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海仁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三)-海仁老法师(4) 内容: 即色与见,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初二句明缘生即假,显不空如来藏,后二句明缘生即中,显空不空如来藏。 以色尘相妄性真,本如来藏。 随缘不变,故非因缘;不变随缘,故非自然。 非因缘是非有,非自然是非空,非空非有,亦空亦有,遮照同时,谓之中道。 众生不知十二处即藏性,而成同居士有漏十二处;若悟十二处即空,便成方便土无漏十二处;悟十二处即假,便成权教菩萨方便土十二处;若悟十二处即中,则成就圆教菩萨实报土十二处;本经云:优波尼悟色处即藏性,故证无学道。 阿难,汝更听此,只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 子二明听与声即藏性佛制乞食,不许自办饮食,以免贪图口福。 今有远方檀越,仰佛威德,从远道至,就于只陀林中,办食斋供,供佛及僧;故而击鼓集众,众集即击钟应供。 今钟鼓之声,前后相继。 若无耳根闻性,谁知钟声,是即因根有相;而闻性无形,假声尘显,是由尘发知,根尘互为因缘,是明因缘生法。 于意云何? 此等为是声来耳边? 耳往声处? 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只陀林,则无有我。 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 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如我归住,只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 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处;钟声齐出,应不俱闻。 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声? 若无来往,亦复无闻。 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 佛问阿难,如汝之意以为如何? 究竟是钟鼓之声,来于耳边;抑或耳之闻性,往声之处? 若谓此钟鼓之声,来于耳边,则此声来一人处,余人应皆不闻。 今众人皆闻,显然非声,来入耳处。 如我乞食等四句是例破。 佛例音声,城例阿难,林例目连等,佛至室罗筏城,则只陀林,再无如来。 例声音既入阿难之耳,则目连等,应再无所闻。 何况以下,是反显一声众闻。 沙门译云勤息,意谓出家之人,应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故四十二章经云:息心达本源,故号沙门。 此一千二五十名沙门,是佛之常随众,其中包括憍陈如等五比丘,以及优楼频螺迦叶等共一千人,目连鹙子共二百人,那舍长者子五十人,实数为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今言整数,故曰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 此等常随众,一闻钟声,同来饭堂,可见音声,非来耳边,此破声来耳处。 若复汝耳以下,是破耳往声处。 以声尘众多,闻性唯一,既不能遍往众多声尘之处,何以一人同时能闻众多音声。 如佛化食已毕,既返祇林,则城中无佛。 若闻性既往鼓处,则钟处无闻;反之,若往钟处,则鼓处亦应无闻。 今不特钟鼓之声,同时俱闻,何况同时兼闻,其他象马牛羊种种音响。 可知闻性,非往声处。 然又恐阿难转计云:即非耳去声处,亦非声来耳处,又有何不可? 佛即破云;若然闻性与声尘,原无来往,则根尘两不相关,亦应无闻。 以是若闻来耳边,众人不应同闻;若耳往声处,众声不应同时俱闻。 若无来往,则两不相关,应无所闻之故,当知耳之听闻之性,以及所闻之音声,二者俱无一定之处,求其自性了不可得。 可知缘生性空,是显空如来藏。 即听与声,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初二句明缘生即假,显不空如来藏。 后二句明因缘即中,显空不空如来藏。 以耳之闻性及所闻之声尘,相妄性真,本如来藏,藏性随缘不变,即有即空,故非因缘;藏性不变随缘,即空即有,故非自然。 众生不知闻性与声,本如来藏,故循声流转;若悟声尘即空,便成奢摩他空观;若悟声尘即假,成妙三摩钵提假观;若悟声尘即中,则成妙禅那中观。 憍陈如悟声尘即藏性,故能妙音密圆,证无学道。 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栴檀,此香若复然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 子三明嗅与香即藏性栴檀,译云无垢,乃香中之王,出于牛头山,亦名牛头栴檀。 山于海中,非神通不到,转轮王出世,鬼神取此香献之;佛为大圣,天龙八部,亦取此香供佛。 据云此香,以手摩之,虽经七日,香气犹存。 当时印度计量器是二四铢为一两,故每铢重量,仅六分六厘六毫六忽。 燃之,即于城中四十里内,同时俱闻。 可知此物,人间鲜有。 相传汉武帝时,印度差使,持香入贡;当时汉例,不足四两之物不受,印使持香返时,在王城燃香一铢,全城皆闻;武帝命人寻香来源,知是印使所燃,后悔莫及。 今佛命阿难嗅此炉中栴檀,可知当时诸天,曾持此妙香供佛。 闻性无形,由尘方显;尘不自知,由根方知。 如是根为尘缘,尘为根缘,根尘互为因缘,正显因缘生法。 于意云何,此香为复生栴檀木? 生于汝鼻? 为生于空? 阿难,若复此香,称鼻所生,当从鼻出;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气? 称汝闻香,当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 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藉炉中,爇此枯木? 若生于木,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 是故当知,香鼻与闻,俱无处所。 此显缘生性空,初句是征,次二句是征问答气自生、他生、或自然生。 佛问阿难:在汝之意以为此香,是从栴檀木生,抑从鼻、从空而生? 若谓此香,生于汝鼻,汝鼻为能生,称此香气,为鼻所生;则此香气,应从鼻出,鼻是有情之器官,并非无情之栴檀,云何鼻中能有栴檀之香? 此约因果相违破。 又既称汝鼻能闻香气,则此香气,应从鼻入,今说鼻能生香,香从鼻出,如何可说,鼻能闻香,故曰说闻非义,此约出入相违破。 若云香非生于鼻,而是生于鼻中之空,但鼻内之空与鼻外之空,一空无二空。 空性桓常而且周遍,所生之香,亦应恒常而周遍。 然则随时随处,应有香气,何须凭借炉中,烧此栴檀枯木,始有香出? 若谓因烧木有香,香从木生,则此香质之檀木,因烧成烟,闻香之人,应受烟气所薰,方可得闻;但烧木之烟,腾空不远,云何城中,四十里内,皆已闻香。 以是香气非生于鼻,非生于空,非生于木之故,当知香尘鼻根与闻性,俱无处所。 此明缘生无性,当体即空,显空如来藏。 即嗅与香,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初二句明缘生即假,显不空如来藏;后二句明因缘即中,显空不空如来藏。 由于香尘与鼻根嗅性,相妄性真,本如来藏,藏性非空非有,故非因缘;不妨现空现有,故非自然。 众生不知,二处相妄性真,遂成三界有漏香;若悟香即空,则成二乘无漏香;若悟香即假,便成菩萨大慈悲香;若悟香即中,而成诸佛无上妙香;则普薰法界,遇者得益。 香严童子,悟香即藏性,故能成就,香光庄严。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 子四明尝与味即藏性二时谓早午二时,早为小食,午为正食。 钵具云钵多罗,译云应量器,体色量三,皆应如法。 酥酪醍醐,皆从牛乳出,初从乳出酪,复从酪出生酥,生酥出熟酥,熟酥出醍醐,是名五味。 五味中以醍醐为最,能知酥酪醍醐者,即舌知根。 阿难常随比丘众,持钵乞食,其间或遇有人,施与酥酪醍醐等美味。 于意云何? 此味为复生于空中? 生于舌中? 为生食中? 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只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 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 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 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 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 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 既常受咸,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咸;必无所知,云何名味? 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 初句是征,佛征问阿难,在汝之意,以为此味,是生于空,抑或生于汝舌? 或因食物而有? 阿难,若汝谓此味,是生于汝之舌,汝口中唯有一舌,云何能知众味。 善见律云:黑石蜜,即甘蔗糖,以其色黑,质坚,味甜,故名黑石蜜。 蜜甜酥咸,以甜咸二种,代表众多味尘。 若舌能生味,则生咸味时舌已受咸,遇甜蜜时,应不推动变易,而生甜味。 若不变移,云何可说,舌能知味。 若云食酥知酥,食蜜知蜜,前后变移者,则舌非多体,云何一舌之知,能生多味,然则岂非一因多果? 若谓味尘,生于所食之物,然食物无知,并非有分别之识心,云何能够自知,我是酥味? 纵许食物能知,则属食物自知,如同他食,岂可名为,汝舌尝味能知。 若味生于虚空,则虚空应该有味,汝今试啖虚空,当作何等之味? 况空周遍,若然虚空必是咸味,则既能咸汝舌,亦当咸汝面,以及全身;甚至全世界中,一切人类,皆同于大海中鱼,常受咸味。 既常受咸味,当然不知何者是淡。 舌能知味,全因咸淡二味,互相对显,因咸显淡,因淡显咸。 今既常受咸,当然不知何者是淡;既不知淡,亦应不能知咸。 若对咸淡必无所知,云何名为知味之舌? 以是味尘,非生于舌,非生于食,非生于空之故,当知此能尝之根,与所尝之味,俱无处所,当体即空。 此明因缘生法即空,显空如来藏。 发布时间:2025-02-16 12:41:03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6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