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者大师:金光明经文句卷第四 内容: 金光明经文句卷第四释空品夫空者应有四种。 谓灭色入空。 即色是空。 灭边入空。 即边是空。 此经通诸乘忏悔。 应须四种空。 而今品但标空者。 专是即边而空也。 何故尔。 经云。 无量余经已广说空。 是故此中略而解说也。 又空者空有空无。 空有者。 空二十五之块有。 空无者。 空二乘之灰无。 两边清净名之为空。 直作此说。 惑者迷名滥理。 不能超悟。 今作六句分别。 空破非有非无。 非有非无破空。 空修非有非无。 非有非无修空。 空即非有非无。 非有非无即空。 空破非有非无者。 所谓凡邪非有非无见。 二乘偏住非有非无证。 别教教道执非有非无门。 悉为空品空所破也。 凡邪之见多种。 一单四见。 二复四见。 三具足四见。 单四见可解。 复四见者。 谓有有有无。 无有无无。 亦有亦无有亦有亦无无。 非有非无有非有非无无。 此是复四见。 具足四见者。 于一句中具有四句。 四四十六句。 故名具足也。 虽单复具足皆苦集浩然。 虽计为非有非无。 实是妄见。 故为空品空所破也。 二乘偏住非有非无证者。 断常见故言非有。 断断见故言非无。 有无二见灭无余。 三界见思永已尽。 生灭度想生安隐想。 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保此而已。 不复进求三菩提。 但二乘发真。 断常见断断见。 其门不同。 或从有门入如阿毗昙。 或从无门入如成实论。 或从亦有亦无门入如昆勒。 或从非有非无门入如那陀迦旃延经。 离断离常名圣中道。 四门俱断断常。 名同中道。 实是保偏取证。 故为空品空所破也。 别教教道执非有非无门者。 佛为钝根菩萨。 方便权巧作四门说中道。 如彼筏喻。 不得意者四门成诤。 故涅槃云。 真善妙有大般涅槃空。 佛性亦色非色非色非非色。 若各执一门。 则于如来有诤讼心。 不见中道。 执此教门。 犹为空品空所破也。 新本云。 初地菩萨欲行有相道。 斯即一门之意也。 文中悉有四门之说。 大经云。 自此之前我等悉名邪见人也。 非有非无破空者。 还是凡邪之空见。 二乘之空证。 教道之空门。 堕在二边。 故为中道非有非无所破也。 相修者。 见空证空教道空。 应修中道非有非无也。 非有非无见。 非有非无证。 非有非无教门。 应修中道空也。 相即者。 破二边空即是中道非有非无。 中道非有非无即是破二边空无二无别。 般若是一法。 佛说种种名空即是非有非无而不以非有非无为名者为略说故故言空品也。 此品来意者。 忏品破恶。 赞品生善。 空品导成灭恶生善也。 亦是导成用宗体等。 故释论云。 若以无此空一切无所作。 导成上品故明空品也。 又常果显体。 灭恶生善非不明空。 利者已解。 为钝根故起大悲心。 更明五阴生法本性空寂尔此品有四十五行偈。 分为二。 初四行半叙欲说空。 次四十行半正说空。 无量余经者指广而明略。 亦是标略以显广。 若指般若则此经非方等摄。 若不指般若。 诸经不广明空义。 此复云何。 答诸经前分结集人应作次第。 而其后分皆摄入前例。 且举一以类诸。 如阿含经云。 佛将涅槃。 舍利弗不忍见佛灭。 前佛而去。 均头头擎衣钵来至佛所。 此是穷后之事。 而在十二年前阿含中集。 当知阿含后分至涅槃也。 又方等次第在法华前。 而云先于灵山已为声闻授记。 岂非方等至于涅槃。 又大品次第在法华前。 释论云。 须菩提于法华中授记故。 而诸菩萨为毕定为不毕定。 当知般若亦至涅槃。 以此推之。 言次第者是前分也。 互相指者是后分也。 结集者。 以后分明义。 气类若同向前集之。 或者不知言乖次第实不乖也。 此经属方等后分。 指般若为广说。 于义无妨。 略而解说者。 佛有略广二门。 应作四句分别。 或名义俱广。 如十八空二十空二十四空是也。 或名义俱略。 如一独空是也。 或名广义略。 如法性实相实际如如法界等众多名共名一义是也。 或名略义广。 如生法二空之名而义大广。 迄从凡地至于极佛皆名众生。 释论云。 众生无上者佛是。 从凡夫之五阴极至佛地。 亦称色解脱受想行识解脱。 释论云。 法无上者涅槃是。 今言略说生法二空。 下文云。 五阴舍宅观悉空寂。 善女当观。 何处有人及以众生。 即其义也。 众生根钝者根缘不同。 或广说得悟名利根。 或略说得悟名钝根。 此语似倒。 身子一闻得悟。 是略是利。 目连再闻得悟。 是广是钝。 此经意不就得悟边明利钝。 乃是闻持边论利钝。 利人广闻则能持。 钝人略闻方能持。 今机但有得悟之机。 无有广持之机。 故言不能广知也。 无量空义者。 二乘真谛是有量空义。 菩萨中道是无量空义。 此经明法性实相。 即是无量空义也。 异妙方便者。 即是悉檀方便。 巧作上来办果明因灭恶生善种种分别等是也。 起大悲心者。 一段众生著有病重。 故大悲亦重也。 我今演说者。 演名为广。 与略相违。 上论生法二空是名略。 今论生法二义故言演尔知众生意者。 知此一机乐略宜略对略悟略。 故言知意也。 叙欲说空意竟。 从是身虚伪下四十行半偈。 是第二正明于空。 又为二。 初从身伪下十九行半明生法二空境。 二从善女当观下。 二十一行。 明生法二空观。 无境观不正。 无观境不显。 应引止观中十番检境智明不可思议。 下文云。 不可思议智境。 不可思议智照。 新本云。 如如法如如智。 即其义也。 明空境又二。 初从是身虚伪下十七行半明实法境。 二从水火风种下二行明假想境。 实法者。 观五阴无法。 观十六无人。 空观诣理故名实法。 身虽未死虚假臭秽故名假想。 亦名慧行行行。 缘空直入名为慧行。 带事兼修名为行行。 亦名正道助道。 空观顺理名为正道。 不净破贪名为助道。 小乘修正道断结名慧解脱人。 修助道断结名俱解脱人。 大品明菩萨发心与萨婆若相应者是修正道。 游戏神通净佛国土者是修助道。 法华名为大车傧从。 即此意也。 涅槃明正慧远离。 远离十相住大涅槃。 又谛观白骨破二十五有成王三昧。 众经同论此二义。 而互有广略。 今经略明正助意也。 实法境又二。 初从身伪下十行半约苦果论境。 二从从诸因缘下七行偈约集因论境。 观此苦集而起道灭。 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 生有既尽已更不受诸有(云云)。 苦境又三。 从身伪下两句明生空境。 次从六入村落下九行偈明法空境。 次从身空虚伪下一行结上生法二空境。 是身虚伪为生空境者。 揽阴成身。 计有我人众生寿命。 身见得生。 若体其生名虚伪则求身叵得。 身见不起。 余知见亦寂。 故约假生为生空之境。 又检此身原由。 一念妄想托父母遗体。 假名之始也。 此赤白二渧色阴也。 觉苦乐受阴也。 想此苦乐想阴也。 具三性行阴也。 识于中住识阴也。 又精血是地大。 湿是水大。 暖是火大。 气命是风大。 四大围空是空种。 心依此住是识种。 此实法之始也。 观此身与名依妄伪法。 岂可为真。 故言虚伪。 空聚者。 身名积聚。 如水上泡围空而起泡名亦起。 起即有灭泡名亦灭。 无明业力托父母体即阴泡起。 阴泡起即身名起。 阴泡灭则身名灭。 故言空聚也。 从六入村落下明法空境。 何以知之。 此文但细检根尘不论人我。 故知是法空境。 文为三。 初一行明六根。 次三行明十二入。 次五行明十八界。 六入者六根也。 能生于识名之为根。 尘之所趣名之为入。 亦为识之所入故名六入也。 检其元初但有三事。 谓命燸识。 如凝酥薄酪。 七日一变。 巧风所吹开张五胞。 揽四大净色。 结成眼耳鼻舌身等。 诸根若立则有生识之用。 是为开色为五心但为一。 识依根住故名为村。 尘从此入故言结贼所止。 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触意缘各有所伺不得相滥。 故言各不相知也。 从眼根受色下明十二入。 更开色为十。 并一入少分。 开心为二。 成十二入也。 尘入于根。 根亦入尘。 互相涉入通名为入。 根生识强别名为根。 尘污义强别名为尘。 当一根尘互相涉入。 故言各各自缘。 他根不入此尘。 此尘不入他根。 故言不行他缘也。 从心如幻化下明十八界。 更开心为八色为十。 界者隔别不滥名之为界。 文为三。 一心如幻化下明识遍诸根。 假令眼耳不对于尘。 心亦追缘预念故言驰骋。 如人坐驰天下。 以愚痴故不知根尘空险。 故为贼害。 如大经(云云)。 二心常依止下明识常在根故言六根。 识常在尘故言境界。 若谓识不在根尘。 那忽即对即觉。 以即觉故故常在根尘。 释论云。 根不坏心欲闻复有声。 众缘和合故得闻。 即此义也。 三心处六情下明识之于根乍出乍入。 如鸟在网出入间关啄一舍一周而复始。 无暂休息。 识在根网亦复如是。 或在于耳或在于眼。 去还无定。 虽复无定而得论常在(云云)。 从身空虚伪下一行是第三结上生法二空境也。 身空不可长养。 结上生空境。 长养是十六之一。 长养既空十五亦空。 即是结成生空境也。 亦无正主者。 结上法空境。 遗教云。 此五根者心为其主。 此明托胎之始。 心在诸根之初。 名之为主。 其实不能控制诸根。 根大相违心为受恼。 身病时心亦随病。 宁得是主邪。 或时更互论主。 如地具四微。 则钝为水所制。 水但三微为火所制。 火但二微为风所制。 风有一微为心所制。 心无有微。 故得为主。 复为四大所恼主义不成。 故言无正主也。 无有诤讼者。 若计有四大则有相违。 如四蛇相陵四国相拒。 可有诤讼。 今观四大空不能得空便。 故言无有诤讼也。 此是结上法空之意也。 从诸因缘和合而有下七行偈约集因明境。 即是集谛。 文为三。 初两行明集起相。 次三行半明集相吞噬。 次一行半明集善恶境。 前三是慧行。 后一是行行。 前三是正观境。 后一是助道观境。 前一从无明生。 后一从无明灭。 若直论生灭者。 未异小乘。 无明本不生而生不灭而灭。 生灭不二而二尔。 从诸因缘者。 苦集通从因缘。 欲明集义。 须作集之因缘释也。 前三句假名起之因缘。 后五句实法起之因缘。 小乘破四大至邻虚细尘。 从细尘则有粗尘。 用此为起假实之因缘。 今明粗可析尽细尘亦尽。 粗细俱尽。 将何物作因缘。 言因缘者。 无明内惑为因。 不了生法二空故染爱于外为缘。 触处染着故。 无明润爱集业得起。 故言从诸因缘和合故起。 以业起故则有一念托胎招于苦果。 此一念托胎由无明爱。 能生之心既是虚妄。 所生之心亦是虚妄。 讨其本末能所都虚。 故言无有坚实也。 妄想故起五句明实法起之因缘。 由妄想不了一念托胎五阴得起也。 业力机关者。 善恶业是机关主。 色阴是机关具。 受想行阴于中动作。 去来进止以自娱乐。 识阴依六入住。 故言空聚。 四大所造故言成立也。 随时增减共相残害者。 竖论增减者。 如涅槃十时别异。 从歌罗逻时名增。 壮时名盛。 老时名减。 横论增减者火增水减水增火减。 风地亦尔。 又念念生灭。 生是增灭是减。 又新诸根生故增。 故诸根灭故减。 又下文云。 随其时节共相残害。 春风夏火秋地冬水增减(云云)。 譬如四蛇初在箧时名生。 四蛇力敌名壮。 互相强弱名病。 蛇斗困暂息不动谓为调适。 息已复斗。 蛇羸如老。 蛇绝为死。 如是增减此是果身。 如此由乎集业。 四分等如地嗔如火。 欲如水痴如风。 此四分互相违。 瑞应云。 贪欲致老嗔恚致病愚痴致死。 例云。 等分致生。 集业相噬致令四大增损(云云)。 同处一箧者。 此明箧同性异。 蛇有螫毒。 四大有八万四千烦恼为害义同。 大经以假身为箧。 身待四大如箧贮蛇。 箧坏则蛇去。 身灭则大亡。 如鸟在笼(云云)。 又用业力为箧。 业持四大。 业谢则大散。 如鸟在笼处处求出。 心鸟亦然。 未曾一念系在身箧。 恒常外驰。 此则念念求死。 非安身道也。 其性各异者。 二上升是阳。 二下沉是阴。 何故相违。 犹其性别。 性别那能和合成身。 诸方亦二者。 四大对四方。 风东火南地西水北。 又对四时。 风春火夏地秋水冬。 东与南属阳而上升。 西与北属阴而下沉。 故言二上二下诸方亦二。 若相对论者。 东上西沈南升北降。 若论四维者。 东方带两维。 一维阳上。 一维阴下。 余三方亦如是。 或言一根中具四大。 二上二下(云云)。 悉灭无余者初见散灭。 谓言风火向上地水向下。 比至上推不得于风火。 下检不见于地水。 故言悉灭无余也。 苦果升沈硕异。 由于集业善恶天乖(云云)。 心识二性躁动不停者。 释论云。 心意识一法异名。 对数名为心。 能生名为意。 分别名为识。 又言有异前起为心。 次起为意。 后了别为识。 例如意识不得为一。 二性者。 心有善恶性异。 意之与识亦有善恶性异。 故言二性也。 躁动者。 心前起时亦与数俱。 意识后起亦与数俱。 故言躁动。 又如四大坏时。 善恶业争牵不知从谁。 故言躁动。 但此业未谢心常觉观。 况复业牵。 宁不躁动。 有熟牵强牵。 此世虽行善先世恶业熟。 既与时合即受恶报。 故言熟牵。 强牵者。 人虽行恶。 临终之时善心猛盛。 即随善上升。 熟牵强牵弥显躁动。 亦是随业所作而堕诸有(云云)。 水火风种散灭坏时下二行明业谢弃苦器也。 气命尽是风去故言散。 暖尽是火去故言灭。 水尽则身烂。 故言大小不净盈流于外。 地散灭是骨肉离解。 故言如朽败木。 大小不净者。 身为大四支为小。 足支为大手支为小。 手为大指为小。 如是转转作大小。 皆悉臭秽不净盈流。 此名助道。 若正观降伏烦恼。 烦恼不伏当修不净助破欲心。 释论云。 三解脱是涅槃门。 道品是开门法。 不净九想等是助开门法。 不净是破欲初门。 若进修背舍及大不净。 己身他身一身多身。 一国多国山林石壁。 一切依正皆悉不净。 即虽未尔。 想力若成怖畏心起。 能大助道开发正慧。 大经云。 不净观亦实亦虚。 能破烦恼故名为实。 净言不净是故为虚。 此不净观亦具生法二空。 大经云。 谛观白骨。 一一支节何者是我。 八色流光亦复无我。 我不可得即是生空。 炼骨人八色不见四大无有于实。 即是法空。 此就助道明于生法。 终成正道尔。 从善女当观下二十一行。 是第二明生法二空观。 文为二。 初八行半明修因生法二空观。 次十二行半明果成起用。 因中又二。 初三行半约苦集明生法二空观。 次从无明体相下五行约十二因约明生法二空观。 约苦集又二。 初从善女下一行半明众生空。 次从如是诸大下二行明法空。 问四谛十二缘是二乘法。 云何是菩萨观门。 答四谛十二缘通是三乘观境。 譬如大道贵贱同游。 不可群小行之而判属民庶。 通意云何。 涅槃云。 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谛(云云)。 又云。 凡夫有苦无谛。 声闻有苦有苦谛。 菩萨解苦无苦而有真谛。 诸佛如来有真有实。 所以然者。 二乘观有量四谛。 菩萨观有量无量四谛。 大经云。 十二因缘凡有四种。 下智观故得声闻。 中智观故得支佛。 上智观故得菩萨。 上上智观故得佛菩提。 复有别意。 大品云。 十二因缘独菩萨法。 如佛昔为儒童。 虽行众行非波罗蜜。 见燃灯佛得无生法忍。 一念相应习应苦空。 乃至习应灭空。 习应无明空乃至老死空。 诸相应中空相应最为第一。 以空导行皆名波罗蜜。 以得无生法忍故佛即与记。 当知菩萨岂不观于四谛十二缘邪。 二乘虽复同观。 观法有异。 声闻观诸果。 总作一苦谛观。 观诸烦恼及业。 总作一集谛观。 又苦之与集总是现在。 所以名总相观也。 缘觉观苦为七。 现在五未来二。 观集为五。 过去二现在三。 别观三世别开苦集。 故言缘觉别相观也。 虽复总别有殊。 同是自调自度。 同是析生法二空观尔。 与菩萨有异。 菩萨为众生修四等六度。 观四谛十二缘。 作生法二空。 今举譬喻之。 如握五指成拳。 若一指一拳应有五拳。 若一指无拳五何得有。 我人亦尔。 揽五阴成众生。 一阴有众生。 应有五众生。 一阴无众生虽五亦无。 即阴求众生不得。 离阴求众生亦不得。 虽求拳不得拳。 不妨有皮骨之指存。 虽求人不得人。 不妨有五阴之法。 在二乘人得生空时。 未能知法空。 更须析指皮肉骨髓分分推求亦不得指。 地水火风穷逐邻虚亦不得色。 前念后念亦无想受。 求指不得指。 始知指无。 求法不得法。 方知法虚。 既不得生法二空境。 亦不得生法二空智。 通菩萨观亦然。 是为菩萨二乘析生法二空相。 如此但有自行为他之异(至云)。 若论别菩萨体空。 与其永异。 如见镜拳悬体既空不劳寻检。 镜拳既虚镜指非实。 镜内拳指既是虚。 镜外拳指亦非实。 众生亦尔。 但有名字名为众生。 此之名字本来自空。 非检后空。 名既假名法亦非法。 体名即体法。 如大品云。 我性如色性。 色性如我性。 今世生法由无明行。 五果既虚。 二因宁实。 下文云。 本性空寂无明故有。 无明既寂。 从无明生宁得不寂。 虽不得生法二境。 而能了了通达二境。 不为境所染。 虽不得生法二空智。 而能了了通达二空智。 不为智所净。 非染非净双亡二边。 正入中道第一义谛。 而能双照二谛。 三谛朗然。 非前非后一时大觉。 与此甚深法性相应。 金刚宝藏具足而得。 是为菩萨体生法二空观。 诸小乘师虽说析空同外道义。 何者析色极至邻虚。 或存尘不破。 或破尘令尽。 若存不破秖是常见。 若破尘尽秖是断见。 断常宛然非邪何谓。 诸大乘师虽说体空同于小道。 何者。 单用体慧。 不能一念空心游戏神通净佛国土具足解释佛之知见。 何能三智一心中得五眼具足而成菩提耶。 似小乘坏法人无三明六通愿智顶等。 秖是慧解脱人而已。 非小何谓。 今经首轴穷深极广。 序品云。 游于无量甚深法性。 空品云。 求于如来真实法身。 舍身品云。 求于寂灭无上涅槃。 岂可用世人邪见。 岂可用小乘之析。 岂可用大乘师之体解此空义邪。 善女当观下一行半明生空观。 初一句对告劝发。 次一句指上境。 次四句正作观。 善女者。 菩提树神也。 诸佛说法必有对扬。 寄一以训众故告其人也。 又时众机缘宜在善女。 若闻对告宿善发生。 又男天表方便。 女天表智度。 欲说智度破于愚着。 故告女天也。 又佛在道树得道。 欲说此道故对告树神也。 此是表四悉檀。 对告非无因缘也。 当观者。 劝一人以例诸。 一切菩萨必须修于智度。 无有菩萨不由此者。 故言当观也。 诸法者。 指上四谛十二因缘若假若实二空境也。 名目虽略摄法则遍故言诸法也。 如是者。 正明总观也。 如是有三义。 谓如事如理。 如非事非理。 如事者。 如助道假想不净流滥也。 如理者。 如生法二空无法也。 如非事非理者。 如法性法身也。 又事即如理如非事非理。 非事非理亦即如理亦即如事。 理即如事亦即如非事非理。 三法不一异故言如是。 三法亦一异故言诸法。 何处有人者点出理观也。 何处者。 若色处有人则不须四阴。 若色处无人四处亦无人。 五处都无人故言何处有人。 又果处既无人。 无明行因处亦无人。 因果合亦无人。 离因离果亦无人。 故言何处有人也。 人既无。 众生十六知见等皆无。 故言及以众生也。 本性空寂者。 点出非事非理观也。 本性无事亦复无空。 空本空事。 既其无事。 空何所空。 无事故事寂。 无空故空寂。 本性如此。 非今始然。 故言本性空寂也。 无明故有者。 点出事观也。 若其空而复空。 那得此事。 既有事即有空。 既有空即有非事非理。 此之三种悉由无明故有。 以有无明痴故有行。 有行即有生法。 既有生法即有助事之观。 助来助正即有空理之观。 正助显本即有非事非理之观。 是事不知名为无明。 净名云。 从痴有爱则我病生。 病生故则有药起。 即此义也。 若知无明本性空寂。 尚无无明。 那得事理非事非理。 毕竟清净故称空慧也。 但我见深重为学道大障。 凡夫所作恒与我俱。 我行我住。 坐卧言语无离于我。 我行施戒乃至我行智慧。 若揽他遗体而计我者。 此我疏钝。 若执法尘而计我者。 此我密利。 如执一法。 谓我知我解于法起我。 随执一句是实。 余皆妄语。 即是边见。 非道谓道即是戒取。 非理谓理即是见取。 不当谓当即是邪见。 自是陵他即慢。 拨之即嗔誉之即爱。 破之即疑。 不了即痴。 十使烦恼以我为根本。 不自觉知日夜增长。 纵令世智辩聪如长爪鍱腹。 难石石裂。 难树树折。 难水水竭。 难火火灭。 去道弥远。 假令随禅梵世极至非想。 我心常在将出复还。 如此凡邪尚无暖法。 那能破我。 广说此我即二十种身见。 谓即阴计五。 离阴计五。 我中有五阴。 阴中有五我。 是为二十。 若一阴是我余阴无我。 若并是我即有五我。 是义不然。 若离阴有我。 既离于阴我是谁我。 是义不然。 若阴中有我。 是则阴盛于我。 如器盛果。 如屋贮人。 是义不然。 若我中有阴则阴在我内。 是义不然。 是为破三十种身见。 此约外境作如此说。 而其内心犹计有我。 复当反观。 即智有我离智有我。 我中有智智中有我。 是义皆不然。 复破二十种身见。 内外合数即四十种身见。 是名生空。 毗昙云。 我见是共等因。 我见起时未动身口。 因我见后生思惟时。 方动身口。 断我见已悟众生空。 成论明。 我见心即思惟能动身口。 断我见已即悟众生空。 亦悟法空。 大乘明。 我见即具诸法。 可不具于思惟。 悟众生空即是悟实法空。 破二十种身见。 通上三句皆通用之。 若即事而理。 何处有人。 即阴离阴。 阴中无人人中无阴。 二十种见破。 故言何处有人。 能观之智智即是人。 离智有人。 人中有智智中有人。 此计亦破故言何处有人。 若作非事非理本性空寂观者。 本性空寂本无即阴离阴。 阴人人阴既无。 如此计破故言何处有人。 能观之智本性亦寂。 故言何处有人。 若作助道不净观时。 若观恶心取境。 即是污秽五阴。 若善心惭愧。 即是方便隐没五阴。 是见皆依色。 色即不净。 以不净故无人无我。 故言何处有人。 能观观智亦复如是。 故言何处有人。 若得悟为论。 破二十种身见。 是得众生空无复见惑。 而作二十种观者。 除于实惑。 实惑若除即入修道。 即应言何处有法。 若未悟为论者。 虽作二十种观。 见惑未除。 而于假名上伏爱。 度入实法计我。 故法华云。 众生处处着。 舍一取一。 如屈步蛊须实法上更作二十种观。 使空慧分明处处作无咎。 从如是诸大下两行明实法观。 上生空得悟即解于法。 为未悟故更说尔。 文亦为三。 初两句即法而空。 次一行一句即法本性非空非假。 次一句即法而假。 例如生空三意也。 如是诸大者。 标四大法也。 一一不实者。 正明空观也。 若四大各守其性者。 地守坚性。 不应动不应暖。 水守湿性。 不应冰不应波。 火守热性。 不应贞不应焰。 风守动性。 不应持不应触壁而止。 一大既有三性。 非都坚非都湿。 非都热非都动。 失本性故。 则是不实。 不实故空。 请观音云。 地无坚性水性不住。 火从缘生风性无碍。 一一皆入如实之际。 即其义也。 上检生空。 故言何处有人。 今检法空。 故言一一不实。 不实者即空也。 本自不生者。 即法本性不生不灭。 非空非假观也。 体其元不生。 中无和合末亦不空。 元无四大。 四大何得而生。 元既不生。 中那和合。 四大既不和合。 宁得五阴和合。 大阴既不和合。 那得法空。 本自不生不灭。 非是观智令其不生不灭。 即事而理此之谓也。 以是因缘者。 观解因缘也。 观与理冥。 达即空即假即中。 大经云。 亦有因缘。 因灭无明即得炽然三菩提灯。 即因缘义也。 和合而有者。 即法而假也。 既本体不实。 那得大阴。 此由无明业因。 托今世遗体果。 故有四大五阴。 即是迷惑因果和合而有。 此法有故体有非有亦非有非非有。 即空即假即非空非假。 三观明文在经。 宁不信邪。 更为钝根人作实法惑相。 或谓四大五阴是有是无是亦有亦无是非有非无。 四执既生生名为有。 是见依色。 依色起我。 我生五利为法恚怒复起五钝。 十使是集。 方招来苦。 来世不了展转无穷。 生死大海潦水波涛世世常为大阴所惑。 惑此色法即色阴。 忧喜是受阴。 取相是想阴。 起善恶是行阴。 分别是识阴。 阴心起故名为有法。 非法空也。 心不依色。 亦复不依受想行识。 寂然灭众恶。 无量众罪除。 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 亦是甚深法性。 金光明中而得见我释迦牟尼。 行人若能如此观生法二空。 则是怀璧向本。 一世两世能有所办保不孤然矣。 从无明体相下五行明十二因缘生法二空观。 文为二。 初三行出境相。 后二行出观相。 初又二。 初二行明生空境。 故文云。 名曰无明。 释论云。 谁老死。 故知是生空境也。 后一行出法空境。 文云。 老死愁恼。 释论云。 是老死。 故知是法空境也。 然十二因缘经论不同。 或三世或果报。 或一念或十种。 三世者。 过去二因破神常之见。 现在五果破神我之见。 现在三因未来二果破神断之见。 常途所用。 果报者。 初托胎歌罗逻时为无明。 一期始终论十二支也。 一念者。 华严云。 十二因缘在一念心中。 大集云。 十二因缘一人一念悉皆具足。 如眼见色。 不了名无明。 生爱恶名行。 是中心意名识。 色共识行名名色。 六处生贪名六入。 色与眼作对名触。 领纳名受。 于色缠绵名受想色相已名取。 念色心起名有。 心生名生心灭名死。 乃至意思法亦复如是。 一日一夜凡识几许十二因缘轮网以自缠回。 今更说其因起之相。 若观名色由行。 行由无明。 于无明不了。 或谓有谓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 作四句取者皆是无明。 是事实是行。 是中心意名为识。 识共色行名名色。 一一如前说。 又观一念托胎是名色。 五胞开张名六入。 六入对尘名为触。 领纳名为受。 于此受中作四句分别。 或有受无受亦有亦无受非有非无受。 如眼受色。 于色不了是无明。 爱恶之心名为行。 识共色行名名色。 六处生贪名六入。 余如上说。 乃至意思法不了是无明。 爱恶是诸行。 余如上说。 如此推十二因缘大树枝条布濩遍覆三界。 谁能识邪谁摧伐邪。 今经既是略说。 不论三世一念等。 但举生法为二观之境。 宜以譬显。 如捉火炉闇中舞之。 圆轮相续团团不断。 火者实法也。 轮者假名也。 众生长夜着于假名舞烬不息。 迷于阴入薪火不息。 十二因缘何由可尽。 若知轮依于火。 止手则无轮。 火赖于薪。 除薪则无火。 轮火双无生法二空也。 生空境文例为三。 无明体相两句明本性不有不无。 是中观境。 妄想因缘和合而有。 此两句是假观。 境无所有故两句是空观境。 是故我说两句结成尔。 行识名色一行明法空境。 例应有三。 特是文略。 得意可知。 众苦行业下明生法二空观。 文亦三意。 众苦行业不可思议一行明非空非有观。 本无有生亦无和合两句明空观。 上句本无有生是生空。 下句亦无和合是法空也。 不善思惟两句明假观。 前不善思惟致今名色。 今不善思惟复有未来老死(云云)。 虽名为生法二空观。 即空即假即中。 其文炳然。 明与义会何所疑哉。 更为钝人说空观相。 若假名自生不须实法。 若由法生非假名生。 若假实合生应有二假。 若离假实则无是处。 今之假名但有名字。 名字不在内外两中间。 亦不常自有。 以不可得故是名观假名空。 观实法空者。 若名色自生不应待业。 若业能生罗汉有业。 何故不生。 若业果共生各有名共。 各无宁共。 若无因缘生则无是处。 既不得生。 亦不得不生。 亦不得亦生亦不生。 亦不得非生非不生。 亦不得灭。 亦不得不灭。 亦不得亦灭亦不灭。 亦不得非灭非不灭。 无灭无生名为无生。 无生故假名坏。 假坏故则六十二见坏。 见坏故实亦坏。 既不然火是则无烟。 日中舞烬是亦无轮。 是略示空观相。 中观假观在别记(云云)。 我断一切诸见缠等下十二行半偈是第二果上生法二空用。 明观成证果。 文为二。 初三行半自行成。 后九行化他成。 自行文又二。 初两行智德满。 次一行半断德满。 一切诸见者。 六十二见八十八使等。 故言一切。 此是生空观成也。 以智慧刀者。 譬智慧利用。 上譬断见下譬断烦恼。 缠者别明十缠。 烦恼网者通明十使。 网有罗笼之失。 舍有覆闇之过。 达阴空寂闇障不能盖。 裂网破坏罗罥不能碍。 此是法空观成也。 二乘所断是通见缠。 菩萨所断是别见缠。 净名云。 结习未尽华即着身。 未断别见为华所著也。 而言佛断见缠者。 若通若别究竟尽在于佛也。 释论云。 众生无上者佛是。 法无上者涅槃是。 无上假实佛地所不惑。 故言断尔。 经论不同。 或言佛上上智断下下惑。 无明力大。 佛智能断。 一念相应慧正习俱尽无有余。 或言有上士者名之为断。 无上士者名无所断。 斯乃随国随时随人随悟皆有利益(云云)。 证无上道者。 生法二空正道满也。 微妙功德者。 生法二空助道满也。 开甘露门下一行半明断德满。 甘露是诸天不死之神药。 食者命长身安力大体光。 譬诸佛断德住大涅槃真常乐我净用。 知是断德满也。 然此义意复欲通对华严诸位。 开甘露门对十住位。 初开圣道遮二边故。 故言开也。 示对十行历别显示也。 入对十回向回事入理也。 处对十地处法性室也。 食味对妙觉自食斯味。 兼以被人。 下地非不化他。 自行未圆化亦不广。 佛地果圆断德已满。 慈悲力大能为众生开于十住。 示十行入十向处十地。 食甘露味功用具足断德化他。 两义皆成也。 又通对般若四智。 开对道慧。 示对道种慧。 入对一切智。 处对一切种智。 食味对佛住大涅槃。 以大悲令众生得此四智。 于果地断德义亦无妨(云云)。 又对法华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良由佛德圆满。 能以大事因缘出现于世。 开示众生佛知见也。 于断德义亦显。 又涅槃云。 常乐我净于果断最便。 如前释(云云)。 吹大法螺下九行明果地化他满。 文为二。 初两行转*轮化他。 次七行四弘誓愿化他。 说法又二。 初一行说法。 次一行神通。 余经前神通骇物开后说法。 今经后神通成前说法尔。 修因时生法二空之正慧。 得果时智德满。 故能说法化他。 修因时生法二空之助道。 得果时断德满。 故能神通化他。 说法举四譬者。 闻法之益实自无量。 略举四譬别有所拟。 吹蠡是改号。 譬佛说小乘法改凡夫苦忍之凡性。 入圣人之正性。 说大乘法改凡圣之偏性。 入中道之圆性。 通教七地别教初地圆教初住皆是改号之位。 从偏以入中也。 击大法鼓者。 击鼓诫进肃众前驱。 此譬佛说法督进深行。 小乘位在修道。 通教在八地。 别教在十行。 圆教在初住。 此诸位以闻法力咸进真修道也。 然大法炬者。 炬能自照亦能照他。 譬佛说法令自他双益。 如千年闇室一灯能了。 又如一灯然百千灯。 闻法之力自他俱益亦复如是。 通教八地别教十回向圆教亦在初住。 皆是道观双流自他俱益之位也。 雨胜法雨者。 雨能成熟农夫加功。 扶疏益寡。 时泽一降华果敷荣。 喻如众行虽复勤修发趣事弱。 闻佛说法增道损生任运成熟。 自然流入萨婆若海。 如大恒中船不劳筋力疾有所到。 此并在双流位中。 义如上说。 若得此意。 例华严之四位。 般若之四智。 法华之四知见。 涅槃之四德。 皆可解。 此一法竖拟诸经之位。 横论一切诸位。 一闻法音随类各解(云云)。 此中四譬皆言大者。 说大法也。 通途解释明大非小位尔。 我今摧伏下是神通化他也。 怨结者。 四住是二乘怨结。 五住是菩萨怨结。 魔为烦恼主。 伐树去根。 化物须降主。 若不降魔化道不畅。 降魔之法须用神通。 譬如胜怨。 乃可为勇。 非法王不坏。 法王胜者。 是时化道得立尔。 竖法幢者。 法幢三昧也。 高出众行为众行之望。 如兵望麾也。 三德不纵不横。 故言微妙。 从度诸众生下七行是四弘誓愿化他。 虽复成果本愿未休。 故言四弘益物。 亦名四谛益物。 四弘是誓愿之心。 四谛是所缘之境也。 度诸众生是初弘誓。 亦是未度苦谛令度苦谛也。 从烦恼炽然一行是第二弘誓。 亦是未断集谛令断集谛也。 从我以甘露下一行是第四弘誓。 亦是未证灭谛令证灭谛也。 从于无量劫下四行是第三弘誓。 亦是未安道谛令安道谛也。 此中指檀为四谛。 檀对于悭悭贪自蔽是集。 集业招果是苦。 檀能破悭是道。 悭灭是灭谛。 无量劫者积功高也。 遵修诸行者摄法广也。 论云。 檀义摄于六(云云)。 舍身命财与后际等。 得不坏常住名波罗蜜。 竖高横广故言遵条诸行也。 发布时间:2025-02-04 13:08:18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6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