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海仁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四)-海仁老法师(12) 内容: 阿难问意有二,初欲捐弃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 佛即答以第一决定义,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然后示以不生灭为本修因,即是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 次问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 佛即答以第二决定义,教以审详烦恼根本。 然欲降烦恼,应先细心观察,烦恼起因,欲知烦恼起因当反观自心,求此妄想不可得时,攀缘自息,即得解脱。 如华严经云:无上菩提,以心为本;心若清净,一切善根,皆得圆满,无上菩提,欲成则成。 又大乘心地观经云: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若能观心,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 又云:若能观心体性空,惑障不生便解脱。 又涅槃经云:若能观心,名为上定。 可知观心,不独为断烦恼之方便,亦即修习首楞严王大定之正行,入佛知见之正因。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堤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 丁二宣示法义分二。 戊初住家叙意结集经者,叙述佛意,一则为哀愍现会,已回小向大之缘觉声闻众,虽悟藏性本具,但未得修行方法,不能证入,故于菩提心,未得自在。 次则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者,开无上乘妙修行路。 佛灭后,正法住世一千年,像法住世一千年,末法住世一万年。 今正末法时期,众生障重慧浅,而能发菩提心,诚难能可贵,故佛预为此辈求无上菩提者,开示妙修行路。 无上乘亦名最上乘,一佛乘,或如来乘。 三如来藏为一乘体;妙奢摩他三摩禅那为一乘行;三菩提为一乘果;遍法界,尽未来,普度众生为一乘用。 先开圆解,次起圆行,名妙修行。 行为能趣,路为所趣;行是流动,路乃安住。 路即不生灭理;行即妙三观门。 依不生灭理,起三妙观行;进趣五十五位,名妙修行路。 佛无非为此,故宣示阿难,及法会诸大众言。 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戊二如来正说分二。 己初总示因心分二。 庚初正明二义分二。 辛初总征示汝等三句,是佛重按其请意。 妙三摩提,亦名三摩地,译云妙定、正定、大定。 此乃诸佛如来,所修证之首楞严王大定。 不生疲倦,其意有二:一汝阿难既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又请求开示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又欲得陀罗尼入佛知见。 足见求法精进,无有疲倦。 其次是如来所证,三摩提,非精进不懈,不能修证,不应或生疲倦。 应当谓理所当然,先明,即未起行之前,应当首先明白,发觉初心,即最初发起始觉智,向本觉理之心,亦即最初之因地心。 决定义,指十方三世诸佛,所共遵守。 云何初心,二义决定,是征起。 阿难! 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 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辛二别释分二。 壬初应审观因地发心分二。 癸初总劝审观第一义者,是指二决定义中之第一种,非指第一义谛。 汝等三句是重按其请意。 捐舍声闻修菩萨乘,是回小向大,菩萨有四教之分:今约圆教菩萨,初发心时,即观诸法实相,修一心三观,即空即假即中,有功用道,名菩萨乘;无功用时,即名佛乘。 菩萨乘是能入,佛乘是所入。 故曰修菩萨乘,入佛知见。 应当以下,是劝审观因心。 因地发心,若以不生不灭心为本修因,则与果地所证,本觉不生不灭之理是同,否则即异。 同则如水乳融;异则如同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故曰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 阿难! 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 然终不闻,烂坏虚空。 何以故? 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癸二正示审观分二。 子初立喻初句承上起下,次二句劝阿难起智观察。 器世间,即山河大地,皆因缘生法,有生灭,可作为,故皆迁变坏灭。 反观虚空,非可作为故,由始至终,不曾坏灭。 此约俗谛言,若据第一义,虚空亦因迷真起妄而有,所谓: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故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 今约俗谛:器世间有变坏,喻众生生灭之身心;虚空不坏,喻佛性不生灭理。 器世间一切无不包含于虚空中,喻众生生灭之身心,不离无生灭之觉性;而不生灭性,亦非离生灭之身心。 二者名殊体同,非细心观察不可。 若能审察世间一切,相妄性真,因而舍妄归真,称性起修,以不生不灭心为本修因,自可契证果觉,不生灭性。 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 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子二示法分二。 丑初简妄生灭相合可作喻分二。 寅初指妄总标汝指阿难,阿难如此,一切众生,莫不皆然。 人体由地水火风四大假合,互相缠结而成。 既有身相,则妄有六根;于是本具湛圆,妙觉明心,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遂成阿懒耶识。 此识精元明,于眼为视,于耳为听,于鼻于舌为觉,于身于意为察。 虽然性中相知,而用中相背。 如是心与色合,而成为五阴浑浊之体;识阴为始,色阴为终。 加以受想行三,便成五叠浑浊不清之相。 下文云: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故曰: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云何为浊? 阿难! 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 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 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寅二约义别释分二。 卯初通示浊义初句征起,下举喻明。 清水喻众生本具真心,清净本然;尘土灰沙,喻四大,本质留碍,喻四大体,能障真性。 二体法尔,谓清水与尘土等,其体法尔如是。 一清一浊,一通一碍;喻一真一妄,其性虽同,其用各异。 有世间人喻迷位众生,取土投水,喻众生从真起妄,而有见相二分。 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喻因见相二分,彼此相引相牵,致心境和合,而成六根。 自此,心法无形,变成有形;色法无知,变成有知。 喻容貌汩然,名之为浊。 汝浊五重,指劫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及见浊,亦复如是,谓如取土投水,水亡清洁,土失留碍,此乃最初浑沌昏扰之相。 余经约枝末五浊,本经则约根本五浊。 依色阴立劫浊,依受阴立见浊,依想阴立烦恼浊,依行阴立众生浊,依识阴立命浊;五阴为体,五浊为相,阴浊名异,体相实一。 阿难! 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 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卯二别示浊名分五。 辰初劫浊劫浊依色阴立,内之色身,外之器界,皆属色阴。 内身有生老病死,外界有成住坏空;念念变异,三世迁流故名劫浊。 见指能见,属心法,虚空是所见,属色法。 能见之见性,与所见之虚空,皆遍十方;空中有见,见中有空。 既不可指陈,何者是空之边涯,更不可说,何为见之界畔,故曰空见不分。 若谓但有虚空,而无见性,则除见外,另觅空体了不可得;若但有见性,而无虚空,则不能显出,能见之觉性。 今因能见之见性;及所见之虚空,色心二法,彼此相织,由心取境,因境引心心境和合,虚妄成根。 如是根尘相对,妄起分别,三世迁流,故名劫浊。 汝身现搏,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 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辰二见浊依受阴而成见浊。 四大乃色法,能揽四大为自体者即心法。 色心二法和合而有六根,既有六根,则一精元明之藏性,遂为四大所隔,而分别成为见闻觉知等六精,眼为色碍,耳为声碍,乃至意为法碍,彼此壅塞留碍。 水火风土四大,本属无知,今为六精所转而成有知。 知与无知,互相交织,妄成六根,领纳六尘,而起有我见,无我见等,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发布时间:2025-02-15 13:17:21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6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