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蕅益大师:阅藏知津(卷一~卷十二) 内容: 阅藏知津(卷一 ~ 卷十二)阅藏知津卷第一北天目沙门释智旭汇辑【大乘经藏华严部第一】述曰。 华严一部。 别则克指初成。 通乃该乎一代。 凡属显示称性法门。 不与二乘共者。 咸归此部。 卽如入法界品。 是诚证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拱平章爱育黎首臣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世主妙严品第一。 佛在菩提场中。 初成正觉。 一切器世间主。 众生世间主。 正觉世间主。 皆悉云集。 ~p 208-209各得解脱法门。 各有上首。 同时各说十颂。 复于师子座庄严具中。 各出微尘数菩萨。 亦各说颂。 复兴不可思议诸供养云。 如此华藏庄严世界海。 如是一切法界海。 亦复如是。 如来现相品第二。 菩萨于供养具中。 出问法颂。 佛从齿间放光。 照十方各一亿世界海。 出颂集众。 又从眉间放光。 显示十方。 从足下入。 卽时有大莲华。 忽现佛前。 佛毫相中。 出一菩萨。 名一切法胜音。 幷尘数眷属。 坐此莲华。 与十方菩萨。 各各说颂。 普贤三昧品第三。 普贤菩萨入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三昧。 十方诸佛。 现前赞叹。 与智摩顶。 从三昧起。 大众获益。 如来毛孔放光。 颂赞。 一切菩萨。 亦皆赞请。 世界成就品第四。 普贤菩萨说世界海十种事。 华藏世界品第五。 普贤菩萨说世界海中一切世界种一切世界。 及佛名号。 毗卢遮那品第六。 普贤菩萨说往古大威光太子本行。 (已上六品。 是第一会)。 如来名号品第七。 佛在普光明殿。 以神通力。 集十色世界十智佛所文殊等十菩萨。 文殊卽唱名号差别法门。 四圣谛品第八。 文殊随说四谛名号差别。 光明觉品第九。 佛放两足轮光。 悉~p 210-211照十方世界。 一切处文殊菩萨说颂。 菩萨问明品第十。 文殊与觉首等九菩萨。 互相问答。 发明法要。 净行品第十一。 智首菩萨启问。 文殊菩萨答以一切事中发愿法门。 贤首品第十二。 文殊菩萨启问。 贤首菩萨广颂信心功德法门。 (已上六品。 是第二会。)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如来不离一切菩提树下。 上升须弥。 帝释庄严殿座请佛。 幷说十颂。 须弥山顶上偈赞品第十四。 法慧等十菩萨。 从百刹尘数外十华世界十月佛所而来。 佛放两足指光。 十慧菩萨。 各说偈颂。 十住品第十五。 法慧菩萨入无量方便三昧。 十方各千刹尘数同名诸佛现前赞叹。 与智摩顶。 乃出定说十住法。 说已。 十方各万刹尘数世界六种震动。 各十刹尘数同名菩萨。 来为作证。 梵行品第十六。 正念天子问。 法慧菩萨说观察无相法。 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 天帝释问。 法慧菩萨广说喻以显之。 十方各万刹尘数世界。 又六种震动。 又有万刹尘数同名诸佛。 现身赞叹。 明法品第十八。 精进慧菩萨问发心菩萨云何修习。 法慧菩萨答以住十种不~p 212-213放逸法等。 (已上六品。 是第三会。)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 如来不离一切菩提树。 及须弥顶。 而升夜摩。 天王化座请佛。 亦说十颂。 夜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 功德林等十菩萨。 从十万刹尘数外十慧世界十眼佛所而来。 佛放两足上光。 十林菩萨。 各说偈颂。 十行品第二十一。 功德林菩萨。 入菩萨善思惟三昧。 十方各万刹尘同号诸佛现前赞叹。 与智摩顶。 乃起定说十行法。 说已。 十方各刹尘世界震动。 各十万刹尘同名菩萨。 来为作证。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 亦功德林菩萨所说。 (已上四品。 是第四会。)升兜率天宫品第二十三。 如来不离一切菩提树。 及须弥顶夜摩宫。 而升兜率。 天王敷座严饰请佛。 亦说十颂。 兜率宫中偈赞品第二十四。 金刚幢等十菩萨。 从万刹尘数外十妙世界十幢佛所来集。 佛放两膝轮光。 普照十方。 令互相见。 十幢菩萨。 各说颂赞。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 金刚幢菩萨入菩萨智光三昧。 十方各十万刹尘数同名诸佛现前赞叹。 与智摩顶。 乃起定说十回向法。 说已。 十方百万刹尘数世界震动。 各百万刹尘数同~p 214-215名菩萨。 来为作证。 (已上三品。 是第五会。)十地品第二十六。 佛在他化自在天宫。 与金刚藏等不可说大菩萨俱。 金刚藏菩萨入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 十方各十亿刹尘数同名诸佛现前称叹。 与智摩顶。 乃出定唱十地名。 还复默然。 解脱月菩萨二请。 金刚藏菩萨二止之。 解脱月第三请。 在会菩萨亦同声颂请。 佛放眉间光。 普照十方。 十方佛亦各放眉间光。 普照此会。 皆于虚空中成大光明云网台。 出颂劝说。 乃唱地义。 说已。 十方各十亿尘刹震动。 各十亿尘刹同名菩萨来证。 (此一品是第六会。)十定品第二十七。 佛在普光明殿。 入刹那际诸佛三昧。 与十刹尘数菩萨俱。 普眼菩萨请问普贤菩萨三昧。 佛令自问普贤。 时大会皆不得见普贤身座。 乃至入十千阿僧祇三昧观察。 亦不能见。 佛令更礼普贤。 幷徧十方观察。 发起大愿。 应可得见。 大众遵诲。 普贤现身。 雨十千云。 世界震动。 光明徧照。 佛自唱十大三昧名。 勅普贤菩萨说之。 十通品第二十八。 十忍品第二十九。 皆普贤菩萨所说。 阿僧祇品第三十。 心王菩萨问。 如来自答。 寿量品第三十一。 诸菩萨住处品第~p 216-217三十二。 皆心王菩萨所说。 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 众会心念不思议法。 佛卽加持青莲华藏菩萨。 向莲华藏菩萨广说佛所住法。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普贤菩萨略说九十七种大人之相。 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 佛告宝手菩萨。 菩萨将下生时。 放光照地狱众。 蒙光生天。 闻天鼓音。 乃至证十地位等。 普贤行品第三十六。 普贤复告大众。 极陈嗔心障道。 应勤修十法。 能具十种清净等。 十方各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刹尘世界震动。 雨种种云。 各十不可说刹尘数同名菩萨。 来为作证。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 佛放白毫相光。 普照十方。 右绕十匝。 入如来性起妙德菩萨顶。 菩萨卽起。 请问大法。 佛复口放光明。 普照十方。 右绕十匝。 入普贤菩萨口。 普贤身座。 卽过本时百倍。 甫唱法门名字。 大地悉皆震动。 妙德再以颂问。 普贤具演其义。 于是十方各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刹尘数世界震动。 雨种种云。 各八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刹尘数同名诸佛。 现前赞叹。 授菩萨记。 又各有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刹尘数同名菩萨。 来为作证。 普贤复说劝~p 218-219持之颂。 (已上十一品。 是第七会。)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佛在普光明殿。 与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刹尘数菩萨俱。 尔时普贤菩萨入佛华庄严三昧。 一切世界十八相动。 从三昧起。 普慧菩萨致二百问。 普贤菩萨酬二千答。 十方世界震动光照。 一切诸佛现前赞喜。 (此一品。 是第八会。)入法界品第三十九。 佛在给孤独园。 与普贤文殊等五百大菩萨及五百声闻无量世主俱。 心念请法。 佛乃入师子颦申三昧。 楼阁及林。 忽皆广博。 与不可说刹尘数世界量等。 备极庄严。 尔时十方各有不可说刹尘数菩萨云集。 兴供现通。 诸大声闻。 总不知见。 善根异故。 十方各一上首菩萨说颂赞佛。 普贤菩萨以十种法句。 开发显示照明演说师子颦申三昧。 佛欲令诸菩萨安住此三昧故。 复放白毫相光普照十方。 令诸菩萨普见法界佛事。 卽以不可说刹尘三昧。 入佛神变海方便门。 出生大神变庄严云。 文殊菩萨观察说颂宣明。 时诸菩萨皆得尘数大悲门。 不离佛所。 悉于十方种种示现。 利益众生。 文殊亦出自所住处。 辞佛南行。 舍利弗与六千共行弟子。 承佛神力。 见文殊众会。 发心~p 220-221同游人间。 令海觉等六千比丘。 得觐文殊。 成就佛法。 文殊行至福城之东。 住庄严幢娑罗林中大塔庙处。 观善财童子夙因。 为说大法。 善财卽随文殊求菩萨道。 文殊指示。 令参知识。 始从德云比丘。 终至普贤菩萨。 (此一品。 是第九会。)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四十卷南伏戎羌北伏戎羌遐)唐罽宾国三藏般若译卽前经入法界品。 而普贤菩萨旣为善财称叹如来胜功德已。 复说十大愿王。 导归极乐世界。 今时但取此最后一卷。 续于前经八十卷后。 并广流通。 然此一译。 文理俱优。 不让实叉难陀。 而知识开示中。 更为详明。 切于日用。 切救末世流弊。 最宜一总流通。 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汤坐朝问道垂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等译仅有三十四品。 文义未全。 故虽先译。 不复流通。 佛说兜沙经﹙四纸半南迩北壹﹚后汉支娄迦谶译卽如来名号品少分。 及光明觉品少分。 ~p 222-223佛说菩萨本业经(十一纸半南迩北壹)吴优婆塞支谦译卽净行品。 兼十住品。 诸菩萨求佛本业经(九纸半南迩北率)西晋清信士聂道真译与上同本菩萨十住行道品经(七纸欠南迩北率)西晋沙门竺法护译卽十住品佛说菩萨十住经(四纸欠南迩北率)东晋沙门只多密译亦卽十住品渐备一切智德经(五卷南迩北率)西晋沙门竺法护译卽十地品十住经(六卷南壹北体)鸠摩罗什共佛陀耶舍译亦卽十地品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三卷南体北率)西晋竺法护译卽十定品。 亦名普贤菩萨定意经。 显无边佛土功德经(一纸半)壹唐三藏法师玄奘译卽寿量品。 是如来自说。 佛说较量一切佛刹功德经(一纸余南夙北临)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p 224-225亦卽寿量品。 是不思议光王菩萨说。 佛说如来兴显经(四卷南体北迩)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卽如来出现品度世品经(六卷)壹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卽离世间品。 而末后有一段与如来问答。 乃大本中所无。 佛说罗摩伽经﹙四卷﹚体乞伏秦沙门释圣坚译卽入法界品。 从无上胜长者。 至普救众生妙德夜神。 共十二位善知识事。 而内有咒语几则。 大方广佛华严经续入法界品(八纸欠南迩北壹)唐中印土沙门地婆诃罗译从天主光天女。 至德生童子有德童女。 普贤菩萨行愿赞(四纸半南无北唱)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卽行愿品中偈。 后有速疾满普贤行愿陀罗尼。 文殊师利发愿经(二纸余南籍北旣)东晋迦维罗衞国沙门佛陀跋陀罗译~p 226-227大略如普贤行愿偈。 而是五言。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九纸余南迩北壹)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佛于菩提树下成正觉时。 十方诸佛现菩萨形。 为观音普贤等。 无量菩萨现声闻形。 为舍利弗等。 及现作比丘尼八部神等。 佛入三昧。 名如来不思议境界。 于诸相中。 现十方佛刹。 于诸好中。 现往昔行门。 于是德藏菩萨请问普贤菩萨。 此三昧何名。 云何得之。 普贤为说三昧名义。 佛放眉间光。 使有功用菩萨悉见空中毛端量处。 及一一微尘中。 皆有无量佛刹。 皆有佛成正觉。 亦见各各自身。 于诸佛处供养闻法。 皆证如来不思议境界三昧。 尔时德藏菩萨复问修何福德。 施戒智慧。 证此三昧。 普贤菩萨答云。 供养三田。 名福。 不择怨亲善恶贫富。 名施。 自净净他。 名戒。 观佛形像作现见想。 及达唯心。 名智。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十纸半南迩北壹)唐于阗三藏法师提云般若译与前经同本异译。 文颇艰涩。 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六纸余南迩北壹)~p 228-229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译佛在鹫峰山中。 十方梵天来集。 弥勒菩萨请问。 佛为说慈心妙观法门。 宜急流通。 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十二纸余南迩北壹)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佛住法林菩提光明宫殿。 与比丘及刹尘数菩萨不可说八部俱。 文殊菩萨兴问。 伏一切诸葢菩萨演说如来不思议法。 信者当得种种三昧。 及陀罗尼。 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一卷南遐北殷)附三秦录佛华严入如来德智不思议境界经(一卷南遐北迩)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二经并与前同本。 先出。 文笔不如。 大方广普贤所说经(四纸欠南迩北壹)唐实叉难陀译佛在如来神力所持之处。 普贤大众之所围绕。 有十大菩萨。 各与眷属忽集。 众问普贤。 此诸菩萨从何国来。 普贤令其入定观察。 竟不能知。 三番请问。 普贤示以观察之法。 乃见皆在如来身中广大国~p 230-231土佛道场内来集。 信力入印法门经(五卷南遐北迩)元魏南天竺沙门昙摩流支译佛在普光法殿。 文殊请问清净初地之法。 佛以六十余种五法答之。 次问普贤菩萨。 云何诸佛无障碍智。 乃至无障碍身。 普贤叹其难见难知。 文殊再请。 乃具答之。 答已。 较量功德殊胜。 能灭重罪。 其不信者。 罪亦无量。 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五卷 南竭北力)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佛在鹫峰山中。 与无量大菩萨俱。 普贤与佛。 问答法界深义。 妙吉祥请问宝光明总持法门。 佛令转问普贤。 因问觉与觉者二字之义。 舍利弗广叹菩萨智慧。 不可角敌。 次有法慧菩萨入定受加。 出说十住法门。 (与华严经十住品长行偈颂俱同。)普贤菩萨赞叹印证。 舍利弗自叹从来未闻。 佛命其广集诸天。 重请妙吉祥说法。 妙吉祥许已。 大地震动。 十方云集。 乃相与问答。 令众获益。 普贤复问如来大悲之义。 复请如来说宝光明总持陀罗尼。 舍利弗又与妙吉祥问答妙法。 住世几何。 妙吉祥复问佛持经之福。 谤~p 232-233经之罪。 普贤又问持经者当生何土。 又问云何得此宝光明总持法。 佛答以一法。 谓不起煞意。 又有二法。 谓离于嗔恚。 善言诱喻。 阿难又问佛闻经之处。 佛又为普贤菩萨说偈。 二卷有余。 (偈与华严经贤首品大同。)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难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婆伽婆入神通大光明藏三昧。 现诸净土。 与大菩萨十万人俱。 文殊普贤等十二菩萨。 次第请问因地修证法门。 佛一一答之。 阅藏知津卷第一阅藏知津卷第二北天目沙门释智旭汇辑【大乘经藏方等部第二之一】述曰。 方等亦名方广。 于十二分教中。 十一并通大小。 此唯在大。 盖一代时教。 统以二藏收之。 一声闻藏。 二菩萨藏。 阿含。 毗尼。 及阿毗昙。 属声闻藏。 大乘。 方等。 属菩萨藏。 是则始从华严。 终大涅槃。 一切菩萨法藏。 皆称方等经典。 今更就大乘中。 别取独被大机者。 名华严部。 融通空有者。 名般若部。 开权显实者。 名法华部。 垂灭谈常者。 名~p 234-235涅槃部。 其余若显若密。 或对小明大。 或泛明诸佛菩萨因。 果。 事。 理。 行。 位。 智。 断。 皆此方等部收。 非同流俗讹传。 唯谓八年中所说也。 大宝积经(一百二十卷)龙师火帝(至)始制文字唐南印土三藏沙门菩提流志译○三律仪会第一(三卷)佛住耆阇崛山王。 坐大莲华。 与八千大比丘。 八千大菩萨。 五百比丘尼。 五百优婆塞。 五百优婆夷。 及天龙八部俱。 摩诃迦叶请问摄受何法修行。 增长成熟诸如来道。 取诸功德。 增长证入无上菩提。 得不退转。 佛告以求佛智慧力无畏者。 无有少法为其可得。 无所依倚。 种诸善根。 若有所得。 卽为著想。 乃至备明执著过患。 亦明法灭天人悲叹等事。 后明在家菩萨种种三法。 ⊙无边庄严会第二(四卷)无上陀罗尼品第一。 佛住迦兰陀竹林。 无边庄严菩萨为诸菩萨请问微妙法门。 佛为说如来之智。 摄诸善巧。 有所宣说。 无不清净。 随根成熟。 法皆平等。 自性清净。 如实了知。 而无有法了不了者。 以一切法皆假名说。 不可施设。 亦无示现。 皆真胜义。 不住分别。 亦非不住。 乃至如幻如梦。 无有高下。 以此清净弘誓摄众生时。 实无~p 236-237少法而可著故。 复说法门陀罗尼句。 广说陀罗尼门理趣差别。 智慧善巧。 出离陀罗尼品第二。 说佛十力及说陀罗尼二章。 清净陀罗尼品第三。 佛先以神通力。 令此众会见十方佛。 及闻说法。 次说四无所畏。 及说十四咒说颂竟。 劝持结益。 然后无量辩才菩萨请问结名。 ※密迹金刚力士会第三(七卷 竺法护译)佛游灵鹫山。 与四万二千比丘。 八万四千菩萨。 及天龙八部四众人等说大士业。 法名净济。 金刚密迹称叹方便智度二业。 当成佛道。 寂意菩萨请密迹敷演如来秘要。 佛亦勅之。 密迹诫众勿恐勿怖。 先说四不思议。 寂意入定。 散华作供。 密迹乃说诸菩萨密。 引古帝释善自在。 化作仁良虫。 以身肉普救国人病。 明身秘密。 次明言密。 引古寂然梵志。 答楼夷仙树叶多少之数。 楼夷。 卽舍利弗。 寂然。 卽释尊也。 次说心密竟。 大众获益。 地动雨华。 雷音菩萨以神通力。 先于天乐。 赞叹法门。 次来礼佛。 传雷音王佛问讯之命。 众会乃问密迹夙因。 佛具述千佛探筹。 楼由最后。 及法意法念二弟。 一愿作金刚力士。 侍卫千佛。 一愿作梵天。 劝请千佛转法轮。 今密迹。 卽法意也。 ~p 238-239次说行佛道业三十二事。 寂意复问如来三密。 密迹先说身密。 引应持菩萨不见佛顶事证。 又明佛不受食。 诸天取去济苦众生等事。 大众获益。 天乐自鸣。 世尊摩顶赞印。 次说口密。 具明六十种音。 引大目连穷佛音声不得边际事证。 及说咒二十二首。 广明如来言辞不可限量。 大众获益。 次说心秘要。 现瑞获益。 又地裂出水。 高洒世界。 表持经瑞。 寂意复请密迹具说如来苦行。 庄严道树。 降魔受供转法轮事。 众复获益。 佛赞印之。 寂意又问寂然惔怕等义。 佛详答之。 众又获益。 欲知密迹何时成佛。 佛为授记。 密迹请佛于旷野国七日受供。 佛于毗沙门宫应病演法。 令各获益。 又为护世四王说十法。 八法。 六事。 四事。 二事。 为密迹说菩萨十事无嗔恚法。 八法心无恐惧。 四事而得自在。 四事入于法门。 八力致开士行。 密迹宣咒。 诸天偈叹。 佛还灵鹫。 阿阇世王来见。 佛为说密迹夙因。 密迹以金刚著地。 王及帝释目连皆不能举。 因为王说有十大法。 逮得大力。 及说仁和八法。 往来周旋四法。 又答世王信坐之问。 答贤王天子寂然之义。 赞其从阿閦国来。 入法室总持。 密迹请佛建立法典。 佛周观四~p 240-241方。 说颂建立。 幷述往事以结成之。 ※净居天子会第四(二卷 竺法护译)佛住耆阇崛山。 与大菩萨比丘众六万人俱。 佛于食后入三昧。 震动大千。 诸天来集。 金刚摧天子说偈问法。 佛为说菩萨百八梦相。 先标。 次释。 后偈明菩提心无有退转。 众生行不可思议。 六万天人。 得不退转。 十八那由他天人。 发菩提心。 十千欲退菩萨。 舍除罪过。 径登补处。 与弥勒同时成佛。 ※无量寿如来会第五(二卷)佛住耆阇崛山。 与万二千大比丘俱。 及普贤文殊弥勒贤护等无量无边菩萨。 皆来集会。 阿难问佛光瑞希有之故。 佛为说往昔法处比丘四十八愿。 现成无量寿佛。 广赞极乐世界依正之妙。 极劝发愿往生。 ◎不动如来会第六(二卷)授记庄严品第一。 佛在耆阇崛山。 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 舍利弗请问往昔菩萨发趣修行。 被精进甲。 功德庄严。 佛举不动菩萨所发种种弘誓答之。 佛刹功德庄严品第二。 具明妙喜世界诸庄严事。 声闻众品第三。 明不动国声闻无数。 菩萨众品第四。 明不动国菩萨更多。 在家者少。 出家者多。 及明魔不为扰。 涅槃~p 242-243功德庄严品第五。 明不动佛入涅槃后所作佛事。 法住久远。 往生因缘品六。 明种种善根回向。 得生彼刹。 及劝嘱流通。 ※被甲庄严会第七(五卷)佛住迦兰陀竹园。 无边慧菩萨说偈问法。 佛亦说偈许答。 次正问被大甲胄。 佛具答之。 初一番长行偈颂。 列诸甲胄名。 第二番长行偈颂。 明此甲胄无相无名。 不可破坏。 第三番长行偈颂。 明其乘于大乘。 第四番长行偈颂。 明其住八正道。 第五番长行偈颂。 明发趣摄取正道之法。 第六番长行偈颂。 明一一皆以慧为先导。 第七番长行偈颂。 明其随入一切法。 大饶益众生。 第八番长行偈颂。 引古栴檀香光明佛时。 有转轮王名一切义成。 能求此法。 已成超无边境界王佛。 第九番长行偈颂。 明于诸法得法光明。 不堕诸见。 第十番长行偈颂。 因胜慧菩萨问。 明无所行而行。 第十一番。 胜慧说颂赞佛。 誓愿持法。 第十二番。 佛说偈赞成之。 幷说古徧照佛时。 勇猛军转轮王闻法受持。 已成无边精进光明功德超胜王佛。 次因无边胜菩萨问。 为说长行偈颂。 明无住而住。 为如理住。 次因无边慧问。 为说长行偈颂。 明无所安立无畏~p 244-245发趣之义。 又说往古月灯王佛时。 云音无边音二大士闻此法门。 皆已成佛。 若有精勤修习者。 当得一切法海印三昧。 又能摄得阿字等诸三昧印。 又说往古超过须弥光王佛时。 勇猛军勇猛力二大士受持此法。 皆已成佛。 一名无边辩才。 一名最胜光明。 次有慧义菩萨叹法希有。 佛印成之。 次加持付嘱流通。 ⊙法界体性无分别会第八(二卷曼陀罗仙译)佛在给孤独园。 与八千比丘。 万二千菩萨。 三万二千天子俱。 宝上天子念请文殊说法。 佛勅文殊说法界体性因缘。 文殊与舍利弗互相问答。 五百比丘得无漏心。 文殊复与舍利弗问答。 发明无缚无脱。 二百比丘不忍而去。 文殊化作一比丘与之问答。 令得无漏。 次与阿难发明比丘有增上慢无增上慢之义。 次答宝上天子发明菩萨六度清净。 四念清净。 如实授记等义。 及明菩萨得自在品。 诸天发心。 世尊赞印。 天子与文殊种种问答。 发明不生自在等义。 五百菩萨皆得道记。 次授宝上天子道记。 魔王波旬与眷属来。 佛以神力。 令问文殊。 菩萨修毕竟行。 善知方便行般若义。 文殊答之。 又以神力。 令魔~p 0246-0247变作佛身。 说于佛法。 五百菩萨得无生法忍。 又变舍利弗亦为佛身。 与魔问答。 比丘断漏。 诸天发心。 有千菩萨从四方乘空来。 发愿受持守护此经。 佛亦放光守护。 付嘱流通。 ◎大乘十法会第九(一卷佛陀扇多译)佛住耆阇崛山。 与五百罗汉。 无量无边菩萨俱。 净无垢宝月王光菩萨问大乘义。 佛以十法答之。 一信成就。 二行成就。 三性成就。 四乐菩提心。 五乐法。 六观正法行。 七行法慎法。 八舍慢大慢。 九善解如来秘密之教。 十心不悕求二乘。 各有长行偈颂。 魔外皆悟无生。 ◎文殊师利普门会第十(一卷)佛在耆阇崛山。 与八百比丘。 四万二千菩萨俱。 又无垢藏菩萨。 与九万二千菩萨。 从普花佛国而来。 及他方此界无量无边菩萨悉来集会。 文殊请说普入不思议法门。 佛为说二十八三昧名。 一一颂示。 又说十四种三昧名。 及功用。 ※出现光明会第十一(五卷)佛在耆阇崛山。 与五百比丘。 八十那由他补处菩萨。 及四十那由他大士俱。 月光童子问佛昔修何业。 能得决定光明等一切光明。 佛以偈答。 先五言偈。 答光音。 次七言偈。 答~p 248-249光用。 次四言偈。 说月光本事。 次七言偈。 明爱乐此经不爱乐此经差别。 及显受持功德。 次五言偈。 明昔求经之行。 及悬知未来之事。 次明八十种善根资粮成就。 出现光明。 复有八十种法。 能成如来无碍解脱。 月光偈赞发愿。 世尊微笑放光。 弥勒偈赞广问。 世尊摩月光顶。 说偈付嘱。 月光请佛受食。 佛入城时。 现大神变。 空中宣百千颂。 广说妙法。 及说咒二章。 旣受供已。 为说行施资粮。 有八十种殊胜功德。 次说欲成陀罗尼者。 应当远离八十种人。 ⊙菩萨藏会第十二(二十卷玄奘译)开化长者品第一。 佛于室罗筏国安居竟。 游摩竭陀国。 诣鹫峰山。 贤守等五百长者见佛于路。 颂赞相好。 问舍家因。 佛答以观诸众生十苦。 十恼。 十稠林。 十毒箭。 十爱。 十邪。 十不善业。 十染污法。 十种缠缚。 所以舍家。 长者说颂。 愿闻妙法。 佛广说根。 麈。 蕴。 界。 因缘等法。 无我不实。 长者得法眼净。 次说一切炽然。 长者卽善来得戒。 证阿罗汉。 金毗罗天授记品第二。 护城药叉名金毗罗。 奉佛妙供。 众神各奉僧供。 佛授金毗罗无上道记。 金毗罗庄严道路。 随佛至鹫峰山。 佛命阿难敷大法座。 命目连集诸苾刍大迦叶等。 ~p 250-251同来法会。 试验菩萨品第三。 舍利子问菩萨法。 佛答以菩提心。 及备信欲。 如来不思议性品第四。 详说如来十种不可思议法。 一信受如来不思议身。 二不思议音声。 三智。 四光。 五尸罗。 及以等观。 六神通。 七力。 八无畏。 九大悲。 十不共佛法。 四无量品第五。 述过去大蕴如来。 为精进行童子。 说大慈等四波罗密。 陀那波罗密多品第六。 具明五十种清净行施。 三十种上妙功德。 尸波罗密多品第七。 明身语意三种妙行。 十种极深重心。 十种发心。 获人中天上各四广胜处法。 乃至种种四法。 次明五十种清净尸罗。 次明过去最胜众佛之时。 有得念菩萨。 常修梵行。 已成娑罗王佛。 次明菩萨行清净戒。 应于众生起父母想。 诃欲过失。 羼底波罗密多品第八。 具明毕竟非毕竟忍。 毗利耶波罗密多品第九。 明十障碍法不应随转。 当勤精进受持开演此菩萨藏。 及明三业精进之相。 次明在家出家菩萨。 各有五损减法。 次说往古律仪童子精进行。 及法行苾刍精进行。 静虑波罗密多品第十。 明菩萨依四禅发五通。 远胜二乘。 及得种种大定。 般若波罗密多品第十一。 先明四十一~p 252-253法趣入闻相。 次明起正行相。 次明如理方便作意。 次明如理证入如理之句。 如理正观。 次复广明十种善巧。 次明妙慧。 及到彼岸义。 次明五番十种功德。 大自在天授记品第十二。 结前大蕴如来。 为精进行童子。 广说四无量。 及六度已。 又说四摄法。 然不授菩提记。 次值宝性如来。 转名善慧长者。 亦不得记。 次值放光如来。 转名迷伽儒童。 散华布发。 乃得授记。 证无生忍。 皆卽释迦本生事也。 于是那罗达多长者子。 发大乘意。 与妻子眷属乐工。 及城中十千人民。 广兴供养。 立大乘誓。 佛为现大神变。 授三乘记。 及劝受持。 ⊙佛为阿难说人处胎会第十三(一卷)佛在给孤独园。 阿难日晡从禅定起。 与五百比丘见佛。 佛为说入胎因缘。 胎中三十八七生长相貌。 出胎七日后所生八万户虫名字。 结明五阴皆无常。 苦。 无我。 我所。 阿难得法眼净。 五百比丘。 漏尽意解。 ⊙佛说入胎藏会第十四(二卷义净译)度难陀出家。 令见天宫地狱。 为说入胎住胎出胎诸苦。 同前。 又说三涂剧苦。 教令修四念处。 乃至重说偈已。 难陀证阿罗汉。 大众疑问往因。 佛为具说本事。 ~p 254-255※文殊师利授记会第十五(三卷实叉难陀译)佛在耆阇崛山。 与比丘千人。 菩萨八万四千。 诸天七十二亿。 及天龙八部诸大众俱。 向阿阇世王宫。 现大神通。 为摧过咎菩萨说大悲法。 及授道记。 次应供还山。 从禅定起。 天人云集。 舍利弗请问严净佛刹之行。 佛现神变。 更集十方无量刹中诸大菩萨。 命弥勒敷大法座。 升座动地。 乃为舍利弗说一法增至十法。 及说种种净行。 因果相称。 结以三法。 谓大愿殊胜。 住不放逸。 如所闻法。 起正修行。 次授四万菩萨道记。 次有师子勇猛雷音菩萨。 请问文殊何时成佛。 得何佛刹。 佛令自问文殊。 深显第一义谛法界实相之理。 大众获益。 次问发心久近。 佛述雷音佛时普覆王事。 已化二十亿众生皆成佛竟。 次问将来佛刹庄严。 佛勅文殊自说昔愿。 略有十节。 佛因记其佛名普见。 刹名随顺积集清净圆满。 所有庄严。 远胜极乐世界。 如以大海比一滴水。 唯东方普光常多功德海王佛刹。 名住最上愿。 与等无异。 及有四大菩萨。 东光明幢。 南智上。 西诸根寂静。 北愿慧。 亦当得此净刹。 佛复以神力。 令大慧见东方刹依正庄严。 随授八万四千菩萨道记。 有十六人。 ~p 256-257犹如文殊。 余所得刹。 皆如极乐。 次四大菩萨皆来入会。 文殊令诸菩萨各说一相法门。 略叙一十四人。 次问文殊久如成佛。 佛明其劫数甚远。 无有疲倦。 ⊙菩萨见实会第十六(十六卷那连提耶舍译)序品第一。 佛在尼居陀林。 遣迦卢陀夷教化父净饭王。 净饭王诣佛品第二。 天龙八部同集佛所。 王亦来礼。 说偈问答。 阿修罗王授记品第三。 毗摩质多等十一阿修罗王。 与六十那由他眷属。 设大供养。 而得受记。 本事品第四。 大迦叶入如实三昧。 忆念过去阿僧祇阿僧祇劫如来所修一切功德。 以偈赞佛。 佛为说不可说劫之前。 有佛号因陀幢王。 以恒沙世界为一佛刹。 庄严清净。 国中众生。 纯正定聚。 于是文殊菩萨从东方高威德王佛所而来。 发明因陀幢王卽我释迦。 迦楼罗王授记品第五。 龙女授记品第六。 龙王授记品第七。 鸠槃茶授记品第八。 乾闼婆授记品第九。 夜叉授记品第十。 紧那罗授记品第十一。 先有疑问。 如来答释。 乃设供授记。 虚空行天授记品第十二。 四天王授记品第十三。 三十三天授记品第~p 258-259十四。 夜摩天授记品第十五。 叹佛能知二谛。 及广设供。 佛与授记。 兜率陀天得授记品第十六。 推授记不可得。 但是世谛言说。 如梦不实。 倍设供养。 得记。 化乐天授记品第十七。 解一切法实际无二际。 而得道记。 他化自在天授记品第十八。 自言尚不见实。 况复见际。 彼法非可知。 非可识。 非可舍。 非可修。 非可证。 而得道记。 诸梵天等授记品第十九。 离诸分别。 定心清净。 以寂灭法。 说偈赞佛。 而得道记。 光音天等得授记品第二十。 说照耀一切法三昧。 及偈赞佛。 而得道记。 徧净天授记品第二十一。 说超过一切法三昧。 及偈赞佛。 而得道记。 广果天授记品第二十二。 说无量门陀罗尼。 及偈赞佛。 而得道记。 净居天子赞偈品第二十三。 共四百五十三人。 各说偈赞。 遮罗迦波利婆罗阇迦外道品第二十四。 八千外道请问决疑。 佛说从六道来受生习气。 及说对治法。 外道悟无生忍。 偈赞获记。 六界差别品第二十五。 佛为净饭王说内外六界。 皆是假名。 无来无去。 及说诸根如幻。 境界如梦。 顺违中庸三种六尘。 皆具三解脱门。 四转轮王品第二十六。 一无量称王。 二地~p 260-261天王。 三顶生王。 皆以无厌足而取大苦。 四尼弥王。 以不放逸而成大益。 说此本生四王事已。 劝净饭王修不放逸。 观一切法无生陀罗尼门。 及不灭等六十七法门。 七万释种得无生法忍。 佛与授记。 皆生安乐世界。 后皆成佛。 次嘱舍利弗受持流通。 ※富楼那会第十七(三卷鸠摩罗什译)。 菩萨行品第一。 佛住王舍城竹园。 富楼那问菩萨多闻不退转事。 佛答以四大希有事。 精进(一)。 忍辱(二)。 正道(三)。 深心(四)。 又四法生喜心。 四法得离难。 多闻品第二。 明四法能集多闻。 不退品第三。 明四法能不退转。 说古那罗延法师。 及摩诃耐摩陀比丘弘法事。 次说四法退失菩提。 成声闻乘。 四法不退心。 及善根。 戒清净(一)。 念成就(二)。 勤精进(三)。 多闻慧(四)。 四法利益菩提。 持戒(一)。 忍辱(二)。 精进(三)。 多闻(四)。 四法具足身色财物眷属。 行慈(一)。 供佛(二)。 供法(三)。 供僧(四)。 具善根品第四。 明亲近四法。 能摄一切善法。 忍辱(一)。 出家(二)。 头陀(三)。 近善知识(四)。 神通力品第五。 放毛孔光。 以经付嘱阿难。 及赞竹园功德。 大悲品第六。 因目连问。 广说因中大悲行。 合难品第七。 因象手比丘问。 广明众生性空。 佛亦不灭。 富楼那品第八。 叹述流通。 ~p 262-263※护国菩萨会第十八(二卷阇那崛多译)。 婆伽婆在耆阇崛山。 与千二百五十比丘。 五千菩萨。 及一切八部俱。 喜王菩萨以偈赞佛观于法界。 护国菩萨比丘夏安居竟。 共诸初学比丘见佛偈赞。 问菩萨法要。 佛答四法能成清净之事。 真实无谄(一)。 行于平等(二)。 心念行空(三)。 如言而行(四)。 四种无畏之法。 得陀罗尼(一)。 值善知识(二)。 得深法忍(三)。 戒行清净(四)。 有四功德。 令心欢喜。 见佛(一)。 闻法(二)。 舍一切(三)。 顺法忍(四)。 四法应弃舍。 居家(一)。 利养(二)。 檀越(三)。 身命(四)。 四种无悔之法。 不破戒(一)。 住阿兰(二)。 四圣种(三)。 多闻(四)。 四调伏行。 愿值佛(一)。 供师长(二)。 乐空闲(三)。 头陀忍(四)。 四法净菩萨行。 无嗔恨(一)。 舍所有(二)。 不求果报(三)。 不见师过(四)。 四堕落法。 不恭敬他(一)。 背恩谄曲(二)。 多求名利(三)。 诈善扬德(四)。 四障道法。 懈怠(一)。 不信(二)。 我慢(三)。 嗔恚(四)。 四种人不得亲近。 恶知识(一)。 执见人(二)。 谤法人(三)。 贪利养人(四)。 四法受未来苦。 轻慢智人(一)。 怀嫉妒心(二)。 于法无信(三)。 无忍求利(四)。 四系缚。 轻慢他(一)。 世俗定(二)。 行放逸(三)。 求利养(四)。 次七言偈。 广说佛本生妙行。 及叹末世~p 264-265不如法事。 又明八种障菩提法。 次明古成利慧佛时。 福焰王子不放逸事。 次结益嘱持。 ※郁伽长者会第十九(一卷康僧铠译)。 佛在给孤精舍。 与千二百五十比丘。 五千菩萨俱。 郁伽等十长者。 各与五百长者见佛。 问在家出家二种菩萨行法。 佛先广说在家三归五戒法义。 及布施功德。 厌离家想。 六时悔过。 随喜劝请。 希慕出家。 供养众僧。 次说出家四圣种行。 头陀。 净戒。 净定。 净慧。 次问菩萨住在家地。 学出家戒。 佛以五法答之。 施不望报(一)。 不习欲想(二)。 修禅不证(三)。 学慧行慈(四)。 护法劝他(五)。 次授记其供养千佛化度众生所有功德。 百千出家菩萨所不能及。 ⊙无尽伏藏会第二十(二卷)。 佛在耆阇崛山。 与千比丘。 五百菩萨。 及天龙八部俱。 电德菩萨问速成菩提之法。 佛答以五大伏藏。 谓贪行伏藏。 嗔行伏藏。 痴行伏藏。 等分行伏藏。 诸法伏藏。 于法伏藏中。 说过去宝聚功德声佛时。 广授大王欲害无垢比丘事。 深戒勿生害心。 又胜生佛时。 旃陀罗闻法得无生忍。 牛闻法得生兜率。 深明众生根行难测。 次答月幢菩萨无功用智之问。 地动雨华。 ~p 266-267授幻师跋陀罗记会第二十一卷(一卷)。 佛在耆阇崛山。 与千二百五十比丘。 五千菩萨。 及天龙八部俱。 幻师欲试佛故。 诈言请佛。 于秽处化作道场。 四王帝释亦各化作庄严道场。 幻师惊悔。 欲摄所化而不能得。 次日世尊现大神变。 幻师悔过。 见一切处佛身。 便获念佛三昧。 以偈问法。 佛亦偈答。 幻师得顺法忍。 阿难启佛加持。 令彼幻庄严事七日不没。 幻师随佛至山。 请问菩萨速至道场之行。 佛说四十三种四法。 幻师证无生忍。 得记。 ⊙大神变会第二十二(二卷)。 佛在给孤独园。 与千二百五十比丘。 八千菩萨俱。 商主天子问佛几种神变。 调伏众生。 佛答以说法。 教诫。 神通。 三种。 又问颇有神变能过此耶。 佛令问文殊。 文殊答于无言说法而作言说。 一切言说实无所说。 名大神变。 舍利弗问商主往因。 佛答以过去等须弥佛时。 净庄严王本事。 舍利弗叹文殊久修梵行。 多供养佛。 种诸善根。 文殊为说三种决定之义。 佛又赞商主。 更为说大神变。 文殊又答商主问菩萨智。 及答四十二问。 大众获益。 更答种种密意之问。 及答诸菩萨行之问。 众又获益。 佛又答商主无生法忍之问。 现瑞获益。 受记劝持。 ~p 268-269⊙摩诃迦叶会第二十三(二卷月婆首那译)。 婆伽婆在给孤独园。 与五千比丘。 八千菩萨俱。 迦叶问出家者。 当云何学。 云何行。 云何修观。 佛为说持戒念佛。 及说出家为二事故。 一为现得道果。 二为见未来佛。 次广明沙门四贼。 及种种过。 迦叶劝佛久住。 佛以护法嘱之。 迦叶极言不堪。 劝付弥勒菩萨。 佛遂摩弥勒顶。 大千震动。 诸天劝助弥勒受持。 更请世尊说当来恶。 以作警诫。 佛为说之。 及说古智上佛时。 乐精进菩萨本所修行。 深显法施功德。 次明菩萨二十法业。 四种毕定。 四法离萨婆若。 四法应急舍离。 次明嗔余菩萨得罪甚大。 于是弥勒作师子吼。 五百比丘自愧信施难消。 退还归俗。 文殊先赞印之。 次与如来问答方便。 令得尽漏。 迦叶复请世尊说末世菩萨谄曲之过。 佛说古妙华佛时。 达磨善法二童子事。 劝诫应修沙门二业。 一修禅。 二习诵。 不应唯修供养福业。 尤不应以破戒之身而著袈娑。 次说古光明佛世。 大精进菩萨观佛画像法门。 ⊙优婆离会第二十四(一卷)。 佛在给孤独园。 与千二~p 270-271百五十比丘。 五万菩萨俱。 佛问谁能于后末世。 护持正法。 成熟众生。 有五十五菩萨各自承当。 舍利弗向佛称叹。 佛印述之。 幷说三十五佛悔除罪法。 时优波离从禅定起。 请佛广说决定毗尼。 佛为分别声闻菩萨持犯不同。 次勅文殊说究竟毗尼。 佛又广答声闻菩萨增上慢相。 说偈结持。 发胜志乐会第二十五(二卷)。 佛在鹿苑。 与千比丘。 五百菩萨俱。 有诸菩萨业障深重。 疑惑退转。 弥勒菩萨慰问令喜。 有六十人随劝诣佛。 投地悲泪。 佛慰令起。 说其往昔诽谤法师恶业。 多受众苦。 后亦当生极乐世界。 时诸菩萨随发十三弘誓。 佛赞印之。 弥勒因问末世菩萨成就几法。 安隐得脱。 佛答以二种四法。 不求他过失。 亦不举人罪。 离粗语悭悋。 是人当解脱。 当舍于懈怠。 远离诸愦闹。 寂静常知足。 是人当解脱。 次明无希望心行法施时。 成二十利。 又二十利。 次明末世种种过恶。 次明慧行菩萨与初业菩萨不同之相。 次明初业菩萨应当观察利养之过。 亦当观察愦闹过有二十。 世话过有二十。 睡眠过有二十。 众务过有二十。 次明不修诸行。 不断烦恼。 不习禅诵。 不求多闻。 非出家者。 次明~p 272-273略说戏论过有二十。 次明发十种心。 能生极乐世界。 ⊙善臂菩萨会第二十六(二卷鸠摩罗什译)。 佛在王城竹园。 为善臂菩萨广说六波罗密法。 常当具足。 ◎善顺菩萨会第二十七(一卷)。 佛在给孤独园。 与五百声闻。 十千菩萨俱。 舍卫城有菩萨名善顺。 恒以五戒八斋教化众生。 令修六度四等。 帝释种种试验。 不能令其破戒。 偶得劫初金铃。 价过南洲。 谓唯波斯匿王最贫。 与众往见。 而奉与之。 王问谁证我贫。 善顺请佛为证。 佛与五百声闻。 十千菩萨。 及天龙八部。 从地涌出。 为作证明。 兼说三种无量功德资粮。 复有三十二法。 能勤修者。 则为见于如来。 大众获益。 王以二衣施善顺。 善顺不受。 王求以足踏之。 次卽转施贫苦。 咸令得益。 劝使见佛。 兼为王说菩萨法门眷属。 ⊙勤受长者会第二十八(一卷)。 佛在给孤独园。 与千二百五十比丘。 五百菩萨俱。 城有长者名勇猛授。 与五百长者见佛。 请问求菩提者。 应云何学。 云何住。 云何修行。 佛答以大悲六度。 次问云何观察于身命财。 能无贪悋。 佛教以观身过患。 又说四十四~p 274-275-276种观身。 长者得无生忍。 说偈叹菩提心。 佛为授记。 ⊙优陀延王会第二十九(一卷)。 佛在瞿师罗园。 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 舍摩夫人供养佛僧。 帝女夫人谮于优陀延王。 王极嗔怒。 以箭三射。 舍摩入慈三昧。 箭还住王顶上空中。 王乃惊悔。 舍摩劝令见佛忏罪。 因问女人过患。 佛为广说丈夫四种愆过。 王受三归。 作优婆塞。 ◎妙慧童女会第三十(二会同卷)。 佛在耆阇崛山。 与千二百五十比丘。 十千菩萨俱。 王舍城有长者女妙慧。 年始八岁。 诣佛问法。 佛为说四十行。 女发大愿。 动地雨华。 众变金色。 次答文殊诸问。 文殊向佛赞之。 佛因说其发菩提心。 经三十劫。 然后佛始发心。 女又发大誓愿。 卽转如三十岁知法比丘。 众会获益。 ⊙恒河上优婆夷会第三十一。 佛在给孤独园。 此优婆夷来礼佛足。 与佛问答第一深义。 佛为授记。 阅藏知津卷第二~p 277阅藏知津卷第三北天目沙门释智旭汇辑【大乘经藏方等部第二之二】大宝积经之余⊙无畏德菩萨会第三十二(一卷佛陀扇多译)。 婆伽婆住耆阇崛山。 与五百比丘。 无量无边菩萨。 及八千大菩萨俱。 舍利弗等入城乞食。 至阿阇世王宫殿。 王女名无畏德。 年始十二。 安坐不起。 王语令起。 女卽种种弹诃声闻。 舍利弗目犍连往问。 皆被屈服。 又以誓愿令诸声闻得见香象世界。 放香光明如~p 278-279来。 次答大迦叶问。 答须菩提问。 答罗睺罗问。 答父王问。 人天获益。 然后下床礼敬声闻。 施妙饮食。 同至佛所。 现丈夫身。 佛与授记。 幷授其母月光夫人道记。 ⊙无垢施菩萨应辩会第三十三(一卷聂道真译)。 序品第一。 佛游给孤独园。 与千比丘。 万二千菩萨俱。 文殊等八大菩萨。 舍利弗等八声闻。 各发胜愿。 入城乞食。 波斯匿王女无垢施。 年始八岁。 与五百婆罗门出城浴洗天像。 为婆罗门说其初生七日。 卽闻三宝功德。 乃趋菩萨声闻处礼足。 王亦随至。 声闻品第二。 女问八大声闻。 皆不能答。 菩萨品第三。 女又次第问八菩萨已。 须菩提语诸声闻菩萨。 已得法食。 不须乞食。 遂同还佛所。 女卽以偈问佛菩萨诸行。 菩萨行品第四。 佛为说十八种四法。 女卽发誓奉行。 震动世界。 雨众天花。 天乐自鸣。 变成十六童子。 佛乃明其修菩萨行经六十劫。 文殊乃发菩萨之心。 授记品第五。 佛为授菩提记。 及授五百婆罗门记。 ※功德宝华敷菩萨会第三十四(二会同卷)。 佛在耆阇崛山。 开敷功德宝华菩萨问受持佛名。 速证菩提~p 280-281之义。 佛为说十方佛号。 及受持功德。 东方无量功德宝庄严威德王如来。 南方功德宝胜庄严威德王如来。 西方一切法殊胜辩才庄严如来。 北方积集无量辩才智慧如来。 东南方千云雷吼声王如来。 西南方最上妙色殊胜光明如来。 西北方种种胜光明威德王如来。 东北方无数劫积集菩提如来。 上方虚空吼声净妙庄严光明照如来。 下方一切法门神变威德光明照耀如来。 ◎善德天子会第三十五。 佛在给孤独园。 与千比丘。 十千菩萨。 幷欲色诸天子俱。 佛勅文殊为天众说诸佛甚深境界。 所谓平等。 无依。 无数。 无得等。 次受善德天子请。 现大神变。 往兜率天。 说四种法。 住不放逸。 则能摄取一切佛法。 一住于戒律而具多闻。 二住于禅定而行智慧。 三住于神通而起大智。 四住于寂静而常观察。 及说八种八法。 又说依不放逸。 不损三乐。 得离三苦。 超三畏。 三有。 离三垢。 满三学。 近三宝。 离波罗密三障。 得波罗密三伴助。 次示观察正勤。 念处。 如意。 根。 力。 觉。 道等法。 次以光照上方普贤佛刹。 与持法炬菩萨同来见佛。 ⊙善住意天子会第三十六(四卷达磨笈多译三菩提流志译一)。 ~p 282-283缘起品第一。 婆伽婆住耆阇崛山。 与六万二千比丘。 四万二千菩萨。 及天龙八部俱。 文殊入无诤除心三昧。 震动十方佛土。 又入普光无垢庄严三昧。 大集十方菩萨来到佛所。 皆入隐身三昧。 迦叶舍利弗须菩提入二万三万四万三昧求之。 不见微相。 文殊复遣化佛菩萨。 徧召诸天。 开实义品第二。 文殊与善住意天子问答。 共谈实义。 文殊神变品第三。 善住意先发后至。 文殊后发先至。 华台诸化菩萨说偈赞佛。 众益地动。 破魔品第四。 文殊入破散诸魔三昧。 魔见衰相。 恐怖归佛。 次说具二十法。 得是三昧。 复有六种四法。 菩萨身行品第五。 十方菩萨从隐身三昧起。 各现其身。 文殊问菩萨名义。 佛答以觉一切法。 破菩萨相品第六。 明初发心义。 无生忍义。 超越转入诸地义。 破二乘相品第七。 明真出家持戒头陀禅行等义。 及明聪辩利智。 是婴儿凡夫。 得陀罗尼。 是愚痴凡夫。 诸余智人。 尽入顽钝。 五百比丘不信诽谤。 堕大地狱。 佛记其从地狱出。 速证涅槃。 以闻如是甚深法门故。 破凡夫相品第八。 说杀三毒谤三宝等性恶法门。 神通证说品第九。 文殊为善住意入如幻~p 284-285三昧。 及为五百五通菩萨执剑害佛。 以除彼分别心。 令得无生法忍。 称赞付法品第十。 ⊙阿阇世王子会第三十七(半卷)。 佛在耆阇崛山。 王子名师子。 与五百人见佛。 问答各十六颂。 佛与授记。 ⊙大乘方便会第三十八(二卷半竺难提译)。 佛在给孤园。 与八千比丘。 万二千菩萨俱。 智胜问菩萨行于方便。 佛具答之。 兼明众尊王菩萨与女人同坐事。 过去树提梵志十二年摄受女人事。 无垢比丘容女借宿事。 爱作菩萨度德增女事。 于是阿难叹诸菩萨如须弥山。 亦如药王。 迦叶亦说空泽大城之喻。 以叹菩萨。 次因德菩萨之问。 佛为具说示现八相十恼等一切方便。 皆为化度众生。 非有实事。 △贤护长者会第三十九(三卷阇那崛多译)。 佛在迦兰陀竹园。 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 跋陀罗波梨长者。 与千眷属。 向世尊前请问决疑。 佛先为阿难具说长者所受乐果。 虽帝释亦不能及。 唯真月童子则又胜之。 由于古乐光佛时。 作大法师。 开示未闻。 以是法施因缘。 九十一劫恒受福报。 长者乃问众生神识相貌名义。 及此世他世作受等义。 佛具答之。 ~p 286-287真月童子问。 色。 及欲取。 见取。 戒取。 云何须观。 佛亦答之。 次有大药王子菩萨问神识从此身移。 当有何色。 佛答如幻师火。 如人水内影。 如风轮无定。 无有定色。 如众生眼见虚空等。 及问答受罪受福等事。 次又答贤护问聚。 积。 阴。 移。 四种名义。 ◎净信童女会第四十(三会同卷)。 佛在给孤独园。 与五百比丘。 八千菩萨。 及贤劫诸菩萨。 文殊等六十人。 贤护等十六大士。 二万兜率天子俱。 波斯匿王女名净信。 诣佛问法。 佛答以十二种八法。 又转女身二种八法。 净信与五百童女。 俱得授记。 ⊙弥勒菩萨问八法会第四十一(菩提留支译)。 婆伽婆住耆阇崛山。 与千二百五十比丘。 十千菩萨俱。 弥勒问速成菩提之法。 佛答以成就八法。 一深心。 二行心。 三舍心。 四善知回向方便心。 五大慈心。 六大悲心。 七善知方便。 八般若波罗密。 ◎弥勒菩萨所问会第四十二。 佛在鹿林。 与五百比丘。 一万菩萨俱。 弥勒问菩萨成就几法。 离诸恶道。 及恶知识。 速证菩提。 佛答以增一至十法。 弥勒以偈赞佛。 阿难叹其辩才。 佛明其十无数劫前。 于焰光游戏妙音自在王佛时。 曾为婆罗门子贤寿。 ~ p 288-289悟无生忍。 便获神通。 本先四十劫前。 发心行道。 由我勇猛精进。 行于二种十法。 故能超之。 次明弥勒往昔所行善巧方便安乐之道。 次明见一切义太子施血。 妙华太子施髓。 月光国王施眼。 本生苦行。 次明佛与弥勒二人本愿不同。 ※普明菩萨会第四十三(一卷附秦录勘同编入)佛在耆阇崛山与八千比丘。 万六千菩萨俱。 佛为迦叶说菩萨二十种四法。 又说三十二法。 又说如地如水等喻。 又说中道真实正观。 又说菩萨为真佛子。 又说毕竟智药。 又说当来比丘。 如犬逐块。 又说二不净心。 一读外道书。 二畜好衣钵。 二坚缚。 一见。 二利养。 二障法。 一亲近白衣。 二憎恶善人。 二垢。 一忍受烦恼。 二贪诸檀越。 二雨雹坏诸善根。 一败逆正法。 二破戒受施。 二痈疮。 一求见他过。 二自覆其罪。 二烧法。 一垢心受著法衣。 二受他持戒供养。 二病。 一怀增上慢。 二坏他大心。 又说四种沙门。 一形服。 二威仪欺诳。 三贪求名闻。 四真实。 又说四种破戒似持。 一说有我论。 二身见不灭。 三取相行慈。 四见有所得。 于是五百比丘得解脱。 三万二千人得法眼净。 五百比丘从坐去。 佛化二比丘随与问答。 令其~p 290-291解脱。 来诣佛所。 答须菩提种种诸问。 又有五百比丘得解脱。 三万二千人得法眼净。 普明菩萨问云何住。 及云何学。 佛言不取不著。 发大精进。 习大法船。 ◎宝梁聚会第四十四(二卷道龚译)。 沙门品第一。 佛在耆阇崛山。 与八千比丘。 万六千菩萨俱。 摩诃迦叶问沙门义。 佛详答之。 幷说三十二垢。 八覆。 十二表式。 八法敬重袈娑。 及说破戒比丘不能消信施。 比丘品第二。 先正说比丘法。 次说恶比丘能坏正法。 有十六种四恶法。 旃陀罗沙门品第三。 说恶沙门如旃陀罗。 亦名败坏。 亦名箧。 亦名构栏茶。 亦名求利。 亦名稗。 亦名逋生稻。 亦名形似。 亦名失血气。 五百比丘舍戒还俗。 佛记其信解惭悔。 得生兜率。 在弥勒初会数中。 营事比丘品第四。 详明营事之法。 兰若比丘品第五。 详明阿兰若法。 五百比丘。 漏尽解脱。 乞食比丘品第六。 粪扫衣比丘品第七。 ◎无尽慧菩萨会第四十五(半卷)。 佛在耆阇崛山。 与千二百五十比丘。 一万菩萨。 十六在家菩萨。 六十无比喻心菩萨。 贤劫一切菩萨。 及无尽慧等六万~p 292-293菩萨俱。 无尽慧问菩提心义。 及依何义而得修行。 佛答菩提本无名字言说。 若依言说敷演。 则以十波罗密为十发心。 一一波罗密皆以十法为首。 及明十地先相。 十地圆满十度。 得十三昧。 十陀罗尼。 于是无碍光明师子幢天子叹佛及法。 佛更为说听受此法门者。 必不退转。 ◎文殊师利说般若会第四十六(卷半曼陀罗仙译)。 佛在给孤独园。 与千比丘。 十千菩萨俱。 文殊晨朝诣佛。 舍利弗等亦至。 佛问文殊。 欲见如来耶。 文殊卽说正观如来法门。 佛印许之。 舍利弗与文殊问答深义。 佛亦与文殊互相问答。 深明修般若义。 观身实相。 观佛亦然。 等义。 乃至福田无差别相。 大地震动。 众会获益。 次明入不思议三昧。 如人学射。 久习则巧。 次明欲具一切佛法。 当学般若。 次明一行三昧。 乃至微笑放光。 以为无相法印。 ※宝髻菩萨会第四十七(二卷竺法护译)。 佛在灵鹫山。 与四万二千比丘。 八万四千菩萨。 及天龙八部俱。 东方净住佛国宝髻菩萨。 与八千菩萨俱。 以一宝葢覆此忍土。 雨花说颂。 来礼佛足。 请问清净之行。 佛总告以四事。 一曰行度无极。 二曰遵修诸佛道~p 294-295品。 三曰具足神通。 四曰开化众生。 次详解释六度。 三十七品。 五通。 及化众生有二十事不厌生死。 次说古普坏世佛时。 有珍宝菩萨问饶益众生。 严净道场。 等义。 佛以无放逸答之。 彼时珍宝。 卽今宝髻。 次又说开化众生有四四法。 又说古离垢光佛时。 有极妙精进菩萨。 以大忍力。 仰承佛命。 往化业首太子。 彼时菩萨。 卽今世尊。 彼时太子。 卽今弥勒。 次说菩萨一种四法自在道业。 宝髻以其髻中明月珠。 贡佛发愿佛为授记。 ◎胜鬘夫人会第四十八(一卷)。 佛在给孤独园。 波斯匿王与末利夫人致书于女胜鬘。 称扬佛德。 胜鬘发书寻绎。 遥空请佛。 佛卽现身。 胜鬘说偈叹德。 佛为授记。 胜鬘复发十弘誓愿。 感于天花天音。 又发三愿。 佛赞印之。 又说一大愿摄恒沙愿。 所谓摄受正法。 更复演说广大之义。 及大威力。 佛赞印之。 又说大乘了义。 广明二乘为不了义。 以不出变易生死。 不断无明住地故。 唯一佛乘。 一归依。 一实谛为了义耳。 佛亦印之。 次又说三种人入大乘道。 一成就甚深法智。 二成就随顺法智。 三仰推唯佛所知。 余有随己所取。 执著妄说。 违背正法者。 一切天人~p 296-297应共摧伏。 佛亦赞印。 然后放光。 升空步还。 告语阿难。 及与天帝。 结名付嘱。 ○广博仙人会第四十九(一卷)。 佛在恒河岸上。 与无量比丘俱。 广博仙人与五百同行来见。 问云何为施。 何者施义。 及施主。 施者。 等义。 佛详答之。 幷示三十二种不净之施。 次明五大施。 又五大施。 又五无上施。 又九大施等。 次答中有识。 及明智识差别。 次答六道来生差别。 仅说持鬘。 四王。 忉利。 三种生死时相。 文来未尽。 △ 大方广三戒经(三卷)乃北凉中天竺沙门昙无谶译卽第一三律仪会同本异译。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二十卷今作十卷)[日*英]宋中印土沙门法护共惟净等译卽第三金刚力士会同本异译。 分作二十五品。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乃后汉月支国沙门支娄迦谶译※佛说无量寿经(二卷)乃曹魏天竺沙门康僧铠译佛说阿弥陀经(二卷)乃~p 298-299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南作二卷北上中下同卷南深北命)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已上四经。 并第五无量寿如来会同本异译。 而法贤本中。 有慈氏问答。 尤妙。 但止三十六愿。 ○佛说大阿弥陀经(二卷)贞宋国学进士王日休。 取前四经删补订正。 析为五十六分。 惜其未见宝积一译。 然心甚勤苦。 故举世多流通之。 佛说阿閦佛国经(二卷北作三卷)服后汉月支国沙门支娄迦谶译卽第六不动如来会同本异译※佛说大乘十法经(一卷)服萧梁扶南国沙门僧伽婆罗译卽第九大乘十法会异译佛说普门品经(一卷)服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卽第十文殊师利普门会异译※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四十卷今作二十卷南辞安北如松﹚宋中印土沙门法护等译~p 300-301卽第十二菩萨藏会异译佛说胞胎经(一卷)服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卽第十三佛为阿难说人处胎会异译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二卷)服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卽第十五文殊师利授记会异译⊙佛说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四卷南作三北作二南夙北临﹚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卽第十八护国菩萨会异译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一卷)衣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 分作八品。 佛说法镜经(二卷)服后汉安息国优婆塞安玄共严佛调译二经皆卽第十九郁伽长者会异译幻士仁贤经(一卷)衣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卽第二十一授幻师跋陀罗记会异译※佛说决定毗尼经(一卷)衣(北云。 东晋录。 失译人名。 南云。 炖煌三藏译。)~p 302-303卽第二十四优婆离会异译○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一纸半)渊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卽前经中译出别行※发觉净心经(二卷北作一卷)衣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卽第二十五发胜志乐会异译※佛说须赖经(一卷南忘北衣)曹魏西域沙门释白延译卽第二十七善顺菩萨会。 而有同王见佛。 得菩提记。 诸佛摩顶。 现出家相。 诸事。 佛说须赖经(一卷南忘北衣)前凉月支国优婆塞支施崘译。 亦同前本。 ○菩萨修行经(亦名威施长者问观身行经半卷南忘北短)西晋河内沙门白法祖译※佛说无畏授所问大乘经(上中下仅半卷南馨北夙)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二经皆卽第二十八勤授长者会异译佛说优填王经(四纸余)衣西晋沙门释法炬译~p 304-305佛说大乘日子王所问经(九纸余)力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二经皆卽第二十九优陀延王会异译○佛说须摩提经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佛说须摩提菩萨经(二经同卷)衣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二经皆卽第三十妙慧童女会异译佛说阿阇世王女阿述达菩萨经(一卷)衣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卽第三十二无畏德菩萨会异译※佛说离垢施女经(一卷)衣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得无垢女经(一卷)裳元魏中天竺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二经皆卽第三十三无垢施菩萨应辨会异译◎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二卷)裳唐南印土沙门菩提流志初译卽第三十五善德天子会异译⊙善住意天子所问经(三卷)裳~p 306-307元魏乌苌国沙门毗目智仙共流志等译△佛说如幻三昧经(三卷)裳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二经皆卽第三十六善住意天子会异译△太子刷护经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太子和休经(二经同卷)裳西晋录失译人名二经皆卽第三十七阿阇世王子会异译△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二卷)推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四卷今作二卷南清北深)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二经皆卽第三十八大乘方便会异译○大乘显识经(二卷)推唐中印土沙门地婆诃罗译卽第三十九贤护长者会异译佛说大乘方等要慧经后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卽第四十一弥勒菩萨问八法会异译~p 308-309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二经南共一卷北共半卷)推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卽第四十二弥勒菩萨所问会异译佛遗日摩尼宝经(一卷)推后汉月支国沙门支娄迦谶译※佛说摩诃衍宝严经(一卷)推晋代失译师名※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五卷今作二卷)忠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三经皆卽第四十三普明菩萨会异译※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一卷)推刘宋中天竺沙门求那跋陀罗译卽第四十八胜鬘夫人会异译△毗耶娑问经(二卷)推元魏中天竺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卽第四十九广博仙人会。 而有结文。 入法界体性经(八纸半南男北伤)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佛在耆阇崛山。 文殊师利立佛门外。 佛命之入。 问佛住何三昧。 佛言。 宝积三昧。 乃至种种问答。 明法界义。 舍利弗复与文殊问答深义。 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五纸半南男北才)后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 与前同本。 佛说阿弥陀经(四纸余)贞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佛在祇园。 与比丘菩萨诸天大众俱。 无问自说。 告舍利弗。 称赞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不可思议依正功德。 劝人发愿求生。 但以执持名号为行。 复引六方各恒沙佛。 出广长舌。 劝信流通。 今时丛席皆奉之为晚课。 真救世神宝。 圆顿上乘也。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九纸欠)贞唐三藏法师玄奘译与上经同本。 而有十方佛劝信。 后出阿弥陀偈经(十四偈)贞后汉失译师名赞往生净土胜妙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三纸)行开元附梁录佛在瞻波大城。 为诸比丘说阿弥陀佛父。 母。 子。 侍者。 上首。 及魔等名。 次说神咒。 十日修行。 必生彼国。 ~p 312-313-314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一卷)贞刘宋西域沙门畺良耶舍译佛在耆阇崛山。 韦提希夫人。 被子幽闭。 哀请世尊说生净土之法。 佛示以三种净业。 十六观门。 天台智者大师有疏。 四明法智尊者有妙宗钞。 深得经髓。 宜精究之。 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受记经(一卷南罔北短)刘宋幽州沙门昙无竭译佛在鹿苑。 与二万比丘。 万二千菩萨。 二万天子俱。 华德藏菩萨问云何得如幻三昧。 佛答以一法。 谓无依止。 又问何人得此三昧。 佛答以弥勒文殊等六十正士。 又问他方菩萨。 何人得此三昧。 佛答以观世音得大势二大菩萨。 华德藏请佛召二菩萨。 佛放白毫相光。 照安乐刹。 令彼此互见。 互得大益。 二大士来。 佛遂说其过去发心之因。 幷授补处成佛之记。 ※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上中下同卷南渊北似)宋北印土沙门施护等译与上经同本。 末后有一女人发心。 便得转为男子。 授菩提记。 阅藏知津卷第三~p 315阅藏知津卷第四北天目沙门释智旭汇辑【大乘经藏方等部第二之三】大方等大集经﹙三十卷﹚位让国北凉中天竺沙门昙无谶译序品第一。 佛在耆阇崛山。 往古佛住大塔之中。 与六万八千比丘。 无量诸菩萨俱 。 时成正觉。 始十六年。 知众大集。 堪任受持菩萨法藏。 卽入佛境神通实见众生三昧。 于欲色二界中间。 出大坊庭。 如大千界。 从三昧起。 放大光明。 与诸大众上升宝坊。 六~p 316-317欲天王。 各各偈赞随侍。 佛至宝坊。 坐师子座。 又入无碍解脱三昧 。 一一毛孔放光。 普照十方无量世界。 光中说偈。 为劝放逸诸菩萨故。 光徧十方 。 还从顶入。 十方各有一大菩萨。 与十恒沙诸大菩萨俱来。 右绕万匝。 供养赞叹。 次第而坐。 佛从定起。 謦欬声彻十方。 人及非人。 四禅天众。 一切毕集。 复放眉间光。 入诸菩萨顶。 于是诸法自在功德华子菩萨。 入璎珞庄严三昧。 出师子座。 从三昧起。 偈赞请佛登座。 次有宝杖等十菩萨各入三昧。 令众得益。 乃至召魔王来。 令其请转法轮。 佛赞其譬如百年闇室。 一灯能破。 次有法自在王菩萨。 广赞如来境界不可思议。 叹惜众生舍大喜小。 会中三十亿那由他百千万亿天人。 发无上心。 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第二。 佛放白毫光明。 入陀罗尼自在王菩萨顶。 菩萨化大宝葢以覆如来。 偈赞问法。 佛答菩萨有四璎珞庄严。 一戒璎珞庄严。 二三昧璎珞庄严。 三智慧璎珞庄严。 四陀罗尼璎珞庄严。 一一各有增一至十等事。 次明有八光明能坏诸闇。 净菩萨行。 一念光。 二意光。 三行光。 四法光。 五智光。 六实光。 七神通光。 八无碍智光。 一一光复各八种。 次明修~p 318-319习大悲有十六事。 一坏妄见。 二坏四倒。 三破憍慢。 四坏五葢。 五拔沉没。 六断七慢。 七断恶道。 八断系缚。 九断恶友。 十施智慧。 十一施因缘智。 十二断所见。 十三断三有。 十四坏魔网。 十五示乐因。 十六开涅槃门。 次明修三十二善业。 坏众生三十二恶业。 一智慧。 二上解欲。 三法自在。 四正命。 五正见。 六不放逸。 七坏粗犷。 八一切施。 九净戒。 十忍。 十一进。 十二定。 十三智。 十四正义。 十五坏世行。 十六断烦恼。 十七除我见。 十八调诸根。 十九坏邪说。 二十知恩。 二十一坏增上慢。 二十二善口语。 二十三知足。 二十四恭敬父母师长。 二十五修七财。 二十六身念处。 二十七燃慧灯。 二十八出离道。 二十九舍左道。 三十舍爱著。 三十一信三宝。 三十二修六念。 次广答如来十六大悲。 非诸声闻菩萨所及。 引古栴檀窟佛。 度非非想天一人。 入定八万四千大劫。 待其下生与授记已。 方般涅槃。 次复明如来三十二业。 卽是十力。 四无所畏。 及十八不共法。 于是如来顾问大众。 谁能守护如是供具。 及此宝坊。 令不毁损。 待弥勒成佛十六年后。 供养彼佛。 及贤劫中五百如来。 尔时诸法神通自在王菩萨。 卽承当之。 有一~p 320-321神通魔王。 问其安置何器。 菩萨令其谛观我身。 见其脐中有水王光世界。 佛号宝优鉢罗。 坐大宝山。 宣说正法。 魔王卽发大菩提心。 誓不退转。 次陀罗尼自在王菩萨。 答师子幢菩萨。 广说八陀罗尼。 所谓净声光明陀罗尼。 无尽器陀罗尼。 无量际陀罗尼。 大海陀罗尼。 莲华陀罗尼。 入无碍门陀罗尼。 四无碍智陀罗尼。 佛庄严璎珞陀罗尼。 佛赞印之。 幷说其曾于过去净光明佛时。 名为光顶菩萨。 问佛宝炬陀罗尼义。 闻已。 卽得。 故今能说。 次有慧聚菩萨。 请问得已不失之故。 佛广答以安住慧根。 造作慧业。 大地震动。 次有具足四无碍智菩萨。 请问以何因缘。 名为慧聚。 佛说过去功德佛藏时。 曾为念意菩萨。 不起于座。 答佛所问百亿事义。 大众获益。 故得此名。 次乃付嘱流通。 宝女品第三。 世尊故在大宝坊中。 有宝女手持白真珠贯。 随诚言力。 徧著佛及诸菩萨顶。 众叹稀有。 佛述成之。 女问实语。 法语。 义语。 毗尼语义。 佛具答之。 十千菩萨得无生忍。 女为舍利弗说三十二菩萨宝心。 悉无声闻辟支佛心。 又为说四无碍智。 舍利弗问其夙因。 佛说过去分别见佛时。 曾为轮王。 供佛发心。 久已离男~p 322-323女身。 今以方便示女身耳。 宝女请问十力世尊。 是卽是离。 又何故说十。 非一非百。 佛说非卽非离。 能说十事。 故名十力。 虽说十力。 一具无量。 为流布故。 说言十力。 因广说十力。 无畏。 十八不共。 皆从菩萨修行所得。 又答三十二相业因。 地动获益。 次答修行法行问。 次宝女为舍利弗说不退印。 地动获益。 佛又答宝女大乘问。 次说三十二障碍事。 三十二速得大乘事。 结益嘱持。 不眴菩萨品第四。 东方普贤佛所。 不眴菩萨来供养佛。 赞叹问法。 佛为说一切法自在三昧。 次明具足一至十法。 能得三昧。 大众获益。 次不眴为舍利弗说无住义。 无生忍义。 佛赞印之。 因说得心自在。 卽能得法自在三昧。 次为舍利弗说不眴夙因。 乃于过去自在王佛时。 名为法语比丘。 久修久证此妙三昧。 不眴又为舍利弗说梵行法。 大众获益。 付嘱流通。 海慧菩萨品第五。 大水盈满。 出生无量芬陀利华。 大众各自见在华上。 华出大光。 弥勒问何因缘。 佛言。 下方宝庄严土。 海智神通佛所。 有海慧菩萨。 欲来听法故。 海慧卽来。 先入三昧。 令此大众得见彼土。 次偈赞佛。 请问净印三昧。 佛为具说菩提心宝。 三押不坏。 具~p 324-325足六度。 次说穿菩提心。 次说三昧根本。 所谓三业随智。 复有十净。 具三十法。 得八不共。 次明远离滓浊。 破坏四魔。 次为舍利弗说师子初产。 小火烧薪等喻。 复为海慧说过去勤精进佛。 示坚固庄严菩萨四法。 一者发心。 二者作心。 三者观心。 四者如法住。 旣广释已。 菩萨奉持。 勤行精进。 今成世尊。 次有修悲梵天请问海慧。 何名佛法。 答以一切法卽是佛法。 无有二相。 菩萨有八种力。 闻深佛法。 不生怖畏。 佛赞印之。 兼明能护正法。 有四四摄。 次有功德宝光菩萨问护法义。 佛举过去大智声力如来。 答法护菩萨所问护法之义。 兼以付之山王等十九菩萨。 各言能护。 文殊师利言其悉是谬语。 以世尊不得一法故。 佛赞印之。 文殊又说持经有十利益。 大众发心。 地动出光。 海慧复问世尊何法摄取大乘。 佛答以百种一法。 百三十种二法。 五十六种三法。 及障碍大乘三十七种四法。 众又获益。 大地震动。 天人赞善。 佛复偈叹大乘功德。 又为海慧广说门句。 法句。 及金刚句。 于是十方菩萨。 兴供偈赞。 慧聚菩萨申明佛出世义。 佛举然灯授记时。 七种三净。 以印成之。 海慧复问菩萨发何等愿。 佛答以如~p 326-327本发愿。 及说种种方便智慧。 次说过去无边光佛。 为净声轮王说八种四法。 王悟无生。 出家修道。 佛又为说出家二十四益。 幷示以当净自界。 净声如法观已。 卽得神通辨才。 彼时净声。 卽今海慧。 次又为说如法而说。 如说而住之义。 引古师子舍身救二猴子之事为证。 次有二十一菩萨各说如法住义。 海慧复广明魔业。 佛广说坏魔业道。 波旬庄严四兵。 来趣宝坊。 海慧以神通力。 持置东方破疑净光佛国。 令发大菩提心。 又令此彼两国。 互得相见。 互得大益。 佛复说咒四章。 付嘱流通。 虚空藏菩萨所问品第六。 婆伽婆游妙宝庄严堂上。 与比丘六百万。 菩萨不可说人俱。 世尊分别大法方便。 于时大千世界。 忽皆不见。 唯见微妙宝台。 及见高师子座。 舍利弗请问因缘。 佛言东方一宝庄严佛所。 有虚空藏菩萨。 欲来至此。 菩萨寻与十二亿众俱来。 供养赞叹。 宝台震动。 乃问云何行六度与虚空等。 凡三十问。 佛一一答之。 于六度中。 一一各有四法成就。 又有八法能净。 于六念中。 详明念佛三身。 及念天差别。 于陀罗尼中。 具明三十二修。 于二十四辩。 具明二十四种修因。 旣答释竟。 大众获益。 速~p 328-329辩菩萨问何因缘。 名虚空藏。 佛言过去普光明王佛时。 曾为师子进菩萨。 入定雨宝。 卽获此名。 于是众会渴仰。 欲见神力。 遂承佛命。 入称一切众生意三昧。 雨法及财。 大众获益。 又以神力。 释生疑菩萨之疑。 佛又述久远过去净一切愿威德胜王佛时。 曾为众天灌顶轮王。 已得不退菩提心三昧。 生疑因请虚空藏说三昧行业。 虚空藏答八万四千诸三昧门。 略举八十三名。 次舍利弗问生疑名。 生疑自答释之。 虚空藏复请佛说诸菩萨大誓庄严。 及道庄严。 次有宝德菩萨问虚空藏修出世圣道之义。 及入于涅槃。 行菩萨行之义。 众又获益。 如来赞印。 虚空藏乃推功于佛力。 宝德问其意旨。 仍答释之。 次又答阿难问。 于是五百声闻。 各脱郁多罗僧。 供虚空藏。 虚空藏卽遣此衣至东方袈娑幢世界。 山王佛所。 施作佛事。 次有光明庄严梵天。 雨花作乐供养。 请问菩萨善根资粮。 及出要智方便。 佛广答之。 天叹稀有。 谓能以四句义。 总说一切菩萨行。 虚空藏语梵天言。 一句亦能总摄一切佛法。 谓离欲句。 空句等。 略举十四一句。 一一皆能总摄佛法。 如佛法。 一切法亦然。 以是等句。 皆非句故。 一切佛~p 330-331法非句。 假名为句。 次有宝手菩萨。 请问何谓安一切佛法根本。 虚空藏答以住菩提心。 次以二法摄菩提心。 次以四法摄二。 八法摄四。 十六摄八。 三十二摄十六。 六十四摄三十二。 百二十八摄六十四。 宝手赞叹兴供。 波旬化作长者。 与佛问答。 佛勅十六菩萨。 各说过魔界行。 波旬兴供。 虚空藏说咒。 魔子亦勉强发心。 佛为悬授记莂。 申越长者疑悔尽除。 六十八亿菩萨发愿持经。 佛为较量功德。 幷说咒术。 四王帝释亦各说咒。 梵王。 弥勒。 阿难。 及功德庄严菩萨。 皆悉受持。 佛与十方诸佛。 同放大光嘱累。 无言菩萨品第七。 王舍城师子将军生一子。 空中有天诫之。 八岁不言。 今以佛力。 同其父母亲属。 共到宝坊。 现大神通。 说偈赞佛。 大众获益。 兴供。 将欲问佛。 先与舍利弗互相问答。 次问闻声。 及善思惟。 生于正见。 佛广答之。 无言复答舍利弗问得正见义。 次乃问信。 进。 念。 慧。 四力。 佛广答之。 众会得益。 无言次答莲华菩萨倒见如见义。 及菩萨义。 佛赞其得慧灯三昧。 因卽广明能摄六万诸三昧门。 譬如日出。 能为四事。 又如宝珠。 亦如虚空。 亦为一切法顶。 众又得益。 动地兴供。 次于世尊脐中。 出一~p 332-333金刚脐菩萨。 传东方慧桥如来命。 问安听法。 及六万亿菩萨皆在佛身内坐听法。 次从一毛孔出。 礼佛却坐。 金刚脐复与无言问答。 显发无性。 无声。 法界无二。 深义。 无言复入金刚三昧。 令此世界悉为金刚。 金刚脐尽其神力。 不能破一微尘。 次明有四四法能得金刚三昧。 无言次为同来眷属说四十事庄严菩提之心。 十法常得亲近诸佛菩萨。 父及眷属。 得柔顺忍。 佛乃付嘱受持。 不可说菩萨品第八。 世尊故在大宝坊中。 不可说菩萨赞佛。 入定问说大事。 地动兴供。 众获大益。 又卽演说不诳如来之义。 无畏菩萨因问云何名诳如来。 不可说分别答之。 兼明无出之出。 名佛出世。 佛赞印已。 无畏问谁当信者。 宝女遂与广相问答。 次为舍利弗广说譬喻。 明声闻与如来。 于无差别法界中而有差别。 又答无畏调伏问。 报恩问。 谓三十二业名菩提行。 此能报恩。 二人必死不治。 谓声闻缘觉。 无畏以衣供养。 宝女不受。 复作种种问答。 次有胜意天子问说与不说之义。 不可说化作比丘证信。 复与胜意种种问答。 亦与舍利弗种种问答。 舍利弗深赞印之。 佛亦赞舍利弗。 不可说复与佛问难得受记~p 334-335义。 八千菩萨得无生忍。 升空说偈。 魔王化作比丘而来。 不可说以神通力。 令其忏悔。 为说十六种法。 发菩提心。 又说三十二法。 向菩提心。 又请世尊说不可说六波罗密。 魔王欢喜。 大众发心。 宝幢分魔苦品第一。 世尊在宝坊中。 重述初成道时。 优波提舍。 及拘律陀。 遇见马宿比丘。 闻法见谛。 魔不能扰之事。 往古品第二。 仍述魔众发心问法。 答以四法。 不近恶友。 速得菩提。 于是地意菩萨请问不可说义可觉知否。 佛言不可说智。 卽一切智。 因反问以佛智。 十五菩萨各各答已。 乐欲菩萨复与文殊问答。 佛赞印之。 魔众得无生忍。 大会获益。 佛为说过去业。 谓往古香功德佛。 说宝幢陀罗尼门。 华目比丘。 化无量众。 善行大臣。 发恶誓愿。 华目今成世尊。 善行今为波旬。 还得受记。 魔调伏品第三。 魔尽其力。 欲害于佛。 舍利弗目犍连富楼那须菩提入城四门。 各调五百魔子。 佛现莲华。 说偈远闻。 魔被五缚。 诈心归依。 七走不脱。 至心听法。 三昧神足品第四。 佛欲入城。 诸天竞阻。 佛以大声慰之。 心游首楞严定。 令诸众生各见所事之像。 光味仙人。 与五百弟子。 闻佛说偈。 皆得宝幢三~p 336-337昧。 赞佛得记。 相品第五。 佛入三昧。 令王舍城有十二门。 门一如来。 诸魔天神。 各兴供养。 于香花中。 说偈周闻。 佛又入佛庄严珞璎三昧。 令界清净。 十方云集。 说偈普益。 次登光味所造宝梯。 坐莲华上。 劝发波旬。 生欢喜心。 波旬吐恶歔佛。 佛变其气成须曼华。 徧供十方诸佛。 集十方佛。 及诸菩萨。 陀罗尼品第六。 十方诸佛同声说大集金刚法心因缘自在陀罗尼。 月光童子菩萨亦说神咒。 菩提自在梵王正语梵天。 皆现女身说咒。 佛又说咒以加护之。 护品第七。 善系意菩萨变现八万四千色身。 调伏众生。 佛与授记。 授记品第八。 庄严华魔王。 誓以女身广度众生。 说咒护法。 吉意菩萨述其本事。 佛皆与记。 悲品第九。 十方诸佛。 为庄严华及吉意二大菩萨说咒。 二人受持。 佛复劝谕波旬发心。 波旬不发。 护法品第十。 佛以正法。 付嘱国王诸天。 各发弘愿。 四天王护法品第十一。 梵王帝释四王各说一咒。 疑心菩萨问魔悉来集否。 佛言都集。 又问有信心否。 佛言皆有信心。 唯除波旬眷属千人。 当来破坏三宝。 至法灭时。 乃得信心。 亦当成佛。 次有太白魔天说咒动地。 护持佛法。 旷~p 338-339野鬼品第十二。 五百菩萨以大愿力。 现鬼畜身。 调伏鬼畜。 说二神咒。 还本品第十三。 十方诸佛欲还本界。 动地雨花。 月香如来答梵天问。 成就十法。 能护正法。 虚空目分声闻品第一。 世尊故在大宝坊中。 诸声闻等犹生大慢。 不得四果。 佛举瞻婆华鬘。 发大誓愿。 出生四宝。 宝出大光。 掷之虚空。 鬘中说偈。 众悉来集。 佛为宣说杂四真谛。 华鬘徧往四方佛上。 南方金刚光明功德如来。 遣金刚山童子说法目陀罗尼来赠。 西方智幢如来。 遣胜幢童子说净目陀罗尼来赠。 北方发光明功德如来。 遣胜意童子说光目陀罗尼来赠。 东方宝葢光明功德如来。 遣虚空声童子说圣目陀罗尼来赠。 四童子变此世界令净。 与大众来。 供养偈赞。 各传佛命。 地动龙集。 正语天女说咒护法。 佛为憍陈如广说法行。 具明阿那般那。 乃至八忍八智。 亦说灭后六部差别。 亦说奢摩他。 毗婆舍那。 四念处。 三解脱。 四禅。 四定。 及出世定。 是名法目陀罗尼。 与金刚山所持来者无异。 说是法已。 舍利弗目犍连等。 皆得四果。 世间目品第二。 佛放白毫相光。 照十方土。 人天毕集。 频~p 340-341婆娑罗请问十二月相。 佛说雪山仙人共虎行欲。 生十二子。 父母亡后。 归依梵天。 至十二年。 感天与愿。 (佛说相法悉不译出)弥勒品第三。 弥勒心念说偈问佛。 佛为广说十二因缘。 是名净目陀罗尼也。 四无量心品第四。 频婆娑罗王问供养修四无量菩萨。 得几所福。 佛言。 具八事。 无八怖。 具足八大丈夫。 次有净光菩萨。 与无胜菩萨。 互相问答。 众会获益。 净目品第五。 无胜意童子请问慈无量心。 相体因缘果报。 佛入调伏众生无所畏惧三昧。 放肉髻光。 照无边界。 说偈。 众生悉集宝坊。 佛为说三种慈。 幷说修相。 明星天子问慈心果。 佛具答之。 天子于诸禅定。 出入自在。 说咒利生。 佛因为说十二菩萨现为畜生。 调伏众生。 居阎浮外四方海中。 每方各三。 (东。 蛇马羊。 西。 猪鼠牛。 南。 猴鸡犬。 北。 师子兔龙。 卽今十二生肖也。)幷说求见咒法。 圣目品第六。 明星菩萨问修悲法。 佛言。 当观八苦。 明星得无生忍。 众获多益。 次说修喜。 修舍。 辟支佛乘品第七。 无胜意问缘觉乘人所修慈。 悲。 喜。 舍。 佛答以修法缘慈等。 圣目无碍智品第八。 虚空声童子请问无缘梵行。 佛入虚空幢三昧。 面门放光。 照十方界。 大声集众。 乃演说之。 大众获益。 护~p 342-343法品第九。 文殊等九万二千亿童子。 请佛愿力加持法门。 佛言。 四方四佛。 先已有愿。 今以此法付嘱天龙鬼神。 十方菩萨请佛制戒。 佛言止止。 佛自知时。 次问频婆娑罗国法。 随制四重。 及嘱护佛法者。 应摈治不如法恶比丘。 大众还品第十。 佛复安慰诸天。 一切众生各发愿。 宝髻菩萨品第十一。 东方净住佛国。 宝髻菩萨。 与八千菩萨。 赉妙宝葢。 覆千世界。 来供养佛。 赞声徧满大千。 请问净行法印。 佛答以十分之一。 谓一者波罗密行。 二者助菩提行。 三者神通行。 四者调众生行。 幷说过去一切众生乐念如来亦说此法。 时有宝聚菩萨。 复问庄严自身。 庄严菩提树法。 彼佛答以不放逸法。 其时宝聚。 卽今宝聚。 次又说四种四法。 调伏众生。 及说过去广光明佛时。 净精进菩萨。 调伏财功德婆罗门事。 宝髻卽解髻珠供佛。 佛与授记。 日密分护法品第一。 世尊故在大宝坊中。 莲华光功德大梵菩萨。 请说清净法聚。 佛令菩萨各入禅定放光。 十方云集。 佛示生身。 法身。 二种供养。 次明破戒受施。 现在未来各四恶果。 又明未来恶王侵夺法师物者。 现得二十种恶。 舍身堕大地狱。 备~p 344-345历鬼畜。 能护法者。 功德甚大。 陀罗尼品第二。 东方五功德佛。 遣日密菩萨。 持真陀罗尼。 及莲华陀罗尼来。 南方山王佛。 遣香像王菩萨。 持随空三昧陀罗尼。 及大行陀罗尼来。 西方高贵德王佛。 遣光密功德菩萨。 持断业陀罗尼。 亦名随无愿。 及大神良咒来。 北方德华密佛。 遣虚空密菩萨。 持净陀罗尼来。 分别说欲品第三。 日密偈赞传欲。 佛语舍利弗。 受持是陀罗尼。 分别品第四。 四大菩萨各各入定放光。 憍陈如请问爱。 与士夫。 行于生死。 佛为分别广说如实陀罗尼。 众得大益。 重问莲华陀罗尼。 佛不许说。 次问如空空行陀罗尼。 佛为说之。 众又得益。 次问随无愿陀罗尼。 佛为说之。 众亦得益。 次问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食不净想。 佛为说之。 亦卽是随无愿陀罗尼。 众又得益。 舍利弗次问净陀罗尼。 佛说破四倒法。 众又大益。 不思议大通品第五。 频婆娑罗王请问佛光。 佛勅四众各入三昧。 佛亦自入佛境界三昧。 一切世界。 悉入佛身。 一切众生。 获大利益。 波旬大苦。 命空树大臣。 往勅诸龙。 龙集大山。 皆失势力。 复有戒梯大臣。 先往佛所。 佛令忆本誓愿。 得如法忍。 龙受大苦。 归依光味大~p 346-347仙。 光味劝令归佛。 救龙品第六。 佛趋须弥山顶。 放光救龙王苦。 大声说诸法印。 所谓无常。 苦。 无我等。 文来未尽。 大哀经(八卷)周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卽前经初二品。 分作二十八品。 宝女所问经(四卷)发西晋月氏国沙门竺法护译卽前经宝女品第三。 分作十三品。 ○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十八卷今作九卷南澄北似)宋译经院沙门惟净共法护等译卽前经海慧菩萨品第五无言童子经(二卷)发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卽前经无言菩萨品第七宝星陀罗尼经(八卷)殷唐中天竺沙门波罗颇密多罗(此云智光)译卽前经宝幢分同本别译※大乘大方等日藏经(十卷)有隋乌苌国沙门那连提黎耶舍译~p 348-349卽大集日密分。 而详明。 护持正法品第一。 陀罗尼品第二。 菩萨使品第三。 佛勅耶舍持日眼莲华陀罗尼。 憍陈如持无尽根陀罗尼。 舍利弗持智慧依止陀罗尼。 目犍连持恶心者生欢喜心。 诸不信者悉皆惽睡。 陀罗尼。 (卽分别说欲品。 而此详悉)。 定品第四。 恶业集品第五。 (此二品卽前日密分别品。)护持品第六。 (此品前经所无)佛现神通品第七。 (卽不思议大通品)魔王波旬星宿品第八。 (前缺略。 此详。)送使品第九。 光味仙为龙见佛。 念佛三昧品第十。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一。 (卽救龙品)三归济龙品第十二。 世尊从须弥顶下。 至佉罗低山。 说十种业。 来生龙中。 及为龙说种种夙因。 护塔品第十三。 佛以二十八大支提付嘱诸龙。 及夜叉竟。 又说大授记咒。 波旬闻已。 生欢喜心。 与诸眷属忏悔。 受三归依。 伽罗支魔子问眼色因缘等义。 佛为解释诸法性空。 众获大益。 大方等大集月藏经(十卷)虞高齐乌苌国沙门那连提黎耶舍译月幢神咒品第一。 佛在佉罗帝山。 与六百万比丘。 ~p 350-351无量无边菩萨俱。 说日藏经已。 西方现大花云。 云中现一半月。 广十由旬。 月中复现真金重阁讲堂。 堂中复现半月。 月中有千叶青莲。 世尊端坐说法。 光照大众头上。 皆现半月。 目连说偈问佛。 佛说月藏菩萨欲来。 月藏卽来。 说偈。 幷说神咒。 又忏谢来迟之过。 佛广赞其入禅功德。 具足六度。 魔王波旬诣佛所品第二。 魔宫诸物。 变半月形。 放光演偈。 击鼓集众。 鼓复说偈。 乃与眷属诈来归依。 兴诸供养。 佛为憍陈如偈说利养过失。 魔怀羞愧。 默坐听法。 诸阿修罗诣佛品第三。 波旬雨诸恶物于修罗宫。 修罗归佛。 佛以悲风光明三昧救之。 寻来见佛。 兴供偈赞。 本事品第四。 说佛于毗舍浮佛时。 为化八弟。 千年苦行。 彼八弟者。 卽今四阿修罗王。 波旬。 调达。 弥勒。 维摩。 第一义谛品第五。 月藏请问住阿兰若。 修第一义谛法。 佛言起大悲心。 弃舍爱取。 依四圣种。 不念四大五阴。 根。 尘。 识。 等。 以四无碍。 成熟众生。 满六度行。 如初日月。 乃至十五日月。 次问三昧何身。 何攀缘。 何想。 何相。 何性。 佛具答之。 次明随有第一义禅菩萨居处。 得十二种功德利益。 令魔得信乐品第六。 一切天人。 慈心视魔。 劝~p 352-353谏令发道心。 深信忏悔。 佛为说忍功德。 授波旬记。 波旬说咒护法。 一切鬼神集会品第七。 四王请佛分张付嘱一切天龙鬼神。 大会亦同劝请。 正辩大梵解旨。 命四王以焰赫铁轮。 四方遥掷。 摄诸鬼神。 同来佛所。 诸恶鬼神得敬信品第八。 佛为大会说十平等。 一众生平等。 二法平等。 三清净平等。 四布施平等。 五戒平等。 六忍平等。 七精进平等。 八禅平等。 九智平等。 十一切法清净平等。 罗刹王等自述夙业。 悔过获益。 诸天王护持品第九。 佛故问大梵天王已。 以四天下付嘱一切天龙鬼神。 如拘留孙等三佛无异。 诸魔得敬信品第十。 魔愿护持国界。 佛与授记。 重嘱一切天王。 提头赖吒天王护持品第十一。 日月天子寄愿护法。 佛赞许之。 幷勅天王护阎浮提东方第四分。 毗楼勒叉天王品第十二。 佛勅天王护阎浮提南方第四分。 毗楼博叉天王品第十三。 佛勅令护阎浮西方第四分。 毗沙门天王品第十四。 佛勅令护阎浮北方第四分。 咒轮护持品第十五。 佛为四王共说五咒。 初总。 次北。 次东。 次南。 次西。 忍辱品第十六。 罗睺阿修罗王等。 承佛付嘱。 说咒护法。 龙王嗔~p 354-355怒。 佛为说忍辱十种近果。 及五远果。 幷说不忍过患。 月藏又说大慈陀罗尼。 于是天龙修罗。 互相忏谢。 佛重以三宝事付嘱护持。 兼明打骂出家人者。 得罪无量。 大会兴供。 佛以神力加诸音声。 令演妙法。 入众会耳。 各得大益。 分布阎浮提品第十七。 佛以一切国土。 分布付嘱天龙鬼神。 各令护持。 及说息诸诤讼大陀罗尼。 星宿摄受品第十八。 复以诸国嘱付二十八宿。 七曜。 十二辰。 建立塔寺品第十九。 梵释四王举过去二十五塔为例。 请问如来现在未来几所塔寺。 令其护持。 佛笑放光。 照曜诸国。 各现多佛。 嘱令护持。 法灭尽品第二十。 月藏顾月灯说偈。 月灯以偈问佛。 佛偈答末法时事。 嘱诸菩萨护持。 咸皆默然。 唯弥勒等贤劫大士出语承当。 佛复说偈。 悬记法灭之事。 又说金刚坚固深密解脱味体陀罗尼句。 众得大益。 大兴妙供。 复说持经十种清净功德。 八种清净功德。 十三种清净功德。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十卷)陶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序品第一。 薄伽梵于佉罗帝耶山。 说月藏己。 南方~p 356-357云来。 雨诸供养。 演诸法声。 众会手中。 各各现如意珠。 雨宝放光。 见十方土。 又见身各地界增强。 坚重难举。 无垢生天帝释问佛。 佛为广叹地藏菩萨功德。 菩萨寻与无量眷属。 现声闻像。 来礼佛足。 赞叹供养。 佛又因好疑问菩萨问。 广述地藏无量功德。 众会兴供。 地藏转供世尊。 兼说神咒。 利益一切。 十轮品第二。 地藏问佛。 云何于五浊世能转佛轮。 佛答由本愿力。 成就十种佛轮。 能居此土。 卽十力也。 一一喻如转轮圣王。 无依行品第三。 天藏大梵请问禅。 诵。 营福。 三业为出为坠。 刹帝轮王为沈为升。 佛答二种十无依行。 随有一行。 不成三乘。 次明出家破戒。 犹能生人十种殊胜思惟。 不宜非理辱害。 次明五无间罪。 四根本罪。 谤三宝罪。 皆非佛之弟子。 宜极护持四根本戒。 次因优波离问。 具明举罪有十非法。 又十非人。 有五法举。 有七法灭。 次因地藏愿救末世。 为说末世有十恶轮。 谓国王宰官等。 护恶比丘。 恼害净众。 卽名为旃陀罗。 乃至破戒。 无戒。 不应辱害。 引古罗刹醉象敬重袈裟为证。 若能远离十恶轮者。 则得十法增长。 离三十过。 天藏乃说护国不退轮心神咒。 有依行品第四。 金~p 358-359刚藏菩萨问。 旣言破戒非佛弟子。 云何不许辱害。 又他经处处独赞大乘。 今经云何说三乘法。 悉皆不许隐没。 佛答十种有情。 难得人身。 复有十种无依行法差别。 有四种僧。 及四沙门。 是故破戒虽非佛子。 不应受供。 犹有圣贤幢相。 不得辱害。 三乘并是如来度生方便。 虽修大乘。 不得废二。 次示十有依行。 三乘所共。 复有十有依行。 独觉大乘所共。 次复广示大乘无尘垢行轮。 无取行轮。 随众生根。 说三乘法。 戒净慈悲。 安乐一切。 乃名大乘。 忏悔品第五。 众会闻法。 各忏先罪。 佛为说十种法。 能令菩萨获得无罪正路法忍。 谓不著五阴。 此世。 他世。 三界。 次明已得法忍。 许处王位。 或行十善。 或信三宝。 亦可为王。 否则决当堕落。 善业道品第六。 金刚藏问。 云何于三乘人法。 得无过失。 乃至菩提行愿。 心无厌足。 佛答。 十善业道。 卽菩萨十轮。 广说因果利益。 福田相品第七。 复明菩萨十财施大甲胄轮。 十法施大甲胄轮。 净戒大甲胄轮。 安忍大甲胄轮。 精进大甲胄轮。 静虑大甲胄轮。 般若。 及善巧方便。 大甲胄轮。 大慈大甲胄轮。 大悲大甲胄轮。 坚固大忍大甲胄轮。 故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 ~p 360-361-362获益嘱累品第八。 众各获益无量。 佛以此法付嘱虚空藏菩萨。 佛说大方广十轮经(八卷)唐北凉录失译人名前经同本。 而文缺略。 大集须弥藏经(二卷)唐高齐乌苌国沙门那连提黎耶舍共法智译声闻品第一。 功德天女请问禅波罗密。 佛为说出入息念。 次第得入四禅。 入三三昧。 满菩提分。 若国土中有此福田。 得十可爱乐法。 得十殊胜利益。 菩萨禅品第二。 复说菩萨不堕二乘定聚。 如实观察。 得一切法无语言空三昧。 犹如地藏菩萨。 自在出入。 利益众生。 灭非时风雨品第三。 功德天为地藏述其往昔誓愿。 及述过去因陀罗幢相王佛所。 授作世水宅心陀罗尼。 复求地藏起悲愍心。 地藏令其请佛演说水风摩尼宫陀罗尼。 说已。 大地震动。 地藏亦说磨刀大陀罗尼。 陀罗尼品第四。 佛告须弥藏龙仙菩萨。 令调恶龙。 龙仙说咒。 善住龙王广叹袈娑功德。 若有国王恼乱服袈娑者。 则致荒乱。 此非龙过。 然亦立誓说咒。 次诸龙王亦各立誓。 复说四咒。 乾闼婆仙亦说一咒。 地藏复说幢杖大陀罗尼。 无尽意复说幢葢摩尼愿眼大陀罗尼。 文殊亦说能惧尸利子利奴大陀罗尼。 观世音亦为弥勒说船华功德大陀罗尼。 帝释问佛。 何因何缘。 诸龙损坏世间资财。 佛答。 贪力。 嗔力。 二种因缘。 功德天以一斛器。 盛诸种子。 奉观世音。 观音说咒加护。 令其教化众生。 阅藏知津卷第四~p 363阅藏知津卷第五北天目沙门释智旭汇辑【大乘经藏方等部第二之四】虚空藏菩萨经(一卷)吊姚秦罽宾国沙门佛陀耶舍译佛住佉罗底翅山。 说破恶业障陀罗尼。 西方胜莲敷藏佛所。 虚空藏菩萨。 欲来供养。 先现如意宝珠。 照空大会。 唯存佛光。 除大菩萨。 余皆迷惑。 梵顶菩萨问佛。 佛说无断常法。 大众复见如故。 佛指西方。 广叹虚空藏功德。 大众渴仰。 虚空藏复以神力。 净~p 364-365此世界。 令众手中各有宝珠。 雨诸供具。 现大宝葢。 供养如来。 现宝莲华。 而坐其上。 弥勒致疑。 药王答释。 佛赞药王。 重叹虚空藏神力。 说求请咒。 弥勒问顶上妙珠之因。 佛具答之。 明其能除国王五根本罪。 亦除大臣五根本罪。 亦除声闻五根本罪。 亦除初心菩萨八根本罪。 亦满众生一切所求。 虚空藏次从座起。 跪问何以能于五浊施作佛事。 佛以虚空自性清净之义答之。 虚空藏卽说无尽降伏师子奋迅陀罗尼。 佛赞印其能灭重罪。 令生佛国。 △虚空孕菩萨经(二卷)吊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卽前经异出。 而小不同。 △虚空藏菩萨神咒经(十五纸)吊刘宋罽宾国沙门昙摩密多译亦卽前经同本。 而有缺略。 观虚空藏菩萨经(二纸)吊刘宋罽宾国沙门昙摩密多译佛住佉陀罗山。 优波离问。 欲治罪者。 云何作观。 佛言。 先依决定毗尼。 敬礼三十五佛。 次想此菩萨顶。 有如意珠。 若见此珠。 卽见天冠中现三十五佛。 珠~p 366-367中现十方佛。 或得除罪字印臂。 或闻空中唱罪灭。 便堪入僧。 或使知毗尼者得梦。 须更忏悔。 乃至八百日治厕。 再三七忏。 重与授戒。 无尽意菩萨经(四卷)罪刘宋枳园寺沙门释智严共宝云译佛游宝庄严堂。 说大集经。 东方大金色光。 照此世界。 出大莲华。 无尽意菩萨。 与六十亿眷属俱。 赞礼于佛。 舍利弗问所从来。 菩萨答以不来不去。 次复问佛。 佛答从不眴国普贤佛所来。 兼明彼诸净土菩萨。 唯修念佛三昧。 悟无生忍。 无尽意以三昧力。 令此众会得见彼土。 遥申礼供普贤如来。 亦令彼众得见此土。 遥申礼供。 舍利弗问。 谁字仁者为无尽意。 答言。 一切诸法不可尽故。 卽广说八十无尽法门。 所谓发心无尽。 净心无尽。 六种四行无尽。 心毕竟无尽。 六波罗密无尽。 大慈。 大悲。 大喜。 大舍。 无尽。 五通无尽。 四摄无尽。 四无碍智无尽。 四种依法无尽。 修习助道无尽。 (忏悔。 随喜。 劝请等)三十七品无尽。 定慧无尽。 总持辩才无尽。 撰集四法无尽。 (无常。 苦。 无我。 寂灭。)一道无尽。 方便无尽。 阿差末菩萨经(七卷)罪~p 368-369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与上经同本。 梵语阿差末。 此翻无尽意也。 佛说菩萨念佛三昧经(六卷﹚吊刘宋天竺沙门功德直共玄畅译序品第一。 佛住耆阇崛山。 净居天子于夜后分供佛。 请说念佛三昧。 佛默许之。 天子去后。 微笑謦欬。 声徧十方。 天人毕集。 佛出僧坊。 遥见宝地。 复更微笑。 不空见菩萨问知其故。 卽入三昧。 于彼宝地。 化作法座。 请佛往坐。 佛更动地。 出广长舌。 述彼净居天子请说念佛三昧。 不空见本事品第二。 过去宝肩佛时。 无量力王。 与二王子。 一名师子。 二名师子意。 同供养佛。 佛入涅槃。 师子投火说誓。 佛于火中复起。 作大利益。 然后灭度。 师子寻生梵天。 历侍普密王等诸佛。 无量力王。 卽今世尊。 师子意。 卽今弥勒。 师子。 卽不空见。 佛说此已。 还入僧坊静室。 右脇而卧。 神通品第三。 不空见以神通力。 庄严此界。 阿难徧问目连。 舍利。 迦叶。 满慈。 罗睺。 及须菩提。 各师子吼。 述己平日神通。 各言今非已作。 众会各获大益。 弥勒神通品第四。 弥勒入城乞食。 以一食供恒沙诸佛。 化彼长者发菩提心。 大地震动。 弥~p 370-371勒亦师子吼。 自说往因。 赞佛音声辩才品第五。 不空见从三昧起。 为众说佛音声辩才。 众会获益。 赞如来功德品第六。 不空见说佛德已。 心念如来降临众会。 佛以神力。 动地放光。 来至大会。 不空见复告阿难。 广叹佛德。 如来神力证正说品第七。 佛摩不空见顶。 印其所说。 不空见复说偈。 述其所见三世佛事。 不空见劝请品第八。 问法兴供。 述意请答。 赞三昧相品第九。 显示念佛三昧功能。 正观品第十。 先观五阴不实。 深生怖畏。 具足惭愧。 修行止观。 三空。 四念。 及以四等。 乃至十二头陀。 三十七品。 十善。 十力。 等法。 次复相续念佛十号。 相好。 六通。 五分。 等法。 又当续观卽蕴异蕴是如来耶。 六根四大。 亦复如是。 又观无上菩提。 不以身得。 不以心得。 不离身心。 得无上道。 次明离我见法。 放光授记。 微密王品第十一。 不空见问舍无惭愧得三昧法。 佛述过去明相佛时。 胜微密王闻法出家秉二二法。 修此念佛三昧已。 成莲华上佛。 三法品第十二。 不贪。 不嗔。 不痴。 观一切法无常。 苦。 无我。 供佛。 劝人供。 发愿。 赞佛德。 赞相好。 发愿随喜。 三世佛所。 求念佛三昧。 劝持品第十三。 说过去宝~p 372-373胜光佛灭后。 树王比丘流通此三昧宝王。 有帝幢天转轮王。 梦中闻此三昧。 出家修学。 成高行佛。 是故得闻此三昧者。 决定成佛。 诸菩萨本行品第十四。 九万百千亿那由他菩萨发心持说修行。 佛笑印之。 正念品第十五。 佛说正念诸法实相。 是名念佛。 菩萨闻已。 得无生忍。 安住三昧。 皆见十方恒沙诸佛。 大众奉持品第十六。 菩萨天人兴供。 佛重现瑞赞持。 ※佛说大方等大集菩萨念佛三昧经(十卷)民隋南天竺沙门达磨笈多译与上经同。 而文周足。 正观品分为三。 于十号相好下。 名思惟三昧品第十一。 于放光授记。 名示现微笑品第十二。 神通品第十三。 卽微密王品。 修习三昧品第十四。 卽三法。 劝持。 两品。 但缺正念。 奉持。 两品。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五卷开元录云亦名拔陀经南伐北罪)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共笈多等译思惟品第一。 佛在王城竹园。 放光集众。 贤护问法。 佛赞其德。 为说思惟诸佛现前三昧。 (卽般舟三昧也)先说具诸方便功德。 次说如闻阿弥陀佛在西方。 便依~p 374-375所闻。 系念思惟。 观察不已。 了了分明。 终获见之。 如梦所见。 无物能障。 未得天眼。 能见彼佛。 亦无天耳。 闻彼法音。 如有三人。 各念淫女。 梦与从事。 寤已。 来诣贤护。 贤护为彼方便说法。 住不退转。 得菩提记。 念佛三昧。 亦复如是。 又昔须波日佛时。 有饥人梦得饱食。 寤已还饥。 因思诸法皆空如梦。 悟无生忍。 如是随佛方所。 卽向彼方至心顶礼。 渴仰欲见。 专精思惟色相。 亦卽作彼虚空之想。 住正思惟。 得见彼佛光明清彻。 如净琉璃。 其形端正。 如真金柱。 三昧行品第二。 具四四法。 得成三昧。 见佛品第三。 敬师如佛。 精勤修学。 则见十方各多多佛。 不假作意。 自然现前。 正信品第四。 当应勇猛发勤精进莫如海船。 未到先破。 莫如愚人。 嫌赤栴檀。 莫如痴人。 毁摩尼宝。 因卽较量持经功德。 受持品第五。 能受持者。 已于无边佛所。 种诸善根。 一切功德。 不能格量。 观察品第六。 一心思惟佛坐说法。 相好殊特。 乐观无厌。 见如来已。 当先咨问不见顶相。 次第徧观诸相。 皆令明了。 愿我未来得具妙相。 得清净戒。 具足威仪。 定慧解脱等亦尔。 复更思惟。 菩提为身得耶。 为心得耶。 身如草石。 心不可见。 菩提~p 376-377无色。 亦不可见。 无漏无为。 无有以色证色。 以心证心。 无有证知。 亦非无证。 以如来身心。 皆无漏故。 五阴五分。 及所说法。 亦无漏故。 如是观一切法。 则入寂定。 无有分别。 非无分别。 何以故。 定有分别。 卽是一边。 定无分别。 复为一边。 如是观察知如来时。 不可执著。 戒行具足品第七。 出家应护十支戒行。 (一清净。 二不缺。 三不染。 四不污。 五不浊。 六不著。 七不动。 八不被诃。 九智所赞。 十圣爱敬是也。)在家应修布施。 三归。 五戒。 八斋。 乃堪行此三昧。 次记此经行世时节。 多人发愿。 末世弘持。 佛为授记。 称赞功德品第八。 具四法。 得三昧现前。 获五功德。 饶益品第九。 过去无畏王佛时。 须达多长者子持此三昧。 成然灯佛。 欲成此三昧王。 当勤观察彼四念处。 具足五法品第十。 贤护请佛设供。 随佛入园。 复问几法能证三昧。 佛答六种五法。 授记品第十一。 然灯佛时。 闻此三昧。 卽证三昧。 得菩提记。 甚深品第十二。 观五阴不取著。 观念处不分别。 一切法中无障碍。 成就三昧。 卽得覩见阿僧只佛。 闻法受持。 十法八法品第十三。 具十法为他解斯三昧。 当得八事。 不共功德品第十四。 当成十八不共法。 当受如来十力。 随喜功德品第十~p 378-379五。 四种随喜(随过去。 随当来。 随现在。 随三世。)功德。 不可格量。 昔师子意佛时。 梵德轮王随喜功德已。 成坚固精进佛。 是故十由旬内。 应往听受。 尽寿应随法师不离。 觉寤品第十六。 昔萨遮那摩佛后。 和轮比丘说是三昧。 佛为国王。 梦中闻告。 寤遂出家。 承事法师三万六千岁。 魔障竟不得闻。 汝等当应急疾听受。 事师不懈。 嘱累品第十七。 ※般舟三昧经(三卷一名十方现在佛悉现在前立经)伐后汉月支国沙门支娄迦谶译卽前经先出。 而文古涩。 拔陂菩萨经(一卷南伐北罪)后汉录失译人名亦卽前经。 文来未全。 梵语拔陂。 此翻贤护。 自在王菩萨经(二卷)发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佛在给孤独园。 与二万比丘。 一万菩萨俱。 自在王问自在法。 佛答戒自在。 五神通自在。 阴智。 性智。 入智。 因缘智。 谛智。 自在。 无碍慧自在。 及说菩萨十力。 四无所畏。 十八不共法。 ※奋迅王问经(二卷)发~p 380-381元魏中天竺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等译与上同本大集譬喻王经(二卷)周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等译为奢利弗。 以诸譬喻。 说菩萨二乘智慧功德差别。 劝人发心。 回向菩提。 亲近善友。 佛说大集会正法经(五卷北作四卷南渊北凊)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佛在鹫峰山中。 普勇菩萨请问。 佛为说闻大集会正法者。 功德甚大。 次有折伏尼犍事。 普勇隐身往十方刹诸事。 又为药王军菩萨。 分别久生初生二义。 僧伽吒经(四卷北作三卷南可北羊)元魏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译与上同本先出。 旧人不察。 收入密部。 月灯三昧经(十一卷北作十卷一名大方等大集月灯经)女高齐乌苌国沙门那连提黎耶舍译佛在灵山。 月光童子问法。 佛答一法速得菩提。 谓于众生起平等心。 救护心。 无碍心。 无毒心。 证得诸法体性平等无戏论三昧。 从彼三昧。 成就二十一~p 382-383种十法。 得种种美名。 说已。 大众获益。 次说三昧四十义。 次说古声德佛事。 次明于此三昧最初所行。 以大悲心为首。 次明应知入三忍法。 次说古无所有起佛事。 于是月光请佛及僧。 佛诣其家受供养已。 月光默念。 作偈问法。 佛告以一法相应。 速成菩提。 谓如实了知一切法体性离相无相。 次明应修习显示三昧智。 月光偈赞佛德。 佛亦偈答授记。 乃还灵山。 童子随来。 更问法要。 佛言。 成就四法。 能速得此三昧。 若如说行。 得四功德。 应善巧知于不思议佛法。 应咨请。 应深信。 应求。 应闻。 而不怖。 次加持乾闼乐音。 宣此不思议法。 次明应知色身。 及以法身。 次明七十四种四不可思议。 次明应成善巧方便。 所谓随喜他善。 次明应住不放逸行。 次明六度。 多闻。 法施。 住空。 宴坐。 空闲。 乞食。 各得十利。 亦得见佛藏。 得闻法藏。 得智藏。 得三世智慧藏。 谓得五通。 次明应修神通本业。 谓摄一切善法。 而不取著。 次又明古声德佛时事。 次明欲求三昧。 应修法施财施。 四种回向而回向之。 应奉事持戒持三昧人。 乃至以身分血肉除其病患。 因说往昔血肉供法师事。 次有阿难问苦行事。 佛说古善华月法师因缘。 ~p 384-385(己上皆属初品。 元无初品之名。)忏悔品第二。 明古勇健得王。 嗔心杀善华月法师。 后极悔过。 犹堕三涂。 从三涂出。 今成世尊。 校量功德品第三。 赞叹品第四。 弥勒说偈。 本因品第五。 先偈说古众自在佛事。 次劝修身戒。 清净身业。 清净身行。 口戒。 意戒。 各具一切佛功德法。 次释初品中美名。 凡三百句。 是为大方等大集一切诸佛说月灯正行。 一切诸法体性平等无戏论三昧。 月灯三昧经(半卷)慕刘宋沙门释先公译卽上经中六度等各十功德占察善恶业报经(二卷出六根聚经中南诗北景)隋外国沙门菩提登译婆伽婆住耆阇崛山。 示广博严净无碍道场。 说甚深根聚法门。 坚净信菩萨。 为末世众生请问方便。 佛令转问地藏菩萨。 地藏为示三种轮相。 占察三世善恶业报。 兼示忏悔之法。 次示一实境界。 二种观道。 及示善巧说法。 安慰怯弱。 离相违过。 此诚末世救病神丹。 不可不急流通。 僭述玄疏。 及行法。 以公同志。 ~p 386-387佛说佛名经(十二卷)已长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译佛在只园。 无问自说。 共计佛菩萨及辟支佛名。 一万一千九十三尊。 佛说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八卷北作五卷南信北长)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共笈多译共四千七百零四佛。 及多神咒。 三劫三千诸佛名经(三卷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长开元拾遗附梁录先五十三佛。 次庄严劫。 贤劫。 星宿劫。 各千佛。 千佛因缘经(一卷)维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佛在耆阇崛山。 与五千比丘。 八万四千菩萨俱。 是诸菩萨。 各各自说过去因缘。 声徧大千。 天龙八部皆悉集会。 世尊从石室出。 入大众中。 跋陀波罗菩萨敷座。 诸菩萨等璎珞供佛。 请问千佛过去因缘。 佛为说种种往因。 经来未尽。 贤劫经(十卷亦名颰陀劫三昧经。 晋曰贤劫定意。)恃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p 388-389问三昧品第一。 喜王菩萨请问。 佛答以了诸法本三昧。 成就二千一百诸度无极事。 致八万四千诸三昧门。 诸总持门。 行品第二。 四事品第三。 明行四种四事。 得此三昧。 法师品第四。 法供养品第五。 诸度无极品第六。 喜王与佛从三昧起。 更请问法。 佛乃唱二千一百度无极名。 习行品第七。 无际品第八。 闻持品第九。 神通品第十。 三十二相品第十一。 顺时品第十二。 三十七品第十三。 寂度品第十四。 十种力品第十五。 四无所畏品第十六。 十八不共法品第十七。 方便品第十八。 八等品第十九。 已上共十三品。 皆细释诸度无极。 各有六事。 千佛名号品第二十。 千佛兴立品第二十一。 明国土。 光明。 父母。 子。 侍。 弟子。 寿命。 法住。 各各不同。 千佛发意品第二十二。 明最初发心因缘。 叹古品第二十三。 嘱累品第二十四。 称扬诸佛功德经(三卷亦名集诸佛华南罔北靡)元魏西域沙门吉迦夜共昙曜译佛在灵山。 为舍利弗。 及弥勒。 迦叶。 说诸佛名号功德。 东五十三。 南三十八。 西三。 北六。 上二十七。 与百七十佛名略同。 ~p 390-391百佛名经(六纸欠南忘北信)隋乌苌国沙门那连提黎耶舍译舍利弗问。 佛唱百名。 勅令夜三。 昼三。 各诵一徧。 佛说大乘大方广佛冠经(上下合卷南松北凊)宋中印土沙门法护等译佛在鹫峰。 告大迦叶。 东方定手最上吉祥如来。 离麈步菩萨。 莲华最上吉祥如来。 莲华手菩萨。 日轮光明最胜吉祥如来。 日光明菩萨。 一宝盖最上如来。 定最上吉祥如来。 宝轮光明高胜吉祥王如来。 南方无边步迹如来。 无边香最上王如来。 宝上如来。 西方大光明照如来。 北方宝开花普耀吉祥如来。 东方宝藏如来。 宝胜如来。 佛说十吉祥经(一纸余南贤北信)开元附秦录佛为离垢盖大士。 说东方十佛名号功德。 佛说八佛名号经(三纸半南才北知)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因舍利弗问。 为说东方八佛名号。 闻者得不退菩~p 392-393提善说称功德如来。 因陀罗相幢星王如来。 普光明功德庄严如来。 善斗战难降伏超越如来。 普功德明庄严如来。 无碍药树功德称如来。 步宝莲华如来。 宝华善住娑罗王如来。 佛说八吉祥神咒经(二纸半南效北知)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佛说八阳神咒经(二纸半南才北知)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佛说八吉祥经(二纸南才北知)萧梁扶南国沙门僧伽婆罗译三经并与前同本。 梁译缺舍利弗问。 佛说八部佛名经(二纸半南贤北信)元魏中天竺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佛为善作长者。 说东方八佛名功德。 佛说灭十方冥经(六纸)维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佛教面善悦童子。 念十方佛名。 以除恐惧。 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四纸半)维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为舍利弗说东方五佛。 南方二佛。 名号。 ~p 394-395大乘宝月童子问法经(四纸南尽北则)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佛在鹫峰。 频婆娑罗王子请问佛号功德。 佛以十方各一佛名答之。 幷出夙愿功德。 佛说宝网经(一卷南忘北彼)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佛游猕猴江边。 与六万比丘。 三十亿菩萨。 九十亿诸天。 九十九亿龙王。 及阿须伦王民众俱。 维耶离城宝网童子。 年始八岁。 梦兜率天人颂叹佛德。 启白父母。 见佛设供。 请问法要。 佛为称说六佛功德。 东方宝光月殿妙尊音王佛。 南方树根华王佛。 西方造王神通焰华佛。 北方月殿清净佛。 下方善寂月音王佛。 上方无数精进愿首佛。 佛说不思议功德诸佛所护念经(二卷出众经南长北信)南云阇那崛多译。 北云曹魏录。 失译人名。 共有千一百二十佛名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二卷)惟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善名称吉祥王佛八愿。 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佛八愿。 金色宝光妙行成就佛四愿。 无忧最~p 396-397胜吉祥佛四愿。 法海雷音佛四愿。 法海胜慧游戏神通佛四愿。 药师琉璃光佛十二愿。 金色宝光妙行成就佛。 有大力神咒。 药师琉璃光佛。 有大陀罗尼咒。 又因少智诸天。 心生疑念。 七佛同来此土。 说大神咒。 复有执金刚菩萨。 说二神咒。 余与流通本大同。 理应流通此本。 然亦不列八菩萨名。 ○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一卷前有序文)惟隋南天竺沙门达摩笈多译与灌顶第十二经同。 而无神咒。 及八菩萨名。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惟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此卽流通本也。 然亦无神咒。 及八菩萨名。 今之八菩萨名。 乃后人依灌顶第十二经添入。 今之神咒。 乃后人依七佛本愿经添入。 观佛三昧海经(十卷)量东晋迦维罗卫国沙门佛陀跋陀罗译六譬品第一。 佛住尼拘楼陀精舍。 僧自恣竟。 父王阅头檀。 姨母憍昙弥。 欲来见佛。 佛令徧集比丘菩萨。 及天龙八部等众。 父王为后世众生。 请问云何~p 398-399观佛身色相好光明。 佛入徧净色身三昧。 微笑放光。 说师子在胎喻。 栴檀生伊兰林中喻。 金翅鸟王心喻。 多勒果喻。 波利质多罗树喻。 阿修罗幻力喻。 皆喻念佛三昧。 序观地品第二。 言众生乐观佛相。 各有不同。 或顺或逆等。 观相品第三。 一明观如来顶。 二明观如来发。 三明观发际。 四明观白毫相。 从初生乃至成佛。 叙事最详。 五明观额广平正。 六明观眉。 七明观眼睫。 八明观耳。 九明观方颊车。 十明观师子欠。 十一观鼻。 十二观髭。 十三观唇。 十四观广长舌。 十五观颈相。 缺[分/瓦]骨满相。 胸臆卍字印相。 十六悉现具足身相。 大众所见。 各各不同。 其见如炭如墨等者。 由昔恶业。 各各殷重忏悔。 乃见好相。 十七明观放常光相。 十八明观眉间光明。 十九复明额广平正。 面上三轮。 发际等相。 二十复观鼻出光明。 二十一复观面门光明。 二十二复观耳出五光。 二十三复观颈出二光。 二十四复观缺骨满相光明。 二十五复观胸卍字相。 腋下摩尼珠。 皆放光明。 二十六观宝臂。 指缦。 掌轮。 各放光明。 二十七观脐相。 光照十方。 二十八因父王请。 现心内境。 观佛心品第四。 具明大慈悲心。 专缘地狱等罪~p 400-401苦众生。 幷广叙地狱苦事。 观四无量品第五。 使大众见佛心中。 有无数佛。 乘大宝船。 往来五道。 救苦众生。 大慈。 大悲。 大喜。 大舍。 观四威仪品第六。 行佛。 住佛。 坐佛。 卧佛也。 于中具明度老婢事。 上忉利天为母说法事。 伏旷野鬼将事。 降毒龙事。 降力士事。 观马王藏品第七。 明宫中为诸女所现相。 舍卫国度淫女所现相。 波罗柰国度淫女所现相。 伽耶城为尼犍所现相。 本行品第八。 先明念佛三昧。 能灭大罪。 次文殊菩萨。 十方十佛。 四方四佛。 财首菩萨。 释迦如来。 阿难尊者。 各言本修念佛三昧。 观像品第九。 弥勒为末世众生请问。 佛为广说观像除罪方法。 念七佛品第十。 念十方佛品第十一。 密行品第十二。 言得三昧者。 当密身口意。 莫起邪命。 莫生贡高。 次复说种种喻。 以喻念佛三昧。 结名受持。 阿难复问无见顶相。 佛入顶三昧海。 现大胜相。 众倍获益。 佛说弥勒成佛经(一卷)贞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佛经行波沙山顶。 说偈集众。 舍利弗请问弥勒菩萨成佛时事。 佛为说其国土。 时节种族。 出家。 成道。 ~p 402-403转法轮。 度人。 见迦叶。 乃至法住等事。 佛说观弥勒菩萨下生经(六纸半)贞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佛在只园。 因阿难请。 为说弥勒下生成佛之事。 与前经大同小异。 佛说弥勒来时经(二纸余)贞附东晋第四译佛说弥勒下生经(六纸余一名弥勒当来成佛)贞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第三译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五纸)贞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第六译舍利子以偈问。 佛以偈答。 三经皆与前同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一卷)贞刘宋居士沮渠京声译佛在只园。 放金色身光。 幷现化佛。 唱千佛始末名。 大众云集。 佛出舌相。 放千光明。 现无量化佛。 说诸陀罗尼法。 弥勒菩萨闻已。 得百万亿陀罗尼门。 起住佛前。 优波离请问。 此人命终。 生于何处。 佛为说兜率天中庄严之事。 作此观者。 皆得往生彼天。 随侍下生。 得菩提记。 ~p 404-405佛说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一纸南贤北信)大乘单本失译人名佛住寂灭道场。 弥勒来见。 梵志问其往因。 佛言。 过去有弥勒佛。 说慈三昧光大悲海云经。 一切智光明婆罗门闻经发心。 入山修行。 绝粮七日。 白兔母子舍身供之。 仙人不食。 仙。 卽今之弥勒。 白兔母子。 卽今释迦及罗睺罗。 佛说师子月佛本生经(六纸半南贤北信)新附三秦录佛住竹园。 有婆须蜜多比丘。 缘树上下。 与八万四千金色猕猴跳戏。 大众讥嫌。 频婆娑罗大王诣佛问之。 佛言。 比丘卽是师子月佛。 补弥勒处。 幷说猕猴往因。 授菩提记。 文殊师利般涅槃经(四纸欠)维西晋清信士聂道真译佛在只园。 于后夜分。 入定放光。 照文殊房。 作诸化现。 阿难集众。 跋陀婆罗问其始末。 佛为略说观文殊法。 及说示灭起塔种种佛事。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一卷南得北知)~p406-407刘宋西域沙门畺良耶舍译佛在青莲华池精舍。 与千二百五十比丘。 一万菩萨。 及十亿十方菩萨。 五百离车子俱。 佛入普光三昧。 身毛放光。 化七宝葢。 现十方事。 又放眼光。 照药王药上二菩萨顶。 住其顶上。 如金刚山。 十方诸佛。 皆悉映现。 长者子宝积请问观法。 佛言。 具五因缘。 方得闻此二菩萨名。 二菩萨遂各说咒。 复以璎珞供佛。 住佛肩上。 如须弥山。 山有梵宫。 十方十佛。 坐宫中华。 赞二菩萨所说神咒。 佛卽授二菩萨记。 次说观法。 说五十三佛名。 次为阿难说二菩萨往昔因缘。 地藏菩萨本愿经(二卷流通本作三卷南思北斯)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佛在忉利天。 为母说法。 十方诸佛菩萨集会赞叹。 如来含笑。 放光明云。 出微妙音。 十方天龙鬼神。 亦皆集会。 佛为文殊菩萨说地藏菩萨往因。 分身集会品第二。 十方地狱处分身地藏菩萨。 与诸受化众生。 来见世尊。 世尊摩顶付嘱。 观众生业缘品第三。 摩耶夫人问业报所感恶趣。 地藏略答五无间事。 阎浮众生业感~p 408-409品第四。 定自在王菩萨更问往因。 佛又略说二事。 四天王请问菩萨大愿方便。 佛述其所说报应之法。 地狱名号品第五。 普贤菩萨问。 地藏菩萨答。 如来赞叹品第六。 佛放身光。 出大音声。 赞叹地藏菩萨。 普广菩萨请问利益。 佛为广说。 利益存亡品第七。 地藏菩萨白佛。 普劝众生断恶修善。 大辨长者请问荐亡功德。 地藏为说七分获一。 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 鬼王与阎罗天子。 承佛菩萨神力。 俱诣忉利。 请问众生不依善道之故。 佛以如迷路人喻之。 次有恶毒鬼王。 主命鬼王。 各发善愿。 佛赞印之。 幷授主命道记。 称佛名号品第九。 地藏菩萨为利众生。 演说过去诸佛名号功德。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 地藏请问。 佛分别答。 地神护法品第十一。 坚牢地神明供像十利。 见闻利益品第十二。 佛放顶光。 妙音称赞地藏菩萨。 观世音菩萨请问不思议事。 佛分别答。 嘱累人天品第十三。 佛又摩地藏顶。 以诸众生付嘱令度。 次为虚空藏菩萨。 说见像闻经二十八益。 又说七益。 佛说师子庄严王菩萨请问经(三纸余有宣律师序南贤北景)~p 410-411唐中印土沙门那提译佛在耆阇崛山。 有师子庄严王菩萨。 请问大会庄严之因。 佛言。 昔作方曼荼罗供八菩萨所致。 谓观世音菩萨。 弥勒菩萨。 虚空藏菩萨。 普贤菩萨。 执金刚主菩萨。 文殊师利菩萨。 止诸障菩萨。 地藏菩萨。 佛说八大菩萨经(一纸半南思北斯)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佛在祇园。 与千二百五十苾刍。 及八大菩萨俱。 谓妙吉祥菩萨。 圣观自在菩萨。 慈氏菩萨。 虚空藏菩萨。 普贤菩萨。 金刚手菩萨。 除盖障菩萨。 地藏菩萨。 又有无能胜等诸大菩萨。 皆来会坐。 佛为舍利弗说东方五佛名。 善精进吉祥如来。 普照如来。 吉祥如来。 印捺啰计都特嚩惹王如来。 喜功德光自在王如来。 六菩萨名亦当诵持经(一纸南籍北旣)后汉失译人名见费长房录师子戏菩萨。 师子奋迅菩萨。 师子幡菩萨。 师子作菩萨。 坚勇精进菩萨。 击金刚慧菩萨。 又四菩萨。 弃阴盖菩萨。 寂根菩萨。 慧威菩萨。 不离菩萨。 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四纸半前有宣律师序)维~p 412唐中印土沙门那提译佛在给孤独园。 与五百比丘。 无央数菩萨。 及人天八部俱。 离垢慧请问。 于如来所。 云何恭敬礼拜供养。 佛先示五轮著地。 应发五愿。 次示十方佛名。 次示皈依。 忏悔。 劝请。 随喜。 回向。 发愿。 之法。 阅藏知津卷第五~p 413阅藏知津卷第六北天目沙门释智旭汇辑【大乘经藏方等部第二之五】佛说老女人经(一纸半南男北洁)吴月支国优娑塞支谦译佛在乐音处。 与八百比丘。 万菩萨俱。 有穷贫老女。 请问生老病死五阴六根四大等。 从何所来。 去至何所。 佛答。 来无所从。 去无所至。 兼说缘生众喻。 老女开解。 佛为出其往因。 幷记其往生极乐。 后成佛道。 ~p 414-415佛说老母经(一纸半南男北洁)附刘宋录第二出佛说老母女六英经(一纸欠南男北洁)刘宋中天竺沙门求那跋陀罗译二经并与前同。 而第三译甚简略。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惟刘宋中天竺沙门求那跋陀罗译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佛住楞伽山顶。 与大比丘僧。 及大菩萨众俱。 大慧菩萨以偈问百八句。 佛以偈领。 幷为出所未问。 总以一切句非一切句答之。 次答诸识生住灭有二种。 次明七种性自性。 七种第一义。 次答心。 意。 意识。 五法。 自性。 相。 次明上圣智三相。 次答所问圣智事分别自性经。 次答净除自心现流顿渐之问。 次答常不思议非同外道之问。 次明五无间种性。 及菩萨一阐提。 次明三自性。 次明二种无我相。 次答离建立。 诽谤。 见。 次答一切法空。 无生。 无二。 离自性相。 之问。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答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 次答修行者大方便。 次答一切诸法缘因之相。 次答言说妄想相心经之问。 次答自觉圣智所行之问。 次明四种禅。 次~p 416-417答般涅槃问。 次明二种自性相。 二种神力建立。 次答缘起不同外道因缘之问。 次答常声为惑乱。 次明一切法如幻。 次明当善观名。 句。 形。 身。 及四种计论。 次答四果差别通相之问。 次明有二种觉。 次明当善四大造色。 次明当说诸阴自性相。 次明外道有四种涅槃。 次说妄想自性分别通相。 次答自觉圣智相。 及一乘之问。 一切佛语心品之三。 说三种意生身。 次答五无间不入地狱之问。 次答佛知觉问。 次答诸佛四等。 谓字等。 语等。 法等。 身等。 次答不说是佛说问。 次答离有无有相问。 次答宗通相问。 次答不实妄想问。 次答善语义问。 次明智识相。 次明外道九种转变论。 次答一切法相续义。 解脱义。 次答一切法妄想自性非性问。 次明一切法不生不应立宗。 次答智不得问。 次分别说通及宗通。 次答勿习近世间论问。 次答外道妄想涅槃。 非顺涅槃。 一切佛语心品之四。 答如来为作为不作等问。 次答不生不灭是如来异名问。 次答不生不灭无奇特问。 次答外道七种无常。 非是佛法。 次答灭正受次第相续问。 次答如来非常非无常。 次因谁生谁灭之问。 明如来藏是善不善因。 次答五法。 ~p 418-419自性。 识。 二种无我。 究竟分别相。 次答如恒河沙问。 次答一切法刹那问。 次答六波罗密有三种分别。 次答种种相违问难。 次答不食肉义。 达磨大师指此可以印心。 故独流通于世。 △入楞伽经(十卷)鞠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译有十八品○大乘入楞伽经(七卷前有御制序)养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有十品。 文笔顺畅。 二部并同前经。 但多初品。 及后二品耳。 佛说首楞严三昧经(三卷)靡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佛在耆阇崛山。 与大比丘僧三万二千人俱。 菩萨摩诃萨七万二千。 及天龙八部。 皆来集会。 时坚意菩萨请问三昧法。 佛唱首楞严名。 一切众会。 各敷妙座。 各见如来坐其座上。 等行梵王问何佛是实。 佛言。 一切皆是真实。 次摄神力。 以百句义释此三昧。 次说学射之喻。 次有持须弥山释现三昧力。 次现意天子现三昧力。 次佛放眉光。 照于魔宫。 使~p 420-421大众皆见魔王被五系缚。 次有魔界行不污菩萨化度魔女。 魔寻见佛。 佛与授记。 因说四种授记不同。 次为二百魔女授现前记。 次说住三昧神力。 次坚意菩萨。 问文殊师利菩萨福田及多闻等诸义。 次授净月藏天子道记。 次文殊师利自说往昔曾三百六十亿世。 示现作辟支佛。 于是二百菩萨还发大心。 誓得十力。 次令弥勒菩萨现三昧力。 次摩诃迦叶解知文殊师利久已成佛。 佛卽说其过去名为龙种上佛。 佛升虚空。 光照十方。 十方诸佛。 同说此法。 亦同放光。 交互相见。 次明佛寿甚长。 次明受持者。 有二十不思议功德。 维摩诘所说经(三卷一名不可思议解脱)方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佛国品第一。 佛在庵罗树园。 与八千比丘。 三万二千菩萨。 及梵释八部四众俱。 宝积等五百长者子。 各持宝葢供佛。 佛令合为一葢。 普现世界中事。 及现十方诸佛说法。 宝积偈赞。 幷问净土之行。 佛答以众生之类。 是菩萨净土。 乃至随其心净。 则佛土净。 舍利弗疑此土何以独秽。 佛按指现净土相。 方便品第二。 维摩诘长者方便现疾。 为众说法。 ~p 422-423弟子品第三。 佛遣十大弟子。 乃至五百弟子问疾。 皆辞不堪。 菩萨品第四。 佛遣弥勒等诸菩萨问疾。 亦辞不堪。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大众同往。 相见酬答。 不思议品第六。 借座于须弥灯王佛国。 演不思议解脱之法。 观众生品第七。 维摩答文殊问。 观众生如幻。 如水月。 如镜像等。 乃至从无住本。 立一切法。 次有天女散华。 舍利弗等不能去华。 与天女种种问答。 佛道品第八。 维摩答文殊问。 明菩萨行于非道。 通达佛道。 文殊答维摩问。 明一切烦恼为如来种。 维摩答普现色身问。 明法门眷属。 智度母。 方便父等。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三十二菩萨各说入不二法门。 最后文殊问维摩。 维摩默然。 香积佛品第十。 维摩遣化菩萨往上方香积佛所。 乞世尊所食之余。 悉饱众会。 菩萨行品第十一。 维摩与大众见佛。 佛为阿难说诸佛一切施为。 无非佛事。 及为香积世界诸菩萨。 说不尽有为。 不住无为。 法门。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维摩答佛观如来问。 及断取妙喜世界。 来示此会大众。 法供养品第十三。 天帝赞叹持经。 誓愿拥护。 佛为说过去药王佛时。 宝葢转轮圣王。 与其千子。 供~p 424-425养于佛。 有一王子。 名为月葢。 思惟供养。 以何为胜。 乃至问佛。 佛示以法供养最。 遂于末后守护法城。 今得成佛。 嘱累品第十四。 嘱弥勒及阿难广宣流布。 按智者大师。 曾有玄义及疏。 今皆流入高丽。 此间仅存四教义六卷。 乃玄义中一分耳。 维摩诘经(三卷亦名不可思议法门之称)方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说无垢称经(六卷南方北盖)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二经并与前同善思童子经(二卷南赖北敢)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佛住庵婆罗波梨园。 与八千比丘。 万菩萨俱。 化作天身。 入毗耶离城乞食。 至毗摩罗诘家。 善思童子从高楼上投身礼佛。 献彼所执莲华。 誓成菩提。 与舍利弗。 富楼那。 阿难陀。 互相问答。 佛复为说大菩提路。 无有一法而可得者。 幷说不惊不怖不畏之法。 童子证无生忍。 佛为授记。 大方等顶王经(一卷一名维摩诘子问经)万~p 426-427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大乘顶王经(一卷)万萧梁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译二经并与前同月上女经(二卷)染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佛在毗耶离草茅精舍。 与五百比丘。 八千菩萨众俱。 有一离车。 名毗摩罗诘。 生美女。 名为月上。 一切童子争欲娶之。 约七日后。 自行选择。 至第六日。 手有莲华。 华有化佛。 执华而出。 说偈诃欲。 引众见佛。 路答舍利弗问。 旣到佛所。 复答诸菩萨问。 次以手中莲华供佛。 化成华帐。 如是共出十华。 共发十愿。 卽得记。 转男出家。 (记中先生天。 次末世护法。 次生兜率。 次随弥勒受持正法。 次生阿弥陀佛国。 次供养十方诸佛。 乃成月上如来。)大乘密严经(三卷前有圣教序南染北凊)唐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译密严会品第一。 佛住出过三界密严之国。 与十亿佛土微尘菩萨众俱。 放光照现庄严胜相。 答如实见菩萨之问。 有金刚藏菩萨。 问第一义法性。 佛答以如来藏不生不灭。 如月普现。 妙身生品第二。 ~p 428-429如实见菩萨。 请金刚藏菩萨。 说诸圣人内证之境。 金刚藏以偈答之。 又请示归依之处。 亦以偈答。 复示缋像梦境等喻。 又以偈明三性五法等义。 复现大小无量身形。 次有众多菩萨。 同问世间一切谁之所作。 金刚藏偈答阿赖耶识。 能现众法。 次有螺髻梵王。 承佛威力。 来密严国。 以偈问法。 金刚藏亦以偈说如来善示现义。 胎生品第三。 金刚藏菩萨告螺髻梵王。 诃斥胎生不净。 应当舍离。 亦不应为三昧所缚。 若离二取。 生密严国。 显示自作品第四。 金刚藏菩萨复告螺髻梵王。 深明五蕴不实。 宝髻菩萨更请随宜说法。 金刚藏深明一切唯心。 分别观行品第五。 金刚藏复说舍拳军车等喻。 以明诸法无实。 应速发广大心。 修清净观行。 生清净佛土。 阿赖耶建立品第六。 金刚藏复明阿赖耶识。 与染净法恒作所依。 自识境界品第七。 金刚藏菩萨放髻珠光。 普照一切。 告如实见菩萨。 以雪山恶兽。 喻外道于阿赖耶。 所生我见。 阿赖耶微密品第八。 宝手菩萨白众色最胜王。 令问金刚藏菩萨名想等义。 金刚藏偈答。 依相立名。 名无实事。 乃至赖耶与七识。 如铁与磁石。 二俱无有思。 若~p 430-431得如幻首楞严定。 则于一切法皆得自在变现。 又复广明阿赖耶识。 随迷悟缘。 为凡为圣。 于是众色最胜王等。 复以偈请说法。 月幢世尊分身眷属。 亦咸集会。 金刚藏重以偈明唯识妙义。 菩萨天人。 咸皆赞叹供养。 更请说法。 金刚藏又与大树紧那罗王。 持进菩萨。 观自在等诸大菩萨。 演说诸法性空。 从心而起。 乃至阿赖耶识。 与如来藏不一不异等义。 △大乘密严经(三卷有新翻御制序南不北凊)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品数并同前经。 而名目稍异。 多是偈语。 解深密经(五卷南常北效)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序品第一。 薄伽梵住超过三界所行之处。 与无量大声闻俱。 及无量菩萨。 从种种佛土而来集会。 胜义谛相品第二。 如理请问菩萨问。 解甚深义密意菩萨答。 具明有为非有为非无为。 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 但是本师假施设句。 如幻事等。 法涌菩萨向佛述东方外道之所思议。 佛为说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 善清净慧菩萨。 向佛述修解行地~p 432-433菩萨之所疑惑。 佛为说胜义超过诸行一异性相。 佛告善现。 有情界中。 几怀增上慢。 几离增上慢。 善现答以怀者甚多。 离者甚少。 佛为说徧一切一味相。 心意识相品第三。 广慧菩萨问佛。 齐何名为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菩萨。 佛言。 于内各别如实不见阿陀那及识。 不见阿赖耶及识。 不见积集及心。 不见六根。 六尘。 六识。 是名胜义善巧菩萨。 一切法相品第四。 德本菩萨问佛。 何名于诸法相善巧菩萨。 佛为说徧计依他圆成三相。 如实了知。 无自性品第五。 为胜义生菩萨。 说三种无自性性密意。 胜义生言。 初鹿林中。 转四谛法轮。 虽甚希有。 犹未了义。 第二时中。 依一切法皆无自性。 以隐密相转正法轮。 虽更希有。 犹未了义。 今第三时。 以显了相转正法轮。 最为希有。 是真了义。 分别瑜伽品第六。 佛答弥勒菩萨种种诸问。 谓奢摩他。 毗鉢舍那。 四种所缘境事。 及缘别法。 缘总法。 三三摩地。 知法。 知义。 闻。 思。 修。 三慧。 及总空性相等。 地波罗密品第七。 佛答观自在菩萨所问十一地义。 及十波罗密义。 如来成所作事品第八。 佛答文殊师利所问法身解脱身义。 及答言音差别相。 一切智者~p 434-435相。 如来心无加行生起相。 成正觉。 转法轮。 入涅槃。 皆无二相。 乃至秽土净土。 何事易得。 何事难得。 深密解脱经(五卷有昙宁序南常北效)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译与上经同。 而第二品分作四品。 佛说解节经(一卷南敢北发)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卽前经胜义谛相品。 分作四品。 相续解脱地波罗密了义经(半卷南敢北发)刘宋中天竺沙门求那跋陀罗译卽前经地波罗密品相续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半卷南敢北发)刘宋中天竺沙门求那跋陀罗译卽前经如来成所作事品佛说佛地经(八纸)行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佛住最胜大宫殿中。 与无量声闻。 无量菩萨众俱。 为妙生菩萨说五种法相大觉地。 谓清净法界。 及与四智。 一一细释。 妙生复问。 何等菩萨受用和合一味事智。 佛言。 证得无生法忍。 由遣自他二种想~p 436-437故。 得平等心。 自他异想。 不复现前。 受用和合一味事智。 如天入杂林。 众流入海。 金光明最胜王经(十卷前有圣教序)场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序品第一。 佛入甚深法界。 大众云集。 佛观察说颂。 如来寿量品第二。 妙幢菩萨疑佛寿短促。 四方四佛于室中现。 为说佛寿无量。 妙幢与诸大众。 往鹫峰见佛。 四佛亦到鹫峰。 遣侍者劝说此经。 佛许可之。 有婆罗门。 名法师授记。 预求舍利。 有童子名一切众生喜见。 以偈答之。 妙幢因问。 若无舍利。 及般涅槃。 云何经中说有涅槃。 及流布舍利事。 佛答以三种十法。 说有涅槃。 又应知十种希有如来之行。 分别三身品第三。 虚空藏菩萨启问。 佛答以化。 应。 法。 三身实义。 梦见忏悔品第四。 妙幢梦金鼓出大音声。 说忏悔偈。 次日述之于佛。 灭业障品第五。 佛先放光息苦。 次为帝释广说忏悔。 劝请。 随喜。 回向。 四法。 灭除四种重障。 四重障者。 一于菩萨律仪。 犯极重恶。 二于大乘经心生诽谤。 三于自善根。 不能增长。 四贪著三有。 无出离心。 四法如次治之。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师子相无碍光焰菩~p 438-439萨问菩提心义。 佛先以胜义谛答之。 次明十度为因。 各依五法成就。 次明波罗密义。 次明十地先相。 次释十地名义。 次明十地及佛地。 各有二无明为障。 次明十地行十波罗密。 次说十咒。 护于十地。 莲华喻赞品第七。 佛为菩提树神。 说过去金龙主王。 以莲华喻。 赞于诸佛。 今感金鼓妙梦。 金胜陀罗尼品第八。 佛为善住菩萨说咒。 幷持法。 重显空性品第九。 偈说二空境观。 依空满愿品第十。 宝光耀天女问修行法。 佛示依于法界。 修平等行。 天女领解。 转成梵身。 佛授道记。 幷五十亿苾刍重发大心。 皆得授记。 四天王观察人天品第十一。 发弘护愿。 四天王护国品第十二。 有多闻天王如意宝珠咒法。 无染著陀罗尼品第十三。 如意宝珠品第十四。 佛。 观世音。 金刚秘密主。 各说一咒。 梵天王。 帝释。 各说一咒。 四天王共说一咒。 龙王说一咒。 大辩才天女品第十五。 大吉祥天女品第十六。 大吉祥天女增长财物品第十七。 坚牢地神品第十八。 僧慎尔耶药叉大将品第十九。 王法正论品第二十。 善生王品第二十一。 佛昔为王。 请宝积法师说此经王。 诸天药叉~p 440-441护持品第二十二。 授记品第二十三。 授妙幢。 幷二子。 及十千天子记。 除病品第二十四。 说流水长者子作医本事。 长者子流水品第二十五。 说救十千鱼得生天事。 舍身品第二十六。 说往昔萨埵王子舍身济饿虎事。 十方菩萨赞叹品第二十七。 妙幢菩萨赞叹品第二十八。 菩提树神赞叹品第二十九。 大辩才天女赞叹品第三十。 付嘱品第三十一。 此经于三译中最在后。 而文义周足。 亦犹华严之有唐译也。 最宜流通。 ○金光明经(四卷前有释宗颐序南食北化)北凉中天竺沙门昙无谶译有十八品。 按此经同前。 而来未尽。 但因智者依此译说玄义及文句。 故举世流通。 合部金光明经(八卷南食北被)隋大兴善寺沙门释宝贵对志德等合入共二十四品。 彦悰序云。 此经有三本。 初。 凉世昙无谶译为四卷。 止十八品。 (今存)次。 周世耶舍崛多译为五卷。 成二十品。 (今亡)后逮梁世真谛三藏。 译三身分别。 业障灭。 陀罗尼最净地。 依空满愿等~p 442-443四品。 足前出没为二十二品。 重寻梵本。 得嘱累品。 及银主陀罗尼品。 庄严菩提心经(六纸欠南迩北壹)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大方广菩萨十地经(六纸半南迩北壹)元魏西域沙门吉迦夜共昙曜译二经皆与净地陀罗尼品同○毗沙门天王经(四纸半南不北清)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与前经第十二品。 多闻天王如意宝珠咒法同。 ◎菩萨投身饲饿虎起塔因缘经(十纸余南贤北悲)北凉高昌沙门释法盛译佛游乾陀越国。 说法垂毕。 微笑放光。 阿难请问。 乃说往古栴檀摩提太子。 广行布施。 卖身为奴。 得栴檀。 医他国王病。 及出家山中。 以身饲虎。 余骨起塔事。 与舍身品事义相类。 故附于此。 无所有菩萨经(四卷)丝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佛在毗富罗山。 与百千比丘。 百千菩萨。 及四众八部俱。 无所有菩萨。 为断众疑。 隐身不现。 种种问法。 ~p 444-445令难调怨仇害人者。 信佛神通。 乃至得记。 次为女人现身。 令得成男。 佛为波斯匿王等。 说此菩萨大方便力。 诸佛要集经(二卷南彼北靡)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佛游柰丛树间。 与五千比丘。 二万菩萨俱。 因诸四部弟子。 不能专心听法。 乃嘱阿难宣传法教。 于石室中。 布刍草坐。 晏坐三月。 变身往诣东方普光世界天王佛所。 与诸如来说要集法。 文殊劝诸菩萨同往。 诸菩萨皆不往。 文殊独往。 天王如来移置铁围山顶。 文殊卽于山顶修四意止。 四万二千天子来觐听法。 各证无生法忍。 直俟诸佛说要集竟。 各还本土。 天王如来放右掌光。 入文殊顶。 文殊与诸天子同到佛所。 见离意女在佛前坐。 入于普月离垢光明三昧。 因问何故移我而不移女。 幷问此女本末。 佛言。 待女出定。 汝自问之。 文殊尽其神力。 不能令女出定。 因问谁能令出定者。 佛言。 唯有如来。 及弃诸阴盖菩萨。 能令出定。 说此语已。 世界六种震动。 文殊求佛。 请此菩萨从下方来。 勅令出女子定。 菩萨谦让于佛。 佛乃令女出定。 与文殊酬唱法~p 446-447要。 佛遂发明文殊本从此女发心。 此女又从弃诸阴盖菩萨发心。 假使满世界文殊。 不及此女所得三昧。 假使满世界此女。 不及弃诸阴盖所得三昧。 假使满世界弃诸阴盖。 不及如来举足下足事。 然而天王如来。 亦此菩萨之所开化。 十方无量诸佛。 从其开化。 已灭度者不可计。 现成佛者不可计。 说此法时。 普光世界。 获益无量。 此土遥闻。 亦获大益。 释迦佛勅弥勒受持流通。 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一卷南罔北短)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佛在祇陀林中。 淫女弃一小儿于路空处。 众皆往观。 佛至其所。 种种问答。 次令现通。 诸天蒙光。 皆悉来集。 因名为不思议光。 佛为波斯匿王说其往因。 幷授其记。 央掘摩罗经(四卷)悲刘宋中天竺沙门求那跋陀罗译佛在祇园。 说执剑大方广经。 有婆罗门孤子。 名一切世间现。 顺恶师教。 取千指作鬘。 将欲害母。 佛往度之。 说种种偈。 欲税佛指。 佛亦说种种偈答之。 遂令降伏。 帝释梵王四王献与衣鉢。 各受诃斥。 魔及~p 448-449-450树神。 亦皆被诃。 大弟子等。 皆悉被难。 亦与文殊菩萨论不空义。 佛为授三皈五戒。 央掘答以一皈无三。 及杀烦恼盗菩提。 等义。 佛又问以一学之义。 央掘偈答。 增一至十。 具明大乘与声闻异。 佛唱善来。 示成罗汉。 同入祇洹。 十方菩萨。 悉皆云集。 央掘问佛。 云何住无生际而复住此。 佛勅与文殊同往北方问于他佛。 乃至十方各问十佛。 十佛皆言释迦卽是我身。 彼当为汝解说。 央掘仍来问佛。 佛为广释百句生因。 次明持经之难。 须成就五八四十功德。 次有波斯匿王。 兴四种兵。 共来佛所。 佛为发迹。 央掘卽是一切世间乐见上大精进佛化身。 文殊是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化身。 阅藏知津卷第六~p 451阅藏知津卷第七北天目沙门释智旭汇辑【大乘经藏 方等部第二之六】思益梵天所问经(四卷南五北伤)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如来光明品第一。 佛在迦兰陀竹林。 与六万四千比丘。 七万二千菩萨。 及天龙八部俱。 网明菩萨赞佛光明。 佛为说种种光明之名。 能利众生。 并放光明。 召东方思益梵天。 同万二千菩萨来会。 日月光佛。 嘱以十法游于娑婆国土。 于毁于誉。 心无增减。 ~p 452-453(一)闻善闻恶。 心无分别。 (二)于诸愚智。 等以悲心。 (三)于上中下众生之类。 意常平等。 (四)于轻毁供养。 心无有二。 (五)于他阙失。 莫见其过。 (六)见种种乘。 皆是一乘。 (七)闻三恶道。 亦勿惊畏。 (八)于诸菩萨。 生如来想。 (九)佛出五浊世。 生希有想。 (十)四法品第二。 思益菩萨问二十事。 佛一一答以四法。 菩萨正问品第三。 网明菩萨问何谓正问。 思益菩萨具答邪问正问不同。 五百比丘不解。 网明重启。 思益说涅槃者。 但有名字。 犹如虚空。 不可得取。 五百比丘漏尽解脱。 思益复问种种名义。 佛具答之。 四谛品第四。 佛为思益说真圣谛。 不得一法是实是虚。 叹功德品第五。 思益广叹信解此法功德。 如来五力说品第六。 谓一者言说。 二者随宜。 三者方便。 四者法门。 五者大悲。 如来大悲品第七。 说如来以三十二种大悲。 救护众生。 幻化品第八。 网明问。 思益答。 佛赞印之。 舍利弗叹仰之。 普华菩萨。 及网明菩萨。 皆与舍利弗问答。 令舍利弗默然。 菩萨光明品第九。 佛因大迦叶问。 敕网明放爪指光普照十方。 令诸大众。 与佛无异。 下方四菩萨来。 不知何是真佛。 发诚实语。 佛乃升空。 令得作礼。 菩~p 454-455萨受记品第十。 因迦叶问。 授网明菩萨记。 因思益问授记义。 具明过去不得记及得记因缘。 谓依止所行。 故不得记。 出过一切诸行。 具足六波罗密。 故得受记。 若菩萨能舍诸相。 名为檀波罗密。 能灭诸受持。 名为尸波罗密。 不为六尘所伤。 名为羼提波罗密。 离诸所行。 名为毗梨耶波罗密。 不忆念一切法。 名为禅波罗密。 能忍诸法无生性。 名为般若波罗密。 萨婆若品第十一。 为思益梵天说萨婆若义。 答网明菩萨家清净义。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思益梵天与文殊问答。 又有等行天子与文殊问答。 名字义品第十三。 一切菩萨各各说菩萨名义。 论寂品第十四。 思益问等行。 及问文殊正行正位义。 如来二事品第十五。 谓圣说法。 及圣默然。 惟如来有此二法。 得圣道品第十六。 文殊问。 等行答。 文殊问。 思益答。 志大乘品第十七。 等行问发行大乘。 佛以偈答。 发菩提心品第十八。 文殊白佛。 若菩萨起二相发菩提心。 是不行菩提道。 思益问行菩提行。 文殊答行一切法而于法无所行。 释梵四王散华赞护。 佛言。 惟有如说修行。 是名能报师恩。 师子吼品第十九。 释提桓因赞叹菩~p 456-457萨能师子吼。 不退转天子复说师子吼义。 梵行牢强精进品第二十。 授不退转天子记。 及说牢强精进法。 谓于诸法。 不起精进相。 海喻品第二十一。 以大海喻诸菩萨。 有十二事。 建立法品第二十二。 明一切法无说无示。 无有护念。 是法终不可灭。 不可护念。 又明不求菩提。 不愿不贪不乐不念不分别菩提。 乃得授记。 如来神咒品第二十三。 嘱累品第二十四。 持心梵天所问经(四卷一名庄严佛法义名等御诸法南五北慕)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与上经同。 而品数稍减。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六卷南大北伤)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译亦同上经。 而不列品。 佛说大乘同性经(二卷 南大北慕)宇文周中天竺沙门阇那耶舍译佛住大摩罗耶精妙山顶。 与千二百五十比丘。 及大菩萨天龙众俱。 楞伽大城毗毗沙那罗刹王供佛问法。 得菩提记。 海龙王问其往因。 佛为说之。 次有海妙深持自在智通菩萨从东方来。 以大宝殿~p 458-459供佛问法。 佛为说如来十地名。 及声闻十地名。 辟支佛十地名。 菩萨十地名。 复为现如来初地相。 及二地相。 △佛说证契大乘经(一卷有御制序南常北慕)唐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译与上经同诸法无行经(二卷南伤北常)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佛在耆阇崛山。 与五百比丘。 九万二千菩萨俱。 师子游步菩萨。 偈问一相之法。 佛先止。 次答。 大众获益。 次说往古高须弥山王佛灭后。 净威仪比丘守护正法。 有威仪比丘。 不能信解。 生不善心。 受地狱苦。 于是文殊请问灭业障法。 及问观四谛。 四念处。 八正道。 五根。 七觉支等。 佛一一答之。 又请说陀罗尼。 佛为说一切法皆不动相种性法门。 文殊亦说种种不动相。 乃至答诸天子。 云我是贪欲尸利。 嗔恚尸利等。 次有华戏慧菩萨。 请问入音声慧法门。 佛亦先止。 次答。 次敕文殊自说往因。 过去师子吼鼓音王佛灭后。 喜根比丘。 善说诸法实相。 胜意比丘持戒得定。 行头陀行。 不信深法。 堕大地狱。 喜根~p 460-461今于东方宝庄严国。 成胜光明威德王佛。 胜意今为文殊。 诸法本无经(三卷南伤北五)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与上经同佛说大乘随转宣诸法经(三卷今作一卷南言北之)宋译经院沙门绍德等译亦同上经。 而叙事不甚明白。 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十卷前有代宗序南若北馨)唐罽宾国沙门般若译归依三宝品第一。 佛在竹林。 与众多菩萨。 众多苾蒭。 及阿僧企耶发心诸有情俱。 慈氏菩萨为众请问三宝及归依义。 佛言。 佛宝有二。 一者佛身。 二者佛德。 法宝有三。 一者涅槃常乐我净般若解脱法身。 二者戒定智慧诸妙功德。 三者八万四千诸妙法蕴。 摄为五分。 一素呾缆。 二毗柰耶。 三阿毗达磨。 四般若波罗密多。 五陀罗尼门。 譬如乳。 酪。 生酥。 熟酥。 及妙醍醐。 僧宝有三。 一者第一义僧。 所谓诸佛。 二者圣僧。 谓四果。 四向。 及辟支佛。 三贤。 十圣。 三者福田僧。 谓苾蒭。 苾蒭尼等。 为脱苦故。 忏悔。 随喜。 发~p 462-463大誓愿。 修行大乘。 是名归依。 陀罗尼护持国界品第二。 东方不眴世界无尽藏菩萨。 放大光明。 现大神变。 偈赞来会。 以第一义答阿难问。 佛为阿难说彼国土种种胜事。 文殊请问持经之福。 佛较答之。 文殊菩萨说六真言。 普贤菩萨。 观自在菩萨。 曼荼罗诸天菩萨。 六波罗密多菩萨。 四大天王。 执金刚菩萨。 铃铎耳微那夜迦。 阎摩罗王。 诃哩底爱子母。 摩利支天。 迦噜拏王。 迦噜啰王。 大自在天王。 各说一咒。 发菩提心品第三。 弥勒菩萨请问。 佛答以先发五种胜心。 次说入海取珠。 发三胜心不退之喻。 不退转品第四。 弥勒菩萨复问。 佛为细释。 一大悲心。 缘五道苦而起。 二大精进心。 如入海求如意珠。 更发三种胜心。 誓不退转。 布施波罗密多品第五。 净戒波罗密多品第六。 安忍波罗密多品第七。 精进波罗密多品第八。 静虑波罗密多品第九。 般若波罗密多品第十。 俱弥勒菩萨问。 如来答也。 事理详明。 发菩提心者。 急宜受持。 复有微末底外道。 说自在天常。 及说神我能生诸法。 佛以正量委细破之。 次复偈说八识熏习。 及转显义。 外道发菩提心。 佛又为慈氏说八善巧。 及~p 464-465智慧方便。 解络掖衣授之。 四天释魔。 发愿护持。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八卷有御制序南之北兴)唐罽宾国沙门般若等译序品第一。 佛住耆阇崛山。 与三万二千比丘。 八万四千菩萨。 及一切天龙八部。 他方轮王。 十六国王。 夫人眷属。 四众。 四姓。 外道。 饿鬼。 畜生。 琰王 [S1] 。 诸大众俱。 坐宝莲华师子座上。 入心璎珞宝庄严王三昧。 天雨华香。 复入师子奋迅三昧。 大千世界。 六种震动。 恶趣离苦。 诣佛供养。 如来于胸臆间。 及诸毛孔。 放金色光。 普现十方五趣苦乐之相。 及现三大阿僧祇劫因果本末之相。 于是师子吼菩萨为众说偈。 叹佛功德。 请佛出定。 报恩品第二。 从三昧起。 告弥勒菩萨。 称叹心地妙法。 五百长者不爱苦行。 赞二乘道。 佛为广说世间四恩。 一父母恩。 二众生恩。 三国王恩。 四三宝恩。 佛有三身。 (一自性身。 二受用身。 三变化身。 受用又二。 一自。 二他。)法有四种。 (教。 理。 行。 果。)僧有三种。 (一菩萨。 二声闻。 三凡夫。 凡夫又二。 一具戒。 二正见。)具足十义。 得名为宝。 为求菩提。 有三种十波罗密。 若修十种真实波罗密多。 乃名能报四恩。 次有智光长者。 与不顺子远来听法。 佛为重宣。 令发大心。 厌舍品第三。 智光长者问出家不~p 466-467及在家。 佛为广说出家最胜。 诃在家过。 无垢性品第四。 广明粗衣。 乞食。 陈药。 兰若。 四依知足功德。 各十胜利。 阿兰若品第五。 为常精进菩萨说阿兰若功德。 离世间品第六。 乐远离行菩萨。 承佛威力。 为诸菩萨说阿兰若行。 佛赞印之。 厌身品第七。 为弥勒菩萨说三十七观。 诃身不净。 波罗密多品第八。 为弥勒菩萨说阿兰若能满十波罗密。 功德庄严品第九。 为弥勒菩萨说有一德应住阿兰若处。 谓观一切烦恼根源。 即是自心。 又有二种法。 及两番二种人。 不堪住阿兰若。 次明十一种四法。 五种八法。 观心品第十。 为文殊师利说观心法。 并说观心陀罗尼。 发菩提心品第十一。 为文殊说自觉悟心。 有四种义。 及说初观菩提心相。 并说真言。 成佛品第十二。 为文殊说三种大秘密法。 谓心秘密。 语秘密。 身秘密。 欲修习者。 当著菩萨三十二种大金刚甲。 嘱累品第十三。 明受持者。 得三业各十种清净。 大乘徧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五纸余南男北洁)唐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再译佛住耆阇崛山。 与无量菩萨。 及比丘僧。 乃至十方~p 468-469恒沙世界诸天龙俱。 胜思惟菩萨请问二字之义。 佛言。 菩萨有九种一法应除灭。 谓欲贪。 嗔恚。 愚痴。 我执。 懈怠。 睡眠。 染爱。 疑惑。 无明。 有一法应守护。 谓己所不欲。 勿劝他人。 如自爱命。 则不应杀等。 次明无有一法是如来所觉所证。 以一切法本无有实。 从因缘生。 因缘亦如电光。 念念不住故。 次明持此经者。 得生净土。 见阿弥陀。 及诸圣众。 亦见灵山圣会。 无字宝箧经(五纸)洁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初译与前经同○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四纸)洁唐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译亦同前经。 而文稍异。 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五卷南作三卷北作二卷南言北之)宋中印土沙门法护等译佛在鹫峰法界殿中。 与二万五千比丘。 七百二十万俱胝那庾多菩萨俱。 放光集十方众。 有师子座出偈赞佛。 佛升师座。 妙吉祥菩萨请问。 不生不灭。 ~p 470-471是何增语。 佛言。 不生不灭。 即是如来增语。 因为广说琉璃地映帝释宫影喻。 忉利天大法鼓喻。 空中风云水喻。 大梵王喻。 日光照喻。 摩尼宝喻。 响喻。 地喻。 虚空喻等。 及说种种法句。 种种菩萨胜行。 于是妙吉祥偈赞礼佛。 佛为较显持经功德。 △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二卷南慕北男)元魏南天竺沙门昙摩流支译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半卷南慕北推)萧梁扶南国沙门僧伽婆罗译二经并与前同大方等如来藏经(九纸半南忘北彼)东晋迦维罗卫国沙门佛陀跋陀罗译佛在耆阇崛山。 成佛十年。 与百千比丘。 六十恒河沙菩萨。 及天龙八部俱。 以三昧力。 现众莲华。 皆未开敷。 华内皆有化佛。 须臾升空舒荣。 须臾萎变。 化佛各放无数光明。 金刚慧菩萨问何因缘。 佛为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性。 共说九喻。 一萎花中佛。 二岩树蜂蜜。 三[禾*会]中秔粱。 四不净处金。 五贫家宝藏。 六庵罗果种。 七弊物中金像。 八贫女贵胎。 九模中金像。 ~p 472-473十住断结经(十四卷今作十二卷)谈彼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导引品第一。 佛于奈园 [S2] 。 放舌相光。 照十方界。 东方执志通慧菩萨。 与五万菩萨来集。 佛叹其德。 次有菩萨。 名曰最胜。 请问法要。 佛具答之。 先明初住法。 留化品第二。 明二住法。 空观品第三。 明三住法。 色入品第四。 明四住法。 了空品第五。 明五住法。 根门品第六。 明六住法。 广受品第七。 明七住法。 座上诸大声闻。 皆悉号泣。 童真品第八。 明八住法。 授最胜记。 敕令现相。 定意品第九。 明九住法。 菩萨成道品第十。 明十住法。 灭心品第十一。 神足品第十二。 恭敬品第十三。 勇猛品第十四。 碎身品第十五。 大意与华严十定品同。 身入品第十六。 辩才品第十七。 权智品第十八。 化众生品第十九。 三道灭度品第二十。 乘无相品第二十一。 等慈品第二十二。 法界品第二十三。 道智品第二十四。 授九万众生。 十一那术天人。 皆于中阴成佛。 身口意品第二十五。 一切菩萨。 各各说菩萨慧。 梦中成道品第二十六。 菩萨证品第二十七。 解慧品第~p 474-475二十八。 三毒品第二十九。 问泥洹品第三十。 四梵堂品第三十一。 梵天请品第三十二。 梵天嘱累品第三十三。 菩萨璎珞经(十三卷今作二十卷一名现在报经南短靡北诗赞)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普称品第一。 普照菩萨问菩萨法。 凡二十二句。 佛答。 当以十德璎珞其体。 识定品第二。 宝王菩萨请问璎珞戒品。 佛答以具戒。 施。 忍。 由达唯识。 庄严道树品第三。 龙王浴太子品第四。 法门品第五。 略说璎珞八万法门中数十名。 持者当得十无碍功德。 次广明六根璎珞法门。 识界品第六。 豪贤菩萨问识境界。 次敕诸菩萨各说空慧无著行。 次感十方佛各说空慧偈已。 忽然不现。 以决众疑。 诸佛劝助品第七。 说十无尽藏法门。 十方诸佛。 同声说颂印之。 如来品第八。 说十地各各四神足法。 音响品第九。 因缘品第十。 心品第十一。 四圣谛品第十二。 一无量圣谛。 二行尽圣谛。 三速疾圣谛。 四等圣谛。 成道品第十三。 料简三世各三种成道。 生佛品第十四。 本末品第十五。 分别五阴本末空。 非有识非无识品第十~p 476-477六。 无量品第十七。 说佛三昧。 所知无量。 次明月照光菩萨。 四果乃至九地中。 所修三世禅行。 次佛自说有情于无情。 无情于有情法。 随行品第十八。 尊复尊梵天请问。 佛答以偈。 广明诸度无极。 光明品第十九。 无想品第二十。 无识品第二十一。 受迦叶劝行品第二十二。 佛放舌光。 十方诸佛。 各遣菩萨来会。 佛拣声闻不在圣例。 迦叶等脱衣号泣。 佛慰喻之。 有行无行品第二十三。 诸菩萨各说有行无行。 大迦叶亦说有行无行。 佛不许可。 阿若拘邻亦说有行无行。 佛许可之。 舍利弗问答料简。 次目连等亦各说有行无行。 有受品第二十四。 无著品第二十五。 说无著行。 授明观菩萨记。 并说八种记法。 次授帝释记。 次令目连除魔心垢。 悬记在弥勒时得决。 净智除垢品第二十六。 为净一切地菩萨。 说种种知他心三昧。 广至知亿佛世界。 无断品第二十七。 明种种五法。 及六度互具六度。 贤圣集品第二十八。 一切菩萨各说六度清净具足法。 慧眼菩萨。 与文殊菩萨。 更相酬唱。 演种种法门。 三道三乘品第二十九。 佛为舍利弗分别三道各有三乘。 供养舍利品第~p 478-479三十。 佛为须菩提说供舍利。 供色身。 供法身。 优劣不同。 譬喻品第三十一。 因退席人。 说师子木雀喻。 三世法相品第三十二。 佛为劫宾[少/兔]说三世受化差别。 大众有疑。 十方佛各来说偈。 令众悟解。 清净品第三十三。 为邠耨文陀尼子。 分别清净不清净法。 释提桓因问品第三十四。 本末行品第三十五。 为众首璎珞菩萨。 说退不退超不超法。 闻法品第三十六。 文殊问有转无转法。 佛分别答之。 净居天品第三十七。 佛为净居天说三世常无常义。 及说菩萨总持贤圣辩才。 并授其记。 十方法界品第三十八。 佛述初成道时。 一切菩萨劝转法轮。 十智品第三十九。 为弥勒菩萨说十无量智门。 应时品第四十。 为法妙菩萨说十种应时之行。 十不思议品第四十一。 为道胜子说十法。 无我品第四十二。 为心智菩萨说十无我行。 等乘品第四十三。 偈答净眼。 三界品第四十四。 净施王与佛酬唱。 菩萨受记。 及六十二见皆空平等。 次有究竟菩萨问净施王。 净施王答而不悟。 更令问文殊师利。 乃决其疑。 佛说华手经(十卷一名摄诸善根经南欲难北欲)~p 480-481序品第一。 大众云集。 大迦叶亦来。 佛分半座令坐。 大千震动。 迦叶谦让。 并说法要赞佛。 神力品第二。 佛又命迦叶坐。 以神力普集大众。 令目连敷座。 目连化作大座。 佛言。 如来不于变化座上说法。 复命无量缘菩萨敷座。 一切菩萨各以上衣积成高座。 佛现神力。 令诸菩萨各于衣中。 见将来成佛之事。 华德藏法王子。 请问大法。 佛放口光。 举身謦欬。 徧至十方世界。 网明品第三。 东方菩萨见光闻声。 承佛命来。 以华作佛事。 如相品第四。 东方不虚行力菩萨。 持华来会。 乃至佛与跋陀婆罗菩萨论如来义。 不信品第五。 佛与跋陀婆罗菩萨论末世不信法事。 念处品第六。 佛为跋陀菩萨说末世宜修四念处观。 发心即转法轮品第七。 此东方菩萨名也。 亦因光声而来。 佛乃说其往因。 现变品第八。 此菩萨摘十方世界。 俱置本国。 佛更以神力。 令诸世界互相击碎。 以警诸天计有常者。 如来力品第九。 功德品第十。 为坚意菩萨说持经功德。 发心品第十一。 东方光明威德聚菩萨。 持须弥肩佛之命。 亦来集会。 献华供养。 佛以华付弥勒。 弥勒转付七万七千菩萨。 菩萨俱发大愿。 ~p 482-483仍奉于佛。 佛乃广赞发心功德。 无忧品第十二。 佛为弥勒说真菩萨心。 当如往昔无忧太子。 中说品第十三。 叙东方诸菩萨见光闻声而来集者。 总相品第十四。 广叙东方佛菩萨名。 上清净品第十五。 亦广叙东方佛菩萨名。 散华品第十六。 东方观佛定善根庄严菩萨。 闻此世界佛名。 遥散华来。 众相品第十七。 亦广叙东方佛菩萨。 诸方品第十八。 广叙余九方佛菩萨。 见光闻声而来集会。 三昧品第十九。 佛次第入五十七种三昧。 诸天偈赞。 求法品第二十。 佛从三昧起。 为舍利弗说菩萨求法之要。 舍利弗更请法要。 叹德品第二十一。 佛为舍利弗说菩萨难事。 验行品第二十二。 佛为舍利弗说二种三事。 验菩萨心。 得念品第二十三。 说往昔得念王子。 不被失念魔所惑。 正见品第二十四。 佛为舍利弗说菩萨正见。 叹教品第二十五。 亦说如来本生。 毁坏品第二十六。 说毁坏菩萨心之罪报。 众杂品第二十七。 选择居士。 及其爱妻。 闻法证果。 众妙品第二十八。 逆顺品第二十九。 不退行品第三十。 为法品第三十一。 叹会品第三十二。 上坚~p 484德品第三十三。 坚意比丘以衣供佛。 发大誓愿。 衣中见诸神变。 阿难问其因缘。 佛言且待须臾。 坚意比丘请问法门。 佛先说其昔为上坚德王。 曾问是法。 法门品第三十四。 正答坚意之问。 嘱累品第三十五。 以法门嘱菩萨。 菩萨发愿弘通。 次付嘱阿难迦叶。 皆辞不堪。 阅藏知津卷第七~p 485阅藏知津卷第八北天目沙门释智旭汇辑【大乘经藏方等部第二之七】佛说宝雨经(十卷一名显授不退转菩萨记南身北此)唐南印度沙门达摩流支译佛于伽耶山。 放顶光明。 徧照十方。 摄入面门。 授月光天子记。 当于支那国作女主。 东方莲华眼佛世界。 止一切葢菩萨。 来问一百一事。 佛每事答以十法。 答竟。 世界六种震动。 无情有情。 同兴供养十方诸佛。 放眉间光。 入如来顶。 长寿天女。 得记流通。 ~p 486-487△ 佛说宝云经﹙七卷南此北身﹚萧梁扶南国沙门曼陀罗仙共僧伽婆罗译与上经同。 但缺卷首月光天子作女主事。 △佛说除葢障菩萨所问经(二十卷南作十卷北作八卷南盛北温)宋中印土沙门法护等译亦同上经。 无月光天子事。 法集经(六卷)难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译佛在虚空界法界差别住处。 最胜楼阁妙宝台上。 与千二百五十阿罗汉。 及菩萨天龙等。 说入一切修行次第法门经。 时无所发菩萨。 奋迅慧菩萨。 与诸眷属。 于别楼阁宝堂上座。 奋迅慧发十八问。 无所发答以各有十种法行。 七万六千菩萨得无生法忍。 奋迅慧又问诸波罗密相应法集。 无所发又答之。 乃至种种问答。 又令六万二千菩萨得无生法忍。 八千天子得法眼净。 无所发又言菩萨应修行实谛法集。 不舍菩提心。 不舍诸众生等。 六万菩萨得不退转地。 无量天女得法眼净。 奋迅慧又问菩萨心念处智。 无所发答以无生智业及十种念处。 所谓身。 受。 心。 法。 佛。 法。 僧。 戒。 舍。 天。 一一释竟。 二大~p 488-489菩萨。 与诸眷属。 俱诣佛所。 佛赞印之。 舍利弗问以何义故名无所发。 无所发答之。 八万菩萨得无生法忍。 六万天子得法眼净。 五千比丘转发大心。 佛与授记。 无所发问佛善知可取能取法。 佛答以见一切法如梦幻等。 乃至成就柔和恭敬质直等心。 则能得彼如来妙法。 无所发又复申述如实修行不放逸义。 名为微妙法集。 次有舍利弗。 目犍连。 富楼那。 迦旃延。 大迦叶。 须菩提。 阿那律。 罗睺罗。 优波离。 阿难陀。 各说胜妙法集。 佛各印之。 次有弥勒菩萨。 见者爱乐菩萨。 善目菩萨。 善生菩萨。 大导师菩萨。 光明幢菩萨。 解脱月菩萨。 大海慧菩萨。 观世音菩萨。 坚意菩萨。 善护菩萨。 虚空菩萨。 文殊师利菩萨。 各说胜妙法集。 佛总印赞。 若人闻此法门。 能信能忍。 不生于谤。 我授是人无上道记。 于是无所发脱颈上宝璎珞。 奉散如来。 住虚空中。 作大宝帐。 并说偈赞佛。 佛为授记。 须菩提复与无所发问答。 说甚深法。 七万六千众生发菩提心。 二百比丘心得解脱。 复有善思惟天子问佛。 佛答以成就深直之心。 发无上意。 名为根本住处。 六度。 止观。 三十七品等。 名为菩萨境界。 及菩萨行。 菩萨安隐。 菩萨寂静。 ~p 490-491菩萨常在三昧。 菩萨到一切处。 菩萨调伏。 菩萨得灭。 一一答竟。 善思惟复申述最上妙法。 佛赞印之。 唱募流通。 于是无所发。 观世音。 弥勒。 见爱乐。 导师。 文殊师利。 各任护持。 佛更赞印结劝。 兼记法门所行之处。 观察诸法行经(四卷)器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无边善方便行品第一。 佛更游鹫丘。 与千比丘。 八十俱致菩萨。 及天龙八部俱。 喜王菩萨七日断食不卧。 精进求法。 请问三摩地。 佛为说决定观察诸法行。 共五百三十五句。 先世勤相应品第二。 佛又为说六十句法。 及说十六字门。 并说过去辩才璎珞庄严云鸣出吼显音佛时。 有说法菩萨。 名无边功德辨幢游戏鸣音。 复有王子。 名福报清净多人所爱鸣声自在。 从彼菩萨闻此三摩地宝。 今成无量寿佛。 又说过去净面无垢月妙威藏佛时。 有显妙广身长者子。 供佛闻法。 舍家修道。 十千岁中。 不坐不卧。 今于南方成善意喜乐如来。 又复偈说末世过患。 喜王等三千菩萨立誓护持正法。 佛赞印之。 更说过去广净厚金普无疑光威王佛灭度~p 492-493后。 有说法者。 名无边宝振声净行聚。 被众驱出。 住大林中。 劝化多人。 无忧普欲喜音转轮圣王得信乐已。 弘此三摩地。 今皆成佛。 说法者。 即无量寿佛。 转轮王。 即不动佛。 受记品第三。 佛为喜王说增一至十法具足。 得此三摩地。 七千众生。 法眼清净。 七千众生。 发无上心。 皆得不退转记。 三万菩萨。 得无生忍。 佛放身光。 遍十方界。 皆有莲华。 见佛坐上喜王问法。 既摄神力。 遂明一切诸法。 皆无来去。 如焰幻等。 佛又告喜王。 过去宝光威轮王佛时。 宝月转轮王生一童子。 名曰法上。 同王觐佛问法。 佛以伽陀说此三摩地。 得不退转。 法上童子。 即今喜王。 轮王宝月。 即今慈氏。 喜王又问菩萨何法有。 何法无。 佛答以无一百五十恶法等。 又总略说一切不善法。 诸菩萨无。 一切善法。 诸菩萨有。 佛说未曾有正法经(六卷今作三卷南凊北深)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佛在鹫峰山。 与万二千五百比丘俱。 复有八万四千菩萨。 从诸佛刹来集。 及天龙八部来集。 二十五菩萨。 及四兜率天子各说趣证佛智之法。 妙吉祥菩萨最后广说已。 辨积菩萨欲问于佛。 妙吉祥即~p 494-495变身为佛答之。 舍利子遥闻法音。 称叹希有。 光严菩萨问佛。 求见妙吉祥菩萨。 佛警悟令来法会。 二百天子欲退大心。 佛以放鉢因缘而发起之。 并说昔缘因。 劝舍利子等发菩提心。 次有摩竭国王见佛决疑。 请妙吉祥入宫供养说法。 妙吉祥于东方常声世界。 请得八万大士。 初中后夜为说法已。 次日同迦叶等。 共受王请。 既受食竟。 以氎奉施。 菩萨声闻。 各皆隐身不现。 乃至后宫。 及王自身。 亦不复见。 如是令王悟无生忍。 同来佛会。 中路又化一杀人者。 令其见佛。 得证涅槃。 次为国王。 及四王子。 授记作佛。 嘱累流通。 佛说阿阇世王经(二卷)惟后汉月支国沙门支娄迦谶译与上经同普超三昧经(四卷)毁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亦同前经。 分为十三品。 第十二品月首。 即世王太子也。 佛说放鉢经(一卷)毁西晋录失译人名~p 496-497即普超经奉鉢品别译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四卷南恭北五)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佛住耆阇崛山。 与六万二千比丘。 七万二千菩萨。 及天龙八部俱。 天冠菩萨偈赞问法。 佛以三十二种四法答之。 大树紧那罗王。 与其眷属弹琴诣佛。 令大众及山川等。 乃至大阿罗汉。 皆悉起舞。 唯除不退菩萨。 天冠菩萨问大树紧那罗王何不成佛。 大树语以菩萨十二无满足法。 大树请问宝住三昧。 佛答以修习生起八十种宝。 于世间宝。 出世间宝。 皆得自在。 天冠问佛。 大树云何以伎乐音。 教化众生。 佛具答之。 大众以佛神力。 各有天华。 供散大树。 大树以右手接。 无一堕地。 即以供佛。 佛令成一宝葢。 覆千世界。 现诸华台。 释迦佛像。 赞大树德。 大树复入庄严宝葢三昧。 以妙宝葢。 各覆诸如来像。 复请佛及大众至彼香山。 受七日供。 演说净六度及方便法。 各三十二。 又为大树之子。 于乐音中演诸问答。 又为大树之妻。 并诸女辈。 说增一至十。 舍女身成无上道之法。 又许大树之子无垢眼。 当于乐音中六十四护菩提音。 令不放逸。 次乘大树~p 498-499所作宝车还灵鹫山。 为阿阇世王等说三十二种菩萨法器。 并说菩萨有忧悒无忧悒法。 各四四种。 次以偈答阿阇世王菩提行问。 乃遣大树还其所居。 又为瞿夷天子说四四法。 能得无生法忍。 又为阿难说菩萨法施。 有三十二功德名称。 次四天王说咒护持。 伅真陀罗所问宝如来三昧经(三卷南场北五)后汉月支国沙门支娄迦谶译与前经同三昧弘道广显定意经(四卷一名入金刚问定意)丝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得普智心品第一。 佛游鹫山顶。 与千二百五十比丘。 八千菩萨俱。 阿耨达龙王问法。 清净道品第二。 道无习品第三。 请如来品第四。 请入龙宫半月。 无欲行品第五。 信值法品第六。 转法轮品第七。 决诸疑难品第八。 文殊与诸菩萨从下方来。 与迦叶议论。 次与龙王说观如来义。 不起法忍品第九。 龙王问。 文殊答。 众要法品第十。 受封拜品第十一。 授龙王大菩提记。 嘱累法藏品第十二。 灵山重嘱流通。 ~p 500-501佛说海龙王经(四卷南彼北景)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行品第一。 佛游灵鹫山。 与八千比丘。 万二千菩萨。 及天龙八部俱。 龙王问菩萨法。 共四十九句。 佛一一广答之。 分别品第二。 大众获益。 龙王献珠。 六度品第三。 无尽藏品第四。 总持品第五。 总持身品第六。 以法门为身也。 总持门咒品第七。 咒作华言翻译。 讽诵者。 得三十二无畏。 分别名品第八。 授决品第九。 说污戒比丘。 多生龙中。 威首龙子。 得受佛记。 请佛品第十。 十德六度品第十一。 与十善业道经同。 燕居阿须伦受决品第十二。 无焚龙王受决品第十三。 宝锦受决品第十四。 龙王女也。 与迦叶尊者论义。 天帝释品第十五。 为劝阿须伦。 使不相战。 金翅鸟品第十六。 佛以皂衣。 护诸龙等。 有四金翅鸟惶怖趋佛。 佛诲令持戒。 令识宿命。 不复为恶。 舍利品第十七。 龙欲供佛全身舍利。 须菩提谓其不可。 诸龙子叹佛境界。 非声闻所知。 法供养品第十八。 佛出龙宫。 为海神说十德庄严大海。 龙子名受现。 化作宫殿。 送佛还灵鹫山。 空净品第十九。 阿阇世~p 502-503王与龙王辨受决实义。 嘱累受持品第二十。 诸菩萨各说受持之法。 佛皆印之。 并说神咒。 (亦翻作华言)佛说转女身经(一卷)男刘宋罽宾国沙门昙摩密多译佛住耆阇崛山。 有婆罗门。 名须达多。 妻名净日。 怀一女胎。 其胎合掌听法。 欲有所问。 佛放光明。 普照大千。 令此众会。 皆见此女在胎问法。 问已。 从右胁出。 立莲华台。 释提桓因奉以天衣璎珞。 女报之曰。 菩萨有十种衣服璎珞而自庄严。 所谓不失菩提心。 不忘深心。 大慈大悲等。 不受此愿求小智之衣。 于是东南方净住世界。 无垢称王如来。 遣衣与之。 女著衣已。 即具五通。 放光动地。 礼佛问法。 佛为说三十种四法。 三万二千天人。 发菩提心。 次与舍利弗问答名字之义。 佛与命名为无垢光。 又与舍利弗问答女身之义。 次问得离女身之法。 佛以增一至十法答之。 兼明女身种种苦恼。 五百比丘尼发菩提心。 愿离女身。 七十五居士妇。 璎珞供佛。 化为宝台。 各有佛坐。 大众围绕。 妇见神变。 发菩提心。 坚修梵行。 即礼佛足。 不转女身。 誓不起地。 佛为说十六法。 大地震动。 七十五居士亦来。 先以善来得度。 ~p 504-505诸女遂成男子。 升空说偈。 复劝居士发菩提心。 自乃请从弥勒菩萨如法出家。 次无垢光劝母发菩提心。 自亦发诚实语。 转成男子。 佛说无垢贤女经(三纸欠)洁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佛说腹中女听经(二纸半)洁北凉中天竺沙门昙无谶译二经并与前同大方广如来秘藏经(二卷北作一卷)染三秦录佛住耆阇崛山。 与八千比丘。 三万二千菩萨。 及大千天众俱。 东方宝杖佛所。 有无量志庄严王菩萨。 来问如来秘密藏法。 佛答以发一切智心为首。 次明十六种四法。 六种二法。 又明九种四法。 六种二法。 是名初入如来密藏根本句也。 于是菩萨投身作供。 迦叶更请佛说秘密藏法。 佛言。 往昔逼恼于菩萨者。 皆不堕落。 以菩萨愿力清净故。 喻如良药。 宝珠。 油灯。 又如坠地。 还依地起。 如打栴檀。 亦得香气。 次说烦恼从虚妄生。 不应坚著。 如芥子火。 吹长则渐烧。 如大火聚。 无依则渐灭。 当知妄想烦恼。 是~p 506-507不真实。 对治法门。 如不实药。 解知烦恼从因缘生。 无性无生。 名得菩提。 次明设有极重十恶。 若解如来说因缘法。 如百千岁极大闇室。 当然灯时。 是闇已去。 持世经(四卷一名佛说法印品经南四北常)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四利品第一。 佛在竹园。 持世菩萨问法。 佛答以八种四利。 勤修诸法实相。 亦善分别诸法之相。 三种四利。 能求念力。 四种四法。 名得念力。 七种四利。 能修习一切法。 分别章句慧。 四种四法。 转身常得不断念。 乃至得大菩提。 复有七种五净智力。 复有三法。 一欲。 二精进。 三不放逸。 五阴品第二。 明菩萨正观五阴方便。 十八性品第三。 明菩萨正观十八界方便。 十二入品第四。 明菩萨正观十二入。 十二因缘品第五。 明菩萨善观十二因缘。 四念处品第六。 明菩萨观择四念处。 五根品第七。 明菩萨善知诸根。 八圣道分品第八。 明菩萨善能知道。 世间出世间品第九。 明菩萨善知世间出世间法。 得世间出世间法方便。 有为无为法品第十。 明菩萨善知有为无为法。 得有为无为法~p 508-509方便。 本事品第十一。 说过去阎浮檀金须弥山王佛时。 宝光菩萨精进持经。 成一切义决定庄严佛。 又无量光德高王佛法欲尽时。 无量意菩萨精进持法。 成无量光庄严王佛。 于是跋陀婆罗伽罗诃达多菩萨等发愿持经。 佛赞印之。 嘱累品第十二。 佛以神力护念。 令大千界香气遍满。 授持经记。 持人菩萨所问经(四卷南四北常)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与上经同大方广宝箧经(二卷南敢北恭)刘宋中天竺沙门求那跋陀罗译佛在只园。 先演说法。 文殊菩萨后到。 与须菩提酬唱。 令须菩提默然。 于是舍利弗。 目犍连。 阿难陀。 大迦叶。 富楼那。 各述文殊智慧辨才神力之事。 佛说文殊师利现宝藏经(二卷南敢北恭)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与上经同佛说乐璎珞庄严方便经(一卷亦名转女身菩萨问答经)洁姚秦罽宾国沙门昙摩耶舍译~p 510-511佛在耆阇崛山。 须菩提梦佛为说当闻未曾有法。 次日白佛已。 乞食。 遇一女人。 酬唱佛法。 此女称扬佛以二十事而行乞。 又明菩萨以乐欲调伏众生。 又为须菩提现男子身。 又现诸余佛土食时差别。 又说应供之义。 令常随天发大道心。 次施须菩提食。 须菩提转施不污一切法菩萨。 其日须菩提不食。 晡时至佛所。 佛为说此女人名。 及为女人授记。 顺权方便经(二卷)洁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与上经同。 而分四品。 一沙门法品。 二见谛品。 三分卫品。 四假号品。 大庄严法门经(二卷南慕北毁)隋乌苌国沙门那连提黎耶舍译佛在耆阇崛山。 与五百比丘。 八千菩萨俱。 文殊化现殊胜身色衣服。 度淫女胜金色光明德。 令得顺忍。 此女化现死坏恶相。 使上威德长者恐怖。 诣佛闻法。 亦得顺忍。 佛为二人次第授记。 佛说大净法门品经(一卷南慕北毁)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与上经同~p 512-513佛说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一卷)贞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佛成道未久。 大众云集。 佛入宝舍三昧。 出无量化身。 十方化佛皆集。 十方世界。 犹如一会。 胜分菩萨说偈问法。 大威光仙人止之。 自问所疑。 佛为决疑。 遂发大愿求一切智。 一切仙人亦同发愿。 佛悉授菩提记。 复出舌相。 说持经功德。 仍以此经嘱累文殊菩萨。 佛说第一义法胜经(一卷)贞元魏中天竺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与上经同有德女所问大乘经(三纸半南贤北莫)唐南印度沙门菩提流志译佛在鹿林。 与弥勒入城乞食。 有德女问佛所转法轮。 佛以十二缘生答之。 仍致问难。 佛乃为说第一义谛无有诸业。 亦无诸有而从业生。 及以种种众苦恼事。 譬如诸佛所作化人。 化人复更化作种种诸物。 于是有德女称叹供养。 佛为授菩提记。 梵女首意经(四纸余)莫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p 514-515与上经同佛说大乘流转诸有经(二纸)维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佛在竹林。 影胜王问。 云何有情先所造业。 久已灭坏。 临命终时。 皆悉现前。 又复诸法。 体悉空无。 所造业报而不散失。 佛以梦见美女。 觉后忆现影像答之。 智者当观察眼不见于色。 意亦不知法。 是名胜义谛。 、大方等修多罗王经(二纸半南才北良)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译佛说转有经(一纸半南效北良)元魏北天竺沙门佛陀扇多译二经并与前同佛说长者女庵提遮师子吼了义经(六纸欠南贤北信)附梁录佛在祇园。 应供于长者婆私腻迦家。 其女不出。 佛遣化女以残食与之。 女念其夫。 其夫即至。 乃同见佛。 与舍利弗及文殊师利菩萨问答。 明生以不生生为生义等法。 外道问圣大乘法无我义经(二纸半南尽北则)~p 516-517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因外道问。 为说一切法如梦如幻。 菩提心相。 自性清净。 佛说大乘智印经(五卷今作二卷南言北之)宋西夏沙门智吉祥等译佛在迦兰陀林。 入城乞食而还。 眉间放光。 劝诸大众安住如来所知境界。 愍一切有情受差别相。 乃入如来智印三昧。 放光徧照。 妙香庄严。 释迦十方分身佛示同一身。 各各入城乞食。 至林中同入三昧。 所有菩萨及他方佛。 各遣菩萨与诸大众普集。 诸声闻入定观察。 不知如来所在。 佛出三昧。 震动世界。 舍利弗请开导悟入。 佛以离一切分别答之。 舍利弗重问色身三昧。 佛宣偈重答。 因广劝修。 大众获益得记。 先独嘱文殊守护此经。 次嘱弥勒。 以七种发心。 两番五种不退转法。 答弥勒修习之问。 五种覆障法。 答弥勒不爱乐之问。 又记王夫人。 及修此法者。 同生安乐国。 又料简善根多少。 以判信心差别。 而勖修行。 佛说慧印三昧经(一卷南伤北才)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p 518-519△佛说如来智印经(一卷一名诸佛法身经南伤北才)附刘宋录此二译皆同上经。 虽后译稍胜。 而皆不及上经之尤为详明。 且缺乞食。 及分身佛来集。 二事。 佛说不增不减经(五纸半)维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译佛在耆阇崛山。 舍利弗问众生界为有增减。 为无增减。 佛为广诃增减邪见。 次示如来藏不思议三无差别义。 佛说入无分别法门经(四纸南斯北夙)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佛自说大乘无分别法。 而为发起。 加无分别光菩萨问入无分别法门。 佛为答之。 亦说一喻。 力庄严三昧经(三卷今作卷半南长北信)隋乌苌国沙门那连提黎耶舍译佛在祇园。 于后夜入力庄严三昧。 文殊师利等二十童子。 各礼佛足。 分往十方佛土。 各同十方菩萨来集。 佛从定起。 坐师子座。 文殊先问佛十种智难信。 佛以六喻明之。 智轮菩萨问十智义。 佛为释十智因缘。 得成十力。 次明三世诸佛。 皆观菩提树七~p 520-521日七夜。 如此方便。 即是不可思议诸佛如来甚深境界。 次种种问答。 明诸佛不思议境界。 即一切众生境界。 是一境界。 无二无别。 依六根六尘。 而示平等无差别义。 佛说无极宝三昧经(二卷南伤北才)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佛在竹园。 与千二百五十比丘。 九十亿菩萨俱。 竹园四面周匝地生文陀般华。 华上各有佛坐。 各有菩萨。 皆如文殊。 问法。 百日之中。 六道受乐。 佛入宝如来三昧。 感动十方诸佛。 各遣菩萨来会。 及天龙八部。 皆来集会。 舍利弗与宝来菩萨。 及文殊弥勒等。 种种问答法要。 罗阅只王。 请诸菩萨受供说法。 与佛遥相酬唱。 宝如来三昧经(二卷南慕北方)东晋西域沙门只多密译与上经同佛说金刚三昧本性清净不坏不灭经(七纸欠一名金刚清净经南贤北信)新附三秦录佛在毗耶离大林精舍。 与五千比丘。 万八千菩萨。 ~p 522及天龙八部俱。 自诣法座。 敷尼师坛。 次第入十三三昧而起。 放徧身光。 入面出顶。 弥勒问法。 佛言。 入首楞严三昧修百三昧。 乃入金刚三昧成佛。 寂照神变三摩地经(一卷)维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佛在灵山。 海众骈集。 贤护菩萨问法。 佛答以寂照三摩地。 能令菩萨一切诸法。 皆得圆满。 经来未尽。 阅藏知津卷第八~p 523阅藏知津卷第九北天目沙门释智旭汇辑【大乘经藏方等部第二之八】大方广师子吼经(四纸余南男北良)唐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译佛在日月宫中。 与九十百千俱胝比丘。 无量菩萨俱。 遣胜积菩萨往北方欢乐世界法起佛所听法。 胜积至彼礼佛足已。 却住一面。 法起如来故问汝从何来。 胜积默无言说。 大众生疑。 法起如来微笑放光。 十方云集。 电鬘菩萨问笑因缘。 法起如来略~p 524-525说诸法实相。 本无言说。 净身菩萨问言。 若无所说是真说者。 喑默不言。 皆应说法。 佛言。 瘂默不瘂默。 亦皆说法。 而不知法。 如生盲人处日光中。 而不见日。 众生所有音声语言。 皆入四无碍智。 欲求法者。 于自身求。 欲求菩提。 以五蕴求。 于是大千震动。 佛更出广长舌相已。 普告大众。 释迦牟尼。 即我法起。 佛说如来师子吼经(五纸南男北良)元魏北天竺沙门佛陀扇多译与上经同出生菩提心经(十一纸半南行北羊)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佛在竹林精舍。 迦叶大婆罗门。 梦大莲华中有月轮。 又见丈夫放光普照。 次日问佛。 佛为说一切智利。 及说偈劝发菩提心。 次分别三种菩提。 次示四摄法。 次示天行。 梵行。 圣行。 次说破魔众会陀罗尼。 ○佛说发菩提心破诸魔经(上下合卷南凊北薄)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与上经同文殊师利问菩提经(六纸余)男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p 526-527佛初得道。 在伽耶山。 与千比丘。 万菩萨俱。 入诸佛甚深三昧。 谛观诸法性相。 文殊知之。 即问云何发心。 佛以无发是发义答之。 月净光德天子问言。 缘何事故。 行菩萨道。 文殊答以大悲为本。 大悲以直心为本。 直心以等心为本。 等心以无别异行为本。 乃至正观以坚念不忘为本。 共十六句。 又四心能摄因。 能摄果。 一者初发心。 二者行道心。 三者不退转心。 四者一生补处心。 广作种种譬喻。 次有定光明主天子问菩萨略道。 文殊答言。 一者方便。 二者智慧。 又一者助道。 二者断道等。 次有随智勇行菩萨问菩萨义。 菩萨智。 文殊答言。 义名无用。 智名有用。 复语天子。 菩萨有十智。 十发。 十行。 十思惟。 十治法。 十善地。 二随法行。 伽耶山顶经(九纸)男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译佛说象头精舍经(八纸余)男隋北天竺沙门毗尼多流支译○大乘伽耶山顶经(七纸余)男唐南印度沙门菩提流志译三经并与前同本~p 528-529佛说文殊尸利行经(七纸半南效北良)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文殊巡行诸比丘房。 见舍利弗坐禅。 后至佛前。 互相问难。 显示阿罗汉义。 五百比丘不忍。 起座而去。 文殊更说法要。 五百还来。 四百证果。 一百堕狱。 佛言。 此百比丘若不闻此法。 应堕地狱一劫。 今闻法故。 暂堕即出。 生兜率天。 至弥勒成佛时。 初会便得证果。 是故不闻此法。 虽得四禅四定。 不能解脱烦恼生死。 闻已疑惑。 犹胜不闻。 △佛说文殊师利巡行经(七纸欠南效北良)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译与前经同。 文义小异。 佛说大乘善见变化文殊师利问法经(五纸余南力北忠)宋中印土沙门天息灾译佛为文殊说大乘四谛。 及三十七品法。 佛说大乘不思议神通境界经(三卷今作二卷南凊北薄)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佛住法界光明菩萨宫。 与五十万苾蒭众。 万二千菩萨。 及诸天子俱。 佛入普遍光明三摩地。 放大光明。 普照十方。 各有殑伽沙数菩萨云集。 妙吉祥菩~p 530-531萨在东方宝幢佛刹。 劝慈氏菩萨同来听法。 慈氏不来。 辩积幢亦不来。 妙吉祥乃入无垢普光三摩地。 现大神变而来佛所。 普华幢天子问修何法。 得如妙吉祥神通事业。 佛以四种四法答之。 又问妙吉祥发心久近。 佛举过去本事答之。 次有 遍照藏菩萨现瑞入会。 与大迦叶互相问答。 次普华幢再问妙吉祥最初发心之事。 佛具答其最初发心转女成男因缘。 普华幢又问菩萨行法。 佛令问妙吉祥。 广为解说四念处。 八正道。 五根。 五力。 七觉支法门。 商主天子所问经(一卷)维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佛在耆阇崛山。 商主天子请文殊师利说法。 文殊为说一百十九智。 又作种种问答。 又说种种菩萨行。 又问佛无生忍义。 佛为授菩提记。 佛说魔逆经(一卷)维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佛在祇园。 大光天子问文殊师利曰。 云何为菩萨魔事。 文殊具答之。 又问善哉无善哉法。 亦具答之。 魔来乱法。 文殊令其身被五缚。 又令变像如佛。 说~p 532-533诸妙法。 开示五百弟子。 次有须深天子。 与文殊问答。 超日明三昧经(二卷南罔北短)西晋清信士聂承远译佛游柰园。 与二万八千比丘。 八万菩萨众俱。 讲大乘业无极之慧。 善宝长者与千人俱。 以七宝华供佛。 佛令成葢。 光照十方。 集诸大众。 普明菩萨偈赞佛已。 问三昧法。 佛言。 行八十事。 逮得超日明定。 离垢目菩萨问三乘学。 佛分别答之。 净教长者子问菩萨行。 佛以增一至十法答之。 唱十三昧名字。 正见居士请问法要。 佛答以有四事法。 常不离佛。 离垢目菩萨广问十三昧义。 佛一一细答。 每一三昧。 各一嘉瑞。 各与一波罗密相应。 即是十地之义。 慧施长者女。 共五百人发无上心。 转成男子。 授菩提记。 慧英菩萨。 与文殊菩萨。 及佛。 问答深义。 阿难问佛菩萨道本。 及问迟疾。 佛言。 亦有亦无。 因述本生。 精进不懈。 致先得佛。 日天子请佛次日受供。 佛还柰园。 解法长者。 调意菩萨。 莲华净菩萨。 解缚菩萨。 宝事菩萨。 恩施菩萨。 帝天菩萨。 水天菩萨。 大导师菩萨。 龙施菩萨。 大光菩萨。 各~p 534-535各问法。 佛各答之。 须真天子经(二卷南罔北短)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问四事品第一。 佛游祇园。 与千二百五十比丘。 一万菩萨。 及诸天四众人俱。 须真天子共发三十二问。 佛一一答以四事。 答法义品第二。 须真复以三十二事问于文殊。 文殊一一答之。 法纯淑品第三。 亦须真问。 文殊答。 声闻品第四。 须真劝诸大弟子。 各与文殊问答。 无畏品第五。 亦须真问。 文殊答。 明菩萨得无所畏。 住道品第六。 亦须真问。 文殊答。 明菩萨得住于道。 菩萨行品第七。 亦须真问。 文殊答。 分别品第八。 亦须真问。 文殊答。 明菩萨得持法要。 得入四果三乘。 亦得入凡夫三毒等法。 亦得入生死入灭度法。 颂偈品第九。 亦须真问。 文殊偈答智慧相。 善权相。 道类品第十。 亦须真问。 文殊答。 答竟。 佛嘱弥勒阿难受持流通。 成具光明定意经(一卷南忘北彼)后汉西域沙门支曜译佛在迦维罗卫国。 敕阿难集一切众。 有贵姓子善明。 与同辈五百人见佛。 发心请佛。 佛受其请。 次问~p 536-537佛之妙德。 从何致之。 佛言。 有定意法。 名成具光明。 当净行百三十五事。 及为说往因。 为授道记。 悲华经(十卷)及北凉中天竺沙门昙无谶译转法轮品第一。 佛在王城崛山。 与大比丘僧六万二千人俱。 菩萨四百四十万。 及梵天六欲天等。 时弥勒等上首菩萨。 向东南方称莲华尊佛功德。 宝日光明菩萨问佛因缘。 佛答其故。 谓莲华尊佛昨夜初成正觉。 作大佛事。 陀罗尼品第二。 说彼东南世界相貌。 及说过去日月尊佛授现佛记。 授与解了一切陀罗尼门。 说此事已。 十方菩萨同来崛山。 听受陀罗尼门。 皆得见彼莲华佛刹。 次有解脱怨憎菩萨。 问修集陀罗尼法。 佛答以四法。 五法。 六法。 七岁中修。 弥勒自言。 于十恒沙劫前。 已从娑罗王如来处得闻得修。 以本愿故。 久在生死。 待时成道。 求佛授职。 佛为说诸章句。 令众获益。 又入遍一切功德三昧。 度三恶道众生令生天人。 为诸天人示宿世因缘。 大施品第三。 寂意菩萨问佛出此浊世因缘。 佛备述恒沙阿僧祇劫前事。 谓删提岚世界。 善持劫中。 无诤念轮王。 有大臣名为宝海。 生~p 0538-0539宝藏佛。 王及千子诸小王等。 皆悉供养。 未发大心。 宝海求梦。 知彼志劣。 以梦白佛。 劝彼诸人发无上心。 各取净土。 诸菩萨本受记品第四。 宝藏如来授轮王记。 即无量寿佛。 第一太子。 即观世音。 第二王子。 即得大势。 第三王子。 即文殊师利。 第四王子。 即普贤佛。 第五王子。 即今莲华尊佛。 第六王子。 即法自在丰王佛。 第七王子。 即光明无垢坚香丰王佛。 第八王子。 即普贤菩萨。 次授十千懈怠人记。 次记第九王子。 即阿閦佛。 第十王子。 即香手菩萨。 第十一王子。 即宝相菩萨。 又授五百王子记。 又授四百王子记。 又授八十九王子记。 又授八万四千小王记。 又授宝海八十子记。 又授宝海三亿弟子记。 千童子记。 侍者五人记。 最后宝海发大悲愿。 诸菩萨等皆悉赞叹。 六方诸佛。 送华供养宝藏如来摩顶授记。 并说菩萨四法懈怠。 四法精进。 一者愿取清净世界。 二者愿于善心调伏白净众中。 施作佛事。 三者愿成佛已。 不说声闻辟支佛法。 四者愿成佛已。 寿命无量。 是名四法懈怠。 一者愿取不净世界。 二者于不净人中。 施作佛事。 三者成佛已。 说三乘法。 四者成佛已。 得中寿命。 不长不短。 是名四法~p 540-541精进。 檀波罗密品第五。 宝藏如来为大悲菩萨说诸三昧门助菩提法清净门经。 大悲菩萨历劫行诸难行苦行。 入定三昧门品第六。 十方诸佛皆我释迦所化度者。 皆遣菩萨来会供养。 佛入三昧。 令诸大众皆入身毛孔中。 复说十专心发于菩提。 能入一切行门。 乃至结名。 结益。 劝持。 无怨沸宿大仙夜义。 发愿流通。 、大乘大悲芬陀利经﹙八卷南赖北敢﹚附三秦录与前经同。 而分作三十品。 方广大庄严经(十二卷亦名神通游戏前有御制序文南化北四大)唐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译序品第一。 佛在祇洹。 于中夜分。 入佛庄严三昧。 放顶髻光。 照净居天。 说偈开发。 净居天子。 遂来问法。 佛受其请。 晨朝为众宣说。 兜率天宫品第二。 胜族品第三。 法门品第四。 将下生时。 为诸天说众法门有一百八。 降生品第五。 处胎品第六。 诞生品第七。 入天祠品第八。 宝庄严具品第九。 示书品第十。 观农务品第十一。 现艺品第十二。 乐音发悟品第十三。 感梦品第十~p 542-543四。 出家品第十五。 频婆娑罗王劝受俗利品第十六。 苦行品第十七。 往尼连河品第十八。 诣菩提场品第十九。 严菩提场品第二十。 降魔品第二十一。 成正觉品第二十二。 赞叹品第二十三。 商人蒙记品第二十四。 成道十七日。 始受商人供。 大梵天王劝请品第二十五。 转法轮品第二十六。 嘱累品第二十七。 普曜经(八卷南被北大)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与上经同。 而品有开合。 大方便佛报恩经(七卷)墨出后汉录序品第一。 佛在耆阇崛山。 阿难闻外道讥佛非孝。 以是白佛。 佛放面门光明。 照十方界。 集诸菩萨。 孝养品第二。 佛坐宝华。 现净身中五道色相。 明一切众生。 互为亲属。 如来皆念报其恩德。 并说须阇提太子。 以身肉济父母难。 对治品第三。 说转轮圣王。 身剜千灯。 以求半偈。 发菩提心品第四。 佛为喜王菩萨说发心。 乃名知恩。 劝人发心。 乃名报恩。 及说昔于地狱初发心事。 论议品第五。 佛升~p 544-545忉利。 为母说法。 外道造诸诽谤。 佛从天下。 现往昔忍辱太子宝塔。 并说摩耶夫人得为佛母本缘。 又说沙弥均提本缘。 恶友品第六。 佛以光照地狱。 并说调达诸事。 亦为发其巧便。 慈品第七。 说舍利弗先入涅槃本缘。 及说如来种种慈善化力。 优波离品第八。 佛敕尊者问戒中义。 半与萨婆多毗婆沙初卷同。 亲近品第九。 说佛往昔杀一恶贼救五百人。 现在救恶疮比丘。 并说知恩报恩种种法要。 亦说三十二相。 亦说相好之因。 然后嘱累一切菩萨。 一切菩萨各各发愿。 (系结集家手笔。)菩萨本行经(三卷)墨附东晋录一说往昔精进之行以策懈怠。 一为波斯匿王说檀度事。 一授婆罗门辟支佛记。 一授牧羊人辟支佛记。 一舍利弗度师质大臣出家。 被弟遣贼断臂证果夙世因缘。 一婆多竭梨尊者自说夙因。 一佛说往昔剜身求法事。 一为贫士须达说施田差别。 一说如来降毒龙除国疫事。 并说三千宝盖夙因。 一说赞佛有大功德。 一度辅相婆罗门夫妇证果。 并说其往因。 共十一节。 ~p 546-547○佛说金色王经(七纸南忘北短)元魏中天竺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说佛昔为金色王。 遇十二年大旱。 仅存一食。 转供辟支佛。 天即雨饮食众宝。 以济阎浮提。 出菩萨本行集经第二段。 六度集经(八卷)万吴天竺沙门康僧会译皆如来往昔行菩萨道时。 六波罗密行也。 太子须大拏经(一卷出六度集经第二卷南洁北才)乞伏秦沙门释圣坚译菩萨睒子经(六纸欠)洁附西晋录说佛往昔孝奉瞽亲之事。 被箭重苏。 佛说睒子经(五纸)洁乞伏秦沙门释圣坚译与上经同太子慕魄经(五纸欠)洁后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佛说太子沐魄经(二纸半)洁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p 548-549二经说佛昔为沐魄。 十三岁不语事。 佛说九色鹿经(二纸欠)洁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亦如来往昔行忍辱事。 已上六经。 并出六度集经。 佛说长寿王经(四纸余南贤北羊)附西晋录第二出说佛昔为长寿王。 广行布施。 贪王伐之。 誓不与战。 同子长生逃出。 后愍贫人来乞。 随之而见贪王。 王即杀之。 杀时。 诫子慎勿报怨。 子奉遗命。 欲报仍止。 佛说鹿母经(七纸)维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说佛因地为鹿母。 误堕弶中。 求出见子。 全信赴死事。 佛说大意经(四纸半)维刘宋中天竺沙门求那跋陀罗译佛在祇园。 自说因地抒海求珠事。 佛说前世三转经(六纸南效北良)西晋沙门释法炬译佛在祇园。 笑而放光。 阿难问其因缘。 佛为说本生~p 550-551事。 初为上色女。 割二乳救食子者。 次转成男子作国王。 正法治国。 复以身普施禽兽。 后转生为婆罗门子。 绝食以求出家。 舍身以救乳虎。 佛说银色女经(六纸余南效北良)元魏北天竺沙门佛陀扇多译与上经同。 而事迹小异。 过去佛分卫经(一纸余南贤北景)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说佛因地。 其母见佛乞食。 发愿生子出家。 得授记事。 佛说妙色王因缘经(三纸欠南贤北景)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佛在祇园。 大众诸根不动。 听闻法要。 苾蒭请问其故。 佛说往昔求法。 舍子舍妻。 并舍自身奉夜义食。 今获此报。 佛说月明菩萨经(三纸欠)维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佛在耆阇崛山。 为月明童男说法施。 饭食施。 常当发四愿。 及说过去智止太子以身肉疗比丘病。 即是世尊往昔施行。 ~p 552-553佛说顶生王因缘经(六卷今作二卷南言北之)宋北印土沙门施护等译佛在祇园。 因胜军王请问。 为说往昔修布施行。 从王顶生。 乃至统四大洲。 诣忉利天。 总经一百十四帝释谢灭。 佛说赖吒和罗所问德光太子经(一卷)维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佛在灵山。 为赖吒和罗比丘。 说菩萨七种四法。 五种四非法。 次说往古吉义佛时。 德光太子远离放逸。 见佛供养。 护佛法藏事。 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六纸余南才北良)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佛游句潭弥国。 十方菩萨见灵瑞华。 各承佛旨。 来诣此土。 以华供养。 佛笑放光。 为贤儒菩萨说笑三缘。 又为明见光贤菩萨说出家法。 梵王为佛三证。 迦叶自誓得戒等。 、佛说自誓三昧经(七纸欠南效北良)后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独证品第四。 出比丘净行中。 与上经同。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三卷)身~p 554-555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佛游忉利。 止夏三月。 与八千比丘。 七万二千菩萨俱。 月氏天子。 问法得记。 大目犍连。 劝发诸天供养世尊。 佛为略说十方现身施化之事。 非声闻缘觉所知。 又明一切佛身。 皆同幻化。 有供养者。 福祐亦等。 道神足无极变化经(四卷南盖北方)西晋安息国沙门安法钦译与上经同。 而有目连普见一切处佛。 疑怪请问之事。 佛说盂兰盆经(一纸半南才北知)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佛为目连说七月十五日供自恣僧法。 度其母脱饿鬼苦。 佛说报恩奉盆经(一纸欠亦云报像功德经南才北知)附东晋录与上经同。 而甚简略。 佛说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上中下同卷南取北斯)宋西夏沙门智吉祥等译佛在祇园。 巨力长者心生觉悟。 为五百长者说世~p 556-557无常。 及三乘法。 五百长者咸皆有疑。 同来见佛。 佛为略说三乘方便。 长者愿闻大乘深法。 佛为广说六度妙行。 并说生死过患。 长者得无上忍。 以偈赞佛。 求得出家。 佛为授记。 佛说德护长者经(二卷南男北洁)隋乌苌国沙门那连提黎耶舍译佛住耆阇崛山。 外道嫉妒。 劝德护长者于七种门各作火坑。 复以毒药置饮食中。 请佛应供。 月光童子向母月云叹佛功德。 母亦为子叹佛功德。 一千彩女。 闻皆欢叹。 长者敕语家人营办火坑毒食。 月光广说佛不受害。 佛将受请。 放光普召十方无数菩萨。 同来应供。 月光童子。 月上童女。 及德生女。 智坚童子。 又来向父说偈赞佛。 佛至其家。 长者见大神力。 惭愧忏悔。 佛以实语灭诸毒药。 授月光及长者等大菩提记。 (内云。 月光于末法时。 脂那国内作大国王。 名曰大行。 令诸众生信于佛法。 又以大信心威德力。 供养我鉢。 受持一切佛法。 造无量法塔。)△佛说月光童子经(七纸半一名申日经)洁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与上经同、佛说申日儿本经(二纸欠)洁~p 558-559刘宋中天竺沙门求那跋陀罗译亦与上经同。 而事稍略。 疑是小机所见。 与根本律部中同。 佛说胜军王所问经(五纸半南渊北斯)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佛在祇园。 为胜光王说王法。 应以正治国。 勿贪欲乐。 应以四摄法。 摄取众生。 应观欲乐。 无常苦空。 并为说十二因缘。 但较说王法经。 少付嘱王臣语。 及胜幡陀罗尼。 而四山一喻。 后三经皆以老病死衰合。 此以邪行老病死合。 名为四怖。 佛说谏王经(三纸余)才刘宋居士沮渠京声译○如来示教胜军王经(六纸余)才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佛为胜光天子说王法经(五纸半)才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三经并与前同佛为优填王说王法正论经(七纸余南思北之)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说帝王十种过失。 十种功德。 及五种衰损法。 五种~p 560-561可爱乐法。 佛说萨罗国经(三纸南贤北信)开元附东晋录佛从祇园。 往化王及国人知苦。 发菩提心。 佛说阿阇世王受决经(三纸半欠南效北良)西晋沙门释法炬译佛在耆阇崛山。 王然多灯供佛。 贫母亦然一灯。 先得受决。 王又取华供佛。 采华人先以华供。 又得受决。 王乃于九十日中。 同夫人太子等。 自作宝华供具。 华成。 闻佛已入涅槃。 王甚悲泣。 耆婆谕以佛无生灭。 至诚能至。 王因持华到山。 依然见佛。 散华供养。 佛为授决。 便不复见。 采华违王上佛授决经(二纸欠南效北良)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即前经中采华人受决一事佛说差摩婆帝授记经(三纸南贤北景)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译佛住耆阇崛山。 与弥勒入城乞食。 至频婆娑罗王宫。 其夫人差摩婆帝以名衣为座。 而请佛坐。 佛与夫人互问树庄严义。 而授道记。 ~p 562-563佛说贤首经(二纸半)维乞伏秦沙门释圣坚译佛在摩竭提国。 清净法座处。 大会说经。 洴沙国王夫人跋陀师利 [S3] 。 (此云贤首)愿闻十方佛菩萨刹土名。 佛为说之。 (缺上方名)次问离女身法。 佛答以十事。 (增一至十)佛说坚固女经(五纸余)维隋乌苌国沙门那连提黎耶舍译佛在祇园。 说女人应离诸过而发大心。 坚固优婆夷。 即于佛前发大菩提。 舍利弗与之问答。 佛授道记。 佛说心明经(二纸半)维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佛在灵山行分卫。 梵志妇畏其夫。 仅以一杓饭汁施佛。 佛为授记作佛。 并其夫亦出家证果。 佛说金耀童子经(七纸欠)力宋中印土沙门天息灾译舍卫国婆罗门生一童子。 有诸吉祥。 佛往视之。 后来见佛。 佛授道记。 并说夙缘。 佛说逝童子经(二纸半)洁西晋沙门支法度译~p 564-565逝年十六。 佛诣其门。 逝劝母行施。 母悭。 佛现威神。 逝劝母与其自分饮食及衣。 持用供佛。 求无上道。 佛与授记。 △佛说长者子制经(三纸余)洁后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佛说菩萨逝经(三纸余南男北洁)西晋河内沙门白法祖译二经并与前同佛说龙施女经(二纸欠南效北知)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佛游柰园。 须福长者女名龙施。 浴时。 遥见佛相。 发菩提心。 魔变作父相。 劝令修小乘。 心坚不动。 魔教令从楼投身而下。 彼即如命投下。 变成男子。 得受道记。 △佛说龙施菩萨本起经(三纸半南效北知)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与上经同。 而皆龙施自说。 初说昔为毒蛇。 供事道人。 因道人去。 悲哀登树。 投身命过。 生兜率天。 从天来下。 作须福女。 佛说长者法志妻经(三纸欠南贤北信)~p 566-567出安公凉土录佛在祇园。 入城分卫。 化法志妻。 及一切下使。 皆转男。 得授道记。 佛说乳光佛经(五纸半)洁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佛示有风疾。 命阿难乞乳于梵志家。 梵志讥嫌。 维摩说法而开悟之。 帝释化作童子毂乳。 牛母牛子。 欢喜布施。 阿难以此白佛。 佛说牛往因。 授以道记。 佛说犊子经(一纸半)洁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即前经乞乳事。 而无维摩说法。 佛说树提伽经(二纸半南贤北羊)刘宋中天竺沙门求那跋陀罗译佛说树提伽长者。 往昔供病道人。 今享天福。 王不能夺。 宝授菩萨菩提行经(十纸欠南兴北深)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佛乞食广严城。 现大神变。 宝授童子年始三岁。 以金莲供佛。 遂与目连舍利弗互相问答。 深明大乘法义。 又与妙吉祥菩萨问答。 有八苾蒭吐血命终。 ~p 568-569堕阿鼻狱。 佛记彼后从地狱出。 当得授记。 宝授次以一器饮食。 徧供佛僧而无有尽。 佛为授记。 演道俗业经(九纸南忘北信)乞伏秦沙门释圣坚译佛为给孤长者说在家有三财。 出家有三业。 即三乘法也。 优婆夷净行法门经(二卷南贤北行)出安公凉土录修行品第一。 佛住舍卫国欢喜殿中。 毗舍佉母。 与千五百清信女。 来问优婆夷净行。 佛先说其往昔常乐闻法因缘。 次答示十九净行。 又答十行法。 五十八法。 三大行。 四取佛地行。 四安住观。 三十二不净观。 七缚著。 三善行。 八大人念。 修学品第二。 答示五十修学。 六种光明修学。 三十二相有二十行。 并示八十种好。 瑞应品第三。 答示菩萨生时。 十六种奇特瑞相。 又有三十二瑞相。 一时俱现。 菩萨道树经(十二纸或云私呵昧经亦名道树三昧亦名私呵三昧经南忘北彼﹚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佛在竹园。 长者子私呵昧。 与五百弟子。 遥见佛相。 ~p 570因问云何起菩萨意。 有几意喜。 有几功德休息。 行何等法。 何以致无生忍。 用几事得一切智。 用几法住。 用几法灭度。 灭后有几功德。 云何为谛。 佛一一答以六法。 私呵昧发大愿。 佛为授记。 菩萨生地经(二纸半南忘北彼)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差摩竭释种长者子。 问云何疾得佛。 佛答以二种四事。 即解珠宝璎珞供佛。 化成宝葢。 出五百化人。 亦兴供养。 长者子得受记。 阅藏知津卷第九~p 571阅藏知津卷第十北天目沙门释智旭汇辑【大乘经藏方等部第二之九】佛说缘起圣道经(四纸欠南效北良)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说佛初坐树下。 观十二因缘流转还灭道理。 而成正觉。 佛说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三纸半南效北良 亦名闻城十二因缘)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p 572-573○佛说旧城喻经(四纸余南兴北临)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二经并与前同。 谓逆顺观十二因缘。 如行旧道。 而达旧城。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上下合卷南敢北赖)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以十一种殊胜事故。 于缘起初。 说无明以为缘性。 一所缘殊胜。 二行相殊胜。 三因缘殊胜。 四等起殊胜。 五转异殊胜。 六邪行殊胜。 七相状殊胜。 八作业殊胜。 九障碍殊胜。 十随缚殊胜。 十一对治殊胜。 佛说缘生初胜分法本经(上下合卷南敢北赖)隋南天竺沙门达摩笈多译与上经同大乘舍黎娑担摩经(六纸南履北临)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佛在鹫峰。 告诸苾蒭。 若于十二缘生而能见了。 是名见法见佛。 舍利子以问慈氏菩萨。 慈氏细为解释十二因缘甚深之义。 乃性相二宗要典。 佛说了本生死经(四纸南效北良)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p 574-575与上经同。 而是舍利弗为比丘说。 ○佛说稻秆经(六纸欠南效北良)附东晋录○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喻经(六纸半南流北兴)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二经亦并与前同佛说法身经(三纸半南兴北深)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说化身及法身二种功德。 法身中具明增一法数。 佛说十号经(二纸南命北尽)宋中印土沙门天息灾译阿难一一致问。 佛为一一解说。 称赞大乘功德经(四纸余南效北良)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佛住法界藏殿。 德严华菩萨问。 何等是新学菩萨恶友。 应须远离。 佛言。 无如乐二乘人。 乃至宁堕地狱。 不应起二乘作意。 次明谤大乘罪。 及释大乘名义。 △妙法决定业障经(三纸南效北良)唐于阗国沙门释智严译~p 576-577与上经同佛说大乘四法经(一纸欠南效北良)唐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初译佛在祇园。 为苾蒭说。 一不舍菩提心。 二不舍善知识。 三不舍堪忍爱乐。 四不舍阿练若。 佛说菩萨修行四法经(一纸欠南效北良)唐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译与上经义同。 而文小异。 大乘四法经(七纸半)维唐于阗国沙门实义难陀译佛在祇园。 文殊师利菩萨以宝葢供佛。 明菩萨供养无有厌足。 及说种种四法。 又说三十五住菩提法。 应离十慢。 佛说大乘百福相经(六纸余南男北良)唐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译佛在舍卫国普妙宫中。 文殊师利请问如来福德之量。 佛为明十善福。 轮王福。 帝释福。 自在天福。 初禅福。 二禅福。 摩醯首罗福。 辟支福。 后身菩萨福。 如来毛孔福。 八十随好福。 八十随相文福。 三十二相福。 大法言音福。 展转增胜。 又明有二种法。 生如来~p 578-579身。 一者胜愿力。 二者方便力。 佛说大乘百福庄严相经(七纸半南效北良)唐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译与上经同。 而字稍增减。 ○佛说妙吉祥菩萨所问大乘法螺经(五纸余南思北斯)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亦同前经。 但初禅作魔王。 后身作初发心。 大乘造像功德经(上下合卷南羔北知)唐于阗国沙门提云般若译佛往忉利天上。 优填王初造佛像。 佛从天下。 王问功德。 佛深赞之。 弥勒因问灭业障事。 佛一一细答。 佛说造立形像福报经(三纸余南才北知)附东晋录佛在拘罗瞿国。 为优填王说。 佛说作佛形像经(二纸南效北知)附后汉录与上经同佛说造塔功德经(有释圆测序共二纸)维唐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译佛在忉利天。 为观世音菩萨说。 内分别一四句偈~p 0580-0581义。 诸法因缘生。 我说是因缘。 因缘尽故灭。 我作如是说。 如是偈义。 名佛法身。 汝当书写置彼塔内。 何以故。 一切因缘及所生法性空寂故。 是故我说名为法身。 佛说右绕佛塔功德经(二纸余南贤北景)唐于阗国沙门实义难陀译佛在祇园。 舍利弗请问。 佛以偈答。 佛说楼阁正法甘露鼓经(三纸半南力北忠)宋中印土沙门天息灾译阿难问。 云何种清净善根。 云何作曼拏罗。 乃至作如来像。 云何功德。 佛为广说曼拏罗。 乃至作像功德极大。 无上依经(二卷南效北良)萧梁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校量造佛功德品第一。 佛住竹林。 与比丘菩萨优婆塞优婆夷诸大众俱。 阿难问造佛功德。 佛广为校量显胜。 如来界品第二。 明如来界性不可思议。 烦恼所隐。 名众生界。 修菩提道。 说名菩萨。 出离烦恼过一切苦。 洗除垢秽究竟清净。 说名为佛。 于三位中。 一切处等。 悉无挂碍。 本来寂静。 依如实知。 ~p 582-583依如量修。 正觉众法。 悉平等如。 住无余涅槃。 不舍众生利益事。 菩提品第三。 明如来最极清净转依。 常乐我净功德。 超过声闻缘觉大地菩萨三种意生身。 是名菩提不可思议。 如来功德品第四。 明如来一百八十不共之法。 谓三十二相。 八十种好。 六十八法(十力。 四无所畏。 三念处。 大悲。 十八不共法。 三十二种如来独得)。 如来事品第五。 明如来有十八事最妙最上。 因百八十法而成。 赞叹品第六。 阿难偈赞如来功德。 付嘱品第七。 明以十法受持此经。 一书写。 二供养。 乃至十修行。 佛说未曾有经(三纸欠南男北良)后汉失译人名佛说甚希有经(四纸半南男北良)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二经皆即上造佛功德品。 及付嘱品。 佛说诸法勇王经(一卷)洁刘宋罽宾国沙门昙摩蜜多译佛在竹林。 有新出家比丘问毕报施恩事。 佛以入僧数。 修僧业。 得僧善利。 三法答之。 次问发大乘心而出家者。 具三法否。 佛言。 不在三法。 比丘三致疑~p 584-585问。 佛三止之。 次放白毫相光照大千界。 集诸大众。 舍利弗复致三请。 佛为说阿耨达池喻。 广显发心功德。 谓无人能报恩者。 唯除漏尽。 及发大心耳。 次较持经功德。 及为发心者说性空法。 魔军落地。 佛亦敕其持经。 一切法高王经(一卷)贞元魏中天竺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诸法最上王经(一卷南维北行)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等译二经并与上同佛说施灯功德经(一卷)难高齐乌苌国沙门那连提黎耶舍译佛在舍卫给孤独园。 告舍利弗。 佛有四种胜妙善法。 为一切众生无上福田。 若七众以灯供养。 其福不可思议。 于现在世。 得三种净心。 于临终时。 得三种明。 又复得见四种光明。 便生三十三天。 于五种事而得清净。 还生人中。 出家持戒。 又得四种可乐之法。 得四种清净。 又若住于大乘施灯明者。 世世得八种可乐胜法。 得八种无量胜法。 又以灯施说法者。 得于八种无量资粮。 又见他施如来灯。 生随~p 586-587喜心者。 得八种增上之法。 次叹五种法最为难得。 一得人身。 二信乐法。 三得出家。 四具净戒。 五得漏尽。 次说偈较施灯福德。 唯发大菩提心者为最。 浴像功德经(三纸余南才北知)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佛在鹫峰山顶。 清净慧菩萨请问佛涅槃后。 宜作何供养。 佛言。 供舍利如芥子。 得十五功德。 浴佛形像。 应用香水。 作坛沐浴。 功德无量。 佛说灌佛经(一纸半一名灌洗佛形像经南才北知)西晋沙门释法炬译、佛说灌洗佛经(三纸余一名摩诃刹头南才北知)乞伏秦沙门释圣坚译○佛说浴像功德经(二纸半南才北知)唐迦湿蜜罗国沙门宝思惟译三经并与前同。 而圣坚所译。 云四月八日。 宜如佛初生时。 以香水浴像。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四纸半南忘北短)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佛在耆阇崛山。 为文殊菩萨。 说前世功德。 今致相好。 ~p 588-589佛说内藏百宝经(六纸余南莫北短)后汉月支国沙门支娄迦谶译文殊问沤和拘舍罗所入事。 佛答以随世间习俗而入。 示现若干种种诸事。 其实佛无种种事也。 佛说最无比经(八纸欠南效北良)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佛为阿难较量三归功德。 不可思议。 次及十善。 八关。 五戒。 十戒。 式叉摩那戒。 尼戒。 比丘戒。 乃至发菩提心功德。 以次转胜。 不可思议。 △佛说希有较量功德经(五纸南效北良)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与上经同。 而缺发菩提心一节。 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一卷南诗北率)后汉月支国沙门支娄迦谶译舍利弗欲问法。 佛言。 若从文殊师利但问怛萨阿竭署因缘法名。 未悉得其事。 今为汝说之。 舍利弗及目犍连等作礼。 请问菩萨摩诃僧那僧涅。 佛言。 怛萨阿竭署者有四事。 一者发意。 二者阿惟越致。 三者菩萨坐于树下。 四者具足佛法。 及种种问答以显其义。 次有迦叶等各呈学署法门。 次有五百~p 590-591婆罗门来问法。 各各述己瑞应。 佛说明度五十校计经(二卷)丝后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十方菩萨问何因缘。 菩萨有痴有黠。 乃至智慧有厚薄。 佛言。 知校计为黠。 不修校计为痴。 因广说五十校计法。 入定不定印经(一卷有武周新翻三藏圣教序南发北被)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佛在鹫峰。 妙吉祥问菩萨退不退行。 佛言。 有五种行。 一羊车行。 二象车行。 三日月神力行。 四声闻神力行。 五如来神力行。 前二有退。 名不定。 后三不退。 名定。 △不必定入定入印经(一卷南发北被)元魏中天竺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与上经同佛说谤佛经(六纸欠)男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译佛在耆阇崛山。 时有十菩萨。 曾七年勤修陀罗尼。 心苦不静。 舍戒还家。 不畏行菩萨。 为彼请佛开化。 佛说其过去谤法师。 久受种种恶报。 并七百世勤~p 592-593修无克因缘等。 次为说陀罗尼。 令仍出家。 七日住于慈悲无常念佛三昧。 一心持之。 得见十方千佛。 恶障尽灭。 获陀罗尼。 得不退转。 次重诫人于善恶法师。 失命身死。 不应见其过。 而以应具四种净法释之。 末略示修此陀罗尼法。 △佛说决定总持经(七纸半)男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与上经同(总持译作华言)佛说象腋经(一卷)慕刘宋罽宾国沙门昙摩蜜多译佛在灵山。 与五百比丘。 六万菩萨俱。 舍利弗说偈叹安乐德。 佛放身光集众。 观文殊而微笑。 文殊启问。 佛唱经名。 阿难请说。 佛赞许之。 文殊启问。 佛为说六度及六三昧。 次明欲入此经。 如入虚空。 六十增上慢比丘欲从座去。 舍利弗留之。 更请问佛。 佛为解释。 令大众获益。 增上慢者得证。 于是文殊重问云何学。 云何行。 云何住。 云何修进。 佛以偈答。 次明信解者得二十功德。 并说往古金刚幢菩萨。 以咒疗众生病。 佛说无所希望经(一卷一名象步经)慕~p 594-595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与上经同佛说甚深大回向经(四纸欠南贤北景)刘宋出祐公录佛在祇园。 明天菩萨问曰。 云何少修善本。 而获大果。 佛言。 应于去来现在佛所。 修慈身口心行。 所谓随喜叹善。 又于去来现在诸众生所。 修慈身口心行。 所谓持十善戒。 以此功德。 共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 佛说大方广未曾有经善巧方便品(四纸欠南渊北斯)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大意菩萨问修菩萨行者。 于五欲境。 作何方便取而不著。 虽复常行。 无所障碍。 佛答以于诸佛所深种善根。 名为善巧方便。 即得诸佛共所建立。 所谓行少分施。 起增上心。 回向一切。 一香一华。 一灯一衣。 乃至园林饮食。 皆为众生普发大愿。 又于所见一切境界。 皆为众生普发大愿。 略与华严净行品同。 佛说十二头陀经(四纸半一名沙门头陀南贤北羊)刘宋中天竺沙门求那跋陀罗译~p 596-597佛在给孤独园。 食已。 至阿兰若处。 趺坐微笑。 摩诃迦叶请问笑缘。 佛言。 阿兰若处。 十方诸佛皆赞叹。 无量功德。 皆由此生。 三乘圣道。 皆由此得。 行此法者。 有十二事。 一在阿兰若处。 远离二著。 二常行乞食。 三次第乞食。 四受一食法。 五节量食。 六中后不饮果蜜等浆。 七著弊衲衣。 八但三衣。 九冢间住。 修止观。 十树下止。 十一露地坐。 十二但坐不卧。 更宜系心一处。 观五蕴空。 比丘菩萨。 依教谛观身相。 各获果证。 帝释。 文殊。 发愿护持。 佛说四辈经(二纸半南贤北景)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佛在祇园。 自说末世弟子能坏佛道。 于是舍利弗作当机。 听佛说四辈弟子法非法事。 佛说三品弟子经(二纸余一名弟子学有三辈南贤北景)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佛在祇园。 为阿难说在家弟子。 有上中下辈功德罪业不同。 佛说四不可得经(四纸余南莫北短)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因四仙人避无常而不能免。 佛为比丘说四不可~p 598-599得。 及说菩萨初中竟善。 佛说佛印三昧经(二纸半南行北羊)后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佛在耆阇崛山。 入于三昧。 光照十方。 大众云集。 弥勒。 舍利弗。 向文殊问佛身所在。 文殊令入三昧观之。 皆不能见。 须臾佛现。 乃问其义。 佛言。 住深般若佛印故也。 佛语法门经(三纸南忘北短)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译佛住毗耶离大林。 龙威德上王菩萨请问。 佛为分别是佛语非佛语门。 龙威德上王悟无生忍。 众并获益。 佛说法常住经(一纸余南贤北羊) 发布时间:2025-02-01 11:23:15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6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