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读李商隐写香的无题诗 内容: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这是李商隐的无题诗中我很喜欢的一首,起句最高,迷离恍忽。 短短八句之中,就有两处涉及到香。 第一处是金蟾啮锁烧香入,说的是熏香的器具。 所谓金蟾,是古代一种非常精巧的香炉,用铜制成(当然也不排除有土人真拿金子来做),作蛤蟆状。 古时室内香炉焚烧的香,有条状、块状、碎粒状或线形,这种金蟾是专门用来烧线香的。 可以将线香从金蟾嘴上插入腹内,嘴上有锁扣,可以控制用量,预先设好,烧完定量自然熄灭,不至于浪费香料或者香味过浓。 从这种精巧的器具可以看出,古代中国人熏香的兴趣实在很大,真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古代所用香料的种类很多,一般的香料多半是植物类的,如干花或某些树木制成,如檀香木。 动物类的香料都很名贵,如麝香。 中国人对香料自古就有崇洋媚外的传统,最名贵的香料都是外国进口的。 如沉水香,据说东南亚有一种稀有的香木,这种木头倒在水边,天长日久沤烂了,木心就是沉水香,非常贵重。 再如龙涎香也非常名贵,其实是抹香鲸的分泌物,由于产自海外,就以讹传讹叫这个名字了。 香料多,烧香的器具也不少。 香炉是古代贵族和有条件的人家中的必备器皿。 不过古代的香炉并非都象现代人所见的一个鼎装一肚子灰,插几柱线香那个样子,而是构造很讲究,有些精致的香炉甚至有特别的导出管道来控制香烟的形状。 古人在寺庙、静室、闺阁,无论正规还是不正规的场合都烧香。 阵阵幽香的环境很能营造情绪。 诗中第二处说到香是贾氏窥帘韩掾少,这是一个香艳故事,同时也涉及了古代香料的一个主要用途:熏衣或随身佩戴。 这个典故说的是:汉朝的大官贾充,手下有一个幕僚姓韩(掾即文书幕僚之意),年轻俊美,一表人才。 有次韩帅哥去贾充家,贾充的女儿在帘子后边偷看到了,一见倾心,于是偷偷遣人致意,不久两人就好上了。 正好有人来给贾充送礼,礼品是一种名贵的香料(好象就是龙涎香),贾充给了爱女,女儿回头就送给了情郎。 韩帅哥也老实,不客气地带在身上。 他来贾充家里,贾充拿鼻子一闻,就知道出事了。 不过贾充并未发作,而是不声不响,赶紧把女儿嫁给了他。 用香熏衣和随身带香,是古代普遍的用法。 用料也更广泛,包括常烧的香,还包括其他不大烧的香,如种类繁多的香草。 最普通的熏衣草,就是制干后夹在衣橱、书橱里用的。 其他的香草数不胜数。 嫌熏衣还不够意思的人,就会带在身上。 后世的人当然不会象屈原那么土,把草别在身上,于是出现了各种特制的香饼、香料环佩,更普遍的用法是香囊,就可以装各种块状香料,带在身上慢慢的香。 这并非女士的专利,男人也很普及,清朝的公子哥儿,玉佩、香囊、鼻烟壶是典型的随身三小件,红楼梦中讲得很多。 提起《红楼梦》,才想起还有贾宝玉这样的,人家都不用香囊了,而是直接就把沉香粒装在荷包里。 水月庵里祭金钏,突然想起应该烧点香,于是拿出来就烧,不愧为专业户。 发布时间:2025-06-14 10:21:12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9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