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雪漠:杂谈大手印见与明空 内容: 雪漠:杂谈大手印见与明空杂谈大手印见与明空内容提要:大手印见是噶举派遵循的宗教哲学之一。 当然,对于一般信仰者来说,只要具备三者即可:“信、愿、行”,其中“信”为功德母。 低层次的“信”重情感而轻理性。 我在生活中就遇到了许多盲目的宗教信徒,他们盲目的“信”里,迷信的成分居多。 但对于一个真正信仰者来说,不仅要有情感的“信”,还要有理性的“信”,也即智信。 香巴噶举教法更像自然科学,它的修炼也很是体系化,有科学一样严谨的心灵修习方法。 笔者在《大手印实修心髓》(甘肃民族出版社)中解释其详。 大手印见是噶举派遵循的宗教哲学之一。 当然,对于一般信仰者来说,只要具备三者即可:“信、愿、行”,其中“信”为功德母。 低层次的“信”重情感而轻理性。 我在生活中就遇到了许多盲目的宗教信徒,他们盲目的“信”里,迷信的成分居多。 但对于一个真正信仰者来说,不仅要有情感的“信”,还要有理性的“信”,也即智信。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说:“排斥理性而支持感情,在我认为不是进步。 实际上,只要理性似乎还站在宗教信仰的一边,谁也不会想到这一招。 在卢梭当时的环境里,像伏尔泰所主张的那种理性是和宗教对立的,所以要轰走理性! ”罗素宁要本体论、宇宙论证明的老货色,也排斥那种卢梭张扬的那种滥用感情、排斥理性的做法。 (《宗教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佛教是智信的宗教。 无论小乘、大乘,还是密乘,其中随处可见理性的光芒。 不过,拥有理性的宗教很多,如何区别佛教和外道呢? 答曰:用“三法印”印证之。 “三法印”即:“诸法无我”、“诸行无常”、“寂静涅槃”。 符合此三者,即是内道,不符合者,便是外道。 但同是符合法印的佛教内部,仍有许多相异之处,从而构成了佛教派别的繁多。 既然有“派”,便应该相应的有跟其他派别不一样的教义和特点。 同是佛教,故有其“同”;又因其“派”,遂有其异。 藏传佛教诸派修持的教法大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其宗教哲学,却是各有其特点。 那么,噶举派宗教哲学的特点是什么? 《土观宗派源流》(西藏人民出版社)中说:“达布噶举的宗见,系来源于中观应成见。 因玛巴的上师是那若巴与弥勒巴,不论其见修和本续之讲解,都是本着二师之说。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土观大师引用了玛尔巴的道歌:“东至恒河边,仗弥勒师恩,悟法性无生,心把握空性,见离戏本元。 现证三种身,从此断戏论。 ”他还引用了密勒日巴道歌:“汝等劣慧想,佛说一切有。 若于胜义中,无佛亦无魔,无能修所修,无所行地道,无所证身智,故亦无涅槃,唯名言假立,三界器情世,无生本非有,无体无俱生,无业无异熟,故无轮回名,究竟义如是。 ”“如无有众生,三世佛何出? 离因岂有果,故依世俗谛,佛说染净法,一切皆为有。 ”“如是了悟诸智者,不见根识见智慧。 不见众生见如来,不见境相见法性。 ”土观大师以此来证明噶举派的见地是中观应成派的“缘起性空”。 但学界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噶举派的见地在跟中观应成派在“大同”之中,尚有“小异”,如在《密勒日巴道歌集》中,有:“心之自性为明空,直指明空即妙光。 ”“我承洛扎玛巴上师为我直指说,一切诸法皆是自心,我亦如实悟到那自心就是明空之性。 ”“其实心的本来就是空寂光明(明空),若能证悟此点则是成佛。 ”“你的这些经典(文字)我不会,我是以心为学习,所以外境显现均为经典,与显境不分离就是与经典不分离,显境的老师告诉我,外显诸境即是自心,自心即是明空。 ”等内容,细究其内涵,则发现其大手印主张有自心本性,即佛性,称之为如来藏,也即能摄持一切染污诸法在烦恼中之真如自性。 以上观点,有待于进一步商榷。 香巴噶举的教法中认为明空不二,亦即心气不二、心物不二、显空不二。 其“三支法”的内涵,又跟密勒日巴道歌之“一切诸法都是假名安立,空无自性”相若了。 发布时间:2025-04-29 08:48:38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8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