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韩愈和大颠和尚,竟然因两颗牙齿而结下了一生深厚的友情 内容: 韩愈和大颠和尚,竟然因两颗牙齿而结下了一生深厚的友情潮州城南有一座明齿庵,相传是韩愈为大颠和尚修建的。 潮阳城西有一座留衣亭,相传是大和尚为韩愈修建的。 这庵一亭的惨建,在民间流传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唐朝元和年间,韩愈因谏迎佛骨,惹了朝廷不满,于是从京都长安贬到潮州任刺史。 潮州,地处南国,离京都七八千里,是个偏僻荒凉的地方。 韩愈为了治理好这个地方,上任没两天,就带领手下人出外巡察民情。 他们走出南城门,忽然见一个和尚立在百姓中间,向韩愈观望。 这个和尚相貌极其怪异,只见这个和尚秃头青面,粗眉大眼,两颗犬牙突出嘴外,相貌又难看又凶恶。 韩愈不由一怔,对跟随在身旁的赵德说:“此僧一定不善,你看他那两颗大牙…”赵德知道这位新到任的刺史是反佛的,只微微笑了笑,没有吭声。 韩愈巡察回府,在书房刚刚坐定,忽见差役匆匆忙忙跑来,呈上一个小包。 韩愈打开一看,不由“啊”了一声,原来是两颗血添的牙齿。 他十分惊奇地问:“这牙从何而来? “大颠和尚所送。 ”“这是何意? ”“小人不知。 ”“和尚现在何处? ”“他已经走了,不知去向。 ”韩愈望着两颗带血的牙齿沉思良久。 他越想越感蹊跷,急忙叫来赵德。 赵德是个有学问的人。 韩愈一到湖州,就请赵德进府帮他料理州事。 赵德久慕韩愈大名,见韩愈平易近人,礼贤下士,便拜韩愈为师。 赵德来到书房,韩愈让他看过牙齿,问道:“此僧为人如何? ”赵德说:“韩大人,此僧与您还是同乡,他俗姓陈,名宝通,祖籍在河南颖川。 自幼出家,专攻佛学,曾云游天下大山,拜访各寺僧师。 早些年他在潮阳县的牛岩、莲花乌岩辟庵修行,现又在县西幽岭脚下创建一座灵山寺院。 这个和尚与其他僧人不同,他不爱繁华胜地,只爱独处僻壤,深居简出;不爱轻易化缘,只爱躬耕田亩,自食其力。 他所到之处,都能为百姓排忧解难,不取报酬。 他实实在在是一个极有修养的僧人呀! ”韩愈又问:“他叩下两颗牙齿,这是何意? ”赵德沉思片刻,说:“此僧生性耿直。 我想,他久慕大人之名,定然十分敬佩。 今日大人城南之语,大概传入他耳,气愤之下,才……”韩愈点了点头,暗想这个和尚果然不凡。 如今皇上崇佛,天下僧人多奔闹市,被人当作神敬。 而他却能在这偏远的南海之滨,深藏山林,自修自炼,不攀富贵,为民效力,实在令人钦佩。 看来佛徒之中犹有高雅之人呢! 想到这里他自悔道:“我一时以貌看人,铸成大错也! ”随即亲自修书一封,命赵德去请大颠和尚到府内做客。 谁知韩愈三次相请,大颠三次让人传话说出游去了。 他吃了三次闭门羹。 韩愈又让赵德找到潮阳县令史虚已,说明情由,想让他窥探大颠和尚的踪迹,以便好与大颠面晤。 史县令对赵德说:“大颠深居简出,出游未必是真。 刺史大人若真要见此人,还是请他亲自到灵山寺去吧。 ”赵德将此话告知韩愈,韩愈对大颠更加钦佩,当即挥笔写下“叩齿庵”三个大字,命人在城南修建叩齿庵。 一个月后,韩愈专程到潮阳灵山寺登门拜访大颠和尚。 这时大颠和尚头戴五佛禅帽.身披千佛袈裟,将韩愈接入寺内。 彼此问过寒温后,韩愈遂向大颠承认失语之错。 大颠立刻向韩意道三次回避之歉。 从此以后,二人经常来往。 就好像两人不能断了来往似的,韩愈每次南巡的时候,都要到灵山寺看望大颠,大颠每次北游的时候,也都要到潮州去看望韩愈。 二人每次相见,非常欢喜,都谈经论道,评说世俗。 韩愈饱读儒书,对佛学亦有研究;大颠精通佛经,对儒学亦有涉猎。 二人倾谈己见,对佛、儒两家学说的变革与发展都做出了贡献。 这两个在信仰上完全不相同的人,在学说交流中建立了真挚的情谊。 后来,宪宗皇帝命韩愈到内地袁州去任刺史。 离开潮州的时候,韩愈并没有着急走,他特意到灵山寺与大颠道别。 大颠把韩愈送到山下的小桥边,就要分别的时候,二人恋恋不舍。 韩愈将身上穿的锦袍(这是官服,是不许赠人的)脱下,双手捧着,赠给大颠和尚。 韩愈走后,大颠为了纪念他们的友情,便在韩愈留衣处修建了留衣亭。 发布时间:2025-04-11 09:59:12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7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