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达摩难陀长老:功德与回向 内容: 功德与回向如果真的要纪念或帮助过往先人,你可以以他们的名义多做善事,然后把功德回向给他们。 佛教认为善行的功德能带给人今世或来世的福报,也能引导人们达到永恒快乐的目标。 善行表现在身、语、意的活动。 每一种善行所产生的功德,成为行善者的「业绩」。 佛教鼓励人们将功德回向给他人,由他人分享你的福报。 换句话说,功德是可以转让和分享的,他人可以在生前或死后接受你的功德。 回向的方法非常简单,行善的人把善行当作专为某一个人而作,或为一切众生而做。 这种愿望可以在心里或以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发心回向的人,不一定要让接受者知道。 当接受回向者得知你的这种行动和愿望时,就会产生「喜悦」,而参与你的善行。 接受回向者认同了功德本身和回向者,他所获到的功德甚至比原来的更大。 那么,他的喜悦心将更高,他更了解功德,变得更聪慧和更具功德了。 在巴利文三藏经典里,保存着大量有关这方面的记载。 功德回向是一种「喜」法,接受回向者,不管知不知道回向者是谁,都会一样的感到喜悦。 但是接受功德者,起码要表示对功德的随喜。 如发自内心或口头的赞赏:「萨度sadhu! 萨度sadhu!」(善哉)为了分享他人回向的功德,必须由衷的同意并喜悦于他人的善行。 做善行的人,不会阻止他人分享他所缔造的「功德的喜悦」,他不能控制他人有「随喜」的念头。 佛陀认为,所有的行为的关键在于心识,回向基本是一种心识。 回向功德并不意味褫夺了一个人所造就的功德。 相反的,功德的回向能增上已经造就的功德。 回向先亡:佛陀说:「一个人给予先亡者最大的礼物,就是将自己善行的功德回向给他们。」佛陀又说:「回向功德者因此会获得更多的功德。」佛陀鼓励人们多做善事,如:供养贤德者,并把此功德回向给先亡。 应该以先亡者的名义来布施,心里要这么的想:「他们生前给我财富,他们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他们是我的亲属,是我的同伴。」对先亡者哭泣、悲恸、伤感、忧愁,对他们一点好处也没有。 回向功德的作用是帮助他人积累「福报」,「福报」的积累影响到一个人往生善界或恶界。 生活在低层次生界的「鬼」,自己不能开创善业,因此,就必须有赖于我们将善业的功德回向给他们。 那些生前不伤害和积累了很多善的「功德」者,将重生于善界,他们并不需要世间亲属的回向。 没有机会往生善界的人,就得等到亲属将功德回向给他们来弥补他们生前的不足,这样才能往生善界。 那些往生恶界的人,如果能从亲属或朋友中得到一些回向,他们也能减免某些痛苦。 佛陀倡导的功德与回向,是古印度习俗的一部份,流传已久。 在很多传统的仪式中,以回向来令先亡者生活于安宁与平静中。 这种习俗对佛教国家和社会有很大的影响。 当做善事和某些节日时,如:生日、忌日,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先人,便举行仪式将功德回向给他们。 在印度,回向者将杯中或瓶中的水,倒入一个大容器中,诵念巴利语诗偈:河水满了必溢出,流向远处的大海。 此处的布施,能令彼处的人受到神灵的庇佑,如山顶流出的水,很快的流向平原。 此处的布施,能令彼处的人受到神灵的庇佑。 《小部》功德与回向受到学术界公开的质疑。 然而这种古老的习俗仍然存在于许多佛教国家中。 可惜的是,今天不追随古老习俗的佛教徒,根本无法了解功德与回向的真实意义。 有些人把大笔的金钱花在毫无意义的仪式中去悼念先亡,建造雄伟的坟墓,以香烛、冥纸、死者生前的用具及屠宰牲畜来祭拜先亡,这只是一种浪费,对死者一点帮助也没。 相反的,应该把死者的遗物和所花费的金钱布施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才有意义。 唯一帮助及纪念先亡的办法,就是以令人尊敬的功德来回向给他们。 这些创建功德的方法包括:布施、兴建学校、寺院、孤儿院、图书馆、医院、印赠经书等等。 佛教徒的行为必须是理智的而不是盲从。 当有人为死者向「神灵」祷告时,佛教徒照样可以关怀他们,以善行的功德回向给他们。 这是一种最佳的纪念方式,能让死者获得永久的荣誉。 当死者重生于幸福的生界时,他一样会庇佑那些曾经把功德回向给他的人。 因此,最佳纪念先亡的方法,就是把功德回向给他们,并以他们的名义来布施。 发布时间:2025-02-19 12:38:26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6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