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本性法师:不如吃茶去 内容: 不如吃茶去文/释本性近日,应邀赴武夷山,参加有关禅茶的雅聚。 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曾经,郭沫若这么说。 武夷的山与水,确实,有不少地方是独步天下的。 此次,友人热情,活动之外,还安排深入桐木关,让我们感受名茶金骏眉之源的灵气秀韵。 于其之幽之静,幽中流清,静中鸟跃,几令我流连忘返。 有说,武夷山是千载释儒道,万古山水茶。 也因此,品赏好山好水,目不暇接外,一路上还有品不尽的极品妙茗。 关于极品好茶,真是老天的慈悲恩赐。 我们佛家,尤其禅僧,一直以来,与茶结有深缘,不仅种、制、泡、饮,百丈怀海的《清规》中,更把茶供制度化,从此,茶禅更一味,茶禅更分不开了。 此中之茶,我们不妨冠之禅茶。 比丘本性,乏精于茶,但喜好茶。 对禅茶境界,我理解之,有四个层次,其层阶递进。 1、禅茶之用。 这是禅茶的初级境界。 其有三德,即修禅时助清醒,满腹时助消化,欲望时助抑止。 2、禅茶之礼。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重礼,讲礼。 礼中的一个特色表现形式就是酒文化。 相聚相敬必祝酒,千杯方醉,一醉方休。 禅家戒酒,遂以茶代之。 这样一来,供佛、供僧、敬居士、敬君臣,皆茶,便不失了礼仪之国之礼仪。 3、禅茶之艺。 小时候,见老农用茶,大口大口的喝,很豪放、大气。 现在,人们喝茶,叫品,一小口一小口地啜着,好精致好典雅。 这不仅有传承,也有发展。 古来,就有茶艺,把品茶艺术化。 还有茶艺僧呢,如宋代的福全禅师,茶一杯,诗一句,“煎茶赢得好名声” 。 还有北宋的处谦禅师,因其茶艺出神入化,竟被苏东坡称为“点茶三味手”。 也因此,于禅林,茶风鼎盛,有奠茶、普茶、茶会、茶宴、茶仪等茶事;有茶堂、茶鼓、茶头等茶职;有茶状、茶汤等等,不一而足。 4、禅茶之道。 禅茶,从用、礼、艺,进入道。 在这里,诧异、愕然之后,禅悟了;寂静、静默之后,禅悦了。 于是,浓随浓、淡随淡、沉随沉、浮随浮、荣随荣、枯随枯、香随香、苦随苦,没有心机,没有计较,没有胜负,没有荣辱,忘掉过去,淡薄未来,安于当下。 一切的一切,没有了自他,没有了人我,原来如此,就是那样。 为此,才有了那么多美妙的禅茶公案。 比如:人问:何为祖师西来意? 赵州禅师答:吃茶去! 人问吉州资福如宝禅师:如何是和尚家风? 师答:饭后三碗茶。 赵朴初先生亦有意味深长的禅茶偈: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因为禅茶的出世,派生了许多有意思的附加品,如禅茶之器。 在西安法门寺地宫的出土文物中,便有珍贵的经典金属茶器。 而如紫砂壶等,出自名僧之手的,更是称誉其史,如麦僧十八式。 有段时间,我特意关注了一下茶马古道与丝绸之路。 当时,我就感觉,此道此路,都没有离开过茶之主角。 在这道路上,有友谊,也有仇恨,有大爱,也有阴谋。 这更让我想到,中国抗英的鸦片战争与美国抗英的独立战争,这两场战争,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因为茶而引起的。 因此,在这个世界上,单有茶是不够的。 为了友谊,为了大爱,为了以和平代替战争,在茶上,我们还需加上禅。 要让茶与禅统一融合,这才算圆满。 几千年来,禅茶道路上,有的就是清风明月,而非血雨腥风,这也足以说明了我这观点。 作为好茶者,在此,我祝福广大茶友:有茶更有禅,从此,日日是好日,月月是好月,年年是好年。 发布时间:2025-04-29 13:20:29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8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