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隆化唐三营的万寿寺 内容: 隆化唐三营的万寿寺佛系成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看破红尘、按自己生活方式生活的一种生态状态和人生态度。 该词衍生出“佛系青年”、“佛系男子”、“佛系追星”、“佛系生活”等一系列的词语。 今天我们要说的并不是谁的佛系人生,而是我的佛系家乡——唐三营镇。 从前有个热河,热河有个县,县里有个镇,镇里有座庙。 庙里呀有个老和尚唱起悠扬的经。 一个坐落于承德市隆化县向北40公里的小镇,一直按照自己的生活节奏和态度过着平静而知足的日子。 这里四季分明,天高云阔,人们热情友善既有着北方人的豪爽性格,又有不着痕迹的细腻。 在村落中有这样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那就是万寿寺啦。 和北京的万寿寺同名虽然不如这个名号响,但是在乡亲们的眼里这个寺庙的意义可大不一样。 关于万寿寺的故事我们都听了很多,但是我想还是在公众号建起来的第一天,来和大家一起回忆一下这座寺庙的历史,以后介绍给我们的外地朋友,除了长辈们口口相传的传说,我们也是有十足的时间和数据来说明这一建筑群的历史,记得关键时间和数字。 这是除了传说以外,你不认识的万寿寺。 唐三营万寿寺始建于清康熙42年(公元1702年)8月,完工于康熙45年5月。 房屋共80间。 总占地13340平方米,其中主寺面积3200平方米,另有主持院落和戏楼广场等。 因建于万寿山脚下而得名。 由朝庭依诏敕建,康熙帝御笔亲提“万寿寺”三个大字,制成金匾挂于山门正方并幸于60岁生日时在此度过。 本寺建成后,威名远扬,成为清代管辖古北口外唯一的一处汉传佛道双修的主持寺庙。 万寿寺建筑全部为硬山式,卷棚顶,青砖青瓦,飞檐结构,依寺内南北中轴线排布。 气势雄伟,错落有致,具有典型的古代寺庙建筑风韵。 其寺内各殿神像造型独特,雕塑富丽,神态逼真,实为传统雕刻的艺术珍品。 万寿寺主寺建筑分前殿和后殿两部分。 其布局和神像是:前殿自“山门”入寺,过“香亭”进至“娘娘殿”,左右分别设置“钟楼”、“鼓楼”和配殿禅堂。 山门内神像:左为“王灵官”、右为“赵公然”座像;娘娘殿主要神像为九尊座像,分三三排列,正面为“三肖神女”(云霄、琼霄、碧霄),面侧有风火、眼光、花娘娘,右侧催生、子孙和斑 疹娘娘;两侧站班为神女和助生婆等。 殿内墙壁上有精细彩绘天女散花、麻姑献 寺、观音讲法等。 后殿为“大佛殿”。 左右分别为“老爷殿”和“药王殿”。 东西两侧为配殿。 大佛殿前依娘娘殿后为“韦陀殿”,内设护法神韦陀站像一尊。 大佛殿内神像:正面三尊,中为“释迦牟尼”坐像,其左右各为骑青色狮子“文书菩萨”和骑白象的“普贤真人”站像,东西两侧站班神像为“托塔天王李靖”和“二郎神杨戬”。 殿内墙壁绘有如来讲法、神仙聚会等。 “老爷殿”内中为“关羽”坐像,左右各为“周仓”和“关平”站像,墙壁上绘有关公千里走单骑,三英战吕布、桃园三结义、古城会、斩颜良、诛文丑等。 “药王殿”神像:中为“药圣孙思邈”座像,其左右为黑白胡子寿星座像和神通玉女像,东西两侧各为黑白脸武将站像各一尊。 万寿寺作为联结四方的主持寺院,在200多年的佛事互动中,曾有僧众达100余人,历经10代主持僧。 它以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与在唐三营设置的木兰围场总管府、地方守备府、八旗译馆、铸钱坊等清代重要机构相互影响,对于推动地域经济发展和加速唐三营政治、军事、金融、商业、文化等历史地位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万寿寺在文化革命时期遭到损毁,但原有基址和许多重要的遗物尚存。 从1995年起,唐三营群众继承先进文化,以恢复传统庙会,推动经济建设为宗旨,经村民自发组织,在当地能工巧匠的支持下,万寿寺开始修复。 同年7月被隆化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被批准为正式佛教活动场所。 万寿寺随着历史上演着它的兴衰,我们慢慢长大老去,遵循着各自的生活轨迹,每次回去家乡不忘去看看它新的变化。 在“佛系”流行的日子里,觉得这个词就很LOW,对比起来唐三营就是个佛系小镇。 发布时间:2025-05-04 10:59:43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8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