皆是十善? 我们是不是做到了三业(身、口、意)勤为佛事,四仪(行、住、坐、卧)皆是道场了? 我们的胡作非为还有多少? 是不是把胡作非为改成做礼敬诸佛、广修供养、请转(佛)法 (之)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等佛事了;我们的胡说八道还有多少? 是不是把胡说八道改成称赞如来、忏悔业障等等佛事了;我们的胡思乱想还有多少? 是不是把胡思乱想改成随喜功德、恒顺众生、普皆回向等等佛事了。 换句话说就是净化我们的身、口、意,将他们由行恶净化为行善。 去行普贤菩萨的十大愿望,使自己的觉悟慢慢达到究竟,直到成佛。 (五)学佛的目的——了生脱死实现觉悟要了生脱死实现觉悟,必须心空荡荡的,一切不住。 知道一切变化都是我们自己佛性的功能所显现,无所追求,无所取着,潇洒自在的,才是大成就,大自在,大神通。 假使有所追逐,有所祈求,心里还是烦恼依旧,纵然五通齐发也不是成就。 所以我们学佛是学个潇洒自在,在这个社会上一切随缘,尽己之能,为群众服务,能上能下,无所追求,无所取着。 真正潇洒自在了,才是大乘佛教的真义,才算是成就。 我们生时如果能做到一切境都不粘着,毫无爱嗔取舍之心,等到腊月三十到来,也自然不着境,而逍遥自在地无生死可了了。 这时候再来看看《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说的:‘初学坐禅时,于一静处,直观身心、四大五阴、眼耳鼻舌身意及贪嗔痴,若善若恶,若怨若亲,若凡若圣,及至一切诸法,应当观察:从本以来空寂,不生不灭,平等无二;从本以来无所有,究竟寂灭;从本以来清净解脱。 不问昼夜,行住坐卧,常作此观,即知自身犹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热时炎,如空谷响。 若言是有,处处求之不可见;若言是无,了了恒在眼前。 诸佛法身皆亦如是。 即知自身从无量劫已来毕竟未曾生;从今已去,亦毕竟无人死。 若能常作如是观者,即是真实忏悔。 千劫万劫,极重恶业,即自消灭;唯除疑惑不能生信,此人不能悟入。 若生信,依此行者,无不得入,无生正理。 ’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好惨! 忙了半天那有什么生死要了! 一切不过是自己的贪、嗔、痴带动身、口、意造业然后自作自受。 明白了佛菩萨祖师的教诲后我们就会自由自在地守戒、就会一心不乱地入定、就会用自己的智慧随心所欲地大做佛事,真正做到三业勤为佛事,四仪皆是道场。 通过一段时间的修行,当你对佛教有所了解,这时你再去看看《永嘉大师证道歌》或其它的经典、文集等书籍的时候就会发现,佛教真是太不可思意了。 就会乐此不彼,也就是佛教里说的游戏神通自在了。 这些是我学佛的一点心得,供养给大家。 一定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得到大家的指导与交流。 不对的地方在这里向大家求忏悔。 阿弥陀佛! 发布时间:2025-06-15 14:02:37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9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