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悟慈法师:杂阿含经卷第十五 内容: 杂阿含经卷第十五三六五、本经叙述若对于老病死,能生厌,而离欲,而灭尽,而不起诸漏,而心善解脱的话,就叫做见法般涅槃。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所谓见法般涅槃一法,为甚么如来会说见法般涅槃呢?」(见法就是现法,也就是现世之义。 见法般涅槃就是于现世中,也就是现在实在得到涅槃之意)。 诸比丘们白佛说:「世尊是法之根、法之眼、法之依。 善哉! 世尊! 唯愿为我们阐说见法般涅槃之法。 诸比丘们听后,当会信受奉行! 到底要怎样,当比丘的。 才能得到见法般涅槃呢?」佛陀告诉比丘们说:「你们要谛听! 听后要善思念! 当会为你们讲说。 假若有比丘,对于老、病、死,而厌弃,而离欲,而灭尽,而不起诸漏,心善解脱的话,就名叫做比丘之得见法般涅槃。」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六六、毘婆月经:本经叙述毘婆尸佛等过去七佛,都对于十二因缘之顺逆观察而觉悟的。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毘婆尸佛(胜观,过去七佛之第一佛),还未成就正觉之时,曾独自一人在于静处,专精思惟,而作此念:一切世间,均入于生死。 都是自生自熟,自灭自没。 而那些众生却对于超越老死之上的出世间之道,不能如实而知。 因此,而自观察:『由于甚么因缘而有此老死的呢?』像如是的作正思惟观察后,而得到起如实而知之无间等(洞察,理解)。 也就是了解到:『有了生之故,才会有了此老死。 缘于生之故,才会有了老死。』又作正思惟:为甚么缘故,而有此生? 寻又作正思惟,而起无间等(洞察)之知。 所谓:缘于有之故,才会有了生。 寻又作正思惟:由于甚么缘故,而有了有呢? 寻又作正思惟,如实而起知无间等(现观):有了取之故,才会有了有。 寻又作正思惟:由于甚么缘故,而会有了取呢? 寻又作正思惟,如实而起无间等(洞察)之观察:『取之法之味着顾念,乃缘于触之爱而有所增长的。 应当知道! 缘于爱,而会有了取。 缘于取,而会有了有。 缘于有,而会有了生。 缘于生,而会有了老、病、死、忧、悲、恼、苦。 像如是的,会有了纯大苦聚之聚集。 喻如缘于油与炷(灯心),而燃灯一样。 如在那里时时增添油,也不停的整治炷(灯心)的话,则那盏灯定会常明,会炽然而不会息止的。」如前来之赞叹之譬喻一样,也以城之譬喻广说。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毘婆尸佛之本事迹一样,也像如是的,那位尸弃佛、毘湿波浮佛、迦罗迦孙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叶佛等诸佛,都像如是之阐说! 毘婆尸佛(胜观)为过去七佛之第一佛。 尸弃佛(顶髻)为过去七佛之第二佛。 毘湿波浮佛(毘舍婆,遍一切自在)为过去世七佛之第三佛。 以上三佛为过去庄严劫之最后三佛。 迦罗迦孙提佛(拘留孙,所应断已断)为过去七佛之第四佛。 迦那迦牟尼佛(拘那含牟尼,金寂)为过去七佛之第五佛。 迦叶佛(饮光)为过去七佛之第六佛。 以上三佛与释迦牟尼佛(能仁寂静),为现在贤劫之最初四佛。 三六七、修习经:本经叙述为了显现缘起,而须修习禅思。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勤勉方便,去修习禅思,将其内心寂静。 为甚么呢? 因为当比丘的,如果用功去禅思,去将其内心寂静,精勤方便的话,就能像如是的如实而显现。 到底为甚么能如实而显现呢? 所谓老死的真相能如实而显现,老死之集,老死之灭,老死之威道迹,能如实而显现: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能如实而显现。 行之集、行之灭、行之灭道迹,能如实而显现:这些诸法无常之相,为有为、有漏的,都能如实而显现。」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六八、三摩提经:本经叙述欲显现缘起,须修无量的三摩提。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修习无量的三摩提(禅定)。 要专一精神去系念。 为了修习无量的三摩提,而专一精神去系念后,就能像如是的如实而显现。 甚么事能如实而显现呢? 所谓老死之实相,能如实而显现,…乃至行之实相,能如实而显现,这些诸法无常之真相、有为之真相、有漏之真相,都能像如是的,如实而显现。」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六九、十二因缘经:本经叙述毘婆尸佛未成佛时,于顺逆的十二缘起,而说偈文。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往昔之时,毘婆尸佛,还未成正觉之时,安住于菩提之处,不久则成为佛陀。 他曾诣菩提树下,敷草为一座席,就在那里结跏趺之坐。 他端坐而正念,一坐就七天。 在这期间,对于十二缘起,曾作了逆与顺的观察。 所谓此有之故,彼才会有,此起之故,彼才会起。 缘于无明而有了行,…乃至缘于生,而有了老死,以及纯大苦聚之集:…乃至纯大苦聚之灭。 那位毘婆尸佛,正坐七天后,就从其三昧出定,而说此偈说:如此诸法生 梵志勤思禅 永离诸疑惑 知因缘生法若知因生苦 知诸受灭尽 知因缘法尽 则知有漏尽如此诸法生 梵志勤思禅 永离诸疑惑 知有因生苦如此诸法生 梵志勤思禅 永离诸疑惑 知诸受灭尽如此诸法生 梵志勤思禅 永离诸疑惑 知因缘法尽如此诸法生 梵志勤思禅 永离诸疑惑 知尽诸有漏如此诸法生 梵志勤思禅 普照诸世间 如日住虚空破坏诸魔军 觉诸结解脱(诸法就是如此这般而生起的,志愿于学习梵行的人,如果能精勤的修习禅定的话,就会永离诸疑惑,而能彻知由因缘而生起之法! )(假如知道会生苦的原因,就是由于因缘而起,而彻知种种之感受已灭尽,了知因缘法之消尽的话,就是知道有漏法已尽的了! )(诸法就是像如是这般而生起的,志愿于学习梵行的人,如果勤于修习禅定的话,就能永远离开疑惑,而知道由于有了因缘之故,才会有苦之生起! )(诸法就像如是这般而生起的,志愿于学习梵行的人,如果勤于修习禅定的话,就能永远离开诸疑惑,而至于会知道诸感受之灭尽。 )(诸法就是像如是这般而生起的,志愿于学习梵行的人,如果勤于修习禅定的话,就能永远离开诸疑惑,而至于能知道因缘法之灭尽。 )(诸法就是如此这般而生起的,志愿于学习梵行的人,如能勤于修习禅定的话,就能永远离开诸疑惑,而至于知道已灭尽诸有漏。 )(诸法就是如此这般而生起的,志愿于学习梵行的人,如能勤于修习禅定的话,就能永远离开诸疑惑,而至于能知道因缘法之灭尽。 )(诸法就是如此这般而生起的,志愿于学习梵行的人,如能勤于修习禅定的话,就能永远离开诸疑惑,而至于知道已灭尽诸有漏。 )(诸法就是如此这般而生起的,志愿于学习梵行的人,如能勤于修习禅定的话,则普照诸世间之事,有如太阳之住于虚空那样。 能破灭摧坏诸魔军,而觉悟,而解脱诸结缚。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毘婆尸佛之化迹一样,像如是的,其它诸佛,如尸弃佛、毘湿波浮佛、迦罗迦孙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叶佛,也同样的有了如是之化迹。 三七○、十二因缘经:本经叙述世尊亦在于菩提树下禅坐,而观察十二因缘,均如前六佛。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欝毘罗的尼连禅河之侧的大菩提所。 佛陀在于此时,将于不久就会成就正觉。 他就往诸菩提树下,敷草为座。 然后将脚趺结在一起,而禅坐在那里(结跏趺坐)。 佛陀在禅坐中,乃正身正念,均如前述之广说那样。 三七一、食经:本经叙述由于四食而生纯大苦聚,四食之因,乃由爱而来,爱之因,为受,受之因,为触,触之因,为六入处。 六入处灭故,触会灭,乃至纯大苦聚会灭。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种食,会资助利益众生,使众生能得住在于世间,摄受而长养。 那四种呢? 所谓一、粗抟食(以物质为食,可分多少餐次段落而食,故属段食)。 第二为:细触食(感触喜乐等事,以长养身,故属触食)。 第三为:意思食(意思是意欲思愿,也就是思心所相应之意欲由之而生希望之念,以资助诸根,故属思食)。 第四为:识食(识为执取身心与爱染相应之识。 此识会执取身心,使众生身得以维持,故为识食)。 此四种食到底是以甚么为原因? 为甚么会集? 为甚么会生起? 为甚么会有感触呢? (为甚么会有相互关系而生起的呢? )这些诸食,就是所谓由于爱之因,爱之集,爱之生,爱之触而生起的。 而此爱,到底是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触的呢? 所谓爱,乃由于受之因,受之集,受之生,受之触而生起的。 此受到底是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触的呢? 所谓受,乃由于触之因,触之集,触之生,触之触而生起的。 此触到底是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触呢? 所谓触,乃由于六入处之因,六入处之集,六入处之生,六入处之触而生起的。 六入处之集,就是触之集,触之集就是受之集,受之集就是爱之集,爱之集就是食之集。 由于食之集之故,会有未来世之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等之集。 像如是的,纯大苦聚,于是会汇集! 反之如这六入处之灭,则触就会灭,触灭,则受会灭,受灭,则爱会灭,爱灭,则食会灭。 由于食之灭之故,对于未来世之所谓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均会消灭。 像如是的,那些纯大苦聚都会告灭。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七二、颇求那经:本经叙述颇求那对于四食六入处的因缘之道理不了解。 佛陀示以有关于各人生死流转与出离得脱的问题。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种食,能资益众生,使得住于世间,而摄受长养。 那四种呢? 第一为粗抟食,第二为细触食,第三为意思食,第四为识食。 这时,有一位比丘,名叫颇求那(因十二月之星而名),住在佛后,在扇佛。 他白佛说:「世尊! 到底是谁,食此识呢?」佛陀告诉颇求那说 :「我并没有说有食识之人。 我如果说有食识之人的话,你就应该可作此问。 然而我乃说:识就是食,所以你应该问而说:『为甚么因缘之故,而有识食呢?』我就会回答而说:『能招未来之有,使其相续而生生不断。 因为有了有之故,才会有了六入处。 有了六入处之因缘之故,就会有了触。』」颇求那又问:「为谁触(到底谁为之触呢? )佛陀告诉颇求那说:「我并不说有触的人,我如果说有触的人的话,你就应该可以作此问:『为谁触』? 既不如是,则你应该作如是之问:『由于甚么因缘之故,会生触呢?』我就会作如是之答:『由于六入处的因缘,而有触,由于触的因缘,而有受。』」又问:「为谁受」(到底谁为之受呢? )佛陀告诉颇求那说:「我并没有说有受的人。 我如果说有受的人,你就可作此问:『为谁受?』既不如是,则你应该作此问而说:『由于甚么因缘之故,而会有受呢?』我就会作如是之答:『由于触的因缘之故,而会有了受。 由于受的因缘,而会有了爱。』」又问:「世尊! 为谁爱?」(到底谁为之爱呢? )佛陀告诉颇求那说:「我并不说有爱的人,我如果说有爱的人的话,你就应该作此问:『为谁爱?』(到底谁为之爱呢? )既不如是,则你就应作此问:『由于甚么缘故,而会有了爱?』我就会作此回答:『缘于受之故,而有了爱,由于爱的因缘,而有了取。』」又问:「世尊! 为谁取?」(到底谁为之取呢? )佛陀告诉颇求那说:「我并不说有了取的人,我如果说有取之人的话,你就应作此问:『为谁取?』既不如是,则你应该作此问而说:『由于甚么因缘而会有了取呢?』我就会回答而说:『由于爱的因缘之故,而有了取,由于取之缘,而会有了有。』」又问:「世尊! 为谁有?」(到底是谁为有呢? )」佛陀告诉颇求那说:「我并没有说有了有的人,我如果说有了有的人的话,你就应可作此问:『为谁有?』既不如是,则你就应该作此问:『由于甚么因缘之故,而有了有的呢?』我就会作如是之回答:『缘于取之故,而会有了有。 因为能招当来之有触生,因此而名为有。 有了六入处,由于六入处之缘,而为触,触之因缘,而有了受,受的因缘而会有了爱,爱的因缘,而会有了取,取的因缘,而会有了有,有的因缘,而会有了生,生的因缘,而会有了老病死,忧悲恼苦。 像如是的,而有了纯大苦聚之集。 所谓六入处如果消灭,则触会消灭。 触灭则受会灭,受灭则爱会灭,爱灭则取会灭,取灭则有会灭,有灭则生会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都会灭。 像如是的,纯大苦聚之集都会灭。』」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七三、子肉经:本经叙述如观粗抟食如食子之肉的话,则能断除五欲功德之贪爱。 若观触食如生剥牛皮,就能断三受。 若观意思食如求脱火灭,则能断三爱。 若观识食如受矛刺,则能断名色。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种食:能资益众生,使其得能住世而摄受长养。 那四种呢? 所谓一为:粗抟食,二为:细触食,三为:意思食,四为:识食。 要怎样才是比丘之观察抟食呢? 喻如夫妇二人,唯生有一子。 在平常之时,非常的爱念,而将其扶养。 有一次,将欲渡过旷野的崄道之难处,所带的粮食也已缺乏而尽,已无他物可以充饥,可说是饥饿困极,怎样思量也已无计可施,已没有维生之理的了。 于是就作此言而说:『现在还有一子,虽然平常之时,是我们所爱念的掌上明珠,然而到了此时,如果将其肉吃后,就可以渡过难关。 假如不然的话,我们都会死在此野外,这是得不偿失的事。 故,莫使三个人都死在于此地吧!』作此想念后,就忍痛而将其爱子杀死,而含悲垂泪,勉强的吃其肉,因此,而得以度过旷野。 你们想起来怎样? 比丘们! 那对夫妇,共食其子之肉,还能取着其滋味,而贪嗜其美乐与否呢?」大众回答说:「弗也! 世尊!」佛陀又问:「比丘们! 他们勉强而吃其子之肉,是否为了度过旷野崄道的吗?」大众回答说:「如是,世尊!」佛陀告诉比丘们说:「凡是吃抟食时,都应作如是之观。 作如是之观的话,就能了知抟食之断。 抟食断既知道后,对于五欲的功德(五妙欲)之贪爱,则能断灭(也就是贪染色声香味触之五境之欲,均会告断而不起)。 对于五欲之功德的贪爱,如果断灭后,我就不能再见到多闻的圣弟子们,对于五欲的功德之上面还有甚么一结使(烦恼)不能断灭者(已没有结使。 也就是驱使结缚众生的烦恼已断灭无存)。 众生就是有了一结系之故,才会再生于此世间的(如无结系,就不再来了! )要怎样才是观察比丘之触食呢? 喻如有一只牛,活活的剥其皮后,就会在在处处(各处),都会有虫类来咬食,也被沙土坌尘,更会受草木之针刺。 假如依放在地上的话,就会被地上之虫所吃,假如依放在水中的话,就会被水虫所食。 假如依于空中的话,就会被飞虫所食。 不管是倒卧,或者是站起,此身(牛身)都常有这般的苦毒,要同如是的。 比丘们! 对于那些触食,应当要作如是之观察。 像如是之观察的话,就能对于触食之断之知。 触食之断之知的人,则三受会断,三受断灭的话,则那些多闻的圣弟子们,对于更上之事,已没必要再作的了(已无事可作)。 因为应该要做的,都已作完之故。 要怎样才是比丘之观察意思食呢? 喻如在聚落城市的边际,有了火在燃烧,然而并没有冒出烟与炎(人不知觉)。 这时有一士夫,非常的聪明黠慧,都背苦而向乐,厌死而愿乐于生,曾作此念而说:『那边有大火,没有烟,没有炎,不易觉察到。 因此,来往于该处时,应该要避开那个地方,不可堕入于该火坑之中。 如果堕入,必死无疑』。 他作此思惟后,都常生思愿,都舍弃该处而远去! 观察意思食,也应如是。 像如是的观察的话,就是意思之食之断。 意思食之断灭的人,则三爱就会断灭,三爱断灭的话,则那些多闻的圣弟子们,已没有更上之事可作,也就是说,他对于所应作的,都已作完之故。 诸比丘们! 要怎样观察识食呢? 喻如国王,有那些防逻的人,曾捉补劫盗,就缚送到王所来。 其余都如前述之须深经里广说过的(三四七经)。 由于那些因缘,而受三百支次矛的刺伤的苦觉,昼夜都在痛苦。 观察识食,也像这样。 像如是的观察的话,就对于识食之断,会了知。 识食断知的人,就是名色之断之知的人。 名色断已知解的话,则这些多闻的圣弟子,已无更上之事可作,因为所应作的都已作过之故。」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七四、有食经:本经叙述对四食如没有喜贪的话,识就不会增长,乃至纯大苦聚都会灭。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种食可以资益众生,使众生得以住于世间,而摄受长养。 那四种呢? 第一为抟食,第二为触食,第三为意思食,第四为识食。 如果比丘对于此四食,会有喜有贪的话,则会增长识住。 由于识住之增长之故,会落入于名色。 入于名色之故,诸行就会增长。 诸行增长之故,会有当来之有之增长。 由于有当来之有之增长之故,会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之汇集。 像如是的,致于纯大苦聚之集! 假如对于四食,并没有贪,没有喜乐的话,则由于无贪无喜之故,识就不会住、不会增长。 由于识不住、不增长之故,就不会落入于名色。 不入于名色之故,诸行就不会增长。 诸行不增长之故,当来之有,就不会生,不会长。 由于当来之有不生长之故,对于未来世之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就不会生起。 像如是的,纯大苦聚就会灭!」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七五、有贪经:本经叙述若对于四食没有喜贪的话,就不会有忧悲,也没有尘垢。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种食,可以资益众生,使众生得以住于世间,而摄受长养。 那四种呢? 第一为抟食,第二为触食,第三为意思食,第四为识食。 诸比丘们! 如果对于此四种食,有贪有喜的话,就会有忧悲、有尘垢。 假如对于此四种食没有贪、没有喜的话,就不会有忧悲,也不会有尘垢!」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七六、有贪经:本经叙述如对于四食有喜贪的话,则如日光之照,为有壁有宫殿所止。 如是识住,乃至纯大苦聚之集,反之,则解脱。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种食可以资益众生,使众生得以住于世,而摄受长养。 那四种呢? 第一为抟食,第二为触食,第三为意思食,第四为识食。 诸比丘们! 假若对于此四种食有贪有喜的话,就会有识住而增长,…乃至纯大苦聚之集。 喻如楼阁宫殿,北西方比较长又广,东方则开有牕牖(风窗)。 当太阳出现在东方时,其光明就会照到西壁。 像这样的,比丘们! 对于四食如果有贪有喜的话,就会如前经广说过的,乃至会有纯大苦聚之汇集。 假如对于四食,并没有贪,没有喜的话,也如前经广说过的,乃至纯大苦聚会消灭。 譬喻来说,比丘们! 如楼阁宫殿,其北西方长又广,东西方则开有牕牖(风窗),那么,当太阳出现在东方时,应该会照到甚么地方呢?」比丘们回禀佛陀而说:「应该会照到西壁的。」佛陀告诉比丘们说:「假如没有西壁的话,应该会照到甚么地方呢?」比丘们回禀佛陀说:「应该会照到虚空,并没有所攀缘。」佛陀说:「如是! 比丘们! 如果对于此四食,无贪无喜的话,识就不会有所住,…乃至像如是的纯大苦聚就会消灭」。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七七、有贪经:本经叙述的内容,都如前经,唯加有画师之譬喻耳。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种食,可以资益众生,使众生得以住于世,而摄受长养。 那四种呢? 第一为抟食,第二为触食,第三为意思食,第四为识食。 诸比丘们! 对于此四食,如果有贪有喜的话,就会有识住而增长,…乃至纯大苦聚之汇集。 以譬喻来说,比丘们! 如楼阁宫殿,其北西方比较长又广,东西方则开有牕牖(风窗),那么,当太阳出现在东方时,应该会照到何处呢?」比丘们白佛说:「应该会照到西壁」。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像如是的,如对于四食有贪有喜的话,就会有识住而增长,…乃至像如是的有了纯大苦聚之汇集。 如果对于四食并没有贪,没有喜的话,就不会有识住之增长,…乃至像如是的纯大苦聚都会消灭。 以譬喻来说,比丘们! 喻如画师、画师的弟子,曾集种种的彩色,欲在虚空妆画,那么,到底能画得成吗?」比丘们回禀佛陀说:「不可能的,世尊! 为甚么呢? 因为那个虚空,乃为非色(非物质),是无对(没有障碍),是不可见的之故!」佛陀说:「如是,比丘! 如果对于此四食,并没有贪,没有喜的话,也就不会有识住而增长,…乃至像如是的纯大苦聚都会消灭。」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七八、有贪经:本经叙述如果对于四食有贪有喜的话,则如画师等在于色,会有所妆画一样。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种食,可以资益众生,使众生得以住世,而摄受长养。 那四种呢? 第一为抟食,第二为触食,第三为意思食,第四为识食。 诸比丘们! 如果对于此四食,有贪有喜的话,就会有识住而增长,…乃至纯大苦聚之汇集。 以譬喻来说,比丘们! 喻如画师,或画师的弟子,集种种之彩色,欲在于色上(有物质的地方)妆画,而画作种种之像。 诸比丘们! 你们的意见如何呢? 那位画师、画师的弟子,颇能妆画在于色体的上面与否呢?」比丘们白佛说:「如是,世尊! 是能够在于色上妆画的。」佛告比丘们说:「如果对于四食有贪有喜的话,就会识住增长,…乃至像如是的纯大苦聚之汇集。 诸比丘们! 假若对于四食无贪无喜的话,就不会有识住而增长,…乃至像如是的纯大苦聚会消灭。 比丘们! 喻如画师、画师的弟子,虽然集诸种种的彩色,但是欲离开有色质的地方去妆画,想画作种种之像,宁能画成与否呢?」比丘们白佛说:「是不可能的,世尊!」佛陀说:「像如是的,比丘们! 假若对于四食无贪无喜的话,就不会有识住而增长,…乃至像如是之纯大苦聚都会消灭。」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七九、转*轮经:本经叙述佛陀在波罗 的鹿野苑中,为五比丘初转*轮。 所谓三转十二行*轮。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波罗 国的鹿野苑中,为仙人住处。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此苦圣谛(苦就是真理。 一切真象都是苦的),是你们本来所未曾听过之法。 应当要生正思惟。 到时,就会生法眼、正智、光明、正觉! 此苦之集,此苦之灭,此苦之灭道迹圣谛,乃为本来所未曾听过之法,应当要正思惟! 到时,会生法眼、正智、光明、正觉! 又次,此苦圣谛,应该又要知道! 乃为本来所未曾听过之法。 应当要正思惟。 到时,会生法眼、正智、光明、正觉。 此苦集圣谛(集就是真理。 集为烦恼,一切苦报都是由此烦恼而生起的)已知道,应把它断除之事,是本来所未曾听过之法。 应当要正思惟! 到时,会生法眼、正智、光明、正觉。 又次,苦集之寂灭。 此苦灭圣谛(苦集灭就是真理。 苦集灭就是离生死之苦而寂灭,也就是涅槃解脱),已知而当知作证,乃本来所未曾听过之法。 应当要正思惟,到时,会生法眼、正智、光明、正觉。 又次,此苦灭道迹圣谛(苦灭道迹就是真理。 道指八正道,能达于涅盘之道),已知后,就应当修学,乃为本来所未曾听闻过之法,应当要正思惟。 到时,会生法眼、正智、光明、正觉。 又次,比丘们! 此苦圣谛已经知道,已知道后,就能出离,乃所未曾听过之法,应当要正思惟。 到时,会生法眼、正智、光明、正觉。 又次,此苦集圣谛已经知道,已断除而脱出,乃未曾听过之法。 应当要正思惟,到时,会生法眼、正智、光明、正觉。 又次,苦灭圣谛已经知道,已经作证,已出离一切苦,乃未曾听闻过的。 应当要正思惟,到时,会生法眼、正智、光明、正觉。 又次,苦灭道迹圣谛已经知道,已经修学,而脱出苦恼之事,乃未曾听过之法。 应当要正思惟,到时,会生法眼、正智、光明、正觉。 诸比丘们! 我对于此四圣谛之三转十二行,如果不生法眼、正智、光明、正觉的话,我就永不会得在于诸天、魔众、大梵。 沙门、婆罗门等听法的大众当中,为解脱、为出、为离的圣者的了。 也不能自证而得成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遍知)。 我已经就于此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觉,因此之故,在于诸天、魔众、大梵、沙门、婆罗门等听法的大众当申,得以出离、得以解脱,而自证,而得成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那时,世尊说此法时,尊者憍陈如,以及八万的诸天,都远尘离垢,而得法眼净(憍陈如为五比丘之一,译为了本际)。 那时,世尊告诉尊者憍陈如说:「你已知法了么?」憍陈如白佛说:「我已知道了,世尊!」又告诉尊者憍陈如说:「知法与否呢?」拘邻(憍陈如)白佛说:「已知道了,善逝!」尊者拘邻已经觉知法之故,是故名叫阿若拘邻(阿若为已开悟的人,拘邻为尊者之另译)。 尊者阿若拘邻觉知法后,地神就举声而唱说:「诸位仁者们! 世尊在于波罗 国的仙人住处之鹿野苑中,三转十二行之*轮,乃为诸沙门、婆罗门、诸天、大梵未曾转过之法。 是多所饶益,多所安乐。 乃为哀愍世间,以真义而利益安隐天人,增益诺天众,减损诸阿修罗之众!」地神唱说后,其声音曾听闻到虚空的神天、四天王天(第一层天)、二一十三天(忉利天,第二层天)、炎魔天(时分天,第三层天)、兜率陀天(喜足天,第四层天)、化乐天(第五层天)、他化自在天(第六层天)等,都展转传唱,在须臾之间,已听闻到梵天之身(色界天)。 梵天则乘声而唱说:「诸仁者们! 世尊在于波罗 国的仙人住处鹿野苑中,三转十二行之*轮,诸沙门、婆罗门、诸天、魔众、大梵以及世间未闻过之法,未曾转过之法。 是多多有所饶益,多多有所安乐,乃以真义而饶益诸天世人,增益诸天之众,减损阿修罗之众!」世尊因为在于波罗 国的仙人住处之鹿野苑申,转*轮,因此之故,此经乃名叫转*轮经。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八○、四谛经:本经叙述有四圣谛,是前经之简述。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波罗 的仙人住处之鹿野苑。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种圣谛。 那四种呢? 所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是。」(通常都以苦、集、灭、道为四圣谛)。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八一、四谛经:本经叙述当比丘的应当修学四圣谛。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波罗 的仙人住处之鹿野苑。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种圣谛。 那四种呢? 所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是。 如果比丘们对于此四圣谛还未修到无间等(解脱)的话,就应当要修学,而至无间等。 要对之而起增上欲,要方便而堪能,要以正念正知,而应当觉悟!」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八二、当知经:本经叙述当比丘的对于四圣谛应当要知、要解、要断、要证、要修。 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波罗 的仙人住处之鹿野苑。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种圣谛。 那四种呢? 所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是。 如当比丘的,则对于苦圣谛应当知、应当解。 对于苦集圣谛,应当知、当断。 对于苦灭圣谛,应当知,应当证。 对于苦灭道迹圣谛应当知、当修。」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八三、已知经:本经叙述对于四圣谛已知解、已知断、已知证、已知修,则能得达究竟苦边。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波罗 国的仙人住处之鹿野苑。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种圣谛。 那四种呢? 所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遣迹圣谛是。 如果比丘,对于苦圣谛已知、已解,对于苦集圣谛已知、已断,对于苦灭圣谛已知、已证,对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已修的话,则像如是的比丘,就能断除爱欲,转去了诸结缚。 对于慢、无明等,都能究竟其苦边。」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八四、漏尽经:本经叙述对于四谛如已知解,已断、已证、已修的话,就是珂罗汉,诸漏已尽的了。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波罗 国的仙人住处,鹿野苑之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种圣谛。 那四种呢? 所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是。 如果比丘,对于苦圣谛已知、已解,对于苦集圣谛已知、已断,对于苦灭圣谛已知、已证,对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已修的话,则像如是的比丘,名叫阿罗汉。 他的诸漏(烦恼)已经断尽,所应作的都已作完,已经离开诸重担,逮得已利,尽诸有结,正智善解脱!」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八五、边际经:本经叙述如对于四谛已知解、已断、已证、已修的话,就是究竟边际。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波罗 国的仙人住处之鹿野苑。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种圣谛。 那四种呢? 所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是。 如果比丘对于苦圣谛已知、已解,对于苦集圣谛已知、已断,对于苦灭圣谛已知、已证,对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已修的话,则像如是的比丘,已达边际,已究竟边际、已离垢边际,其梵行已终了,是纯一清白,是名叫上士的了。」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八六、贤圣经:本经叙述如对于四谛已知、已解、已断、已证、已修的话,就是贤圣!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波罗 国的仙人住处之鹿野苑。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种圣谛。 那四种呢? 所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是。 如果比丘对于苦圣谛已知、已解,对于苦集圣谛已知、已断,对于苦灭圣谛已知、已证,对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已修的话,则像如是的比丘已没有关键,已平治城堑,已度诸险难,而解脱诸结缚。 这名叫做贤圣,已建立圣幢的了!」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八七、贤圣经: 本经叙述和前经略同,惟将其义广说耳。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烟波罗 国的仙人住处之鹿野苑。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种圣谛。 那四种呢? 所谓苦圣谛、菩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是。 如果比丘,对于苦圣谛已知、已解,对于苦集圣谛已知、已断,对于苦灭圣谛已知、已证,对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已修的话,则像如是的比丘,已没有关键,已平治城堑,已度诸峻难,名叫做贤圣,已建立圣幢的了。 诸比丘们! 为甚么没有关键呢? 所谓五下分结(欲界之结惑。 贪、瞋、身见、戒取见、疑)已经断除,已断知解,就名叫做离开关键。 甚么叫做平治城堑呢? 所谓无明就是深堑,他既得到那断知,就名叫做平治城堑。 甚么叫做度诸崄难呢? 所谓无际边的生死,已于究竟其苦边,就名叫做度诸崄难。 甚么叫做解脱结缚呢? 所谓贪爱已断、已知就是。 甚么叫做建立圣幢呢? 所谓我慢已断、已知,就名叫做建立圣幢。」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八八、五支六分经:本经叙述已得四谛之比丘之功德。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波罗 国的仙人住处之鹿野苑。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种圣谛。 那四种呢? 所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菩灭道迹圣谛是。 如果比丘,对于苦圣谛已知、已解,对于苦集圣谛已知、已断,对于苦灭圣谛已知、已证,对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已修的话,就名叫做比丘之断五支(已断五顺下分结。 所谓贪、瞋、有身见、戒禁取见、疑)。 成六分(六根触境而起识时,能守护而不起烦恼及忧怖等),守护于一(一向守护六根门头),依猗于四(1. 『远离』恶象、恶犬等。 2. 『习近』于如法衣食等。 3. 『除遗』散乱、疲劳等。 4. 『忍受』寒热、蚊虻等),舍除诸谛(不起种种见、杂染,唯此谛为实,余为虚妄),离四衢(远离境界之欲求),证诸觉想(证悟其它寻思觉想为非),自身所作(离诸杂念),心善解脱(离爱为心善解脱),慧善解脱(离无明为慧善解脱),纯一清白(梵行),名叫上士。」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八九、良医经:本经叙述良医为知病源而治病等,然而不能治生死等苦恼。 佛以四谛治苦恼的根本,故为大医王。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波罗 国的仙人住处之鹿野苑。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四法之成就的话,就名叫大医王。 有如王所具有的器质,王的分量。 那四种法呢? 第一就是善知病,第二为善知病之源,第三为善知病而对治之,第四为善知病而治病后,将来更不会再发动其,病(一治永治)。 甚么叫做良医而善知病呢? 所谓良医乃善知如是如是之种种疾病,就名叫做良医之善知病。 甚么叫做良医之善知病源呢? 所谓良医乃善知此病为因风而起,为癖阴(痰癊)而起,为涎唾而起,为众冷而起。 因于现事而起,因于时节而起,等,就名叫做良医之善知病源。 甚么叫做良医之善知病而能对治呢? 所谓良医乃善知种种的疾病,如应该要涂药,应该要使其吐,应该要令其下,应该要灌鼻,应该要熏,应该要取汗等,像如是的对比,而以种种方法去对治其疾病,就名叫做良医之善知对治。 甚么叫做良医之善知治病后,在于未来世,永不动发呢? 所谓良医善治种种之病,使其究竟除灭,在于未来世,永远不会再复起其病,就名叫做良医之善知治病,更不动发。 而如来、应、等正觉,乃为大医王,已成就四德,以疗治众生的疾病,其情形也像如是。 那四德呢? 所谓如来乃知此是苦圣谛。 对于苦圣谛能如实而知。 此是苦集圣谛,能如实而知。 此是苦灭圣谛,能如实而知。 此是苦灭道迹圣谛,能如实而知。 诸比丘们! 那些良医,虽然为世间的良医,但是对于生的根本的对治则不能如实而知,对于老病死忧悲恼苦等的根本的对治,不能如实而知。 如来、应、等正觉,为大医王,对于生的根本对治,能如实而知,对于老病死忧悲恼苦,能如实而知。 因此之故,如来、应、等正觉,乃名叫大医王。」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九○、沙门婆罗门经:本经叙述不知四谛之人,就不是沙门婆罗门。 如实而知,则为真的沙门婆罗门,而成就大义。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波罗 国的仙人住处之鹿野苑。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假如诸沙门、婆罗门,对于此苦圣谛,不能如实而知,对于此苦集圣谛,不能如实而知,对于此苦灭圣谛,不能如实而知,对于此苦灭道迹圣谛,不能如实而知的话,则这种人虽为沙门,也不是沙门,虽为婆罗门,也不是婆罗门。 他对于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也不能见法,不能自知已经作证之事。 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也就是解脱而成果的问题,都没有分! 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此苦圣谛,能如实而知,对于此苦集圣谛,能如实而知,对于此苦灭圣谛,能如实而知,对于此苦灭道迹圣谛,能如实而知,就应知道,这位沙门或婆罗门,就是沙门当中之沙门,婆罗门当中之婆罗门。 对于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能见法,而自知作证,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因此之故,比丘们! 对于此四种圣谛,对于无间等(解脱),应该起增上之欲,应该精勤而堪能,应该方便去修学。 那四种呢? 所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是!」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九一、沙门婆罗门经:本经之叙述如同前经,可说是前经之简述。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波罗 国的仙人住处之鹿野苑。 广说如上经。 有差别的地方就是:「如果对于四圣谛不能如实而知的话,就应知道,这些沙门、婆罗门,乃不是沙门之人数之内,不是婆罗门之人数之内。 假如对于四圣谛能如实而知的话,就是沙门的人数之内,就是婆罗门之人数之内。 乃至…。」(如上经)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九二、如实知经:本经叙述如不知四圣谛的话,就不得脱苦,如知之,则能脱苦。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波罗 国的仙人住处之鹿野苑。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苦圣谛,不能如实而知,对于苦集圣谛,不能如实而知,对于苦灭圣谛,不能如实而知,对于苦灭道迹圣谛,不能如实而知的话,就应当知,这些沙门、婆罗门,不得解脱苦恼。 假若沙门、婆罗门,对于苦圣谛,能如实而知,对于菩集圣谛,能如实而知,对于苦灭圣谛,能如实而知,对于苦灭道迹圣谛,能如实而知的话,就应当知,这些沙门、婆罗门,能得解脱苦恼。」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由苦不能得以解脱,与得以解脱之经那样(略指前经,知四谛与否,而得解脱与否)。 像如是的1. 舍恶趣,而不解脱,与解脱。 2. 堪能舍戒,而退减,与不舍戒而退减。 3. 能自说:得过人法而自证,与不能自说得过人法而作证。 4. 能在于此外,求良的福田,与不能于此外求良的福田。 5. 能在于此外求大师,与不能于此外求大师。 6. 不能越苦,与堪能越苦。 7. 不堪能脱苦,与堪能脱苦。」像如是的,上面这些诺经,都重申而说,均继之而用偈说:若不知苦者 乃彼众苦因 一切诸苦法 寂灭永无余若不知道迹 能思一切苦 心解脱于苦 慧解脱亦然不能越众苦 令苦究竟脱 若如实知苦 亦知众苦因及一切诸苦 永灭尽无余 若复如实知 息苦之道迹意解脱具足 慧解脱亦然 堪能越众苦 究竟得解脱(如果不如实而知苦,以及那些众苦之因的话,就不能知道一切诸苦之法之寂灭,而永无余遗之事。 假如不知道苦灭之道迹,及能息灭一切苦的话,则怎能对于苦,而得心解脱呢? 慧解脱也同样的道理。 也就是说,不知圣迹而修的话,就不能超越众苦,不能使苦得以究竟解脱。 )(假如能够如实而知道苦,也知道众苦的原因,以及一切诸苦之永远灭尽无余。 又能如实而知道息苦的道迹的话,就能得达意解脱具足。 慧解脱也是同样的道理。 也就是堪能超越众苦,而究竟得到解脱!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九三、善男子经:本经叙述善男子之出家的目的,在于知道四谛。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波罗 国的仙人住处之鹿野苑。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假若善男子,由于正信,而为非有家庭之出家人,而学道的话,他对于一切所应当知的就是四圣谛之法。 那四法呢? 所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是。 因此之故,比丘们! 如果对于四圣谛未能达到无间等的话,就应该勤于方便,要修无间等。 像如此的章句,在一切四圣谛经里,当会具说。」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见,如是而无间等,均应当说。 又三结(见、戒取、疑)之灭尽,而得须陀洹果(入流,初果)之事,一切都应知道,均为四圣谛。 那四谛呢? 所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是。 像如是的当知,像如是的当见,而无间等!」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以上为须陀洹经。 是说明因知见四圣谛之故,而得须陀洹之果的。 )假若三结灭尽,而贪、恚、痴也微薄的话,就能得到斯陀含果(一来,二果)。 这一切的一切,都皈于如实而知道四圣谛之故。 那四谛呢? 所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是。 像如是的当知,如是的当见,如是的无间等,也如是之说。 (以上为斯陀含经。 是说明知见四圣谛之故,而得斯陀含之果的)。 五下分结(贪、瞋、身见、戒禁取见、疑)之灭尽,而生般涅槃的话,就是阿那含果(不还,三果),而不免还来此世间。 这一切,均为是知道四圣谛之故。 那四谛呢? 所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是。 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见,如是而无间等,也像如是之解说。 (以上为阿那含经。 是说明知道四圣谛之故,而得阿那含果的)。 如果一切之漏,都已灭尽,是无漏,是心解脱、慧解脱,见法而自知作证,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这一切的一切,均为是知见四圣谛之故。 那四谛呢? 所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是。 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见,如是而无间等,也像如是之讲说。 (以上为阿罗汉经。 是说明知道四圣谛之故,而得阿罗汉果的,也就是已解脱生死的极果。 )如果得证辟支佛(缘觉)道的话,其一切也是知见四圣谛之故。 那四谛呢? 所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是。 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见,如是而无间等,也像如是之讲说。 (以上为辟支佛经。 是说明知道四圣谛之故,而得辟支佛的)。 如果得无上等正觉(佛陀)的话,其一切也是知道四圣谛之故。 那四谛呢? 所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是。 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见,如是而无间等,也像如是之讲说。」(以上为无上正觉经。 是说明成就无上正等觉,也是知见四圣谛而来的。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九四、日月经:本经叙述如太阳将出,先有明相那样,知四圣谛为正尽苦之前相。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波罗 国的仙人住处之鹿野苑。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譬如太阳将出现之时,先有明相之生起那样。 像如是的正要灭苦时,也有其前相之生起,所谓知四圣谛是。 那四谛呢? 所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是。 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见,如是而无间等,也像如是之说。」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九五、日月经:本经叙述如日月不出现,则世间会黑暗那样,佛若不出世间,而说四谛的话,则世间也会闇冥。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波罗 国的仙人住处之鹿野苑。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假如日月不出现在世间的话,则一切众星也不会出现在于世间。 这样,则所谓昼夜、半月、一月、时节、岁数、刻数、须臾等事象,均不能示现出来。 那么,世间就会常冥,而不会有光明之普照,唯有长夜那样之纯大闇冥之苦,会出现于世间。 和此道理一样,假若如来、应供、等正觉,不出现于世间时,不演说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等真理于世间的话,则世间定会盲冥,并没有光明之普照。 如是之长夜之纯大闇冥,会出现于世间。 假如日月出现于世间的话,则众星也会出现。 那些昼夜、半月、一月、时节、岁之数、刻之数、须臾等,均会示现于世间,会长夜光明普照,出现于世间。 像如是的,假若如来、应供、等正觉出现于世间,而说法的话,则苦圣谛之真理会出现于世间,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之真理会出现于世间。 不会再为闇冥,长夜都普照光明,纯一之智慧,会出现于世间。」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九六、圣弟子经:本经叙述圣弟子因知四谛而得其果报。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波罗 国的仙人住处之鹿野苑。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喻如日出,周行在空中那样,会坏灭诸闇冥,光明会显照。 像如是的,圣弟子所有之集(烦恼)之法,一切都坏灭后,而离诸尘垢. 而得法眼之生起,而俱有了无间等,而三结都断灭。 三结就是所谓身见、戒禁取见、疑是。 此三结灭尽,就名叫做须陀洹(预流果,初果)。 已不会堕入于恶趣之法,必定是正觉,再转趣于七有之天人间,往生而作苦边(七次往还于人天后,会尽苦边而得阿罗汉果)。 这位圣弟子,在此中间,虽然还会生起忧苦等事,但是已可听许这位圣弟子之离开欲恶不善之法。 有觉有观,离生喜乐(离开杂染之欲,而生之喜乐),已具足初禅而安住于那里。 不再看见这位圣弟子有一法不断,能使其还生此世间的。 这就是圣弟子之得法眼之大义。 因此之故,比丘们 ! 如果对于此四圣谛还未无间等的话,就应精勤于方便,起增上之欲,去精进修学!」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九七、佉提罗经:本经叙述如不知苦谛、苦集谛、苦灭谛的话,则不得苦灭道谛。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波罗 国的仙人住处之鹿野苑。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作这样而说:『我对于苦圣谛还未无间等(未了解,未现观),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还未无间等』,而说『我当得苦灭道迹圣谛,已无间等』的话,则此说乃不能应现。 为甚么呢? 因为没有这个道理之故。 假如对于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还未无间等,而欲苦灭道迹圣谛之无间等的话,是没有这道理的。 喻如有人说:『我想采取佉提罗(担木、洋槐)的树叶,把它集合起来作一装水之器,以便拿去盛水而行』,那样是没有这道理的。 为甚么呢? 因为没有这道理之故。 像如是而说:『我对于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虽还未达到无间等,但是我乃欲得苦灭道迹圣谛之无间等(现观,了解)』,这是不会有之事。 假若又有人说:『我应当对于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之无间等已得后,又得苦灭道迹圣谛』那样,这是属于善说。 为甚么呢? 因为有这个道理之故。 如果已完成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之无间等,而欲得苦灭道迹圣谛之无间等的话,是有这道理的。 喻如有人说:『我用纯昙摩(红莲花)之叶,摩楼迦(蔓草)之叶,把它集合起来去盛水,拿着而行。』那样,这是属于善说的。 为甚么呢? 因为有此道理之故。 像如是的,如果说:『我对于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已到达无间等,而欲成就苦灭道迹圣谛之无间等。』那样,这是属于善说的。 为甚么呢? 因为有此道理之故。 假若对于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已到无间等后,而欲完成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的话,是有此道理之故」。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九八、因陀罗柱经:本经叙述不如实知四谛的话,则如小绵丸之随风吹去。 反之,则如铜铁柱之坚固。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波罗 国的仙人住处之鹿野苑。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小的绵九,小的劫贝华(木绵)之丸那样,把它放置在四衢道头时,被四方而来的风所吹,就会随风而去,而向于一方那样。 像如是的,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苦圣谛不能如实而知,对于苦集圣谛,对于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能如实而知的话,就应当知,这位沙门,或婆罗门,都常观他面,常随于他人之说。 由于不如实而知之故,听人所说,而趣向于其说而受纳。 当知此人,乃于往宿并不修习智慧之故。 喻如因陀罗之柱(在市门之柱。 有时常指天帝宫殿之柱),以铜铁而作,把柱基深入在地中,则遇着四方所吹来的猛风,也不能摇动它。 像如是的,沙门、婆罗门,对于苦圣谛能如实而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而知的话,就应当知,这位沙门,或婆罗门,并不视他面,不随他人之语。 此沙门、婆罗门的智慧非常的坚固,本来就随习之故,不会随着他人之语。 因此之故,比丘们! 对于四谛,应当勤于方便,应起增上之欲,应精进修学!」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九九、论处经:本经叙述如知四谛的话,则到处都不会屈在他论之下。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波罗 国的仙人住处之鹿野苑。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喻如石柱,其长有十六肘,其中八肘入在地内,则任四方之风怎么吹来,也不能使他动摇一样。 像如是的,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苦圣谛能如实而知,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能如实而知的话,则这些沙门、婆罗门,不管到了甚么论处,都不能屈! 如其心解脱、慧解脱的话,就会使其余的沙门、婆罗门,反之而会生忧苦的。 像如是的能如实而知,如实而见,均为是先世宿习所带来之故,才能使其智慧不可倾动。 因此之故,比丘们! 对于四圣谛,应当勤于方便,起增上之欲,精进而修学!」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烧衣经:本经叙述如不知四谛,则会永恒的受恶趣之苦,不帷是燃烧头衣可譬而已。 因此,须忍苦去学四谛。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波罗 国的仙人住处之鹿野苑。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喻如有人,被火燃烧着其头与衣时,就会起增上欲而急于救火,使其消灭一样」。 佛陀继之而告诉诸比丘们说:「不可作此说(因为被火烧燃之事为小事,不成比较之故)! 应当放下此头衣被烧之事。 应对于四圣谛生起增上欲,要勤精加以方便努力,要修至无间等(了解、现观)。 那四谛呢? 所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是。 如果还未达无间等(了解)的话,就应勤于方便,修学至于无间等(现观)。 为甚么呢? 比丘们! 因为未解脱时,如长夜炽燃,有如地狱、畜生、饿鬼之故。 诸比丘们! 不见极苦(极苦也不回顾)! 如果对于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还未无间等(现观)的话,则此比丘,应当要忍受一切苦、乐,忧、悲,对于四圣谛要勤加精进,方便而修习无间等,应当去学习才是!」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一、百枪经:本经叙述如百岁之老人每日受三百枪之苦,也应堪忍其苦去闻法,去学得四谛。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波罗 国的仙人住处之鹿野苑。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喻如士夫,其年寿已百岁那样。 有人对他说:『士夫! 如果欲闻法,应当在于每日三时堪受苦痛! 如早晨受百枪之苦,日中(中午)和晡时(下午申时),也是同样的受百枪之苦。 在于一天当中,受三百枪所刺之苦。 像如是的,每日都如是,直至百岁,然后闻法,而得无间等(现观)。 你是否能作到吗?』这时,那位士夫,为了闻法之故,会说均能堪以忍受。 为甚么呢? 因为人生于世间,有如长夜受苦,有时地狱,有时畜生,有时饿鬼,在于三恶道中,徒受众苦,也不能听法。 因此之故,我现在为了无间等之故,不会将终身受三百枪,当做为大苦哩(不会当做一回事,也就是小事一件)。 是故,比丘们! 对于四圣谛,还未无间等的话,当应勤于方便,起增上之欲,去学习无间等!」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二、平等正觉经:本经叙述对于四圣谛平等正觉的话,就名叫如来、应、等正觉。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对于四圣谛平等正觉的话,就名叫如来、应、等正觉。 那四种呢? 所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菩灭道迹圣谛是。 如果对于此四圣谛平等正觉的话,就名叫如来、应、等正觉。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 如对于四圣谛还未无间等的话,就应勤于方便,起增上欲,去学习无间等。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三、如实知经:本经叙述佛及佛弟子,如不知四谛的话,就长夜被生死所驱驰。 反之而学四谛知四谛之故,即离生死。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摩竭陀国,在于人间游行(游化于各地)时。 在王舍城和波罗利弗的中间的竹林聚落里,由国王在此中创建的一福德精舍。 那时,世尊和诸大众,都在于其中宿止。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和你们,如果对于四圣谛无知、无见、无随顺而觉、无随顺而受的话,就会在于长夜,被生死所驱驰! 那四谛呢? 所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是。 我和你们如对于四圣谛无知、无见、无随顺之觉、无随顺之受的话,应当会在长夜被驱驰于生死中。 由于我以及你们,对于此苦圣谛顺知、顺入之故,能断诸有流。 尽诸生死,不受后有。 因此之故,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无间等的话。 当应勤于方便,起增上欲,修习无间等。」那时,世尊即说偈而说:我常与汝等 长夜涉生死 不见圣谛故 大苦日增长若见四圣谛 断有大流海 生死永已除 不复受后有(我在过去时,都常和你们,同样的涉入于如长夜之生死中。 因为不曾如实而知见四圣谛之故,才会有大苦,日日增长。 )(假若如实而知见四圣谛的话,就会断灭『有』如水流尽,而入大海那样。 此时生死永远已除灭,不会再受后有)。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四、申恕林经:本经叙述佛所觉知的,虽为广大,然而除了饶益众生,出离之要外,就不多说。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摩竭陀国,人间游行(游化)。 在王舍城和波罗利弗的中间的竹林聚落,由于大王在于此处创建的一福德的精舍。 那时,世尊,和诸大众,都止宿在此精舍。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应该都到申恕林去」。 那时,世尊就这样的和诸大众,都到了申恕林,到后,就坐在于树下。 这时,世尊,手里拿着一树叶,而告诉诸比丘们说:「我手中的树叶多呢? 还是大林中的树叶为多呢?」比丘们白佛说:「世尊! 您手中的树叶,为非常的少,此大林中的树叶,乃为无量的百千亿万倍,乃至算数、譬类,都不能相比较之多哩!」佛陀说:「像如是的,诸比丘们! 我成就等正觉后,自己所见之法,为人宣说的,乃如手中的树叶。 为甚么呢? 因为我所说的法,乃以真义而饶益,以法而饶益,以梵行而饶益,以明慧而正觉,而向于涅槃之故。 如大林里的树叶那么多的法,是我成等正觉,自知正法后,所不说出之法,正有如是之多。 为甚么呢? 因为那些法,乃不是以义饶益,不是以法饶益,不是以梵行饶益,不是以明慧而正觉,不是正向于涅槃之故,因此之故,诸比丘们! 如果对于四圣谛还未无间等的话,应当要勤于方便,起增上之欲,学习无间等!」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五、孔经:本经叙述离车族的童子,持弓箭,竞射精舍之门孔,箭箭皆射入,阿难为奇特,以白佛。 佛告以知四谛较之更难。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猕猴池测的重阁讲堂。 那时,尊者阿难,在于早晨,着衣持钵,入毘舍离城去乞食。 这时,有众多的离车(毘舍离的剎帝利种)的童子,在于早晨,从城内出,到了精舍之门外。 在那里,各人执持弓箭,竞争弹射精舍的门孔,箭箭都射中而入于门孔里。 阿难尊者看此情形后,以为非常的奇特,而称叹那些离车的童子,能作如是之难事。 他进入城内去乞食,然后还回精舍,举放衣钵,洗了手足后,就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在一边。 而仰白佛说:「世尊! 我在于今天的早晨,着衣持钵,入毘舍离城去乞食时,曾经看见众多的离车的弟子们,从城内出去,到了精舍之门外,而在那里竞射门孔,箭箭都射中而入孔内。 我于那时,曾作此念:『这是非常奇特的一件事! 诸离车的童子。 能作此难事!』佛陀听后。 告诉阿难说:「你的意见如何呢? 那些离车族的童子竞射门孔,箭箭都射中而入孔内,此事为难呢? 或者是析破一毛为百分,而射其中之一毛之分,箭箭都射中之事为难呢?」阿难白佛说:「析玻一毛为百分,而射其中之一分之毛,箭箭皆射中。 此为难啊!」佛陀告诉阿难说:「此乃不如对于苦圣谛而生如实而知之难,因为这才是甚难。 像如是的,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而知见,此则甚难!」那时,世尊曾说偈而说:一毛为百分 射一分甚难 观一一苦阴 非我难亦然(将一毛析为百分,而能射中其中之一分,乃是非常难之事。 如果将一一的苦阴,观察为非我,其难也是如此)。 佛说此经后。 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六、盲龟经:本经叙述凡夫漂流于五趣,欲复人身,乃盲龟经 如盲龟在大海中遭遇泞木而想穿木孔那样之难,故应学四圣谛。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猕猴池测的重阁讲堂。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喻如大地,都成为大海,而在此里面有一只盲目之龟,其寿命已经无量劫。 它每经百年之久,才伸出其头一次。 在海中有一支浮木,只有一个孔。 此木被海浪漂流,随风而东流西流。 而每经百年才伸出其头一次的盲龟,当会得遇此浮木之孔吗?」阿难白佛说:「不可能的,世尊! 为甚么呢? 因为此育龟如果游至海东时,那浮木或者因随着风而漂流至于海西。 至于南北四维围达,也是和此元理同样的不一定会遇到浮木之孔。」佛陀告诉阿难说:「盲龟与浮木,虽然是那么的差违,但是或者可能会有机会遇到其木而得其孔的一天。 而愚痴的凡夫,都漂流于五趣,想暂复人身一事,实在比那盲龟遇木孔之难哩! 为甚么呢? 因为那些众生,都不行其义(行不仁义事),不行其法(不遵人的规则而行),不行其善( 发布时间:2025-04-20 11:17:38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8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