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安法师:有关临终往生有两种说法 内容: 问:有关临终往生有两种说法,一直困扰着净业行人。 其一说,临终必须有正念才能往生;其二说,只要平时具足信愿持名,无须计较临终是否有正念,决定蒙弥陀愿力加持得以往生。 这两种观点,我们应该如何抉择? 大安法师答:针对这个问题,《净土》二零零五年冬季刊已经有过答复,也许是仁者未能悉心细看、玩味,或率意读过,生起异解。 据说,网上对这个问题也有若干争论,这也是好事,存疑辩论,有助于对不可思议的净土法门义理的深入把握。 从理则上说,往生的条件纯是信愿持名,称为净土三资粮。 我等众生以信愿持名为能感,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为所应,感应道交,证得往生。 净业行人首先得建立这个正知见。 有了深信切愿,自然会孜孜于执持名号。 以真如名号熏习无明,如是功夫纯熟,临命终时,正念在阿弥陀佛上,则决定往生,对此我们要提倡,要鼓励,要身体力行。 由此,东林祖庭倡导每日至少念佛一万声,组织每月两次的十天百万佛号闭关,每月一次的昼夜经行念佛,以及一年三次精进佛七,悉是这种倡导的表证。 临终念头在阿弥陀佛上,固然往生无疑。 问题是,临终念头没有在阿弥陀佛名号上能否往生? 对此,需要细加辨析。 一种情形是:平时不具备信愿持名,临终念头又不在阿弥陀佛上,可以断定不能往生。 另一种情形是:平时已具足信愿持名,临终因种种因缘,念头未能在阿弥陀佛名号上,然愿往生之心尚存,那么吾人一定要坚信,阿弥陀佛悲愿威神力一定会以种种善巧方便令这念佛人往生。 在这个往生问题上,我们宜从自力念佛功夫的计较上摆脱出来,转而注目思惟阿弥陀佛由同体大悲心所成就的大不可思议威神力量,了知只要我们至心信乐,欲生极乐,乃至十念(含平时),即可乘佛愿力往生(第十八愿);了知如果有人有过信愿持名乃至一昼夜的功夫,中途悔转,复造恶业,然阿弥陀佛在此人临终之际,兑现摄生弘愿,令此人得以往生(参见汉译《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边地疑城”章)。 这些圣言量教喻我们:我们只要关注凡夫应作的事情,即信愿持名或尽形寿,或十日十夜,或一日一夜,或十念,至于临终最后一念出现何种情形,乃是我等凡夫无法把控、也无法判断的,因众生业力不可思议故。 由于吾人无法把控,才会生起恐惧不安心。 阿弥陀佛五眼圆明,悉知我们有此恐惧,便以临终放光接引令吾人获得往生的安心、安乐。 是故,我们只要关注平时信愿行的培植,老实念佛,安心念佛,无疑无虑地念佛,无须在临终一念是否在佛号上这个难以确定的问题上生起分别、执著,封拙怀迷。 兹举两则佛言祖语用作佐证,令净业行人摆脱无谓之困惑。 证一:《大智度论》卷十八云:“摩诃男释王(迦毗罗卫国接任净饭王的国君)来至佛所,白佛言:‘是迦毗罗人众殷多,我或值奔车、逸马、狂象、斗人时(国王难免率兵打仗),便失念佛心,是时自念,我今若死当生何处? ’佛告摩诃男:‘汝勿怖勿畏,汝是时不生恶趣,必至善处,譬如树常东向曲,若有斫者,必当东倒。 善人亦如是,若身坏死时,善心意识长夜以信、戒、闻、施、慧熏心故,必得利益,上生天上。 ’”证知,不以临终一念,而是以平日善法熏习的惯势作为神识的归趣要素。 吾人信愿持名,有阿弥陀佛临终接引愿的加持以及十方诸佛的护念,往生净土有何忧哉! 证二:《印光大师永思集》中,有王慧常居士撰文云:“是年冬,大吐血一次,时人命何只在呼吸间! 然省察自心,一不慌张,二不恐惧,但觉佛尚未念好为憾。 愈后,与一缁友朝江浙诸山。 至苏谒师(即印光大师),禀告病危时心理。 师闻之,大喝曰:‘汝若如此想,西方去不得矣! 甚么叫念好? 十念当往生。 ’聆言之下,生大感泣,师破去我自障矣! 由是常生自信,我决定往生西方,我决不再分段生死,我已是西方人。 尔后凡作事动念,均以西方人况比。 ”证知,王慧常居士原先亦存临终正念才能往生的想法,以佛号未念好,恐不能往生为遗憾。 这一遗憾实则是对阿弥陀佛决定救度众生力量的怀疑。 是故,经印祖之棒喝,幡然醒悟,作得生想。 综上所述:我等众生不怕罪业深重,只要具足信愿持名,无论功夫浅深,悉能乘托阿弥陀佛愿力成办往生大事,是故吾人宜在信愿持名感通佛力上下功夫。 至于临终能否正念,可交由阿弥陀佛料理。 我等凡夫惟在“至心信乐,欲生极乐,乃至十念(第十八愿)”之上获得决定往生的信心,在“敦伦尽分,系念佛号(第二十愿)”上增强自己的净业修为。 这样,万修万人去,决非虚语。 伏冀净业行人放下我执情见,投入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海之中。 至祷! 发布时间:2025-04-19 08:19:05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8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