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能海上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 第十五讲 内容: 第十五讲 九月六日次疏文总结十二所缘及行相。 【狮子贤义疏】:所缘无常等者,依谛等为因,如是云云,所缘行相及俱有之差别等,谓此上但表有法、及法、名诠、及由名诠所作之因是也。 於中应系属者,於所缘及行相俱有差别之法,名曰一切名诠差别。 於彼所断、及非所断、所属之义,及其清净差别之义,是发业之由路,故而此上未明也。 【清凉记】:差别即是立宗。 因明论云极成有法极成能别差别性故,随自乐欲所成立性,故名为宗。 有法即所缘,法即行相。 俱有谓因喻,此中未说。 一切名诠差别者,总说宗因喻三支也。 此上唯说应修应断之义,而未说开始修行入手之处,故下文再说三十六种分别。 其所指向者同为空理,遮止实执,而令修行人了知应断除及永离之体(惑)事(业)。 三十六种为修行之方便,前十二种行相所缘为决择,各各不同也。 【狮子贤义疏】:此下颂词文义所作指向,与前共同,而名诠面目有异,是遮止现在失实之贪等及俱有之体事上,唯为彼修行与断离之成就之故。 於苦等谛所属之中所缘及行相之所作故。 於彼再作以下如所应知之说也。 今於此四分别及俱有等,令义显明所作故,施设少许方便之词颂者。 颂云 彼体及对治 所取分别二 惑及蕴等分 彼复各九种如是所云者:所取之分别(非理)遍行烦恼之体所依之因,及对治所依之因性二种,即是无明与清净蕴等,如是细极分辩,各有九种也。 颂云 实安立所依 能取许有二 自主宰等性 蕴等依如前如是云云:谓数取趣执实所有,及士夫安立之所有。 于此所缘能取执之分别,又是二种。 主宰权力自在,及蕴等上之所缘性,各各分辩,如前又各九种也。 此中总摄其义者,如下遍行烦恼体上所依之因:无明(一),色(二)等之蕴,名(三)与色现前失实,二边(四)之贪,遍行(五)惑清洁不知,圣道(六)中不住,及所缘(七),主宰(八)等,於清净九生起等中所取之非理分别等。 对治所依之因者:蕴(一)、生门(二)、种族(三)、生者(四)、空性(五)、到彼岸义(六)、见道(七)、修道(八)、无学道(九)所取非理分别等。 数取趣随有所依之因者:自主宰(一)、唯一(二)、因(三)、我见者(四)、遍行烦恼(五)、贪(六)、及离贪(七)、见(八)、修(九)、义所作之因能取之分别等。 士夫安立所有之因者:蕴(一)、处(二)、界(三)、缘合和出生(四)、清净(五)、见(六)、修(七)、殊胜超(八)、无学道(九)能取之分别等。 如是等所取能取分别四类,及决定分判分全开悟四种之数,应如数具知也。 此文是与颂文联合摄持,前后文完全共同所说。 依此力量,如其所说摄修,能得殊胜之成就也。 【清凉记】:所取分别有二:颂云彼体即无明等惑,对治即清净蕴等,即所治与能治也。 所治九种:一、无明。 为一切杂染依止。 无明之义,释者甚多,且多玄妙空洞。 目犍连尊者法蕴足论卷十一缘起品所释,最为明快,兹引其文如下:云何无明? 谓於前际无知谓於前际无知,后际无知,前后际无知。 於内无知,外无知,内外无知。 於业无知,异熟无知,业异熟无知。 於善作业无知,恶作业无知,善恶作业无知。 於因无知,因所生法(果)无知。 於佛法僧无知。 於苦集灭道无知。 於善不善法无知。 於有罪无罪法无知(於戒不明不能称大彻悟也)。 於应修不应修法无知。 於下劣胜妙法无知。 於黑白法无知。 於有敌对(防碍)法无知。 於缘生无知。 於六触处如实(眼识九缘生等)无知。 如是无知无见,非现观(依法依现量观),黑暗愚痴,无明盲冥,罩网缠裹,顽騃浑触,障盖发盲,发无明,发无智,发劣慧(疑、邪见),障碍善品,令不涅槃,无明漏(下堕)。 无明瀑流,无明轭(令不自在),无明毒根,无明毒茎,无明毒枝,无明毒叶,无明毒花,无明毒果。 痴、等痴、极痴。 欣、等欣、极欣,痴类痴生,总名无明。 求无明不可得,智明生时,无明即灭。 如暗室燃灯,黑暗即灭。 三明即所以坏无明,证三智明即成佛。 参念佛是谁,不知谁,即是无明。 总凡无知,皆是无明。 求知须努力闻思修,不能坐待也。 缘无明即集谛之总。 二、有漏诸蕴。 为苦谛之总,亦即十二有支之识、名色、六处、触、受、生、老死等七支。 三、执名色。 一切法但有名色,由遍计妄执以为实有。 粗者,谓於五欲八风贪著而起爱、取、有等支也。 四、执断常二边。 五、於清净染污法不知取舍。 欲求清净,反於染污法致力,药反成病。 唯依戒方无此弊。 六、不住圣道。 以信见不真故起懈怠,於八正道不能安住。 如病稍愈又发。 十六行观即修正见。 正业即依戒行。 正命即增上戒。 正定由前七支。 事定而得心定。 心定即四禅。 七、有漏三受,於所缘境上忘失道念。 不以正道趋乐避苦,如病者春瘟,反服热药。 修行求安逸,是此类也。 八、执有实我与道忿争。 说佛制戒某者太重,某者太轻,於佛所说真实语而兴诤难。 九、於清净等执为实有受用。 由厌苦而修解脱法,不明苦空无常之理,求趋乐避苦,而苦即从此中出。 对治九种:一、清净五蕴:戒蕴。 狭义即别解脱戒;定蕴,入手即四加行;慧蕴,谓能断烦恼;解脱,谓身心慧三解脱;解脱知见,谓得解脱之经验,决定理趣及要点。 戒蕴不清净,定蕴即不能清净,清净五蕴不成就,即不能利他。 此五蕴广开即摄八万四千法门。 二、生门。 成道之增上缘,内六处外六处也。 於内六处善护根门,纳入威仪轨则;於外六处寻得如法住处,使六处所触不越道轨。 外境清净,为能生一切善法之门。 威仪不犯,戒即能不犯。 如法住处,谓清净僧团。 僧团不清净,自己有能力应整顿令清净。 自力不足应求善伴合作。 自无力整顿,必须求如法僧团依止。 必不得已始住阿练若,亦有住阿练若法。 道轨即别解脱戒。 於学处中法犍度尤须善学。 法犍度摄一切微细轨则:客旧共住之法,大小便法,乞食法,阿练若法,受请法,食上法,浣染法等等。 欲作法师者,尤必须学法犍度,细小威仪轨则不谨,能坏法轮。 法即於此等处安立,依戒而行,方能事事无碍也。 舍利弗与外道同行,外道因见舍利弗大小便不越威仪轨则,便生信得度。 尝遇泰国法师,随时念法,问其所念内容,即法犍度所摄之事也。 往昔诸大师龙树、无著、天亲、功德光、释迦光,皆於威仪细行极为谨严。 安桌椅亦有尺度,近世严格之丛林,亦一能如是,现生比丘即与佛无异,方为增上比丘也。 三、种族,即十八界。 (一)了知眼等善不善所起诸法种子,即於种子习气上止恶修善。 (二)了知净界涅槃所生种子即出世善根。 (三)了知声闻缘觉等涅槃种姓成不成就。 (四)了知净不净种子为生善恶趣及证涅槃之因。 (五)知此种子已感果。 (六)知此种子未感果。 於种子上修,是甚深禅定功夫。 佛十力亦从观察种子出。 如是对治以蕴处界提纲,於世间有漏法上起出世无漏法。 由闻思修渐渐而入,明得一分,即破一分无明也。 纵往生极乐世界,这些道理,还是要学。 病人要自己喝药,别人抬着在街上走,自己仍然是病人。 四、妙善生。 即清净之缘起,去染成净之无漏道。 缘起必须条件全备,条件不备,纵能勉强出生,亦不殊胜。 别解脱戒、四阿含、法蕴足论、集异门论等,基础必须筑好,从坚稳自行上方能出生利他。 学者多而成者少,条件不具备故也。 以上缘尽所有性者四。 五、明空性。 通达无自性,难忍能忍,难行能行。 此缘如所有性者一。 六、波罗蜜多义理。 菩萨威力由刻实修六度出。 往生及成就三身,皆须依威力,故每日应六次三次观察,此日中是否以修六度,必须觅得方便实行。 六度有四种威德,谓对治悭贪等,成就二资粮,能摄益自他,成广大异熟。 有三种决定,谓以大悲为因,利他为华果,依究竟方便。 (谓如佛教行)。 有六种相应,谓於六度行,或作或不作,观功德过失,起精严对治。 此缘修行者为一。 七、摄见道。 八、摄修道。 九、摄无学道。 此缘道者三。 解见后。 发布时间:2025-02-13 11:56:25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6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