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百喻经卷上》:36、破五通仙眼喻 内容: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入山学道,成为得到五种神通的仙人,天眼彻视,能看见地下一切隐伏著的宝藏。 国王听闻了这事,很高兴,就对臣下说:「如何才能使这人常留在我国,不到别处去,使我的库藏中的珍宝源源不断地增加?」有一位愚臣即刻前往仙人那儿去,把他的双眼挑了,拿来对国王说:「臣已经挑了他的眼睛,他就再也离不开了,常住在这国家了。」国王对大臣说:「所以渴望仙人留住在这儿,只是因为他能见地中一切隐伏著的宝藏。 如今你毁了他的眼睛,还有什么用?」世人也是这样,见头陀在山林旷野、塚间树下苦行,修习四意止和不净观,便强行拉他到家里来,好生供养起来。 结果是毁了他的善法,使道果不能成就,丧失掉他的道眼,已失掉了他的苦行所得,供养他应得的好处也就都一无所获了。 就像那个愚臣,平白地毁掉仙人的眼睛。 这故事比喻∶世人看到在山林郊野中刻苦清修的高僧们,就非常恭敬地把他请到家里来供养,不知道这样做会使他不能刻苦用功,甚至毁破他的善法和戒行,使他不能成就道果。 这是在家佛教徒常常会犯的毛病和过失。 护法不知法,供养不如法,或以世俗情谊妨扰出家大德的戒定清修,自他两受其害,过失是很大的。 尊者僧伽斯那撰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写在前面:《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 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 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百喻经卷上闻如是。 一时佛在王舍城。 在鹊封竹园。 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 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 从座而起白佛言。 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 故来归问唯愿说之。 佛言甚善。 问曰。 天下为有为无。 答曰。 亦有亦无。 梵志曰。 如今有者云何言无。 如今无者云何言有。 答曰。 生者言有死者言无。 故说或有或无。 问曰。 人从何生。 答曰。 人从谷而生。 问曰。 五谷从何而生。 答曰。 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 问曰。 四大火风从何而生。 答曰。 四大火风从空而生。 问曰。 空从何生。 答曰。 从无所有生。 问曰。 无所有从何而生。 答曰。 从自然生。 问曰。 自然从何而生。 答曰。 从泥洹而生。 问曰。 泥洹从何而生。 佛言。 汝今问事何以尔深。 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 问曰。 佛泥洹未。 答曰。 我未泥洹。 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 佛言。 我今问汝。 天下众生为苦为乐。 答曰。 众生甚苦。 佛言。 云何名苦。 答曰。 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 故知死苦。 佛言。 汝今不死亦知死苦。 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 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 悟须陀洹果。 复坐如故。 佛言。 汝等善听。 今为汝广说众喻。 原典:36、破五通仙眼喻昔有一人,入山学道,得五通①仙,天眼彻视②,能见地中一切伏藏③种种珍宝。 国王闻之,心大欢喜,便语臣言:“云何得使此人常在我国,不余处去,使我藏中得多珍宝? ”有一愚臣,辄④便往至,挑仙人双眼,持来白王:“臣以挑眼,更不得去,常住是国。 ”王语臣言:“所以贪得仙人住者,能见地中一切伏藏。 汝今毁眼,何所复任⑤?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见他头陀⑥苦行,山林旷野,塚间树下,修四意止⑦及不净观⑧,便强将来,于其家中,种种供养,毁他善法,使道果不成。 丧其道眼,已失其利,空无所获。 如彼愚臣,唐毁他目也。 注释:①五通:一般所谓五通,指修四根本静虑所得五种超自然之能力。 亦作五神通。 ②天眼彻视:用五神通之天眼通,看事物观察得透彻深远。 ③伏藏:指埋藏于地中之宝物。 ④辄:犹“即”。 ⑤任:明本作“往”。 ⑥头陀:谓去除尘垢烦恼,为苦行之一。 指对衣、食、住等弃其贪著,以修炼身心,亦称头陀行。 ⑦四意止:又称四念住、四念处。 即以自相、共相,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次第对治净、乐、常、我等四颠倒之观法。 ⑧不净观:又作不净想。 为五停心观之一。 即观想自他肉体之污秽,以对治贪欲、烦恼之观法。 人的尸体随时间而变化为丑陋形状等等不净之观尸法,主要对治贪欲之心。 来源: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3、网文 发布时间:2025-05-25 08:17:03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9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