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海涛法师:海涛法师《逆境有助于修行》 内容: 1. 如果面对逆境的时候仍能保持平衡、欢喜的心,是防卫嗔心生起的主要因素。 2. 当你面临逆境的时候,心情郁闷无助于克服逆境。 它不但无益,反而只会加重你的焦虑,感召一种不安与不满的心境。 3. 在面临逆境的时候感觉不乐或不满是无意义的,更不用说去报复那个伤害你的人。 4. 由不乐与不满所生出的嗔怒与怨恨有两类:一类是当有人伤害你的时候造成你的不乐与嗔怒。 另一类是,虽然无人直接伤害你,但你因为见到敌人的成就与富裕而内心感不乐与嗔恼。 5. 他人所造作的伤害也分两类:一类是他人直接在你身体上加以伤害,并由你自觉地感受到。 另外一类伤害是针对你的财富、名望、友谊等。 6. 除了修持安忍以外,我们也应同时修持菩提心--为饶益一切众生而欲成佛的愿,以及大悲心与修心的锻炼。 7. 当敌人伤害我们的时候,提供我们稀有难得的机会,来考验我们自己对安忍的修为,也让我们修持其他的菩萨德行。 8. 我们能在被伤害之中累积福德并获取利益。 反而是可怜的敌人,因为出于嗔怒与怨恨而伤害他人的恶业,最后终得面对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不堪后果。 9. 那个制造伤害的人,是为了我们的利益而牺牲了自己。 由于修持安忍所累积的福德是因为敌人提供机缘而促成的,所以严格说来,我们应该把福德回向于那个敌人的利益。 10. 身为一位真诚修持悲心与菩提心的人,你必须培养安忍。 为了能够诚心修行、培养安忍,你需要一位蓄意伤害你的人。 11. 那些伤害我们的人提供真实的机缘,让我们把种种德行给修持好,这是测试我们内在力量的逆增上缘。 12. 就如诸佛帮助我们成佛,凡夫众生也有同等的贡献。 诸佛恩,众生恩--唯有依赖这两者才能成佛。 13. 一旦你对敌人产生一种真诚的尊敬时,就能轻易消除阻碍无量利他心的大多数主要障碍。 14. 对我们这些自称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且又尊崇菩萨理想的人而言,对敌人怀有憎恨与嫌隙是不对的,因为诸佛、菩萨都贴心地爱惜所有众生。 15. 如果我们对诸佛、菩萨贴心爱惜的众生心怀嫌隙的话,将与我们想学习的典范相违背,违背诸佛、菩萨的理想与觉受。 16. 即使在世俗情理中,我们越是尊重与疼爱人们,就越会为他们着想。 我们会设法避免一些他们不赞同的行为,以免冒犯他们。 我们会考量到朋友的想法,他们的原则等等。 17. 如果我们可以为一般的朋友这么做,那么身为菩萨理想的修行人,我们也应该为诸佛菩萨表示更高或至少同等的尊重,设法不对我们的敌人心怀嫌隙或憎恨。 18. 修持安忍的利益,不但能够在未来证得一切种智的境界,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体验到它的实际利益。 你将能够维持内心的平静,过着愉快的生活。 19. 当我们修持安忍以对治怨恨与嗔怒的时候,具备精进的意乐很重要,我们应该善巧培养精进的心念。 20. 接着,就是培养自他平等相换的心。 在未发菩提心时,虽然不容易产生真实的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的念头,但通过修法的锻炼,却可以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 21. 虽然许多人可能尚未生起无伪的、不造作的菩提心,但对我们凡夫而言,菩提心的修法并非是高不可攀的,只要我们肯下功夫精进修行,就一定可以生起菩提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22. 菩提心自身就具备了清净罪业和积累资粮的两种能力;同样的,自他相换等修法也具有相同的作用。 23. 虽然我们无法马上做到自他相换,但是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修行的目标。 24. 自他平等相换的意思,就是培养以下的态度:就如我希求安乐、希求离苦,一切其他如虚空般无尽的众生也是如此--他们也是希求安乐、希求离苦。 25. 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获得安乐且保护自己不受痛苦而努力,我们也应该为其他人的利益而努力,帮助他们获得安乐,免于痛苦。 26. 虽然我们身体区分为很多不同的部位,如头部、肢体等,可是一旦谈到保护它们的需要,它们之间并没有差别,因为他们都是属于同一个身体。 同样的,所有众生都有希望能离苦得乐的自然倾向。 27. 在这个自然倾向的方面,众生之间并没有任何的差别。 因此,我们在为离苦得乐而努力时,并不应该分别自他。 28. 当我们谈到自己的福利时,我们只谈到一个人的福利,但他人的福利却涵盖着无量数目的众生。 从这观点我们可以理解到,他人的福利比我们的福利来得更加重要。 29. 无论我们的道行在哪种层次:在未成佛之前,当我们还在修行道中,以及在我们成佛之后,自己永远与他人息息相关,而且非常依赖他们。 30. 我们存在的本质就是我们必须仰赖他人的恩泽与合作才能生存。 我们越是将他人的福利放在心上,为他们的利益而努力,我们越能够为自己获得利益。 31. 如果我们真的要为自己的利益与福利而努力,那么就应该顾虑他人的福利,并重视他人的福利胜于自己的福利。 32. 大乘菩萨的原则--只要能为众生带来任何利益,无论让我奉献什么,我都心甘情愿、乐此不倦。 修好自他相换以后,我们就会变成一个这样的人。 33. 谁能够做到自他相换,谁就是大乘修行人;这是判断自己是否已经成为大乘修行人的一个比较严格的标准。 34. 运用一些智慧来配合悲心与菩提心的修持。 例如:一、思惟我们的佛性:自己以及一切众生内在成佛的潜能。 二、也可以思惟万法究竟的体性,它们的空无自性,透过理路的推论,以确认实相的体性。 三、思惟痛苦的止息是可能的,因为痛苦的根本肇因是无明,而无明的体性是外来的、附加的,故此可以与我们本来清净的心生相远离。 35. 透过思惟与禅修智慧,并长期精进地持续修行悲心与利他,你将能看到内心真的有改变。 36. 假若禅修得够久,我们就会发现,在这过程中也有不少障碍。 这些障碍就是使人心狭隘、僵化、固执的种种习性,如果希望自己的心能柔和而顺服,就必须知道如何对治那些习性。 37. 我们应当感谢逆境的生起,因为它们是我们修行之路上的动力。 经过一段时间后,当见到障碍时,甚至会感到欣悦,因为我们明白这是磨练心性的机会。 当面对的阻碍愈多,将更有信心对治它们。 38. 智慧带领我们超越执着自我的心,来发掘人性基本的良善;生起菩提心,是让我们将执着转化为布施的一个方式,它驱动我们开始去付出,而非只是接受。 39. 物质上的付出,是激发布施心最简单的方式。 施舍衣物、礼物、金钱、时间或食物,都能帮助我们去除执着,并创造一条通往爱与慈悲的管道,在付出的那一刻,其实是相当无私的。 40. 对任何人、任何动物布施慈爱的心,会滋润你的心? ,带给你许多能? 。修习慈心和与人为善非常重要,在做人处世中,我们应努? 地去培养这种品德。 41. 尽可能以饶益有情之心来度过一天当中的其余时间。 尽可能怀着菩提心的动机去做事。 这样一来,你的生命将毫不浪费。 无论你做什么,全都变成法行。 42. 如果面对逆境的时候仍能保持平衡、欢喜的心,是防卫嗔心生起的主要因素。 43. 当你面临逆境的时候,心情郁闷无助于克服逆境。 它不但无益,反而只会加重你的焦虑,感召一种不安与不满的心境。 44. 在面临逆境的时候感觉不乐或不满是无意义的,更不用说去报复那个伤害你的人。 45. 由不乐与不满所生出的嗔怒与怨恨有两类:一类是当有人伤害你的时候造成你的不乐与嗔怒。 另一类是,虽然无人直接伤害你,但你因为见到敌人的成就与富裕而内心感不乐与嗔恼。 46. 他人所造作的伤害也分两类:一类是他人直接在你身体上加以伤害,并由你自觉地感受到。 另外一类伤害是针对你的财富、名望、友谊等。 47. 除了修持安忍以外,我们也应同时修持菩提心--为饶益一切众生而欲成佛的愿,以及大悲心与修心的锻炼。 48. 当敌人伤害我们的时候,提供我们稀有难得的机会,来考验我们自己对安忍的修为,也让我们修持其他的菩萨德行。 49. 我们能在被伤害之中累积福德并获取利益。 反而是可怜的敌人,因为出于嗔怒与怨恨而伤害他人的恶业,最后终得面对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不堪后果。 50. 那个制造伤害的人,是为了我们的利益而牺牲了自己。 由于修持安忍所累积的福德是因为敌人提供机缘而促成的,所以严格说来,我们应该把福德回向于那个敌人的利益。 51. 身为一位真诚修持悲心与菩提心的人,你必须培养安忍。 为了能够诚心修行、培养安忍,你需要一位蓄意伤害你的人。 52. 那些伤害我们的人提供真实的机缘,让我们把种种德行给修持好,这是测试我们内在力量的逆增上缘。 53. 就如诸佛帮助我们成佛,凡夫众生也有同等的贡献。 诸佛恩,众生恩--唯有依赖这两者才能成佛。 51. 一旦你对敌人产生一种真诚的尊敬时,就能轻易消除阻碍无量利他心的大多数主要障碍。 55. 对我们这些自称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且又尊崇菩萨理想的人而言,对敌人怀有憎恨与嫌隙是不对的,因为诸佛、菩萨都贴心地爱惜所有众生。 56. 如果我们对诸佛、菩萨贴心爱惜的众生心怀嫌隙的话,将与我们想学习的典范相违背,违背诸佛、菩萨的理想与觉受。 57. 即使在世俗情理中,我们越是尊重与疼爱人们,就越会为他们着想。 我们会设法避免一些他们不赞同的行为,以免冒犯他们。 我们会考量到朋友的想法,他们的原则等等。 58. 如果我们可以为一般的朋友这么做,那么身为菩萨理想的修行人,我们也应该为诸佛菩萨表示更高或至少同等的尊重,设法不对我们的敌人心怀嫌隙或憎恨。 59. 修持安忍的利益,不但能够在未来证得一切种智的境界,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体验到它的实际利益。 你将能够维持内心的平静,过着愉快的生活。 60. 当我们修持安忍以对治怨恨与嗔怒的时候,具备精进的意乐很重要,我们应该善巧培养精进的心念。 61. 接着,就是培养自他平等相换的心。 在未发菩提心时,虽然不容易产生真实的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的念头,但通过修法的锻炼,却可以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 62. 虽然许多人可能尚未生起无伪的、不造作的菩提心,但对我们凡夫而言,菩提心的修法并非是高不可攀的,只要我们肯下功夫精进修行,就一定可以生起菩提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63. 菩提心自身就具备了清净罪业和积累资粮的两种能力;同样的,自他相换等修法也具有相同的作用。 64. 虽然我们无法马上做到自他相换,但是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修行的目标。 65. 自他平等相换的意思,就是培养以下的态度:就如我希求安乐、希求离苦,一切其他如虚空般无尽的众生也是如此--他们也是希求安乐、希求离苦。 66. 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获得安乐且保护自己不受痛苦而努力,我们也应该为其他人的利益而努力,帮助他们获得安乐,免于痛苦。 67. 虽然我们身体区分为很多不同的部位,如头部、肢体等,可是一旦谈到保护它们的需要,它们之间并没有差别,因为他们都是属于同一个身体。 同样的,所有众生都有希望能离苦得乐的自然倾向。 68. 在这个自然倾向的方面,众生之间并没有任何的差别。 因此,我们在为离苦得乐而努力时,并不应该分别自他。 69. 当我们谈到自己的福利时,我们只谈到一个人的福利,但他人的福利却涵盖着无量数目的众生。 从这观点我们可以理解到,他人的福利比我们的福利来得更加重要。 70. 无论我们的道行在哪种层次:在未成佛之前,当我们还在修行道中,以及在我们成佛之后,自己永远与他人息息相关,而且非常依赖他们。 71. 我们存在的本质就是我们必须仰赖他人的恩泽与合作才能生存。 我们越是将他人的福利放在心上,为他们的利益而努力,我们越能够为自己获得利益。 72. 如果我们真的要为自己的利益与福利而努力,那么就应该顾虑他人的福利,并重视他人的福利胜于自己的福利。 73. 大乘菩萨的原则--只要能为众生带来任何利益,无论让我奉献什么,我都心甘情愿、乐此不倦。 修好自他相换以后,我们就会变成一个这样的人。 74. 谁能够做到自他相换,谁就是大乘修行人;这是判断自己是否已经成为大乘修行人的一个比较严格的标准。 75. 运用一些智慧来配合悲心与菩提心的修持。 例如:一、思惟我们的佛性:自己以及一切众生内在成佛的潜能。 二、也可以思惟万法究竟的体性,它们的空无自性,透过理路的推论,以确认实相的体性。 三、思惟痛苦的止息是可能的,因为痛苦的根本肇因是无明,而无明的体性是外来的、附加的,故此可以与我们本来清净的心生相远离。 76. 透过思惟与禅修智慧,并长期精进地持续修行悲心与利他,你将能看到内心真的有改变。 77. 假若禅修得够久,我们就会发现,在这过程中也有不少障碍。 这些障碍就是使人心狭隘、僵化、固执的种种习性,如果希望自己的心能柔和而顺服,就必须知道如何对治那些习性。 78. 我们应当感谢逆境的生起,因为它们是我们修行之路上的动力。 经过一段时间后,当见到障碍时,甚至会感到欣悦,因为我们明白这是磨练心性的机会。 当面对的阻碍愈多,将更有信心对治它们。 79. 智慧带领我们超越执着自我的心,来发掘人性基本的良善;生起菩提心,是让我们将执着转化为布施的一个方式,它驱动我们开始去付出,而非只是接受。 80. 物质上的付出,是激发布施心最简单的方式。 施舍衣物、礼物、金钱、时间或食物,都能帮助我们去除执着,并创造一条通往爱与慈悲的管道,在付出的那一刻,其实是相当无私的。 81. 对任何人、任何动物布施慈爱的心,会滋润你的心? ,带给你许多能? 。修习慈心和与人为善非常重要,在做人处世中,我们应努? 地去培养这种品德。 82. 尽可能以饶益有情之心来度过一天当中的其余时间。 尽可能怀着菩提心的动机去做事。 这样一来,你的生命将毫不浪费。 无论你做什么,全都变成法行。 发布时间:2024-11-29 13:07:10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5306.html