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金刚经讲义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内容: 金刚经讲义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金刚经讲义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江味农居士著 (己)三,明无法可得。 分二:(午)初,陈悟;次,印释。 (午)初,陈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 上来,初约福德言其无实。 无实者,所以明缘生性空也。 福德之大者,莫过庄严报身。 故次约具足身相,以明性空。 现此身相,原为说法。 故三约说法者无法可说,以明性空。 说法原为度生,故四约众生,以明性空。 一层追进一层。 追至此科,则一空到底,如桶底脱。 何以言之? 佛现具足身相,既原为说法度生。 而佛之所说,原说其所得,所谓如语。 今知莫非缘生。 缘生之法,当体是空。 故具足身相,有名非实。 说法,亦有名非实。 众生,亦有名非实。 然则岂非得即非得,佛即非佛,一往皆有名非实也耶? 则一丝不挂,空寂之性,竟体呈露矣。 此本科之要旨也。 长老前云: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然尚以为在八地时,因其不存有菩提之法,故今成佛得菩提耳。 今乃知所谓佛得菩提者,亦复得而无所得也。 意深于前。 故自陈初悟,说一耶字。 正显一空彻底,如梦初觉景象。 此约事言也。 若约理言,长老早与如来心心相印。 今陈初悟者,正指示学人应如是穷究到底,不令有一丝法执存在。 然后我空性显,始觉合于本觉而成大觉耳。 其故作疑问之辞者,又以指示学人,虽如是悟,当请明眼人为之证明也。 上句先言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明约修因证果说,非毕竟无得。 下句始言无所得,是明若约法说,非毕竟有得,总明无得之得、得而无得之意。 句中有眼,不可儱侗。 (午)次,印释。 【‘如是,如是! 须菩提! 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两言如是者,印可上言非毕竟无得,非毕竟有得,所悟不谬也。 佛说之义更深。 乃将长老说者,更推其原。 犹言,何以无所得乎,因其本无少法可得故也。 此意正承我字来。 我无少法可得,正明我空也。 因其我空,尚不见有少法,那有少法可得。 既无少法可得,又那有得法之佛。 言乃至者,正明其空之又空,一齐扫尽。 正当尔时,一念不生,湛湛寂寂,性德圆明矣。 总之,性空寂中,本无少法。 使其见有少法,正是我见。 尚何所得? 惟其不见有少法可得,乃真得耳。 句言我于无上菩提,无少法可得,妙。 我不见有少法可得耳。 言下含有非竟无法,故接言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显非无无上菩提之名言也。 又以显无上菩提,但名言耳,岂可著乎! 故无有少法可得也。 又以显所谓法,所谓得,皆因缘所生。 缘生体空。 正当有如是名言之时,却本来无有少法可得也。 眼光四射,八面玲珑。 前来无法得菩提之义,至此畅发无遗。 则无法发菩提之义,更因而彻底洞了。 正所以开菩萨之正知,俾得通达无我、法耳。 上来心行叵得一科,遣能执也;诸法缘生一科,遣所执也。 然而能所对待,牵引愈多。 故所执之诸法中,复有能所。 如福德胜报,所生也;布施六度,能生也。 而就布施之法言。 法,所施之物也;说者,能施之人也。 就布施之事言。 说法者,能布施也;闻法之众生,所布施也。 更细别之。 我,能证者也。 法,所证者也。 总之,一切事莫非对待,有对待便有能所,有能所便有分别,有分别便有执著。 然而少有分别,便是第六识,所谓我相是也;少有执著,便是第七识,所谓我见是也。 故一一明其皆是缘生。 使知缘生体空,有名非实。 必应步步观空,层层遣除。 其所以痛遣所边之法者,正所以痛遣能边之我。 盖二者本是对待相形而成,彼销,此亦销矣。 而先说心行叵得,是直向能边遣除。 然我相我见之不易遣,多为外境所移。 故于诸法更说得详细也。 由是可知用功之法矣。 盖遣能当遣所,遣所即遣能。 遣能所即是遣分别,遣分别即是遣执著也。 分别遣尽,则六识转;执著遣尽,则七识转。 二识既转,则我、法双空,皆是一如矣。 皆是一如,所谓平等也。 故下接言是法平等,直显性体焉。 发布时间:2025-05-23 09:27:44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9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