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谕法师:佛七讲话[第一期]-一九八零年第六天 内容: 佛七讲话[第一期]-一九八零年第六天今天要和大家讲八万四千法门,唯有念佛法门是正修行路。 有人说:我不念佛,我要参禅。 或者说我不念佛,我要学密。 他不知道参禅是佛法,修密也是佛法。 如果离开佛,参禅修密,就成外道了。 他不知道参禅就是佛法,修密也是佛法。 如果离开佛,参禅修密,就成外道了。 所以佛说六念法门,第一就是念佛,接下来才是念法念僧念施戒念天。 三藏十二部尽管浩瀚如海,但是一个佛都包括尽了。 善导和没讲,八万四千法门皆是助行,唯有念佛法门一项是正行。 因为佛为体,其他修行法,都是门。 不过要借八万法门,证入佛体罢了。 《法华经》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也无三。 所以世尊不是要众生以人天为究竟,也不以二乘为究竟,是要度一切众生都成佛。 所以一切修行,都以成佛为主,都以念佛为正行。 不管参禅、礼拜、修密、学教,假使离开了佛,就都成外道了。 因为外道一样也坐禅礼拜嘛。 因此,只要你是学佛的,不管什么法门,一定先要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要不然,就不是修佛道了。 律宗甚至害怕仅说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太笼统,恐怕众生弄不清,误入外道。 所以三归以后,一定还要说:如来至真等正觉为我世尊。 由此可见,念佛的重要了。 《观经》说,心念佛,心就是佛。 这是多么圆顿究竟的法门啊。 不假方便,不须渐次,一句阿弥陀佛,直指佛心。 大家千万不要舍正路不走,走偏差路;也不要听别人乱讲,自己没有主张,朝秦暮楚改修其他法门。 提到念佛法门,那就是修念佛三昧。 所谓念佛三昧,本来十方佛都可念,但为了方便缘起,佛经上把念佛三昧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行三昧,一种是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是专持一佛名号,也就是说专信一佛,专愿生一佛国土,专持一佛名号,,所谓不取相貌,专念佛名。 我们信阿弥陀佛,愿见阿弥陀佛,持念阿弥陀佛名号,便是修一行三昧。 念一佛名号,与念十方佛的功德是完全一样的。 一行三昧,是于十方佛中,专观想一佛。 或观佛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或观佛智慧身。 不管你修一行三昧持名念佛,或是修一相三昧观想佛相,都要专念一佛,否则便不成一行,一相三昧了。 你不要以为念一佛的功德小,要知道诸佛都是法界身,所以念一佛的功德,同于念十佛的功德。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专念阿弥陀佛呢? 这是出在〈观无量寿佛经〉。 经中先说一相三昧,然后于第十六观说出持名的一行三昧。 第十六观中说:如此愚人,临命终时,愚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这个念字,是观想的意思)。 彼人苦逼,不遑念(观想)佛。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称佛名故。 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这便是持名念佛的一行三昧了。 世尊为什么专称扬赞叹阿弥陀佛呢? 不但世尊称叹,六方诸佛无不称叹,乃至十方诸佛无不称叹。 因为阿弥陀佛悲心深广,四十八愿,愿愿与十方众生相应。 例如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所以世尊教我们专念阿弥陀佛,教我们至心信乐愿求往生。 这就是求水寻源的办法。 阿弥陀佛第十八愿这样发,我们便这样求,一定可以感应道交,蒙佛加被。 为什么念佛三昧,只讲有持名的一行三昧,和观想的一相三昧呢? 因为世尊在经上讲过,世尊说,十方诸佛度众生,有四种方便:一、是以说法的方便度众生,像释迦牟尼佛说示四十九年。 这是以口业度众生。 二、是以神通变化为方便而度众生,所谓示现十方,八相成道。 这是佛以意业度众生。 三、是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为方便度众生,也就是以相好光明度众生。 这是佛以身业度众生。 四、是以名号度众生。 所以称念佛名,就可蒙佛加被。 这是佛以功德力度众生。 可是前两种方便--说法与神变,是佛念众生。 佛为能念,众生为所念;但是众生却不能以说法和神变念佛。 而后边两种方便---观想和持名是众生念佛的方便。 众生为能念,诸佛为所念。 可以说,是给众生的方便。 所以念佛三昧,有一行和一相两种。 可是这两种方便,一行的持名又比一相的观想方便。 因为观想必须心清净才能修,心散乱就观不起来,所以上根利智的人才修习。 而持名法门,可在散乱中修,所谓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不但能度上上根人,同时也能度一切烦恼的众生,所以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其他法门,如参禅,便只能接引上根人,因为他们是念法身佛,从第一义谛入。 所以六祖说:神秀的禅,接引上根人。 我的禅,接引上上根人。 由此可知,禅宗法门妙则妙上收利根,下收钝根,收尽上中下三根。 可以说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念佛法门是正行,但是也要助行帮助。 助行方面,总括起来说,不外除结使,修功德两项。 现在时间不够,只能说个大略了。 所谓除结使,就是诸恶不作。 所谓修功德,就是众善奉行。 怎么除结使呢? 除结使可按三个步骤修。 第一、要勇猛精进,以念佛力调柔你的心。 就是要念佛一心,尽量对人我是非好恶不生憎爱。 久久用功,你的心使可渐渐调柔了。 起初,你的心会不听约束,但尽管用一句佛号系住,所谓欲制野象,先驱入栏。 用功日久,狂心便逐渐调伏了。 第二,继续精进,断除烦恼。 妄想是烦恼根,所以要想断烦恼,必须先除妄想。 烦恼如能分分断,心便分分清净了。 第三,断结使和离思。 最后就斩草除根,把结使断尽了。 这时继续念佛精进,渐渐便可得事一心、理一心了。 为什么要离思呢? 因为思能令心造作意业。 什么是思呢? 说浅显些,所谓思,便是起心动念。 一念才起,便是生死流了,所以要离它。 还有一种法和思最亲近,那就是想。 想是取相分别。 本来一切法无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而想偏偏要取那些妄想,所以又叫作妄想。 因此,思是起心动念,想是取相分别。 有时思在想前,有时思在想后。 如果先起心动念,以后才取相分别,那么思便在想前了;如果先取相分别,然后才动念头,起心动念,那么思便在想后了。 我们的心,就是被它两个束缚住了,不得解脱。 若能脱离这两个束缚,那么心便得解脱了。 但是怎么才能离开它们的束缚呢? 用念佛心呀,念佛心清净,对人我是非好恶不生僧爱二心,便离开它们的束缚了。 至于修积功德,方便也很多。 简单地说,约有两项:一、礼敬三宝供养三宝。 因为三宝是一切功德的根本,三宝为灯烛。 茫茫苦海内,三宝为舟航。 所以礼敬三宝供养三宝,是有无上的功德的。 二、广度众生。 三宝的功德,在于广度众生;我们发心学佛,也就要学习三宝广度众生。 若是不度众生,便没有三宝功德可言了。 礼敬三宝供养三宝,和广度众生加起来,便是一大事因缘。 所以广说便有无量的功德,略说,无量功德都不出一大事因缘。 讲的太多了,现在大家用功念佛。 发布时间:2025-03-04 11:56:08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7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