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密大师: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卷第一 内容: 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卷第一(之上)终南山草堂寺沙门宗密撰将解一部疏文。 大分为四。 一总标宗意。 二归敬请加。 三开章释文。 四庆赞回向。 初中有四。 一显理。 二我佛下明教。 三噫巴歌下叙疏。 四大者下判题。 初中又二。 初示觉之心体。 后示心之觉相。 初中复二。 先辨其要。 后正显示。 前中又二。 初约果德标指心源。 后明修心成其果德。 此当段皆先举类。 后方正明。 谓乾卦之四德。 究其所从始。 从一气而有。 类佛果常乐我净之四德根本在乎一心。 又彼以始于一气。 故修炼者专于一气。 佛德既本乎一心。 则理宜修一心方成佛果也。 当段皆先举类。 意在此也。 疏元亨至始于一气者。 前段中先举类也。 谓举周易乾卦之德。 而为类例。 然此国之俗所宗者。 群典极于周易。 万物极于乾道。 (世之万物莫大于天地。 就中天统于地。 天尊地[(白-日+田)/廾]。 乾道是天。 故取为类)取则在于儒流。 故举儒学所知之道。 以类至觉之理。 令其晓矣。 既移儒士之风。 自偃群鹿之草。 余喻琐碎难类真法。 首标乾德。 其在兹焉。 然元亨利贞既是干之四德。 今先显乾道。 乾者卦之名。 即周易最初之卦也。 PICX09046001. gif/PIC(乾卦如此。 万物皆始于干。 故为首也。 故系辞云。 干知太始。 坤作成物)谓之卦者。 易纬云。 卦者挂也。 言悬挂物以示于人。 故谓之卦。 但二画之体。 虽象阴阳之气。 未成万物之象。 不得成卦。 必三画以象三才。 写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之象。 乃谓之卦。 故系辞云。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是也。 但初有三画。 于万物有未尽。 故更重之而有六画。 备万物之形象。 穷天地之能事。 故六画成卦。 此干之卦。 本以象天。 天乃积诸阳气而成故。 此卦六爻皆是阳画。 (一长为阳画。 二短相对为阴画)此既象天不谓之天而谓之乾者。 天是定体之名。 干是体用之称。 (即体之用)故说卦云。 乾健也。 言天之体以健为用。 谓圣人作易。 本以教人。 欲使人法天之用。 不法天之体。 故名干不名天也。 天以干为用。 运行不息。 应化无穷。 此天之自然之理。 故圣人常法此自然而施人事。 亦当应物成务。 云为不已。 终日干干。 无时懈惓。 是以因天象以教人事。 故大象曰。 (天以纯刚故有健用。 今画纯阳之卦。 以此拟之。 故谓之象)天行(运动之称)健(强壮之名也。 天之自然象也。 万物壮健皆有衰怠唯天日行一度。 谓天体之行。 昼夜不息。 周而复始。 无时亏退。 刘表云。 然则天是体名。 干是用名。 健是其训也)君子以自强不息。 (用卦象自勉励不可止息故云健也)文言末云(夫子作文言以释正经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 不言所利。 大矣哉。 又云大哉干乎。 刚健(性也)中(二五)正纯粹(六阳)精(精灵)也。 于物象言之。 则纯阳也天也。 于人事言之。 则君父也。 以其居尊故。 在诸卦之首。 为易理之初矣。 元亨利贞者(文在卦辞)干之功能。 运用虽多。 统唯四德。 故取之也。 元是初始义。 亨是通畅义。 利是和而成益义。 贞是终毕干了义。 谓此卦之德。 有纯阳之性。 自然能以阳气。 始生万物。 而得亨通。 能使物性和谐。 各有其利。 坚固干济。 有始有终。 故谓之四德。 言圣人亦当法此卦而行善道以长万物而为元也。 又当以嘉美之事。 会合万物令使开通而为亨也。 又当以义协和万物。 使各得理而为利也。 又当贞固。 干了其事。 使物各得终成而为贞也。 是以圣人法干而行此四德故。 曰元亨利贞也。 文言曰(夫子第七翼也。 此下论干之四德。 但干之为体。 是天之用。 天地运化自然而尔。 因无而生有也。 天本无心。 岂故造元亨利贞之名但圣人以事托之。 谓此自然之功。 为天之四德。 垂教天下。 使后世人君法天之所为。 故立天之四德以设教也)元(仁木春)者善之长也。 (庄氏云天之元德。 始生万物。 善之大者。 莫大于施生。 如父母之恩最重。 良由能生此身也。 故辜其恩不报者。 五刑之属三千。 罪莫大于不孝。 若报恩者。 孝顺之福。 亦世之最大者。 古来至孝者。 皆感天动地。 即知能生人命。 世之上上善也。 故佛教云。 造千个佛国。 不如活一人命。 然万物虽各有所生之处。 展转推穷。 至于最初。 是干阳为始生之本故。 目干之功德名为元也。 即知元者是善之长也)亨(礼火夏)者嘉之会也(天能通畅万物。 使之会聚。 故云尔也)利(义金秋)者义之和也。 (天能利益庶品。 使各得宜而和同也)贞(信水冬)者事之干也。 (天能以中正之气。 成就万物。 各得干济。 庄氏之意。 以此四句明天之德。 元是物始。 于时配春。 亨是通畅。 于时配夏。 利为和义。 于时配秋。 秋既物成各合其宜。 贞为事干。 于时配冬。 物成收藏。 事皆干了。 于五行之气。 唯少土地。 土则分王四时。 四气之行。 非土不载故也。 自此已下。 明人之法天。 行此四德也)君子体仁。 (仁故春也)足以长人。 (体包仁道。 泛爱施生。 足以尊长于人。 此法天之元德也)嘉会足以合礼。 利物足以和义。 (皆可准知)贞固足以干事。 (贞正坚固令物得成。 此使事皆干济也)君子行此四德者。 (元仁。 亨礼利义贞信。 为四德。 不论智者。 行此四事。 并须于智故。 又干凿度云。 水土二行。 皆兼信智也)故曰乾元亨利贞(结文王作易云。 乾元等之言已。 欲使君子法之故也。 然行四德。 则与天同功。 非圣人不可。 云君子者但易之为道。 广为垂法。 若限圣人。 恐不逮余下故。 总云君子。 使诸候公卿等皆悉行之。 但圣人行之能逮至极。 余各量力而为。 多少各有其分也。 但乾卦象天。 故以此四德。 皆为天德也。 但阴阳合会。 二象相成。 皆能有德。 非但干之一卦。 是以诸卦之中。 亦有四德。 但余卦四德。 皆劣于干。 故乾卦直云四德。 更无所言。 欲见干之四德。 无所不包。 其余卦四德之下。 则更有余事业。 以四德胜劣故。 以余事繁之。 如坤卦云。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等。 余数十卦之例。 及以四德。 配于六位。 并在补阙卷中)然今以干喻佛者。 干既是动用不息之义。 是阳气之精粹。 不同阴体凝静。 亦如佛是觉者是菩提之智。 不同涅槃寂灭之体。 以元亨利贞喻常乐我净者。 然干阳功用。 虽广多无畔利天下万物。 而实体之德。 唯此四故。 具五常故。 (摄尽儒宗)具五行故。 (摄尽阴阳术数休咎等也)具四时故。 (摄尽一周天)如上所释。 佛德亦尔。 虽无量无边。 实体之德亦唯有四。 由此四故。 迥超凡夫外道二乘境界。 广如下释。 又干是总名。 元等是别。 别德之外无别干体。 佛与四德例此亦然。 故以为喻。 疏始于一气者。 推究此乾道之德所从之始。 始于一气。 一气者道之所宗。 阴阳天地之根本也。 谓天道未分。 阴阳未泮。 未有天地人物已前。 但是淳元之一气也。 (未分阴阳之二。 故云一也。 净名楷疏序云。 一气冥曚天后华严序云。 造化权舆之首。 天道未分)一气始分。 为阴阳二气。 阴浊阳清。 清气上腾为天。 浊气下凝为地。 和气为人。 (人最灵也)谓之三才。 故乾坤有三画也。 夫为人王。 法于乾道。 故王字。 横三画表乾卦。 竖一画表一气。 故有人作日中王字赋云。 三阳列位。 配乾道以成三。 一气贯中。 表圣人之得一。 又易钩命诀云。 天地未分之前。 谓之一气。 于中转有五运。 (运谓运数。 谓时改易。 取易义也)谓太易。 太初。 太始。 太素。 太极。 气象未分谓之太易。 元气始萌谓之太初。 气形之端谓之太始。 形变有质谓之太素。 质形已具。 谓之太极。 转变五故。 故名五运。 既于一气中转有五故。 云始于一气。 (结释疏文)是以儒道至教。 皆宗于一。 老子云。 视之不见。 听之不闻。 搏之不得。 不可致语。 故混而为一。 又云不皦不昧。 愡恍不可随迎等。 河上注老。 皆指一为体。 以释其义。 又黄庭内景云。 殊途一会。 归要于一(梁丘子注云同归一气)又云。 五行相推大归一。 又云一之为物叵卒见。 庄子云通于一而万事毕。 又云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郭云一者有之初。 至妙者也。 至妙故。 未有物理之形耳。 夫一之所起。 起于至一。 非起于无。 此意云。 非无者玄妙一气)系辞云。 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不测之谓神。 乃至百姓日用而不知。 (注云。 一谓[无]也。 在阴为[无]阴。 阴以之生。 在阳为元阳。 阳以之成。 故一谓之道。 疏曰。 在阴之时。 而不见为阴之功。 在阳之时。 亦不见为阳之力也)又云天下之动。 贞夫一者也。 肇公云。 巍巍之形。 内神外灵。 中有想虑。 真一闇冥。 此等所言一者。 皆谓气也。 (但幽玄无相。 故云一也。 故孔释一阴一阳云。 虚无不可分别。 故云一也)故老子云。 冲气以为和。 (河上云。 万物中皆有元气。 得以和柔)肇公云。 元气含于大象。 大象隐于无形。 为识物之灵。 灵中有神。 神中有身等。 乾卦象曰。 潜龙勿用。 阳在下也。 孔释云。 此一爻之象。 专明天之自然气也。 又文言云潜龙勿用。 阳气潜藏。 此释初九。 亦唯指气为本。 疏常乐下。 二正明也。 然佛德无量。 今特指此四者。 略有五意。 一者。 是佛实体之德故。 二者。 对简凡夫妄执常等四倒。 又翻破二乘无常等四倒故。 三者。 是四念处观。 究竟果故。 四者。 诸佛虽说无量法门。 究竟为显此故。 五者。 如来在娑罗树四双八只中间。 而般涅槃。 只为表此理故。 初言实体德者。 谓如来藏法身真智本来常乐我净故。 故论云。 真如自体相者。 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 无有增减。 从本已来。 自性满足一切功德。 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 乃至常乐我净义故。 名为如来藏。 亦名如来法身。 释曰。 自性本有故名实体之德。 又是究竟真实果德。 涅槃经中广说。 如下略引。 △二对简凡夫二乘者。 谓诸众生。 亦本有四德。 以迷之故。 妄计五蕴常乐我净。 故佛于种种经中。 令修不净观苦观无常观无我观。 且治所执生死五蕴常等。 未显所迷法身常等。 故声闻等禀此修行。 虽各得果证。 尚迷法身常等四德。 是以。 佛于诸了义大乘经中。 广破此见。 故涅槃经第二云。 (此有因缘在补阙卷中)一切众生为诸烦恼无明所覆。 生颠倒心。 我计无我。 常计无常。 净计不净。 乐计为苦。 以为烦恼之所覆故。 虽生此想。 不达其义。 如彼醉人于非转处而生转想。 (合前叙迷之过失之喻也。 此正破诸声闻无常等四倒也)我者即是佛义。 常者是法身义。 乐者是涅槃义。 净者是法义。 (正显真实四德也)汝等比丘。 云何而言有我想者憍慢贡高。 流转生死。 (责其计常等也)汝等若言我亦修习无常苦无我等想。 是三种修(比丘所叙略不净者就胜说故也)无有实义。 (责其执无常等)我今当说胜三修法。 (上标许说真实四德。 次下且广叙两重倒执之相云)苦者计乐。 乐者计苦。 是颠倒法。 无常计常。 常计无常。 是颠倒法。 无我计我。 我计无我。 是颠倒法。 不净计净。 净计不净。 是颠倒法。 有如是等四颠倒法。 是人不知正修诸法。 (此上双结凡夫二乘四颠倒也)世间亦有常乐我净。 出世亦有常乐我净。 世间法者有字无义。 出世间者有字有义。 何以故。 世间之法有四颠倒。 故不知义。 所以者何。 有想倒心倒见倒故。 (云云次说。 以三倒故成四倒。 及彼经疏释三倒并在别卷中说也。 下正说其实云)何等为义。 无我者名为生死。 我者名为如来。 无常者声闻缘觉。 常者如来法身。 苦者一切外道。 乐者即是涅槃。 不净者即有为法。 净者诸佛菩萨所有正法。 是名不颠倒。 以不倒故知字知义。 若欲远离四颠倒者。 应知如是常乐我净。 (次下比丘承言。 请佛住世。 佛答等在别卷中。 今且叙佛答。 次云)汝等当知。 先所修集无常苦想。 非是真实。 (此下以春池觅宝竞捉瓦石喻前灯无常等不真云)譬如春时。 有诸人等在大池浴。 乘船游戏。 失琉璃宝珠。 没深水中。 是时诸人悉共入水。 求觅是宝。 竞捉瓦石草木沙砾。 各各自谓得琉璃珠。 欢喜持出。 乃知非真。 是时宝珠犹在水中。 以珠力故水皆澄清。 于是大众乃见宝珠故在水下。 犹如仰睹虚空月形。 是时众中有一智人。 以方便力安徐入水。 即便得珠。 汝等比丘。 不应如是修习无常苦无我想不净想等以为实义。 如彼诸人各以瓦石草木沙砾而为宝珠。 汝等应当善学方便。 在在处处。 常修我想常乐净想。 复应当知先所修习四法相貌。 悉是颠倒。 欲得真实修诸想者。 如彼智人巧出宝珠。 所谓我想常乐净想。 (次下。 约法约喻。 对二乘四倒。 重显四德。 谓声闻难佛先说无我等法。 佛以旧医用乳新医断乳后复用乳。 以况外道说我。 如未破我。 复说我等。 并在别卷。 久讲者须捡叙之。 今且但取佛因法合云)汝等当知。 如来亦尔。 出世降伏邪医外道。 唱言。 无我无人众生寿命养育知见作者受者。 是诸外道所言我者。 如虫食木偶成字耳。 故佛唱言无我。 为调生故。 为知时故。 说有我者。 如彼良医善知于乳。 非如凡夫所计吾我。 或言如大拇指。 或如芥子。 或如微尘。 如来说我悉不如是。 是故说言诸法无我。 实非无我。 何者是我。 若法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 性不变易者。 是名为我。 汝当修习。 (下更引第五者。 显有真我之体。 非但无我便名真我。 即如有云但空寂不动等即是佛性者。 未是显出得本性体也)第五卷亦云。 又解脱者名曰不空。 如水酒酥蜜等瓶。 虽无水等。 犹名水酒等瓶。 解脱亦尔。 不可说空及以不空。 空者谓无二十五有及诸烦恼一切有为行。 如瓶无水。 则名为空。 不空者谓真实善色常乐我净。 不动不变。 犹如彼瓶色香味触。 (既以四德。 为真实体。 如以四尘为瓶体。 即知四德是实体之德也。 此当第一意中所说也。 此下又引第七者。 显四德是一切佛法之本故。 迦叶迷之。 便成邪见。 今悟方名正见。 又更广释四德行相。 令众洞达知佛意偏在。 再三辨说。 文云)第七卷如来性品亦云。 佛告迦叶。 谓四倒者。 于非苦中生于苦想。 名曰颠倒。 非苦者名为如来。 生苦想者。 谓于如来无常变异舍。 此苦身。 入于涅槃。 (云云。 余三倒云。 世间说我。 无有佛性。 佛法有我。 即是佛性云云。 如来非杂食烦恼肉身也)迦叶言。 我从今日始得正见。 自是之前。 我等悉名邪见之人。 (云云无我为邪见。 我为正见)后说先教众生修无我者。 为除世间诸妄见故。 计我虚妄非真实故。 如女人以苦味涂乳令子不饮。 (子病服药忌乳故也)后洗乳唤饮子疑不饮等。 云云我今亦说如来藏(云云。 迦叶又难。 佛又以额珠喻示。 次下更说。 外道横计我大小诸相。 如米豆等。 第三十。 又广说大师子吼者。 唯说常乐我常。 乃至外道回心。 乃至引彼经义。 决释两重四倒五门之义。 并在别卷。 可捡之。 评曰。 据上重迭数番。 即知常乐我净是诸佛究竟实德。 涅槃一部首末广辨。 诸实教大乘亦然。 以涅槃是穷终极教。 会权入实故偏引之)上来释第二意竟。 △三是四念处观究竟果者。 四谓身受心法。 念谓念慧身等。 为其念慧所安住处故。 谓观身不净等。 (等于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除计净等四倒。 观身毕竟空等。 无行经云。 观身毕竟空。 观受内外空。 观心无所有。 观法但有名。 智论等亦尔。 除不净等四倒。 两重四倒既遣。 即显自体具真实常乐我净法故。 名为如来法身。 (如前引起信之文也)故云究竟果也。 天台云。 深观念处。 即坐道场。 更不须余。 机宜不同。 故说余品。 (四正勤等)故如来临终遗诫。 唯令依此而住。 (广如下序分之初所说也)据四念处。 既是对治四倒。 与前四观。 义亦不殊。 但缘此四是三十七品之首。 修行要门。 一切众生从凡至圣。 通大小乘无不修习。 故天台别有四卷念处之文。 佛又临终遗嘱。 (此四念处行相。 备在三十七道品章中)然四念处。 以不净苦无常无我为次者。 对治之门从粗至细故。 (身色最粗。 受领外境为次。 法最为细。 粗者易治故先也)四倒以常乐我净为次者。 从重至轻为次故。 (常为次者由计心王为常故。 生邪见等。 无因无果。 乐者但计妄乐。 不必邪见故。 次也。 我者主宰。 主宰不碍有修行故。 计身为净。 但生贪爱。 无大过故)。 △四诸佛虽说无量法门。 究竟为显此故者。 唯识论究竟位颂曰。 此即无漏界。 不思议(总标也)善(净也)常。 (常也)安乐(乐也)解脱(亦是净也)身。 大牟尼名法(我也)。 △五如来在娑罗树间等者。 涅槃经第三十卷云。 善男子。 以是因缘故。 我于此娑罗双树间。 大师子吼。 师子吼者名大涅槃。 善男子。 东方双者。 破于无常。 获得于常。 乃至北方双者。 破于不净。 而得于净。 善男子。 此中众生。 为双树故。 护娑罗林。 不令外人取其枝叶斫截破坏。 我亦如是。 为四法故。 令诸弟子护持佛法。 何等为四。 常乐我净。 此四双树四王典掌。 我为四王护持我法。 是故于中而般涅槃。 善男子。 娑罗双树华果常茂。 常能利益无量众生。 我亦如是。 常能利益声闻缘觉。 华者喻我。 果者喻乐。 以是义故。 我于此间娑罗双树。 入大寂定。 大寂定者名大涅槃。 师子吼言。 世尊。 如来何故二月涅槃。 善男子。 二月名春。 春阳之月万物生长。 种植根栽华果敷荣。 江河盈满。 百兽孚乳。 是时众生多生常想。 为破众生如是常心。 故说一切法悉是无常。 唯说如来常住不变。 善男子。 于六时中。 孟冬枯悴。 众不爱乐。 阳春如液。 人所贪爱。 为破众生世间乐故。 演说常乐。 我净亦尔。 如来为破世我世净。 故说如来真实我净。 言二月者。 喻于如来二种法身。 冬不乐者。 智者不乐如来无常入于涅槃。 二月乐者。 喻于智者爱乐如来常乐我常。 然两重四倒。 总有八倒。 四念处观既有性相两重。 治于八倒。 即成八行。 终至成佛即名八德。 谓法身常等四德是实德。 示现色身无常等四德是权德。 (纳耶输等。 现不净也。 受金枪等。 现苦也。 隐八自在。 现无我也。 下生入灭。 现无常也)故天台云。 娑罗双树四枯四荣。 正表于此。 (枯荣之说。 检经无文。 或大师义立。 或别译别行经本也)谓法性之色(约大品经说)实非是净。 凡夫计净是名颠倒。 实非不净。 小计不净亦名颠倒。 今观色种即空。 空中无净。 云何染著。 则凡净倒。 破枯念处成。 色种成假。 假智常净。 云何滞空而取灰断。 言色不净。 是名二乘不净倒。 破荣念处成。 观色本际。 非空非假。 非净不净。 乃名中道。 佛表此理。 故于中间而般涅槃。 余三类此(观受心法苦无常无我等例之)故云常等。 然此真实四德。 既具上诸门。 义理不同。 故偏举云佛之德也。 △疏本乎一心者。 上所引论中。 真如四德之文。 是立义分中。 论主总立一心为本。 于中。 有真如生灭二门。 心真如具常等四德。 心生灭中始本不二为究竟觉。 亦是四德。 胜鬘等意皆然。 故知倒正常等并不离心。 佛亦无非一心。 广如华严经夜摩偈赞品。 引在别卷。 及此疏下释普贤章初。 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文中所说。 可检叙之。 疏专一气等者。 后明修心成其果德也。 先云专一气而致柔。 是举类也。 乾道四德。 既始于一气。 故道门修炼专于一气。 道经云。 专气致柔。 意云。 元气是自然大道。 性本静默柔弱故。 能生于动。 (老又云。 静为躁君)能生刚强。 (又云弱胜强柔胜刚)庶人不能安静默守柔弱。 故乖于道。 不能保寿命。 不能成万事。 不能为人君主和于天下。 (故老子云。 强梁者不得其死。 又云。 富贵而骄。 自贻其咎。 又云。 飘风不终朝。 又云。 驰骋畋猎令心发狂等也)故达道之人。 专注其志。 于至静至柔。 一元之气(夫子云。 志于道也)合于自然大道。 勤而行之。 保雌守弱。 绵绵不已。 (故老子令人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挫锐解纷。 知白守黑。 勿矜勿伐。 若拙若讷。 抱一为天下式。 如水处众人之所恶。 如婴儿之未孩。 此上皆撮略道经中之文也。 儒道二教其意皆然。 不可具引)功用既著。 而致于柔。 名名为成道也。 (修成之时。 还成本道。 故道经云。 夫物芸芸。 各归其根。 归根曰静。 是谓复命复命曰常。 又云复归于无极。 此如佛教中反本还源为究竟果)道成则能保寿命。 成事子育万物。 既合于乾道。 则各正性命。 保合大和。 乃利贞也。 故老子云。 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 又说。 当其无有器之用。 外其身而身存。 终不为大。 故能成其大。 周易谦卦中说。 谦如水而下。 故百川归之而成大海。 西升经云。 柔弱莫过于气。 气之柔弱莫过于道。 道所以柔弱者。 包裹天地。 贯穿万物。 夫柔之生刚。 弱之生强。 而天下莫能知其根本所从生者乎。 (根本者柔弱也)据上诸文。 皆云道至柔弱。 故今云。 专一气而致柔也。 (专一气是修行。 而致柔为成道。 故下正明云。 修一心而成道。 以对此也。 但文异耳)所言一者若论根本即是元气。 以未分清浊。 故云一也。 若约修炼。 即是和气。 谓胎息法。 绵绵若存。 不纵不抑。 绝诸造作。 不运心机。 合本元气。 离太急太迟太粗太沉等名为和气。 阴气阳气和通不二。 故云一也。 故道经云。 冲气以为和。 (得气和柔。 如骨中有髓等)又云。 谷(谷养也)神不死。 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 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 用之不勤。 又云。 抱一能无离乎。 (一者道始少生。 太和之精气也)专气致柔。 能婴儿乎(钞曰。 上柔下强。 可以得失相对说之)又云。 心使气曰强(心当专一为和柔。 而神气实内形柔弱。 若使气妄有所为。 则和气去于中。 而能形体刚强。 斯为失之)是谓深根固蒂。 (人以气为根以精为蒂)又云。 天得一以清等。 (地宁。 神灵。 谷盈万物生。 王候正)是以圣人。 抱一以为天下式。 庄子云。 一其性(饰则二也)养其气(不以心使之)合其德(不以物离性也)黄庭内景云。 殊途一会(同归一气)归要终。 一志不久升虚无。 (学道专一。 与虚同体。 则神仙可致也)又云正一含华乃充盈。 (存气守一。 神气[廿/宋]华也)肇公云。 守真抱一。 不染外物。 清虚太一。 其何有失。 系辞云。 夫干其静也专(专一也)其动也直。 (直刚正也)释曰。 上所引文。 皆是儒道修炼之门。 专一气而为要妙之义也(脚注者。 皆各是本注。 谓河上注老。 郭象注庄。 韩康伯注系辞。 梁丘子注黄庭经)。 疏修一心而成道者。 正明也。 佛果之德。 既本乎一心。 若不修一心。 而乃别修者。 岂成佛道。 如磨砖不成明镜。 炼铁矿不得真金等。 故清凉大师云。 所说万行并不离心。 但能觉了自心现量毕竟清净。 即一念之中万行备足。 心不起止也。 知不起观也。 不缘万境舍也。 止妄不生戒也。 安心谛理忍也。 心无间断进也。 心体离念法也。 心之本觉佛也。 体相无违僧也。 六度三宝。 并一心故。 又华严经云。 菩萨修诸佛法。 净诸佛刹。 积集妙行。 调伏众生。 乃至得大菩提。 悉不离心。 是故应以善法扶助自心。 应以精进坚固自心。 应以忍辱坦荡自心。 应以智证洁白自心。 应以智慧明利自心。 应以佛自在开发自心。 应以佛平等广大自心。 应以佛十力照察自心。 又云。 菩萨应知。 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 何以故。 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 如自心。 一切众生心亦复如是。 据上等文。 故知愿成佛道必修一心也。 而言一者。 是总相心。 通于染净因果等也。 疏心也者下。 第二正显示也。 文八。 一标举。 二直显。 三竖通。 四横遍。 五真常。 六绝迹。 七不变。 八随缘。 今初也。 心即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也。 或云一心。 如华严起信也。 泛言心者总有四种。 梵语各异。 翻译亦殊。 一纥利陀。 谓肉团心。 二缘虑名心。 谓八识俱能缘虑自分境故。 三质多。 此云集起心。 即第八识集诸种子起现行故。 四干栗陀。 谓坚实心。 今辨此也。 疏冲虚下二句。 二直显也。 上句自性体也。 下句自性用。 故禅宗云。 空寂是心。 即上句。 知是用即下句。 冲者深玄也和也。 华严疏序云汪洋冲融。 新疏序云包纳冲邃。 疏云冲深包博。 故老子云。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虚者非质碍故。 妙者在染而不染故。 如莲华虽在淤泥不为所染。 故喻法之妙也。 天台解妙有十义。 天长疏云。 非粗非妙。 方名至妙。 故下文云。 种种幻化。 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粹者精纯也。 在杂乱中而不杂故。 简非杂染之法。 故云妙粹。 若作邃字。 即训幽深。 义亦通在。 炳焕者。 俱是至明之相。 炳者著也。 焕者烂也。 故华严疏序述十玄门中。 微细相容安立门云。 炳然齐现。 犹彼芥瓶。 意取历历分明不错乱之状。 论语云。 焕乎其有文章。 注云焕明也。 灵明者。 若但云明。 未简日月之类。 故云灵也。 意云。 心之明者。 其在无法不知而无分别。 无法不现而无差别。 幽灵神圣。 寂然洞然。 故曰灵明。 即此灵明。 而炳著焕烂。 疏无去下二句。 三竖通也。 无去无来者。 谓此心不迁向前际去。 不从后际来。 亦不于现在住。 现在住者是诸有为法。 成唯识云。 住表此法暂有用。 今不同彼也。 以此真心无相无能所故。 不可见之于现在。 净名云。 但以数故。 说有三世。 非谓菩提有去来今。 良由菩提亦无自性。 即同真心。 故非三世。 若就菩提当相。 则有始无终。 岂免初际。 冥通三际者。 由不属三际。 故俱通也。 且如今日眼识。 不能见昨日色者。 以随所见色皆已过去也。 今以真心不随诸法迁向过去。 故于今时。 向真心中。 能现前际诸法影像历历。 亦能预现未来之法历然。 然虽通于三际。 三际求之。 皆不可得。 与所知所现三际之境。 而不可分。 故言冥也。 华严云。 法性遍在一切处。 一切众生及国土。 三世悉在无有余。 亦无形相而可得。 前三句通三际也。 后一句冥也。 此乃入三世而无迹矣。 疏非中下两句。 四横遍也。 非中非外者。 有二意。 一不在身中及中间。 亦非身外。 若在身中中间。 则有处所。 若在身外。 则非我心。 根尘识三皆不可得。 何说有内外中间者耶。 故佛以神得内泻。 微破阿难执心在内。 以针治内障。 微破阿难执心潜在根内。 即中间也。 以灵膏反胁。 微破阿难执心在外。 广如佛顶经及疏。 具在别卷。 可捡之。 △二谓此心非有无二边。 故非外。 二边既遣。 中道亦亡。 故非中。 非中非边。 是绝待灵心也。 此言非中。 所谓非是中。 非谓是非中。 言非外所谓非是外。 非谓是非外。 洞彻十方者。 心有所在。 则有所不在。 以无在故无所不在。 故彻十方也。 然洞彻者。 通论其义。 二字不殊。 若对冥通之言。 则二文文势稍异。 谓洞然透彻。 无所不遍。 意显次定。 举体全遍非莽卤。 随宜而说也。 然冥与洞。 各于句中互相影略。 二皆备矣疏不灭下二句。 五真常也。 真心不变。 故不生灭。 故起信云。 所谓心性不生不灭。 然不生灭。 三性不同。 谓遍计性无体。 可生可灭。 依他起性即生不生。 即灭不灭。 圆成实性自体本有。 不待新生。 尽未来际究竟常住不灭。 今即当此自性不生不灭。 不同前二。 前二即如般若心经云。 诸法不生不灭是也。 若三性相对。 各据自相说者。 即遍计之法。 妄生妄灭。 圆成真心不生不灭。 依他则相同遍计故似生似灭。 性同圆成故不生不灭。 华严云。 一切法无生。 一切法无灭等。 以依他无别自性故。 全同圆成也。 一切大乘经说。 一切诸法不生灭寂灭常住等。 皆此义也。 岂四山之可害者。 明此心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也。 涅槃二十九云。 如我昔告波斯匿王。 大王有亲信人。 从四方来。 各作是言。 有四大山。 从四方来欲害人民。 王若闻者。 当设何计。 王言世尊。 设有此来。 无逃避处。 唯当专心持戒布施。 我即赞言。 善哉大王。 我说四山。 即是众生生老病死。 生老病死常来切人。 云何大王不修戒施。 今云害者。 以经云欲害人民也。 若就经文法合云生老病死常来切人者。 今即应云。 岂四相之可切。 亦通。 疏离性下二句。 六绝迹也。 离性离相者。 诸法无性皆空即性也。 谓色即空等。 缘生诸法即相也。 谓空即色等。 今以真心。 虽空无一物。 而体非空。 故离性。 虽随缘成一切色等诸法。 而体非色。 故离相。 相离离性。 故名中道性也。 奚五色之能盲者。 奚何也。 五色者。 道经云。 五色令人目盲。 (贪淫好色。 则伤精失明也)五音令人耳聋。 (好听五音。 则和气去心。 不能听无声之声也)五味令人口爽。 (爽亡也。 人嗜于味则曰亡言于道也。 )然五色者青黄赤白黑。 文中但举此五正色。 余例可知。 五音者宫商角徵羽。 五味者甘辛酸碱苦。 今疏意者。 夫色能盲者。 只能盲对色之识。 今真心离相。 不与色对。 彼岂能盲。 若对色色即空。 复谁能盲。 道教中。 以虚无寂莫为道。 亡情绝智为修。 故观色聆音。 即盲聋失道。 今真心离性。 不滞空无。 故见色闻声。 声色不能盲昧之也。 如镜明现色。 色何翳明。 疏处生死下四句。 七不变也。 四句两对中。 皆上句以法标之。 下句以喻显之。 珠在水喻迷时隐也。 月在空喻悟时显也。 初云生死流者。 谓无始生死。 漂溺有情故如流。 无边无底。 故如海。 涅槃是第一义天。 高超彼岸之义。 故有岸天之言也。 生死虽有分段变易二种。 今正取分段。 义兼变易。 涅槃虽有大小两乘。 今正取大乘。 骊珠者。 骊龙颔下有明月宝珠。 光明洞彻。 虽在海中光明不灭。 不同灯烛入水则灭。 然不能遍照海中所有一切。 故云独耀。 众生虽处生死之中。 此心灵鉴不昧。 然且迷之不觉。 不能通达一切。 但照体独立。 如珠独耀。 故梁武帝。 制达磨大师碑文。 标意首云。 沧海之内。 有骊龙珠白毫色。 天莫见。 人莫识。 我大师得之矣。 沧者水之深广幽远之貌。 如天苍苍。 是高远之貌也。 踞涅槃岸者。 涅槃此云圆寂。 一切诸法皆空。 心本无念。 融为一真心体。 无别生死喧动故。 真心圆满皆寂静也。 踞者安然而居之谓也。 故时人皆呼憍慢为踞慠也。 法华云。 遥见其父。 踞师子床。 宝几承足。 悫云若非莲藏化主。 孰踞其源。 论语云。 原壤夷俟。 (马曰。 原壤鲁人。 孔子故旧。 夷踞俟待也踞待孔子)子曰。 幼而不逊悌长。 而无述焉。 老而不死。 是为贼。 桂轮者月也。 月中有桂。 故目之为桂轮。 碧天者。 谓第一义天。 无诸惑业云雾。 故云碧也。 既诸法皆空寂。 则心之本觉大智慧光明。 遍照法界。 离诸分别。 故云孤朗。 然月在晴天。 无所不照。 是以心圆寂时如天之月。 不同海珠。 又前云。 独者约就迷时。 但能自照。 不能普照一切。 今云孤者。 约晴霄秋天。 唯月普照天下。 星等灯烛皆不可类。 如即体体之智。 非对待始觉之智可比。 疏大矣哉下二句。 八随缘也。 大矣哉者仰叹之词。 周易文势也。 或在所叹之上。 即大哉乾元万物资始。 又云。 大哉干乎。 刚健中正。 纯粹精等。 是也。 或在所叹之下。 即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 不言所利。 大矣哉。 又随时之义。 大矣哉。 又系辞云。 盛德大业至矣哉等。 是也。 今兼两势。 谓略述此心。 竖穷三世。 横遍十方。 于诸法中无不通彻。 述之不可穷尽。 故结叹云大矣哉。 兼欲述下能。 生起万法。 性相无碍。 深远广博之德。 故标叹云大矣哉也。 万法资始者。 正明此心。 不守自性。 随缘生起世间一切染净诸法也。 今且先明迷此真心成有漏染法。 后方约次下疏文。 显此心离倒。 本具恒河沙功德妙用。 性相无碍。 元是无漏之法。 且初染者。 谓诸众生虽本有此清净心。 由无始已来迷之不觉。 (论中根本不觉也。 即独头无明迷真之义。 论云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等也)故妄认四大缘虑。 为己身心。 (下文云。 妄认四大等)故展转生起枝末。 枝末自有三重。 一由前根本无明。 故起种种烦恼。 二由烦恼故。 造种种业。 三由业成故。 受六道种种生死苦。 佛名经云。 独头无明为烦恼种。 又云。 此三障者更相由藉。 由烦恼故以起恶业。 恶业因缘故得苦果。 一从无明起烦恼者。 略说烦恼粗相。 唯贪嗔痴。 谓既妄认四大五蕴。 为自身心。 自然便贪一切荣乐之事。 欲以润之。 便嗔一切违情之境。 恐损害之。 愚痴之情种种计校。 如上烦恼。 皆由迷真执妄起也。 二从烦恼造业者。 既贪嗔猛盛。 即造十恶等业。 或贪来生富乐之报。 造诸善业。 或厌下苦粗障。 忻上静妙离。 修四禅八定不动业。 由迷第一义故。 善恶不动俱是有漏染业也。 三从业受报者。 然声响形影之报。 纤毫不差。 由前恶业成。 则有地狱饿鬼畜生等种种苦报。 由前善业成。 则有四洲及六欲天等种种乐报。 由前不动业成。 则有色界四禅无色四空等种种差别之报。 皆所受苦乐之身是别业正报。 所居胜劣器界是共业依报。 然万法展转有所亲依。 唯初不觉。 亲依清净心性。 即知万法就最初始起必藉真心。 故云资始。 不言资生。 如干云资始。 坤云资生。 地亲生故。 后明此心具河沙德用者。 如次疏说。 疏万法虚伪下。 第二示心之觉相也。 文三。 一会妄显真以标指。 二即体之相以圆收。 三结叹觉体超名相。 今初至目之圆觉。 即第一收也。 上云万法通于染净。 此云万法且约染相。 会染皆空。 方显净相。 净相与性即无碍也。 释此一段之文。 作四重分别。 一具释。 二配属禅宗。 三配属诸教。 四辨所用之文字。 初且具释所言虚伪者。 虚妄诈伪也。 谓但有其妄相。 而无实体曰虚。 隐其虚相。 诈现实状曰伪。 故论云三界虚伪也。 疏缘会而生者。 应先问。 何以得知万法虚伪。 答必待众缘相会。 方能生故。 故云缘会而生。 缘有其四。 谓因缘。 次第缘。 缘缘。 增上缘。 且就因缘解者。 有其内外。 外者如谷子水土人时而芽得生。 泥团轮绳陶师而器得成。 内谓过去已熟之业为因。 此世父母为缘。 而身得生。 未有一物不假内因外缘而得生者。 故中论云。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也。 此上犹且对小乘宗说。 若穷究缘生之义。 从本起末说者。 清净心性为因。 根本无明为缘。 生三细。 业识为因境界为缘。 生六粗。 △疏生法本无者。 既属众缘。 自无其体。 当知一切生法。 不待灭而本无。 故云生法本无。 故中论次前句云。 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又云。 诸法不自生。 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 是故知无生。 肇论云。 一切诸法缘会而生。 缘会而生则未生无有。 缘离则灭。 如其真有。 有则无灭。 以此而推。 虽今现有有。 而性常自空。 乃至实相自无。 非推之使无。 故名本无。 又解。 生法即二执也。 生空法空。 故云本无。 疏一切唯识者。 应先问。 既一切本无。 何以现见诸法。 答唯是自己妄想心识所变现故。 故云一切唯识。 (以意识想外尘成时。 想无而境有。 或想有而境无。 即知心识所想无定。 以喻五识缘五尘亦然)故成唯识云。 彼我法相(我有种种相。 法有种种相。 此我法二种。 摄尽一切世间诸法也)皆依内识。 (识体)所变见相(二分也)而起假说。 (随假相而立假名也)非依离识实有我法。 又云变谓识体。 (自证分也)。 转似二分。 (见分相分也。 然有漏识自体生时。 智似所缘能缘相现。 似所缘相名为相分。 似能缘相名为见分。 此有二释。 一云。 识体是有。 二分是无。 无而似有故云似也。 二云。 二分亦有。 是依他起。 所言似者似遍计实有之二分也)相见俱依自证起故。 依斯二分。 施设我法。 彼二离此无所依故。 二十唯识偈云。 唯识无境界。 以无尘妄见。 如人目有翳。 见毛月等事。 起信论云。 一切诸法。 唯依妄念而有差别。 若离心念。 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又云。 心生则种种法生。 心灭则种种法灭。 问若无外尘但妄见者。 应一切时处皆见有色。 或皆不见。 何故于有色时处。 眼则见色。 余无色时处则不见耶。 答如人梦中所见境界诸物。 虽一切是无。 但从想起。 然亦不妨见有物处。 见无物处。 或先见后不见。 或初不见后见。 非处处皆见。 亦非一期长见。 心识变起诸法。 无而见有亦然。 又问若尔何故多人同处同时。 皆同于有处见有。 无处见无。 有时见有。 无时见无耶。 答如百千饿鬼。 同依业力。 皆于无脓血猛火等处。 同时而见。 岂清流河水实有猛火等耶故知一切唯是心识。 疏识如幻梦者。 先问曰。 既是心识变起诸境。 诸境虽无。 心识还有。 何以前云生法本无。 有为心识。 岂非缘生法耶。 故此答云。 识如幻梦。 亦即是无。 然成唯识论亦有此喻。 而所用之义不同。 彼云我法分别熏习力故。 诸识生时变似我法。 如幻梦者。 幻梦力故。 心似种种外境相现。 缘此执为实有外境。 彼释意云。 患梦所见之物虽无。 其患梦则不是无故。 有力变起妄境。 今就无相及法性宗中。 所释意即不然。 二喻之中。 且约梦境说。 谓梦想与梦境。 俱是无法。 若言一有一无者。 则梦想与所见物应异。 异则梦不是物。 物不是梦。 觉来梦灭。 其物应在。 如庄周睡时梦见。 身为蝴蝶。 在华园中。 蝶若非梦。 梦又非蝶。 则窹来梦灭蝴蝶应在。 以二物真妄别故。 又蝶若非梦。 应是真蝶。 梦若非蝶。 以何为相。 以此而推。 梦想与蝴蝶。 虽似能见所见之殊。 其实一体。 所言梦者。 但是庄周睡时。 本有心识。 由昧略故。 匆然妄现倒想及蝴蝶华园等相。 即呼此想及相而为梦也。 于此虚妄一梦之上。 似有内外身心之殊。 内心则蝶想。 既全空无。 蝶身则蝶相。 外则华园之相。 理实而言。 想即蝶。 蝶即想。 蝶相既全空无。 蝶想岂独是有。 又所执蝶相。 分明似有。 既非有能执之想亦分明似有岂使有耶。 又若能执之想窹来虽无。 不妨未窹之时且是有者。 所执蝶相窹来虽无。 未窹时亦应是有。 若尔即是心境俱有。 何言唯识。 今穷本末以法合喻。 谓所言唯识者。 但是迷人(合睡)本有性净(真)真心。 (合庄周睡时本心也。 故次句疏云。 但是一心也)由不自了悟故。 (合于睡时)遂有三细六粗等现(合于蝶相)即呼此等云唯识也。 (合梦)于此一类妄识之上。 似有内外之殊。 (内合蝶想外合蝶相)其实境是识境。 识是境识。 (合蝶即想想即蝶也)故傅大士云。 未有无心境。 曾无无境心。 一一对喻。 昭然可明。 智者审思矣。 佛于权教。 说唯识理。 良由未显出性净。 真心且含。 在第八识中。 故泯境存心。 至终教了义经中。 显出真心本觉。 方言心境俱空也。 成唯识亦云。 为遣妄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 说唯有识。 若执唯识真实有者。 如执外境亦是法执。 若约病患之喻说者。 如人为本有净眼。 被风热等翳(恨本无明也。 无眼之人。 必不患翳。 无佛性物。 必无妄想)即见空华种种相貌。 (六尘境也)成唯识论释意云。 空华虽无。 其见华之翳眼非无。 今意即云。 离于本眼。 无别见华之眼。 (如离真净心性无别八识之殊也)翳是热气。 热气复云何能见。 故能见所见。 皆是虚妄。 但以翳故。 本净之眼虚妄见华。 即知境识皆空。 但以迷故。 真净心中虚妄见境。 但言识无不言不迷。 但言本眼外无别翳眼。 不言不翳。 余诸风热惛狂等患。 皆例此知。 亦于本心之外。 无别狂心等也。 疏既但是一心者。 先问既如梦皆是无。 谁是见无之者。 且如真理本无见有之者故。 见有为妄。 今若亦无见无之者。 见无亦应是迷。 又虽梦想梦蝶不实。 还有作梦之人。 识虽不实。 亦应有起念之者。 梦蝶既托庄周妄识。 妄识复托何而起。 故答云。 但是一心。 梦想兼蝴蝶二相。 但是庄周一人无别二相。 妄识兼妄境二法。 亦但是真实如来藏一心。 无别二法。 云何妄识妄境皆是一心。 答故眼身器界及心心所一切皆空。 无非一真心也。 诸大乘经论。 皆说万法唯心。 是此义也。 然唯心之言。 浅深有异。 若法相宗。 言唯心者。 心但是有为心识缘虑积集了辨别境为相。 即是此上来云一切唯识。 是也。 若法性宗云。 唯心者。 直是真如之心。 无为无相。 离诸缘虑分别。 缘虑分别亦唯一心。 故起信论云。 心真如者。 即是一法界大总相体云云。 乃至离言说名字相。 离心缘相。 毕竟平等无有变异。 不可破坏。 唯是一心。 故名真如。 此中云缘虑分别等亦唯一心者。 例如彼法相宗中说诸外境唯八识也。 问若尔则诸佛菩萨。 岂但见无相真心更无境界等耶。 答理实如此。 故经云。 离一切相。 即名诸佛等。 但得妄想根识尘境之执都尽。 则成融通自在身智国土染净无碍。 如下觉相中说。 疏心寂而知者。 先问真心既非色声香味等相。 复无分别缘虑爱恶等相。 未审何者是此真心。 真心自体有何胜能。 云何表显的有真心。 凡欲释诸法门。 皆须释名出体。 不可但言一心不出体相故。 答云。 寂而能知也。 寂者即是决定之体。 坚固常定。 不喧动不变异之义。 非空无之义。 故经云。 一切空寂法是法寂不空。 若无真心之体。 说何物寂何物不动不变耶。 知者谓体自知觉。 昭昭不昧。 弃之不得。 认之不得。 是当体表显义。 非分别比量义。 上言不喧不动不变等者。 只说此知寂而不变等耶。 寂是知寂。 知是寂知。 寂是知之自性体。 知是寂之自性用。 故清凉大师云。 灵知不昧性相寂然。 又云。 以知寂不二之一心。 契空有双融之中道。 此经云。 圆觉普照。 (知也)寂灭无二。 (寂也)璎珞经说。 等觉照寂。 妙觉寂照。 金光明经。 摄大乘论说。 佛果无别色声功德。 唯如如(寂也)及如如智(知也)独存。 荷泽云。 即体而用自知。 即知而体自寂。 名说难差。 体用一致。 实谓用而常寂。 寂而常用。 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恒沙佛法因此成立。 华严问明品说佛境界知。 佛境界知二相各别。 偈答知云。 非识所能识。 亦非心境界。 其性本清净。 开示诸群生。 开示诸群生者。 即同法华开示众生佛知见等。 然此真心有二种用。 一自性用。 二应用。 今言知者即自性用。 不待对缘。 本自知故。 应用者即一切分别。 种种心识。 差别智慧。 及一切所作。 为成辨一切事业。 以必待对缘方发现故。 方能成办故。 如大摩尼宝。 能现一切色像。 亦能随意出生一切所要之物。 名应用也。 若无意愿即不出生。 于所不对物。 亦不能现故。 其珠之光明。 即衣里透彻。 常自照曜。 对物不对物。 明无增减。 此明坚实莹净内外无瑕。 纵影像有无种种变易。 明亦不变。 常自坚净。 即喻心之寂体也。 坚净者。 即明而坚净也。 青黄种种差别者。 即明对境能青黄等也。 疏目之圆觉者。 结成此经所诠法也。 若于寂知之境。 但见身心外尘生死变动之相。 及顽碍念念之相。 即不名觉。 故论云。 一切众生不名为觉。 于此身心空有等中。 觉有能知之心。 不属诸物。 常自能知。 虽似觉相。 亦不名圆。 以空有等法不即觉故。 觉心之外。 仍有空有等故。 故非圆也。 今此良由从万法展转推逐。 悉无一法体存。 但是一真之心。 竖穷横遍。 心外无别一法。 尽是觉心。 故名圆也。 故下文云。 证得诸幻。 灭影缘故。 尔时便得无方清净。 无边虚空。 觉所显发。 觉圆明故显心清净。 乃至一切觉故。 首楞云。 若有一人发真还源。 十方虚空一时消殒。 又云。 寂照含虚空。 却来观世间。 犹如梦中事。 故今观推万法度幻如梦本空心体。 即名圆觉矣。 上来具释竟。 次第二配禅宗者。 初五句是空。 次但是一心是寂。 次一句即寂而知。 最后一句部都结。 次第三配摄诸教者。 初二句当小乘教。 知法从缘。 即不执我及自然故。 次二句大乘法相宗。 次识如患梦一句。 心境全空。 即大乘破相宗。 合此二宗为始教也。 兼后三句为终教。 单取后三句为顿教。 又此后三句中。 初终教。 次顿教。 最后一句结成经宗。 义当圆教。 以此经但分同华严。 故不的配。 第四配显所用文字者。 然此段文句。 皆有所凭。 唯目之圆觉一句。 是自结成矣。 谓论云三界虚伪唯是一心。 今以蹑前万法之言故。 但改三界字。 为万法字耳。 缘会而生及本无之言。 即是肇论。 肇论宗本义中。 标云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会一义耳。 释云。 一切诸法缘会而生。 缘会而生则未生无有。 云云(如上所引)乃至有而性常自空故。 谓之性空。 性空故。 故曰法性。 法性如是。 故曰实相。 实相自无。 非推之使无。 故曰本无生法。 二言法相宗经论章疏之常谈也。 一切唯识识如患梦者成唯识论文。 但是一心者起信论文。 唯改唯字为但字矣。 疏弥满清净中不容他下。 二即体之相以圆收。 文二。 初二句离过。 二具德。 今初也。 上推心境俱空显得圆明知觉。 既无一尘一念之相。 即廓周法界。 弥然畟(音测)满。 无有边涯。 唯是一味之觉。 无不清净。 故下文云。 尔时便得无方清净。 乃至一身多身。 一世界多世界。 尽于虚空。 圆褁三世一切清净。 于此净觉境中。 无别一尘之法。 何以故。 色乖空故。 如火乖水。 水不容火。 故云中不容他。 此即法界观中真空绝相观也。 于中正当泯绝无寄观矣。 亦不可言即色不即色即空不即空等。 故又云。 生心动念即乖法体。 失正念故。 即是不容他之义也。 亦应云以容他物即乖法体。 亦是理事无碍观中。 以理夺事门。 彼文云。 事既揽理遂令事相皆尽。 唯一真理平等显现。 以离真理外无片事可得故。 据此即上推万法显虚伪。 乃至寂知。 即当事能显理门也。 又会色归空观云。 良由会色归空。 空中必无色故。 然中不容他之言。 此是佛顶经文势。 彼云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疏故德用无边皆同一性下。 二具德也。 于中二。 初法。 后喻。 法中初二句总标具德。 后四句释成性相无碍。 谓根尘识等一切诸法。 若是实有。 即乖觉性。 故华严云。 未曾有一法得入于法性。 今以一切清净不存一微尘之自体故。 无边净觉中所有一切诸法。 莫不一一尽是法性之德相性之业用。 如金之器。 器器皆金。 如镜之像。 像像皆镜。 故云皆同一性。 此是会事归理也。 言德用者。 德即相大。 用即用大。 皆同一性即体大。 然此德用。 尽收色心境智时处教义行位一切诸法。 不同论中翻译对妄染本空但显自性之德。 言无边者有二义。 一事法教多。 过于河沙。 无有限量。 二谓此诸法。 无自体故。 无有分限。 名无边矣。 疏性起下四句。 释成性相无碍。 理事交彻。 事不异理。 理不异事。 互相融故。 谓觉性。 虽前执计之过。 故能全体起为一切诸法。 如金出矿方为诸器。 如镜垢尽方现万像。 性外无别一法为能所起。 起唯性起。 故晋译华严经有性起品。 华严关键有性起门。 纵说诸缘互相资发。 就此门中。 缘起亦成性起。 然法相宗所说。 真如一向凝然不变。 其缘起法。 自是有为色心。 若此法性宗所说。 真性洞鉴灵明。 全体即用。 故举体常为万法。 举体常自寂然。 寂然即全万法之寂然。 不同虚空断空顽凝而已。 万法是全寂然之万法。 故不同遍计倒见定相之物拥隔阻碍。 境智历然者。 一切诸法。 虽其数无量。 不出色心收尽。 但倒执之时。 色等诸法是五根六尘。 心心所法是情识缘念。 今无能所之执。 故成无边妙境无尽量智慧。 此二句。 即当依理成事门及理如事现门。 △疏相得性融身心廓尔者。 即是事如理遍门。 谓诸事相既全性起。 起不异性故。 随所依性廓周法界。 故下文云。 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 又云。 觉性遍满圆无际故。 当知六根遍满法界乃至六尘。 四大陀罗尼门。 一一云遍满法界。 疏方之海印。 越彼大虚者。 第二喻说也。 谓香海澄停。 顿现万像。 如法性清净举体缘起故。 大经贤首品。 十种三昧门中。 第一圆明海印三昧门云。 或现童男童女形。 天龙及与阿修罗。 乃至摩睺罗伽等。 随其所乐皆令见。 众生形相各不同。 行业音声亦无量。 如是一切皆能现。 海印三昧威神力。 又云。 海有希奇殊特法。 能为一切平等印。 又出现品云。 如海普现众生身。 以此说名为大海。 菩提普印诸心行。 是故正觉名无量。 大集经云。 阎浮提一切众生身及与外色海中。 皆有印像故。 名大海印。 菩萨亦尔。 是为菩萨海印三昧。 清凉以十义释。 一无心能现义。 注云。 无有功用无分别故。 二现无所现义。 经云。 如光影故。 出现品云。 普现一切众生心念根性欲乐。 而无所现故。 三能现与所现非一义。 四非异义。 经云。 大海能现所现异故非一。 离水求像不可得故非异。 显此定心与所现法。 即性之相。 能所宛然。 即相之性。 物我无二。 五无来去义。 水不上取。 物不下就。 而能显现。 三昧之心亦尔。 现万法于自心。 彼亦不来。 罗身云于法界。 未曾暂去。 上之五义。 与镜喻大同。 六广大义。 经云。 遍十方故。 普悉包容无所拒故。 明三昧心周于法界。 则众生色心皆是心中物。 用周法界。 亦不离此心。 七普现义。 经云。 一切皆能现故。 出现品云。 菩提普印诸心行故。 此与广大异者。 此约所现。 不拣巨细。 彼约能现。 其量普周。 又此约所现。 无类不现。 彼约能现。 其量普周。 无行不修。 八顿现义。 经云。 一念现故。 谓无前后。 如印顿成。 九常现义。 非如明镜有现不现时。 十非现现义。 非如明镜对至方现。 经云。 现于四天下像故。 四兵罗空对而可现。 四天下之像不对而现。 故云非现现也。 以不待对。 是故常现缘三际也。 具上十义。 故称海印。 诸佛穷究。 菩萨相似。 △疏越彼太虚者。 有二义故越。 一若以目睹空。 尚与色为边际故。 二若以智观空。 是识所变。 但是觉性之中一分义故。 又真觉融色故弥遍。 太虚不能融色故不遍。 (既不融即相碍)故佛顶云。 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发。 悫云。 首楞叹虚空之小。 圆觉嗟法性之宽。 比之常谈海形牛迹。 疏恢恢焉下。 三结叹觉体超名相也。 恢恢者广大旷远之状。 老经云。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天所罗网恢恢甚大。 虽自疏远白察人善恶无所失也)庄子云。 恢恢焉犹有余地。 论语云。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 (注云。 恢疏故不知畏)。 △疏晃晃者。 日光炽盛照曜辉赫天之貌也。 恢恢体也寂也圆也。 晃晃用也知也觉也。 △疏迥出思议之表者。 不可思议也。 何名不思议。 心言不及故。 谓理圆言偏。 言生理丧。 法无相想。 思则乱生故。 金刚三昧云。 千思万虑不益道理。 徒为动乱失本心王。 故知心王。 言语道断(名是言语道路)心行处灭(相是心之行处)故古德云。 口欲辨而词丧。 心将缘而虑息。 则迥出于言象之表矣。 云心言不及者。 法无名故言不及。 无相故心不及。 于所缘境。 非定名定相故。 于心口不可思议。 复有三义故不思议。 一于人超凡小及权教菩萨。 二于心非三慧及报生智之境。 三显法体。 佛菩萨亦不可思议。 迥独也。 唯此法超于言思故。 又借斯云绝。 以遣言思。 非有无言可为搂托故。 华严云。 虽复不依言语道。 亦复不著无言说。 况言相本寂。 云绝亦亡。 斯则言与亡言。 相待亦寂。 何法不思议。 即圆觉性相无碍也。 何故不思议。 即染而净。 (凡圣通局之类。 一一例之。 又非性相故)何用不思议假。 名(假名引导尚恐难。 又今泯绝纵迹。 何益众生)显法超情令亡言故。 谓法体实离思议之境。 若令住思议。 永不能入。 今说离言超情。 众生即云。 言绝虑。 言象之外求之自然入也。 故云七祖师皆有善恶不思量等言。 疏我佛证此下。 明教。 文二。 一总叙教起因缘。 二别叙此经宗趣。 初中二。 一明佛悲念。 二叙佛化仪。 今初四句。 明佛悲念也。 我佛证此者。 此谓前不思议融通法也。 佛证此法。 得无上安乐。 愍一切众生皆是此安乐之法而乃迷之横受虚妄之苦。 故贤首云。 真乐本有失而不知。 妄苦本空得而不觉。 故十地论云。 佛初成道七日未说法者。 显自受大乘法乐故。 复舍如是妙乐。 悲愍众生为说。 故知证唯证此。 说唯说此。 故法华云。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庄严。 以此度众生。 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 若以小乘化。 乃至于一人。 我即堕悭贪。 此事为不可。 △疏再叹奇哉者。 即华严出现品云。 佛子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 但以妄想颠倒执著。 而不证得。 (凡夫妄想。 权小执著。 颠倒通二)若离妄想。 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便举一尘含大千经卷之喻。 后合云。 如来智慧亦复如是。 具足在于众生身中。 但诸凡愚不知不觉。 不得利益。 尔时如来普观一切众生。 而作是言。 奇哉奇哉。 (故云再也)此诸众生。 云何具有如来智慧。 迷惑不见。 我当教以圣道。 令其永离妄想。 自于身中。 得见如来广大智慧。 与佛无异。 △疏三思大事者。 佛初成道。 未转法轮。 再三思惟所证妙法可说不可说。 然三思之言有其二意。 一者十地经。 是佛初成道第二七日说。 于初七日。 先且思惟。 彼论判云时胜。 谓成道第二日七说故。 (问若以初表胜。 初七何故不说。 论次答云)初七思惟因行(能说之智)缘(所化之机)行故。 (欲将所得妙法。 以逗物机故。 思惟行也)本为利他成道。 何故七日思惟。 (论问意云在法身地。 见机可化。 方应出世。 何用更思之也)显示自受大法乐故。 (法乐即所得智慧。 即上云。 证此无上法乐。 是也)何故显己法乐。 为令众生增长爱敬心故。 复舍如是妙乐。 悲愍众生为说。 (即上云愍物迷之是也)释曰。 十地论但云思惟。 今云三思者。 外有文而内有义。 有义者。 夫思惟忖度审谛必翻覆三思。 以为后轨。 如三请三礼之类也。 外有文者。 即论语云。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 再思可矣(注云。 文子忠而有贤行。 其举事寡过。 不必乃三思也)今借此语。 以对上再叹之言也。 二者法华经云。 我始坐道场。 观树亦经行。 于三七日中。 思惟如是事。 (今云三思者。 三即三七日。 思即思惟如是大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 (即大事也。 后当具引本文)众生诸根钝。 著乐痴所盲。 如斯之等类。 云何而可度(故下云。 悟有易难。 今此但是难者也)。 △言大事者。 经云。 诸佛世尊唯为一大事因缘故。 出现于世。 所谓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等。 义如下释。 疏既全十力下。 叙佛化仪。 文三。 一明利济心等。 二明随器顿渐。 三明顿渐之相。 今初四句。 明心等也。 既者已也。 蹑前证此之言也。 谓前云证此。 又云三思等。 已是摧魔军全十力讫。 今为显演教度人仪式故。 却牒起成道之相。 故云既也。 全者拣菩萨十力。 智论说菩萨亦有十力故。 今云全。 即佛智也。 然摧魔时。 入慈心三昧。 不必唯用智力。 以是摧敌之义。 理应云力。 纵以慈降之。 慈亦是力。 (涅槃说慈善根力)然如来唯说一诸法实相智力。 此力有十种用。 故说为十。 总名力者。 能摧怨敌故。 不可屈伏故。 其十种别义在下。 普眼文中有十力章广释。 树下者即菩提树下也。 华严云。 其菩提树高显殊特。 金刚为身。 琉璃为干等。 若准西域记。 树高百尺。 即毕钵罗树也。 △疏能摧魔者。 本行经说。 悉达太子。 临成道。 在菩提树下。 心念欲度魔波旬。 放光照三千界。 波旬自然闻偈声说。 太子欲证大明。 空汝境界。 波旬即敕军众。 诣菩提树。 各出自力。 示现可畏。 云云(刀杖等)太子唯思念法。 心不扰乱云云。 刀石山皆粘乎。 或住空成莲华等。 乃至魔退。 诸天喜赞。 佛即于此夜成道。 其降魔之相。 在别卷中。 问据此说。 佛即先降魔。 而后成道。 何得疏以十力在降魔之前。 答此但取文便。 非谓成道在降魔之前。 力是能降。 魔是所降。 以能降所。 故云既全十力能摧等也。 △疏爰起四心者。 爰是发语之词。 尔雅云。 爰曰也。 起谓发起。 四心者谓慈。 (与乐)悲(拔苦)喜(庆彼得乐)舍(怨亲平等)四皆无量。 菩萨从初乃至成佛。 常运此四心。 教化众生。 四心各具三缘。 谓生缘法缘无缘。 涅槃十五云。 众生缘者。 世尊慈之所缘一切众生。 如缘父母妻子亲属。 以是义故名众生缘。 法缘者。 不见父母妻子亲属。 见一切法皆从缘生。 是名法缘。 无缘者。 不住法相及众生相。 是名无缘。 悲喜舍心亦复如是。 佛既降魔成道。 愍物沉迷故。 发起慈悲喜舍而救济也。 △疏宝藏者。 涅槃第七。 因说常乐我净。 迦叶菩萨便问云。 世尊。 二十五有有我不也。 佛言善男子。 我者即是如来藏义。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即是我义。 如是我义。 从本已来。 常为无量烦恼所覆。 是故众生不能得见。 善男子。 如贫女人舍内多有真金之藏。 家人大小无有知者。 时有异人。 善知方便。 语贫女人。 乃至我知方便。 能示汝宝。 女人答言。 我家大小尚自不知。 况汝能知。 是人复言。 我今审能。 女人答言。 我亦欲见。 并可示我。 是人即于其家。 掘出真金之藏。 女人见已。 心生欢喜。 生奇特想。 宗仰是人。 善男子。 众生佛性亦复如是。 一切众生不能得见。 如彼宝藏贫人不知。 善男子。 我今普示一切众生所有佛性。 为诸烦恼之所覆蔽。 如彼贫人有真金藏不能得见。 如来今日普示众生诸觉宝藏。 所谓佛性。 而诸众生见是事已。 心生欢喜。 归仰如来。 善方便者即是如来。 贫女人者即是一切无量众生。 真金藏者即佛性也。 涅槃十八又云。 善男子。 大涅槃经悉是一切诸佛秘藏。 何以故。 诸佛虽有十一部经。 不说佛性。 不说如来常乐我净。 诸佛世尊不毕竟涅槃。 是故此经名为如来秘密之藏。 十一部经所不说故。 故名为藏。 如人七宝不出外用名之为藏。 (藏喻云云)藏者为未来世。 诸恶比丘畜不净物。 为四众说。 如来毕竟入于涅槃云云。 如来藏经。 有九种喻。 如来智慧隐在众生名如来藏。 此当第五喻也。 经云。 譬如贫家有珍宝藏。 宝不能言我在于此。 既不自知。 又无语者。 不能开发此珍宝藏。 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如来知见大法宝藏。 在其身内。 不闻不知。 耽著五欲。 轮转生死受苦无量。 是故诸佛出兴于世。 为开身内如来法藏。 九喻中义意并余八喻文义。 并如下文殊章广释。 疏然迷头下。 二随器顿渐也。 二喻皆喻众生迷失本性。 谓为本无。 故轮回生死。 是佛所化机也。 机有二类。 故举两喻。 △言迷头者。 佛顶经第四云。 富楼那言。 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 而我昔遭无始妄想。 久在轮回。 今得圣果犹未究竟。 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 敢问如来。 一切众生何因有妄。 自蔽妙明。 受此沦溺。 佛告富楼那。 汝虽除疑。 余惑未尽。 吾以世间现前诸事。 今复问汝。 汝岂不闻。 室罗城中演若达多。 忽于晨朝。 以镜照面。 爱镜中头眉目可见。 嗔责己头不见面目。 以为魑魅。 无状狂走。 于意云何。 此人何因无故狂走。 富楼那言。 是人心狂。 更无他故。 佛言妙觉圆明本圆明妙。 既称为妄。 云何有因。 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自诸妄想展转相因。 从迷积迷。 以历尘劫。 虽佛发明。 犹不能返。 如是迷因。 因迷自有。 识迷无因。 妄无所依。 尚无有生。 欲何为灭。 得菩提者。 如窹时人说梦中事。 心纵精明。 欲何因缘取梦中物。 况复无因。 本无所有。 如彼城中演若达多。 岂有因缘自怖头走。 忽然狂歇。 头非外得。 纵未歇狂亦何遗失。 富楼那。 妄性如是。 因何为在。 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 三缘断故三因不生。 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 胜净明心本周法界。 不从人得。 何藉劬劳。 肯綮修证。 △言舍父者。 法华信解品。 须菩提等四人。 闻方便品及譬喻品未曾有法。 以喻领解。 (全取意撮略叙之也)大意云。 如人年少舍父逃逝。 久住他国。 至五十岁。 年既长大。 加复穷困。 驰骋四方以求衣食。 渐渐游行。 遇向本国。 其父先来求子不得。 中止一城。 其家大富财宝无量。 穷子佣赁展转遇到父舍。 住立门侧。 遥见其父。 踞师子床。 宝几承足。 诸婆罗门刹利居士恭敬围绕。 以真珠璎珞价直千万庄严其身。 吏民僮仆手执白拂侍卫左右。 穷子恐怖。 悔来至此。 窃念疑是国王大臣。 恐逼驱使。 疾走而去。 长者遥识。 心喜念言财有附属。 遣人往捉。 穷子称怨。 自念无罪而被囚执。 父知彼下劣。 方便遣憔悴人。 徐徐语言。 此有作处。 倍与汝直。 雇汝除粪。 父著粗弊衣。 持除粪器。 语言勤作。 勿复余去。 我如汝父。 汝如所生子。 呼之为儿。 穷子虽喜。 犹谓作人。 故二十年当令除粪。 后相体信入出无难。 然其所止犹在本处。 父疾临终。 命子集会亲属王臣。 付以财宝。 后法合言。 世尊。 大富长者即是如来。 我等皆是佛子云云。 我等于生死中受诸烦恼。 迷惑无知。 乐著小法。 今日世尊。 令我思惟。 蠲除诸法戏论之粪。 得至涅槃一日之价。 心喜为足。 便谓弘多。 佛便纵舍不为分别汝等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 世尊以方便说如来智慧。 我等从佛得小涅槃。 以为大得。 于此大乘无有志求。 又因如来智慧为诸菩萨开演。 而自于此无有志愿。 所以者何。 佛知我等心乐小法。 以方便力随我等说。 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今我方知。 世尊于佛智慧无所吝惜。 若我乐大乘。 佛则为我说大乘法。 于此经中唯说一乘。 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悕求。 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 △疏悟有易难者。 迷头者。 如狂心歇。 歇即菩提。 此为易也。 舍父者。 二十年中除粪。 犹在本处。 不肯早信是长者子。 故为难也。 △疏故仙苑等者。 由前根有易悟难悟之殊故。 佛说顿教渐教之异也。 仙苑者鹿野苑也。 是古昔仙人之所住处故。 普曜经云。 佛成道讫。 至第六七日。 于波罗奈国仙人鹿苑。 度阿若憍陈如。 佛唱善来苾刍。 便发戒品。 附法藏经云。 佛住波罗奈鹿野苑中古仙住处。 为五比丘。 初转法轮。 开元录第十三。 亦云始乎仙苑迄彼金河。 王勃制素律师疏序云。 仙苑创基因。 善来以调物。 提河灭迹凭净戒以为师。 觉场者。 梵语菩提此云觉也。 华严疏云。 即能证大智圆明究竟也。 场者证觉之处。 即天地之中摩竭提国王舍城西二百里。 菩提树下金刚座上。 约法则万行皆是道场。 理智相会之所故。 为表所说如所证故。 不移其处。 而说顿教。 顿教最初即华严也。 经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 始成正觉。 乃至有十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 所共围绕。 △疏教兴顿渐者。 对上易悟之机。 即菩提场初成正觉。 不移其处。 便兴顿教。 对上难悟之机故。 即往波罗奈仙人住处。 而兴渐教。 渐教之始。 即五比丘所闻四谛法轮。 中间三时五时渐次而说。 处所各别。 终至法华涅槃。 皆名渐教。 顿教者如下所明。 二教之始。 各于此一处。 自后即各有诸处。 余时不唯此二处也。 今指二处。 但论根元最初起也。 疏渐设五时下。 三明顿渐之相。 五时异者。 佛初成道三七思惟已。 便往仙苑及诸住处。 十二年之间。 说诸有为法缘生无我。 然犹未说法无我理。 名初时有教。 即阿含等一藏小乘经是。 第二时中。 依遍计所执。 说诸法空。 然于依他圆成。 犹未说有。 名为空教。 即诸部般若经是。 第三时中。 说法相大乘境空心有。 名中道教。 即深密等经是。 第四时中。 开示一切众生如来知见。 会三乘为一乘。 会权入实。 万善悉趣菩提。 名同归教。 即法华经是。 第五时中。 临入涅槃。 说一切众生乃至阐提皆有佛性。 凡是有心定当作佛。 常乐我净。 名常住教。 即大般涅槃经是。 从始至终。 成就一类之机故。 总名为渐教。 △疏空有迭彰者。 迭递也。 谓约我法心境真俗。 或先后。 或同时。 递至相对。 彰谓显诸法空有之义也。 且初心境有两对空有。 谓第一时教心境俱有。 第二时教心境俱空(上二先后递互)第三时教境空心有(同时递互)约真俗者自有四句。 谓第二时教俗有真空。 四五时教俗空。 (破世间常乐我净故)真有。 (显出世常等故。 故经云。 空者生死。 不空者涅槃)第三时教。 四重二谛。 前后相望互为空有。 若二三时教相望。 第二时真俗俱空。 第三时真俗俱有。 约我法者亦有四句。 谓第一时教。 初人天乘我法俱有。 中间大乘我法俱空。 次初小乘我空法有。 最后涅槃我有法空。 (彼经破小乘无我显说真我故)上来总有十对空有。 皆约法约时。 递互隐显。 故云迭彰。 (此下虽更说空有相对。 无心力者亦不用叙之)若约诸教说空说有。 辨深浅者。 如说诸外境取第一第二时教相望。 一有二空。 空深有浅。 若说依他缘起心心所法。 自有两对。 谓二三时教相望。 二空三有。 空浅有深。 三与四五相望。 初有后空。 空深有浅。 若说我者。 初后相望。 初三云空。 后二云有。 空浅有深。 又人天云有。 前三时教云空。 空深有浅。 余诸深浅皆例此知。 由此诸教或破有赞空。 或毁空赞有。 不得此意。 难解圣言。 △疏顿无二谛等者。 但显中道第一义谛。 第一义谛有其二释。 一双融明中。 即真俗相即而不二。 便为第一义也。 故仁王云。 于谛常自二(真俗)于解常自一。 (真即俗俗即真)通达此无二。 入真第一义。 故昔人云。 二谛并所少者。 即略抄也。 故不补之也。 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卷第一(之下)终南山草堂寺沙门宗密撰疏今此经者顿之类欤下。 大文第二。 别叙此经宗趣。 文三。 一标宗。 二正叙。 三结胜。 今初也。 然一藏经既不出顿渐二教。 今应各指其类。 渐者始自鹿苑。 终于鹤林。 从始至终。 渐引一类学者。 于中法华涅槃是会权归实。 大乘渐教中终极之教也。 顿者有二。 一化仪顿。 谓华严经。 初成佛时。 称性一时顿说理事本末始终因果穷理尽性故。 二逐机顿。 谓对上根具足烦恼凡夫。 顿指绝待中道真性。 不同法华涅槃之类有三可破有权可会。 但显一真觉性。 即胜鬘密严金刚三昧如来藏普光明藏圆觉等四十余部。 文中皆少说事缘。 无三车除粪化城等由缘可会也。 故指此经。 是顿之流类也。 此是逐机显体之顿。 非化仪之顿矣。 既非渐次之教。 故不属三时五时。 疏故如来下。 二正叙也。 文三。 一叙序分。 二叙正宗。 三叙流通。 今初四句叙序分也。 寂光土者。 天台立四土。 一凡圣杂居土。 (变化)二方便有余土。 三实报无障碍土。 (自他受用)四常寂光土。 (法性土也)方便一土。 法相所无。 天台依智论及法华而立。 智论第九十五云。 阿罗汉先世因缘所受身。 必应当机灭。 在于何处成就佛道。 答有净佛土出三界外。 乃无烦性之名。 于是国土佛所。 闻法华经。 具足佛道。 如法华经说。 有阿罗汉。 我于余国等。 今经云。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乃至不二随顺故。 是寂光土也。 △凡圣一源者。 文云。 一切如来光严住持。 (佛佛[问]此故当法性土)是诸众生。 清净觉地(义如下释)。 △现受用身者。 他受用也。 文云。 于不二境现诸净土故。 △主伴同会者。 经文列菩萨众已。 结云与诸眷属皆入三昧。 同住如来平等法会(义皆在疏之下文)。 疏曼殊下。 二叙正宗也。 文二。 一信解真正。 二依解修证。 今初八句。 明信解也。 曼殊即是文殊之正梵语也。 其名德之义。 如下疏释。 △大士者。 是法身之大士故。 △创问本起因者。 创是最初之义。 此有二创。 一诸菩萨未问。 文殊先问。 此前未有人问。 故云创也。 二所问之事。 是佛法中最初要解之法也。 此法之前。 更无佛法因果之义可为初起之要故。 △本起者。 本因所起最初之心也。 余义捡下疏文引起信。 了二觉发三心修五行。 及华严善财等处而说。 △疏薄伽者。 佛地经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 论曰薄伽梵者。 谓薄伽声依六义转。 一自在义。 二炽盛义。 三端严义。 四名称义。 五吉祥义。 六尊贵义。 如有偈曰。 自在炽盛与端严。 名称吉祥及尊贵。 如是六种义差别。 应知总名薄伽梵。 如是一切如来。 具有于一切种智。 皆不相离。 是故如来名薄伽梵。 其义云何。 谓诸如来。 永不系属诸烦恼故。 具自在义。 炎猛智大所烧炼故。 具炽盛义。 妙三十二大人相等所庄饰故。 具端严义。 一切殊胜功德圆满无不知故。 具名称义。 一切世间亲近供养成称赞故。 具吉祥义。 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无懈废故。 具尊贵义。 余义在别卷。 △至尊者。 至极之尊也。 且兆人臣于国王。 国王臣于上帝。 上帝即天帝也。 诸天奉佛。 三乘贤圣亦事于佛。 佛是众圣之尊。 如众星月为最众流海为最等。 故云至尊。 △疏首提者。 初举也。 究竟果者。 经正答中初举云。 善男子。 无上法王。 有大陀罗尼门。 名为圆觉。 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 教授菩萨。 此所标圆觉者。 大位在果。 体通染净故。 此约无上法王有之。 下云无始幻无明皆从中建立故。 若论中一心。 即大位在因。 亦通染净。 故标云众生心。 释之具觉不觉二义。 所言究竟者。 而论中始觉合本觉。 始本不二。 名究竟。 △疏照斯真体者。 经云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牒前问目)皆依圆照(能照智)清净觉相(所照真体)永断无明。 方成佛道(兼标下灭彼梦形之义。 以成本因)。 △疏灭彼梦形者。 经云。 云何无明。 善男子。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云云。 乃至此无明者非实有体。 如梦中人梦时非无。 及至于醒。 了无所得(梦所者。 喻无明也。 今约喻以显灭于无明。 合前照真成本起因也)。 △疏知无我人谁受轮转者。 经云。 修圆觉者。 知是空华。 即无轮转。 亦无身心受彼生死。 非作故无(非作观行破之方无)本性无故(生死自性本来无故)。 疏种种幻化下。 第二依解修证。 文三。 一通明观行。 二别明观行。 三道场加行。 初中又三。 一观成同佛。 二征释迷源。 三略辨地位。 今约四句。 观成同佛也。 种种幻化等者。 答普贤所征。 以成修于观行用心之本也。 谓普贤问云。 修大乘者。 闻此圆觉云何修行。 (约当根征起)若彼众生知如幻者。 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 (幻幻何修问)若诸幻性一切尽灭。 则无有心。 谁为修行。 (断灭谁修问。 上皆解行相违)若本不修行。 今妄相心云何解脱。 (遮不修失)佛答云。 一切众生种种幻化。 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犹如空华从空而有(标为义本)。 △疏幻尽觉圆者。 此含两重之意。 初即普贤章。 用心道理。 后即普眼章。 触境长时用心。 正成观行。 且初意者。 经云。 幻华谁灭。 空性不坏。 众生幻心。 还依幻灭。 诸幻尽灭。 觉心不动。 乃至知幻即离。 不作方便。 离幻即觉。 亦无渐次。 后约正修中释者。 即普眼章中佛说。 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 欲求如来净圆觉心。 应当正念远离诸幻。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 坚持禁戒。 安处徒众。 宴坐静室。 恒念此身四大假合各离。 根尘缘相假名为心。 毕竟无有幻身幻心幻尘。 乃至幻灭亦灭。 此是疏中幻尽二字也。 幻灭灭故。 非幻不灭。 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又如摩尼珠等。 此是疏中觉圆二字也。 △疏心通法遍者。 经云。 此菩萨及末世众生。 证得诸幻灭影像故。 尔时便得无方清净。 无边虚空。 觉所显发。 (又一解。 直至于此方是觉圆二字)觉圆明故显心清净。 心清净故见尘清净云云。 乃至一身多身。 一界多界。 一切清净。 皆是心通也。 (然此亦有法通之义。 疏句窄故。 含不显也)言法遍者。 经云。 善男子。 觉性遍满。 清净不动。 圆无际故。 当知六根遍满法界云云。 (展转也)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 遍满法界云云。 乃至始知众生本来成佛。 此是法遍二字(心通义即含法遍法遍。 义即不含心通。 以心即觉心无可遍故。 但以诸法依心所现。 心壅故。 诸法有自体分限。 心通即无分限。 为遍也)然众生成佛文。 是此门。 今疏中乃取意。 于后通难门中述之。 便当牒起问目也。 详之可见焉。 疏心本是佛下。 征释迷源。 且初二句者。 前之众生成佛。 今牒而举之。 以答金刚藏之难。 金刚藏难云。 若诸众生本来成佛。 何故复有一切无明。 若诸无明本有。 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 十方异生本成佛道。 后起无明。 一切如来何时复生烦恼。 今叙佛答大意云。 心本是佛等也。 谓真心之体本来是佛。 然无始来妄念相续。 自不知是佛。 故论云。 一切众生不名为觉。 以从无始时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 说无始无明。 佛顶云。 烦恼菩提二俱无始。 是知众生无始已来。 元来是佛。 元来未悟。 非先来成佛后起无明等。 故无所难之过失也。 但以念念本空。 故心心本佛。 故论云。 所言觉义者。 谓心体离念。 离念相者等虚空界。 即是如来平等法身。 此说念相本离为离念矣。 故云由念起而漂流也。 漂者暂出人天。 沉者沦三恶道。 (问论序亦云逐迷悟而升沉。 未审与此同否。 答文义俱别。 谓彼以迷为沉。 以悟为升。 此即迷中自有升沉耳。 彼又云任因缘而起灭者。 义有两重。 谓迷悟互相翻故。 今但于迷中自有起灭。 序[谁]不言。 经文有耳)然真心体即是法身。 身心互言皆得。 故论标云心体离念。 结云即是法身。 然但身非形相。 心非念虑。 故本是佛。 若妄认形相念虑。 即身心俱隐。 如肇公云隐在形[谷-禾+卵]等也。 故佛答云始终生灭。 聚散起上。 念念相续。 循环往复。 种种取舍。 此是轮回。 未出轮回而辨圆觉。 圆觉亦同流转。 譬如动目能摇湛水。 又如定眼犹回转火。 云驶月运。 舟行岸移等。 善男子。 诸施未息。 彼物先住。 尚不可得。 何况轮转生死。 垢心曾未清净。 观佛圆觉。 而不旋复。 是故汝等便生三惑云云。 (义如下疏)此义正同论中无始念续等也。 △疏岸实不移等者。 密翻经云。 舟行岸移。 以显心实是佛。 但迷似众生。 岸实是停。 但舟行似转。 故云骛骤。 骛者驰也。 骤者马疾行也。 驰骤皆是急走之相。 即此喻相答意已明。 况有空华金矿之喻。 △疏顿除妄宰。 空不生华者。 经云。 譬如幻翳妄见空华。 幻翳若除。 不可说言此翳已灭。 何时更起诸翳。 何以故。 翳华二法非相待故。 且如空华灭于空时。 不可说言何时更起何以故。 空本无华非起灭故。 此喻喻顿悟心体是佛。 即觉本无念虑故。 序合意云。 顿除妄宰也。 言顿除者。 达之本无。 △疏渐竭等者。 此喻即渐修也。 经云。 善男子。 如销矿。 金非销有。 既已成金。 不重为矿。 经无穷时。 金性不坏。 偈云。 金非销故有等。 然竭爱源之文。 是弥勒章中断轮回根本是也。 此但说道理之喻。 其除断之法即是彼文。 故略前后而叙之也。 文云。 一切众生从无始际。 由有种种恩爱贪欲。 故有轮回。 乃至欲脱生死免诸轮回。 先断贪欲。 及除爱渴等。 又云。 若诸众生。 于大圆觉起增上心。 当发大愿。 依愿修行。 渐断诸障等。 疏理绝修证等者。 三略辨地位也。 文二。 一依位渐证。 此初句者。 经云。 圆觉自性。 非性性有。 循诸性起。 无取无证。 于实相中。 实无菩萨及诸众生。 何以故。 菩萨众生皆是幻化。 幻化灭故无取证者。 譬如眼根不自见眼。 性自平等。 无平等者。 △智似阶差者。 众生迷倒。 未能除灭一切幻化。 于灭未灭妄功用中。 便显差别。 △觉前前非名后后位者。 文云。 若遇善友。 教令开悟净圆觉性。 劳虑永断。 得法界净。 即彼净解为自障碍。 故于圆觉而不自在。 (十信位也)见解为碍难断解碍。 由位见觉。 觉碍而不自在。 (贤位)有照有觉俱名障碍。 是故菩萨常觉不住。 照与照者同时寂灭。 如自断头。 以碍灭碍。 碍已断灭。 无灭碍者。 (圣位)一切障碍即究竟觉。 得念失念无非解脱。 成破涅槃。 慧愚般若。 乃至法界海慧照了诸相。 犹如虚空(果位)。 △疏况妄忘起灭下。 二忘心顿证。 经云。 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 居一切时。 不起妄念。 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于无了知不辨真实相。 闻此法门。 信解受持。 不生惊畏。 是则名为随顺觉性(不局地位故不标人)。 △德等圆明者。 同佛也。 (菩萨圆二乘明众生否并俱也)连次经云。 当知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河沙诸佛菩萨。 佛说是人。 名为成就一切种智(果智圆明)。 疏然出厩良驹已摇鞭影下。 二别明观行中根修证也。 文二。 初四句。 结前上根。 生后中下文意。 谓前上根人。 闻前法门。 便具修万行。 直起无上菩提。 如快马见鞭影即行。 不劳打著。 此喻是中论所说。 论云为问道人说四句。 如快马见鞭影即入正路。 若闻四句。 心生取著。 皆是戏论。 岂第一义谛耶。 释曰。 今回取喻。 不取四句之言。 天台止观及法华玄疏中亦用之。 以况举一隅而示之。 可以三隅反也。 又亦义取涅槃中喻。 涅槃十八云。 如御马者。 凡有四种。 一触毛。 (二皮三肉四骨也)随其所触。 称御者意。 如来亦尔。 以四种法。 调伏众生。 为说生令受佛。 语如单其毛随御者意。 (除老病死配皮肉骨文皆例此)御者调马。 无有决定。 佛调众生必定不虚。 故号调御丈夫。 良驹者。 古来皆皆良马此君子。 △疏埋尘大宝须设治方者。 论中说信成就发直心等三心已。 问曰。 上说法界一相佛体无二。 何故不唯念真如。 复假求学诸善之行。 答曰。 譬如大摩尼宝。 体性明净。 而有矿秽之垢。 若人唯念实性。 不以方便种种磨治。 终无得净。 如是众生真如之法。 体性空净。 而有无量烦恼垢染。 若人唯念真如。 不以种种熏修。 亦无得净。 以垢无量遍一切法。 故修一切善行。 以为对治。 若人修行一切善法。 自然归顺真如法故(以善法外违妄染内顺真如故)。 疏故三观澄明下。 二正叙中根法门也。 澄即止也。 门即观也。 威德问云如大城四门随方各入云云。 愿说一切方便。 并修行人总有几种。 佛答无上妙觉遍诸十方。 于诸修行实无有二。 方便随顺其数无量。 圆摄所归。 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疏真假俱入者。 真谓泯相澄神观。 假谓起幻销尘观。 俱谓非真非假。 亦有亦假。 即绝待灵心观。 初观。 经云。 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以净觉心(下一一准此三句)取静为行。 由澄诸念。 觉识烦动。 静慧发生等。 次观。 经云。 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 即起诸幻。 以除幻者等。 俱者不取幻化及诸静相。 了知身心皆为挂碍。 无知觉明。 不依诸碍。 永得超过碍无碍境等。 讲者有力。 即捡经文及疏。 略开显之。 △疏诸轮(二十五)绮互单复圆修者。 初三单。 后一圆。 中间复者。 三观互举为首。 各成七观。 为二十一(各四节。 初二两两共合。 次二三行次第。 次一先一后齐。 后后二先齐后一也)圆修。 经文云。 若诸菩萨。 以圆觉慧。 圆合一切。 于诸性相。 无离觉性。 △疏四相潜神非觉违拒者。 净业问云。 若此觉心本净。 因何染污。 使众生不入。 佛言众生从无始来。 妄想执著我人众生寿命。 认四颠倒。 为实我体(然此四相难名同诸教。 而行相深密。 罗汉不测。 约修证时迷能所故也)由此不能入清净觉。 非觉违拒诸能入者。 有诸能入。 非觉入故。 动息念皆迷。 如人不自断命。 众生生无慧目故。 不了四相。 多劫苦修。 不成圣果。 乃至赞喜谤嗔。 则知我相坚固执持。 潜伏藏识。 游戏诸根。 曾不间断。 △疏四病出体者。 普觉问。 求何等人。 修何法。 行何行。 去何病。 佛答当求一切正知见人。 心不住相。 不著二乘。 四病者。 一作病。 我于本心。 作种种行云云。 非作得故。 二任病。 不断生死。 不求涅槃。 生死无起灭念。 任彼一切。 三止病。 我今自心永息诸念。 得一切性寂然平等。 四灭病。 我今永灭一切烦恼。 身心毕竟空无所有。 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 △疏心华发明者。 若善男子。 于彼善友不起恶念。 即能究竟成就正觉。 心华严发明。 照十方刹。 疏复令长中下期下。 大文三道场加行也。 若佛灭后。 信圆觉心。 欲修行者。 若在伽蓝。 安处徒众。 有缘事故。 随分思察。 如我已说。 若无他事因缘。 即建道场。 当立期限(长百二十。 中百。 下八十。 )安置净居。 △疏克念摄念而加行者。 谓施设形像云云。 悬诸幡华。 经三七日。 稽首十方佛名。 求哀忏悔。 遇善境界。 得心轻安。 (此上皆克念也)过三七日。 一向摄念。 乃至非彼所闻一切境界。 终不可取(此上皆摄念)。 △疏别遍互习者。 谓别习遍习互习也。 别习者。 若修奢摩他。 先取至静。 不起思念。 静极便觉。 如是初静。 从一身至一界等。 觉遍亦尔。 若修三摩钵提。 先忆想十方如来菩萨。 依种种门。 渐次修行等。 若修禅那。 先取数门。 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 如是周遍四威仪中。 分别念数无不了知等。 渐次增进。 乃至百千世界一滴雨。 如目睹受用物。 是名三观初首方便。 △疏遍习者。 若诸众生遍修三观。 勤行精进。 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疏互习者。 若末世钝根不得成就。 由昔业障。 当勤忏悔。 先断憎爱嫉妒谄曲。 求胜上心。 三种净观随学一事。 此观不得。 复习彼观。 心不放舍。 渐次求证。 诸障若销灭。 佛境便现前。 △疏业障惑障而销亡者。 文在互习中也。 可指配之。 △疏成就慧至现前者。 成就慧身是华严之文。 与此义同。 故用之也。 谓一切法即心自性。 全体是慧。 故云身也。 一切即心自性是静极。 全慧即觉遍。 静极觉遍。 是别习奢摩他之文。 如上所引。 百千世界。 是别习禅那之文。 亦如上引。 佛境现前。 即彼偈文。 亦如上引。 疏是以闻五种名下。 第三叙流通分也。 五名者。 文云。 是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 亦名修多罗了义。 亦名秘密王三昧。 亦名如来决定境界。 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 汝当奉持。 △疏起宝刹施福者。 文云。 假使有人。 纯以七宝。 积满三千大千世界。 以用布施。 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及一句义。 △疏说半偈义胜河沙小乘者。 文云。 假使有人。 教百恒河沙众生。 得阿罗汉果。 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 上来第二正叙竟。 疏实由下。 大文第三结胜也。 无法不持者。 意说。 总持一切法也。 经云。 有大陀罗尼门。 陀罗尼是梵语。 此云总持故也。 无机不被者。 即上所叙上中下根。 皆令证入。 疏噫巴歌下。 第三叙疏也。 文五。 一标意。 二述缘。 三释意。 四正制。 五明宗。 初中噫者。 陆韵云恨声也。 孔安国云。 心不平声也。 论语子张篇云。 子游曰。 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 抑末也。 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 噫(孔曰。 噫。 心不平之声)言游过矣。 君子之道。 孰先传焉。 孰后倦焉。 譬诸草木区以别矣。 君子之道。 焉可诬也。 巴歌则巴峡歌也。 如唱竹枝之类。 随发一声。 无有不解齐和之者。 今以之况浅近权小之教。 举之闻之。 易信易顺。 似量者。 因明论本偈云。 现量与比量。 及似唯自悟。 能立与能破。 及似唯悟他。 此中有真现量真比量似现量。 (非证似证)似比量(非义似义)破立真似且然。 今意云。 去圣时遥。 源流益别。 国土隔远。 教理浇讹。 或论或经。 或疏或钞。 或禅或讲。 失圣意者千万。 得意者一二。 习俗生常。 滥似于真。 无由辨得。 谓开禅者。 不亲自契悟心源。 都无禅观之力。 但积集他要妙之语。 记持而说。 此非真现量。 似现量也。 讲说者。 不亲自于心识中推斥比度勘会性相法喻及佛本意。 但随一家本领。 即依文熟记。 而宣扬于人。 是名非真比量似比量也。 腾于猿心者。 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多是意在文字语言。 以为立身事业。 少有照理照心以求出离。 被名相腾掷。 如猿猴之心意故也。 雪曲者。 即阳春白雪歌曲。 调高难和。 设有一人发声者。 千万人中难得应和。 应和者或三二一。 故云稀也。 今了义之宗虽有其教。 在经藏之中。 章疏之家多不弘演。 即智度法界起信宝性佛性思益菩提资粮十地等论。 金刚三昧胜鬘如来藏密严法句不增不减庵提之类。 数十部经。 及诸大部经中。 了义之句。 亦无数也。 皆是人少弘之。 故义理隐匿。 空有卷轴。 在经藏中。 疏宗密髫专鲁诰下。 二述造疏因缘也。 文五。 一双迷道德。 二顿悟教理。 三双结迷悟。 四渐修行解。 五宗师忍可。 今初也。 髫者。 陆韵云。 小儿发也。 髫龀之年。 谓十岁之间矣。 鲁诰即儒教也。 教主姓孔名丘字仲尼。 鲁国人也。 为鲁大夫。 故云夫子。 今目其国。 故云鲁也。 诰即典诰故。 尚书有大诰康诰酒诰洛诰仲虺之诰梓材之诰等。 篇名矣。 △疏冠讨竺坟者。 冠谓束发戴冠。 即年二十。 当冠带之岁也。 谓古人准礼。 皆二十冠带。 三十婚娶。 四十而仕。 故呼年二十为弱冠之年。 竺坟者。 即释教也。 竺谓天竺国。 坟亦典籍。 谓三皇五帝之书。 谓之坟典。 说大道常道也。 今用此方之语。 以目佛教中经论也。 言髫冠者。 初习之间岁数。 非的指十岁及二十岁也。 实而言之。 即七岁乃至十六七为儒学。 十八九二十一二之间素服庄居。 听习经论。 二十三又却全功。 专于儒学。 乃至二十五岁。 过禅门。 方出家矣。 △疏俱溺筌蹄唯味糟粕者。 意言。 俱专文言。 不得其意。 且儒教宗意。 在道德仁义礼乐智信。 不在于驰骋名利所令扬名后代者。 以道德孝义为名。 不以官荣才艺为名。 释教宗意。 通达自心。 修习定慧。 具于悲智。 不在立身事业。 当时难习之而迷之。 故云尔也。 筌者。 南人捕鱼之器。 蹄者兔迹。 或作罤字。 即网兔之器。 置之类也。 周易略例云。 言生于象(言从象生也)故可寻言以观象。 象生于意(象从意生)故可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 象以言著。 故得象忘言。 得意忘象。 犹蹄者所以在兔。 得兔而忘蹄。 筌者所以在鱼。 得鱼而忘筌。 然则言者象之蹄也。 象者意之筌也。 存言者非得象。 存象者非得意。 象生于意而存象焉。 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 言生于象而存言焉。 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 解曰。 以蹄喻言。 以筌喻象。 筌入水不可见。 蹄在陆而可观。 详之可知矣。 又象通能所。 兔筌二事总喻于象。 望能望所。 其义异故。 又云。 然则忘象者乃得意也。 忘言者乃得象也。 得意在忘象。 得象在忘言。 故立象以尽意。 而象可忘也。 彼次此更有马牛等象。 亦要可以穷此一门深义。 具引在别卷。 △疏唯味糟粕者。 酒糟麻粕也。 庄子外篇云。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 书不过语。 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意也。 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 不可以言传也。 而世人因贵言传书。 世虽贵之哉。 犹不足贵也。 为其贵非其贵也(所贵恒在意言之表)故视而可见者。 形与色也。 听而可闻者。 名与声也。 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 为足以得彼之情。 夫形色名声。 果不足以得彼之情。 (得彼情唯忘言遗书)则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而世岂识之哉。 (此绝学去尚之意也)桓公读书于堂上。 轮扁斫轮于堂下。 释椎凿而上。 问桓公曰。 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耶。 公曰。 圣人之言也。 曰圣人在乎。 公曰。 已死矣。 然则君之所读者。 古人之糟粕乎夫。 桓公曰。 寡人读书。 轮人安得议乎。 有说则可。 无说则死。 轮扁曰。 臣也以臣之事观之。 臣常斫轮。 徐则甘而不固。 疾则苦而不入。 不徐不疾。 得于手而应于心。 口不能言。 有数存焉于其间。 臣不能以喻臣之子。 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 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此言物各有性教学之无益也)古之人与。 其不可传也死矣。 然则君之所读者。 古人之糟粕已矣(当古之事已灭于古矣。 难或传之。 岂能使古在今哉。 古不在今。 今事已变故[施]学任性与时变化而后[生]焉)。 疏幸于涪上针芥相投下。 二顿悟教理也。 涪是东川江名。 山剑之南。 巴蜀之水。 皆名江也。 山南梁洋是汉江。 果阆州嘉陵江。 东川涪江。 西川导江。 且之陀江锦江。 遂州在涪江南西岸。 宗密家贯果州。 因遂州有义学院大阐儒宗。 遂投诣进业。 经二年后。 和尚从西川游化至此州。 遂得相遇。 问法契心。 如针芥相投也。 经说。 佛问迦叶。 从兜率天。 辊一芥子。 于阎浮提。 竖一针锋。 使芥子投于针锋。 此事难易。 迦叶答言。 甚为难也。 佛言正因正缘。 得相值遇。 更难于此。 △疏禅遇南宗者。 和尚所传是岭南曹溪能和尚宗旨也。 △教逢斯典者。 宗密为沙弥时。 于彼州。 因赴斋请。 到府吏任灌家。 行经之次。 把著此圆觉之卷。 读之两三纸。 已来不觉身心喜跃。 无可比喻。 自此耽玩。 乃至如今。 不知前世曾习。 不知有何因缘。 但觉耽乐彻于心髓。 访寻章疏及诸讲说匠伯。 数年不倦。 前后遇上都报国寺惟悫法师疏一卷。 先天寺悟实禅师疏两卷。 荐福寺坚志法师疏四卷。 北都藏海寺道诠法师疏三卷。 皆反复研味。 难互有得失。 皆未尽经之宗趣分齐。 难逢讲者数人。 亦无异萤烧妙高矣。 (下经之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 如取萤火烧须弥山。 终不能著)良由此经具法性法相破相三宗经论南北顿渐两宗禅门。 又分同华严圆教具足悟修门户。 故难得其人也。 宗密遂研精覃思。 竟无疲厌。 后因攻华严大部清凉广疏。 穷本究末。 又遍阅藏经。 凡所听习咨询讨论披读。 一一对详圆觉。 以求旨趣。 至元和十一年正月中。 方在终南山智炬寺。 出科文科之。 以为纲领。 因转藏经。 兼对诸疏。 搜采其义。 抄略相当。 纂为两卷。 后却入京都。 每私捡之。 以详经文。 亦未敢条流纶绪。 因为同志同徒。 详量数遍。 渐觉通彻。 不见疑滞之处。 后自觉化缘劳虑。 至长庆元年正月又退在南山草堂寺。 绝迹息缘。 养神炼智。 至二年春。 遂取先所制科文及两卷纂要。 兼集数十部经论数部诸家章疏。 课虚扣寂。 率愚为疏。 至三年夏终。 方遂终毕。 余如下说。 △疏一言之下心地开通者。 目所悟。 心犹如地也。 故古来皆目七祖禅印。 为心地法门。 见道证真已去名十地者。 义亦同此。 菩萨本业经云。 地名为持。 持百万僧祇功德。 亦名生成。 生成一切因果。 十地论云。 生成佛智住持故。 △一轴之中义天朗曜者。 于此一经。 达一切义也。 华严序云。 空空绝迹。 义天星象璨然。 疏顷以下。 三双结迷悟。 上两句蹑前迷意。 意明顷者溺言象之时。 由所悟之道不是真常不变之体故。 所运之心。 所行之行。 所计诸法。 皆是生灭无常也。 如以金所为之器器器皆金。 以土所为之器器器皆瓦也。 此义如前本起因中所释。 及后释文殊问中。 当更广明。 然道非常道之语。 出道经也。 彼云。 道可道(经术出正教之道)非常道。 (非自然长生之道。 常道当以无为养神。 无事安民。 含光藏晖。 灭迹匿端。 方可称道)名可名(富贵尊荣高世之名)非常名。 (非自然常在之名。 常名当知婴儿之未孩。 鸡子之未分。 美玉处石间。 明珠在蚌中。 内虽照照。 外若祯愚也)无名天地之始(无名道也。 道吐气布化。 出于虚无。 为天地始也)有名万物之母(有名天地也。 有形位有阴阳则委。 天地含气生万物长大成熟如母也)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妙要也。 人常能无欲。 则可以观道之要。 谓一也。 一出布化名道。 赞叙明是非也)常有欲观其徼(徼归也云云)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诸行无常之言即涅槃十四罗刹所说之偈。 前半云。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彼经义决云。 十力世雄所说空义者。 五阴诸行。 从因缘生。 缘会则生。 缘离则灭。 此上两句诸行等。 是流转门。 夫生必灭。 灭已更生。 灭灭无生。 灭生无灭。 无灭无生即寂灭乐。 下半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 是大涅槃还灭门也。 又上半偈。 破昔常倒。 即除常见。 下之半偈。 破无常倒。 即除断见。 又前半生灭举体皆空。 后说涅槃。 相无性有。 情无理有。 △疏今知心是佛心定当作佛者。 因由所悟心不生不灭。 名为本觉。 全是诸佛之心。 以此为本修行。 决定成佛。 然自心是佛之据。 其文甚多。 谓华严出现品云。 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等也。 涅槃中。 佛赞纯陀。 心同佛心也。 定当作佛者。 亦全句是涅槃之文。 云凡是有心定当作佛。 故此云尔。 疏然佛称下。 四渐修解行也。 于中。 初二句。 立渐修之理。 称种智者。 梵云萨婆若。 此云一切种智。 即诸佛究竟圆满果位之智也。 种谓种类。 即无法不通之义也。 谓世出世间种种品类。 无不了知。 故云一切种智。 故华严如来名号品中。 列佛种种名。 于中云。 亦名一切义成。 一切义成者。 即翻梵语悉达多为此言也。 谓于一切义理悉皆通达成就。 即是一切种智矣。 △修假多闻者。 既一切种智皆达。 方名为佛。 故修佛因。 必须假藉多闻也。 况华严第三地经文。 正以多闻为菩萨行之初门。 展转五重。 推度生行。 始自多闻故也。 彼文云。 菩萨如是厌离一切有为。 愍念一切众生。 知一切智智有胜利益。 欲依如来智慧救度众生。 作是思惟。 此诸众生。 随在烦恼大苦之中。 以何方便而得拔济。 令住究竟涅槃之乐。 便作是念。 欲度众生令住涅槃。 不离无障碍解脱智。 (离二障权实自在。 是究竟摄生方便)无障碍解脱智。 不离一切法如实觉。 (觉一切法皆如实也。 如实则法性。 由觉此故方能断惑起用)一切法如实觉。 不离无行无生行慧光。 (慧以无行无生为行相也)无行无生行慧光。 不离禅善巧(出入自在不被禅缚)决定智。 (观密之智决定故能发慧光也)禅善巧决定智不离善巧(不取闻相故也)多闻。 (闻慧也。 由此发前思修等慧故。 若顺而言之。 则由多闻故发禅智。 由禅智故。 发无生慧。 由无生慧故。 以觉法性。 由觉法性故。 任运增进。 寂照双流。 名之为佛。 堪任度脱一切众生)菩萨如是观察了知已。 倍于正法。 勤求修习。 日夜唯愿闻法。 喜法。 乐法。 依法。 随法。 解法。 顺法。 到法。 住法。 行法。 菩萨如是勤求佛法。 所有珍财皆无吝惜。 不见有物难得可重。 但于能说法人。 生难遭想。 故内外财无不能舍。 无有恭敬而不能行。 无有憍慢而不能舍。 无有承事而不能作。 无有勤苦而不能受。 生若闻一句未闻之法。 心生欢喜。 胜得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七宝。 (及轮王位。 帝释位。 梵王位。 若有人言。 我有一句未闻法。 能净菩萨行。 若入七仞火坑。 云云)如是求法。 如其所闻观察修行。 乃至于空闲处。 作是思惟。 如说修行乃得佛法。 非但口言而可清净(此后说得四禅八定云云)婆沙论云。 多闻能知法。 多闻能离罪。 多闻舍无义。 多闻得涅槃。 智论说。 多闻无慧。 有慧无闻。 皆不知实相。 有慧多闻。 方知实相。 无闻无慧是人中牛。 上说心地开通是顿悟。 即有慧也。 故今云修假多闻。 明渐修之门也。 又相传。 路逢罗刹之事。 且是多闻之益。 (勤闻第一方云云)华严问明品云。 非但以多闻能入如来法者。 此明不断烦恼之失。 非毁多闻。 言非但者。 意使随闻而修也。 故孔子入大庙每事问。 疏故复行诣下。 正明渐修也。 言故复者。 前次心地开通义天朗曜。 然由成佛之因假多闻之故。 复须行诣等也。 行诣百城者。 是巡国邑。 参善知识。 求学法门也。 行诣之言。 是净名经中。 佛遣使问疾之语。 一一云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今务在用经典正文。 兼啚对下坐探之言也。 百城者。 即华严经。 善财童子展转南行求善知识。 经一百一十城。 今但取大数矣。 言坐探藉者。 问道求法。 即行披览典教。 理然是坐。 亦意在以行坐为对也。 宗密比所遇释门中典藉。 未有不探讨披览。 且终南智炬寺。 誓不下山。 遍转藏经三年。 愿毕方下山。 或京城。 或城外。 云居草堂丰德等寺。 皆是寻讨圣教。 余随处随时。 不可具记。 自年十七八。 乃至今垂半百。 未曾断绝。 故云探群藉也。 疏讲虽下。 五宗师忍可也。 讲滥泰者。 古来相传。 有蒲州不听泰溜州半遍沼。 彼是聪慧上德。 不听而讲。 余是遇末之流。 宿生有小缘种。 披寻华严章疏。 薄见端倪。 未见疏主承禀之。 时在襄州东都。 先已辄讲两遍事迹似于古德。 而贤愚不齐。 故云滥也。 而云虽者。 明在禀承复非不听而已。 故次云学且师安也。 谓元和五年。 于襄州。 初讲一遍。 六年于东都再讲。 (事迹具在上疏主状中所述可依叙之)然后入上都。 亲事疏主。 数年请益。 初二年间。 昼夜不离。 后虽于诸寺讲传。 每月长两上听受菩提心戒乃至无量法门。 有疑则往来咨问不绝言。 师安者。 即道安法师。 当代之日。 天下所宗。 自后时人。 皆云学不师安。 义不堪难。 △疏叨沐犹吾之纳者。 在东都日。 因讲次。 有门人太泰。 断臂庆法。 留守郑余庆相公申上中书取裁缘文状中云。 是华严门下虑宰相。 寻问疏主虚实。 疏主既未委识。 恐不招承。 遂修状具述所领解。 二十卷疏中关节。 大部经文品会血脉七八纸。 来差小师玄圭智辉。 申上疏主。 以明讲非孟浪。 疏主连笺枇示云。 得书领大教旨趣凄然心纳矣。 吾自传扬。 或面言心受(亲听)或展转分照(于门下诸学士处听得)盈乎毕城(新罗渤海二国皆有此疏行)然冲尼倾盖。 伯牙绝弦(皆古之贤人。 两心相见知音之故事也。 此意在后故以然字隔)亦籍形声矣(意云事难悬通道合。 亦籍形声。 汝未见吾形。 未闻说法之声。 便领吾意超于古也)不面而传得旨系表(意云得大教深旨。 出于系象之外)意犹吾心(犹者似。 汝见解不异吾也)未之有也(即此是明超古之词)释曰。 今言叨沐等者。 是此书中语意。 以书中云意犹吾心及云凄然心纳。 故今云尔。 叨沐之言。 是自叙下情。 叨滥蒙此印许耳。 △疏谬当真子之印者。 即疏主书次前云。 非凭圣力。 必籍宿因。 当自慰耳。 转轮真子可以喻也。 释曰。 谬当者。 亦是自叙浅劣非其分也。 虚谬当斯语矣。 转轮真子。 即大经举喻。 说十地菩萨受位。 转轮圣王有一千子。 其中取嫡夫人生年最大者一人。 方受灌顶。 绍轮王位。 疏主今用此事。 言转轮者。 约喻。 即转轮王之位。 约法。 即绍继转法轮之位。 如禅宗祖代相传一人继嫡矣。 言真子者。 即如嫡夫人所生也。 印者即书末云。 傥得一面。 印所悬解。 复何加焉。 如忽缘阻。 但当心契玄极。 岂山河形声所能隔哉。 疏再逢亲友下。 三造疏之意也。 于中三。 一发心弘法。 二且制诸疏。 三正述本意。 今初也。 再逢亲友者。 有其二意。 一者初已遇遂州和尚。 禀受禅门。 今又逢疏主和尚。 即是再也。 二者二师皆是再逢。 以一闻便悟。 决知宿世已逢。 故云再也。 此同法华五百弟子授记品说系珠喻领解得记。 经云。 譬如有人。 至亲友家。 醉酒而卧。 是时亲友官事当行。 以无价宝珠。 系其衣里。 与之而去。 其人醉卧都不觉知。 起已游行。 到于他国。 为衣食故。 勤力求索甚大艰难。 若少有所得。 便以为足。 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而作是言。 咄哉丈夫。 何为衣食乃至如是。 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 于某年月日。 以无价宝珠。 系汝衣里。 今故现在。 而汝不知。 勤苦忧恼以求自活。 甚为痴也。 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须。 常可如意无所乏短。 下法合可知。 释此系珠有其二意。 在别卷中。 然此人蒙亲友系珠之时。 已是初逢故。 于后亲友见之而作是言等。 是再逢也。 余亦如此。 以今现事。 验于昔因。 定知宿世曾闻遂州和尚及疏主言教。 所以今生闻之即解。 故云再逢矣。 △疏弥感佛恩者。 弥是转深之义。 谓未悟禅门。 未讲华严已前。 或因转读。 或因听闻。 每见经文。 说诸佛恩深。 又自庆闻法。 已感佛恩。 今因了悟自心讲华严宗部。 深见诸佛菩萨多劫苦行弘护大法哀愍众生之迹。 又悟大教义味无边。 若非释迦降迹出现演说此门。 而我由何得至此地。 故所感恩。 弥勒深弥厚。 △疏久慨孤贫将陈法施下。 皆是报佛恩之事。 故智论云。 假使顶戴经尘劫。 身为床座遍三千。 若不传法化众生。 毕竟无能报恩者。 慨者是无声之叹。 孤贫者。 华严三地经云。 菩萨见如来智慧有大利益有为过患。 即于众生。 起十种哀愍心。 所谓见诸众生孤独无依。 生哀愍心。 (世谓少而无父曰孤。 老而无子曰独。 今众生。 上远诸佛慈尊故孤。 下不利生。 既无弟子故独。 更何所依)见诸众生贫穷困乏。 生哀愍心。 (无福慧故贫穷。 已得无厌故困乏。 又不能少欲。 而乃更求故困。 不能知足故乏)又五地云。 此菩萨作是念。 此诸众生。 受如是苦。 孤穷困迫。 无救无依(又不得一即一切为孤。 一中不得含一切为贫)。 △疏将陈法施者。 将犹欲也。 陈者设陈之谓也。 法施者。 运清净心。 无希名利之垢。 以法施他。 故名法施。 菩萨戒序云。 财法二施。 等无差别。 又大法炬陀罗尼经云。 譬如商家。 以少财求利。 岁月渐增。 库藏充实。 拯济多人。 若不商贩。 财利不增。 后值饥荒。 丧失家业。 彼说法者且复如是。 应常宣说不得休懈。 若常说法。 法则增长利益人天。 若不宣说。 法则衰终(然财法二施。 有三不同。 一财施施多则尽。 法施施多唯增。 二财施世间果报。 法施出世功德。 三财施成就色身。 法施成就法身)又云净名经(多取意引。 不具写文)佛命长者子善德问疾。 善德白佛。 我不堪任。 便自说。 昔于父舍。 设大施会。 供养一切沙门婆罗门外道贫穷下贱孤独乞人。 期满七日。 时维摩诘入会云。 夫大施会。 不当如汝所设。 当为法施之会。 何用是财施会为。 法施会者无前无后。 一时供养一切众生。 是名法施之会。 何谓也。 谓以菩提起于慈心。 乃至是为法施之会。 若菩萨住是法施会者。 为大施主。 亦为一切世间福田。 疏采集等者。 二明且造诸疏。 即显前法施之事也。 著述名教。 以训后来。 令佛种不断故。 采集般若者。 由见般若破相是诸佛母祖师深赞。 遂以元和十四年。 于兴福寺。 采集无著天亲二论大云等疏肇公等注。 纂其要妙。 以释金刚般若经也。 勒成疏一卷钞一卷。 △纶贯华严者。 由见华严称性之法。 恢廓宏远实可宗承。 但以文富义博。 后学者难见涯畔疏钞浩大。 迷于经意。 致令后辈轻于大经。 云讲华严涅槃者。 但是转经之流。 或云卷经之辈。 故长庆二年。 于南山丰德寺。 以疏中关节。 纶次贯于一部经文。 令讲者克意记持经文。 以将释于此疏。 勒成五卷。 题云华严纶贯。 △提挈毗尼者。 因遍讨大毗尼藏五部律等。 又听四分新章。 见律文繁广事数重迭。 或是天竺风俗之事。 不关此方。 传者骋于重重句数。 致令修持者不知克实要用之处。 遂以长庆三年夏。 于丰德寺。 因听次。 采集律文疏文行人要行用者。 提举纂出。 接引道流。 勒成三卷。 △发明唯识者。 然唯识宗旨。 释教之纲。 诸论浩浣。 诸师差别。 致使学者但于部帙句偈熟寻唯识之名言。 不就自心。 寻伺诸法。 唯是我心识之行相。 遂以元和十四年冬至十五年春。 于上都兴福保寿等寺。 采掇大论大疏精纯正义。 以释三十本颂。 勒成两卷。 显发彰明唯识宗趣。 令人易见诸法唯是自心之义理。 故云发明唯识也。 疏然医方下。 三正述本意。 意在圆觉也。 于中。 先举喻。 后法合。 喻中。 如人有病。 诣大医家。 但应求治自病之方。 买药调合。 不可见他千卷万卷方书。 且贪从头寻读辨别。 若如此者。 读未遍。 而病增身死。 亦如人入海采无价珠。 而大海之中珍宝无量。 若见之即取。 闻名即寻。 则终身白首。 死于海中。 何日得归阎浮。 以济贫乏。 但应求摩尼珠得即持归。 自然千珍万宝要即充足。 所以者何。 摩尼梵语此云如意。 意中所要财宝衣服饮食种种之物。 此珠即能出之。 如意而得。 故云如意。 ▲疏观夫下。 法合也。 将欲弘阐法门。 简其要妙圆通了义。 莫尚华严。 西域此方。 古今三藏大德。 皆判为最。 具如彼疏悬谈所叙。 然且部帙浩瀚。 义理纵横。 初心之流。 造次难入。 如大海中一切珍宝不可总求。 即不如此经一部道顿入。 会相归性。 泯念全真。 影像亦空。 觉所显发。 觉圆明故烦恼冰销。 妙用神功一生可获。 故前云海中先求如意。 文富者。 八十卷也。 义博者。 五周因果五教十玄。 诚者实也。 让者推让。 杂华者。 涅槃等经指华严为杂华经。 谓万行感果。 如天地所生一切诸华。 万德严身。 如金玉缯彩一切诸华。 故云杂也。 意言。 若约文义富博。 诚知不及华严。 若取指示觉心之体。 以投顿悟初机。 即不如圆觉。 故若留心偏愿弘此。 是其本意矣。 疏故参详诸论反复百家以利其器方为疏解者。 第四正制此经疏也。 根本始自元和十一年春。 于南山智炬寺。 下笔科判。 及搜检四家疏义。 集为两卷。 私记捡之。 以评经文。 被于学禅之辈。 中间至长庆二年。 于草堂寺。 再修为疏。 并开数十段章门。 至三年秋冬。 方得终毕。 言诸论者。 起信唯识宝性佛性中观诸摄(摄大乘论自有数本)智度瑜伽也。 △言百家者。 诸家章疏。 及诸观门。 箴论赞颂。 诸所述作。 建宗立义等文卷也(儒流中言通目一切诸杂经书史云百家。 今亦顺彼为文字)当途要者。 无不遍寻。 言参详及反复者。 集之对之。 对此详彼。 翻覆再三。 研味宗趣。 审度得失。 如南容三复白圭之例也。 白圭者。 毛诗云。 白圭之玷。 尚可磨也。 斯言之玷。 不可为也。 南容读诗。 至此再三反复。 指示其心。 使慎言也。 以利其器者。 论语云。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此明欲造圆觉疏。 故十数年来。 先习诸教。 以利其智。 方制。 疏冥心圣旨下。 五明疏之宗趣分齐也。 于中。 初二句标意。 冥心圣旨者。 全忘己情。 以合佛意也。 极思研精者。 极其智思。 研磨精炼。 遂得文无重迭。 义无繁杂。 广而不剩。 略而不阙也。 然其文势。 即李林甫制礼记月令序云。 臣等虔奉纶旨。 极思研精。 愧无演畅之能。 谬承讨论之寄。 次二句云。 义备性相禅兼南北者。 正明义之分齐。 性相者。 两宗经论中义门也。 南北者。 两宗禅中妙旨也。 初四章及清净慧章。 洞彻南宗顿门。 三观诸轮道场加行。 周备北宗渐次观门。 所立章门二十余科。 多历五教。 故具性相也。 次后四句明其利益。 云使游刃之士无假傍求。 博习经论。 游智刃于法教之人。 解此自通诸部。 不假事须旁求诸家所述。 (旁求之文。 即尚书序云。 旁求儒雅以阐大猷。 今借彼二字耳)此则为学者自然曰益也。 游刃之言。 即肇公赞秦主云。 游刃万机。 弘道终日。 反照之徒不看他面者。 修禅参道之者。 有用心疑于顿渐及诸意趣。 不假更看他面。 别觅一句一解。 但解此疏。 自然诸还源。 内照心性之谓也。 后一句斯其忠矣者。 结疏文之宗意也。 疏大者下大文第四判显也。 于中若是久讲文义精熟。 又乍到一方要发扬经题者。 即于此中作两门释。 初且叙义。 后始销文。 悬叙法义者。 与疏下文释题亦同。 但此中撮略分明易可悬叙。 具在别卷。 可捡叙之。 若是初讲。 不能悬记。 文义即便。 销文亦得。 虽便销文。 且略配。 谓觉字正是法体。 即知觉灵心也。 大方广圆是义。 谓此觉心。 体大而用广。 理方而义圆。 体大即疏中绝诸边量也。 诸字通于边量。 而字谓此觉体。 绝于空有断常凡圣心境等二边。 又绝待故亦非中边。 又无内外中间之边。 又十方无有边。 表际畔。 边有多类故云诸也。 又非大小广狭分量。 亦非多少数量。 无有量已过量。 又非数量比量可及。 故华严云。 世间诸因量。 求过不可量。 得亦有多。 故亦云诸也。 正者释方字。 即理方也。 理是道理。 方者是正。 正是不偏不邪之义。 不偏拣小乘。 不邪拣外道。 含容者释广字。 此觉性本有恒沙用。 一一含摄无量无边功能。 能生世出世间诸善因果。 对境应机。 无有休息。 无有穷尽。 故云含容也。 德无不周者。 义圆也。 然上三字是别。 谓如次是体相用之三大。 圆字是总。 总三大之德。 故云圆也。 故云德无不周。 准论中。 真心是法。 三大是义。 今圆字既总具三大之义。 即是义圆也。 觉字是法。 知觉览照。 了了分明。 故云灵源不昧。 是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 非能觉所觉。 故云灵也。 △疏通指诸部者。 应为难云。 修多罗与经。 但唐梵之文异。 今双置题目。 岂非繁重。 答上则通指诸部。 下则唯目当经。 对总难别。 故非重也。 亦如大方等修多罗王经。 岂不且修多罗王四字是对诸部叹其经耶。 别难斯文者。 意明此是诸经之中了义经也。 故下云。 是十二部经。 清净眼目故。 清凉大师。 述诸经了义云。 大乘亦有了不了。 谓定说有三乘。 亦为不了。 会归一极。 无二无三。 无不成佛。 方为了义。 大宝积经亦云。 宣说作业烦恼等事。 名不了义。 宣说烦恼等尽生死涅槃无二等。 方名了义。 故涅槃净名宝积等。 皆云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也。 贯穿义华者。 经有贯摄二义。 此是贯也。 谓以文贯义。 义则不遗。 如线贯华。 华则不失。 以之等者释摄义也。 谓众生背觉缘尘。 流浪漂溺。 佛以圣道摄之。 令返本还源。 故云摄也。 故云等者结归题也。 若先悬叙义门。 至销文处。 即更略却一半。 不得重释也。 疏归命下。 大文第二归敬请加也。 文分为六。 初一半偈归依三宝。 二有二句述所作事。 三有二句祈请加护。 四有一偈述所护事。 五有二句益所为机。 六有二句机所获益。 今初第一中。 归命两字显能归至诚。 后妙色身下显所归胜妙。 且初言归者是依投趣向义。 命者总御诸根。 一身之要。 人之所重莫不为先。 举此无二之命。 以奉无上之尊。 又归者是还源义。 众生六根从一心起。 而背自一心。 驰趣六尘。 今举命根。 总摄六情。 还摄一心。 一心即三。 一体三宝。 然能归之体必具三业。 欲显诸佛有天眼天耳他心故。 又圆满三业善故。 成就三轮因故。 或见不闻处。 闻不见处。 不见闻处。 则身语意。 如次归依。 在见闻处。 则三业皆归。 今云归命。 是意业最重故。 △疏妙色身下所归三宝也。 三各两句。 唯佛宝中少于两字。 以属能归故。 今且总释三宝义。 后始销疏文。 初中。 然三宝有三种。 一住持。 二别相。 三同体。 皆可宝重生福之田。 住持者。 佛谓形像。 法谓竹帛纸素黄卷等。 (其中名句文身。 即属别相法宝也)僧谓五众。 二别相者。 佛则五教不同。 若不明识。 何以置心归依。 故约初成正觉。 以辨其相。 一小乘。 三十四心断结。 五分法身初圆。 名成正觉。 是实非化。 即丈六金容便为佛也。 始教。 则约化。 八相示成。 约报。 十地行满。 四智创圆。 色究竟天。 坐宝华王座。 名曰始成正觉。 约法身。 则所显之理。 障尽清净。 即三身佛也。 终教。 则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为始。 无念而照目之为正。 见心常住为觉。 始本不二为成。 (依起信所明也)顿教。 则法身自觉圣智。 无成不成。 (楞伽意)圆教。 则融三世间。 真应无碍。 遍无尽时处。 念念初初。 常成正觉。 即十身毗卢遮那佛也。 法则五教及所诠之理行果也。 僧则诸位菩萨八辈上人。 三同体者有三说。 一直就本性说。 性自灵觉。 佛也。 性本寂灭。 法也。 性上本有恒沙德用互不相违。 亦不乖一味清净性体。 僧也。 二就观行说观照佛也。 照故离识可以轨持法也。 在观则万行已圆。 念念自无乖诤僧也。 三就融通说。 世出世间恒沙差别之法。 尽托圆明大觉而假现。 一一无自体故。 当体便是圆觉。 则一切皆佛也。 (如镜现像像皆是镜)所现诸法一一寂灭。 虽寂灭而不坏相。 性相不异。 故一一相随性而遍法界。 性随相而千差。 尽未来际性相无碍。 究竟皆可轨持法也。 既一一事相。 皆随性无碍。 则一入一切入。 一一包一切。 一切句一。 交参涉入。 和合无违。 凡圣一一皆然僧也。 次下销文。 初云妙色身无碍辨才智者。 所归佛宝三业也。 色身身业。 辨才语业。 智是意业。 妙及无碍。 通于三业。 (妙色妙辨才妙智故。 无碍身无碍辨无碍智故也)妙色身者。 非色之色方为妙色。 故经云。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华严云。 色身非是佛。 音声亦复然。 (以佛非色非声故也)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 (妙色妙声故)胜鬘经云。 如来妙色身。 世间无与等。 无比不思议等。 若以无碍辨色身者。 如华严说。 乃有多种。 今略举四。 一大小无碍。 谓一一根皆通法界。 而不坏诸根之性。 又不杂诸根之相。 二互用无碍。 谓诸根相作。 三事理无碍。 谓现色炳然。 而不碍举体性空。 四应机无碍。 谓圆回之中身。 十方齐应。 多机异感。 身亦不分。 无碍辨者有四辨七辨。 四无碍辨者。 一法无碍辨。 谓诸法自体。 二义无碍辨。 谓法上之义。 三词无碍辨。 谓得彼方言。 依彼词句为他说故。 四乐说无碍辨。 于上三种智中。 随他所喜。 种种义语乐说无尽故。 此四辨才。 初心即习。 九地成就。 佛地究竟。 言七辨者。 一捷。 二迅。 三应机。 四无疏谬。 五无断尽。 六丰义味。 七一切世间寂胜(七皆一一云辨)若心妙字解者。 如上引华严中已双证身语之妙了。 若直就华严宗。 即具十种圆音。 方显如来语业智。 是意业者。 谓一智(华严云一心一智慧。 又云无师智自然智无碍智)二智(如理如量)三智(一切智。 道种智。 一切种智)四智(圆镜等智)五智(加清净法界智)十智(如华严出现品)此上诸智。 一多相即。 真俗互融。 空有无违。 故名为妙。 亦名无碍也。 故胜鬘云。 如来色无尽。 智慧亦复然。 疏所住清净觉所流修证门者。 法宝也。 上句理法。 下句教法。 余果法。 行法在佛僧中。 言理法者。 即真如本觉本无定名。 随宗次显。 华严中名法界法性。 诸经论中多真如。 此经虽统称圆觉。 克体而言。 云清净觉。 言所住者。 蹑前佛宝而言也。 佛是能住。 真理是佛所住。 故云下文。 云婆伽婆入于大光明藏。 又云一切如来光严住持。 又叹菩萨德云。 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又华严云。 佛住甚深真法性。 寂灭无相同虚空(上皆证佛是能住法是所住也)。 △所流修证门者。 修是行。 证是果。 门字正当教法。 意明教法是修证之门户路[这-言+(栗-木+土)]也。 故法华云。 其智慧门。 天亲判云。 是教甚深。 亦显教是修证之门也。 不以智慧为教。 但以门为教矣。 又魏译金刚般若经。 节节皆云此法门(秦译即云此经)即知门之与经皆是教法。 言所流者。 亦是蹑佛宝而言也。 佛是能流故。 故涅槃云。 从牛出乳乃至醍醐。 喻从佛流出五味教法。 亦可所流之言。 蹑上句理法教是真理随缘之法故。 故下云。 圆觉流出一切乃至教授菩萨。 又梁摄论云。 从清净法界。 流出正体智。 乃至大悲心中。 流出十二分教。 又唯识论释。 第三地所证名胜流真如者。 谓真如所流教法最胜故。 疏妙德普贤尊十二百千众者。 上句偏指二菩萨。 是法门上首。 为大众之尊。 或即十二大士。 是我所尊。 下句总指经文所列十二菩萨(余十者即普眼等也)百千者即经结数十万人也。 众字即经云与诸眷属。 或但结百千即名为众。 偏标二大士者。 有所表故。 故华严法界品。 列五百菩萨。 特标此二而为上首。 言表法者。 清凉大师。 以二圣对毗卢遮那。 著三圣圆融观。 初明二圣法门。 毗为三对。 一体信对。 普贤表所信法界。 即在缠如来藏也。 (理趣般若云。 一切众生皆如来藏。 普贤菩萨自体遍故。 普贤初会。 即入如来藏身三昧。 意在此也)文殊表能信之心(佛名经说一切诸佛皆因文殊而发心者。 表依信故。 善财始见发大心者。 当信位故。 为十信会主。 名妙首故也)二解行对。 文殊表解(慈氏。 云汝先得见诸善知识。 闻菩萨行。 皆是文殊威神力故。 又文殊常为一切菩萨师故)普贤表所起万行。 (上诸经皆云普贤行故)三理智对。 普贤表所证法界。 即出缠如来藏。 (善财童子。 入其身故。 身相如虚空故。 见普贤即得知波罗蜜者。 依理发智故)文殊表能证大智(本所事佛名不动智故。 慈氏云。 文殊常为诸佛母故。 于诸经中。 多显般若故。 又云从文殊智慧大海之所生故。 先见文殊方见普贤者。 有智方能证理故。 故古德以后文殊为智。 照无二相。 不见身相者。 理智无二故。 初见身相者。 信智能所不二故也)言圆融者。 初三文殊相融。 谓必因信而成解。 有解无信。 增邪见故。 有信无解。 长无明故。 信解真正方了本源。 成真极智。 极智返照。 不异初心。 故初发心即成正觉。 后三普贤相融。 谓依体起行。 行心称理。 称理为真法界。 又以二圣相对融者。 一若不信如来藏。 信则是邪。 二解行无二。 三理智无二。 皆可知矣。 疏二圣法门相融。 离相绝言。 没同果海。 是曰毗卢遮那光明遍照。 由是义故。 偏举二圣而归依也。 疏我发深弘誓庄严要略经者。 二述所作事也。 我者自指五蕴假者。 非邪慢心而有所说。 如下释序分中说矣。 发谓发起。 深者称理。 发心坚如金刚。 志不可夺也。 弘誓者有通有别。 通者。 大乘宗中。 必须发菩提心三四弘誓。 今制疏释经。 即当学法门度众生也。 然意亦通四。 故法华云。 弘誓深如海。 历劫不思议。 (兼证深字)别者。 菩萨从初发心。 因缘不同。 意亦稍异。 故论云。 信成就发心者。 乃至信成就故。 诸佛菩萨令发心。 或以大悲故。 自然发心。 或因正法欲灭。 以护法因缘故。 能自发心。 如是信心成就。 得发心者。 入正定聚。 毕竟不退。 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 释曰。 此遇缘发心三种之相。 初是他力。 后二自力。 今当最后。 意兼文非此意。 如前序疏中第一标意中所释也。 △庄严要略经者。 然菩萨造论。 庄严佛经。 略有五喻。 名庄严也。 一者如莲未开。 见虽生喜(喻佛说经)不如剖已香气芬馥(如造论释。 下四例此配释)二如金未用。 见虽生喜。 不如用之为庄严具三。 如膳未食。 见虽生喜。 不如食已知其美味。 四如报庆喜。 见虽生喜。 不如读已知其庆事。 五如珍宝未得。 见虽生喜。 不如得已摄为己财。 故造论名庄严经也(慈息唯识疏中。 有此五喻。 应是大庄严论释中所说)此方造疏。 即西国之论。 但名异耳。 (晓云金刚三昧经疏亦题为论)然造疏论。 有二仪式。 若经文繁广。 前后重迭。 恐读者难见始末。 则须疏理繁重撮略关节。 标举显示。 令后学易见。 若经文简略。 含于多义。 则须一一分折广引诸教。 展演庄严。 达立宗部。 今此经文。 甚至要略(下教起因缘中。 具明此相。 可捡叙之)故须发明大义。 故云庄严要略经也。 疏愿三宝慈哀冥资方便慧者。 三祈请加护也。 愿谓希欲。 三宝者正祈别相。 兼含同体。 心外无别佛法故。 哀谓哀愍。 即是悲也。 故藏中数大经。 皆以大悲为大哀。 冥资者。 诸佛菩萨加持。 有冥有显。 显谓手摩顶口印赞意与智者。 (由身口表意。 意亦成显加也)冥谓不观此相。 但潜得力。 无诸障难。 色力坚强。 心眼开通。 智思善巧。 今自顾凡劣。 不敢求请显加。 但希冥也。 问心即是佛。 何别求加。 妄念即魔。 何除外障。 答无念则内心外境皆佛。 妄起则内心外境皆魔。 所以然者。 各随气类故。 若心离念。 等虚空界。 即法身本觉之佛。 故十方诸佛。 法尔加持。 若心起念。 即五蕴俱生。 名烦恼魔。 故波旬眷属。 得其方便。 法尔附著。 常惑乱故。 今寂诸妄念法。 发菩提心。 希望三宝冥资。 令方便智慧通达事理。 方便者梵语沤和。 即涉事善巧也。 慧者。 梵云般若。 即观空拣妄也。 故肇论云。 沤和般若者大慧之称也。 (合二通为大慧)见法实相谓之般若。 能不形证沤和功也。 适化众生为之沤和。 不染尘累般若力也。 (荷泽云。 六根无染。 即空慧之功)然则般若之门观空。 沤和之门涉有。 涉有未始迷虚。 故常处有而不染。 不厌有而观空。 故离空而不证。 是为一念之力权慧具矣。 净名亦云。 贪著禅味。 是菩萨缚。 (上界生二乘证)以方便生。 是菩萨解(为物示生)无方便慧缚。 (二乘智)有方便慧解(寂照之智)无慧方便缚(爱见行也)有慧方便解。 (无缘悲巧积众德方便也。 真达实相慧也。 二备方解)何谓无方便慧缚。 谓以爱见心。 庄严佛土成就众生。 于空无相无作法中。 而自调伏。 是名无方便慧缚。 (六住以下心未自在。 在有则舍空。 在空则舍有。 未能以平等真心有无俱涉。 所以严化即成爱见)何谓有方便慧解。 谓不以爱见云云(反上)于空云云(同上)而不疲厌是名云云(七住已上二行备。 又仁王初地。 双照二谛平等道也)何谓无慧方便缚。 谓菩萨住贪欲痴等烦恼。 而虽众德本。 是名云云(不修空而除烦恼是无慧也而勤积众德有方便)何谓有慧方便解。 谓离诸贪欲痴等。 而植众德本回向阿云云。 是名云云。 (或先空后有。 或先有后空)文殊师利。 有疾菩萨应如是观诸法。 又复观身无常苦空非我。 是名为慧。 虽身有疾。 常在生死。 饶益一切而不厌倦。 是名方便云云。 乃至调伏不调伏云云。 释曰据上二文。 阙慧则迷理。 阙方便则迷事。 故归三宝求资二事。 疏一切法门海下四句。 第四述所加事也。 法门潜流入我心有。 若约论中。 而言诸佛报化本是我心之用大。 又据华严出现品。 有大海潜流四天下地。 喻佛智遍入众生身心。 文云。 佛子譬如大海。 其水潜流四天下地及八十亿诸小州中。 有穿凿者。 无不得水。 而彼大海不作分别我出于水。 佛智海水亦复如是。 流出入一切众生心中。 若诸众生。 观察境界。 修习法门。 则得智慧清净明了。 而如来智平等无二无有分别。 但随众生心行异故。 所得智慧各各不同。 问佛智本遍众生心中。 今乃更愿流入者。 但以迷之积久。 不得其用。 今欲求显发。 必藉胜缘。 故云尔也。 故华严十地品。 金刚藏菩萨。 受诸佛加。 欲说十地。 自云无量佛神力。 咸来入我身。 此处难宣示。 我今说少分。 今不敢同彼。 故但言潜流入心也。 法华经中。 阿难亦云。 世尊甚希有。 令我念过去无量诸佛法。 如今日所闻。 亦是佛加令法门入心之义。 故今祈愿。 △疏心通义相生者。 愿得心通。 达触向无所迷滞。 千门万义历历分明。 如镜净明众像皆现。 故佛地论云。 闻者。 善根本愿增上缘力。 如来识上。 文义相生。 如来慈悲本愿增上缘力。 闻者识上文义相生。 (今所愿者正当此也)二十唯识云。 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 疏风画空中现者。 此喻识上所闻所现文义之相。 不滞筌蹄。 忘诠得意。 文字性离。 无闻无得之意也。 如风画在空。 无相可取。 然非无也。 故王缙相公制延秀法师法华经疏序云。 于文字不著。 乃能解经。 然风画是华严十地品初金刚藏菩萨叹十地难说之喻也。 谓刚藏说十地名已。 默然不释。 解脱月菩萨三请。 大众一请。 诸佛加请。 总三家五请。 然后说之。 解脱月请中兼刚藏上。 总有五段经文。 此喻即当第二法深难受止中之文也。 (五段者。 一怪默腾疑请。 二法深难受止。 三叹众堪闻请。 四不堪有损止。 五双叹人法请。 刚藏未止。 大众及佛相续便请)文云菩萨所行地最上诸佛本云云。 微细难可见离念超心地云云。 如空中彩画。 如空中风相。 牟尼智(如空)如是。 分别(如风画也)难可见。 (以证从旨故也)天亲论释(兼彼疏撮略参而用之)风喻音声。 画喻名句文身。 空喻证智。 谓不单取空(无风画处之空。 易说故也)亦不单说风画(壁上画树上风。 皆可见闻故也)然空中风画。 不可言无。 若依树壁则可闻见故。 亦不可言有。 依空不住故。 非有非无。 故不可说。 由说者以二事说(音声善字)听者以二事听。 故举风画二喻耳。 至地体中刚藏说十二偈。 偈中亦云如空中鸟迹。 难说难可示。 论云鸟行空中。 迹处不可说。 亦不可见。 如是鸟迹住处。 名句文身住处也。 空处迹相不可分故。 名句文身亦尔。 证智所摄不可说闻。 何以故。 非如声性故。 非如地智名句文身。 此处深故。 示现义相(上显默然不说之意。 此[识]众不应如声即取)。 疏文文符圣意。 句句合群机者。 五益所为机也。 于中。 上句是益。 下句为机。 即契理(上句)契机(下句)之义也。 又圆顿之宗。 所作必须融于性相。 今愿符重圣意。 是上同诸佛。 愿合群机。 下同众生。 故佛顶经文殊判观音圆通文云。 上合十方诸佛。 下合六道众生。 同一悲仰。 此经云一切如来光严住持。 是诸众生清净觉地。 △疏身心入觉城同受无为乐者。 六机所获益也。 上句菩提。 下句涅槃也。 究竟大益。 不过此二。 是无上果。 身心入者。 清凉大师释新华严题中。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云入有二种。 一者身入。 二者心入。 身由心证(随识即身阻碍。 阻碍名不入。 随智则身融通。 融通名入)故广辨心入。 心入有三。 谓信解行。 具如彼释(不言证者。 证在能所契合中释之。 自有五义。 至释清凉净慧章中释入地菩萨随顺觉性义中。 具引用之)觉城者是所入。 所入即圆觉也。 城者是喻。 故下文云。 爱憎生于心。 谄曲存诸念。 是故多迷闷。 不能入觉城。 今先释入觉。 后方释喻。 然众生本不出圆觉。 今云入者。 如经所说。 以爱憎谄曲故。 迷闷不入。 长行经云。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 执我人众生寿命。 由此便生憎爱二境。 乃至由此不能入清净觉等。 释曰既由迷不入。 故今制疏释经。 经义明显。 以之开示众生。 皆令悟入。 如城门开即入城也。 以城喻觉者如下释。 此觉城有三义。 一防外敌。 二养人众。 三开门引摄。 今以不入觉城。 故爱增诸念侵逼。 若了心性空则众惑不入。 见恒沙功德即万行圆增。 道无不通则自他引摄。 便能契果。 绝百非以成解脱。 养众德以全法身。 开般若无不通矣。 同受无为乐者。 即涅槃寂静乐也。 谓于觉城之中受此乐也。 无为及安乐。 皆是涅槃之义。 如彼经说。 (涅槃经)然诸经论所说。 乐有多种。 (瑜伽等论善戒等经也)今略论五(于上经论多种乐中。 除欲界染之乐。 纂为此五)一出家远离乐(世间多有忧苦。 永断是苦也)二禅定适悦乐(轻安调畅适悦身心故)三永断诸受乐(断乐爱舍受以断多乐故。 名为断乐。 有说无想定为断乐。 是义不然。 何以故。 不断受故)四无上菩提觉法乐(法喜等故。 佛初得菩提时。 一七日。 自受法乐故也)五无上涅槃寂灭乐(彼经云。 涅槃是安乐义。 又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发布时间:2025-02-08 13:49:16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6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