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海涛法师:海涛法师《慈悲》 内容: 爱的升华为慈悲, 慈悲的升华为大慈大悲。 有了大慈大悲的心, 所有的功德都在里面。 ◎不带执着的爱,是唯一不夹杂恐惧的爱,这种爱才是清净的。 带有执着的爱是枷锁,蕴藏了情绪的狂浪,往往制造一种看不见的铁链。 ◎送一块翡翠给公主,不如送一个面包给乞丐。 ◎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因为我爱得更多,所以我得到更多。 ◎爱最伟大之处,就是打开了人生的视窗。 ◎没有能力爱人比没有人爱更可怜。 ◎爱是学习付出,也是学习接受。 ◎如果仇恨是一种疾病,爱是唯一的解毒剂。 ◎依戒律的慈悲,才是真正的慈悲。 ◎爱的升华为慈悲,慈悲的升华为大慈大悲。 ◎一切苦的主要原因,源于自我珍爱的心,它的解药就是珍爱别人。 ◎最甜蜜的声音,是仁慈的话,它永远带来阳光。 ◎最难转让的东西就是仁慈,它总是又被送回来。 ◎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一切。 ◎慈悲即如来。 ◎无私的爱是最美的礼物。 ◎有了大慈大悲的心,所有的功德都在里面。 ◎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 ◎普爱万物而无遗,此即开悟之道。 ◎向诸生物,恒起悲心,拔其苦;恒起慈心,与其乐。 ◎吵架是弱者的武器。 ◎真正的荣耀,属于那个愿意成为他人垫脚石的人。 ◎我恭可以平人之怒,我让可以息人之争。 ◎胜者增怨仇,败者吃苦头,不争胜与负,和平成好友。 ◎我们要有一颗对任何人都能合掌的心。 ◎劝人息诤的是君子,激他起事的是小人。 ◎意志是精神真正的支配者,当你心中充满着慈悲、平等以及宽恕时,所感应来的即是无诤的世界。 ◎广厦千间,夜眠不过七尺。 珍馐百味,日食只须三餐。 ◎和平是桥梁,斗争是围墙。 ◎能明白指出你黑暗面的人,便是善知识。 ◎能逼出你内在无限潜能的人,叫做明师现前。 ◎刺激我们的人,才是我们真正的指导者。 ◎我们所憎恶的东西,会像我们所喜爱的东西一样控制我们,只是影响我们的方式不同。 ◎你必须将你的喜欢和讨厌、你的痛苦和快乐都厌离。 那就是法的精髓处。 ◎每件事物都有两面性,快乐和痛苦是相互依存的。 ◎当你看到某些事物的益处时,必须认知到不利之处。 当你感到怨恨、憎恶时,你应该思惟爱和谅解。 依着这种方式,你会更平衡,而你的心会变得更沈稳。 ◎真正的智慧,一定是建立在慈悲的基础上。 ◎痛苦是快乐的兄弟。 ◎心灵之道是相当容易的,放下爱恨,然后顺其自然。 ◎试着在你遇见的每一个人身上,发现美的存在。 ◎一切美的基础,在于一颗和善而乐于助人的心。 ◎勿以容貌的丑陋为耻,而应以内心之丑陋为耻。 ◎最大的立功就是拯救众生陷淤的心灵,使众生离苦得乐。 ◎懂得如何爱人,便完成生命的觉醒。 ◎把内心摆平就天下太平。 ◎宁静就是永恒。 ◎能够管理大众的人,必须先做自己的主人。 ◎人类必须消灭战争,否则战争将消灭人类。 ◎真正的仁慈,必须付诸行动,接纳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西哲云:我不会把一个无故踩死一只小虫的人,列在朋友的名单里。 ◎自私者的心田里,开不出同情的花朵。 ◎我们一生的任务,就是要以慈悲来行销这个世界! ◎要爱,但不要执着。 单纯地去爱,让爱为我们带来的是喜乐而不是痛苦。 ◎爱是消除仇敌最佳的办法。 ◎慈悲乃是一种能和蔼、温柔地对待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人、事、物的能力。 ◎帮助他人正是生命的本质。 ◎善良是付诸行动的爱。 ◎悲是去融入、去感同身受。 ◎最勇敢的人,也就是最温顺的人,所以,唯爱人者方有大勇。 ◎以慈爱来感化怨恨;以良善来感化邪恶;以施舍来感化吝啬;以真实来感化谎言。 ◎学习去爱,爱是地球上最强大的力量。 ◎生命无法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永恒。 ◎一位具有爱心的人,满眼所见尽是惊奇与生命的喜悦。 ◎善心慈爱是唯一不会垮的投资。 ◎当一个人想谋杀一只虎时,他说那是游戏;但当这只虎要残害他时,他便说那是残暴了。 ◎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是没办法去爱他人的。 ◎心慈无嗔,猛狮亦驯;各安生理,天下归仁。 ◎为人设想多,为己设想少,抑制私欲,实施慈爱之念,即构成人性之完美。 ◎内心拥有愈多慈爱,自我就会愈微弱;自我愈是消除,内心就会显露出更多的爱。 ◎若要终止感官欲望,可以将精神放在服务人群上。 ◎是亦众生,与我体同;应起悲心,怜彼昏蒙。 善劝世人,放生戒杀;不食其肉,乃谓爱物。 ◎为人老实不诳夸,待人接物众欢喜;学佛慈悲无你我,善行功德如恒沙。 ◎让动物受苦是完全缺乏慈悲的表现,对动物慈悲并不是因为人是万物之灵,而是人必须跟所有的生物共患难。 ◎佛证入慈心三昧,所以对一切众生皆可降伏。 ◎诚实才是道德的核心。 ◎若以菩萨心来看众生,你本身就是菩萨。 若以烦恼心来看众生,你本身就是众生。 ◎众生以菩提为烦恼,菩萨以烦恼为菩提。 ◎智者从师之长,愚者求师之短。 ◎赌博就是什么时候停,什么时候赢。 ◎错误的知见是永恒的牢狱。 ◎烦恼的除灭,必须先离欲。 ◎心好处处好,心坏处处坏。 ◎忏悔就是转念,将以往的恨心、忿心等皆转为清净心。 ◎拜山的目的,是要越过你自己心中我慢的山。 ◎忏悔包括改过。 ◎真求即是不求。 ◎有智慧的忍辱是一种甘露,而无智慧的忍辱是一种压抑。 ◎意志是精神真正的支配者,当你心中充满着慈悲、平等和宽恕时,所感应来的即是无诤的世界。 ◎令生欢喜心,不生嗔恨心,是名真布施。 ◎惟有藉着宽恕,我们才能从烦恼这座牢狱中释放自己。 ◎佛陀说:要用一颗宇宙的心,来过你现实的生活。 ◎善心观心,必能入道。 ◎戒为无相,名究竟戒。 ◎生命的本质乃是喜悦、欢喜、自在。 ◎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其心能离我慢,顺得涅槃。 ◎禅者不离开生活,并且醒着生活。 ◎空性的极致,就是一切法无生。 ◎要能掌握现在,才有永恒可言。 ◎心为法界之家,亦为涅槃之宅。 ◎忍辱第一道,先须除我人;事来无所受,即真菩提身。 ◎有求皆苦,忘心即乐。 爱与慈悲◎如果今天你只是个小角色,不需难过,更不应小看自己,因为神圣其实就在你的身上,只是你不懂去感激你所拥有的。 ◎人往往不懂得尊重身边的事物,凡事只注重结果,而不去在意过程。 谁会想过饭、菜、水的伟大? 又有谁在用一张纸的时候,想过纸的奉献精神而去感激它? ◎有了了解,才能有爱,有慈悲。 爱与了解是一体的。 ◎如果一个人太在乎别人,就是没有信心的人,因太在乎别人的肯定,就会让快乐掌握在别人的手里。 ◎人生活在无常而又短暂的世间,其实争不了名利,也带不走财富。 重要的是要能觉醒真理,探索生命的能源,懂得追寻大我人生,懂得于日常生活中,随缘生活、随心自在、随喜而作,才能感受生命的无限光明。 ◎心灵上的富裕,是一种自我的尊严与满足。 ◎慈悲心的另外一种是爱的表现。 无我的爱,才是真正充满慈悲心的爱,不求回报的真爱。 ◎容忍,是一种崇高和伟大的人生修养,要有很高的境界和修行,才能够做得到。 ◎反省是认识自己的秘诀,当我们从镜子里看见自己时,就会发现自己与自己相遇,也就会发现在自己的里面,还有一个真实的自己。 ◎一切欲望,都是由一个非常微小的欲望引发产生的,所以在平时就要慎心物于隐微。 ◎生命的价值在于实践愿力。 人生于世,唯有真心实践,才能舍出烦恼,才能转化心灵,当下即能享有生命的喜悦,并迈向璀璨美好的人生。 ◎我们之所以生生世世不断地轮回、不停地造业,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感受,总是做出习性的反应。 如贪爱时,我们希望能延长这种快感。 嗔恨时,我们一心抗拒,想把它排除,于是身口意就有行的造作。 慈悲的生命◎宽恕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在实践忍辱的法门中,敌人是最好的老师。 ◎将相顶头堪走马,公侯肚里好撑船。 ◎临事肯替别人想,是第一等学问。 ◎有了同情心,才能利人。 有了谅解心,才能容人。 有了忍耐心,才能做人。 ◎唯有藉助同情的力量,来宽恕别人所犯的错误,你才能与他人和平相处。 ◎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余地。 ◎胸量大,虚空装得下;心胸窄,自己容不下。 ◎当你看不到别人的缺点时,你就能从别人的行为、语言、思想中,得到无限的智慧。 ◎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 ◎以出世无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 ◎爱心和慈悲的发展,是一切修行的基础。 ◎佛教出发的动机在慈悲,佛教施展的手段在方便。 ◎大智心,不着我相。 大愿心,广修善行。 大悲心,救众生苦。 ◎发大乘心,普济一切。 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我最大的愿望是绝不发怒、永远说真话、亲切温和、不责难任何人,以忍耐对暴躁的人,以善意对伤害自己的人。 ◎人的价值在于奉献与牺牲。 ◎治疗自私与贪婪的唯一方法,就是牺牲。 ◎当你将自己奉献出来的时候,你就真正的得到生命。 大慈悲法门◎学佛就是要开发自己的真心,摘下自己的面目,诚恳地剖视自己、分析自己、认识自己。 ◎法的修持,落实在观心,而观心的始终要诀,在念念自知、自觉中。 ◎以弘扬佛法为己任者,应不是用嘴巴重复佛陀的教语,而是以行动来实践的。 ◎知识是用学的,智慧是用悟的。 要化导一个人,慈悲的言行、关爱的心怀,比任何都受用。 ◎真正的布施,是把烦恼、忧虑、分别、执着,通通放下。 ◎人世间的事事物物,从淡泊中滋生喜乐;从无求中,体验清净;从无我中,实践慈悲。 ◎就修持而言,舍弃自我,是肯定真我和显现生命之悦乐自在。 所以说,在舍弃自我之后,人才发现到最大的欢喜,就是实在和恒常的悦乐。 ◎人,越是接近真理,越能包容别人的过错。 ◎良心,是每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因为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自己的良心。 ◎用如来的心,吸取生活中的佛法,并自我进修,学习菩萨大无畏的精神,期许将来有朝一日,以积极的行为,普渡天下众生,实践佛门的大慈悲法门。 ◎随缘是最好的性格,能随因缘,不计较、不比较、不执着,这就是佛法。 ◎多闻并不一定能够增长道力,而是要善于观照,观照即修行,才能纠正自己的错失。 ◎信仰的层次,必须藉着智慧、体悟的提升,是故听经闻法,乃修持上不可或缺的途径。 ◎如果没有正知、正见,所有的佛法都是偏执,唯有正知、正见、正念,才是真正的佛法。 常拥慈悲心◎禅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并非外来物,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本心。 ◎凡是向外追求而不反求诸己的,到最后都会空虚,进而执着自己的情感而产生烦恼。 只要确立心灵的主体性,让心灵自由自在,不被外在的情感所牵绊,才是解脱之道。 ◎宽恕,是可以解决万世仇恨的。 如能包容、慈悲,将爱心升华、扩大,才能纾解心中的不平。 ◎爱是理性的牺牲,而不是感性的占有。 爱是无怨无悔,心甘情愿的奉献,爱是美化外在环境,净化内在心灵的源头,爱是慈悲的显现,也是修菩萨行、广披有情的甘霖法雨。 ◎学佛修法最重要的是正思惟,我们的念力就是决定业报的因,所以我们要时时观照自己的念头,不让它再造业因。 ◎人不聪明,愚笨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要有心,用心在佛法上,用心在道业上,用心在利众上,身心自然就能安住。 ◎我们的心就是被这种贪,跟那种不喜欢的嗔,还有无明的这些不明道理、不正确的这些心态所左右。 ◎学佛修行之可贵,在于常涌慈悲心,视万物与我一体,同体大慈力,同怀大悲心,即使在境界现前时,亦能超脱凡情、俗念,拂逆困厄,而不变道心。 ◎般若智慧的前提,乃是大慈大悲之心,若只单修慧而没有悲心的话,你的智慧中就会夹杂着傲慢。 ◎人间的一切事物、财富、名位、爱恨、情仇,无一不是如露如电,刹那变灭。 唯有不再执着,放下万缘,远离虚妄,才能生活在自立、自主、自由、自在的美好意境中。 ◎财富是每一个人所追求的,为了使生活更美好、幸福,我们可以追求财富。 但是不要忘了还有一个心灵世界,它比有形的世界更宽广更美丽。 只要用心去融合即可实现。 ◎不必企图改变世界,也不必把自己躲入黑暗之中。 其实宽容与了解的心,是心灵平静的因素,而爱、忠诚与关怀,才是人生不渝的宝石。 慈悲与智慧◎忍辱,是拥有希望的唯一法门。 ◎理想的净土,是落实于现实的人间。 ◎认错,是对自己最大的包容。 ◎菩萨道就是走向社会人群,以众生为根本的修行方法。 ◎身体的勇敢,是动物的本能;精神的勇敢,才是更高超、更真实的勇气。 ◎小偷,其实是向自己偷东西最多的人。 ◎在道场中都有是是非非的,聪明的人看见之后,会毅然的离开道场。 但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就会以是为学习,以非为检讨,使整个道场运作不息,并且精进不已。 ◎人生最大的财富,不是拥有土地、大厦、金钱及权势,也不是拥有知识、技能、学历及才华,而是拥有一颗诚实的心。 ◎真正的残疾,不是外在的身根不全,而是心里没有慈悲、包容。 真正的缺陷,也不是环境的困顿,蹇厄,而是自己丧失信心。 ◎当怜悯转为慈悲,当世情转为智慧,当一颗心与佛法澄然相映时,这蜉蝣过客般的人生,这感恩回馈的人生,才有了意义。 ◎当下,就是此时此刻,也就是一心不乱,也就是平常心,也就是正念相续,也就是不跟着五光十色的妄念走。 只有现在,不沈溺过去,不幻想未来的心境。 ◎人生最大的牺牲,就是牺牲享受;最大的享受,就是享受牺牲。 ◎信仰是理智的延续,而不是感情的作用。 ◎世间人要对法律负责任,而修行人是要对因果负责任的◎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而拥有却是为了做更多的付出。 ◎慈悲是一种把感情升华,变成为众生的大爱,而不是私爱,是一种平等的爱,而不是有选择的爱,也是一种只知付出,不求回报的爱,更是一种清净而没有染欲的爱。 ◎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自己有多高的学问,而在于自己有多少的涵养,可以安顿自己,也可以清醒别人。 以慈悲为住◎渡众利生,是一种义工圣职,也是一种生命的奉献,更是一种力量和时间的布施,所以严格说起来,义工是一位知行合一的菩萨行者。 ◎承受业报,也是一种消业的方法,因为当一个人的业力重到无化解余地时,唯一的化解方法,恐怕只有承受业报才能消业。 原因是自己的业力太重,又没有足够的福德可以转化业报的缘故。 ◎真正的看透(不是看破),是提起精神为大众服务,付出心血的。 ◎嫉妒别人,仇视异己,就等于把自己生命交给别人,任人宰割一样。 ◎感受清净、自在、万缘放下的轻安,是一种真正解脱的柔软心安。 ◎不要用贪婪、嗔怒、嫉妒、愚痴的眼睛看这世界,别忘了你还有美丽、智慧、悲悯、宽恕的另一只眼。 ◎贡献自己所学、所能,多为利益众生而尽一份心力,这才实在,因为一个人所能留给别人的,就是他曾付出的一切。 ◎在生命的千变万化之中,没有未来,也没有过去,只有现在,能够把握住了现在,同时也能掌握了过去和未来,这就是生命。 ◎时间是无常的代名词,而执着是生命中最大的缺陷。 ◎生死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转变,并无真实之体。 ◎以道德为衣,以无为为食,以慈悲为住。 ◎生死轮转如时钟,没有停止,要脱离生死轮回,必须要涅槃,从世间生死到出世涅槃,不外要修行。 ◎你要知道,世间的一切都是众缘和合、众力所成,非独一人所能,是故应怀感恩的心。 ◎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生、因缘灭的无常变化,唯有放下内心的贪、嗔、痴,证悟真如法性,才能真正不受无常的影响。 ◎我之存在,其确实性是一定的时间、空间,因果、行动、反应之间的关联。 时光流逝,关联就会改变,所以,我之所以为我,大部份也是现象的。 ◎在因缘法则下,使我们警惕到人生的短暂无常,必须把握当下,在有限的生命中,加紧修行,开发内在的美德,才能步入清净圆满的道路,尽情地发挥生命无限的价值。 ◎无我方能与人共生、与人共体,才不会有纠纷争执。 修行就是慈悲◎学佛须知三件事:(1)深信因果。 (2)恭敬三宝。 (3)无限的容忍。 ◎自己有过,高高兴兴地改过;别人有过,心平气和地劝导。 ◎不肯布施是贫穷相;永远布施的人,永远不贫穷,因为至少他内心富有。 ◎要显现空性,先懂得二种心态,(1)感恩心。 (2)柔软心。 就具足忍辱。 ◎要求别人很容易,要求自己太难了,这是大多数人易犯的毛病。 ◎修行人就是要将有事化为无事。 修行人就是要将烦恼化为无烦恼(菩提)。 修行人就是要使自己安乐,也使他人安乐。 ◎慈悲的对象不仅于人,也要普及于其他众生,乃至一切无情有情万物。 ◎印度圣雄甘地说:从一个民族对待动物的态度,可以判断这个民族品质的高下。 只有善待动物的民族才能建立伟大的国家。 ◎令人尊敬的人有共同的特性;懂得照顾,能体察别人的感受;懂得谅解,能同情别人的处境;言语温和,行为有礼,常保自己美好的品质。 ◎做为一个修行人必须先做后说,先实践再说,能说不能做,不是真智慧、真修行人。 ◎若闻苦恼悲伤事,心要观想:若闻苦声,当愿众生,离苦得乐,业障消除;若见病人,当愿众生,离苦得乐,业障消除;若见意外死亡,见亡者,当愿众生,离苦得乐,业障消除。 ◎有一些话,只能存放在自己心中,作为智慧的教育,说出来好似在训导对方,反而显出自己的愚痴。 自己要做好,也要尊重别人。 ◎原谅别人,检讨自己,吃亏便是占便宜。 ◎学佛最重要是学大地的谦虚,学虚空的如幻、包容。 人之伟大是由心量大小而定。 ◎万法皆是由因缘所生起,应当广结善缘,普遍建立良好的关系,若能体会缘起的道理,人才能生出一颗慈悲喜舍的心。 ◎修行人要有度量,要广结善缘,怕因果要惜福。 柔和谦顺,不起爱憎。 利益他人,圆满他人,感动他人,心中无事,无烦恼,一切言行皆为报恩,只是尽本份而矣! 无有功德可言。 ◎要站在对方的立场说话,说话是一种责任,不是权利或享受,要尊重对方的自尊心。 ◎讲话急促的人,修养一定不好,沈默微笑、从容,不要随便发表意见。 ◎好好管教自己,不要管别人,看自己的毛病,不要看别人的问题,要求自己(严以律己),不要要求别人(宽厚待人)。 慈悲之爱◎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有人问:何谓慈悲? 大德答:无佛可成为慈,无众生可度为悲。 ◎讲道容易修道难,杂念不除总是闲;世事尘劳常挂碍,深山静坐也徒然。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行住坐卧总是禅,万般计较皆是空。 ◎一家饱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冤。 ◎知足常乐,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佛是宇宙平等的原理,法是宇宙差别的现象,僧是宇宙和合的状态。 ◎驯服野象最好的方法,是用轭将它和一头已经训练完成的象拴在一起。 所以要改变我们的气质,好的环境和善知识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不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药。 ◎师长以五事敬视弟子:(1)顺法调御。 (2)诲其未闻。 (3)随其所问,令善解义。 (4)示其善友。 (5)尽以所知诲授不吝。 ◎心灵之道是相当容易的,放下爱恨,然后顺其自然。 ◎想要快乐,就是想要生;要沮丧,就是要死。 这个从此刹那到下一个刹那的生与死,就是无止尽的轮回。 ◎怨由亲生,无亲则无怨。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乃凡夫之爱执,圣人不然,圣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无所得就无所失。 ◎佛陀的心中没有敌人。 ◎将顶礼转变成一种对你周遭世界关怀的方式。 ◎寂静是形成一切伟大事业的基本要素。 慈悲就是戒◎贪心犯戒,其罪尚轻。 若嗔心犯戒,其罪甚重。 何以故? 因贪犯戒,尚摄众生。 因嗔犯戒,弃舍众生。 《大宝积经》◎食众生肉者,即失一切慈心,断于信根。 是故大慧菩萨,为护众生信心,戒一切诸肉悉不应食。 何以故? 世人食肉,多不信三宝。 杀啖众生,如恶罗刹,断我法轮,灭绝圣种。 一切不善,由食肉起。 故佛弟子乃至不应生食肉想,何况食啖。 《入楞伽三昧经》◎佛告阿难:人生世间,祸从口出。 当护于口,甚于猛火。 猛火炽然,烧世间财。 恶口炽然,烧七圣财。 《大报恩经》◎犯戒有五衰耗:一者、所愿不遂。 二者、设有所得,日当衰耗。 三者、身所至处,众不爱敬。 四者、丑名恶声,流闻天下。 五者、身坏命终,当入地狱。 《阿含经》◎破戒有五过:一、自害。 毁戒之人,身口意业,悉皆不净,常受贫穷,善神远离。 二、为智所诃。 毁戒之人,诸善比丘皆悉诃责而常畏避如恶死尸。 三、恶名流布。 毁戒之人,三业不净,与不善人共住,善人不喜见。 不善之名,闻于远近。 四、临终生悔。 毁戒之人,老死临期,恶境现前,追悔无及。 五、死堕恶道。 毁戒之人,既亏梵行,全无善因,福尽苦至,即堕恶道。 《四分律》◎尊者目连,佛弟子中神通第一,洞见六道报应,善恶不爽。 时恒水边,有一鬼问尊者言:我举身溃澜,苦不堪忍,何罪所致。 尊者答言:汝为人时,喜啖诸肉,杀害众生,今受华报,果报在地狱。 一鬼常患头痛,男根溃败。 问言是何罪报? 尊者言:汝为人时,于塔庙清净之地而行邪淫,今受此报。 一鬼常在不净中啖食秽物,臭恼缠身,问因何故? 尊者曰:汝生为婆罗门,不信佛法,尝以秽食,施持戒沙门,以是因缘,受此臭恼苦报。 《饿鬼报应经》◎若有众生,于过去世或毁于法,或谤圣人,于说法者或作障碍,或抄写经法洗脱文字,或损坏他法,或暗藏他法,由此业缘,今得盲报。 《大集经》◎昔有沙弥,贪食乳酪,其心时常恋着酪味,思念不离,命终堕为酪瓶中虫。 沙弥之师,得罗汉果,值僧分酪时,其师言,汝等食酪,莫伤酪中沙弥。 僧言:此是虫,何言沙弥? 答曰:此虫生前是我沙弥,不守戒,心贪爱酪味,随念堕为酪瓶中虫。 《大智度论》◎诸天报满,命终时。 若先世有偷盗业,尔时见诸天女夺其所着庄严之具,奉余天子。 若先世有妄语业,闻诸天女所说,生颠倒解,谓其恶骂。 若先世以酒施持戒人,或破戒而自饮酒,临终迷乱,失其正念,堕于地狱。 若先世有杀生业,寿命短促,疾速命终。 若先世有邪淫业,见诸天女皆悉舍己,共余天子,互相娱乐。 是则名为五衰相也。 《正法念处经》◎妄语之人,口气常臭,入苦恶道,无能救者。 当知妄语为诸恶本,毁清净戒,死入三途。 《大宝积经》◎今世恶业成就,或因贪欲、嗔恚、愚痴应堕地狱,受其罪报。 是人若能悔悟,修心、修身、修戒、修慧、所得重罪,现世轻受,不堕地狱。 《涅槃经》◎未来众生,欲度生死,发心修习禅定智慧,多为宿世恶业所障。 宜先修忏悔之法,以宿世恶心猛利,以至今生必多造不善,毁犯禁戒。 若不忏悔清净,而修禅定智慧,必多障碍。 若戒根清净,则诸障自消。 《占察善恶业报经》慈爱没有爱的生命, 才是空虚而孤独的。 把别人给你的爱, 当作温暖; 把别人给你的恨, 当作磨炼。 ---慈爱大师◎学佛就是要善加化解烦恼。 ◎要和睦人间、和群人生,才是真正学佛。 ◎别人批评时,要问心是否无愧? 无愧则心安。 ◎一个双手健全却不肯做事的人,就等于是没有手的人。 ◎做一切好事要把握时机,也要把握因缘; 因缘消逝才想做,就来不及了! ◎任何人都是自己行为的镜子! 看他人的优点,自我鞭策;看他人的缺点、反省自己。 ◎心如果像滴水穿石,再大的困难与阻碍也能冲破。 ◎心不专、念不一,做事就难以成就。 ◎心如要常常保持快乐,就必须不把人与事当成是非。 ◎要想让家庭吉祥和睦,就要常常起欢喜心。 ◎懈怠的人是一定会堕落的。 ◎把贪的念转为满足,把满足的念换做慈悲。 ◎勇气不可失、信心不可无;世间没有能与不能的事,只怕不肯! ◎精神上如能常知足,就是最幸福的人生。 ◎讲话要温和轻柔,态度要谦诚亲切。 ◎能惜福的人,就懂得行善;懂得行善的人,必能时时快乐,这就是幸福的人生。 ◎改变自己是自救,影响别人是救人。 ◎灾要自己消,福要自己造。 ◎什么人都可以原谅;唯有不诚实的人,不可以原谅。 ◎人与兽之间,以道德为界;道德沦丧,社会必乱。 ◎能舍才能认清自己。 ◎爱心是无尽的财富。 ◎想过去是杂念,想未来是妄想;最好是把握当下的时刻。 ◎平安是福,快乐是慧。 施比受更有福。 ◎凡事善解,什么挂虑都没有。 时时欢喜、时时吉祥。 空性大爱◎人最怕苦脸,不带笑容,也最怕美言不说,说怨言。 ◎孩子的命运是由父母所创造或养成的。 而父母的德行,却是孩子最好的遗产。 ◎爱憎、取舍、美丑、好恶 以及是非盘旋于心,怎得自在? 所以说:要解脱倒悬情结之苦的唯一法门,就是割舍。 ◎一个修行的人,如果能培育正确的思想、高尚的情操、 优雅的谈吐、恢宏的气概,又能积极建立乐观进取、奋斗不懈的人生观,则可塑造成为一位甚为健全人生的现代修道士。 ◎忍是一种力量,一种承担,一种功德,更是一种智慧。 ◎遭到现实人生苦果的直接原因是业,而间接原因就是 无明、执着、欲望等烦恼所致。 ◎不执着的人,溶化在宇宙洋溢的喜悦中,对事物没有执着或憎恶,只是在爱中享受着喜悦。 ◎我们需要一个很长的寿命,那就是法身的慧命。 法身需要福德智慧来培养延长,就像色身需要衣、食、住、行来保护一样。 因此,我们除了照顾色身的寿命之外,更要为未来的法身慧命培养延长, 使爱心永留人间。 ◎人生之所以有这么多的痛苦、烦恼病根,只在于我执。 因为有了自我的坚执,才产生诸多颠倒妄见,认虚为实,以假作真,随着幻生幻灭的外境打转, 因而迷失了常住不易的本性。 ◎佛的悲愿,是要使人人及一切众生,都能成为和自己一样的至善、至上的佛陀,所以在佛的眼光中,一切人类及众生,同具佛性,一律平等。 ◎佛陀所讲的空,就是教我们 要以空的思想作基础、作准绳,好让我们在有的世界(物质世界)里,空掉心中被外境所迷的各种心态,如自私心、怀疑心、忌妒心等等不良的心理,才有可能让自己生活在无染及纯净的清醒状态。 否则起心动念,都会为自己带来痛苦。 爱的生命◎人要学习包容、调心、转境,生活就会过得更心安理得,法喜禅悦更充满。 ◎有一念的惭愧,就有一念的善根。 ◎没有爱的生命,才是空虚而孤独的。 ◎我执放下,菩提心流露,道心就出现了。 ◎修道的功夫,就是在缩小自我,扩大心胸,也是走过生命的考验。 ◎生命的幸福是一种无欲与奉献,它是一种超越欲望后的安稳与宁静。 ◎尊重是建立在平等真理之上。 ◎我们为这个世界服务,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道德上的历练。 ◎真正失败的人,是向环境屈服的人。 ◎逸乐和痛苦,都是伟大的老师,人从善恶中学到很多宝贵的教训。 ◎宁静,并不是寂静无声,而是无我之境。 ◎人生的意义,是肯定一个人一生中的价值,不在于你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而在于你为别人所做的一切。 ◎与其说你赚钱,不如说你被钱所赚,因为钱赚走了你的青春、时间、体力和宝贵的生命。 ◎要精进,就要先自觉,自觉以前的点点滴滴有何不对,任何偏差都要以决断的真心,确实改进、改变,进而提升自我。 ◎看破,不是逃避现实,而是要超越现实。 所以说真正的看破,是提起或振起,积极地为大众服务。 ◎学道是一个思想,一种信念,也是一种信仰,不是一句话说说而已,而是一种身体力行,一生所要奉行的一种修行。 ◎忍是勇气、担当、奉献、负责的表现,有智的人才会忍,有慧的人才会忍。 ◎融和是一种容人的雅量,一种平等的对待,一种尊重的言行。 ◎人心须在不断的行动中学习所学的,才是实用的能力。 务必在实务中历练拥有的智识,才会化作生命的力量。 光凭空想思考,不能实地解决问题的人,是注定要失败的。 正觉的爱◎保持现状就是退步,安于现实即为落伍。 成功的秘诀,不在方法,在于不断努力的随机应变或转型,如此,才能得到美丽丰富又满足的人生。 ◎唯一不犯错的人,就是那些从来不做任何事情的人。 ◎完美的人生是无止境的理想,追求此一理想,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并提升自己。 ◎修禅悟道,就在所有日常环境中。 因为实相世界就是我们生活着的世界。 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或具体世界中的每一见、闻、觉、知,都可以成为悟的契机。 ◎尽心,就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有缘相叙,应说些有益对方的话; 无缘相聚,必以安祥祝福对方。 ◎知足是一种智慧,礼让是一种修养。 抛弃以物质、名利为主体的生活方式,以无私、无欲作为生活的原则,从俗务里培养出超拔世物的操守,忘怀自己的形骸,追求超越的精神领域,让自己的心灵空间无限的扩大,甚至超越宇宙、融会宇宙。 ◎真正的忘我,就是无私的境界。 ◎难行能行的苦行,并非仅指色身的忍饥耐寒,而是要求自己降伏其心,净化贪、嗔、痴,去除愩高、我慢。 ◎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在这些因缘或机遇中,正是给予我们磨炼、修行的好机缘。 ◎修行要有 雨天聆听雨声,晴天沐浴阳光的心境,不论顺境、逆境,都能处之泰然,也就是要心不执着、随遇而安、知足常乐。 ◎我们因为有我而产生自私,因为自私而犯他,也因为许多的犯他,而造下无边的因果罪恶。 ◎去宽容你的朋友,并不能说明你的大量;能正确地去谅解你的敌人,那才算是到达了宽容的真谛。 ◎没有舍,那有得。 在布施的过程中,就是种法喜,就是福田,更是金钱无法取得的快乐。 ◎世界上最近和最远的距离,是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求知到底,才能求乐到底; 求行到底,才能求生到底。 ◎思想关系着我们一生,正确的思想乃是修身之要题。 我们要以思想来修习自己,只要正确的思想一天不离开我们,我们就会乐观进取而富有创造力。 ◎坚持到底,是一种成功的万能钥匙,这种成功因素还没有找到代替品, 它是那些 能够成大功、立大业的人物的特殊性格。 ◎尊重他人的权利,就是道德的一种表现。 实践自己的义务,就是尽职的一种表现。 ◎绝对不要把知识与智慧混为一谈,知识可以帮助你谋生,智慧可以令你不枉此生。 ◎我们要多求智慧,不要只顾着求财富,因为求智慧可以令人一生快乐、一生受用不尽,求财富只能令人快乐一时。 ◎善于利用时间的人,将拥有更多的财富。 懒惰的人,才是真正的贫穷。 ◎真正的自由,是心灵上的自由。 心灵自由了,就没有人、事、物可以来束缚你了。 ◎把别人给你的爱,当作温暖;把别人给你的恨,当作磨炼;把别人对你的疏忽,当作训练自己独立精神的好机会。 ◎成功的重要条件,除了自己努力之外,还要加上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天才出于苦心的努力,奴才基于思想的自卑。 ◎要抱持兴趣的态度,才能学到心得;要抱持乐观的态度,才能求到心安。 ◎学问要从静思上着力,道业要从活动中着力。 ◎修行法门在于戒(道德的生活)、定(意念的制衡)、慧(心灵的净化),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以觉知与平等的心去面对一切,使自己能够真正作自己的主人,不作习性的奴隶。 ◎即使是个平凡的人,也有足够的力量去关怀别人,因为他的生命,由承受父母与亲友的关怀而茁壮; 他的心灵,自然也以关怀为基本动力。 表面上看来,关怀是一种付出,其实是无可比拟的收获,是自我实现的光明大道。 ◎犯错是平凡的,能够改过自新或原谅别人,才是超凡的。 ◎在修行的人生中,如果有一个不肯妥协、势不两立的敌人,不是别人,恰恰就是你自己。 ◎天堂在那里? 天堂就在饶恕的爱里面,一颗有爱的心,一个有爱的家,一个有爱的社会,一个有爱的世界,就是天堂。 ◎欲望过分放纵,将使自己成为奴隶。 若能培养正直、纯净、善良的意志力,将可把欲望净化成为建设生命的力量。 ◎快乐的秘诀,不是做你喜欢做的事,而是喜欢你做正确的事。 ◎无明和烦恼,是人类所有的病症之中,最顽固也是最具有破坏性的心病。 ◎成熟的人生观,必须要多方面去了解人生、面对众生,产生一种悲悯与恕道。 ◎美不是出现在自己的镜子里,而是出现在别人的眼睛里。 ◎认可人间必有痛苦,这就是豁达的开始。 ◎生命的美,不在它的绚烂,而在它的平和; 生命的动人,不在它的激情,而在它的平静。 惟平和,才见生命的广大;惟平静,才见生命的深远。 ◎岁月可以赢去我们的生命,却赢不去我们一路上所留下来的美德,也就是无限的慈悲,无尽的关怀。 ◎从淘金者手中流过的沙,可以堆成山丘,而纯金却只能一粒一粒地积累。 读书研经好比淘金,博览经书,宝贵的真知与智慧,才会一滴一滴地获得。 ◎当你发现自己幼稚的时候,说明你已经开始走向成熟。 ◎爱他人胜过爱自己的人,可敬;爱自己胜过爱他人的人,可怜。 ◎在屋檐下安居的,只会是麻雀,绝不可能是鹰。 ◎一旦把爱视为生命活动中必不可缺少的部份,它就会长期助你耕耘。 而那些与岁月同步增长之爱的智慧,就是你持之以恒的收获。 ◎知人难,知己更难;知己又能处处把握好自己,则难上加难。 ◎只有重重地跌倒了,人才会知道真正呵护自己的,并不是空中的高枝,而是地上的小草。 ◎人生在世,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只有两种,一是健康,二是功德与罪过。 能真正带得走的,只有功德与罪过了。 ◎在书本里可以寻找知识,但不能找到智慧与真理,因为智慧和真理,只能自己亲身去体验。 ◎误解了别人,第一是反省;被别人误解了,第一是宽容。 ◎太阳的仁爱和宽厚,在于他懂得给月亮让路。 ◎给小草以一寸泥土,是比给巨松以一座高山,更大的仁慈和善良。 ◎容貌可以苍老和粗糙,但心灵却不能浑浊和黯淡。 ◎痛苦可以检验一个人的生存能力。 强者和弱者的区别,在于强者敢于面对痛苦;智者和愚者的区别,在于智者知道如何升华痛苦;胜者和败者的区别,就在于胜者战胜了痛苦。 ◎不重覆犯错误,错误就成了功德。 ◎产生悲剧,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没有很好地战胜痛苦,二是没有很好地把握幸福。 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不能征服痛苦的,必定被痛苦征服; 不珍惜幸福的人,怎么会长久地拥有幸福呢? ◎只有自身生命达成和谐的人,才能与这个世界达成和谐。 ◎最苦恼的不是丑人,也不是漂亮的人,而是认为相貌比什么都重要的人。 ◎不知后悔是个错误,只知后悔而不知改进,更是个错误。 ◎如果你能知足,并拥有丰富的内在美,虽然没有财物,你仍拥有至宝。 ◎如果你对任何事物都懂得尊重及感恩,甚至包括一杯水、一碗饭,你的生命将充满尊重的能量,届时,你一定会受到尊重,因为所有你所尊重的东西,将会回给你同样的尊重。 宇宙大爱◎人的思想,有时候就像一只杯子,盛满着自己的看法、想法,如果不事先将自己之杯子空掉的话,就是再好的佛法,也听不进去的。 ◎你今天做对也好、做不对也好,在那遥远的未来,有一个果,在等待你去接受。 ◎修行,是为了众生来承受苦难的,因此必须坚忍,才能完成道业。 ◎持戒是修行上不可或缺的精进法门,经由戒律 来衡量自身的言行、善恶之标准或对错。 ◎当你真切地修行之同时,由于信仰深、愿力大、有佛法,内心深处自然染不上世俗的情爱了。 ◎修行可以让我们修出谦虚,修出包容,修出慈悲,修出智慧,修出光明的人生,修出清净的心灵,修出欢喜的性情,更可修出一辈子的感恩。 ◎布施、宽容、慈悲、欣赏和无嗔,是开悟心理生活的法门,能孕育性情的醒觉,能开发真空妙有的性情,是悦乐情怀之所寄,是迈向净土路径的指标。 ◎修行的目的,是要打破你我彼此的界限,也要超出一切事物的相对现象,更要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束缚,进而达到与宇宙的大我合而为一的 绝对自在境界。 ◎学道者应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要发菩提心、慈悲心,随缘随份的给人方便。 但方便不是随便,也不是离群索居,而是要在众生的身上行方便,因为离开了众生,也就没有方便可言了。 ◎信佛而不去学佛,就是迷信;拜佛而不学佛,是迷信。 学佛是要学得像佛一样。 如能再进一步地去学佛的修养,去学佛的慈悲、学佛的智慧,并且实际认清自己,体会宇宙的真理实相,如此的学佛,也就是像佛了。 ◎慈与悲,并不是感伤的体谅与救助,而应该是快乐的宽恕与导引。 慈悲,如果不是天性的话,也应该要把它养成一种习惯才好。 慈心无限 无并不是没有,而是无限,我们应该要有无限的慈心、无限的悲愿、无限的热诚、无限的亲切,才能广度无边、无际的众生。 慈心无限◎解脱,是不因得而喜、不因失而悲,不执着于天下万事万物的变化,一切顺其自然的进入无我之境。 ◎如要保持快乐,唯一不变的原则,就是不问环境是逸乐、是失意,胸中自有主宰,吾心不随环境转移,自然保持着纯洁、光明和宁静。 ◎能欣赏人间一切美丽清香的人与事,对人间万象抱着更宽容、更喜爱的胸襟,把空提升到更高的境界之美,这种意境,就是空即是色了。 ◎无并不是没有,而是无限,我们应该要有无限的慈心、无限的悲愿、无限的热诚、无限的亲切,才能广度无边、无际的众生。 ◎空并不是否认万物的存在性,而是透视它的不永恒性。 ◎生活本身即是修行,才能表现万德庄严的本质,也是流露生活之美的源头。 ◎平凡是人生最好也是最难演得好的角色,而慈悲是你待人接物最好的贴身武器。 ◎布施之实义,就是凡以自己的财物分布给他人,名为布。 以人之忧为忧,以人之苦为苦,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克己待人,谓之施。 ◎请你不要用贪婪、嗔怒、愚痴的眼睛 看这个世界,别忘了,你还有美丽、智慧、悲悯、宽恕的另一只眼。 ◎忍辱心之广义而言:是不忍众生苦,不忍圣道衰的大悲心。 ◎真正的自由,是没有任何人、事、物可以来束缚你。 ◎人生的道路,平稳舒适的路也许难求,但至少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心,使自己永远保持一颗平稳的心,如此就可不必管它是顺境或逆境、快乐或悲苦,都将成为生命中的调味料,不再是生命的主角了。 ◎没有自尊心的人,即近于自卑。 而对人恭敬的人,就是在庄严自己。 ◎欲服务大众,必先调服自心,所以,学佛就是在学习如何做人。 美丽身心◎个人解脱的戒律无害众生,不起贪嗔。 ◎菩萨的戒律(1)作善去自私。 (2)发展内心帮助别人。 ◎个人解脱和戒律的修行,能够培养忍辱和耐性。 佛陀说:耐性是苦行的最高形式,由此可以到达涅槃。 ◎注意自己对食物、衣服及住宿的执着,在居家日常的生活里,实践出家人的知足修行。 运用多余的闲暇时间来做禅定,如此就可以克服更多的困难。 ◎真实的止灭(涅槃),是经由修行戒律、专注的禅定及智慧等实修道路而达成。 ◎在身体或语言上,培养一种避免伤害他人的强烈欲望,无论你是否受窘、被侮辱、被斥责、被使唤、或者被打。 ◎修持个人解脱的戒律,有助于增强正念和内观。 ◎生命中最大的危机是什么? 那就是对别人或众生失去慈悲。 ◎仁慈是心理和平的基本条件。 ◎证悟,就是身心达到完整发展,以期服务他人的一种状态。 ◎什么是证悟之道获得内心平静,以及更大的慈悲能量。 ◎为了要成就一种友善的态度、一颗温暖的心,对他人权利的尊敬,以及对众生福祉的关怀,我们必须训练自己的心。 ◎慈悲是生命,更是全球的必要粮食。 ◎对全人类来说,心中的平静是一个基本需求。 而建立一种健康、慈悲的动机,乃是心灵成长的基础。 ◎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替代慈悲,来认清人类价值和人性的一体性。 这是达成永续幸福快乐的唯一方法。 ◎修持慈悲和爱,也就是真正去感受四海之内皆兄弟,众生皆平等,这乃是宇宙的法则。 ◎修行的最高目标就是转化自己的态度,让自己走向和平、慈悲、平静的专注,以及智慧。 表现出轻声细语,微笑宽容。 用爱感动你的心◎恨怒有如刀的两刃,能伤害别人,也会伤到自己。 而爱心、宽容,如香水能够自香,亦能使人常闻到香味。 ◎学道修行,不但要学会顾念相关的人类(如世间人道的救渡),也要推及一切的众生(如法界之间还有无数的众生等待救拔),这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写照。 ◎以群体的智慧与护持精神, 共同改善众生的心灵品质,是对人心从根救起的第一步。 也是修福同时修慧的高尚道德,及高品质功德。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世寿的长短及色身的强弱,而在于善自利用有限的生命,为众生谋取福利,为世界留下贡献。 ◎有德行的人,受人尊敬、称赞,本人更加会谦虚。 万一被人诽谤、损毁时,本人更会加强检讨。 ◎在每一个人的内心中,可能都会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深水,有时这些水会化为奔腾的激流,不断溅起飞沫,而以弯曲的形态,流注到情欲的泥沼中。 ◎佛陀一再的说:人生是苦,是很有道理的,那苦的感受,正是生命觉醒的原动力。 人必在受苦、受难的环境中,人性最高的情操,才会被逼显出来的。 ◎常怀惭愧、谦卑的心,你会发觉自己是多么地幸福。 惭愧心使你心地庄严,人生更光明、更喜悦,而怀谦卑之心,则使你丰富了人生的旅途。 ◎恨就是牢狱,被囚禁在里面的人是我自己,而非我所憎恨之人。 ◎身为修道人,是不能有退休的念头,或有罢工的行为。 那就是人心用事,是不屑一顾的。 ◎烦恼固然是众生苦厄的根源,而执着同样是一个人受苦的主因。 ◎为了保持某种形象,而去装模作样、失去天真,这种伪装自己的人,实在可怜。 禅心、悲心、佛心◎待人,不管别人好不好,自己要做得好。 处事,不管别人对不对,自己要做得对。 ◎抱着爱心来对待世间上的一切,生活是快乐的,世界是美丽的,娑婆就是净土。 如果对世间充满了嗔恨,清凉的佛土也会变成火宅。 ◎人,很容易随着外界的变化而患得患失,感到痛苦。 所以,想要快乐、欢喜,内心的定力是非常重要的。 ◎心,要自己去掌握,做自己的主人,才能终生受用不尽。 ◎参禅修道,除了开拓福德、智慧外,更要能长养慈悲心,而以禅心、悲心加上佛心来净化心灵。 ◎禅,是要我们自我肯定,肯定自心本无一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洒脱淡泊、自在无碍地,把自己的生命走出一片坦荡晴空。 ◎人生就是放不下,所以只好把执着、烦恼背在心上,流浪生死,无有休期。 ◎如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请将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份剥除,使生命回归于清纯及空虚,让历尽折磨的精神,超 发布时间:2024-11-29 14:39:33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5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