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百喻经卷上》6、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内容: 译文:从前有位愚人,养育了七个儿子,其中一个先死掉了。 愚人这时见儿子已经死了,便想将他停置在家中,自己弃家到别处去。 傍人见了,就对他说:「生与死的境地不同,应当速速入殓了,运至远处去埋葬吧,怎么能停放在家里,自己却欲弃家而去?」愚人当时听了这话,便想:倘若不可停放,定要葬掉的话,还须再杀掉一个儿子,担子两头,各放一个,这样才可稳顺地担到那儿去。 于是便再杀了一个儿子,挑着,到远处的林野之地葬掉了。 当时人们见了,不禁愕然,竟有这般闻所未闻的事情,大大地嗤笑了他。 就譬如比丘私底下违犯了一条戒律,心内害怕改悔,便默然覆藏住了,自己骗说自己是清净的。 或有知情者对他说:「出家人守持禁戒,就如守护明珠一样,不使它们有所缺漏。 你现在违犯了所受的戒律,为什么不想忏悔?」犯戒者答道:「倘若须忏悔的话,要再犯一戒,然后才表出罪过,以求改悔。」于是便继续破戒,多作不善的事情,这样才一下子发露自己的罪过。 如那愚人一样,一子已死了,又杀一子。 如今这比丘也是如此。 百喻经尊者僧伽斯那撰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写在前面:《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 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 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百喻经卷上闻如是。 一时佛在王舍城。 在鹊封竹园。 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 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 从座而起白佛言。 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 故来归问唯愿说之。 佛言甚善。 问曰。 天下为有为无。 答曰。 亦有亦无。 梵志曰。 如今有者云何言无。 如今无者云何言有。 答曰。 生者言有死者言无。 故说或有或无。 问曰。 人从何生。 答曰。 人从谷而生。 问曰。 五谷从何而生。 答曰。 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 问曰。 四大火风从何而生。 答曰。 四大火风从空而生。 问曰。 空从何生。 答曰。 从无所有生。 问曰。 无所有从何而生。 答曰。 从自然生。 问曰。 自然从何而生。 答曰。 从泥洹而生。 问曰。 泥洹从何而生。 佛言。 汝今问事何以尔深。 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 问曰。 佛泥洹未。 答曰。 我未泥洹。 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 佛言。 我今问汝。 天下众生为苦为乐。 答曰。 众生甚苦。 佛言。 云何名苦。 答曰。 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 故知死苦。 佛言。 汝今不死亦知死苦。 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 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 悟须陀洹果。 复坐如故。 佛言。 汝等善听。 今为汝广说众喻。 6、子死欲停置家中喻原典:昔有愚人养育七子。 一子先死。 时此愚人见子既死。 便欲停置于其家中。 自欲弃去。 傍人见已而语之言。 生死道异当速庄严①致于远处而殡葬之。 云何得留自欲弃去。 尔时愚人闻此语已即自思念。 若不得留要当葬者。 须更杀一子停担两头乃可胜致②。 于是便更杀其一子。 而檐负之远葬林野。 时人见之深生嗤笑怪未曾有。 譬如比丘私犯一戒。 情惮③改悔。 默然覆藏自说清净④。 或有知者即语之言。 出家之人守持禁戒如护明珠不使缺落。 汝今云何违犯所受欲不忏悔。 犯戒者言。 苟须忏者更就犯之然后当出。 遂便破戒⑤多作不善。 尔乃顿出。 如彼愚人一子既死又杀一子。 今此比丘亦复如是。 注释:①庄严:此处指慎重入殓、安葬。 ②胜致:胜,顺利;致,到达、送到。 ③情惮:害怕。 情惮改悔,心里害怕改正悔过。 ④清净:指远离罪恶行为,离开世俗烦恼的状态,通常包括身、语、意三个方面。 ⑤破戒:破坏戒律、规定。 大小乘戒律也有所区别。 通常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 解说:不善的事,不可一不做,二不休。 辨析:这个比喻是比喻释门弟子不依戒行事,隐瞒过失,以致贻误自身。 这至少给了我们一点有益的启示:防微杜渐,免成大患。 认识错误是走向正确的前提。 如果知错不改,文过饰非,是难以有所建树的。 智慧的人与愚蠢的人最大的区别正是在于能够常常反省自身,知错就改。 古往今来,几乎所有能够改造社会的人,恰恰都是能把握自身,首先改造自己的人。 李斯在秦国当客卿时,在被驱逐出秦国时写了一篇上书。 对这篇批评的文章,秦始皇读后不仅接受了言辞犀利的指责,而且立即改错,下令急速追回李斯,井任命他担任了全国的司法首长廷尉的职务。 因此聪明人正是能很快地发现和改正错误的人;愚蠢的人就是知错不改、执迷不悟,甚至变本加厉、错上加错的人。 摘自: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3、网文 发布时间:2025-05-24 10:30:29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9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